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示例(一)
消化和吸收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能力目标:1.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2.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
3.分析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情感态度:渗透人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设计探究1.馒头碎屑与唾液混合得是否充分,实验装置保持37 ℃左右的时间是否足够长等,都会影响实验的结果。
2.它们的区别是:牙齿能切碎和磨碎食物,舌能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唾液能使淀粉开始发生变化。
它们的联系是:牙齿的切碎与磨碎以及舌的充分搅拌,能使唾液更加充分地与食物碎屑混合,更好地促使淀粉发生变化。
3.口腔中唾液里的淀粉酶──唾液淀粉酶,能使部分淀粉转变成麦芽糖。
演示实验胆汁对花生油能起到乳化作用──使互不相溶的油和水,变成大量细小油滴稳定地分散在水中的乳状液。
胆汁中没有起消化作用的酶,但是胆汁通过乳化作用可以增大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这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资料分析成人的小肠比大肠长许多。
小肠内壁上有皱襞,小肠皱襞上有许多小肠绒毛密布在皱襞上,这些都增大了小肠的内表面积。
此外,小肠绒毛壁很薄,小肠绒毛内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都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大肠内表面只有皱襞,没有绒毛状突起,因此,吸收营养物质最多的是小肠,而不是大肠。
技能训练(1)消化道中从十二指肠开始才有消化脂肪的酶,所以,曲线Y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2)淀粉在口腔内开始被消化,脂肪在小肠内开始被消化,蛋白质在胃内开始被消化。
(3)D代表小肠,里面含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消化液。
营养物质的吸收糖类经过消化分解为单糖(主要是葡萄糖,还有果糖和半乳糖)以后,由小肠黏膜吸收入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再通过门静脉入肝,一部分合成肝糖元贮存起来,另一部分由肝静脉入体循环,供全身组织利用。
蛋白质主要以氨基酸的形式被小肠黏膜吸收,经过小肠绒毛内的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示例(一)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示例(一)Examples of lesson plans for food digestion a nd nutrient absorption (1)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示例(一)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
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五章第二节1.了解消化道的组成、阑尾炎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和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重点:胃、肠的结构特点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的概念。
教学难点: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具准备:消化系统挂图,唾液腺挂图,牙齿结构图、胃及胃壁结构图。
实验材料用具:猪(或羊、鸡)的新鲜小肠(已洗净)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大、小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碘液,干淀粉,三脚架。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讲述法、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两节课连排,并以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为好)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食物。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外,其余的都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那么,食物是怎样通过消化系统而被消化的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被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两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七年级生物下册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北师大版(1)(1)

(一)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二课时)
课题
第2节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二)
第2课时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课时
3
教学目标
① 能描述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种种消化酶的作用。
② 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说明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③ 能够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④ 能说明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活动: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创设实验情景:分发给每位学生一小块馒头让他们细嚼馒头时,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由学生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由学生根据问题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实验:由学生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得出结论:师生共同得出结论1、在唾液的作用下,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讨论:“细嚼慢咽”的道理。
(二)总结实验的过程情况
(三)作业布置,写实验报告。
⑤ 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活动中,学习探究实验的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
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探究唾液对淀的消化作用。
②概述食物中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解释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特点。
教学难点
①举例说出消化系统与其消化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②认识酶在消化过程的重要作用。
③描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内的主要变化。;
④描述小肠结构特点,解释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七年级生物下册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 北师大版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一、教学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 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3.指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尝试自己制定探究计划并按计划实施研究,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4.使学生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根据课标要求,删除了一些“难、繁、偏、旧”的知识内容,如牙齿的结构及保健、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消化酶的作用、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等。
消化系统结构上的一些内容,比如胃、小肠、肝脏等知识、唾液消化作用的实验等作为帮助学生实施探究的辅助资料,放在信息库中。
教材以图片(食物消化示意图、人体消化系统示意图、食物在人体内消化和吸收过程示意图)以及文字内容(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吸收的概念和过程)直接呈现了相关知识,目的是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图片和文字信息,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是教材中的第四个探究,重在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提示“制定探究计划”,学生需通过讨论,确定探究主题、探究方法、材料用具、实施步骤等,具有一定难度。
