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概况和文化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中国近代史政治、经济、文化汇总表格

二、中国近代史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申报》转型趋势专权的护法运动,但终究失败(选修2、选修4内容)④1917年,中国参加一战,加入协约国集团,并成为战胜国(选修3内容)命崛起提供阶级和经济基础③一战引起人们对欧美政治制度的怀疑,全盘西化的喧嚣被中西杂糅的思想取代。

俄国十月革命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认为只有走道路才能救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宣传马克思主义4.近代中国反侵略和求民主的重大突破(1937--1949年)时期政治经济文化①1937年,七七事变标志中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八一三事变后日本进攻上海。

国共两党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国民政府先后组织淞沪、太原、徐州、武汉会战粉碎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计划,但无力阻止日军的疯狂侵略。

l938年l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战争进入相持阶段③中共制定人民战争路线,开辟敌后根据地,找到一条迅速壮大革命力量的途径④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潘家峪惨案,还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⑤抗战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组织大规模主动出击日军的百团大战。

为确保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中国军队入缅作战⑥抗战相持阶段,国民政府反共倾向增强,皖南事变发生,反共的《中国之命运》发表,国民党“六大”主张坚持一党专制;民盟成立,延安建立“三三制”民主政权,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选修2内容)⑦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⑧抗战期间,中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签署《开罗宣言》、参与创建联合国并成为常任理事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选修3内容)①日占区民族企业或被毁或被采取“军管理”办法吞并②国统区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③中共根据地适时调整土地政策,新民主主义经济继续发展(选修2内容)①毛泽东先后发表《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标志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
,辛亥革命新发展的表现及其 原因
(1)表现: ①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发展 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②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到近代民族资 产阶级。 ③革命纲领:从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的《天朝田 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④斗争目标: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发展到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四、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三民主义与新文化运动
1.维新思想 (1)背景: 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②民族危机加深。 ③西方思想不断传入。 ④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2)兴起:19世纪90年代初,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
(3)内容:宣传了西方的启蒙思想,批判了君主专制制 度,提出了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 (4)特点:将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利用进化论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 (5)意义: ①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 ②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 潮流。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义和团运动与辛亥革命
1.义和团运动
(1)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尖锐。
(2)概况: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口号,由山东发展 到京津地区,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作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阴谋;体现了中国 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2.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成为指导 思想。 ③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1905年, 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 ④实践:各地革命党人发动的起义。
三、民族工业的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原因: ①列强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传统工业棉纺织业发展尤为迅速。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近代中国的觉醒和探索——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的中国
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
(3)内容: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族革命)
同盟会纲领
内容
暴力革命,推翻 清王朝的统治
(前提)
民权主义
(政治革命)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核心)
民生主义
(社会革命)
推翻封建君主专 制,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共和国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 的财富重新分配问 题,平均地权。
(3)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鼓舞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运动.
所以说辛亥革命成功了.
为什么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局限性:
(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 任务.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辛 丑 条 约 》
赔 设 拆 惩 改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探索
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口号:“扶清灭洋”
◆活动: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性质:以农民为主体的反帝爱国运动。
◆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积 极 作 用
①直接粉碎了列强瓜分 中国的狂妄企图。 ②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 反动统治,加速了清王 朝的灭亡。
所以,我们说辛亥革命失败……
经济:
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初步发展
时间: 19世纪末(甲午战后) 原因 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使自然经济 进一步瓦解 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总投资1200多万元 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概况
影响: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短暂的春天”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一、甲午战前的经济政策甲午战前的30年,恰是封建中国制度变轨的30年,“自强”到“求富”,腐朽落后的清庭开始第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

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能够很好的概括出洋务运动时期所体现出的经济政策。

1872~1894中国工业化情况二、中日国力对比与《马关条约》1、甲午战争中日国力对比表【结论】虽然日本在新式交通业、棉纺业等轻工业部门上远远超过中国,但大机器工业如军事工业及钢铁工业比不上中国。

总的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于日本,如果再加上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力远远大于日本。

19世界60年代洋务运动拉开序幕,同时期19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30年间,相同的起点,不同的结果,这足以说明洋务运动并不能使封建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2、《马关条约》第四款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

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又第一次赔款交清后,未经交完之款应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但无论何时将应赔之款或全数或几分先期交清,均听中国之便。

如从条约批准互换之日起三年之内能全数清还,除将已付利息或两年半或不及两年半于应付本银扣还外,余仍全数免息。

第六款第一、见今中国已开通商口岸以外,应准添设下开各处,立为通商口岸;以便日本臣民往来侨寓、从事商业工艺制作……第二、日本轮船得驶入下开各口附搭行客、装运货物……三、《马关条约》的助推作用与经济政策改变的原因1、巨额赔款导致清政府国库空虚。

