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外用方剂
骨科外用方剂

外用
方剂
组成
功效及适应症
用法
七厘散
(伤科七厘散《良方集腋》)
血竭30 麝香0.36 冰片0.36 乳香4.5 没药4.5 红花4.5 朱砂0.36 儿茶7.2
活血逐瘀,定痛止血。治跌打损伤,淤滞作痛,割伤出血。
共研细末,米酒调服,每服0.2g,日服1-2次,或调敷患处。
双柏散膏
(《中医伤科学讲义》)
活血通络。用于损伤后期软组织硬化或粘连。
上药置大铁锅内,再加入麻油4500g,用文火将药炸透存性,过滤去渣,再人锅内武火烧熬,放黄蜡1500g、梅片60g,用木棍调和装盒。用手指蘸药擦患处,用适量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患处。
三色敷药
(《中医伤科学讲义》)
黄荆子(去衣炒黑)8份 紫荆皮(炒黑)8份 全当归2份 木瓜2份 丹参2份 羌活2份 赤芍2份 白芷2份 片姜黄2份 独活2份 甘草半份 秦艽1份 天花粉2份 怀牛膝2 份 川芎1份 连翘1份 威灵仙2份 木防己2份 防风2份 马钱子2份
共研细末,以水,蜜调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祛瘀消肿膏
(《临床正骨学》)
血竭9 儿茶6 没药9 乳香9 元胡12 川椒6 麝香1.5 冰片1.5 赤小豆30 地龙30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适用于跌打损伤初期,局部肿胀疼痛。
以上各味共研细末,以蜜或饴糖调敷伤处
栀子散
(验方)
栀子 当归 各等份
消肿化瘀,适用于损伤初期,肿胀疼痛。
为细末,老葱汁调和,敷患处。
定痛膏
(《疡医准绳》)
芙蓉叶4份 紫荆皮1份 独活1份 生南里1份 白芷1份
祛风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疮疡初期肿痛。
共研细末。用姜汁、水、
酒调煮热敷;可用凡士林调煮成软膏外敷。
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

骨伤科常用中药方剂目录在骨伤科的治疗中,中药方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独特的疗效。
以下是一些骨伤科常用的中药方剂。
一、活血化瘀类1、桃红四物汤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功效:活血化瘀,调经止痛。
常用于跌打损伤初期,瘀血肿痛。
方解:桃仁、红花活血化瘀为君药;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和血,共为臣佐药。
2、血府逐瘀汤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牛膝、川芎、桔梗、赤芍、枳壳、柴胡、甘草。
功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适用于损伤后瘀血内阻,胸痛头痛等症。
方解: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牛膝引血下行;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行气宽胸;柴胡疏肝解郁;生地清热凉血;甘草调和诸药。
3、复元活血汤组成: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大黄、桃仁。
功效: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多用于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疼痛不已。
方解: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红花、桃仁活血化瘀;瓜蒌根润燥消瘀;穿山甲破瘀通络;大黄荡涤凝瘀败血;甘草调和诸药。
