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合集下载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

地质学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基本知识1.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平均半径约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其中海洋面积约占71%,陆地面积约占29%。

2. 地球的圈层结构内部圈层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岩石组成的薄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地壳较厚,平均约39 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约7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存在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地核:地球的核心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

外部圈层大气圈:是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由多种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大气圈从下到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这一层。

水圈:是地球表层水体的总称,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地下水等。

水圈中的水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它占据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二、岩石学基础1. 岩石的分类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三大类: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2. 岩浆岩岩浆岩的形成: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形成的岩石。

岩浆是来自地球内部的高温、粘稠、含有挥发分的硅酸盐熔融体。

当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喷出岩(火山岩),如玄武岩;当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

岩浆岩的主要矿物成分: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正长石、斜长石)、云母(黑云母、白云母)、角闪石、辉石等。

岩浆岩的结构与构造结构: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状及其相互关系。

例如,全晶质结构(矿物全部结晶)、半晶质结构(部分结晶部分为玻璃质)、玻璃质结构(未结晶);等粒结构(矿物颗粒大小相近)、不等粒结构(矿物颗粒大小差异明显)等。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

地质重要基础知识点地质学作为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涵盖广泛的知识领域。

以下是地质学中几个重要的基础知识点: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铁组成,地幔主要由含铁镁矿物组成,地壳则由不同类型的岩石和土壤构成。

2. 板块构造理论:地球表面被分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运动和相互碰撞的方式在地球上形成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等地质现象。

板块构造理论对于解释地震带、火山带和大陆漂移等现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岩石类型:地质学中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地球深部熔融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和玄武岩;沉积岩是由风化和侵蚀作用造成的碎屑物质沉积、压实和胶结形成的,如砂岩和煤;变质岩则是由岩石在高温和高压条件下发生了物理或化学变化形成的,如片麻岩和大理岩。

4.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学家通过研究不同岩层中的化石和地层特征来划分地质时间。

地质时间尺度分为多个层次,包括以地质年代为单位的区域、国际和全球地层年代。

5. 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学家通过对地质记录的研究,揭示了地球亿万年来的演化历史。

地球形成于约46亿年前,经历了地壳的形成、地球的冷却、地质力学作用和生物进化等多个阶段。

地球演化历史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过去和预测地球的未来具有重要的价值。

以上是地质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础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为我们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岩石类型、地质演化历史和地质时间提供了基础。

地质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还有助于我们预测自然灾害、探索地下资源和保护环境。

如有需要,我们可以深入研究以上知识点,并进一步探索地质学的其他领域。

《地质学基础》重点

《地质学基础》重点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1. 地球的形状、地球内部划分哪些圈层?划分依据是什么?2. 什么是地质作用?分为哪两类?内外力地质作用的关系是什么?3. 地质时代单位和时代地层单位的对应关系,熟记地质年代表。

4. 什么是矿物?矿物的性质与分类,熟记矿物的摩式硬度。

5. 类质同象与同质多像的概念。

9. 火成岩的主要矿物成分有哪些?10 火成岩的结构和构造。

11. 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的代表性岩石及其特点。

12. 沉积岩有哪些显著的特征?它和岩浆岩的基本区别?13. 风化作用的类型,沉积岩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过程?14. 沉积岩主要的结构、构造。

16. 化学沉积岩有哪些主要类型,它们的是在什么环境下形成的?17. 何谓变质作用?促使岩石变质的因素有哪些?18. 变质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特征。

19. 什么是变质岩特征矿物?试举例说明。

21. 从成因、分布、产状、结构构造、矿物成分等方面分析比较三大类岩石的特征。

22. 什么叫地壳运动,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指什么?23. 了解各种大地构造学说。

24. 海底扩张的证据,板块构造学说的诞生过程及其贡献。

25. 什么叫岩层的产状?岩层产状的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的概念26. 背斜和向斜的特征,褶曲的成因及类型。