19世纪末,清政府年财政总收入只有8000万两左右,而清政府所借的3.5亿两库平银外债,是清政府年财政收的四、五倍左右。

因此,清政府无力偿还外债,被迫以年总收4000-5000万两的关税、盐税、厘金担保。

户部上奏:“方今国用匮绌,既异寻常,……罗掘已空,供应何恃?”2、外商在华设厂,利权大量外溢。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概况和文化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概况和文化

刘公岛历
史悠久,扼守京津 门户,横踞海上, 形成天然屏障,是 扼守东陲海疆的军 事重地。这里是中 国近代第一支海军、 清政府北洋水师的 诞生地,也是中日 甲午战争的古战场, 著名的黄海海战就 发生于此。因此, 刘公岛素有“不沉 的战舰”之称。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1、背景:
特点
开平
开平煤矿
2、以 “求富” 为旗号, 兴办近 代民用 工业
湖北织布局 汉阳铁厂
武昌 汉阳
上海
轮船招商局
创办民用工业 口 号→ 主 要 → 企 业
求富
民用工业名称
轮船招商局 汉 阳 铁 厂 湖北织布局
创办人
李鸿章 张之洞 张之洞
张之洞
汉阳铁厂
轮船招商局
筹办近代海军
南海 北洋
福建
中国第一艘铁甲舰——平远号
(1)世界形势:
自由资本主义向 垄断资本主义过 渡.
在1890年时,北洋海军二 千吨位以上的战舰有七艘,共 二万七千多吨;而日本海军二 千吨位以上的战舰仅有五艘, 共一万七千多吨。然而,1894 年,日本悍然发动对大清帝国 的战争。
它怎敢打 “师傅”?
三、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1、背景:
左宗棠 洋务运动的兴起
奕訢
洋 务 派 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者在内政外交上面临很 务 “洋”原意外国,“洋务”即指一切涉及外国的 多棘手的问题。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 事务。 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 洋务运动 为“洋务派”。 洋务派为了镇压人民,维护封建统治,从19世纪60年 代到90年代,掀起的一场“师夷长技” 的封建统治者的自 救运动,史称“洋务运动”。 洋务派代表人物 中央---奕訢 地方---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李鸿章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经济政策的变化与影响一、甲午战前的经济政策甲午战前的30年,恰是封建中国制度变轨的30年,“自强”到“求富”,腐朽落后的清庭开始第一次救亡图存的探索。

通过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工业的发展情况,能够很好的概括出洋务运动时期所体现出的经济政策。

1872~1894中国工业化情况兴办企业数量资本总额(元)官1916208000煤矿商534704000官96143960纺纱商63023400官1100000机器工业商0官197900食品工业商0二、中日国力对比与《马关条约》1、甲午战争中日国力对比表中国日本人口4亿4千万国土面积1千万平方公里37万平方公里航运业1894年,轮船26只,共1893年,商轮680只,22900吨共110205吨棉纺业1894年,机器纱厂4家,纱锭13万多枚1893年,纱厂40家,纱锭38万多枚生丝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5403吨1891-1895年,平均年产量3006吨煤矿1894年, 426.1万吨1896年,54.4万吨军工企业中国除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四大骨干企业外,规模较大的湖北枪炮厂在甲午战争中部分投产,另外还有山东机器局等16个军工企业日本有4大骨干军工企业,即东京炮兵工厂、大阪炮兵工厂、横须贺海军工厂、筑地海军造兵厂财政收入中国1893年为8867万(关平)两。

(若以一两白银约等于1.5日元计算,中国财政收入超过日本决算数1000余万两)日本1893年预算收入为8804.5万日元,决算为11376.9万日元进出口贸易中国1893年进口13506.5万(关平)两,日本1893年进口8943.1万日元,出口出口12740.6万两9043.4万日元【结论】虽然日本在新式交通业、棉纺业等轻工业部门上远远超过中国,但大机器工业如军事工业及钢铁工业比不上中国。

总的说来,中国经济实力大于日本,如果再加上人口、国土面积、资源等因素,可以认为中国的国力远远大于日本。

高中历史:晚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中历史:晚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高中历史:晚清时期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屈辱线索: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主权遭到破坏,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抗争探索:农民阶级掀起了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先后发起了洋务运动与清末新政;资产阶级先后发起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晚清统治于1912年结束。

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洋务企业和民族工业的出现,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工业。

资产阶级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思潮,民族工业在曲折中发展。

文化—清朝统治者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逐渐惊醒,向西方学习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民主和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先后登场,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以及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推动,西方的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的物质生活和礼仪风俗受到冲击,向近代社会迈进。

第1 页共1 页。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第8讲 甲午中日战争后的中国(1895—1919)

