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四纪地质学基本问题(4)-林晓 [兼容模式]
第2章 第四纪地质学与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雪冻风化
大
流水作用
流水作用 小
风化作用
平原的高度分类
海拔高度(m) >600
600~200
200~0 海平面以下
名 称 例子
地质作用特征
高 原 云贵高原、伊朗高原、蒙 剥蚀、侵蚀、谷地
古高原
重力作用
高平原 中法兰西平原、巴西中部 平原
低平原 华北平原、杭嘉沪平原 洼 地 吐鲁番低地、死海低地
外力堆积、洪泛、 河岸侵蚀、海蚀和 海积。
基本形态—— 指那些成因单纯、体积 小、单个分布的地貌形态。
形态组合—— 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的规 律、在成因上有联系、在形态上无联系 的地貌组合在一起。
3.地貌形态测量指标
①高度:绝对高度(即海拔高度),从图上读取。 相对高度(2种地貌的比高)。
②坡度:坡度主要反映在地形面上。
一般的划分等级为: 陡 坡:坡角>50° 中等坡:坡角25~50° 缓 坡:坡角<25°
Ⅱ.大型地貌
-山地:由山岭和山谷组成。山地高度分类见 表。成因上可以分为构造山地、剥蚀山地。 丘陵:海小于500m的高地与洼地相间排列 的地貌组合。成因上与山地有密切联系。 平原:地势平坦、高差小,或略有起伏的 大面积地貌组合。高度分类见表。成因分类 包括构造平原、剥蚀平原、堆积平原。
山地的高度分类
3.50
全球气候
出现黄土
变干冷 真马出现 堆积 青藏高原周边出现大量砾石沉积
全球气候 变干冷 构造活动加剧 冰川发育 北大西洋出现冰屑沉积
地质 Ma B.P. 华 北地 区
时代
松
河湖 沉积
黄土
早 更
山泥
午
(新 1
河
城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1)第四纪的构造运动(2)第四纪古气候(3)第四纪生物界(4) 第四纪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的成因类型(5)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冰期:指地球上冰川规模扩大,气候显著变冷的时期。
年平均气温较现今低8~13℃,此时极地和高山冰盖扩大,并向中纬度推进(或高山冰川下移),从而引起生物群的迁移或部分绝灭。
间冰期:指两次冰期之间的温暖时期。
此时大陆冰盖缩小,并向极地后退(或高山冰川后退),同样引起了生物群迁移,但伴之以生物繁荣。
冰后期:指第四纪最后一次冰川退缩以来的温暖时期。
即全新世全球气候转暖的时期。
雨期(洪积期):冰期时,在中低纬度的非冰川区,出现气候潮湿、降雨增多时期,称为雨期。
间雨期:是指两次雨期之间相对干燥少雨的时期。
间雨期时,当地气候干燥、炎热,湖泊面积缩小,甚至干涸,风沙地貌发育,黄土堆积盛行。
间雨期又称“间洪期”或“干燥期”。
由气候波动引起的海平面升降称为(水动型)。
由于构造运动引起的海平面升降称为(地动型。
)指示海平面升降的标志有:(海蚀阶地)、(上升海滩)、(珊瑚礁和礁平台)、(地层和古生物标志)。
猿到人的进化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古猿阶段、猿人阶段、古人阶段、新人阶段(智人阶段)。
地球存在着四个极性期: 布容正极性期、松山倒转极性期、高斯正极性期、吉尔伯特倒转极性期。
第四纪下限:181万年或259万年。
第四纪华北地区:下更新统(Q1)泥河湾组→长鼻三趾马-真马动物群中更新统(Q2)-周口店组→北京猿人-肿骨鹿动物群上更新统(Q3)-马兰组→萨拉乌苏动物群与周口店同期的土类堆积,称周口店期红土。
在山西黄土高原地区,红色土称为离石黄土,或称老黄土。
马兰黄土又称新黄土,在华北地区分布甚为广泛,组成黄土高原。
其成因以风成为主,其次有坡积、冲积、洪积等类型。
华南地区:下更新统(Q1)-雨花台组→巨猿-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更新统(Q2)-网纹红土→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国第四纪时期主要地质事件:1.频繁活动的新构造运动:主要特点是以强烈的升降运动为主,突出体现在青藏高原的不断抬升,并且东西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复习资料

3.地质年龄测定方法(摘自 PPT) 岩石地层法 包括地层层序、构造期次、沉积纹层、岩溶纹层、火山灰标志层、黑曜岩脱水; 生物法 化石、花粉、树木年轮、珊瑚年轮、氨基酸消旋法、岩石漆法、地衣生长法; 磁性地层学法 磁性倒转(polarity reversals)、极性漂移(polarity excursions)、长期变(secular variation); 考古法 文化古迹、历史文献 放射性同位素年代学 K-Ar,Rr-Sr,U-Th 宇宙成因核素 14C,10Be,26Al,36Cl; 核辐射效应法 裂变径迹定年,光释光,热释光
4.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基本公式(摘自 PPT) 衰变定理 某同位素在任何时间 t 时的衰变速率与当时体系尚存的原子数 N 成正比。
dN / dt = -N(为衰变常数) 积分得 N= Noe - t(t=0,N=N0) 假定:任一时刻 t 母核产生子核的原子数为 D*,则
洞穴堆积: 岩溶
