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2、3节

合集下载

第六章第三节第2课时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六章第三节第2课时严重的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教学设计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第2课时教学设计生态建设②让学生结合图“黄土高原上的聚落和耕地”回答,很多农田和村庄都分布在高原面上和缓坡上,水土流失严重了,这里会出现怎样的情形?③让学生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认识水带着泥沙流向何处?它给黄河带来了什么问题?总结:经过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恶果有充分的认识,教师在此基础上做简要总结。

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承转:地形和气候条件确实是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实,这两个因素还会产生其他不利影响,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请同学们做29页活动第1题。

通过活动让学生分析黄土高原会产生旱、涝灾害,接着教师提问:黄土高原那么疏松的土壤,在暴雨的作用下,会有什么后果?引导使学生意识到黄土高原各自然地理要素多,这样会使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减产。

如果水土流失继续发展,最终会导致耕地没有了,村庄也不知道该搬到哪里去了。

水带着泥沙流入黄河,进入下游后,泥沙沉积形成“地上河”,给黄河下游的人民的安全带来隐患。

会发生泥石流、滑坡、塌陷等灾害。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之间的相互作用地和相互影响,得出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论。

讲述:之所以说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不仅因为这里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而且因为其生态环境被破坏之后不易恢复。

为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认识得更深刻,让学生就黄那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教师总结。

帮助学生画出“黄土高原人地关系恶性循环示意图”。

活动:让学生读图6.36,进一步认识人类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程中起的负面作用,并且明确人类活动加剧了这种“脆弱”。

承转: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已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

第六章_质量与密度总复习

第六章_质量与密度总复习

巩固提高
1.质量为1.5×106g的物体可能是( D ) A.一头牛犊 B.一只老母鸡 C.一本书 D.一头大象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一物体被移到月球上质量将变小 B.1 kg铁的质量比1 kg棉花的质量大 C.一块冰熔化成水,其质量减小 D.将一铁块拉制成铁丝,它的质量将不发生变化 3.下面有关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巩固提高
6.小燕同学在学习了密度的知识后,想用天平 和量筒测量一杯盐水的密度,实验过程如下: ①把烧杯中盐水倒一部分到量筒中,测出量筒中 盐水的体积V; ②用天平称出烧杯和剩下盐水的总质量m1; ③把天平放在水平桌上,旋动平衡螺母,使横梁 平衡; ④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⑤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3。
练习2、如图,三只形状相同的杯子,分别盛有质 量相等的三种不同液体,他们分别是水、酒精、硫 酸。试根据图中液面的高度并查密度表,可知甲杯 酒精 水 盛的是 ,乙杯盛的是 ,丙杯 硫酸 盛的是 。



天平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1、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
2、使用前,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 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尖对准分度尺中央 的刻度线。 3、测量时天平的右盘放置砝码,左端放置需 测量的物体;添加砝码和移动游码,使指针对 准分度尺的中央刻度线,此时砝码质量与称量 标尺的示数之和,即为素称物体的质量。 4、天平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要保持清洁干燥。
巩固提高
(2)因颗粒易溶于水,小组同学采用如图乙所 示的方法测体积,所称量的颗粒体积是____cm3。 60 2.46×103 (3)该物质的密度是__________kg/m3。 (4)在步骤C中,若摇动不够充分,则测出的密 小 度比实际密度值偏____。

第六章 异常心理1,2,3节

第六章 异常心理1,2,3节

第五章异常心理第一节总论Introduction Mental disorder, or psychopathology involves patterns of thinking and behaving that are maladaptive, disruptive, or uncomfortable either for the person affected or for others. Who decides what is abnormal? In large measure, society shapes the answers to these questions. If you live in a tolerant society and do not upset other people too much, you can behave in unusual ways and still not be formally diagnosed or treated for psychopathology. It is the vast range of behaviors between what is normal and what is not. Here are three typical ways of defining what is abnormal.(1)The Statistical Approach One straightforward way of deciding whether behavior is abnormal is to ask how common it is. From this perspective, whatever occurs frequently or is close to the behavior of the average person is considered normal. Thus the statistical approach defines normal behavior by looking at what the average person does. Abnormality is then defined as deviance from whatever the greatest number of people, or the average person, does. The statistical point of view provides an apparently clear criterion for abnormality, but it has some difficulties. First it does not take into account the fact some deviant behaviors, such as the ability to speak twelve languages, are valuable and desirable. Another problem with the statistical view is that it equates normality with conformity. But nonconformists are often society’s most creative thinkers.(2)The Valuative Approach An alternative to a statistical view of abnormality is the valuative approach: it says that behavior is abnormal if a person acts in ways that are not valued, no matter how many other people also behave that way. This criterion is sometimes called a “socio-cultural” standard because it equates abnormality with violations of social rules and cultural norms. Valuative criteria mean that abnormality will be defined relative to prevailing standards. Unusual behavior might be ignored by this definition if it does not violate prevailing standards for living in a specific society.(3)A Practical Approach In reality, no one definition of abnormality is fully satisfactory. Therefore, both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the public use a combination of the statistical and valuative views. In this practical approach, judgments about abnormality and about who should receive treatment depend on(A)the content of behavior(what a person does and how it affects others),(B)he context of behavior (where and when the person does it), and(C)The subjective consequences of the behavior for the person(how much suffering and distress the person feels).With regard to content, behavior is likely to be judged abnormal by society if it(1)is maladaptive or disabling,(2)appears bizarre or irrational, or(3)is unpredictable and uncontrolled. The question of just what behaviors are approved in what situations is largely determined by the culture or subculture. What is normal in one culture may be abnormal in another.一、a bnormal psychology (异常心理)概述abnormal psychology是与正常心理现象相比较而言,指个体失去常态,心理活动发生与众不同的改变,无能力按社会公认的方式行动,对本人或社会都不适应的后果。

