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2020年上海市中考二模语文模拟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2020年上海市中考二模语文模拟测试卷(考试时间100 分钟,满分150 分)一、文言文(40 分)(一)默写(16 分)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过零丁洋》)3.孤村落日残霞,_______________。
(《天净沙•秋》)4.……凄神寒骨,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5.《行路难》中表现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内古诗文,完成第 6—10 题(12分)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 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之感。
(2分7. 李白登临黄鹤楼曾言:“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结合颈联,简析此诗在写景方面的精妙之处。
(2 分)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8. 选文中的“臣”是_________(人名),语段出自课文《》。
(2 分)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 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忧”、“恐”两字,深刻表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上海市闵行区2020年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解析

上海市闵行区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6分)1.夜来城外一尺雪,。
(《卖炭翁》)2.,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3.毅魄归来日,。
(《别云间》)4.俶尔远逝,。
(《小石潭记》)5.现在我们常用柳永《蝶恋花》中“,”来形容对理想的执着态度。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甲】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
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鼓其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过干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甲诗中“汗青”指(2分)7.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作者回顾身世暗示自己对艰难困苦的无所畏惧。
B.颌联运用比喻写出国势衰微和个人一生的动荡不安。
C.颈联在喟叹中展示诗人因个人危难而内心颤栗痛苦。
D.尾联以磅礴气势直接表现诗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9. 文天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乙文的“”价值观;乙文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在文天祥的甲诗中具体指“”。
(4分)(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盖公者,齐之胶西人也,明《老子》,师事乐臣公,汉之起,齐人争往于世主,唯盖公独道居不仕。
2020届上海市闵行区初三二模语文参考答案

2020届上海市闵行区初三二模语文参考答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6分)1. 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2. 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3. 毅魄归来日,_________________。
《别云间》4. 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5. 现在我们常用柳永《蝶恋花》中“______________”来形容对理想的执着态度。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甲】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源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甲诗中的“汗青”指___________(2分)7.对甲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作者回顾身世暗示自己对艰难困苦的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写出国势衰微和个人一生的动荡不安。
C.颈联在喟叹中展示诗人因个人危难而内心颤栗痛苦。
D.尾联以磅礴气势直接表现诗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文天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乙文的" ___________"价值观;乙文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在文天祥的甲诗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二模语文试题1.名句默写(1)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2)_____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3)毅魄归来日,____________________。
(《别云间》)(4)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5)现在我们常用柳永《蝶恋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对理想的执着态度。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小题(甲)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甲诗中“汗青”指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作者回顾身世暗示自己对艰难困苦的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写出国势衰微和个人一生的动荡不安。
