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第10讲 过程能力分析

合集下载

教案《质量管理学》

教案《质量管理学》

教案《质量管理学》第一章:质量管理概述1.1 质量管理的定义1.2 质量管理与质量管理系统的概念1.3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1.4 质量管理的重要性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2.1 质量管理体系的定义与作用2.2 质量管理体系的标准与发展2.3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2.4 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与监督第三章:质量管理工具与技术3.1 质量策划3.2 质量控制3.3 质量保证3.4 质量改进第四章:统计质量控制4.1 统计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4.2 控制图的应用4.3 过程能力分析4.4 抽样检验与过程控制第五章:六西格玛管理5.1 六西格玛管理的概念与原则5.2 六西格玛管理的组织结构与团队5.3 DMC方法与应用5.4 六西格玛管理的实施步骤与案例分析第六章:全面质量管理(TQM)6.1 TQM的概念与原则6.2 TQM的实施步骤6.3 TQM与企业文化的融合6.4 TQM案例分析第七章:供应链质量管理7.1 供应链质量管理的概念7.2 供应商选择与评估7.3 供应链中的质量控制7.4 供应链协同与质量改进第八章: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管理8.1 客户满意度的概念与测量8.2 客户忠诚度的概念与重要性8.3 客户关系管理策略8.4 客户反馈与投诉管理第九章:风险管理与质量9.1 风险管理的概念与原则9.2 质量风险的识别与评估9.3 质量风险控制与缓解策略9.4 质量风险管理案例分析第十章:未来质量管理趋势10.1 数字质量管理10.2 与大数据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10.3 可持续质量管理10.4 质量管理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质量管理概述补充说明:质量管理经历了从质量检验到全面质量管理的演变,每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发展需求和挑战。

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在于它直接影响到组织的竞争力和顾客满意度。

二、质量管理体系补充说明: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从组织战略出发,涉及所有部门和员工。

供应商过程能力分析

供应商过程能力分析

过程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
要求 Cp 过程能力
USL LSL 6
T 6
例 子
在用钢材弯曲成钢夹的产品中,其间隙 的上、下规范限分别为(单位:cm): USL=0.9 LSL=0.5 如过程中钢夹间隙大小x值服从正态分布

。即该过程中心恰与 N( 0.7,0.075 )
2
规范中心重合,μ=M=0.7,标准差 σ=0.075。
第一部分
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无偏移的情况
讨论的内容
1、过程能力 PC=6σ 2、过程能力指数 C p (无偏)
3、过程能力指数与不合格的关系 4、提高过程能力的途径
应用注意事项
1、过程稳定(统计稳态,但不一定是技术稳态); 2、公差界限满足要求(顾客、法规、组织等的 要求); 3、质量特性是计量数据,不是计数数据; 4、过程能够重复,质量特性数据充分(单

例题计算
计算得: x 45.148, s 0.0175 用s对进行估计(查表c4 0.975) s 0.0175 ˆs 0.018 c4 0.973 45 . 23 45 . 07 ˆ C 1.48 p 6 0.018
第二部分
过程能力指数
过程有偏移的情况

过程能力不足
M=μ LSL 99.73% 0.5 σ=0.075
USL
PC=6σ
0.9
过程能力恰好
M=μ LSL 99.73% 0.5 σ=0.067
USL
PC=6σ
0.9
过程能力满足要求
M=μ LSL 99.73% 0.5 σ=0.075
USL
PC=6σ
0.9
3、C p 与不合格品率之间的关系

过程能力分析培训资料

过程能力分析培训资料

过程能力分析培训资料过程能力分析是一种评估和提升组织内部业务流程的方法。

它的目的是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分析,识别问题和瓶颈,并提出改进措施,从而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在这个培训资料中,我们将介绍如何进行过程能力分析,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和方法。

1. 过程能力分析的基本原理- 什么是过程能力分析:过程能力分析是一种对业务流程进行系统评估和改进的方法。

它涉及的主要步骤包括:定义业务流程、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识别问题和瓶颈、制定改进措施、实施改进、监测和控制。

