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一轮复习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1.起源早,以农手为基础,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 占主导地位。 2.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商业活动受官府控制,逐步突 破时空限制,官营、专卖长期存在。 3.城市商业不断繁荣,城市经济功能逐渐增强。边境、 对外贸易繁荣。 4.货币丰富:由物物交换到金属货币,北宋:最早的纸币。 明代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5.商人组织:由官商到私商,明清现以地域为纽带的大 商帮。但商人的社会地位始终低下。 6.场所变化:城市到农村;先定时空后打破
二牛二人
二牛三人
二牛一人
一牛一人
犁的改进 直犁到曲辕犁
汉
唐
直
曲
辕
辕
犁
犁
犁评“进之则箭下, 入地也深;退之则 箭上,入地也浅”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1)制作材料:
骨、木、石
青铜、铁
(2)制作方法:
打制、磨制
金属冶炼、铸造
(3)使用的动力:
人力
畜力
自然力(风力、水力)
(4)农具种类:
东汉技术趋于成熟
青瓷熊形灯
白瓷公道杯
唐 南 青 北 白
白瓷凤首瓶
越窑青瓷莲花碗
宋代:制瓷技艺大放异彩,名窑不断涌现
元代景德镇,全国制瓷中心(青花瓷器)
【元】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瓶
明洪武——景德 镇窑釉里红四季 花卉纹瓜棱罐
明宣德——青花瓷器
清康熙珊瑚红珐琅彩 莲纹碗
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基本单位
的个体农业经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为满足生产者或经济单位本身需要而生产的
高考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的主要耕作工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原始石器;原始社会晚期出现了松土农具。
(2)商周时期:出现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木制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3)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铁犁牛耕)(4)汉朝时期: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出现犁壁,发明播种工具;东汉时期耦犁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
至此,我国古代耕犁已相当完善,标志着中国耕犁技术的成熟,一直为后世沿用。
2.了解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⑴著名水利工程:战国时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汉朝的⑵灌溉工具:曹魏、唐、宋、明清(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土地制度的演变:⑴演变历程①原始社会:土地公有,集体耕种。
②夏商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实质上是国王个人所有〉,也被称做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③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步瓦解,开始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
井田制瓦解原因:①根本原因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荒地开垦,大量增加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井田制瓦解过程:春秋时期各国的税制改革:①改革代表: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②改革内容: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③直接目的:增加税收④改革影响: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进一步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④战国时期: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代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⑵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国有土地(均田制),地主土地私有制(主体),小农土地私有制⑶土地兼并:①原因:(根本原因),土地自由买卖②影响: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导致农民破产,阶级矛盾激化,是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之一③抑制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诵读预热】【2015年高考考点要求】1、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技术成就;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与民间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这个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中国农业处于领先地位)【探究准备】根据课本复习相关内容,完成填空。
一、农业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古代耕作方式(1)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增。
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两头牛牵引的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伴随着这种生产力的提升,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相对应变化。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1)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
(2)战国时期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A.形成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②直接原因:各国的改革与变法B.形成的过程:生产力进步——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财政困难——各国改革(鲁国实行“初税亩”)——促动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所有制(商鞅变法)C.存有时间:战国——1952 年土地改革完成D.主要形式: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构成);小农土地所有制(少量);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少量,如均田制)。
E.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地主兼并土地,农民少地或无地,受剥削和压迫;国家、皇帝直接掌握一局部土地。
F.影响: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众多制度的根源(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封建军阀割据称雄)。
在封建社会初期,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同学们,大家好。
本节课我们学习必修二,必修二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的第一课是《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后面还要学习手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
本课课标要求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那么,接下来就进入本课。
同学们听过天仙配黄梅戏吧,怎么唱的“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对吧。
那么同学们,我们看第一子目:1.神农的传说大家阅读第一子目,回答说明了什么?阅读并且归纳①中国古代农业是怎样完成从原始农业到刀耕火种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的?(原始农业的出现,比如中国是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现在还有浙江河姆渡遗址稻后播种;最后呢,到了“石器锄耕”,再到铁犁牛耕比如耒耜:耒耜,象形字,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
“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
本义: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像木叉。
耒耜的发明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
(1) 古代耕地翻土的农具。
耒是耒耜的柄,耜是耒耜下端的起土部分。
﹝孟春之月﹞天子亲载耒耜,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
《礼记·月令》郑玄注:“耒,耜之上曲也。
”)②推动整个发展过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
突出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施肥、灌溉技术的掌握和提高以及农作物种类的丰富等。