生物堆积: 泥炭
火山堆积: 火山灰、火山碎屑、熔岩等
物理沉积——泥沙
海相
化学沉积——碳酸盐等 生物沉积——珊瑚、硅藻
黄土是联系欧亚大陆环境和文化的媒介:丝绸之路
艾丁湖盐碱地:新疆,地势低(—154-—156m)
冰石缘:岩石空隙进水、结冰、膨胀,碎裂成碎块(一种冰缘现象,高纬和高山地区常见)。
1、 第四系底界:第四系 /新近系(Q/N)(M/G):
第四纪的下级划分
以往把 Q/N 定在 1.8MaB.P.左右,现在则定在
2.6MaB.P.左右。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绪论单元测试1.地貌学只研究地貌的特点,不研究其成因。
()A:错 B:对答案:A2.地貌学的研究对象是()。
A:宇宙 B:大气层 C:地球 D:地貌答案:D3.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
A:第四纪沉积物 B:侏罗纪恐龙 C:生物圈 D:大气圈答案:A4.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之间毫无干系。
()A:错 B:对答案:A5.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意义体现在()。
A:第四纪资源勘探方面的意义 B: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地质意义 C:其他方面的意义 D:在自然灾害与环境变化演技中的意义答案:ABCD第一章测试1.地形点是地貌形态测量指标之一。
()A:错 B:对答案:A2.高程包括绝对高程和相对高程。
()A:对 B:错答案:A3.地形倒置是指()现象。
A: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B: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C:断层形成的山地 D:火山地貌答案:B4.第四纪是指距今约()Ma(BP)以来地球发展阶段。
A:20 B:2.4 C:50 D:10答案:B5.下列哪些沉积物属于第四纪沉积物的类型()。
A:碎屑沉积物 B:化学沉积物 C:生物沉积物 D:火山堆积物 E:人工堆积物答案:ABCDE第二章测试1.出露于地表的岩石比深埋地下的的岩石更易发生风化作用。
()A:错 B:对答案:B2.下列哪些风化作用属于物理风化作用()。
A:岩石缝隙中的盐分结晶撑裂作用 B:岩石中的部分成分被氧化 C:岩石因为热胀冷缩导致出现崩解 D:岩石缝隙中的水结冰,将岩石撑裂答案:ACD3.地表及近地表的岩石在遭受风化作用后,残留在原地形成的松散堆积物称为残积物。
()A:错 B:对答案:B4.下列哪些属于斜坡块体运动的类型()。
A:崩塌 B:散落 C:泥流 D:滑坡答案:ABCD5.滑坡发生的阶段分为()。
A:蠕动变形阶段 B:稳定阶段 C:滑动阶段答案:ABC第三章测试1.下列作用哪些属于面流作用()。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复习重点绪论1.地貌学研究对象-地球表面形态(即地貌);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发展及其分布规律的科学。
研究的目的是利用这些规律来认识和改造自然2.内力是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包括构造运动、地震、岩浆活动; 外力是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如流水、风、冰川、海浪等。
3.第四纪历史有如下的基本特点:(1)经历时间短暂(2)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显著。
古气候以显著变冷为特征,多次出现冰川活动。
这也是它与第三纪的主要区别。
(3)第四纪生物演化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人类,所以第四纪又被称为“灵生纪”。
(4)第四纪以松散堆积的沉积物为主要特征。
由于它形成时间短,绝大多数沉积物尚未完全固结成岩。
5)第四纪地壳的新构造运动活跃。
主要表现为火山活动和地震现象的频繁发生。
4.新构造运动是指自新近纪以来至今发生的地壳运动,由新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地质构造称为新构造。
5.地貌学的发展历史分为下列四个时期: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 发展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以来) 第一章地貌学的基本问题1.地貌的基本要素:地形面,地形线,地形点。
2.地貌基本形态:是指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小地貌形态(?级地貌),如:冲沟、沙丘、角峰等。
地貌形态组合是指范围较大、包括若干个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它可以是简单的同一年代、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年代、不同成因的地貌组合。
如岩溶中的孤峰,峰林、峰丛。
3.地貌形态的测量特征:高度、坡度和地面切割程度等。