- 过程能力分析的目的:过程能力分析的目的是提高组织的效率和绩效。

通过分析业务流程,我们可以识别出问题和瓶颈,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流程的质量和效率,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等。

2. 过程能力分析的步骤- 定义业务流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要进行分析和改进的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也可以是某个特定的子流程。

- 收集数据:接下来,我们需要收集与业务流程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是过程中的各种度量指标,如时间、成本、质量等。

- 分析数据:一旦收集到数据,我们就可以对其进行分析,以了解流程中的问题和瓶颈。

这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流程图、数据挖掘等方法来实现。

- 识别问题和瓶颈: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识别出流程中的问题和瓶颈。

这些问题可能包括延迟、重复工作、低质量等。

- 制定改进措施:一旦识别出问题和瓶颈,我们就可以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这些改进措施可以包括流程重设计、流程优化、技术改进、培训和沟通等。

- 实施改进:改进措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为此,我们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实施计划,并与相关人员合作实施。

- 监测和控制:改进措施的实施需要进行监测和控制,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这可以通过设置指标和进行定期评估来实现。

3. 过程能力分析的工具和方法- 流程图:流程图是一种将业务流程可视化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流程,并识别出潜在的问题和瓶颈。

中学教案教学过程分析模板

中学教案教学过程分析模板

一、教学目标分析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具体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具体技能)。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具体能力),提高学生的(具体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具体情感),培养学生的(具体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具体知识点或技能),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2. 教学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具体知识点或技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

三、教学方法分析1. 讲授法:针对教学重点,教师进行系统讲解,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4. 演示法:通过教师演示或学生演示,使学生直观地理解知识。

5. 练习法: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复习旧知识、创设情境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 新授环节:a. 教师讲解新知识,突出重点、难点。

b. 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c.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课堂讨论:a.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b.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a.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强调重点、难点。

b. 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5. 课后作业:a. 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b. 作业内容应与课堂所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2. 教学改进: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教学水平。

3.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4. 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评价,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过程能力与测量系统分析4

过程能力与测量系统分析4
解:
C pu

USL 3
71 70 .2 3 0.24
1.11
厦门TTE内部培训教材
(2)仅有规格下限(Tl) 说明:当只有单侧规格时,此时的单侧过程能力指即为CPK
●计算公式:
Cpl


Lsl 3
f(x)
μ-TL
σ
μ
x
TL
厦门TTE内部培训教材
x 例3 要求零件淬火后的硬度≥HRC 71,实测数据后计算得 =HRC 73 ;S=1,试计算过程能力指数Cpk
LT

(
1 N 1
N i 1
(i


)2
)
1 2

2.Cp(Cpu Cpl ):
-- Pp
Cp Usl Lsl , Pp Usl Lsl ,
6ST
6LT
Usl
Lsl
Cpu
,Cpl
3ST
3ST
3.Cpk: --Ppk
Cpk Cp *(1 k),k , T Usl Lsl T/2
– 可再现性—偏差由测量者的技巧造成;(测量 系统之间或条件之间的变差)
测量系统误差=重复性+再现性
厦门TTE内部培训教材
精确度:重复性
重复性指同一 人使用同一测量工具对同一对象
(产品)的同一特性进行多次测量中产生的变差, 用于估计短期的变差
Master Value
重复性
厦门TTE内部培训教材
重复性
厦门TTE内部培训教材
四、制程不良率PPM推算
1.由计量型数据的正态分布性质,我们可以在Cpk的基础上通 过查表标准正态分布表右边机率查出不良率%:

过程能力分析

过程能力分析

1,173.0 to
1,192.0
1,192.0 to
1,211.0
1,211.0 to
1,230.0
1,230.0 to
1,249.0
1,249.0例分析2(过程能力满足要求):
样品数量
n =8 4 LSL=8 5 0 .0
25
20
15
10
5
0
869.0 to 888.0
一、预备知识 2、定量数据与检查表
一、定量数据的种类:
1.计量值:以长度、时间、重量等测量 所得数据
2 .计数值:以缺点数,不良品数作为计 算标准的数据
另有定性数据(不作为本次培训的内容):以人的感 官判断出来的数据.如:1)水果的甜度2)衣服的 美观
特别说明:数据收集必须是真实的,不 可造假
907.0 to 926.0
945.0 to 964.0
过程控制能力
US L= 1 ,2 5 0 .0
M ean = 1 ,0 7 1 .0 M ed ian = 1 ,0 7 3 .0
M o d e= 1 ,0 5 7 .0
Cp(si gma)=1. 60 Cpk(si gma)=1. 43
Cp (Rd 2 )= 1 .7 8 Cp k (Rd 2 )= 1 .6 0 Pp =1 .6 0 Pp k =1 .4 3 Cp m= 1 .4 3 S td d ev = 4 1 .6 7 M ax = 1 ,1 6 2 .0 0 Min =9 6 8 .0 0
1,002.0 to
1,021.0
1,021.0 to
1,040.0
1,040.0 to
1,059.0
1,059.0 to

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0课 问题的分解》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0课 问题的分解》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10课问题的分解》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第10课问题的分解》是冀教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的一课,主要介绍了如何将复杂问题拆解为更小、更易处理的部分,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材通过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并应用问题分解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能够进行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简单的信息处理。

然而,对于如何系统地、有条理地解决复杂问题,可能还缺乏经验和方法。

因此,本课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理解并掌握问题分解的技巧。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问题分解的概念,掌握将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部分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训练学生将问题分解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对问题解决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问题分解的过程,掌握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可操作部分的技巧。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问题的特性,灵活运用问题分解方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在教育的广阔领域中,教学策略的创新与优化始终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以下是一个以问题分解为核心的五步教学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1. 导入新课:教学的序幕往往以引人入胜的方式拉开。

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复杂问题,如“如何组织一次班级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让他们尝试从不同角度拆解问题,初步感知问题分解的重要性。

2. 讲解新知:在学生对问题产生初步理解后,教师需要深入解释问题分解的概念。

这包括解释问题分解的定义,即把一个大问题拆分成更小、更易于管理的部分,以及展示如何运用逻辑和结构化的方法进行问题拆解。

教师可以借助图表、案例分析等方式,使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

3. 实践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教学的黄金法则。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面对一个具体的复杂问题,如设计一次环保主题的班级活动。

能力分析教学设计

能力分析教学设计

能力分析教学设计能力分析教学设计是指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和分析自己的能力,并帮助他们发展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我将介绍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分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能力优势和短板。

2.学生能够分析自己的能力与目标之间的关系。

3.学生能够制定提升能力的计划并进行实践。

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能力1.通过个人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并列举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力等。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不同场景中展现出的能力,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肯定。

第二步: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优势和短板1.通过自我评估工具或者和同学进行互评,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优势和短板。

可以使用四分法,即将能力分为强项、中等水平、待提高、需改进四个等级。

2.鼓励学生思考并分析为什么某些能力是优势或短板,帮助他们形成自我认知和对自己能力的理解。

第三步:让学生分析能力与目标之间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并与他们已经认识到的能力进行对比和分析。

2.帮助学生理解目标与能力之间的关系,鼓励他们思考如何利用自己的优势能力来实现目标,并且提醒他们注意短板能力对目标的影响。

第四步:制定能力提升计划并进行实践1.根据学生的目标和分析结果,引导学生制定提升能力的计划。

计划可以包括学习课程、参加实践活动、与他人合作等。

2.帮助学生明确计划的目标、时间表和评估方法,并监督学生的实际行动。

3.在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评估,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能力提升过程中的成长和进步,并鼓励他们坚持下去。

第五步:总结和评估1.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能力分析和提升过程中的收获和心得体会。

2.通过问卷、小组讨论或个人陈述等形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能力分析教学设计的反馈。

