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谈艺录》读后感(精选7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谈艺录》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谈艺录》读后感篇1《谈艺录》实际上是一部诗话,只是不涉及时人作品而已。
不像《随园诗话》有假书传诗之嫌,亦有借人抬己之疑。
钱先生对随园颇有微词,常有发难之语。
如果单就趣味性而言,我以为《谈艺录》不及《随园诗话》,不搞专门研究者不一定要看。
《谈艺录》的特点是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相关资料,书(中华书局1996年版本)中补遗、补订、补正篇幅超过原文,释道儒墨阴阳家,英德法意希腊文,信手拈来,其才情博学记忆力,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资料的丰富罗列,为后人作某项专题研究提供了可贵的索引;但为了说明一个问题,有时是用不着举那么多例子的。
(他自己在《管锥编》里说:贾谊《过秦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四者一意,任举其二,似已畅足;多举犹“一个孤僧独自行”“关门闭户掩柴扉”一样可笑了。
凡读过《谈艺录》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不论名气多大的诗人,他都能在其诗作里找出沿袭前人的句子。
如大诗人陆游,简直被他追得无地自容。
钱先生论唐诗宋诗的差别,“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
所谓唐宋诗是指风格而言,“自宋以来,历元、明、清,才人辈出,而所作不能出唐宋之范围,皆可分唐宋之畛域”。
一般的说法,师法尚高,“取法乎上,仅得其中”。
但钱先生比较竟陵与公安两派,“以作诗论,竟陵不如公安;公安取法乎中,尚得其下,竟陵取法乎上,并下不得。
”可能是眼高手低吧。
“文贵曲,诗宜淡”,钱先生引古人言证之。
贵直者人也,贵曲者文也;天上有文曲星,无文直星。
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
诗到无人爱处工,俗人犹爱未为诗。
直须作到无人爱,始是吾诗长进时。
诗文之累,不由于谤而由于谀。
诗文之累学者,不由于其劣处,而由于其佳处。
语文课,来点新鲜的!——读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修订本)》

了呵护学生 的学 习兴趣 , 于老师 又手把手地 教我们 :
“ 为了不炒冷饭 , 不让 学生有嚼蜡之厌 , 同一个内容可
结合不 同类型 的写作 , 选取不 同的角度 , 采 用不同的
方法 进行 , 让 学生始 终有新鲜 感 。就 上述 的观察而
y wi s k s @l 6 3 c o m
语 文课 点新鲜的
,
— —
读于漪《 语文教学谈艺录( 修订本) 》
浙江省宁波七 中 赖 晓敏
曾有老师 笑谈 , 如果初中三年每年都给孩子们换
一
趣的源泉 , 孜孜以求 , 挖掘 不已, 就能体验到自己的智
个语文老师 , 语 文课 岂非年年都 有新鲜感 ?待到初
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社 , 2 0 0 8 : 5 0 .
古人云 : 借得西湖一池水 , 画出南国三重春。虽然
75
K aI I U C n
开 卷
困难的喜悦。 ” 知识本身就是新鲜的!可是学生却不无 抱怨 , 语文课上讲 的“ 写作要真情实感” “ 观察要仔细” “ 朗读课文要有感情 ” ……反反复复 , 翻来覆去的几句 话, 不要说初一讲过 , 小学也早已是老生常谈了 。
保 持 对 语文 的新 鲜 感 , 到底 路 在何 方 ?
