独龙族部分民俗文化浅析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是中国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之一,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困境。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目前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实际情况,为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民俗文化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设计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在不同地区对相关人士进行调查,包括民俗文化传承者、当地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等。
2. 实地调研:选择几个代表性较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地参观考察,并与当地民俗文化传承者进行交流和访谈。
三、调研结果:1. 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者:调研结果表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者减少的趋势明显,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不高,导致传承工作面临压力。
2. 传承环境和条件:调研发现,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的环境和条件各地不一,有一些地方重视传承工作并提供支持,但也有一些地区缺乏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
3. 保护措施不足:在实地调研中发现,一些少数民族民俗文化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有些习俗和传统技艺正在逐渐消失。
四、调研建议:1. 加强教育推广: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鼓励他们参与到传承工作中。
2. 政府支持和政策保护:政府应加大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工作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和场所支持,同时通过立法保护的方式,保护好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3. 人才培养和交流:加强对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者的培训和交流,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传承能力,同时鼓励他们开展与其他地区、民族的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文化传承发展。
五、结论: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教育、政府支持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努力,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浅谈独龙族原始道德传统形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认同

浅谈独龙族原始道德传统形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认同发布时间:2021-07-12T16:14:16.08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8期作者:杨柳[导读] 独龙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
独龙族人民保持着朴实而原始的道德规范,杨柳怒江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云南省 673199 摘要:独龙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
独龙族人民保持着朴实而原始的道德规范,对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形成具有特殊的贡献。
我作为一名独龙族,从“独龙族原始道德形成的追溯;独龙族原始道德形态的特点;与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耦合性”三个方面来对独龙族原始道德传统形态的形成、特点和影响进行探讨,试图从这些依存中寻找人类文化的共同价值,以期促进独龙族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目的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认同。