这个教学设计的核心是通过能力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为他们提供发展和提升能力的机会。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而且能够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短板,并且学会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实现自己的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 讲过程能力分析
(工序质量控制)
Part 1 过程(工序)能力
一、过程(工序)能力的概念与测定
过程(工序)能力:指处于稳定状态下的过程(工序)的实际加工能力,或过程(工序)满足质量要求的能力。

稳定生产状态下的工序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①原材料或上一道工序半成品按照标准要求供应;
②本工序按作业标准实施,并应在影响工序质量各主要因素无异常的条件下进行;
③工序完成后,产品检测按标准要求进行。

工序能力的测定一般是在成批生产状态下进行的,工序满足产品质量要求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产品质量是否稳定
产品质量精度是否足够
当确认工序能力可以满足精度要求的条件下,工序能力以该工序产品质量特性值的变异或波动来衡量。

工序能力的量化:以±3σ为标准来衡量工序的能力是具有足够的精确度和良好的经济特性的。

过程能力B=6σ,P(x∈μ±σ)=99.73%
6σ近似于过程质量特性值的全部波动范围,B越小,过程能力就越强
区分:长期与短期的过程能力
过程能力未必始终保持稳定,根据对过程控制的好坏,可以有某种程度的稳定性,但不是绝对的,如设备各个部分的自然磨损、刀具的磨耗都会引起过程能力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区别长期与短期的过程能力。

短期过程能力:固有过程能力,Inherent process capability,指由偶因所引起的变异所形成的过程能力,反映短期变异(short-term variation)。

长期过程能力:指由偶因和异因之和所引起的总变异,实际上反映了“长期”变异(long-term variation)。

二、影响工序能力的因素
工序能力是人、机、料、法、环5个方面因素的综合反映,但是在实际生产中,这5个因素对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工序,及其对质量的影响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别,起主要作用的因素称为主导因素。

精密设备和电子产品中,则环境条件的影响更为重要。

手工操作较多的冷加工、热处理及装配调试中的操作人员的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

机械加工的铸造工序中,主要因素一般是工艺过程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

对化工企业来说,一般设备、装置、工艺是主导性因素。

生产过程中,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管理的改善,以及产品质量要求的变化,主导性因素也是随之变化的。

Part 2 工序能力指数
一、工序能力指数
质量标准:指工序加工产品必须达到的质量要求,通常用标准、公差(容差)、允许范围等来衡量,一般用符号T表示。

工序能力指数:指质量标准T与工序能力B之比值,记为Cp
二、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
1、计量值为双侧公差,且分布中心和标准中心重合
CASE:某零件的强度设计要求为4800-5200kg/cm2,从100个样本中测得样本标准差为62kg/cm2,求工序能力。

p
C=
6
T T

=
2、计量值为双侧公差,分布中心和标准中心不重合下Cp 值的计算
令K 为相对偏移量或偏移系数,则有
根据以上公式分析k 的值的范围?
从图中来看,分布中心与标准中心不重合,所以实际有效的标准范围就不能完全利用。

由于左侧的工序能力的增加值补偿不了右侧工序能力的损失,因此在存在偏移值时,只能以两者中较小值来计算工序能力指数,即修正工序能力指数,记为Cpk 。

M εμ=-设,即分布中心与标准中心的绝对偏移量。

当K=0时,CpK=Cp,即偏移量为0时,修正工序能力指数就是一般的工序能力指数。

当K≥1时,CpK≤0,这时的Cp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例如:
3、计量值为单侧公差
有时技术要求以不大于或不小于某一标准值的形式表示,这种质量标准即为单侧公差;
如:强度、寿命只规定下限的质量特性界限;
如:机械加工的形位公差、光洁度、材料中的有害杂质的含量等,只规定上限标准,而对下限却不作规定。