第六章 稀土萃取分离2

第六章 稀土萃取分离2
表6-7 温度对稀土元素分配比和分离系数的影响
D
温度℃
La
Ce
Pr
Eu
Gd Ce/La
10 0.0500 0.200 0.379 15.00 24.0 4.40
25 0.0341 0.165 0.294 9.90 15.6 4.84
35 0.0270 0.135 0.251 7.59 11.8 5.04
P204和HTTA混合萃取剂萃取镧系元素时,不同的稀土元素协 同效应大小不同,轻稀土元素的分配比的增加率比重稀土元 素高一些,意味着对于该协萃体系,轻稀土的协同萃取效应 比中重稀土大。
该协同萃取体系被认为是取代机理:一个分子HTTA 从P204的萃合物RE(HA2)3中取代2个HA分子,形成混合 配位体的萃合物,被取代下来的P204继续萃取生成新的 混合配位体萃合物,这种混合配位体的萃合物更稳定, 因而提高分配比,其反应表示如下:
同理,选择适当酸度的溶液作洗涤液,可以将萃入有机相的 D值小于1的难萃稀土离子转入新的水相中,使有机相中易萃 组分进一步纯化。还可以选择适当的酸度水溶液作反萃取液, 使有机相中所有稀土离子的D值小于1,全部进入新水相中。
从萃取和反萃取的机理可知,萃取反应一旦发生, 体系酸度就升高;凡萃取一旦发生,则酸度就降低, 均不能保持选定的酸度,从而影响稀土的分离效果。
第三节 P204萃取体系 一、 P204萃取机理和萃取性能
(一)P204萃取机理 P204包括HDEHP、D2EHPA在内的酸性络合萃取剂萃取稀土的过程 较为复杂,整个过程包括五个平衡过程:
(1)萃取剂在两相中的溶解分配平衡;(2)萃取剂在水相中 解离;(3)水相稀土化合物解离;(4)解离的稀土离子 与解离的萃取剂阴离子在水相络合;(5)在水相生成的络 合物(萃合物)溶于有机相。五个平衡的总加合为:

高中物理必修2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

高中物理必修2  第六章  万有引力与航天——第3节  万有引力定律

第3节万有引力定律1 月——地检验(1)牛顿的思路:地球绕太阳运动是因为受到太阳的引力,人跳起后又能落回地球是因为人受到地球的引力,这些力是否是同一种力?是否遵循相同的规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通过实验来验证,这就自然想到了月球.(2)月一地检验:基本思想是如果重力和星体间的引力是同一性质的力,都与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关系,那么月球绕地球做近似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就应该是地面重力加速度的1/3600,因为月心到地心的距离约为地球半径的60倍.(3)检验过程:牛顿根据月球的周期和轨道半径,计算出月球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23224 2.710m/s ra Tπ-==⨯.—个物体在地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9.8m/s 2,若把这个物体移到月球轨道的高度,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可以导出21a r ∝(21a r ∝,而32r k T =,则21a r∝).因为月心到地心的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倍,32212.7210m/s 60a g -==⨯.即其加速度近似等于月球的向心加速度的值.(4)检验结果:月球围绕地球做近似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十分接近地面重力加速度的1/3600,这个重要的发现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即地球对地面物体的引力与天体间的引力,本质上是同一性质的力,遵循同一规律. 2 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互相吸引,引力的方向良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1m 和2m 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2)公式:122m m F Gr=,其中11226.6710N m /kg G -=⨯⋅,称为万有引力常量,而12m m 、分别为两个质点的质量.r 为两质点间的距离.(3)适用条件:①严格地说,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②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间的相互作用,也可用本定律来计算,其中r 是两个球体球心间的距离,③一个均匀球体与球外一个质点的万有引力也适用,其中r 为球心到质点间的距离. ④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公式也近似适用,其中r 为两物体质心间的距离.(4)注意:公式中F 是两物体间的引力,F 与两物体质量乘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不要理解成F 与两物体质量成正比,与距离成反比.(5)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①万有引力的普遍性:万有引力是普遍存在于宇宙中任何有质量物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它是自然界中物质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之一,任何客观存在的两部分有质量的物质之间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作用.②万有引力的相互性: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引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③万有引力的客观性:通常情况下,万有引力非常小,它的存在可由卡文迪许扭秤来观察,只有在质量臣大的天体间,它的作用才有宏观物理意义.④万有引力的特殊性:两个物体间的万有引力,只与它们本身的质量有关,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关,和所在空间的性质无关,和周围有无其他物体的存在无关.(6)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大意义.它把地面上的运动和天体运动的规律统一起来,第一次揭示了自然界中一种基本的相互作用力,使人们树立了认识并支配宇宙自然规律的信心,解放了思想. 3 引力常量的测定通过查阅资料得到地球、月球的质量和半径,月地距离,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以此估算G 的大小,发现G 值是很小的,那么如何测定G 的大小?牛顿之后的100多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实验室里通过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得出了G 值,当时测量11226.74510N m /kg G -=⨯⋅.目前标准值为11226.6725910N m /kg G -=⨯⋅,通常取11226.6710N m /kg G -=⨯⋅.引力常量G 的三点说明:(1)引力常量测定的理论公式为212Fr G m m =,单位为22N m /kg ⋅.(2)物理意义:引力常量在数值上等于两个质量都是1kg 的质点相距1m 时的相互吸引力.(3)由于引力常量G 很小,我们日常接触的物体的质星又不是很大,所以我们很难觉察到它们之间的引力,例如两个质量各为50kg 的人相距1m 时,他们相互间的引力相当于几粒尘埃的重力.但是,太阳对地球的引力可以将直径为几千米的钢柱拉断. 4 引力常量测量的意义(1)卡文迪许通过改变质量和距离,证实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及万有引力定律的正确性. (2)第一次测出了引力常量,使万有引力定律能进行定量计算,显示出真正的实用价值.(3)标志着力学实验精密程度的提高,开创了测量弱力的新时代.(4)卡文迪许实验是物理学上非常著名和重要的实验,学习时要注意了解和体会前人是如何巧妙地将物体间的非常微小的力显现和测量出来的;引力常量G 的测定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G 的测定,则万有引力定律只有其理论意义,而无更多的实际意义.正是由于卡文迪许测定了引力常量G ,才使得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实验不仅用实验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更使得万有引力定律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例如,可以用测定地球表面物体重力加速度的方法,测定地球的质量,电正是由于这一应用,使卡文迪许被人们称为是“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 5 重力加速度的基本计算方法(1)在地球表面附近(h R 处的重力加速度g .(不考虑自转) 方法一: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2Mmmg GR=,229.8m/s M g G R ==. 式中245.8910kg M =⨯,66.3710m R =⨯.方法二:利用与地球平均密度的关系,得3224/343M R g G G G R R R πρπρ===. (2)在地球上空距离地心r R h =+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得221M g G r r'=∝,22g R R g r R h '⎛⎫⎛⎫== ⎪ ⎪+⎝⎭⎝⎭,则()22R g g R h '=+.(3)在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任意天体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为g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22M M g G R R '''=∝'',2g M R g M R ''⎛⎫= ⎪'⎝⎭,则2M R g g M R '⎛⎫'= ⎪'⎝⎭.上述中M 均为地球的质量,g 均为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6 物体在赤道上失重的四个重要规律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除两极之外,地球上的物体由于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都处于失重扶态,且赤道上的物体失重最多,设地球为匀质球体,半径为R ,表面的引力加速度为0g g ≈,并不随地球自转变化.(1)物体在赤道上的视重等于地球的引力与物体随同地球自转所需的向心力之差. 如图6-3-1所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2N mg F m R ω-=.所以物体在赤道上的视重为2N F mg m R mg ω=-<.(2)物体在赤道上的失重等于物体绕地轴转动所需的向心力. 物体在赤道上的失重,即视重的减少量为2N F mg F m R ω=-=. (3)物体在赤道上完全失重的条件.设想地球自转角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刚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即0N F =,有20N F mg mR ω=-,则22200002v mg ma mR m m R R T πω⎛⎫==== ⎪⎝⎭.所以完全失重的临界条件为209.8m/s a g ==,01rad/s 800ω=,07.9km/s v =,025024s 84min T ===. 上述结果恰好是近地面人造地球卫星的向心加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和周期. (4)地球不因自转而瓦解的最小密度.地球以T =24h 的周期自转,不发生瓦解的条件是赤道上的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大于或等于该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即22mg m R T π⎛⎫≥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有243M g GG R R πρ==, 所以,地球的密度应为32318.9kg/m GTπρ≥=. 即最小密度为3min 18.9kg/m ρ=.地球平均密度的公认值为30min 5523kg/m ρρ= .足以保证地球处于稳定状态. 7 万有引力定律的两个重要推论推论一:在匀质球层的空腔内任意位置处.质点受到地壳万有引力的合力为零,即0F =∑.推论二:在匀质球体内部距离球心r 处,质点受到的万有引力就等于半径为r 的球体的引力,即2M mF G r ''=.