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内容提要

合集下载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总结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总结

内容总结一直以来,人们都必须面对生存和死亡的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不仅仅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现代城市的存在与发展。

阅读《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一书中,作者抛弃了“正统”的观点,更多的是从城市规划应该更加注重人的需求和特点角度出发,对现代城市规划制度、原则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基于当下社会城市多样性、人性化、多样化等多方面进行判断思考,为我们国家当前的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本书为进一步提升城市活力中,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提供了全新的框架和思路。

本文,将重点以第一部分:城市的特性进行内容总结和思考。

书中的第一部分,通过人行道的三个功能:安全、交往、孩子同化以及街区公园和城市街区的用途相关方面。

以最容易被忽略的街道为出发点,对城市生活中细小的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研究。

城市中最为主要的公共区域,当属于街道及其人行道。

一、人行道的用途:安全,在人员流动的社会中,如何保证安全呢?保证安全的三个要素条件:(1)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界限分明。

(2)必须有“监视器”,如常驻街道旁的人,如商店的老板等。

(3)人行道旁边必须有人的存在,需有“固定用户”(如面向街道的住宅),不能全是陌生使用者;通过以上构成彼此之间的连接,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减少犯罪率的发生。

二、人行道的用途:交往,分析了在人们交往中,人行道发挥着怎样的作用?首先分析了已形成的小圈,排斥陌生人的限制做法,以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后果。

同时还观察街道旁边周围的人,与不同的人相互交往连接,逐步称为人行道生活范围内的公共人物,满足于城市社会发展需求。

三、人行道的用途:孩子们的同化,这一部分内容分析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导致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现状。

人行道生活在老街区的孩子与新的公共住宅区的孩子的差异性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看法。

街道不是只存在危险因素,在缺乏人来人往的街道中,孩子们缺乏受公共群众的保护和教育机会,就很难养成街道主人翁意识,影响孩子们的成长进步。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概要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概要

导言作者简明阐述了过去三个城市规划的所谓正统理论,并且指出各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对其进行了批判,挑战了长久以来行政者、资本家和规划者对城市建设的理论,提出城市规划治理的核心是城市内部诸要素相互联系的运行机制,规划建设应让城市内部运作达到和谐,而并非单纯注重城市的外在表现。

(花园城市:外围被农业带包围,工业部署在规定区域内,学校、住宅区、绿化带放在生活区,城市公共中心区域里是商业、俱乐部和文化设施。

小城及其绿化带在整体上由一个公共当局控制,城市在其领导下,避免土地使用投机化和所谓非理性变化,消除人口密度增长的企图,人口控制在30000以内。

霍华德认为处理城市功能的方法是分离或分类全部的简单的用途,并以相对的自我封闭的方式来安排这些用途。

)第一部分城市的特性一人行道用途:安全二人行道用途:交往三人行道用途:孩子的同化维护城市的安全是一个城市的街道和人行道的根本任务。

一个成功的城市地区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在街上身处陌生人之间时必须能感到人身安全,必须不会潜意识感觉受到陌生人的威胁。

造成这种恐惧的野蛮行为或现实而不是想象中的不安全现象不能只归咎于贫民区。

也不能把这个问题归咎于城市的老区。

文明和安全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

不安全这个问题不能通过分散人群,降低稠密度,用郊区的特征来取代城市的特征的方法来解决。

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线分明,不能像郊区的住宅区那样混合在一起。

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建筑物)它们必须面向街面,不能背向街面,使街道失去保护的眼睛。

人行道上必须总有行人,这样既可以增添看着街面的眼睛的数量,也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从楼里往街上看。

从表面上看,我们似乎有一些简单明确的目标:确保街道上的公共空间明确无误,与私人的或什么也不是的空间划清真正的界线。

这样,那些需要监视的地方就会有一个清楚、适用的范围。

另外就是要确保这些公共街道地带有人在监视,并尽量持续不断。

满足这种监视的条件是要在沿着人行道的边上三三两两地布置足够数量的商业点和其他公共场所,尤其是晚上或夜间开放的一些商店和公共场所。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笔记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笔记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笔记梗概部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是一本打破了专业垄断、在西方规划界掀起轩然大波的名著。

作者简·雅各布斯提出的批判性观点,引发了规划界对城市多样性、复杂性、人性化等全方位价值的反思,对1970年代以后美国城市的发展方式和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人本主义在规划中逐渐张扬。