(1)只规定上限标准的单侧公差
(2)只规定下限标准的单侧公差
4、计件值情况下Cp 的计算
计件值情况下的工序能力计算相当于单侧公差的情况,其CP 值的计算公式为:
(1)以不合格品数为评价指标时的Cp
当以不合格品数nP 作为检验产品质量指标,并以(nP)μ作为标准要求时,取样本k 个,每个样本大小为n ,其中不合格品数分别为(nP)1、 (nP)2… … (nP)k
例如:抽取样本为n=100的样本20个,其中不合格品数分别为:1,3,5,2,4,0,3,8,5,4,6,4,5,4,3,4,5,7,0,5,当允许样本不合格品数(np )为10时,求工序能力指数。

121
n P (nP )
(nP )(nP )......(nP )P k
i
k
i kn kn
=++=
=
∑则样本不合格品数的平均值为,
其中由二项分布可得:
(2)以不合格品率为评价指标时的Cp
当以不合格品率P作为检验产品质量指标,并以Pμ作为标准要求时Cp为:
5、计点值
计点值情况下仍相当于单侧公差的情况,Cp可用公式(TU-μ)/3σ求得。

假设缺陷数(瑕疵点数)为C,且C为检验产品质量的指标,并以Cμ作
为标准要求时,Cp值可计算如下。

例如:抽取大小为n=50的样本20个,其中瑕疵点数分别为1,2,0,3,2,4,1,0,3,1,2,2,1,6,3,3,5,1,3,2,当允许样本的瑕疵点数Cμ为6时,求工序能力指数
三、不良品率的计算
当质量特性的分布呈正态分布时,一定的工序能力指数与一定的不良品率相对应。

如Cp=1时,即B=6σ时,质量特性标准的上下限与±3σ重合,由正态分布的概率函数可知,此时的不良品率为0.27%。

1、分布中心和标准中心重合的情况
首先计算良品率,即TL 和TU 之间的分布函数值;
(
)
2
2
12(3)U L T t
d t
T L U
p P T x T
C μ
σ
μ
σ
ϕ--
-≤≤=
=--⎰
(过程略)
()
2)
P 1(3L p U
P T x T C ϕ≤=-=-≤
2、分布中心和标准中心不重合
例如:
Practice :某零件的公差上限是25.04,公差下限是24.96,经过抽样统计,
某批产品的样本均值为25.01,样本标准差为0.02,试推测该批零件的不合格品率。

K P 1(3)(3)1K p p C C ϕϕ⎡⎤=-+-+⎣

()
3、查表法
为应用方便,也可以根据Cp和K求总体不合格率的数值表,求不合格率P。

Part 3 过程能力分析
1、过程能力的判定
工序能力的对策
存在偏移值k时的判断准则
2、提高过程能力指数的途径
现实中过程能力的分布中心与标准中心重合的情况较少,而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考虑3个因素:质量标准T、绝对偏移量ε、过程质量特性分布的标准差σ;
(1)调整过程加工的分布中心,减少偏移量
(2)提高过程能力,减少分散程度
由B=6σ可知,过程能力B由人、机、料、法、环等因素所决定,即其固有的分布宽度;
减少标准差,从而降低过程能力的分散程度,可以起到提高过程能力的作用。

(3)修订标准范围
标准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对过程能力的要求;
当确信降低标准要求或放宽公差范围不致影响产品质量时,就可以修订不切实际的现有公差的要求。

练习1:
练习2:从一批零件的直方图中得知:实际分布的中心与公差中心偏离量为0.02毫米;S=0.06毫米。

该零件的公差范围为0.35毫米,求该工序的工序能力指数,并对工序能力指数加以评价。

练习3:
练习4:某批零件空径设计尺寸的上、下限分别是TU=30.000,TL=29.991,通过随机抽样检验,经计算得样本均值为29.995 ,S=0.00132。

试求该工序的
工序能力指数,计算不合格品率。

练习5:已知某零件的公差上限是50.3,公差下限是49.9,取样后求得某批产品的样本均值为50.05,样本标准差为0.061,求该批产品的工序能力指数,计算合格品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