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及范文:自由
上海卷 2021年高考语文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

★2021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解析与范文展示【上海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
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解题】1、材料分析:作文材料由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话是“有人说,经过时间的沉淀,事物的价值才能被人们认识”,这应该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观点。
所谓“时间的沉淀”,说明不是短时间的,而是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乃至于更长的时间,所谓“事物的价值”应该包括两个方面,或者是事物的正面意义,或者是事物的反面教训。
譬如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他生前的画并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红色葡萄园》是他生前卖出的唯一的一幅画。
死后,他的作品却价值连城,有人评价“梵高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出色的作家与哲学家!”获得这种评价的时候,梵高已经去世了47年了。
再如布鲁诺这位意大利著名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被世人誉为是反教会、反经院哲学的无畏战士,是捍卫真理的殉道者。
由于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宣传日心说和宇宙观、宗教哲学,最后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还有一些先锋派艺术作品,可能囿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可能是当时的禁锢,对于其蕴含的价值,由于人们当时不具备宽广的视野,所以,其本质很难在当时被认识和发掘出来。
再比如文革,我们也是在若干年之后才有了“文革”是一场“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的共识。
材料的第二句话是“也有人认为不尽如此”,“不尽如此”的意思是不完全是这样,这不是全盘否定,而仅仅是部分否定。
这与“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2017上海卷)、“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2014上海卷)、“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2011上海卷)的非此即彼式是不一样,这更体现了一种宽松和包容。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素材:(上海卷,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素材:上海卷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试题特点: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
材料由两句话构成,较为简洁明了。
立意的核心是回答材料中的问题,明确观点,确定立意。
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这则作文材料,重点考查的是考生的深入探究,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能力,“转折”从个体、群体和人类等角度,引发学生关注发展进程中的转折,思考人在转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试题解析:限制性:1.写作情境的限制。
作文材料是由一个前提条件和一个选择疑问构成的。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材料中已知的前提条件,“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对此问题的答案,是命题者的立意所在,考生要思考的是如何回答这一问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
考生须整体把握材料中两句话的内在关系,再结合特定的任务立意来行文。
也就是说,考生不但要兼顾到材料中的前提背景,还要明确表明对“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一问题的态度、认识和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
命题人要考生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前提是要明确“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涵盖哪些方面,“人对事物发展进程”的影响涉及的范围有哪些,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国家、世界的都可以考量。
4.文体的限制。
虽然文体没有明确的限制,但材料要求谈对一问题的认识的思考,所以在文体的选择上,议论文较能表达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开放性1.立意角度自由。
立意角度相对来说是自由的,“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可小可大,既利于考生着眼于小,具体而微地写作,也利于考生从宏观落笔而进行宏大叙事,在一个较为宏阔的历史场景甚至现实情境,铺展文笔,深厚而思。
2023年高考上海卷作文“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导写及范文

2023年高考上海卷作文“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导写及范文真题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上海市2023年高考作文试题在触发学生思考上独具特色,与2022年“发问与结论”关系的二元对立的命题模式异曲同工,尤其考察一个人探索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与好奇心的关系,会让学生眼前一亮。
拥有好奇心是探索陌生世界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试题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内在其他品格,由小我延伸到社会层面,探究人类社会化的过程中必备品格和能力,紧密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探究,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例可举,同时也体现出上海卷高考作文一贯的出题风格,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
本次作文或可说是对2022年作文命题的一次深入补充和哲理探究。
2022年试题“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
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今年试题也可看做是去年主题的延续,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引导考生做更广阔的人生思考,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核心导向,让考生拥有论说的广阔空间。
上海市2023年高考作文试题在触发学生思考上独具特色,与2022年“发问与结论”关系的二元对立的命题模式异曲同工,尤其考察一个人探索世界的主观能动性与好奇心的关系,会让学生眼前一亮。
拥有好奇心是探索陌生世界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试题引导考生关注自我内在其他品格,由小我延伸到社会层面,探究人类社会化的过程中必备品格和能力,紧密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探究,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例可举,同时也体现出上海卷高考作文一贯的出题风格,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及写作能力。
写作指导1、命题引导考生关注个人探究社会的主观能动性,考生在写作中正面回应命题,个人乐意探索陌生世界,不仅仅因为好奇心。
从正面肯定好奇心的作用和社会价值,因为好奇,人类才有了与世界交流改变生活,发展科技的源动力。
近十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