四十年后,此书对当今中国现状依然极具借鉴价值。

本书分为导言和四个章节。

导言部分直截了当地表明了作者的抨击对象:统治现代城市规划和重建改造正统理论的原则和目的。

第一部分城市的特性作者与我们探讨了人行道在安全、交往、孩童成长三方面所起的作用,这一角度带来了新奇的感受;说明讨论了街区公园和城市街区的作用。

街道和其他的公共空间要有一定活跃的使用情况,才有存在的价值。

通过以上引出了多样性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城市多样化的条件这一章节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如何生发丰富的多样性,有以下四个条件:1.主要用途的混合:一个街区至少有两个及以上的主要功能,如办公楼、图书馆、博物馆等,这些功能必须要确保人流的存在。

2.小街段的必要性:相比那种容易让人产生的隔离无助感、冗长乏味互不关联的长街道,小街段为市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和便利的同时也为街区带来了更多的安全监视和活力场所。

3.老建筑的必要性:街区的建筑形式年代也是需要混合的。

它们在经济效用方面各不相同,老建筑的保留可以为普通企业与低收入人群缓解一定压力。

4.高密度的必要性:在“度”存在的情况下,要营造城市活力,高住宅密度是作者所支持的。

另外,高密度的街区不一定拥挤。

第三部分衰退和更新的势力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城市衰退的原因,衰退可能会发生的地方以及衰退产生的后果。

原因大致分为以下几点:过度成功导致的自我毁灭、城市真空地带的恶性效应、贫民区的不当改造以及急剧化资金的不当投入。

第四部分不同的策略作者从五个视角分别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高频问题进行了解析并给出了自己相关的策略。

包括限制汽车的出行,新型廉租房模式,对住宅的资助等。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笔记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笔记

一个记录片制作人的发现: 那些住在拥有人行道生活的老街 区的孩子放学后愿意离开学校 而另外一半住在新的公共住宅区 的孩子不愿离开学校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1人行道的用途:孩子们的同化
为什么呢?
因为那些新的公共住宅区经过特定的规 划,住宅区面积极大,草坪遍地,游乐场 点缀期间,去不见街道,而这样的场所也 增加的青少年犯罪,自然也就不安全。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2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怎么促进人们的交往了呢? 人行道生活的社会结构部分地依赖于 那些可谓自我任命的公共人物。 成为公共人物的一个条件是他应该处 于公共生活中,他能够与很多不同的人交 往。
店主等常是街道 上的公共人物, 另外还有一些特 殊的。
公共人物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2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交往
隐私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2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在纽约,人们常出门把钥匙放在一些店铺里,让 他们的朋友自己去取,这是一个很通行的习惯。比 如自己周末离家但朋友要用自己房子的时候,或家 里人刚巧白天都不在家时,我们就会告诉这个朋友 他可以到街对面的熟食店取我们家的钥匙。熟食店 的老板通常一次手里头有十几把这样的钥匙。他还 有一个专门抽屉装这些钥匙。为什么会选着熟食店 的老板了,因为我们信任他,他同时也有副热心肠, 而与此同时他不会处心积虑的关心我们的私事,谁 到我们房子里来,他认为这不是他应该关心的事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1人行道的用途:孩子们的同化
孩子们在街道上玩不仅提供了安全保 证,孩子们也可以学到一些做人做事的知识。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4 街区公园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4 街区公园
为什么?
为什么有些城市公园园赏心悦目,有 些却令人心灰意冷,很少有人光顾了?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暑假读了一本名为《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的书,作者简·雅各布斯凭着超群的敏锐观察力和一份对城市生活的执着热爱,写出了这本城市建筑学的恒久经典之作,据了解,这本书自出版即成为了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并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深刻的影响。

作者分了四个部分阐述,分别是城市的特性、城市多样化的条件、衰退和更新的势力和不同的策略。

在书中,作者雅各布斯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以流畅而充满激情的文字,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重发挥功能的方式。

势什么使得街道变得安全或不安全?为什么有些城市花园赏心悦目,有些却是藏污纳垢之地和四忙陷阱?是什么构成街区,它在更大的城市机体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有些街区仍然贫困,有些街区却获得新生?等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雅各布斯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更使我们读者有受益匪浅,豁然开朗。

然而她并不是用严谨枯萎的语言和无味的陈述去抒发她的独到见解而是讨厌精妙地将人与人的活动及活动场所交织出来,展现在我面前的就是出来一幅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画面。