高度:分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它们是最主要的形态测量数值。
它们往往能提供地貌成因和发展的重要线索,如阶地高出河床水面的高度(相对高度)、溶洞和夷平面的海拔高度(绝对高度)等。
4.地貌相对等级I巨型地貌、II大型地貌、III中型地貌、?,?小型地貌5.地貌的成因:1.地貌形成的地质基础:1.岩性:具有不同的抵抗风化剥蚀的能力。
(4)--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程期末考试4

课程答案网课刷课f ly i n gj g h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第4套试题及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8×4=32)1、岩溶作用2、地貌的形态3、荒漠4、岩屑型风化壳5、汊河型河床6、古地磁年代学7、新构造运动8、冰期与间冰期二、简答题(6×7=42)1、简答晚更新世到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及特征。
2、简答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
3、简答斜坡上的重力地质作用。
4、简答什么是坡积物。
5、简答怎样确定冰碛物的存在。
6、简答新构造的标志。
7、简答植被的分带及各带特征。
三、论述题(2×13=26)1、试述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2、试述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的原则和方法。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岩溶作用:在可溶性岩石地区,凡是以地下水作用为主,地表水作用为辅;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解破坏的过程。
2、地貌的形态:主要是由形状和坡度不同的地形面、地形线(地形面相交)和地形点等形态基本要素构成一定几何形态特征的地表高低起伏。
3、荒漠:气候干旱、地面缺乏植物覆盖,组成物质粗瘠的自然带,称为荒漠。
是干旱区大型地貌组合,有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4、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
它常形成在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洪流自山区搬来的细粒粘土物质在这里淤积形成泥漠。
5、汊河型河床:河床宽窄相间,窄段为单一河床,宽段由一个或几个江心洲间隔成两股或多股汊道。
6、古地磁年代学:利用岩石天然剩余磁性的极性正反方向变化,通过与标准极性年表对比,间接测量获得岩石年龄的方法。
7、新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是新第三纪(N )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
课程答案网课刷课f ly i n gj g h8、冰期与间冰期:冰期是第四纪时期全球性的降温期,此期内发生大规模的冰川活动,在大陆冰川作用区,大陆冰川从高纬向中纬扩大,引起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移;在高山区,高山上部的山岳冰川向山下或向山外围扩大,生物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增温期,地表大量的冰雪消融以致消失,大陆冰川消失或向高纬后退高山区由山下向山上后退,但有大量的新生种产生。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课后习题库

精品课程课后习题库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第一章绪论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学2.第四纪地质学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地貌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2.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是什么?3.研究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4.简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的相互关系。
5.论述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6.论述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简史。