近十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2013年。
生活中,大家往往努力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但世界上似乎还有更重要的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人们对此的思考不尽相同。
请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这题目就像是在说,咱都在忙自己觉得特重要的事儿呢,结果发现还有些事儿可能更牛。
就好比你觉得打游戏冲关特重要,结果发现帮爸妈干点家务,那意义可能更重大。
这时候就得琢磨琢磨,到底啥才是真正值得咱多花心思的事儿。
2014年。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请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这就很有趣啦,就像玩游戏,你能选走哪条路、用啥方式去穿过沙漠,这是你的自由。
但你又必须得穿过这沙漠,这又有点无奈。
就像咱们在生活里,学习上你可以选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你必须得学习才能有出路,感觉就像是在自由和不自由之间玩平衡木呢。
2015年。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
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咱人啊,心里头有硬邦邦的东西,像原则啥的,也有软绵绵的东西,像同情心之类的。
要是能把这些软硬的东西摆弄好,就能让自己过得很和谐。
要是没处理好,就可能自己跟自己掐起来。
就像你有坚持正义的硬气,可也得有体谅别人难处的柔软,这样才能当个和谐的人。
2016年。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现在这社会啊,大家的生活就像在舞台上似的,别人都能瞅见。
然后就一堆人开始评价别人的生活。
这评价呢,有时候能把人捧上天,有时候能把人踩下地。
这就很值得琢磨了,为啥大家这么爱评价别人,这评价到底是好是坏呢,对咱个人和整个社会有啥影响呢?2017年。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
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及范文:自由
2015年高考语文考试已经结束,以下为2015年上海卷高
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
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
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自由与不自由
江苏省木渎高级中学陈祥书
每个人都渴望自由,追求自由,但是,在现实中,又往往有
许多不自由,不自在:你可自由行动,可又常常被目的制约;你
可自在玩耍,却又经常受任务限制。你可活动自由,但又往往被
纪律约束;你可行为潇洒,然又时常受法律束缚。自由与不自由,
如手掌和手背,连在一起,密不可分。正因为这样,必须正确认
识,科学对待,艺术使用。
客观存在,相互依存,必须学会选择,走向生存绿洲。回想
生活,只要有自由,就有某些不自由;只要有不自由,就会有某
些自由。自由与不自由,如影随形,难舍难分;如伴如侣,终身
相随。它们始终存在于生活之中,伴随在人们身边。深入去想,
自由是相对的,不自由是绝对的。唯一能做的,就是选择方式方
法,选取途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活得潇洒。网络
上,有一则寓言:河水不断掀起激流,冲击河畔,想冲毁河岸,
可惜都未能如愿。面对失败,河水发出咆哮:你如墙立在我的两
旁,阻挡我的随意流淌;你整天呆在我的身边,限制我的自由生
活。如果没有你的束缚,我会过得更好!听到咆哮,河岸严肃劝
告:正因为有我的阻挡,你才得以形成;如果没有我的限制,你
就不会存在。倘若挣脱我的束缚,你就会很快消失!不听劝告,
河水继续冲击,终于冲毁堤岸,满地自由流淌。不一会儿,烈日
照耀,河水受到蒸发,便渐渐消失。河岸不复存在,河水何以能
单独存在?河岸不再束缚,河水何以能自由流淌?自由与束缚,相
依相存,缺一不可;相生相成,密不可分。
对立统一,同步共振,必须深入思考,和谐生命环境。自由
与不自由,常常截然相反,鲜明相背;既是矛盾的,又是对立的。
但是,它们又往往同处一境,合为一体;既是统一的,又是和谐
的。如果它们能同步共振,那就能达到最大统一,进入最佳和谐。
而要想同步共振,效果超强,那就必须深研彻讨,想方设法,和
谐环境。进而,使生命达到最大和谐,进入最佳境界。足球比赛,
是世人最为喜爱的。但如果没有比赛规则,没有那些不自由,恐
怕就不会受人喜爱,更不会被人痴迷。试着想想,如果没有规定
一定场地,那足球不光会横冲直撞,骚扰百姓,甚至还会误入陷
阱,或坠落悬崖。如果没有设置球门,没有进球方向,那踢球就
会像小孩胡乱玩耍,还能有什么趣味?如果不是规定用足踢球,
不可用手携球,那比赛跟蓝球还能有什么区别?还能有什么优点?
如果没有设定主裁,没有配设边裁,那谁来执行比赛规则,判定
比赛输赢?正是深入研究,精心设计,制定了足球规则,设置了
比赛环境,让人们从比赛中感觉自由,获得乐趣。是深思熟虑,
和谐了最佳环境;是同步一体,赢得了最强共振。
变化发展,呈现动态,必须积极行动,穿越人生沙漠。应该
说,自由与不自由,都是不断变化的,始终处于变化之中;都是
不停发展的,永远呈现发展之态。可以说,没有不变化的自由,
也没有不发展的不自由。无论是自由,还是不自由,其范围都可
能越来越广,其标准都可能越来越高,其要求都可能越来越严,
其程度都可能越来越大。面对二者动态,必须积极努力,以赢得
自由;必须不懈奋斗,以成就自在。从而,越过事业沙漠,铸就
人生辉煌。比如法定婚龄,唐代开元时期,规定男l5岁,女13
岁。宋朝嘉定年间,规定男16岁,女14岁。明朝洪武时代,规
定与宋代相同。中华民国,在《民法》中规定男18岁,女16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l950年的《婚姻法》规定男20岁,女
18岁;1981年施行的《婚姻法》规定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
得早于20周岁。显然,从唐代到今天,法定婚龄几经变化,呈
现上升趋势;结婚年龄也随之变化,一路不断飙升。每位适龄者,
必须在法定之后,选择最佳年龄,成就美好婚姻。看来,顺从变
化,才能自由选择,创造最佳;顺应发展,才能自在拼搏,造就
最美。
自由与不自由,不可否认,不能回避。最佳办法,就是积极
面对,追求最好:精于选择,追求最大自由,使自由最大化;深
于思考,促成最优的不自由,使不自由最优化;善于行动,生成
最美的二者和谐,使二者和谐最美化。一言以蔽之,不遗余力,
完美两者关系,促成人生的完美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