这个探究活动,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探究学习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懂得消化系统的卫生保健常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关注自身的健康和发展,形成关爱别人,热爱生活的情感。
本节的重点是:通过探究活动“探究暴食暴饮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培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制定探究计划。
本节建议2课时。
具体安排策略如下表:食物消化吸收的部位和过程:课前,教师可准备有关图片、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主要通过资料分析的方法使学生对消化系统的组成及消化吸收过程形成初步认识。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教材及“信息库”中文字和图片资料,与日常生活的体验相结合,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将书本知识理解、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
在交流时,教师要提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不要照本宣科。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 让学生掌握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2. 食物的消化过程3. 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4. 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作用5. 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实验观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及其作用,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2. 教学难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食物中营养物质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 利用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2. 讲解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介绍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及其作用。
3. 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阐述食物在口腔、胃、小肠等器官的消化过程。
4. 讲解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介绍营养物质在肠道被吸收的过程。
5.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观察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实验现象。
6. 总结本节课内容:回顾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强调营养物质的作用。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绘制食物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图。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食物中营养物质名称和作用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食物消化和吸收过程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的认真程度和操作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准备:1. 准备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相关图片、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
2. 准备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实验材料和仪器。
3. 准备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相关资料和案例。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实地考察,如参观食品加工厂、了解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等。
七年级生物下册《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

第2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第1课时)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识:帮助学生建构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知识结构。
2.能力:通过角色扮演、讨论、交流、实验观察、模型制作,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观察、动手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团体合作的成功与喜悦。
教学重点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结构基础。
教学难点学生对小肠的结构特点缺乏感性认识,较难概括。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实验法相结合,指导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方案的设计。
学习方法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媒体类型:PPT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中,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教师起到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首先,出示学生比较熟悉的图片和一段富有启发性的文字“食物究竟在人体的什么地方发生变化呢?”作为导言。
如此情境的创设,一方面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探究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者指明方向,引导学生带着欲望进入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维的闸门一旦被打开,他们探究问题的热情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这时,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说在胃,有的说在肠,有的说在消化系统……谁是谁非?教师不作判断,而是让学生表演小品(角色扮演:学生分别扮演口腔、胃、小肠、大肠、肝脏等器官),再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习环节。
新课学习根据小品内容提出几个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
在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则是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并及时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和提高,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
讨论后,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观察猪小肠模式图,学生用眼看、用放大镜观察,然后猜测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是学习的感性认识阶段。
接着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小肠更细微的结构。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理顺知识,这是学习的理性认识阶段。
知识应用: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小肠模型并展示交流。
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的了解更深刻,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提高,还有技能与情感态度也得到发展;不仅个人才智得到提高,还体验了集体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喜悦。
(八年级生物教案)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示例(一)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示例(一)八年级生物教案第五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示例(一)教学目的:1.了解消化道的组成、阑尾炎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和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重点:胃、肠的结构特点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的概念。