C.颈联在喟叹中展示诗人因个人危难而内心颤栗痛苦。
D.尾联以磅礴气势直接表现诗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文天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乙文的“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观;乙文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在文天祥的甲诗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上海闵行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闵行区中考语文质量抽查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6分)1.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2.______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3.毅魄归来日,__________________。
《别云间》4.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5.现在我们常用柳永《蝶恋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对理想的执着态度。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甲】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甲诗中“汗青”指______________(2分)7.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作者回顾身世暗示自己对艰难困苦的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写出国势衰微和个人一生的动荡不安。
C.颈联在喟叹中展示诗人个人危难而内心战栗痛苦。
D.尾联以磅礴气势直接表现诗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上海市闵行区2020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闵行区2020年初三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试题语文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 ,为伊消得人憔悴。
(《蝶恋花》)2.山河破碎风飘絮,。
(《过零丁洋》)3.几处早莺争暖树,。
(《钱塘湖春行》)4. ,不逾矩。
(《孔孟论学》)5. ,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二)阅读下面两首作品,完成第6-7题(4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四块玉·别情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6.《如梦令》的作者是___________。
“瘦”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梦令”和“四块玉”是词牌名,《别情》是题目。
B.“绿肥红瘦”和“杨花雪”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知否”和“人去也”都表达了对对方的批评和责怪。
D.这两首作品都抒写了女子心中细腻、真切、感伤之情。
(三)阅读下文,完成8--10题(9分)曹刿论战①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③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8.下列加点字与“忠之属也”的“属”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诏令徒属曰B.神情与苏、黄不属C.属予作文以记之D.有良田、美食、桑竹之属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初三二模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5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6分)1.夜来城外一尺雪,__________________。
《卖炭翁》2. __________________,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3.毅魄归来日,__________________。
《别云间》4.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
《小石潭记》5.现在我们常用柳永《蝶恋花》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对理想的执着态度。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甲】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6.甲诗中“汗青”指__________________ (2分)7.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首联作者回顾身世暗示自己对艰难困苦的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写出国势衰微和个人一生的动荡不安。
C.颈联在叹中展示诗人因个人危难而内心颤栗痛苦。
D.尾联以磅礴气势直接表现诗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4分)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020上海市闵行区初三二模语文参考答案

2020上海市闵行区初三二模语文参考答案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6分)1.(3分)晓驾炭车辗冰辙2.(3分)昨夜雨疏风骤3.(3分)灵旗空际看4.(3分)往来翕忽5.(各2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第6-9题(12分)6.(2分)史册7.(2分)C8.(4分)人人都有这种本心(本性),(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
9.(2分)舍生取义(“舍生而取义者也”) (2分)留取丹心照汗青(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0—12题(12分)10.(各2分)(1) 听从,顺从(2)详细地11.(4分)C12.(2分)天下歌之(2分)听从了盖公“治道贵清净”的建议。
如果只写采纳了盖公的建议给1分。