二、接骨续筋类1、续骨活血汤组成:当归、赤芍、白芍、生地、红花、地鳖虫、骨碎补、煅自然铜、川续断、落得打、乳香、没药。
功效:祛瘀止血,活血续骨。
用于骨折中期,瘀肿渐消而未尽,疼痛减轻。
方解:当归、赤芍、白芍、生地、红花活血养血;地鳖虫、骨碎补、煅自然铜、川续断、落得打接骨续筋;乳香、没药消肿止痛。
2、新伤续断汤组成:当归尾、地鳖虫、丹参、乳香、没药、骨碎补、泽兰叶、延胡索、苏木、续断、桃仁、桑枝。
功效:活血祛瘀,止痛接骨。
适用于新伤骨折,筋脉损伤。
方解:当归尾、桃仁、丹参、地鳖虫、苏木活血化瘀;乳香、没药、延胡索活血止痛;骨碎补、续断接骨续筋;泽兰叶活血利水;桑枝通经络。
3、接骨紫金丹组成:土鳖虫、乳香、没药、自然铜、骨碎补、大黄、血竭、硼砂、当归。
功效:接骨续筋,活血止痛。
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筋断。
方解:土鳖虫、自然铜接骨续筋;乳香、没药、血竭、当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大黄逐瘀通经;硼砂清热解毒。
骨科外用方剂

共为细末,蜂蜜或白酒调成厚糊状敷。亦可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接骨续筋药膏
(《中医伤科学讲义》)
自然铜3份荆芥3份防风3份五加皮3份皂角3份茜草根3份续断3份羌活3份乳香2份没药2份骨碎补2份接骨木2份红花2份赤芍2份土鳖虫2份白及4份血竭4份硼砂4份螃蟹末4份饴糖或蜂蜜适量
后期用药
外用
方剂
组成
功效及适应症
用法
二号洗药
(《临床正骨学》)
川乌草乌花椒艾叶苍术独活桂枝防风红花刘寄奴透骨草伸筋草各9克
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活血止痛。用于四肢骨折、脱位、伤筋等损伤后期,局部僵硬,挛缩酸痛者。
水煎后乘热熏洗患处。
上肢损伤洗方
(《中医伤科学讲义》经验方)
伸筋草15透骨草15荆芥9防风9红花9千年健12刘寄奴9桂枝12苏木9川芎9威灵仙9
伸筋草9g海桐皮9g秦艽9g独活9g当归9g钩藤9g乳香6g没药6g川红花6g
舒筋活血止痛。治损伤后筋络挛缩疼痛。
水煎,温洗患处。
上肢损伤洗方(《中医伤科学讲义》)
伸筋草15g透骨草15g荆芥9g防风9g红花9g千年健12g刘寄奴9g桂枝12g苏木9g川芎9g威灵仙9g
活血舒筋。用于上肢骨折、脱位、扭挫伤后筋络挛缩酸痛。
木瓜60栀子30大黄150蒲公英60蔗虫30乳香30没药30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骨折伤筋,初期肿胀疼痛剧烈者。
共研细末,饴糖或凡士林调敷。
双柏散膏
(《中医伤科学讲义》)
侧柏叶2份黄柏1份大黄2份薄荷1份泽兰1份
活血解毒,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早期,疮疡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或局部包块形成而无溃疡者
共研细末作散剂备用,用时以水,蜜糖煮调成厚糊状外敷患处。亦可加入少量米酒调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朱氏五代祖传骨科秘方骨伤消肿止痛方

朱氏五代祖传骨科秘方骨伤消肿止痛方
组成:元胡、大黄、苏木、泽兰、骨碎补、土鳖虫、乌药、木香、乳香、没得打损伤及骨折早期,肿胀疼痛难忍者。
方解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治骨折早期。本方是湖南朱氏五代祖传骨科秘方,临床应用上百年,治愈患者无数。经验证疗效的确突出。骨折早期主要是气滞血瘀导致患处发热、分期辩证对骨伤科用药. 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一个接骨药用到底是不正确的!
骨科外用药物配方

A
3
寻痛酒
乳香80没药80自然铜80血竭80甲珠80木瓜80安桂80 川芎80木香50续断80独活80制川乌50羌活80小茴80 炙草乌50川贝50厚朴50紫荆皮120当归120白芷120 狗骨30