例题1 (1)天文观测数据可知,月球绕地球运行周期为27.32天,月球与地球间相距3.87×108m ,由此可计算出加速度a =0.0027m/s 2;(2)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9.8m/s 2,月球的向心加速度与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之比为1:3630,而地球半径(6.4×106m )和月球与地球间距离的比值为1:60.这个比值的平方1:3600与上面的加速度比值非常接近.以上结果说明(). A 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与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是同一种性质力 B 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与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不是同一种类型的力 C 地面物体所受地球的引力只与物体质量有关,即G=mg D 月球所受地球的引力除与月球质量有关外,还与地球质量有关例题2 对于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122Gm m F r,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只要1m 和2m 是球体,就可用上式求解万有引力 B 当r 趋于零时,万有引力趋于无限大C 两物体间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的,而与12m m 、是否相等无关D 两物体间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是一对平衡力例题3 两艘轮船,质量都是1.0×104t ,相距10krn ,它们之间的引力是多大?这个力与轮船所受重力的比值是多少?例题4 如图6-3-4所示,一个质量为M 的匀质实心球,半径为R ,如果从球上挖去一个直径为R 的球,放在相距为d 的地方.求下列两种情况下,两球之间的引力分别是多大?(1)从球的正中心挖去;(2)从与球面相切处挖去;并指出在什么条件下,两种计算结果相同?例题5 关于引力常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引力常量是两个质量为1 kg 的质点相距1m 时的相互吸引力B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给出了引力常量的值C 引力常量的测定,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D 引力常量的测定,使人们可以测出天体的质量例题6如图6-3-5所示,火箭内平台上放有测试仪器,火箭从地面启动后,以加速度2g竖直向上做匀加速运动,升到某一高度时,测试仪对平台的压力为启动前压力的1718.已知地球半径为R .求火箭此时离地面的高度.(g 为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例题7某星球“一天”的时间是T =6h ,用弹簧测力计在星球的“赤道”上比在“两极”处测同一物体的重力时读数小10%,设想该星球自转的角速度加快,使赤道上的物体会自动飘起来,这时星球的“一天”是多少小时?例题8 地球赤道上的物体,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向心加速度223.3710m/s a -=⨯,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29.77m/s g =,试问:(1)质量为m 的物体在地球赤道上所受地球的万有引力为多大?(2)要使在赤道上的物体由于地球的自转完全失去重力(完全失重),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应加快到实际角速度的多少倍?例题9 宇航员站在一星球表面上某高处,沿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经过时间t 小球落到星球表面,测得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L ,若抛出时的初速度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已知两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该星球的半径为R ,万有引力常数为G ,求该星球的质量M .例题10 中子星是恒星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可能结果,它的密度很大.现有一中子星,观测到它的自转周期为1s 30T =,问该中子星的最小密度应是多少才能维持该星体的稳定,不致因自转而瓦解?(计算时星体可视为均当匀球体,引力常量11226.6710N m /kg G -=⨯⋅)基础演练1如图6-3-7所示两球间的距离为r ,两球的质量分布均匀,大小分别为12m m 、,则两球的万有引力大小为().A 122m m Gr B 1221m m G r C ()12212m m G r r +D ()12212m m G r r r ++2万有引力定律首次揭示了自然界中物体间一种基本相互作用的规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的重力不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引起的B 人造地球卫星离地球越远,受到地球的万有引力越大C 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向心力由地球对它的万有引力提供D 宇宙飞船内的宇航员处于失重状态是由于没有受到万有引力的作用3引力常量为G ,地球质量为M ,地球可看成球体,半径为R .忽略地球的自转,则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 A GM g R = B g GR = C 2GMg R= D 缺少条件,无法算出 知能提升1假如地球自转角速度增大,关于物体的万有引力以及物体重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放在赤道地面上物体的万有引力不变B 放在两极地面上物体的重力不变C 放在赤道地面上物体的重力减小D 放在两极地面上物体的重力增大2设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0g ,物体在距离地心4R (R 是地球的半径)处,由于地球的作用而产生的加速度为g ,则0/g g 为(). A1 B1/9 C1/4 D1/163地核的体积约为整个地球体积的16%,地核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34%,经估算,地核的平均密度为___________kg/m 3.(地球的半径66.410m R =⨯,万有引力常量11226.710N m /k g G -=⨯⋅,结果取两位有效数字)4月球半径是地球半径的14,在地球和月球表面分别用长度相同的细线拴住一个小球,使之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已知小球通过圆周最高点的临界速度,在地球上是1v ,在月球上是2v ,求地球与月球的平均密度之比.5宇航员在地球表面以一定初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经过时间t 小球落回原处;若他在某星球表面以相同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同一小球,需经过时间5t 小球落回原处.(取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10m/s 2,空气阻力不计) (1)求该星球表面附近的重力加速度g ';(2)已知该星球的半径与地球半径之比为:R R 星地=1:4,求该星球的质量与地球质量之比:M M 星地.6某宇航员在飞船发射前测得自身连同宇航服等随身装备共重840N ,在火箭发射阶段,发现当飞船随火箭以/2a g =的加速度匀加速竖直上升到某位置时(其中g 为地球表面处的重力加速度),其身下体重测试仪的示数为1220N .设地球半径R =6400km ,地球表面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 1.03 1.02=).问: (1)该位置处的重力加速度g '是地面处重力加速度g 的多少倍? (2)该位置距地球表面的高度h 为多大?最新5年高考名题诠释考题1 天文学家新发现了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这颗行星的体积是地球的4.7倍,质量是地球的25倍.已知某一近地卫星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约为 1.4小时,引力常量11226.6710N m /kg G -=⨯⋅,由此估算该行星的平均密度约为(). A 331.810kg/m ⨯B 335.610kg/m ⨯C 431.110kg/m ⨯D 432.910kg/m ⨯考题 2 已知太阳到地球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的比值约为390,月球绕地球旋转的周期约为27天,利用上述数据以及日常的天文知识,可估算出太阳对月球与地球对月球的万有引力的比值约为().A0.2 B2 C20 D200考题3火星的质量和半径分别约为地球的110和12,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g ,则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约为().A0.2gB0.4g C2.5g D5g考题 4 探测器绕月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变轨后在周期较小的轨道上仍做匀速圆周运动,则变轨后与变轨前相比().A 轨道半径变小B 向心加速度变小C 线速度变小D 角速度变小例题5为了对火星及其周围的空间环境进行探测,我国预计于2011年10月发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假设探测器在离火星表面高度分别为1h 和2h 的圆轨道上运动时,周期分别为1T 和2T .火星可视为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且忽略火星的自转影响,万有引力常量为G .仅利用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出().A 火星的密度和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B 火星的质量和火星对“萤火一号”的引力C 火星的半径和“萤火一号”的质量D 火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火星对“萤火一号”的引力考题6 一物体静置在平均密度为ρ的球形天体表面的赤道上,已知万有引力常量为G ,若由于天体自转使物体对天体表面压力恰好为零,则天体自转周期为(). A 1243G πρ⎛⎫ ⎪⎝⎭B 1234G πρ⎛⎫ ⎪⎝⎭C 12G πρ⎛⎫ ⎪⎝⎭D 123G πρ⎛⎫ ⎪⎝⎭考题7 质量为m 的探月航天器在接近月球表面的轨道上飞行,其运动视为匀速圆周运动.已知月球质量为M ,月球半径为R ,月球表面重力加速度为g ,引力常量为G ,不考虑月球自转的影响,则航天器的().A 线速度v =角速度ω=C 运行周期2T =向心加速度2Gm a R= 考题8 一行星绕恒星做圆周运动,由天文观测可得,其运行周期为T ,速度为v ,引力常为G ,则().A 恒星的质量为32v T G πB 行星的质量为2324v GT π C 行星运动的轨道半径为2vT πD 行星运动的速度为2v Tπ。