在雅各布斯的眼中,城市就像是人体一样在运作,街道就是大大小小的动脉和血管,每一条都存有自己特定的功用,而定期的重修能够并使它们充满活力。

她的城市理念就是:人口必须低密集涌入,因为密度意味著安全;城市不必须分区,这样人们可以在工作的地点附近定居;人行道一定必须足够多宽大,使孩子民主自由嬉戏在其中;街道必须短小,使行人每每产生拐弯的新鲜感。

在书中,她倡导将人口和各种活动涌入出来,共同共同组成一幕忧伤自在的城市生活:她提倡城市“多中心化”,特别强调必须珍视城市长期以来构成的多元性和混合性,这不但贴近了对环境培养了依赖性的人的心理。

她的文字也充满了说服力。

在书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一切都是从城市生活的直感出发的,作者分析的起点是最细微之处,是最微观的城市城市元素,阅读中常常感受到她那生活化的思想风格,锋芒深隐在对城市的病症的搜寻中。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优秀读书笔记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优秀读书笔记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优秀读书笔记2011年,世界城市人口占到了全球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而*城镇人口比重也首次超过50%。

然而围绕城市化到底是好是坏,以及我们如何建设城市的讨论却刚刚开始。

不过作为历史上的农业大国,*一直以来缺乏现代城市建设的经验,而建国以后苏联模式的城市规划也显然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

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一本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书籍《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会在21世纪的*一版再版,一再被提及。

任何城市都可以成为堵城,一到暴雨季节就全部上演“看海”戏码。

太多的高楼拔地而起,城市却没有了以前的温度。

与其说人们在谈论《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倒不如说是拿着他山之玉,说自己的担忧。

当然,经典总是被用于被超越的,所有的理论也必有不完善之处。

正如《城市的胜利》作者格莱泽坦言,本书不少理论是基于简?雅各布斯的论述,但却在其基础上通过对城市崛起与衰落的案例进行分析,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

在书中,格莱泽更是彻底颠覆了一些大家引以为常识的观点、甚至是对雅各布斯的观点发起了挑战。

比如,城市制造了贫穷。

在关于纽约的影像资料中,我们总会看到一边是辉煌明亮的第五大道,一边是肮脏破败的贫民区,两者的鸿沟仿佛在印*“城市是不平等和被剥夺的地方”。

然而在格莱泽看来,城市中存在的贫民区事实上体现了城市的优势,而非劣势,“城市里充满了贫困人口,但并非是城市让人们变得更加贫困,而是城市利用将会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前景吸引来了贫困人口”。

这就如同专家们担心农民一旦出卖土地就不得不成为城市的贫民,却没有看到农民早已经出于对城市的向往而来到城市。

正如我们虽然担心城中村的治安与卫生,希望通过一个个的改造还城市以明亮,却忘记城中村作为城市的洼地,寄托着太多进城人融入城市的希望。

比如,城市不“绿*”的。

梭罗的《瓦尔登湖》一度是小资们的最爱,借此以表达自己亲近自然而热爱自然的美好愿望。

然而格莱泽还是挖出来梭罗小时候曾经引起一场森林大火的轶闻来*人类对于自然的破坏“天*”。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笔记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读书笔记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把孩子们从活跃的城市街道转移到一般的公园和公共住宅区或玩乐休憩场所,会发生什么重大的变化呢?在大多数情况下(幸运的是,不是所有的情况都是这样),最大的变化就是:孩子们从成人眼睛能够看见的比率很高的地方转到了成人出现率很低或根本没有的地方。

如果认为这代表了城市中孩子抚育的一个进步,那纯粹是白日做梦。

城市孩子们自己最清楚这点:过去的几代孩子都知道这一点。

“当我们要干一些反社会的事时,我们总是去林地公园,因为那里没有一个成年人能看得见我们,”杰西.赖歇克说,他是一位在布鲁克林区长大的艺术家。

“在街上玩时,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做不成什么事。

”(69)废除城市的街道,而且尽可能地降低和缩小它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社会和经济作用,这是城市规划正统理论中最有害和最具破坏性的思想。