制法:用7斤白酒浸泡10天 功用:活血止痛、祛风除湿 适应症:跌打肿痛、风湿拘挛、四肢麻木、骨节酸
痛 用法:1日二至三次,每次服5-10毫升。并可外用
A
4
骨科活血散
木瓜250生香附250独活250白芷250自然铜250羌活 250川芎250木香150川贝150续断250小茴香150甲珠 150安桂150制川乌150厚朴150乳香150制草乌150血 竭100没药150紫荆皮200当归400
二方:上肢损伤洗方: 伸筋草15透骨草15红花9荆芥9防风9川芎9千年健
12刘寄奴9桂枝12苏木9威灵仙9煎水熏洗患肢 三方:下肢损伤洗方: 透骨草15伸筋草15五加皮12三棱12莪术12秦艽12
海桐皮12牛膝12木瓜10苏木10红花10 用于下肢损伤挛痛者,水煎熏洗患肢
A
6
制法:共研细末 功用:活血祛瘀、消肿止痛
适应症:新旧骨折、扭挫伤、风湿痹痛。 用法:白酒或医用凡士林调敷患处。
A
5
骨科外洗中药
一方:麻黄、桂枝、细辛、白芷、赤芍、川芎、归尾 、薄荷、羌活、姜黄各20克,桐油120克,白酒 500克
适应症:骨折、脱位后期关节僵硬,风湿关节炎,肩 周炎。配合手法推拿。
地榆20g 川芎20g 五倍子15g 牛膝20g
骨科外用方剂

把药浸泡在酒中,1周以后,去渣取酒即可。外涂黑患处,亦可在施行理伤手法时配合使用。
五黄散
(《证治准绳与》)
黄丹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 乳香各等量
清热化瘀,治挫伤热毒肿痛。
共为细末,用水或饴糖调成膏外敷。
金黄膏(散)
(《医宗金鉴》)
大黄2500g 黄柏2500g 姜黄2500g 白芷2500g 制南星500g 陈皮500g苍术500g 厚朴500g 甘草500g 天花粉5000g
伸筋草9g 海桐皮9g 秦艽9g 独活9g 当归9g 钩藤9g 乳香6g 没药6g 川红花6g
舒筋活血止痛。治损伤后筋络挛缩疼痛。
水煎,温洗患处。
上肢损伤洗方(《中医伤科学讲义》)
伸筋草15g 透骨草15g 荆芥9g 防风9g 红花9g 千年健12g 刘寄奴9g 桂枝12g 苏木9g 川芎9g 威灵仙9g
舒筋活络,行气止痛。治跌打损伤疼痛。
共研细末,布袋装,煎水熏洗患处。
骨科外洗一方(《外伤科学》)
宽筋藤30g 钩藤30g 金银花藤30g 王不留行30g 刘寄奴15g 防风15g 大黄15g 荆芥10g
活血通络,舒筋止痛。治损伤后筋肉拘挛,关节功能欠佳,酸痛麻木或外感风湿作痛等。用于骨折及软组织损伤中、后期或骨科手术后已能解除外固定,作功能锻炼者。
共为细末,饴糖或蜂蜜调敷。凡士林调煮亦可。
后期用药
外用
方剂
组成
功效及适应症
用法
二号洗药
(《临床正骨学》)
川乌 草乌 花椒 艾叶 苍术独活桂枝防风红花 刘寄奴 透骨草 伸筋草各9克
温经散寒,舒筋活络,活血止痛。用于四肢骨折、脱位、伤筋等损伤后期,局部僵硬,挛缩酸痛者。
骨科外用方剂

侧柏叶2份黄柏1份大黄2份薄荷1份泽兰1份
活血解毒,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早期,疮疡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或局部包块形成而无溃疡者
共研细末作散剂备用,用时以水,蜜糖煮调成厚糊状外敷患处。亦可加入少量米酒调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四黄膏
(《证治准绳》)
黄连1份黄柏3份大黄3份黄芩3份
活血解毒,消肿止痛。治创伤感染及阳痈局部红
活血舒筋。用于上肢骨折、脱位、扭挫伤后筋络挛缩酸痛。
煎水熏洗患肢。
下肢损伤洗方(《中医伤科学讲义》)
伸筋草15g 透骨草15g 五加皮12g 三棱12g 莪术12g 秦艽12g 海桐皮12g 牛膝10g 木瓜10g 红花10g 苏木10g
活血舒筋。治下肢损伤挛痛苦。
水煎熏洗患肢
伤筋药水
(《中医伤科学讲义》)
把药浸泡在酒中,1周以后,去渣取酒即可。外涂黑患处,亦可在施行理伤手法时配合使用。
五黄散
(《证治准绳与》)
黄丹黄连黄芩黄柏大黄乳香各等量
清热化瘀,治挫伤热毒肿痛。
共为细末,用水或饴糖调成膏外敷。
金黄膏(散)
(《医宗金鉴》)