教学难点: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具准备:消化系统挂图,唾液腺挂图,牙齿结构图、胃及胃壁结构图实验材料用具:猪(或羊、鸡)的新鲜小肠(已洗净)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大、小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碘液,干淀粉,三脚架。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讲述法、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两节课连排,并以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为好)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食物。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外,其余的都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那么,食物是怎样通过消化系统而被消化的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被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两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消化系统的组成。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或挂在黑板上的消化系统挂图)。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回答:胃、小肠……讲述:刚才同学说出了一些,现请大家一边看课本中的消化系统组成表,一边听老师讲。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它从口腔开始,往下依次为咽、食道、胃、小肠、大肠,最后是肛门。
消化腺分为两类。
一类如唾液腺(此时教师展示唾液腺图)、肝脏和胰腺。
它们都位于消化道外,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可以看到这些消化腺通向消化道的导管。
2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精品教案)

第八章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记住消化管、消化腺的组成与功能。
2.记住消化的概念。
3.知道淀粉、蛋白质、脂肪是如何被分解的。
4.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5.说明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
2.通过“观察小肠结构”训练提高学生观察、动手能力及应用能力。
3.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认同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培养学生在学习中团结精神和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记住消化管、消化腺的组成与功能。
2.探究唾液对淀粉的作用。
3.知道淀粉、蛋白质、脂肪是怎样被分解的。
4.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5.说明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中是如何变化的。
3.描述小肠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揭题同学们,上一节我们了解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以及对我们人体的作用,那么这些食物又是如何被我们身体消化和吸收的呢?本节我们就来解决这一问题。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自学指导与学生方法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消化管、消化腺的功能与组成以及食物消化过程知识,培养学生探究和实践能力,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自学指导(一):认真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及图,6分钟后回答:1.填写图中的结构名称。
(1)①②③_________④⑤⑥⑦⑧⑨⑩⑿⒀ (3分钟)(2)图中①内有、和的开口。
(3)图中③的消化腺是(1分钟)(4)与十二指肠相连的消化腺主要有和。
(5)图中⑥的消化腺是。
2.消化系统由和组成。
(2分钟)自学指导(二):认真自学教材的演示实验和活动以及相关内容,8分钟后讨论回答:1.完成演示实验中讨论的两个问题?(2分钟)2.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1分钟)3.什么是消化?(1分钟)四、教师精讲1.根据自学指导1,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引导填出没有名称的示意图,讲解没弄清的消化腺,对自己身体结构有个认识,并检查是否达到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案示例(一)第五章第二节教学目的:1.了解消化道的组成、阑尾炎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和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教学重点:胃、肠的结构特点和食物的消化,吸收的概念。
教学难点: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具准备:消化系统挂图,唾液腺挂图,牙齿结构图、胃及胃壁结构图。
实验材料用具:猪(或羊、鸡)的新鲜小肠(已洗净)一段,镊子,解剖剪,培养皿,放大镜,清水,大、小烧杯,试管,酒精灯,温度计,碘液,干淀粉,三脚架。
教学方法:实验观察与讲述法、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两节课连排,并以安排在实验室中进行为好)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言: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都来自于食物。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除了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以外,其余的都必须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作用,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
那么,食物是怎样通过消化系统而被消化的呢?营养物质又是怎样被吸收的呢?这就是我们下面两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消化系统的组成。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或挂在黑板上的消化系统挂图)。
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消化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回答:胃、小肠……讲述:刚才同学说出了一些,现请大家一边看课本中的消化系统组成表,一边听老师讲。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
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它从口腔开始,往下依次为咽、食道、胃、小肠、大肠,最后是肛门。
消化腺分为两类。
一类如唾液腺(此时教师展示唾液腺图)、肝脏和胰腺。
它们都位于消化道外,通过导管开口于消化道。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消化系统模式图,可以看到这些消化腺通向消化道的导管。
另一类如胃腺、肠腺,它们分布在消化道壁内,数量较多,并直接开口于消化道。
这一类消化腺我们在这张挂图上是看不到的,以后再具体讲述。
上述各种消化腺都能分泌消化食物的消化液。
现在我们先来看口腔。
口腔是消化道的开始部分;口腔里面有牙齿和舌,唾液腺的导管也开口在这里。
下面重点讲牙齿。
请大家看牙齿结构挂图(或课本中的彩图七),牙齿生长在上、下颌骨的牙槽里,请仔细观察牙齿的外形,然后回答问题。
提问:从外形上看,每个牙齿分为几部分?回答:三部分。
讲述:对。
长在牙槽里的部分是牙根,露在外面的部分是牙冠,牙根与牙冠之间的部分是牙颈。
构成牙齿的主要物质是牙本质。
牙冠的表面有一层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这层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
在牙根部分,牙本质的外面是牙骨质。
牙齿中央的牙髓腔中充满着牙髓,并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
提问:每个人每天吃饭时都要用到牙齿,那么,牙齿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呢?回答:是切断、撕裂和磨碎食物。
提问:如果牙齿损坏,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回答:不能充分咀嚼食物,加重胃、肠的负担,影响食物的消化。
讲述:很好。
另外,人如果得了龋齿病,并损伤到了牙髓,病菌就容易侵入牙髓而引起发炎,使人感到十分疼痛。
由此可见,保护好牙齿对身体健康极为重要。
提问:怎样保护你的牙齿呢?回答:做到每天刷牙,饭后漱口。
讲述:对。
除了坚持每天早上刷牙外,晚上也要刷牙。
预防龋齿和坚持刷牙的正确方法,课后请看课本中本节后“课外读”中的“龋齿的发生和预防”一文。
通过观察消化系统挂图,大家已经知道,胃位于左上腹肌是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呈囊状。
现在请大家看胃及胃壁结构挂图,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
提问:从图上看,胃壁的结构分为几层?回答:分成四层。
讲述:对。