关键词:独龙族原始道德形态独龙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总人口仅6930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贡山县独龙江乡为独龙族主要聚居地。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中,每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特征,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解放以前由于独龙族长期处于原始社会状态,独龙族所具有的原始社会道德形态不可能完全消亡,独龙族朴实而原始的道德规范具有独特性,对我国多元民族文化的构成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具有特殊意义。
一、独龙族原始道德形成的追溯独龙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
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曾被称为“俅”、“俅帕”、“曲洛”等,一直是全省乃至全国最偏远、最封闭、最贫困的民族之一。
1952年,在周恩来总理亲切关怀下,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独龙族”。
独龙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实现了社会形态的一步跨千年,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团结进步,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庄严承诺:”“全面建成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实用3篇

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实用3篇独龙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所反映的婚姻形式来说,独龙人的婚姻__也__着由原始的“群婚”、“对偶婚”到一夫多妻以及从妻姊妹婚到非等辈婚几种复杂的形态,这种复杂的婚姻关系也表明了家庭公社解体期的特点,它标志着家族公社__的结束和个体家庭的确立。
独龙族盛行严格的氏族外婚制下的家族外婚制,即男子只固定地与舅方家族联亲,并形成较固定的婚姻集团,构成单面循环的婚姻关系,这种婚姻集团的特点是:甲家族的男子固定地娶乙或丙家族的女子为妻,但甲家族的女子绝对不能嫁给乙或丙家族的男子,这种限制是十分严格的,除非固定联亲的对方没有女子或已他迁,否则是绝不会改变的。
因此,在这种婚姻集团的形式之下,逐渐形成了较固定的循环的婚姻系统。
此外,还保存着姊妹先后共嫁一夫和兄死弟娶其嫂(反之亦然)的妻姊妹和转房制,按独龙人的传统习惯,即凡属固定的婚姻集团,某一家所生的几个姊妹,必须先后共嫁给一个丈夫,独龙语称为“安尼南”,意即娶姊妹。
他们认为几个姊妹嫁一夫,可以和睦相处,可以亲上加亲,而且财产和劳动力都不会外溢,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沿袭着妻子作为内部财产不得转嫁给外氏族的古__惯而保存下来的,这是建立在氏族外婚的基础上的,因而也是氏族以外群婚的残余。
它在独龙人的婚姻形态方面占有较大的比重。
多妻及非等辈婚:一夫多妻的现象,在独龙人的婚姻关系中比例很大,它是作为父权制确立而相应产生的婚姻形式。
多妻的原因,一方面显然是盛行妻姐妹婚的一种转化形式,比如诸兄弟中大哥死了,其妻转给二弟,二弟死了,诸嫂一并转给三弟,甚至也有儿子死如无弟兄,儿媳即可归公公所有。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购买劳动力为家长服劳役,所以一夫多妻主要是家族长或一些富裕户。
独龙人称娶妻为“仆玛旺”,意即买女人。
娶妻的聘礼是价钱,这样女子仅仅被当作一件物品通过一定的价钱被男子买过来,而且被男子当作奴仆看待,这就可以明显地看出:在父权制确立的时候,男子凭借着经济上的主导地位和其他一些为习惯公认的__,开始在家庭中占据着支配地位,使妇女屈从在男子的权威之下,形成了男子对女子的__和__。
独龙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独龙族,是一个怎样的民族?这几天,看时政新闻的朋友,可能听“独龙族”这个词比较多,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独龙族为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总人口6,930人(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
独龙族是中国较小的民族,在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国大陆地区)中,人数仅多于塔塔尔、赫哲、高山和珞巴,列第五十二大民族。
独龙族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可能很多朋友看过纹面女的照片,独龙族纹面女可以说是独龙族最有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为数不多尚存的纹面现象之一。
一、独龙族的分布独龙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僳族自治州的贡山独龙族自治县西部的独龙江峡谷两岸,北部的怒江两岸,以及相邻的维西僳僳族自治县齐乐乡和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洛等地。
此外,独龙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缅甸境内也有不少独龙人居住。
可见,独龙族不仅存在我们国家,其实还有不少这样的民族,我们汉族就不说了。
有一个少数民族跟独龙族很像,也是在云南和不少国家都有,这就是景颇族。