大黄2500g黄柏2500g姜黄2500g白芷2500g制南星500g陈皮500g苍术500g厚朴500g甘草500g天花粉5000g
舒筋活络,行气止痛。治跌打损伤疼痛。
共研细末,布袋装,煎水熏洗患处。
骨科外洗一方(《外伤科学》)
宽筋藤30g 钩藤30g 金银花藤30g 王不留行30g 刘寄奴15g 防风15g 大黄15g 荆芥10g
骨科外用方剂

先将乳香、没药、血竭、三七等药用香油浸,继用慢火煎2小时,改用急火煎药至枯去渣,用纱布过滤,取滤液再煎,达浓稠似蜜糖起白烟时,放入东丹,继煎至滴水成珠为宜。离火后加入冰片、樟脑调匀,摊于膏药纸上即成,外贴患处。
海桐皮汤
(《医宗金鉴》)
海桐皮6 透骨草6 乳香6 没药6 当归5 川椒10 川芎3 红花3 威灵仙3 甘草3 防风3 白芷3
为细末,老葱汁调和,敷患处。
定痛膏
(《疡医准绳》)
芙蓉叶4份 紫荆皮1份 独活1份 生南里1份 白芷1份
祛风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疮疡初期肿痛。
共研细末。用姜汁、水、
酒调煮热敷;可用凡士林调煮成软膏外敷。
清营退肿膏
(《中医伤科学讲义》)
大黄2份 芙蓉叶2份 黄芩1份 黄柏1份 天花粉1份 滑石1份 东丹1份 凡士林适量
接骨,活血,止血。治骨折损伤,瘀肿疼痛。
共为细末,蜂蜜或白酒调成厚糊状敷。亦可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接骨续筋药膏
(《中医伤科学讲义》)
自然铜3份 荆芥3份 防风3份 五加皮3份 皂角3份 茜草根3份 续断3份 羌活3份 乳香2份 没药2份 骨碎补2份 接骨木2份 红花2份 赤芍2份 土鳖虫2份 白及4份 血竭4份 硼砂4份 螃蟹末4份 饴糖或蜂蜜适量
共研细末,以水,蜜调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祛瘀消肿膏
(《临床正骨学》)
血竭9 儿茶6 没药9 乳香9 元胡12 川椒6 麝香1.5 冰片1.5 赤小豆30 地龙30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适用于跌打损伤初期,局部肿胀疼痛。
以上各味共研细末,以蜜或饴糖调敷伤处
栀子散
(验方)
栀子 当归 各等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科外洗二方(《外伤科学》)
桂枝15g威灵仙15g防风15g五加皮15g细辛10g荆芥10g没药10g
活血通络,祛风止痛。治损伤后期肢体冷痛,关节不利及风寒湿邪侵注,局部遇冷则痛增,得温稍适的痹证。
煎水熏洗,肢体可直接浸泡,躯干可用毛巾湿热敷擦。但注意防止水温过高引起烫伤。
舒筋活血洗方(《中医伤科学讲义》)
温化痰湿,消肿止痛。治疮疡阴证未溃者。
共研细末。掺膏药上,贴患处
伤筋药水(《中医伤科学讲义》)
生草乌120g生川乌120g羌活120g独活120g生半夏120g生栀子120g生大黄120g生木瓜120g路路通120g生蒲黄90g樟脑90g苏木90g赤芍60g红花60g生南星60g白酒10000g米醋2500g
消肿止痛,祛风湿,利关节。治损伤初、中期局部肿痛,亦治风寒湿痹痛,
共研细末。用蜜糖或饴糖调拌如厚糊状外敷。
四黄散(膏)
(《证治准绳》)
黄连1份黄柏3份大黄3份黄芩3份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治创伤感染及阳痈局部红肿热痛者。
共研细末,以水、蜜调敷或用凡士林调制成膏外敷。
茴香酒
(《中医伤科学讲义》)
茴香15g丁香10g樟脑15g红花10g白干酒300g
早期用药
外用
方剂
组成
功效及适应症
用法
七厘散
(伤科七厘散《良方集腋》)
血竭30麝香0.36冰片0.36乳香4.5没药4.5红花4.5朱砂0.36儿茶7.2
活血逐瘀,定痛止血。治跌打损伤,淤滞作痛,割伤出血。
共研细末,米酒调服,每服0.2g,日服1-2次,或调敷患处。
双柏散膏
(《中医伤科学讲义》)
侧柏叶2份黄柏1份大黄2份薄荷1份泽兰1份
舒筋活络,行气止痛。治跌打损伤疼痛。
共研细末,布袋装,煎水熏洗患处。
骨科外洗一方(《外伤科学》)
