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论资本的本性

合集下载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三重维度及其启示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三重维度及其启示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三重维度及其启示论文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进化、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无一不是由人们世世代代的绵延不绝的实践活动所推动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的。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从事着生产劳动实践的现实的人却被完全异化,使其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类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的类本质相异化。

今天店铺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三重维度及其启示相关论文。

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事业,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1]这段论述,突出强调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同时也是对当下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紧迫的社会问题做出的回应,即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社会主义。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然涉及到如何认识和评价社会制度优劣的问题。

当然,认识和评价一个社会制度的优劣有多重标准或参照系,但是其中必有一个是根本性的。

马恩分别从哲学意义上的实践维度、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维度和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维度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全面的分析,得出:一个社会制度的优劣,从根本上讲就是看它是否尊重和有助于人类那种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否促进了社会成员自由全面的发展。

因此,只有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才是能够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最理想的制度。

一、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实践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标志性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一个趋势就是:“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形式的思想。

”[2]100也就是说以全社会利益代表的面貌出现的抽象普遍性的思想观念是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而使用的一种形式,抽象性在真正意义上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其中“抽象的人”就是资产阶级社会“抽象化”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学者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的出发点。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点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知识点1:商品经济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1)使用价值的含义:一种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即物品的有用性。

价值的含义: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所形成的。

(2)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特性所决定的。

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3)相互关系:商品必然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而价值则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

3.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商品是通过人的劳动生产出来的, 因而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所决定的。

(2)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

抽象劳动是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3)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

4.商品的价值量:(1)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①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②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2)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知识点2:货币的本质和职能:(1)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2)货币的职能:货币的五种职能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知识点3: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及其作用:(1)价值规律的内容P166:①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历史上,犹太人问题主要是以基督教与犹太教的神学冲突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在马克思写作《论犹太人问题》的当时,正值中世纪反犹传统的全面恢复,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犹太人问题是一个纯粹的宗教问题,布鲁诺·鲍威尔也持这样的观点,并在《犹太人问题》和《现代犹太人和基督徒获得自由的能力》两篇文章中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针对布鲁诺·鲍威尔的这一观点,马克思于1843年写了《论犹太人问题》进行全面批驳,马克思将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同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问题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了宗教的现实社会根源,深刻的批判了资本主义金钱崇拜的现象和资本主义社会人权的虚伪性。

一、对资本主义金钱崇拜的批判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犹太人的解放问题不是纯粹的神学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是如何克服经商牟利、如何摆脱金钱崇拜的问题,这不只是犹太人的特殊问题,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问题,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鲜明表征。

金钱崇拜是市民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分离,相互反对的最根本原因,只有消除了金钱的神圣性,宗教意识就失去了它在尘世的世俗对象,宗教也就自然消亡了。

马克思指出犹太教是一种追求实际需要的宗教,他们的世俗活动是做生意,经商牟利是他们最大的追求,金钱就是他们世俗的神。

人通过让渡商品换回的金钱可以用来购买所需的任何商品,满足自己的任何需求,因此,为了赚取越来越多的金钱,人们把商品世界之外、之上的东西也变为买卖的对象。

这样,金钱在资本主义社会就发挥着万能的作用,扮演着支配一切的角色,成为人们生活的目的。

最后,金钱变成了统治人、奴隶人的力量。

马克思说:金钱贬低了人所崇奉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变成商品。

金钱是一切事物的普遍的、独立自在的价值。

因此它剥夺了整个世界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

金钱是人的劳动和人的存在的同人相异化的本质;这种异己的本质统治了人,而人则向它顶礼膜拜。

[1] 人将自身的生活目的和价值转移到赚钱上,使金钱成为衡量一切事物(人和自然)的价值的唯一尺度,只有当人的世界和自然界固有的价值转换为金钱时,他们才是有价值的。

马克思的主要著作

马克思的主要著作

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和科学社会主义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它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贡献是多方面的:如关于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辩证统一,辩证法及其基本规律,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逻辑中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经济范畴的特征及方法论意义等提出的丰富思想和科学论证。

这里我们只探讨它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论证。

列宁说:“现在,自从《资本论》问世以来,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不是假设,而是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

”这是很中肯的。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在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社会状态”这一“社会形态”范畴雏形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奠定了唯物史观的基石,而且第一次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术语。

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有一个版本取名为《历史哲学》,第一次公开地运用唯物主义历史观粗略研究了全部近代史。

1859年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用经典式的语言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科学表述。

这表明,在《资本论》以前,马克思(还有恩格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已经做过多次科学论证工作。