第二章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概述一.名词概念解释:1.地貌2.地貌的形态3.地形线4.地形面5.地形点6.谷中谷7.地貌的基本形态8.地貌的形态组合9.地文期10.现代地貌11.古地貌二.问答题与讨论题:1.什么是地貌形态的基本要素?2.地貌形态测量包括哪几个方面?3.如何绘制地图割切程度图?4.为什么要对不同大小的地貌进行分级?共划分了几级?各级的地貌特征是什么?5.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6.进行地貌的成因研究,要从哪几方面入手?7.什么是顺构造地形?什么是逆构造地形?8.为什么说地貌形成的动力是内外地质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9.形成地貌的内力地质作用包括哪几个方面?10.试述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在地貌发展中的意义。
11.影响地貌发展的因素是什么?12.什么是进行地貌基本形态分类的依据?13.划分地貌形态组合时要考虑哪些因素?14.为什么地貌具有分带性?15.何谓地貌的分带性?16.地貌有几种分带?17.温湿气候带地貌的特点?18.什么是地貌的年代?19.岩石和地质构造在地貌形成中有什么作用?20.地貌发育中有哪些重要特点?21.说明地貌学在生产实践中的意义。
22.如何确定地貌的相对年代?23.确定地貌地质年代的方法?24.什么叫坡地?25.试述Davis的侵蚀旋回理论及地貌的发展。
三.填充、判断与选择:1.形成古地貌的气候条件是。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要点:1.地貌学、第四纪地质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1)地貌学: 研究地表地貌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和形成发展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特征、塑造地表形态的动力、地貌发育演化规律以及地貌的内部结构及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根据地貌发育演化的规律来利用改造自然。
(2)第四纪地质学: 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
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地层、古气候、生物、海平面变化、新构造运动等。
认识第四纪沉积物的形成,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拟定第四纪地质年代表,研究第四纪环境,包括地壳运动的特征、气候的演化及生物界的发展历史,并由此产生一系列分支学科:新构造运动学、古冰川学、第四纪古地理学、古人类学等。
3.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研究地质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主义原理是“将今论古”,即用研究现代地质作用和现象的方法去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地质过程。
为研究前第四纪的地质历史,有必要对第四纪地质学和地貌学进行研究。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在生产实践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农业生产、工业和民用建设等都在现代地表和第四纪地层上进行,农业区划、农田水利建设、水土保持、水电工程、道路工程、厂矿和港口建筑、地下水勘探、砂矿勘测等都需要进行地貌与第四纪地质勘察工作。
4.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学的联系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两者联系:1.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均属于地球科学;2.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不仅研究的时空范围一致、研究对象和内容类同,而且研究方法亦有许多相似的地方;3.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它们也有紧密联系,地貌工作者必需具有较充实的第四纪地质理论基础,才有可能对地貌发展的趋向进行预测性的研究, 研究第四纪地层时又往往借助于地貌学的方法。
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地貌学是地质学与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2.地貌学的理论和方法又是新构造运动和地震地质研究的重要手段,所以地质界认为地貌学是动力地质学或物理地质学的一部分;3.第四纪地质学是历史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它把第四纪自然环境作为其研究的主要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气候中布容事件 YD、8200a事件
驱动因素
米兰科维奇旋回 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趋势
变暖的事实和成因
1. 2. 3. 4. 5. 6.
