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送温暖教学设计与反思[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 送温暖

三年级上册数学送温暖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验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百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正确理解算理,熟练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穿着这么漂亮的衣服坐在这样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真幸福,你们知道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是在怎么样的环境中学习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几张图片。
这就是他们学习的教室,冬天四面风,雨天八方水。
遮不了风也避不了雨。
再看看这个小女孩的衣服,袖口已经破的不能再破了。
贫困山区的孩子不仅学习环境恶劣,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解决不了。
这幅图片说什么?---没有水没有电,每天只有早餐、晚餐,没有午餐。
贫困山区的孩子们连午饭都吃不上,可是我们的同学吃午餐的时候还要挑食,经常有剩菜剩饭的现象,同学们有觉得惭愧吗?我们应该怎么做?----节约粮食,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尽自己的能力献爱心,送温暖。
华夏小学的同学们已经行动起来了,他们开展了送温暖的活动。
我们今天就来解决送温暖活动中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送温暖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华夏小学的同学们为贫困山区的儿童做了些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列算式,计算,验算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要检查除法算得对不对,用商和除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
这只可爱的米老鼠又给我们出了什么问题呢?一起来看看吧。
1)出示课件题,让学生独立列算式,计算,指明学生回答,集体交流。
2)出示课件,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列算式,计算,并验算集体交流。
三.巩固练习,强化提高。
1.制造情境:送温暖活动还在继续,华夏小学附近的一位小强叔叔他办了一个农场,听到了给希望小学送温暖的活动,他二话不说就送了142袋大米,可是呢家里的这辆农用车一次最多运8袋大米,同学们你们帮忙算算142袋大米照这样的情况至少要运几次呢?2.闯关游戏第一关基础关;第二关我来算一算;第三关除法算式我最棒。
三年级数学《送温暖》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送温暖》教学反思◆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年级数学《送温暖》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年级数学《送温暖》教学反思这堂课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出发点和载体,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尝试--操作--交流,教师再从中反馈,小结,最后让学生回到实践操作......在多种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除法计算,并学会验算,并从中渗透估算意识和能力,以及优良计算习惯的培养.现课后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1课堂上能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计算的意义作用和方法.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思维时间和空间.3教学环节清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4练习设计有层次感,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长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严重前提和基础。
5关注中下生,尽量使每位学生学到结壮的知识.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
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另外,由于对新课程的不够全面和透彻,教学中时不时流露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常会为了顾及全体,以扶为主.结壮的同时却不敢放手,以后可尝试放手一些.对于算理,我觉得不管新课程怎么变,如果你有老经验,对学生讲讲也无妨,或许回有一番全新的感受.即所谓的"新有新办法,老有老经验".。
送温暖教学反思

《送温暖》(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
教学反思
本节课本人在授课前,我利用让世界充满爱的歌曲引入,活跃气氛,让学生在感受音乐,感受生活的同时时时刻刻关心他人,有一颗帮助他人的爱心,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再通过图片,让学生目睹贫困儿童的学习环境,使他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从而产生发奋图强,要好好学习的想法,这样注意力就集中了。
在讨论中就变的积极了,在授课中,我把题目换成我们三峡希望小学三年级送温暖,献爱心的活动为主题。
导入新课,在讲授576除以6等于前,先让学生解决三位数的问题。
然后在引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问题,有利前面的基础,学生讨论起来就比较积极,同时能从中发现问题再进一步去探索解决方法,为了更直观具体,让学生来分一分,这样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就更容易了。
由于敢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索,所以课堂气氛活跃,效率较高。
在教学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⒈课堂上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计算的意义作用和方法.
⒉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思维时间和空间.
⒊教学环节清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练习设计有层次感,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关注中下生,尽量使每位学生学到扎实的知识.
另外,由于对新课程的不够全面和透彻,教学中时不时流露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常会为了顾及全体,以扶为主.扎实的同时却不敢放手,以后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
送温暖的数学教学教案

送温暖的数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 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2. 第二课时:整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3. 第三课时: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4. 第四课时: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内容:让学生掌握小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计算。
5. 第五课时:应用题的解决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教师讲解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采用实践法,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检测学生掌握基本运算方法的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协作中的表现,培养关心社会、关爱他人的品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送温暖的数学教材。
2. 课件:教师自制的课件。
3. 练习题: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4. 分组讨论工具:纸张、笔、计时器等。
教学设计与步骤: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引导学生关注送温暖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整数、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
2. 学生跟随教师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三、分组讨论实际问题(20分钟)1. 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解决。
2. 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第五课时:应用题的解决(续)教学内容: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送温暖的数学教学教案

送温暖的数学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整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掌握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讲解整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进行例题演示和练习。
2. 第二课时:整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目标:掌握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讲解整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进行例题演示和练习。
3. 第三课时: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掌握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讲解分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规则,进行例题演示和练习。
4. 第四课时:分数的乘法和除法教学目标:掌握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方法,能熟练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讲解分数的乘法和除法运算规则,进行例题演示和练习。
5. 第五课时:应用题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讲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进行例题演示和练习。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数学运算规则和方法。
2. 采用示例法,进行例题演示和练习。
3.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问题。
4. 采用问答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每节课安排一定时间的练习,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发现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数学教材,为学生提供学习参考。
2.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3. 练习题: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工具:纸张、笔等。
让学生学会捐赠,用数学为他人传递温暖——三年级教案