由内向外依次是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
胃壁内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胃腺。
胃腺开口于胃壁的内表面,可以分泌胃液。
提问: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回答:贮存食物。
讲述:胃的主要功能除了暂时贮存食物外,还使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并进行初步消化。
紧接着胃的是小肠。
大家观察消化系统挂图,你们认为从形上看小肠有什么特点?回答: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讲述:对,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它盘曲产腹腔里,长约5米~6米,开始的一段叫十二指肠。
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也分为四层。
请看课本中“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在小肠粘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壁。
在环形皱壁表面上的结构,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实验六)进行研究。
实验:大家从实验桌上的培养皿中取一段小肠,然后剪开,再将其内表面向上放在盛水的培养皿里。
用眼观察。
提问:大家有没有看到小肠的内表面有一层绒毛状的结构?回答:看不大清楚。
教师提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
讲述:大家在实验一所看到的小肠内表面绒毛状的突起,叫做小肠绒毛。
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壁和小肠绒毛,大大地增加了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其面积可达200平方米以上,(请大家观察课本中的彩图八)。
在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绒毛壁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再请大家观察“小肠内表面的皱劈和小肠绒毛示意图,中的右小图。
大家可以看到,在小肠壁内,还有由粘膜上皮凹陷而形成的肠腺。
它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它分泌的小肠液进入肠腔。
小结:由于小肠在消化道中是最长的一段,其内表面有皱壁和小肠绒毛,就使其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增大;小肠绒毛、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壁薄,又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因此,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它的结构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提问:请大家再观察消化系统挂图,想一想大肠在外形上有何特点?回答:大肠比小肠短,但比小肠粗。
讲述:对。
大肠的起始部分叫盲肠,在腹腔的右下部。
盲肠上连着一条细小的盲管,叫做阑尾。
食物经消化后留下的残渣,进入大肠后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体外。
下面,我们一块来学习有关食物的消化的内容。
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叫做消化。
提问:请大家结合自己的体会,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消化都有哪些方式?回答:牙齿将食物嚼碎,胃液和肠液消化食物。
讲述:刚才同学所说的,实际上就是食物的两种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是指通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和胃、肠的蠕动,将食物磨碎、搅伴并与消化液混合。
化学性消化是指通过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种成分分解为可以吸收的营养物质。
在消化过程中,这两种消化方式是密切配合,同时进行的。
下面,我们按照食物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进行消化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
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
食物进入口腔后,经过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使食物与唾液混合,这时候食物中的淀粉就开始进行化学性消化。
下面请大家做一个实验(实验七),来观察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实验:请大家取1克干淀粉放在烧杯里,加清水100毫升,调和均匀,置于三脚架上,搅拌、煮沸,制成浆糊,冷却后待用。
提问:为什么制成的淀粉浆糊要冷却后才能使用?教师回答:因为如果浆糊没有冷却,那么加入唾液后会使唾液中的酶不起作用。
实验:用凉开水漱口后,略微张开口,舌尖抵在下颌门齿的下方,约3分钟后,将下唇搁在另一个小烧杯口上,唾液就会沿着下唇流入杯中。
提问:为什么不能从咽喉处咳取黏液?回答:不清楚。
讲述:因为这里的黏液不是唾液。
实验: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毫升浆糊,之后,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毫升,向2号试管里滴入已准备好的唾液2毫升。
振荡这两个试管。
提问:为什么要振荡这两个试管?回答:使试管中的浆糊与后加的水或唾液充分混合。
讲述:很好,请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同时把这两个试管放在盛有37 ℃温水的烧杯里恒温。
约过10分钟后,同时取出这两个试管,冷却。
提问:为什么要将这两个试管放在37 ℃的水中恒温?回答:略。
讲述:因为温度过高,会使酶不起作用;温度过低,则会影响酶的催化作用,从而影响实验的效果。
实验:向冷却后的这两个试管里,各滴入两滴碘液。
观察这两个试管里浆糊的颜色发生的变化。
提问:这两个试管里的浆糊的颜色发生了什么变化?回答:1号试管里的浆糊变成了蓝色;2号试管里的浆糊没有变成蓝色。
讲述:对。
因为淀粉具有遇碘变蓝色的特性,1号试管里的浆糊经过实验没有发生变化,仍是淀粉,所以它遇到碘就变成了蓝色。
而在2号试管里,由于唾液中含有的唾液淀粉酶已经将淀粉分解成了麦牙糖,所以它遇碘没有变成蓝色。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的作用,也就是说,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当淀粉和麦牙糖到达小肠后,由于小肠里的胰液和肠液中含有能消化它们的消化酶,因此,它们又进一步被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
当食物中的蛋自质进入胃以后,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
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又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
由于只有小肠内的胰液和小肠液中含有能消化脂肪的酶,所以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内进行。
肝脏分泌的胆汁虽然不含有消化酶,但胆汁能使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这同样也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脂肪在上述消化液的作用下,最终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关于淀粉、蛋白质、脂肪在消化道内的消化过程,在课本中用表解的方式作了总结。
请大家仔细阅读。
讲述:关于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比,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食物中有的营养物质必须在消化道内被消化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物质,才能被吸收;而有的则可以不经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提问:哪些营养物质必须经过消化?哪些营养物质可以不经消化?回答:蛋白质、糖类和脂肪必须经过消化;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消化讲述:对。
那么,上面所讲的营养物质是在消化道的哪些部位被吸收的?这就是我们这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人体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咽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作用。
请看课本中“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
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前面学过的内容,认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提问:请同学们从前面所学过的小肠的结构特点上,来解释为什么说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器官?回答:因为小肠很长,其内表面具有皱壁和小肠绒毛,这样就大大增加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和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的管壁都很薄,这种结构特点也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