二、现代文(38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16题(18分)13.(4分)追求学习数量,不追求学习质量,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14.(4分)运用对比论证,将死读书和会读书的人的学习效果进行对比,突出论证了读书需要在精用中求实践的重要性。
(1+1+2)15.(4分)D16.(1分)放在第③、第④段之间。
(2分)本段内容论述了读书需要在精思中寻感悟。
(3分)第③段论述的是读书需要精品,第④段论述的是读书在精用中求实践。
本段精思放在精品与精用之间,符合从品读到思考到实践的层层递进关系。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20分)17.(2分)迷津18.(各2分)着急惬意19.(4分)A20.(2分)对孩子充满关爱、牵挂之情。
在第⑦段,“嘱我找个伴”,为我准备路上的食物等,体现出一位母亲对孩子的疼爱和担心。
在第④段,母亲在村口等我们,说明母亲对只身在外的孩子的牵肠挂肚。
(2分)开明,给孩子闯荡的机会。
在第⑦段中,母亲没有阻拦,第㉔段中母亲见到我们第一句就问“还去看大石桥不”,说明母亲希望孩子得到历练,能够在历练中成长。
21.(6分)结构上,呼应标题,交代“那年”的具体时间。
内容上,“十三岁”表明文章叙述的是童年的故事,突出了青春年少对闯荡历练的渴望;“心里话”没有说出口,与前文第⑥段“我要去大石桥”形成呼应,表现出我们历练过后变得成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上海市闵行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一、古诗文(40分)1.(16分)默写(1)夜来城外一尺雪,。
(《卖炭翁》)(2),浓睡不消残酒。
(《如梦令》)(3)毅魄归来日,。
(《别云间》)(4)俶尔远逝,。
(《小石潭记》)(5)现在我们常用柳永《蝶恋花》中“,”来形容对理想的执着态度。
2.(12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各题【甲】过零丁洋(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孟子》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甲诗中“汗青”指。
(2)下列对甲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作者回顾身世暗示自己对艰难困苦的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写出国势衰微和个人一生的动荡不安。
C.颈联在喟叹中展示诗人因个人危难而内心颤栗痛苦。
D.尾联以磅礴气势直接表现诗人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文天祥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乙文的“”价值观;乙文中“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在文天祥的甲诗中具体指“”。
3.(12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盖公者,齐之胶西人也,明《老子》,师事乐臣公。
汉之起,齐人争往于世主,唯盖公独遁居不仕。
及汉定天下,曹参为齐丞相,尽延问长老诸生以百数,何以治齐。
人人各殊,参不知所从.。
闻盖公善治黄老,乃使人厚币聘之。
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
”遂推此类,为参具.言之。
参悦,乃避正堂舍之,师事之,齐果大治。
及参入相汉,导盖公之道,故天下歌之。
盖公虽为参师,然未尝仕,以寿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参不知所从.②为参具.言之(2)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曹参喜欢,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
B.曹参喜欢,竟然避开了正堂让他住。
C.曹参高兴,于是让出自己的正堂让他住。
D.曹参高兴,竟然避开了正堂让他住。
(3)“齐果大治”在文中的体现是“”,原因是。
(用自己的话来回答)二、现代文(38分)4.(18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读书要“精”到极致①“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穷年皓首研治一经,虽受条件所限,难以遍览群书,但读一部就是一部,咀嚼烂熟,透入身心。
②在精选中择好书。
好书,能使人“通天下之精微、晓万物之是非”。
书之好,在文、在理、在意。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浩如烟海的书籍中,蕴藏着文明的记忆,集聚着智慧的结晶。
读书不失为学习和了解人类历史经验的一种捷径。
选择一本好书,如同结识一位挚友,“交谈”之中体会人间五味、“相顾”之间看尽世事变迁、“聆听”之际感悟个中真谛。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哲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领袖论著,可以领悟精神实质,提升思维层次;读人文社科,可以纯正思想品性,陶冶品德情操;读历史典籍,可以通晓古今中外,明辨是非善恶。
③在精品中得余味。
对待读书,要有“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的求知精神。
读书,是将所学转化为所得,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而精读,无疑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在“知识快餐”的时代,一些人抱怨精读耗时太长、单位时间内获取知识量太少,实则不然。
只有真正内化于心的知识才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长,而只追求学习数量、不追求学习质量的人,即使拥有那些“匆匆掠过”却未消化吸收的知识,也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促进作用,虽“快”却是“慢”了。
唯怀有潜心钻研的工匠精神,下足“细功夫”读书,对妙语珠字精抠细品,方能万千笔墨胸中藏,读有所思、读有所感、读有所获。
④在精用中求实践。
古人云:“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
”精用是读书的试金石,也是读书成果的“实战场”。
只会死读书而不能有效运用的人,学问再多也是纸上谈兵。
会读书的人,把读书得到的知识、积累的成果向实践行动转化,与岗位需求对接,以学习力助推战斗力、保障力的生成。
在用的过程中,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毅力与决心,远沽名钓誉之心,戒急功近利之意,去冒进浮躁之气,才会避免陷入“蛮干、瞎干、胡干”误区,避免走进“空谈”的尴尬窘境,着力解决“用得对、用得准、用得好”的问题。