它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起源于青藏高原南部。
全球景颇族人口有200多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德宏、缅甸和印度阿萨姆邦等地,欧美和东南亚其他国家有少量分布,民族认同感强,素以顽强刚毅、朴实直爽、勤劳勇敢为民族性格特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一度的万人歌舞“目瑙纵歌节”。
二、独龙族的生活习俗我们国家少数民族都很热情,独龙族无论是饮酒、吃饭和吃肉,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
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
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
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
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独龙族传统文化有哪些

独龙族传统文化有哪些独龙族的人们对于在礼节上来讲,那么就是最注重互相帮助,而且这些也是必然要做的,而且还有一些食饭的时候礼节也在以下的文章有所提到,对此独龙族礼仪文化到底是怎样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独龙族传统文化有哪些独特的礼仪注重互助,一家有难,全村都会解囊相助。
如果过路人断粮挨饿,向他们求援,哪怕素不相识,他们也会热情招待。
始终保持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古老而纯朴的社会风尚。
人们出行,常把食物挂在沿途的树枝上或放在举目可见的岩洞里,来往行人即使饥饿难忍也不会擅自取食。
如果拾到钱物,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寻找失主或是原封不动地存起来,以特定的标志,出示招领。
推荐阅读:锡伯族礼仪文化独龙族传统礼仪文化独龙族的家庭大体可分两种;一种是家长制家族,儿孙结婚后不分居,紧接着原来的住宅加盖一间房子,下一代再依次加盖,排列成一行,大家住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一切财产都是公有,只有男子的弓箭长刀及妇女的首饰属于个人所有。
煮饭由妇女轮流担任,吃饭不论大人小孩平均分配。
辈分及年岁最长的男子是当然的家长,家长的职责是安排生产、管理粮食,对外交涉联系也由他出面,家长在家庭里很受尊重,但没有绝对的权力,有事全家族男子共同商量办理。
推荐阅读:达斡尔族礼仪文化独龙族生活中礼仪和禁忌独龙族历来实行土葬。
按独龙族的禁忌,死者不能直接从大门抬出,必须在住房的后壁或地板上另撬开一条缝将尸体抬出。
据说这样做才不会继续死人。
凡属正常死亡者,均埋在自家宅地不远的地方。
独龙族认为,远葬已故的亲人是一件于心不忍的事。
下葬那天,全村人停止劳动1日,远近亲属和本村的人都带来粮食、鸡、酒等,向死者表示哀悼。
独龙族男女青年在婚前有社交自由,但在确定婚姻关系时,均须由父母做主。
婚姻结缔一般经过说亲和迎娶。
男女青年相爱后,姑娘通常把自己精心织成的独龙毯或绑腿送给小伙子。
举行婚礼时,全村都来祝贺,带上茶叶、炒面等食物,男方家同样也用这些食物和水酒招待客人。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民俗文化是一种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的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措施:
1. 政府支持:政府应该加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和支持,包括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提供资金支持,建立民俗文化保护机构等。
政府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文化节庆等活动,推广民俗文化,增强社会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2. 社区参与:社区是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社区居民应该积极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可以通过开展民俗文化活动、传承民间艺术、组织文化交流等方式,增强社区居民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 教育普及:教育是传承和保护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民间传承等方式,普及民俗文化知识,培养公众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认知。
同时,也可以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文化展览等活动,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4. 数字化保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可以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途径。
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将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保存,建立数字化博物馆和数据库,实现永久保存和共享。