第四纪气候的概念与尺度 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标志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 全球变暖为未来气候变化
• 气候从冰期向间冰期快速转变的时期称为冰消期。 注意: 间冰期向冰期变化的过程是缓慢的。
间冰期
暖
间冰阶 冰阶
冰 期
冷
3
2015/10/22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①冰盖大小变化 两极冰盖的扩张和消融导致冰-水互换,能引起海平面大幅度 变化,是第四纪时期引起海平面变化最重要的因素。 ②大地水准面变化 地球重力不均匀,上地壳卸荷均衡反弹,能引起局部海 平面发生较大变化。 ③海水温度变化 海水温度变化引起海水体积变化,对海平面的影响很小。 ④沉积物输入 沉积物输入使洋盆容积减小,对海平面的影响 很缓慢。
0 1020
11
4
5
6
驱动因素
米兰科维奇旋回 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趋势
变暖的事实和成因
7
8
9
12
Ⅸ-1222-25
13 14
1
孢粉
植硅体
全球变暖与 未来趋势
CO2的排放和控制
6
2015/10/22
第4节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及其研究
1. 2. 3. 4. 5. 6. 第四纪气候的概念与尺度 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标志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 全球变暖为未来气候变化
A. Penck & Brückner(1909)
(2) 深海氧同位素记录(MIS,连续)
深海沉积环境宁静,沉积过程比较连续,比陆地上更完整 地记录了第四纪气候变化历史。现在全球海区已钻孔数以 千计,为第四纪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记录。
(3)“中更新世革命”
在0.8-1Ma前后,气候记录的主导周期由4.1万年转变为10万年, 这一转变被称为“中更新世革命”(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0
S0
0 5 10 15 20
【末次冰期-晚冰阶】
5
10
【间冰阶】
L1-3 L1-4 L1-5 S1-2 S1-4 S1-1 S1-3 S1-5 S1-2
【末次冰期 15 -早冰阶】
Depth(m)
20 【末次间冰期】 25
L2-2
L1-5 S1-1 S1-3 S1-5 L2-1 S1-4
25
MIS
末次冰期在北大西洋发生的6次强烈的冰筏沉积事件。
千年际及更短尺度 通常与大洋或大气环流异常、太阳黑子活动等事 件相关。例如北大西洋发现了六个冰筏沉积层, 持续的时间只有数千年(Heinrich事件);格陵兰 冰芯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突发事件(D-O旋回),
Ice-rafting detritus 冰筏沉积
冷
间冰期
间冰阶 冰 期 冰阶
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全球性的温暖期, 冰雪消融,大陆冰川消失或向高纬后退, 山岳冰川向高海拔退缩;热带扩张。
LGM时北美大陆与欧亚 大陆北端均有大规模连片 的冰盖,海冰范围很大 现在北美大陆与欧亚大陆 冰盖消失,仅格陵兰有冰 盖,海冰范围较小
(2)冰阶与间冰阶
(3)冰消期(Termination)
这些发现颠覆了人们以往对气候系统的认识,从 此成为古气候研究的热点问题。
(Heinrich, 1988)
2
2015/10/22
小 结
古气候概念
第4节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及其研究
构造、轨道、亚轨道
概念与尺度
尺度
变化特征 标志
冰期-间冰期
冰阶-间冰阶、冰消期
岩性、地貌、生物、古气候代用指标 经典4次冰期
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11
(Miller et al., 2005, Science)
(Gallagher et al., 1998, Nature)
小结: ① 全球性的总降温过程中出现冷暖气候波动; ② 在冰期,中高纬地区和高海拔地区产生大规模 冰川活动; ③ 沿海地区则产生海平面的升降。
思考: 怎样得到这些古气候信息?
阿尔卑斯
中 国
大理 Dali 庐山-大理 庐山 Lushan
冰期 间冰期 冰期 间冰期 冰期 间冰期 冰期
武木 Würm 里斯-武木 里斯 Riss 民德-里斯 民德 Mindle 贡兹-民德 贡兹 Günz