⑤“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自然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读书“精”到极致才能有“质”的飞跃。
(1)第③段画线句“虽‘快’却是‘慢’了”在文中的具体意思是。
(2)请分析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
(3)阅读全文,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读书要有质的飞跃”。
B.作者提倡精读一本书,反对“博览群书”。
C.作者认为只有精读才能促进个人的成长。
D.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实践,用于解决问题。
(4)下列文字插入文中第段和第段之间,理由是:。
在精思中寻感悟。
朱熹曾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为读书而读书,读而不思、读而不悟,难以体会古人读书过程中所蕴含着的学而不厌、触类旁通的大智慧。
《中庸》提到,求学要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提醒我们读书却不唯书。
只有用思考、质疑和批判态度读书,才能甄别精华和糟粕,才能理清有用和无用,才能把书读深、读透、读精。
5.(20分)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那年,我们去看大石桥①奶奶哼唱《小放牛》,邀我去看大石桥。
②桥是鲁班赶着一群大绵羊修的,桥上还有各路神仙留下的“仙迹”。
这些神奇的传说,一直鼓荡在脑海里,催着我赶快去看大石桥。
③父母亲要挣工分,几年里也不可能进一次县城。
其实,也没必要进县城。
想让父母亲带着去看大石桥,实在是痴心妄想。
④于是,就赶紧学骑自行车﹣﹣到县城有30里路,打个来回,步行肯定会累个够呛。
⑤先是在冬天的打谷场上学转圈,让人在后边扶着,进而开始学上路。
也不知摔倒了多少次,终于学会了。
车座子高,坐上去脚尖够不着脚踏板,父亲就卸下了车座,绑上一块棉垫。
⑥“我要去看大石桥。
”我跟母亲说。
这样的行动得绕开父亲。
⑦母亲没有阻拦,也没有什么叮咛,但嘱我一定要找个伴。
那时候还没有柏油马路,没有汽车,不必担心出车祸。
母亲烙了一张白面饼,卷了一箸子老咸菜丝,灌了一葡萄糖瓶开水,全都放进搭在车横梁上的布兜里。
⑧同伴是发小,两人一辆车。
那天是个春末夏初,记得麦穗还不能搓着吃呢。
⑨现在要我说当时沿途有什么风光,路上遇见了什么人,是否有鸟雀从头顶飞过,都没有了印象。
只记得远远地看见了“锥锥”(大寺砖塔),就紧张起来,激动起来,躬身蹬车更有劲。
⑩北门两边是城墙,或者说北门是城墙的一个缺口。
城墙宽厚高大,上边长着杂七杂八的树。
⑪县城的繁华地段当属南大街。
百货商店,照相馆(好像是“友谊”),书店,还有邮局。
当时还没有“五一”广场,正对着南大街,是一堵高大的影壁墙,上面挂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
⑫当时县城里是没有一座楼房的。
⑬我们就在南大街里找赵州桥,完全忽略“河”这个概念。
从北到南没有找到,心里有点着急,很记得时间已是正午。
到百货商店里去问售货员,站布匹柜台的一个中年妇女不耐烦地指点mí jīn:“出南门往南五里地。
”⑭于是,我们就出了跟北门很相似的南门。
⑮大石桥比我想象中的要大很多。
车辙,驴蹄印都在。
⑯我们每人骑车上了一次桥。
下桥时,不刹闸,特意享受快速滑行的惬意。
⑰我们是在桥下用的午餐,好友分吃了我的饼和水。
桥下没有水,很阴凉,很清静,就我们俩。
⑱日头偏西,开始往回返。
就是邪门:希望满怀,劲头十足,一旦目的达到,人整个就瘫软了,由心到身。
先是屁股觉出了疼,不坐着蹬车,只能是硬撑几下;再就是觉出了腿软,骑不上半里路,就要换班。
⑲过了双庙,离家还有八里,我们俩实在是蹬不动了。
⑳车子躺在一边,我们躺在车子一边,谁也不说话。
我是随手掐了一根草,把草茎放进嘴里嚼着。
㉑太阳变红了,我们一咬牙站起来。
再也不念好友之情,分了路段:从这棵树到前边那个变压器小屋,你驮着我;从变压器小屋到更前边的那个坟圈,我驮着你……㉒越渴越吃盐。
刚过小马圈,后车胎跑没了气。
㉓推车子也得轮换班,依然要分出路段。
当时天已经完全黑下来,经过乡官农场南边的那个孤女坟时,我们居然还能跑得动。
㉔母亲和同伴的母亲都在村口等我们。
一见我们的狼狈样,母亲第一句就问:“以后还去看大石桥不?”㉕我们不作声,心里话:那可说不定。
㉖那年我十三岁。
同伴也是十三岁。
(1)根据拼音写汉字:指点mí jīn(2)阅读第①﹣⑰段,梳理“我”从“想看大石桥”到“看到石桥”的情感变化。
期待﹣﹣﹣﹣(3)下列对第㉑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太阳变红了”属于环境描写,烘托我们不能按时回家的忧伤。
B.“一咬牙站起来”属于动作描写,写出我们心愿达成后的疲惫。
C.“不念好友之情”属于心理活动,写出了我们毫无心机的率性。
D.结尾的省略号,省略了分工的内容,侧面表现这段路程的艰难。
(4)阅读第⑦段和第㉔段,结合具体词句分析母亲的形象。
(5)第㉕段写了我们的心理,第㉖段交代了我们的年龄,请分析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三、综合运用(12分)6.(12分)【材料一】沪剧,是上海特有的地方戏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它发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曲调清新优美,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
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从早期花鼓戏、本滩、申曲,到当代沪剧,大致经历了两百多年时间。
沪剧的发展始终和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紧密相关,它以戏曲形式保存着上海城市的语言特征、文化记忆和世俗风情,在上海城乡和长江三角洲地区有着深厚的观众基础。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演出市场日益萎缩,观众减少,江南地区原有的数十个沪剧演出团体现在仅剩3个,以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沪剧艺术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材料三】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在上海中小学广泛开展。
目前已经有30多所中小学校参与其中,让沪剧融入课堂。
(1)有一本关于沪剧的书籍,书名是《沪剧:现代上海的传统戏曲》,请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这本书书名的理解。
①②(2)关于沪剧进校园,以下哪一项建议是最合理的()A.在学校成立沪剧传承基地 B.在校园里搭建演出舞台C.培训全体教师学习沪剧 D.沪剧院向学校派出名师(3)学校沪剧社要开办了,你想参加,妈妈却提出质疑,你将如何应对?你:妈妈,我想报名参加沪剧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