5. 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促进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
可以通过与国际组织和文化机构开展合作,开展民俗文化交流活动、合作创作等,吸收国际先进经验,推动民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总之,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政府、社区、教育、科技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民俗文化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独龙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及传承研究

独龙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及传承研究
朱琼;梁曾华
【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上旬刊)》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独龙族传统民间文化多姿多彩并且独树一帜,是独龙族人民经过不断地创造和保护发展起来的.但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之下,独龙族传统文化正在逐渐地消失殆尽.为了阻止独龙族因汉化而失去其民族文化特色,应及时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来阻止独龙族文化逐渐流失这一趋势的继续发生,使其得以传承与发展.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朱琼;梁曾华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基于漳州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分析 [J], 林慧贞;林玉宝;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基于漳州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实践分析 [J], 林慧贞;林玉宝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 [J], 陈云玲
4.传承传统文化视域下西周青铜器纹样融入文创产品设计的应用价值研究 [J], 王莎莎;屈雨香
5.高校创新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路径研究——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为例 [J], 周孟熙;王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独龙族有哪些风俗习惯独龙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省人口最少的民族,使用独龙语,没有本民族文字。
下面店铺推荐独龙族风俗习惯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独龙族的风俗习惯习俗无论饮酒、吃饭和吃肉,独龙族家庭内部都由主妇分食。
客人来临也平均分给一份。
入夜后男子在火塘边喝酒念祝词,然后将酒碗抛在火塘上的竹架上,以碗口朝天为吉兆。
独龙族非常好客,如遇猎获野兽或某家杀猪宰牛,便形成一种远亲近邻共聚盛餐的宴会。
此外,独龙族还有招待素不相识过路人的习俗,对过路和投宿的客人,只要来到家中都热情款待。
认为有饭不给客人吃,天黑不留客人住,是一种见不得人的事。
他们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传统习尚,视偷盗为最可耻的行径。
在独龙族进行一些原始的祭祀活动时,游客不能参观祭祀活动。
饮食独龙族的传统饮食自然独特。
由于受社会经济发育程度及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历史上他们的食物来源较为匮乏,属于粮食和野生各占一半的杂食型结构。
主食品种不多,主要是玉米、土豆、青稞、稗子、荞子、燕麦等,其中淀粉质食物常常占有绝大部分的比例。
炊具简陋,多为竹、木制成,再加上副食和调料的缺乏,故制作食物的方法也很简单,大多沿用以往烧、烤、煮的烹饪方法。
近年来随着各种豆类蔬菜的陆续传入,独龙族的佐食习惯也有所改变。
日常饮食一天只吃早、晚两顿,早餐以炒面、烧烤土豆为主,晚饭多是吃玉米及其它杂粮。
因条件所限独龙族一般口味清淡,油盐不多。
好饮酒,喝的是自酿的低度水酒。
凡亲友来往、生产协作、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和节庆活动等都少不了酒,酒在独龙族社会生活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
每当有客人远道而来或逢年过节,宾主都要相互搂着脖子,脸贴脸、嘴挨嘴地同时喝上一杯“同心酒”,以表达彼此间的友谊和忠心。
另外,受附近藏族的影响还喜欢将茶叶、盐和熬熟的动植物油混合在特制的竹筒里“打”茶饮用。
节日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就是过年,独龙语叫“卡雀哇”。
一般在农历的冬腊月,即每年的12月到翌年1月间举行,没有固定的日期,具体日子由各村寨自己选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的改善, 长期处于封闭状态 的 冲击这里特有的生产方式及其古