而这种思想常常以种种关心城市孩子的名义出现——那种虚无缥缈的动听的高谈阔论则是其最具讽刺性的地方。

(78)多样性的楼群布置直接给公园提供了不同的使用者,他们在不同的时间出入公园,因为他们的每天日程各不相同。

公园的用途因此得到了不同使用者的最大利用。

(85)里顿豪斯能够保持如此的热闹气氛,基本原因与促使一条人行道保持活跃的原因是一样的:周围地区功能的多样化,以及由此促成的使用者及其日程的多样化。

(86)街区公园一样,它是周围环境的产物,是街区周围的环境以及它的行为方式给公园带来了相互间的支持,或拆台。

(87)一般的街区公园如果其周边环境从任何形式上说都是功能单一,那它在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不可避免地要成为真空区。

在城市中,生机和多样性产生更多的生机,而沉寂和单调则让生机远离。

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不仅对城市的社会效应,而且也对其经济效应都至关重要。

(88)郊区的一般性公园要想不成为有闲贫困者的总部,只有地点靠近社会和功能的多样化和活跃性都突出的地区,才能自然地、随意地受到人们的享用。

如果是在市中心,公园的使用者必须包含购物者、参观者和闲逛者以及在市中心工作的人。

关于美国大城市死与生笔记

关于美国大城市死与生笔记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第一部分城市的特性·人行道的用途:安全、交往、孩子的同化·一条城市街道想要应付陌生人,在陌生人多的时候确保安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 在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之间必须要界限分明2. 必须要有一些眼睛盯着街道3. 人行道上必须要有行人一个被成年人监视的街道才是安全的,在街道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安全的保障。

因为安全,街道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来交流,由此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第二部分城市多样化的条件·城市的街道和地区发生多样性的四个条件(缺一不可):1. 主要功能必须多于一个(最好两个)2. 街道必须要短3. 建筑物多样(包括适当比例老建筑且混合均匀)4. 一定量的人流◇首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1. 一种首要用途,不管它是什么,如果只是发挥其单一的作用,那从创立城市多样性的角度来说,它的作用是无效的。

2. 如果它与另一种首要用途结合在一起,但只是在同一时间里,把人群引入和引出一个地方,那它还是什么目的也没有达到。

3.只有当一个首要用途与另一个能够在不同的时间里把人群吸引到街上来的首要用途相结合在一起时,他们产生效应才具备了刺激经济的作用:为第二种多样性的发挥准备了肥沃的土壤。

首要用途的混合能够达到使地区使用时段平衡的目的,能有效避免高峰时拥挤,低峰时闲置的情况。

·第二中多样性是指那些为回应第一种用途二发展起来的商业(商店和服务设施),主要是服务于被首要用途吸引来的人群。

如果这第二类多样性只单一地服务于首要用途,那么不管是什么形式的用途,注定是无效的。

如果想要产生内在的有效的作用,那就要服务于多个混合的首要用途。

(如果其他的三个繁盛多样性的条件也被充分注意的话,那么这种有效性则会使惊人的。

)良好的商业环境需要不同时间段的不同人群的持续交叉使用来支撑。

如果只是短时间的大量人流虽然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在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商业的长久发展来看都是不利的。

这就好比是某一路段高峰时及其拥堵,低峰时完全闲置,这种情况下的道路通行量远远不如时时保持畅通状态下的道路通行量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大城市的生长与消亡
简·雅各布斯
主要内容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作者简介
简·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

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

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

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

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1969)、《分离主义的问题。

(1980)、,城市与国家的财富》(1984)、《生存系统》(1993)。

目录
导言 (1)
第一部分城市的特性 (023)
一人行道的用途:安全 (025)
二人行道的用途:交往 (048)
三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 (066)
四街区公园的用途 (079)
五城市街区的用途 (100)
第二部分城市多样化的条件 (127)
六产生多样性的因素 (129)
七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 (137)
八小街段之必要 (161)
九老建筑之必要 (170)
十密度之需要 (182)
十一有关多样性的一些神话 (201)
第三部分衰退和更新的势力 (217)
十二多样性的自我毁灭 (219)
十三交界真空带的危害 (234)
十四非贫民区化和贫民区化 (246)
十五渐次性资金和急剧性资金 (267)
第四部分不同的策略 (291)
十六对住宅的资助 (293)
十七被蚕食的城市与对汽车的限制 (309)
十八视觉秩序:局限性和可能性 (341)
十九拯救和利用廉租住宅区 (360)
二十地区管理和规划 (372)
二十一城市的问题所在 (393)
致谢 (412)
索引 (4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