物无声 中帮助学生养成 良好的语文素养 。 阅读教 学是引着学生在语 言文字运用 的新奇情
境 中挖掘宝藏 , 写作教学同样要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学
有所得 。于漪老师这样 叮咛我们 : “ 习作讲评 不能形
成凝 固化的程式 , 教师对讲评材料 的评论 剖析不能与 学生的理 解在 同一个平面 上移动 。如果 二者之间基 本可画等号 , 学生就 不易激发起 浓厚 的兴趣和旺盛的
谈艺录

赏析之作,忧患之书——读《谈艺录》心得一座《围城》,是我对钱钟书先生的最初了解。
‚城外的人想冲进来,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寥寥数语,凝结了《围城》的字里行间。
我很佩服钱钟书先生,学贯中西,文字技巧炉火纯青;情感细腻,处处饱含人生哲理。
而他的一本《谈艺录》,更是让我百感交集,浮想联翩。
‚收录晚清以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谈艺录》留给我们的是无价的宝贵财富。
每一个有幸读到这本巨著之人,着实应向钱钟书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当代香港影星黄秋生曾表达了他对大陆人渐渐退化的繁体字认知率表示担忧,并由此在全社会引起一场关于‚繁体与简体‛问题的大讨论。
鄙人认为,使用简体字无可厚非,但我们不应忘本。
繁体字是我们老祖宗的东西,对其进行传承的利处自然不必消说;同时,忙碌工作的我们,还应多读一些古代文言著作,这对提高我们的文学赏析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就算社会发展再瞬息万变,前进步伐再快,我觉得这也不能成为我们一味去崇尚‚快餐文化‛的借口,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
连自己先辈的东西都不珍惜,轻易放弃,这样子换来的高速发展无疑是得不偿失的。
此情此景,在洒满温暖阳光的午后,聆听音乐,手捧一曲《谈艺录》,细细品读,无疑是一明智的选择……《谈艺录》,凝结无数心血。
字字句句,篇篇章章,用心赏析下,你会为中华民族汉字语言的独特魅力所折服;通过对里面内容的细细斟酌,不知不觉中,你的文言阅读能力会有所提高。
书无好坏之分,也无难易之别,认真品读,你定能有所收获。
由于文言阅读能力有限,我不可避免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碰到了一个又一个的阻碍。
查词典,阅资料,一个又一个问题迎刃而解。
当你能通篇读懂,那种感觉自是无比愉悦的。
因为世界上的很多事情,不就是‚不为易也难,为之难也易‛吗?‚百年前,张之洞曾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
‚是时,国势颓危,列强环伺,传统频遭质疑,西学新知亟亟而入‛。
而今,中日钓鱼岛博弈,美日狼狈为奸,中国国防形式严峻。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是一本由刘念园撰写的艺术评论集,书中收录了作者对于当代艺术的观察和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对于艺术的认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首先,我被刘念园对于艺术的热情所感染。
作者在书中对于艺术的描述充满了激情和感情,他对于每一个艺术家和作品都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这种热情让我也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有了更多的动力去了解艺术的世界。
其次,我被刘念园独特的观点所吸引。
作者在书中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观点,让我对于艺术有了不同的思考角度。
他通过对于艺术家的个体经历和作品的剖析,揭示了艺术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
这些观点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对于艺术的理解更加深入和全面。
最后,我被刘念园对于艺术的批判精神所打动。
作者在书中对于一些当代艺术的现象和流派提出了批评和质疑,他认为艺术应该是真实的、有内涵的,而不是空洞的噱头和商业化的产品。
他的批判精神让我反思了一些我之前对于艺术的看法,让我更加珍惜真正有内涵的艺术作品。
总的来说,读完《谈艺录》让我对于艺术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这本书不仅展示了作者的才华和鉴赏力,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艺术的兴趣更加浓厚,也更加了解了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读书应是一种享受——读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有感

生命 与 自然共 通之处 的轨迹 。具备这 种特质 的书是 了不起 的。读这样 的书 ,出现 的感 觉是特 有的 ,独 一无二 的 。笔
者 无 时 无 刻 都 在 挑 选 中捕 捉 这 种 奇 妙 的 感 觉 。这 是 一 种 人
( 笔 者 感 悟 :启 发 ! )
书 中第 9页写道 : “ 横 向 借鉴 最重要 的是 “ 以我 为
取 指 导 帮 助 的 重 要 工 具 。 因 此 .语 文 作 为 语 言 文 字 功 能 的
有 一定的数 量才有一 定的质量 .写的 问题 不通过一 定数量
零 部件 ,丢掉 了文章 的灵魂 ……教语 文知识 不能在 名词术
语 上兜 圈子 .应 着 眼 于应 用 ”
( 笔者感悟 :切 中时弊要 害! ) 书中第 1 7页写道 : “ 作 文写得 少 ,想要 手熟 .想要写 出情真 意切 、 内容 充 实、语 言流畅 的好 文章 ,纯属 妄 想
那 一 种 ,也 就 是 符 合 自身 认 知 的 实 际 。 于 老 师 在 书 中所 阐
标 签 ,更不是说 一些连 中 国人也 听不懂的名 词术语 吓唬教 师与 学生 ,而是要在 “ 化”上 下工夫 ,拿 来为我所 用 。借 鉴任 何教 育理论和具体做 法 ,要 牢记母语教 学 的特 点 .符 合 中学语 文教 学的规律……重视 从生活 中汲取。 ” ( 笔者感悟 :关联课 堂通道与社会通道 。 )
主” ,也 就 是 以 中 学语 文 教 学为 主 。借 鉴 不是 照 搬 ,不 是 贴
文高度统一 的绝妙结合 的体 现。 于漪老 师 的 《 语 文教学 谈艺 录》 就是 这样 的 一本 书 , 近年来难得 遇上 。我读它 的过程 ,进展非 常慢 ,一 天读 不 上几页 。要 知道 ,文章 中不 同内容 的结合 ,有无数 种符合 逻辑的可能 。而作者 的选 择 ,只会 是符合 自己实践 经验 的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1最近,阅读了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写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这本专著写于20世纪90年代,是她退休之后仍心系教育,拖着病体,在病房、家里完成的专著。
读罢全书,感触颇多。
于漪老师在后记中写道:"不少教师视语文教学为苦事,认为精力花得很多,收效却不显著,不像有的学科能立竿见影。
再加上身不由己,不得已为考而教,常处于揣摩、惶恐、茫然之中,自信力下降,谈不上教学的情趣,更别说从中享受到教文育人的幸福。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既理解与同情语文同行的苦恼与无奈,更觉得应振奋精神跳出这个怪圈。
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清醒地认识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不可代替的重要价值,感受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传承文化的巨大力,要努力探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规律,品赏与享受语文教学艺术的快乐。