)第一目,通过“神农”的传说,说明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2.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精耕细作的含义: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整本书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学问点总结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了解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1)原始社会:刀耕火种;(2)奴隶社会:石器锄耕:耒耜;(3)封建社会:铁犁牛耕:①西汉赵过推广耦犁(二牛抬杠);②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③隋唐,江东出现曲辕犁,标记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了解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⑴我国古代始终很重视农业浇灌,闻名的水利工程有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代人民创建了一种“井渠”(龙首渠),后来传到西北地区称为坎儿井。
⑵人们还创制和改进农业浇灌工具。
①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浇灌;②唐朝时创制了筒车;③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水转翻车);④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浇灌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3.了解古代中国基本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全部,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商周):土地归国家全部,实行井田制。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确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全部制,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持续了两千多年。
)4.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⑴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①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②封建土地全部制的确立。
⑵小农经济的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③生产为满意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局限:具有分散性、落后性、封闭性、脆弱性。
⑶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历代统治者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扶植小农经济。
自然经济的坚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持续的重要缘由。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1.了解古代中国在丝织、冶金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1)丝织: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①新石器时代:丝织技术已经出现。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和主要的经济政策。
就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来看,农耕经济是主要的经济部门,手工业和商业是其有机补充。
对古代农业,要从农业生产技术、经营形式、技术特色等角度进行把握;对古代手工业,要了解其主要形式、突出成就;对古代商业,要重点理解商业政策。
就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来看,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
要把重农抑商政策放到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程中去认识,不要孤立地看。
要充分肯定该政策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应看到它在封建社会后期所起的消极影响。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课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古代中国农业的起源1、概况:⑴时间:七八千年前;⑵地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⑶作物:粟和水稻(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育的国家之一);⑷人物:传说中的“圣王”之一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最早的松土工具,有了耒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耕作,播种),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⑸文献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义》(6)考古印证: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反映了当时先民们进行农耕创造的实践。
罗家角遗址发现7040〒150年前的人工栽培稻;湖南玉蟾岩遗址出土一万年前的栽培稻壳。
2、影响:长期以来,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和生活。
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二、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状况1、古代中国农业发展的有利因素经济因素:⑴生产工具的革新与耕作方式的演进(生产力因素)①演进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工具的革新,推动着耕作方式的演变。
②古代中国耕作方式演进的过程:a.“刀耕火种”:“火耕”——原始农业的产生。
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习总结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习总结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种类的丰富水利灌溉的发展原始农业石刀、石斧刀耕火种水稻、粟商周耒耜和石锄、石犁(少量青铜农具)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粟、稻、黍、稷、麦、桑、麻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垄作法都江堰两汉耦犁,出现犁壁代田法、一年一熟漕渠、白渠、龙首渠魏晋南北朝耕耙耱技术、耕耙技术翻车隋唐曲辕犁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一年两熟和一年三熟风力水车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或基本模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即小农经济或自耕农经济。
1.基本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形成条件和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私有土地的出现。
3.局限性:一是分散性,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小生产;二是封闭性,相互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三是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心理状态。
4.历史作用: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它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促进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小农经济的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成为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及其反映的时代特征1.发展规律(1)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化城市发展,表明商品经济日趋活跃。
(2)农村人口不断走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江南某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4)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2.时代特征(1)战国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是诸侯国的政治中心(都城),这些都城一般都商业兴盛,交换的商品大多数是供贵族地主使用的奢侈品。
人民版必修二历史提纲专题1-3

辛集二中必修二复习提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耕作技术 1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形成了规模性的经济。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的国家。
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
教导民众耕作2、原始农业的产生:“”、“火耕”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西汉牛耕逐渐普及全国。
铁制农具增多出现了播种工具;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4、唐代的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
水利1、原始社会:大禹治水,平息了水患,发展了水利建设。
早期史书把以水利为主题的、列为专篇。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修凿了沟通了湘水和漓水的4、两汉:关中创造了;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高转。
北方使用用于深井取水。
7、宋代:以水力为动力。