老 的民俗 文化传统。 研究独龙族 的传统 民俗 文化就是要结合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和现代文明发展迅速 的大背景 以及
我 国现行 的民族文化政策 , 提 出有效对策, 挽救和传承我国特有 的优秀少数 民族 文化传统。 关键 词 独龙族 民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 C9 5 3 1 项 目研究背景 传承 保护 文献标识码: A
殖 蜂 为 主 的 经济 型产 业 , 致 使 当地 致 富 增 收 , 人 民生 活 水 平 显 结 构 , 而 且 人们 只注 重 事 物 的 数量 , 无 条件 顾 及 食 物 品 种 及制 著提高 , 住房条件极为改善 , 交通通达 , 教 育水 平 提 高 。独 龙 作方面的多样性 。长期 以来独龙族的饮食较简单 ,主食 为稗 族 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淌至今 , 这个人 口特少 、 每年 中有半年 子、 玉米 、 青稞 、 土豆 。 是 几 乎 与 世 隔绝 的深 山里 的少 数 民族 在 生 活 习惯 , 民 族服 饰 , 独龙族饮食类别主要有主食型食物和副食型食物两大类 。 天文历法 、 婚丧习俗、 传 统 节 日等 方 面 都 形 成 了 自己本 民族 特 主食有包谷、 小米 、 稗子 、 鸡脚稗、 荞子、 土豆、 芋头、 青稞 、 小麦 、 有 的东 西 。 黄豆等 , 副食有 酒、 茶、 肉、 禽 蛋、 油脂 、 食糖及南瓜 、 萝 卜 、 青菜 少 数 民族传 统文 化 是 博 大 精深 的 中华 民族 传统 文 化 中不 等 蔬 菜 。独 龙族 的饮 食 种 类 不 多 、且 制 作 食 物 较 简 单 。 独龙
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逐渐被废弃 , 时至今 日, 这种状
独龙族 是中国云南省怒江 、 独龙江边上古老的民族 , 是中 况 还 在 不 断 增 加 , 如 何保 护 好 、 传 承 好 少 数 民族 的文 化 传 统 己 华 五 十 六 个 民族 大 家 庭 中的 一 员 。这 个 民族 以前 没 有 自 己的 成 为 迫 在 眉 睫 的 大 事 。对 于 云南 特 有 、我 国特 有 乃 至 在 全 世
独龙族饮食习俗的形成与其社会文 明发展、社会经济水 科研所专家鉴定, 这两块石斧都是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产物 。 这 平 发 育程 度 及 周 围独 特 的 自然地 理环 境 有 很 大 的 联 系 ,由于 考古发现表 明, 早在 2 0 0 0多年前 , 在怒江 、 独龙江两岸的丛 该民族世居于独龙江河谷两岸 , 依 山傍水, 利用得天独厚 的资 林 台地上 ,就有 人类在那里繁衍生息了。云南省贡 山独龙族 源 , 靠 山吃 山, 靠水吃水 , 其食物来源对 自然环境有很大 的依 怒族 自治县是中国独龙族 的唯一聚居地 区, 2 0 1 0年全国人 口 赖 性。该地 区雨水充沛 , 植物种类繁多且 生长较快 , 人们 的生
文 字 及 历 史 文献 , 靠手把手、 长传幼 、 言 传 身 教 的方 式 , 延 续传 界 都 独 特 的 特 少数 民族 一 一 独 龙 族 的 民俗 文 化 的传 承 已是 刻 承 着 自 己的 文化 传 统 。 1 9 5 2年周 恩来 看 望 和 接 见 全 国 民 委扩 不 容缓 之 事 。
独龙族 部分 民俗文化浅析 及其保 护对策研究
何树江
( 云南师 范 大学外 国语 学院
乔孟珍
云 南 ・昆明 6 5 0 5 0 0 )
摘 要 云 南特少且古老 而神秘 的独龙族主要分布 于中缅边境的高黎贡山并集 中分布在独龙江峡谷地 区。 长期的与 世隔绝、 独特的 自然地理环境造就 了这 个特少数 民族独特的饮食 习惯、 婚丧 习俗 、 特色服饰、 传统节 日、 天文历法等独 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但在改革开放 、 经济全球化等大环境影响下, 在 中西方现代 文明以及 主流文化的冲击下, 随着交
普查 , 独 龙 族 总 人 口为 0 . 5 4万 人 , 主 要 在 独 龙 江河 谷地 区 。 中 活饮食 习惯等与野生植物有千丝万缕的联 系。 在独龙江地 区, 国大 西 南 横 断 山 脉 的 高 山峡 谷 尤 其 是神 秘 的独 龙 江 畔 ,是 孕 可食用 的野生植物达三十 多种 , 人们对各种植物的生长特点、 育独 龙 族 的 摇 篮 , 直至 1 9 5 0年 当地 解 放 , 独 龙 族 社 会 尚处 在 时 节 以及 植 物 的生 长 周 期 与 性 味 有独 到 的观 察 力 与 了解 。他 原 始 的父 系 家 族 公社 解 体 时 期 。 们 以食 用 野 芋 头 、野 山药 等 一类 淀 粉 质 含 量 较 高 的 野生 植 物
后来随着新 中国的成立、 大西南的解放 、 改革开放等重大 来维持种植粮食 尚未成熟的饥荒岁月。长期 以来 ,粗放 的农 历史事件的发生,在党和 国家的关心支持 下以及独龙族人民 业经营方式使独龙族一年的收成只能够维持半年的时间,一 勤于奋斗的精神 , 独龙族聚居地的发展如雨后春笋 。依托当 半 以上 时 间靠 大 量 采 集 、捕 获野 生动 物 度 日。 因此 形成 了独 地 的自然环境, 独龙族人 民发展 了以养殖独龙牛、 羊、 猪及养 龙 族食 物 构 成 的特 点 ,即 粮食 和 野 生 植 物 各 占一 半 的杂 食 型
大会的代表, 按独龙族人意愿, 把这个民族的族名定为 “ 独龙
族” 。独龙 族 就 这 样 被 命 名 了 。1 9 8 6年 , 在 贡 山独 龙 族 怒族 自 治 县 首 次 发 现 了两 块 用 辉 绿 石 磨制 而 成 的石 斧 ,经 云 南 地质
一
2独龙族部分民俗 文化浅析
2 . 1 走向“ 现代 ’ 的饮 食 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