宽筋藤30g钩藤30g金银花藤30g王不留行30gX寄奴15g防风15g大黄15g荆芥10g
活血通络,舒筋止痛。治损伤后筋肉拘挛,关节功能欠佳,酸痛麻木或外感风湿作痛等。用于骨折及软组织损伤中、后期或骨科手术后已能解除外固定,作功能锻炼者。
舒筋活血,解毒。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肿痛等。
黑膏药。加温软化,贴于患处。阳疽肿痛慎用。
损伤风湿膏
(《中医伤科学讲义》)
生川乌4份生草乌4份生南星4份生半夏4份当归4份黄金子4份紫荆皮4份生地4份苏木4份桃仁4份桂枝4份僵蚕4份青皮4份甘松4份木瓜4份山柰4份地龙4份乳香4份没药2份羌活2份独活2份川芎2份白芷2份苍术2份木鳖子2份穿山甲片2份川断2份栀子2份土鳖虫2份骨碎补2份赤石脂2份红花2份牡丹皮2份落得打2份白芥子2份细辛1份麻油320份黄铅粉60份
祛风湿,行气血,消肿痛。治损伤肿痛或损伤后期并风湿痹痛。
用麻油将药浸泡7~10天后以文火煎熬,至色枯,去渣,再将油熬约2小时左右,滴水成珠,离火,将黄铅粉徐徐筛人搅匀,成膏收贮,摊用。
坚骨壮筋膏
(《中医伤科学讲义》)
第一组:骨碎补90g川断90g马钱子60g白及60g硼砂60g生草乌60g生川鸟60g牛膝60g苏木60g杜仲60g伸筋草60g透骨草60g羌活30g独活30g麻黄30g五加皮30g皂角核30g红花30g泽兰叶30g虎骨(用代用品)24g香油5000g黄丹2500g
姜黄羌活干姜栀子乳香没药
祛瘀消肿止痛。治损伤初期瘀肿疼痛者
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60%软膏敷患处。
海桐皮汤
(《医宗金鉴》)外用
海桐皮6透骨草6乳香6没药6当归5川椒10川芎3红花3威灵仙3甘草3防风3白芷3
舒筋活络,行气止痛。治跌打损伤疼痛。
共研细末,布袋装,煎水熏洗患处。
消瘀止痛药
(《中医伤科学讲义》经验方
活血解毒,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早期,疮疡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或局部包块形成而无溃疡者
共研细末作散剂备用,用时以水,蜜糖煮调成厚糊状外敷患处。亦可加入少量米酒调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四黄膏
(《证治准绳》)
黄连1份黄柏3份大黄3份黄芩3份
活血解毒,消肿止痛。治创伤感染及阳痈局部红
共研细末,以水,蜜调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活血舒筋。用于上肢骨折、脱位、扭挫伤后筋络挛缩酸痛。
煎水熏洗患肢。
五加皮汤
(《医宗金鉴》)
当归(酒洗)10没药10五加皮10皮硝10青皮10川椒10香附子10丁香3地骨皮3丹皮6老葱3根麝香0.3
和血定痛舒筋。用于伤患后期。
煎水外洗(可去麝香)
万应宝珍膏
(成药)
荆芥山柰麻黄南X寄奴羌活藁本柴胡地黄生川乌防风苍术川芎独活续断威灵仙何首乌生草乌赤芍附子等
木瓜60栀子30大黄150蒲公英60蔗虫30乳香30没药30
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骨折伤筋,初期肿胀疼痛剧烈者。
共研细末,饴糖或凡士林调敷。
双柏散膏
(《中医伤科学讲义》)
侧柏叶2份黄柏1份大黄2份薄荷1份泽兰1份
活血解毒,消肿止痛。治跌打损伤早期,疮疡初起,局部红肿热痛,或局部包块形成而无溃疡者
共研细末作散剂备用,用时以水,蜜糖煮调成厚糊状外敷患处。亦可加入少量米酒调敷,或用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活血行气止痛。治扭挫伤肿痛
把药浸泡在酒中,1周以后,去渣取酒即可。外涂黑患处,亦可在施行理伤手法时配合使用。
五黄散
(《证治准绳与》)
黄丹黄连黄芩黄柏大黄乳香各等量
清热化瘀,治挫伤热毒肿痛。
共为细末,用水或饴糖调成膏外敷。
金黄膏(散)
(《医宗金鉴》)
大黄2500g黄柏2500g姜黄2500g白芷2500g制南星500g陈皮500g苍术500g厚朴500g甘草500g天花粉5000g