近年来,捐赠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对于孩子来说,让他们学会捐赠能够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会让他们更加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
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通过数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引导孩子认识到捐赠的重要性。
下面,就来分享一份让学生学会捐赠、用数学为他人传递暖的三年级教案。
一、教案背景学科:数学年级:三年级主题:让学生学会捐赠,用数学为他人传递温暖时长:2课时(80分钟)适用人群:三年级学生二、教案目标1.了解捐赠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掌握货币计算的方法和技能。
3.能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合理计算捐赠金额。
4.培养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内容及步骤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谈论一下“什么是捐赠”和“为什么要捐赠”,再由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捐赠对自己和他人的意义,培养他们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学习(1)教师出示捐赠的各种方式(如捐钱、捐物、捐血等),并让学生讨论这些捐赠方式的优缺点,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
(2)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个小组发放一份模拟的电子商务折扣券,要求学生计算此次折扣优惠后,所需要支付的金额,并让每个小组确定捐赠金额。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掌握货币计算的方法和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合理计算捐赠金额。
对于计算结果不一致的小组,可由学生向其他组请教,或者教师再次进行模拟演练,以达到正确的结果。
此步骤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让学生将自己的捐赠金额记录在学生手册上,并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思考自己是否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捐赠,如清理家里的闲置物品等。
引导学生以身作则,做出实际行动,实现所学的公益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总结教师指导学生回顾此次的学习内容,重点总结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并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思考。
第二课时1.导入让学生分享上一节课所做的捐赠行为和积极的反响,引导学生会同感受到被人关注和帮助的温暖。
三年级数学《送温暖》教学反思(含试卷)

三年级数学《送温暖》教学反思这堂课能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出发点和载体,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尝试--操作--交流,教师再从中反馈,小结,最后让学生回到实践操作......在多种数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除法计算,并学会验算,并从中渗透估算意识和能力,以及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现课后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1课堂上能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理解计算的意义作用和方法.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思维时间和空间.3教学环节清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4练习设计有层次感,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5关注中下生,尽量使每位学生学到扎实的知识.另外,由于对新课程的不够全面和透彻,教学中时不时流露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常会为了顾及全体,以扶为主.扎实的同时却不敢放手,以后可尝试放手一些.对于算理,我觉得不管新课程怎么变,如果你有老经验,对学生讲讲也无妨,或许回有一番全新的感受.即所谓的"新有新办法,老有老经验".小升初数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用长12cm,宽9cm的长方形纸拼成正方形,最少要用这种长方形纸()张。
A.8 B.6 C.24 D.122.自然数按因数的数分,可以分为( )。
A.奇数和偶数B.质数和合数C.质数、合数、0和13.鸡和兔一共有8只,它们的腿有22条.鸡有()只.A.3 B.5 C.6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这24个字中,左右结构的字与总字数的最简整数比是()A.9:24 B.3:8 C.9:15 D.3:55.将一个边长分别为3、4、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按照3:1放大,则放大后的三角形面积是()平方厘米。
A.36 B.6 C.546.“26+(56-18) ○76-(62-18)”,比较大小,在○里应填的符号是()A.>B.<C.=D.+7.右图中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6平方厘米,且AB=BC,下面关系正确的是()。
初步实践送温暖教案,感受教学效果

初步实践送温暖教案,感受教学效果感受教学效果教育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社会文明的基石。
教育的核心是传递知识,培养素质,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
学校是教育的重要场所,而教师是教育的重要主体。
教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知识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上,都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今天我将分享我的一次初步实践,送温暖教案计划,同时也将简单阐述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1.教案设计针对班级中存在一些学生学科知识掌握欠缺的情况,我考虑到如果仅仅是授课,可能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
于是,我设计了一份送温暖教案,旨在不仅仅教给孩子学科知识,还要传递温暖、关怀和鼓励。
在教案中,我对于学校食堂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讲解,并发放了一份小调查问卷。
孩子们对于食堂中的问题给出了反馈,我也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我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给孩子们讲解了一下如何正确饮水、擦手和清理鼻涕。
同时,我还特意准备了一些小礼品,来激励孩子们养成好习惯。
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语言与行为的统一。
通过演示、示范、让孩子们亲自尝试等方式,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和聆听中学习。
2.效果感受送温暖教案实践结束后,我特地进行了一次成果测评。
在测评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明显提高了,而且孩子们对于饮食卫生、卫生习惯方面的认识也变得更加深刻。
除了孩子们的进步和提高,我自己也受益匪浅。
通过这一次实践,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那么简单,更是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互动和体验。
通过我们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来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总结初步实践送温暖教案,感受教学效果,这一次教学实践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意义和教师义务。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创新,要从孩子们的身心发展出发,去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最后再次强调,教育的目的是以人为本,传递知识,塑造人的完美性格和个性,让他们成为精英和有价值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送温暖
知识目标: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能力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教具准备:小黑板、幻灯。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同学们知道,在偏远山区有很多贫困的学生,今天
咱们学校要搞一个活动,为他们献“爱心”。
二、探索新知:
1、出示:华夏小学同学捐出576本故事书,送给6所希望小学,平均每所小学分到多少本?
2、试着列式解决。
3、估计商是多少,在小组内说一说估计的过程。
4、列竖式计算,引出被除数百位上的“5”比除数“6”小怎么办?
5、学生独立计算,在小组内交流计算过程。
6、全班交流,讲清算理。
7、进行验算。
三、拓展应用:
1、试一试:
(1)如果把这些书送给4所希望小学,先估计平均每所小学分到
多少本,再算一算。
(2)王老师有100元,最多可以买几盒拼图,还剩多少元?
三、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由学生自己进行总
结)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使学生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行估算,逐步培养估算意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