但是,这些论证都还不能说是系统的、全面的,更没有通过解剖一个特殊的、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通过像以英国为经济分析的典型、以法国为政治分析的典型,从社会发展在当时一个最成熟的形态上进行科学论证。

这种科学论证工作是由《资本论》完成的。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的物质力量1.对唯物史观作科学论证,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一是要找到确定的物质事实,确立社会物质观。

社会发展,归根到底,只有物质的力量才是最后的决定力量,才能成为历史运动的唯物主义基础。

二是要论证历史唯物主义的两个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章重点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四章重点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开始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2.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3.用奥利手段夺取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在英国表现的最为典型。

4.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5.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而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驾着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有用性,它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适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是价值。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任何物品都具有适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它才具有价值。

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创造的,其实体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商品时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他们二者之间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6.价值量的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

7.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马克思从简单价值形式出发,经过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的价值形式,最后到达货币的价值形式。

货币具有物种基本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8.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商品的价值量有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浅谈《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浅谈《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

浅谈《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作者:陈杰来源:《财讯》2016年第14期在马克思的经典的经济学著作《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经济规律之一。

《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对于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理论本质、产生根源、周期性规律等的深刻分析和科学论断,以及对于国际金融危机的解释,对于我们现如今如何认识和应对金融危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资本论马克思经济危机所谓经济危机,是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者整个世界经济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段内不断收缩,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是经济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

《资本论》中有这样的叙述:“一切现实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比的是资本主义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

”而导致经济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便是资本的本性,对经济危机及其理论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则是我们应对当代金融危机的必然选择。

《资本论》中经济危机理论的内容及分析(1)资本的本性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直接诱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了导致经济危机产生的直接诱因是资本的本性。

货币、钱、财富都不不能被称作为资本,而只有当这些东西被用来作生钱的工具的时候,也就是可以做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时,它们才是资本。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所体现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从古至今,资本家们对于金钱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也就说着资本对于利润的追求是无穷无尽的,马克思曾援引英国评论家邓宁的话说:“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怕真空一样。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如果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也正是资本对利润永无止境的贪婪,推动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

马原论述题整理

马原论述题整理

马原论述题整理第一章绪论论述题:1、试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是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简答题2、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1)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与时俱进,是实践的理论;(2)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产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理论和科学发展观。

辨析题3、作为人的解放的条件、道路和策略的马克思主义,最初是作为无产阶级形成阶级意识的启蒙力量,革命成功后,转变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指令和权威话语。

答案要点:(1)不正确(2)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类解放的理论,它系统的回答了人的解放条件、道路,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即使在革命成功后,它依然是革命和建设的指南。

(3)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

选择题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5、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A.战斗性B.理论性C.实践性D.逻辑性6、对马克思主义主义理论唯物主义基础的奠基起作用的人是()A.斯密 B.黑格尔 C.费尔巴哈 D.恩格斯不定项选择题7、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的有( )A.德国古典哲学B.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C.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D.英国古典经济。

第二章物质世界及其规律论述题1、下列文摘出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感性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的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作者:杨德祥来源:《人民论坛》2014年第32期【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形上升发展趋势。

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必然会呈现出较多差别。

马克思指出,摆脱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必须要靠生产资料的重新分配来实现。

马克思的终极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解放,而不是人的束缚,因此任何制度的设计都应当考虑到这一点。

【关键词】资本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人与物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对各个学科都有较深的造诣。

在人对物的依附关系上,更是具有极强的前瞻性。

按照学者和一般人的正常假设,社会必然会因为经济的发展而更加和谐,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福祉。

当今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是资源消耗迅猛,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人们的幸福感并未因此而增加,反而有所减损。

原本彼此平等,相互协作的生活关系,现在却变成了可以用来交易衡量的物质关系。

其原因何在?解释这些问题的思路众多,但是大多浮于表象,未能深入问题的本质。

因此,本文想通过回到马克思经典作品的文本中,来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研究发现,正是由于人们未能准确地给自己定位,陷入了盲目发展,最终为外物所控制,成为了物的奴隶;或者忽略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正是因为在物的依赖关系时代,很多不应该通过市场衡量和交易的东西都市场化了。

如何解决这一困境,解脱人对物的依附关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中人与物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形上升发展趋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是以人对物的征服利用为主导的。

①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借用自然的力量来发展和改造自己,这是最初阶段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样态。

随后,人类社会生产力大大进步,认识能力也随之提高,人类社会到达了人对物的依附时代,其基础是人在表面上获得自由,人们可以自由地出卖自己的劳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论资本的本性
(一)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二)资本逃避动乱和纷争,它的本性是胆怯的。

这是真的,但还不是全部真理。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

(三)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

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

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