初中物理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初中物理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把游码放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指针指在什么位置表示横梁平衡
了?每台天平都有平衡螺母,用来调整横梁的平衡。你的天平的平衡
螺母安装在什么位置?如果指针偏左,应该向哪个方向旋动平衡螺母?
你的砝码盒中最小砝码的质量是多少?总质量是多少?
游码也相当于一个砝码,能够
分辨更小的质量。它在标尺上
每向右移动一格,就等于在右盘
“游码”相当于天平的砝码和游码.判断它的横梁是否平衡,是通过观察秤
杆是否水平或根据秤杆以水平线为中心上下摆动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
的.它的平衡螺母是左边的调零螺丝.使其横梁平衡的方法是:将案秤放平,
游码置于秤杆左侧尽头,秤盘和砝码盘不放任何东西,这时调节“调零螺
丝”,直至秤杆水平或秤杆以水平线为中心上下摆动幅度相同.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第2节 密度
实验 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我们用铝块做实验,研究铝块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取大小不同的若干
铝块,分别用天平测量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量边长后计算出它们的
体积,列出表来。然后以体积V为横坐标,以质量m为纵坐标,在坐标
纸上描点,再把这些点连起来,看看它们是否大致为一条直线。
RJ八上P112图6.1-6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5.有些商店还在使用一种案秤,它的工作原理与天平相同,不过两臂长
度不等。这种案秤的哪两部分相当于天平
的两个盘?什么相当于天平的砝码、游码?
怎样判定它的横梁是否平衡?它的平衡螺
母在什么位置?怎样调整才能使横梁平衡?
RJ八上P112图6.1-7案秤
5.这种案秤的秤盘和砝码盘相当于天平的两个盘.图中标注的“槽码”和
第六章 质量与密度
实验 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测量橡皮、铅笔、瓶中水的质量。 观察天平的结构,并在练习使用天平的过程中,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天平应水平放置 你的天平有没有调整天平底 座水平的装置?如果有,应 该怎样调平?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6章 第2节 怎样描述力课件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6章 第2节 怎样描述力课件
力的单位是什么? 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 符号“N”表示。
牛顿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 家。他在力学、光学、天文学与 数学领域有许多杰出贡献。他发 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和光的色散, 总结出了运动三定律,奠定了经 典物理学的基础。
知2-导
1N的力有多大呢? 它大约相当于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第六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二节 怎样描述力
1 课堂讲授 2 课时流程
•力的三要素 •力的单位 •力的示意图
逐点 导讲练
课堂 小结
当堂 检测
课后 作业
力的作用效果和哪 些因素有关呢?
知识点 1 力的三要素
视察与思考
图中小孩与成年人对弹簧的作用 效果谁更明显?为什么?这说明 了什么?
拉一拉