活血通络止痛。治筋络挛缩,筋骨酸痛,风湿麻木。
药在酒醋中浸泡7天,严密盖闭,装入瓶中备用,患处热敷或熏洗后,用棉花蘸本品在患处轻擦,日擦3~5次。
活络油膏(《中医伤科学讲义》)
红花60g没药60g白芷60g当归240g白附子30gv钩藤120gv紫草60g栀子60黄药子30g甘草60gX寄奴60g牡丹皮60g梅片60g生地240g制乳香60g露蜂房60大黄120g白药子30g
清营退肿膏
(《中医伤科学讲义》)
大黄2份芙蓉叶2份黄芩1份黄柏1份天花粉1份滑石1份东丹1份凡士林适量
清热祛瘀消肿。治骨折、软组织损伤初期,或疮疡焮热作痛。
共为细末,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
消肿散
(《中医伤科学》)
制乳香1份制没药1份玉带草1份四块瓦1份洞青叶1份虎杖1份五香血藤1份天花粉2份生甘草2份叶下花2份叶上花2份虫蒌粉2份大黄粉2份黄芩2份五爪龙2份白及粉2份红花1份苏木粉2份龙胆草1份土黄连1份飞龙掌血2份绿葡萄根1份大红袍1份凡士林适量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治感染阳证,跌打肿痛。
研细末。用酒、油、菊花、金银花膏、丝瓜叶或生姜等捣汁调敷,或按凡士林8份、金黄膏2份的比例调制成膏外敷。
丁桂散(《中医伤科学讲义》)
丁香肉桂各等份
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治阴证肿疡疼痛。
共研细末,加在膏药上,烘热后贴患处。
桂麝散(《药蔹启秘》)
麻黄15g细辛15g肉桂30g牙皂10g半夏25g丁香30g生南星25g麝香1.8g冰片1.2g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损伤,骨折筋伤,肿胀疼痛。
先将乳香、没药、血竭、三七等药用香油浸,继用慢火煎2小时,改用急火煎药至枯去渣,用纱布过滤,取滤液再煎,达浓稠似蜜糖起白烟时,放入东丹,继煎至滴水成珠为宜。离火后加入冰片、樟脑调匀,摊于膏药纸上即成,外贴患处。
海桐皮汤
(《医宗金鉴》)
海桐皮6透骨草6乳香6没药6当归5川椒10川芎3红花3威灵仙3甘草3防风3白芷3
活血通络止痛。治筋络挛缩,筋骨酸痛,风湿麻木。
药在酒醋中浸泡7天,严密盖闭,装入瓶中备用,患处热敷或熏洗后,用棉花蘸本品在患处轻擦,日擦3~5次。
万灵膏
(《医宗金鉴》)
鹳筋草透骨草紫丁香根当归自然铜没药血竭各30g,川芎25g,半两钱(醋淬)1枚红花30g,川牛膝五加皮石菖蒲茅术各25g,木香秦艽蛇床子肉桂附子半夏石斛萆薜鹿茸各10g,虎胫骨(用代用品)1对,麝香6g,麻油5000g黄丹2500g
活血通络。用于损伤后期软组织硬化或粘连。
上药置大铁锅内,再加入麻油4500g,用文火将药炸透存性,过滤去渣,再人锅内武火烧熬,放黄蜡1500g、梅片60g,用木棍调和装盒。用手指蘸药擦患处。
中期用药
外用
方剂
组成
功效及适应症
用法
接骨膏
(《外伤科学》)
五加皮2份地龙2份乳香1份
没药1份土鳖虫1份骨碎补1份白及1份蜂蜜适量
消退肿止痛。治各种闭合性损伤肿痛。
研末混合,用适量凡士林调煮成膏。外敷患处。
三色敷药
(《中医伤科学讲义》)
黄荆子(去衣炒黑)8份紫荆皮(炒黑)8份全当归2份木瓜2份丹参2份羌活2份赤芍2份白芷2份片姜黄2份独活2份甘草半份秦艽1份天花粉2份怀牛膝2份川芎1份连翘1份威灵仙2份木防己2份防风2份马钱子2份
祛瘀消肿膏
(《临床正骨学》)
血竭9儿茶6没药9乳香9元胡12川椒6麝香1.5冰片1.5赤小豆30地龙30
活血祛瘀,消肿止痛。适用于跌打损伤初期,局部肿胀疼痛。
以上各味共研细末,以蜜或饴糖调敷伤处
栀子散
(验方)
栀子当归各等份
消肿化瘀,适用于损伤初期,肿胀疼痛。
共研细末,酒或醋调敷伤处。
消肿止痛膏
(《外伤科学》经验方)
煎水熏洗患肢。
下肢损伤洗方(《中医伤科学讲义》)
伸筋草15g透骨草15g五加皮12g三棱12g莪术12g秦艽12g海桐皮12g牛膝10g木瓜10g红花10g苏木10g
活血舒筋。治下肢损伤挛痛苦。
水煎熏洗患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