"可见,做为一名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既理解同行的"苦",又希望同行能悟出并享受语文教学的"乐".在她看来,语文课程不单是一门实用的人文课程,更是多姿多彩的,且具有多功能的育人课程。
语文课堂教学则应该是是一门艺术,教与学应是和谐互动的。
教学目标是驾驭课堂的主宰,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先导,教师在课堂上能积极诱导学生在佳作中寻宝探宝,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精心安排掌控教学节奏,创设出艺术的教学课堂。
教学艺术了,有情趣了,做为教师也便有了教文育人的幸福感。
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艺术呢?方法是多样的。
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师的精神成长》主题报告中曾说过,课堂是语文教师安身立命之本。
笔者认为教师要立足于课堂,创设艺术的课堂,就应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精益求精。
谈艺录读后感

谈艺录读后感《谈艺录》是一本让人深感启发的艺术评论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以下是我对《谈艺录》的读后感。
首先,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多样。
作者在书中谈及了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个艺术领域,对每个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全面的解读。
通过阅读《谈艺录》,我了解到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特点和内涵,对艺术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其次,这本书的观点独到而深刻。
作者对艺术的评价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注重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意义。
他通过对作品的细致分析,揭示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核。
这些观点让我重新审视了以往对艺术的看法,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
我认为,这本书的观点对于艺术爱好者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思想碰撞和启示。
此外,这本书的语言简练而精炼。
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使得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复杂的艺术概念和理论。
他的文字流畅而有力,给人以很强的阅读冲击力。
通过阅读《谈艺录》,我不仅学到了很多艺术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文笔和表达能力。
最后,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艺术领域。
《谈艺录》所传达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对于人们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者通过对艺术的剖析,探讨了人类内心的情感和追求。
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生意义和存在的问题,引发了我对自己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艺术评论书籍,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和人性的哲学著作。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谈艺录》,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这本书内容丰富多样,观点独到而深刻,语言简练而精炼。
它不仅提高了我的艺术素养,还对我的生活和思考方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来说都是一本必读之作。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1
最近,阅读了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老师写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这本专著写于20世纪90年代,是她退休之后仍心系教育,拖着病体,在病房、家里完成的专著。
读罢全书,感触颇多。
于漪老师在后记中写道:"不少教师视语文教学为苦事,认为精力花得很多,收效却不显著,不像有的学科能立竿见影。
再加上身不由己,不得已为考而教,常处于揣摩、惶恐、茫然之中,自信力下降,谈不上教学的情趣,更别说从中享受到教文育人的幸福。
面对这样的现实,我既理解与同情语文同行的苦恼与无奈,更觉得应振奋精神跳出这个怪圈。
要站在战略的高度,清醒地认识语文教学对学生成长的不可代替的重要价值,感受祖国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传承文化的巨大魅力,要努力探究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规律,品赏与享受语文教学艺术的快乐。
"可见,做为一名始终坚守在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于漪老师既理解同行的"苦",又希望同行能悟出并享受语文教学的"乐".在她看来,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后感:一辈子学做老师
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提到:"人们在做相同的事的时候,由于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这个不同的意义决定了各人人生境界的等级。
"一名语文教师对语文境界的理解程度,也决定了这个教师的发展等级。
于漪老师的《语文教学谈艺录》读完,觉得亲和力十足,在于老师的娓娓道来中尽显她的慧心和钻研!
·壹·
没有问题的教学
印象最深的应该是书中"和学生问题的碰撞"这块内容。
原来的我,总是要求教到哪一课就把那一课教透,把自认为是问题的部分分析透彻了,最终必定以没问题收场。
学生似乎也看出我的这个"掌控"意识强烈,也就点头附和着。
再后来的我,课改开始了,我也与时俱进了一把,在预习这部分内容中加上了一项"提出问题",学生们倒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有些问题还真是我没想到的,碰到这情况我的处理方式是拿出来让同学们讨论解决,或者我最后给个我的见解。
形式仍是最终以"没问题"结束。
记得上学期上《松鼠》这一课时,到了"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当我们都在感叹作者把小松鼠描写得是如何的可爱、聪明,有个学生举手问道:"通过这位作者对松鼠的描写,感受到作者应是很喜欢松鼠的,但为什么结尾处写到‘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
’呢?"