5.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可以随意先完成任何 一个。
(×) 提示:实现民族独立和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两大 革命任务。二者的顺序不能颠倒。在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的中国,不实现民族独立和推翻封建主义, 近代化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实业救国”的失败 就是最好的证明。
6.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在中国经 济中传统经济形式仍居于优势地位。
2.探索 (1)戊戌变法:1895—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 发动戊戌变法运动,掀起救亡图存运动的高潮。 (2)义和团运动:它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 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粉碎了列强瓜 分中国的美梦,但也存在盲目排外的局限性。
(3)从帝制到共和的历史剧变:辛亥革命推翻 了清朝统治和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建立了资 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现了从帝制到共 和制度的历史性巨变。此后,为维护共和制度, 孙中山先后进行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等,皆以失败而告终。
三、近代前期中国的四大社会思潮 1.维新变法思想:甲午中日战争后,救 亡图存成为时代最强音,资产阶级维新派 登上历史舞台,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主张君主立宪制,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 想解放的潮流,中国政治民主化由此开端。
2.民主共和思想:孙中山提出三民 主义,主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 美国式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使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民主与科学思想:新文化运动 前期,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高举 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封建思 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 空前的解放。
4.社会主义思想:新文化运动后期,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 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 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处理
适当删减,稍有补充
教学
方法
教法设计
提问法、讲解法、比较法
学法设计
分析法、讨论法、评价法
教学
资源
准备
教学资料
教材、网络资源
信息资源
网络信息、教学内容
仪器设备
多媒体
耗材
作业布置
1、简述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内容。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一)洋务运动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洋务派的出现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初
主张:引进西方先进军事技术
代表人物:奕訢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2.洋务运动的目的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抵御外侮,维护清朝的统治。
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那么到底是怎样做的呢?
3.创办近代工业
企业用途
创办时间
(三)思想和宗教
1、洋务派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曾国潘、李鸿章和张之洞。
2、早期维新派思想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韬、马建忠和郑观应。
3、宗教:西方的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2)黄海战役:引导学生读《黄海之战中日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说明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装备相差不大。
第二阶段(1894年10月-1895年4月)
(3)辽东之战:指图讲解,在李避战求和的方针指导下,清军败退。利用小字和插图,揭露日本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4)威海之战:在李鸿章避战自保的方针下,清军未能乘日军登陆时出击,坐视敌人上岸,使北洋军陷入日军的夹击之中,最后全军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联系洋务运动,加深对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理解。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பைடு நூலகம்法与手段
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4.洋务运动的拓展
洋务派除了创办近代工业之外,还积极进行与之相关联的其他活动。
①改造陆军,建立新式海军
洋务派创办军事工业是为了自强,而战斗力强大的军队则是国家强大的重要体现,因此,洋务派将军工企业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分配给军队,着手改造陆军,同时建立新式海军。
创办目的
著名企业
企业性质
军事工业
19世纪60年代
自强
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带有某些资本主义性质(实行雇佣制)
民用企业
19世纪70年代
求富
开平矿务局
轮船招商局
汉阳铁厂
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吸收私人资本,产品投放市场)
作用:采用大机器生产的洋务企业相比于传统手工作坊获取了高额利润,这就刺激了更多的私人资本投入到大机器工厂的创办之中,从而促使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占有一定的国内市场,这在一定
3.结果――清政府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鸿章和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
内容: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款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①创办军事工业
②创办民用企业
③建立新式海陆军
④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
【过渡】 洋务运动虽然开展得有有声有色,但中国是不是就此真的富强起来了?它到底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呢?
(二)甲午中日战争
1、战争的爆发
对照地图《甲午中日战争形势图》说明:1894年7月,日军在丰岛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多媒体播放一段“清军和英军交战”的电影片段。
〖想一想〗看了这段影片,同学们有何感想?(大刀长矛难抵洋枪洋炮;清朝的军事力量太弱了等等。)
正是由于清朝军事力量太落后,19世纪60年代初,在清朝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一股试图改变这种现状的进步势力——洋务派,并因此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资本主义在中国产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历史。
②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派人出国留学
为了自己掌握先进技术,洋务派一方面大量翻译西方书籍,介绍西学,创办新式学堂,自己培养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派人出国留学,直接到国外接受教育。(用多媒体显示京师大学堂图片,以加深学生印象。)
5.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
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学生全体回答,多媒体显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危机意识,增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而奋斗的信心。学习邓世昌等历史人物的英雄事迹,感受中华民族不甘屈服,勇于抗争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和进步作用。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的背景。
教学难点
1、洋务运动的作用、失败原因。
2、为什么说《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2.主要战役:
第一阶段(1894年7月-9月)主要战役
(1)平壤战役:战争爆发时,慈禧太后正筹备她60岁生
教学过程实施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与活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日的“万寿庆典”,希望与日本和平了结。李鸿章则极力奉行避战求和政策,采取消极抵抗方针,而日本却步步进逼,平壤战役爆发,平壤战略位置重要,清军将领执行李鸿章的命令,贻误战机。主帅叶志超弃城而逃,使日军顺利占领平壤。
课时编号
15-16
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
教室
课题名称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政治经济概况和文化
课时数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和结果和中日《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
2、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前后的思想和宗教。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设置各种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历史事件,透过现象看本质、辨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