大沽 -庐山 大姑 -庐山 大沽 大姑 Dagu 鄱阳 -大沽 鄱阳 -大姑 鄱阳 Poyang
全球变暖与 未来趋势
CO2的排放和控制
2、第四纪气候变化特征
LGM
LGM 与现代北极格陵兰冰盖的比较
now
(1)冰期-间冰期
冰期:全球性的寒冷期,发生大规模的冰 川活动,北半球最显著。大陆冰川从高纬 向中纬扩大,引起生物群从极地向赤道迁 移;山岳冰川向山下或山外围扩大,生物 群垂直分带向下迁移。
暖
米兰科维奇假说被深海钻 探结果所证明,使其成为 气候变化的天文理论
(Hays et al., 1976, Science)
地轴倾斜度:4.1 万年,1.2Ma周期
岁差:~2万年周 期 深海氧同位素具有明显的2万、4万、10万年周期,与地球轨道周期一致。
③亚轨道尺度气候变化的特征
e.g. Heinrich事件
概念与尺度
小 结
古气候概念 尺度
构造、轨道、亚轨道
变化特征 标志
冰期-间冰期
冰阶-间冰阶、冰消期
岩性、地貌、生物、古气候代用指标 经典4次冰期
1c
2a
2b
1
2
3 4
古气候
变化历史
MIS 全新世气候变化
气候转折:中更新世革命,中布容事件 4
8
2c 5 2 3 6
4
7
Ⅵ-1092-30
6
9 10
YD、8200a事件
暖 冷
冰阶:是指间冰期内的一段相对低温 时期,仅仅持续数千年,其时长不足 以做为一个冰期,是冰期-间冰期旋回 中次一级气候波动。因此,一个间冰 期常有多个冰阶。例如,8200年冷事 件,可作为全新世间冰期中的一个冰 阶。 间冰阶:是指冰期内的一段相对温暖 时期,其时长不足以做为一个间冰期, 是冰期-间冰期旋回中次一级气候波动 一个冰期常有多个间冰阶。例如,在 末次冰期中存在多个快速变暖的间冰 阶。
通常这类事件会引起气候系统边界条件的变化, 而引发重大环境事件,这一变化过程一般不可逆。
(Wang et al.,2005)
1
2015/10/22
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
e.g. 新生代气候的变冷趋势
格陵兰冰盖:约2.6Ma
(Mulch and Chamberlain, Nature, 2006) (Zachos et al., 2001, Science)
冷
暖
冷
暖
18 δ
18
16
(样品) 18 16 (标准) 1000 ‰ 18 16 (标准)
物理指标
e.g. 沉积物粒度 沉积物粒度与沉积物类型及搬运动力条件有关,例 如黄土粒度与风力大小及沙漠距离有关。
Md (m)
50 0 40 30 20 10
S0 L1-1 L1-2 L1-1 L1-2 L1-3 L1-4
天气:某一地区、某一时刻的大气物理状况。 第四纪(古)气候:常指多年平均状态,时 间尺度以万年、千年、百年、年为单位。
(2)古气候研究的三个时间尺度
①构造尺度气候变化的特征
百万-千万年际。 板块的垂直运动导致高大地貌单元的出现,板块 水平运动导致海峡的开启或关闭,产生相应的环 境效应或事件。
4. 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
(1)早期冰期划分方案
第四纪气候变化始于20世纪初阿 尔卑斯地区的冰川研究。彭克和 布鲁克列尔划分出贡兹、民德、 里斯、武木四个冰期,之后为冰 后期,为后来的第四纪气候变化 研究打下了基础。 李四光在中国划分出:鄱阳、大 姑、庐山冰期,后来德国学者费 斯曼在庐山冰期之后增加了大理 冰期,与阿尔卑斯冰期划分对应。
(5)全新世气候变化
全新世(Holocene),从11kaBP开始。其名称源自希腊语 ὅλος(holos,完全的)和καινός(kainos,新的),意即“完 全新近的”。 冰后期:指第四纪几次重要的冰川作用之后,YD事件成为终 结的标志,全球又进入到一个较温暖的时期。
布列特-谢尔南德方案,Blytt-Sernander classification,is a series of north European climatic periods based on the study of Danish peat bogs 1908. ) (P183, 图10-14) 前北方期:10.3~9.5,干冷。 北方期:9.5~7.5kaBP,气候干暖; 大西洋期:7.5~5kaBP ,温暖潮湿,气候适宜; 亚北方期:5~2.7kaBP ,气候干暖; 亚大西洋期:2.7~1.6kaBP,气候温凉;
5
2015/10/22
化学指标
e.g. 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 δ18O ):海水蒸发时16O优先蒸
发,并在两极冰盖中富集,18O残留在海洋中。冰期时有更多16O 脱离海洋,因此,δ18O高值对应于冰期,而低值对应间冰期。
奇数阶段为暖期,偶数阶段为冷期。第 四纪底界位于深海氧同位素103阶段处。
① 第四纪气候总体呈逐渐变冷趋势; ② 气候周期和气候变化幅度逐渐增大; ③ 海平面总体呈下降趋势,冰期-间冰期海平面变化幅度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