当时的我心里"咯噔"一下,对啊,为什么呢?我如何对答呢?我需要些时间,于是我让学生讨论起来,但肯定的是这一定是个好问题!
学生们讨论的还真热闹,谈到了"这是败笔""这的确血腥了些""谁会把自己喜爱的动物吃了,杀了呢?"
我当时就想一定要给个结论给学生,不然这课不成功。
我把自己的理解告诉给学生:"从文章体裁看,这是篇说明文,所以作者是从客观上给读者以全面的认知才加上这句话的,说明了松鼠的其他用途。
"
说完,下课了,学生似懂非懂的看着我,我仓皇而逃……
事后,我查阅了各个资料,原文,我才发现这是编者改加的一句话,作者自己根本没有这句话的。
我惋惜我的独断,我惭愧我的教法。
虽后来又和学生解释了一遍,但总感到遗憾越来大,时间的推移,历史的重演,自己不断的问自己"语文课堂究竟是怎样的呢?"
·贰·
一辈子学做老师
当看到于老师说:"在语言交流、思想碰撞中获得求知的欢乐。
""语言交流,思想碰撞,问题探讨就不浮在教材的表层,而是有一定的深度、一定的拓展,学生从中体会到求知的欢乐。
"想着之前的我,面红耳赤,多少次火花被我随意的掐灭了?多少次问题的提升被我刻意的拗断了?学生的求知欢乐又是多少次让我消灭了?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反省中……
改进是必须的!
于漪老师真情告白"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我阅读完后:于老师"学做教师"中关键的一环就是"回顾与反思".细细读来,感觉于老师的"回顾与反思"也是不断精进的,似乎有这样三个层面:
①于老师用"教后"记录下自己教学上的点点滴滴,逐步清晰教学中的是非得失;②于老师不断地用"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在"比"与"量"的过程中,找自己的不足,学别人的长处;③于老师在学理层面上,积极表达、提炼,那么多年的不停追问,学习与反思,最后让于老师有了创造性的突破,实现自身学术理论上的一次重要跨越,奠定了于老师独特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
第一,于老师的"教前""教后".课前孜孜不倦地钻研教材,虚心学习和借鉴别人创造的有益经验十分重要,而及时并持之以恒地总结自己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也至为重要。
课有时上得很‘顺’,学生全程关注,或神采飞扬,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自己也心情舒畅;有时课上‘毛’了,疙疙瘩瘩,学生或无精打采,或迷惑不解,课堂气氛呆滞,自己也惘然若有所失。
为何会出现迥然不同的情况?其中必有原因,那就需要坐下来认真地静思回味,寻求答案。
对语文教学的正确认识,许多是来之于语文教学实践。
于是,有了"教后",课后不断地记录下教学实践的种种情况,积累资料,提炼上升到理性认识,再放到教学实践中去检验,正确的,坚持;错误的,修正,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片面性,增强自觉意识。
第二,于老师的"两把尺子".于老师引用罗曼?罗兰的话:这累累的创伤就标志着你生命前进了一步。
于老师说:"我确实是累累创伤,我随便打开自己的文章、教案,可以讲出很多不足和缺陷,但正是这些缺陷、不足,激励我向前奔跑".
于老师说: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要比的,可是比什么,和谁比,我觉得其中非常有讲究。
我这一辈子有两把尺子,一把尺子量别人的长处,一把尺子量自己的不足。
于老师就是在这种"比"和"量"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
于老师说:"我横比竖比,量别人量自己,越比越觉得自己有向前奔跑的动力".
第三,为了从学理的层面,也就是从语文和语文学科的性质这个基点上说清楚教文育人这一观念的科学性、合理性。
"于老师进一步跳出自己看自己,跳出语文看语文,跳出教育看教育。
这种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反思——批判精神,是后续教育行动的内在动力,又是后续教育研究的人文火种" .积极表达,将自己已有的思考、智慧整理出来。
这是一个无休止地自觉地向自我挑战的开始。
于老师曾经给贵州偏远山区一位中学语文教研员写过一封长篇复信,被认为是一篇美文,信的结尾有这样一段文字:"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永不满足",这个坚定的信念让于老师不断地"向外,拓展世界;向内,发现内心".我一定也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用行动来诠释语文教师字典里没有一个"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