成年人作用效果更明显;成年 人的力气大很容易拉开三根弹 簧,小孩的力气小很难拉开两 根弹簧。
运动,或由运动变为静止,都叫做运动状态的改变。 (2)物体运动状态不变是指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
线运动状态。
1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三个,它们分别是 力的大小、 力的方向 和 力的作用点 。物理学中常把它们
称为 力的三要素

2 如图所示,有一本书,受到5 N 的作用力,方向向 下,请在图中画出这个力,要求包含力的三要素。
知2-讲
一些力的大小:
知2-讲
知2-讲
【例2】下述作用力中,最接近30 N的是( D ) A.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B.拿起物理课本所用的力 C.扛起一袋50 kg化肥所用的力 D.提起一只大公鸡所用的力
知2-讲
【解析】 •托起两个鸡蛋的力约为1 N, •拿起物理课本所用的力大约为3 N, •扛起一袋50 kg化肥所用的力约为500 N, •提起一只大公鸡所用的力大约是30 N, •故选D。

植物生理学 第六章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植物生理学 第六章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韧皮部汁液的物质组成:
• 水分:75-90%,说明物质以溶液形式为运输 • 糖类:占干物质的90%,运输的糖类为非还原糖 (蔗糖、棉子糖、山梨糖醇),但没有还原性糖 (葡萄糖、果糖) • 氨基酸:十余种 • 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酒石酸 • 无机离子:阳离子中K+最多,达60-112mmol/L, 可能与有机酸共同维持筛管汁液的离子平衡;阴离 子中不含NO3- • ATP:0.24-0.36 mg/L,说明运输过程需要能量供应 • 植物激素:运输过程拌有信息传递
pumping theory) 3、收缩蛋白学说(Contractile protein theory)
1、压力流动学说(E. MÜnch ,1930) :
韧皮部中物质流沿着 膨压梯度由源移动到库。
压力流学说的物理模式
筛 管
导 管
(源)
(库)
木质部导管分子
韧皮部筛管分子
伴胞 源细胞
水分渗透进入 韧皮部,建立 高的压力势 蔗糖 压力驱动从源 到库的集流 库细胞 蒸腾流
第6章 植物体内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同化物运输 同化物运输机制 同化物的装载和卸出 同化物的配置和分配
第 1节
同化物运输
• 短距离运输: 细胞内及相邻细胞间的 运输,包括胞内运输和胞间(质外体 和共质体)运输。~μm。 • 长距离运输:通过输导组织(维管束) 中的运输。
利用荧光探剂 (CF)实时显示 韧皮部卸出:
间隔6分钟显示CF 在拟南芥根尖中的 卸出
豆类韧皮部卸出的研究手 段:空胚珠技术
Empty-ovule technique
• 在豆荚切开一口; • 切去种子的一半,并 将另一半种子中的胚 组织挖去,仅留下种 皮组织(杯); • 在杯中注入缓冲液或 琼脂,以接受维管组 织卸出的物质 • 若在杯中加入其他物 质、抑制剂或改变其 pH,则可研究影响卸 出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六章 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 第一部分 知识点填空 第二节 细胞分化、衰老和凋亡 一、细胞的分化

1、概念:由同一种类型的细胞经细胞分裂后,逐渐在 和 上形成 的差异,产生不同的 的过程称为细胞分化。 2、细胞分化的原因:是 的结果(注:细胞分化过程中基因本身 改变) 3、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区别: 细胞分裂的结果是:细胞 的增加; 细胞分化的结果是:细胞 的增加 二、细胞的全能性 1、植物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指植物体中单个已经分化的 在适宜的条件下,仍然能够发育成 的潜能。 2、植物细胞全能性的原因:植物细胞中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 。 (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的 也具有全能性) 3、细胞全能性实例: 胡萝卜根细胞离体,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后长成一棵胡萝卜;多莉羊的产生 三、细胞衰老 1、衰老细胞的特征: ①细胞核 ,核膜 ,染色质 (染色加深); ②线粒体 (呼吸速率 ); ③细胞内酶的活性 ,代谢速度 ,增殖能力 ; ④细胞膜 改变,物质运输功能 ; ⑤细胞内水分 ,细胞萎缩,体积变小; ⑥细胞内色素 ,妨碍细胞内物质的交流和传递。 2、决定细胞衰老的主要原因 细胞的增殖能力是 的,体细胞的衰老是由细胞 决定的 四、细胞凋亡 1、细胞凋亡的概念: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重要的生命活动,是一个主动的由 决定的细胞 自行结束生命的过程。也称为 。 2、细胞凋亡的意义:对生物的 、机体 的维持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小结1:细胞的衰老 2