8、明清:出现了。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井田制实质历程土地制度封建社会形式影响赋役制度(二)手工业内涵: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
家庭手工业1形式: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的经济形态。
2原料:都是自己种植和采集所得。
3目的:主要供自己消费。
有时也进入领域。
目的:专门负责制造专用和私用物品地位: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技术水平。
影响: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行业之间相互,新技术难以推广,往往管理:1二里头文化与我国相符,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手工业作坊区。
2西周时期,“”制盛行。
战国后期终结。
后演化出官营手工业。
3从时代起,煮盐冶铁铸钱炼铜,收归官办,政府垄断。
并设立,由“”主办。
西汉还设立了和。
属下工人数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二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概要】
本专题主要从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以及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四个方面介绍古代中国经济。
在初中已经介绍了一些基本史实,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把握下列重点:一是中国古代农耕技术的发展、土地制度的演变和小农经济的地位;二是中国古代冶金、制瓷、丝织业的发展概况和技术成果;三是中国古代历朝商业发展的表现和特点;四是中国古代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缓慢发展的原因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地位。
【网控全局】
【考点突破典例讲练】
考点一精耕细作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含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
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采用“”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或“”阶段。
3.春秋时期,铁器农具、牛耕出现(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战国时期推广,此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4.唐代:
(二)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水利设施:
治水工程: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规律引导:演变的实质是的调整,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分配
(二)奴隶社会: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1.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制。
2.规定:土地属于所有,周王将土地分赐给,受田者只能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周王交纳贡赋,奴隶在奴隶主的监视下,集体耕作“公田”。
3.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4.瓦解及原因:
①春秋时期的使用,促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②许多私田出现;
③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向转变
●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井田制这一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分封制的,政治上的分封制是井田制得以实行的。
(三)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
●【均田制】
主要在北魏、隋唐时期实行,其主要特点有:社会上存在大量的无主荒地,这是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条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不触动贵族地主的利益;受田农民必须纳租调服役,贵族地主却无此负担。
2.土地私有制:(包括、、)
A地主土地私有制
①确立过程:发展→私田增多→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变法(从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地位: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土地兼并:
A、根源:
B、后果:
C、抑制兼并的措施:
B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四)租佃制
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制。
产生于时期;,租佃经营仅次于自耕农形式;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趋势:随着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参考教材明清时期的依附关系)
三、对小农经济的认识
1.形成条件: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
●特点:A、: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
B、_________:“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C、_________: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
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D、: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资料有限,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非常有限自耕农经济非
常脆弱。
3.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
①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来源。
它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
③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③作用:积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局限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考点对应例题
例1(2007·山东文综·II)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人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例22008宁夏,24)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
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
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考点对应训练
1.商周时期,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是( )
A.耒、耜B.青铜农具C.铁农具D.铁犁牛耕
2.铁制农具逐渐取代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是在( )
A.夏商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魏晋南北朝时期
3.以牛力耕田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汉代推动牛耕推广的关键发明是( )
A.铁犁用于牛耕B.犁壁的安装C.直辕犁的使用D.曲辕犁的使用
7.小农经济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因为( )
①生产分散、规模小②“男耕女织”、简单的性别分工③难以扩大再生产④不再更新耕作工具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探究】: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与经济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
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2分)促成这种生产方式形成的最主要因素以及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5分)
材料二:材料l:谬力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
事末利(经商)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没收其妻子为官奴婢)。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想要的),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指流通),盖皆本者。
”
(2)材料二和材料三各提出什么经济思想主张?(4)两种经济思想各自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什么影响?(4)其共同影响有哪些?(2分)
材料四:“里程碑”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个词语。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里程碑”的定义是:①设于道路旁边用以记载里数的标志。
②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下表中所列历史事件被称为“里程碑”的理由。
10分
图片历史地位理由
1.中国古代农具改革的里
程碑
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 2.中国历史进程发展的里程碑
农民领取承包合同 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