小结2:细胞分化与细胞全能性 项目 细胞分化 细胞全能性 原理 细胞内基因选择性表达 含有本物种全套遗传物质

特点 ①持久性:细胞分化贯穿于生物体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期达到最大限度 ②稳定性和不可逆性:一般来 说,分化了的细胞将一直保持分化后的状态,直到死亡 ③普遍性:生物界中普遍存在,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 ①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具有全能性表现条件:a.离体b.营养物质充足c.激素调节d.无菌环境 ②动物已分化的体细胞全能性受限制,但细胞核仍具有全能 性。例如,动物克隆技术

思维拓展 全能性大小比较:植物细胞>动物细胞,分裂能力强的细胞>分裂能力弱的,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分化程度高的,幼嫩细胞>成熟细胞>衰老细胞。 第三节 关注癌症

一、癌细胞的概念:有的细胞受到 的作用,细胞中 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 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二、细胞癌变原因:

内因: 和 的变异 致癌因子 外因:致癌因子 致癌因子 致癌因子 三、癌细胞的特征: (1)在适宜的条件下,癌细胞能 (2)癌细胞的 发生显著变化 (3)癌细胞的表面发生了变化,与细胞膜上的 等物减少有关系,使得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 四、恶性肿瘤的防治 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饮食卫生和生活习惯,注意远离致癌因子,尽量规避罹患癌症的风险。

形成形态、结构、功能不同的大小①两者的遗传物质都不发生改变

结果细胞形成新的个体

比较细胞分化程度有高低之分,如体细胞>生殖细胞>受精卵细胞全能性有大小之分,如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

关系②已分化的细胞仍保持全能性,但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具有的全能性越小 3

第二部分 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 1.(2011·山东高考理综,3)下列有关细胞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导致的各种细胞癌变均可遗传 B.石棉和黄曲霉毒素是不同类型的致癌因子 C.人体的免疫系统对癌变细胞具有清除作用 D.癌变细胞内酶活性降低导致细胞代谢减缓 2.下图表示生物体内的有关细胞的一些生命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①过程表示细胞增殖,②过程表示细胞分化 B.从新陈代谢角度看,图中⑤过程发生的原因是同 化作用超过了异化作用 C.图中②过程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D.图中③④⑤过程表示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 3.对于多细胞动物而言,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细胞坏死时膜通透性逐渐降低 B.肝脏干细胞分化成肝脏细胞的过程表现了细胞的全能性 C.衰老的生物体内的细胞都处于衰老状态 D.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基因突变 4.下图为人体细胞的形态、数目变化情况,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①②③过程中细胞的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不同 B.①②③三个过程中已经发生了基因突变的是②③ C.③过程使细胞的遗传物质有所差异,但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没有变化 D.与甲相比,乙中细胞的表面积/体积的比值增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5.“自体干细胞移植”已被广泛用于拯救因高剂量的放化疗而摧毁骨髓的癌症患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干细胞具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 B.放化疗能选择性杀伤癌细胞 C.“自体干细胞移植”一般不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D.癌症的发生是多个基因突变而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 6.(2011·北京高考理综,1)下列生命过程中,没有发生细胞分化的是( )。 A.断尾壁虎长出新尾巴 B.砍伐后的树桩上长出新枝条 C.蝌蚪尾巴消失的过程 D.胚胎发育中出现造血干细胞 7.“细胞程序性死亡”的学说认为,生物在发育过程中受到基因控制,许多细胞会正常地走向死亡。因此,下列都不属于这种细胞死亡现象的是( )。 ①脑细胞因缺血而死亡 ②人胚胎时期的尾后来消失了 ③寄主细胞因病毒的复制释放而消亡 ④花冠在传粉后凋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移植造血干细胞可以治疗白血病,但移植前必须进行抗排异处理。治疗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全身放疗和化疗以干扰细胞的增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对患者进行放疗和化疗处理能够消灭癌细胞并杀伤正常细胞 B.患者经治疗康复后血型可能发生改变 4

C.治愈后的患者体内的白细胞不会发生癌变 D.输入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各种血细胞的能力 9.正常细胞转变为癌细胞的过程中,不发生改变的是( )。 A.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B.细胞的形态结构 C.细胞中的遗传物质 D.细胞的分裂能力 10.(2011·江苏高考,5)关于人体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分化导致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种类增多 B.细胞衰老表现为酶活性降低,细胞核体积减小 C.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不利于个体生长发育 D.细胞癌变导致细胞黏着性降低,易分散转移 11.下列有关细胞凋亡、坏死与癌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坏死常引起炎症;细胞癌变,代谢增强 B.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细胞癌变不受基因控制 C.细胞坏死,膜的通透性降低;细胞癌变,膜的黏着性增强 D.细胞癌变,细胞周期延长;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变短 12.(双选)下列关于细胞分化和全能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蝌蚪尾巴消失过程中有细胞分化 B.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 C.玉米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体现了体细胞全能性 D.胡萝卜根韧皮部细胞发育成新植株体现了体细胞全能性 13.(双选)干细胞移植现已成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种临床技术。自体骨髓干细胞植入胰腺组织后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以替代损伤的胰岛B细胞,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骨髓干细胞与胰岛样细胞的基因组成不同,基因表达产物不同 B.骨髓干细胞与胰岛样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基因表达产物不同 C.胰腺组织微环境造成骨髓干细胞基因丢失,分化成为胰岛样细胞 D.胰腺组织微环境是骨髓干细胞分化的外因,基因表达是内因 14.(双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编程性死亡属于正常生理过程 B.在细胞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将不改变 C.老年人头发变白和白化病都是由酪氨酸酶活性降低引起 D. 原癌基因只存在于癌细胞中 二、非选择题 15、下图表示干细胞的三个发育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由A细胞形成的B细胞仍然保持着其特 有的 能力,A细胞到C细胞的过程 是由 控制的。 (2)若D细胞是胰腺细胞,则结构⑦所起的 作用是 。 (3)A细胞分化成D细胞的根本原因是 。 (4)若D细胞是正在衰老的细胞,则细胞中结构 ⑧发生的变化是 。 (5)由A细胞到形成多个卵细胞的过程,则必须经过细胞的 分裂。 (6)用丙酮从D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的单分子层面积是否大于D细胞表面积的2倍?理由是什么? 。 5

一、选择题 1.C 解析:基因突变发生在体细胞中不能遗传。石棉与黄曲霉毒素都属于化学致癌因子。癌变细胞内酶活性升高,细胞代谢加快。 2.D 解析:图中①②③④分别表示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生长、细胞增殖;一个完整的细胞周期包括③④两个过程。 3.D 解析:细胞凋亡是受基因控制的主动过程,而细胞坏死是指受外界因素致使细胞死亡的被动过程。细胞坏死会导致膜通透性增大。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单个细胞可以发育成完整个体,而肝脏干细胞分化成肝细胞只体现了专能干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的组织和器官的能力。衰老的生物体内有新生细胞,新生个体内也有衰老细胞。细胞是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4.D 解析:细胞越小,表面积/体积的比值越大,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增强。 5.B 解析:放疗是选择放射性物质对癌细胞部位进行照射,不仅杀死癌细胞也杀死了癌细胞周围的正常细胞,化疗是利用化学性药物注入体内杀死癌细胞,这些药物也会杀死正常细胞,并且副作用大于放疗。癌变是原癌基因或者是抑癌基因突变引起的。 6.C 解析:A、B选项需要经过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D选项造血干细胞是经过细胞分化形成的,C选项是细胞凋亡的过程,没有发生细胞分化。 7.C 解析:脑细胞缺血死亡、寄主细胞因病毒的复制而解体死亡是外因引起的细胞坏死。 8.C 解析:放疗是用放射线杀死癌细胞,化疗是用化学药物杀死癌细胞,当然也能杀伤正常细胞。移植造血干细胞后,康复患者的红细胞来自移植的造血干细胞,故其血型有可能发生改变。治愈后的患者体内的白细胞仍然有发生癌变的可能。 9.A 解析:细胞癌变的原理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其染色体数目并没有改变。 10.D 解析: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导致细胞分化。衰老的细胞其细胞核体积增大。细胞凋亡受基因控制,有利于个体发育。 11.A 解析:B项错,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的结果,导致细胞分裂不受控制;C项错,细胞癌变后,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减少,细胞的黏着性降低;D项错,细胞癌变后分裂增殖失控,细胞周期变短。 12.BD 解析:蝌蚪尾巴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玉米种子不属于体细胞。胡萝卜的体细胞发育成一个新个体属于体细胞全能性。 13.BD 解析:由信息知胰岛样细胞由自体骨髓干细胞分化而来,胰腺组织是体细胞有丝分裂、分化的细胞,基因与体细胞相同,所以骨髓干细胞与胰岛样细胞及胰腺组织的基因组成相同,但由于基因选择性表达,产物不同。 14.AB 二、非选择题 15.答案:(1)分裂和分化 基因 (2)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转运、分类和包装(答出其中两个即可) (3)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4)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只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5)有丝分裂和减数 (6)测得的单分子层面积远大于D细胞表面积的2倍。因为D细胞内除了细胞膜以外,还有其他生物膜。 解析:(1)由A细胞形成的B细胞仍然是干细胞,有分裂和分化的能力,由A到C是细胞的凋亡,由基因控制。(2)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泌过程中高尔基体⑦的作用是对蛋白质进行加工、转运、分类和包装。(3)由A至D表示细胞的分化,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4)⑧为细胞核,衰老时的变化为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5)由A细胞到卵细胞,先经干细胞有丝分裂形成卵原细胞,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6)因细胞内还有其他生物膜,所以测得的单分子层面积大于D细胞表面积的2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