27. 正断层、逆断层的概念(示意图)。

28. 张节理和剪节理的各自特征。

如何区分张节理和剪节理?31. 震源、震中、震级、地震烈度的概念。

32. 地震序列的类型及特征。

33. 全国破坏性地震的分布特征。

34. 什么是矿产、矿床,矿床按成因可以分为几类?36. 含水层、隔水层的概念,地下水的类型。

37. 地质灾害的概念和类型。

38. 沉积相的概念及类型,各种沉积相的特征。

39. 地层、地质事件与标准化石的概念。

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这种化石称为标准化石40. 地层划分的依据。

地质学基础知识

地质学基础知识

地质学基础知识地质学基础知识1.1地球及地质作⽤1、地质作⽤:由于⾃然动⼒所引起的地壳物质组成、内部购造和地壳形态变化与发展的作⽤称为地质作⽤。

2、地质作⽤分为:内⼒地质作⽤、外⼒地质作⽤。

3、内⼒地质作⽤:作⽤于整个地壳和岩⽯圈,能源主要来源于地球本⾝的称为内⼒地质作⽤。

4、外⼒地质作⽤:作⽤于地球表⾯,能源来⾃于地球外部称为外⼒地质作⽤。

5、内⼒地质作⽤⼜分为:构造运动、地震地质作⽤、岩浆作⽤、变质作⽤。

6、外⼒地质作⽤⼜分为:风化作⽤、剥蚀作⽤、搬运作⽤、沉积作⽤固结成岩作⽤。

7、构造运动:地球内部动⼒引起地壳(或岩⽯圈)组成物质发⽣了变形变位的机械运动过程。

8、构造运动的特点:普遍性和长期性。

9、构造运动的形式:升降运动(造陆、沿半径)⽔平运动(造⼭、沿球体平⾯沿切线⽅向)10、地震:是地壳快速颤动或摆动的现象,是地壳运动的⼀种表现。

11、地震四要素:发震时刻、震级、震中、破坏烈度。

12、震源:地壳内部发⽣地震的地⽅称为震源。

13、震中:震源在地⾯上的垂直投影称为震中。

14、地震的类型:构造地震、⽕⼭地震、陷落地震。

15、按震源深度地震可分为:浅源地震,范围(0㎞~70km)中源地震,范围(70㎞~300㎞)深源地震,范围(300㎞~700㎞)。

1.2岩浆作⽤和⽕成岩1、岩浆成份分类:⼆氧化硅、⾦属氧化物、少量⾦属元素和稀有元素、挥发性物质。

2、岩浆作⽤:岩浆从发育到往上运移再到冷凝固结成岩的过程称为岩浆作⽤。

3、岩浆作⽤分为:喷出作⽤、侵⼊作⽤。

4、⽕成岩分为:喷出岩、侵⼊岩。

5、⽕⼭分为:活⽕⼭、死⽕⼭、休眠⽕⼭。

6、程度分⽕⼭按喷发剧烈为:猛烈式、宁静式。

7、喷发形式:中⼼式、裂隙式、熔透式。

8、喷出物质:以固态、⽓态、液态的形式存在。

1.3岩⽯1、喷出岩的产状分为:⽕⼭锥、岩钟、岩熔流。

2、三⼤岩类:⽕成岩、沉积岩、变质岩。

《第⼆部分》倾⼊作⽤与倾⼊岩1、倾⼊作⽤:岩浆从地壳深部上升运移倾⼊周围岩⽯,⽽未达到地表。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

地质学基础知识整理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科学,它涵盖了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表面特征、演化历史以及地球上发生的各种地质过程。

对于想要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颗蓝色星球的人来说,掌握一些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洋葱”,从外到内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我们最熟悉的部分,它是地球表面的薄壳,平均厚度约为 17 千米。

大陆地壳相对较厚,一般在 30 至 70 千米之间;而海洋地壳则较薄,通常只有 5 至 10 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厚度约为 2800 千米。

地幔的物质处于高温高压状态,具有一定的塑性,能够缓慢流动。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是固态的铁和镍。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极高,是地球磁场产生的重要区域。

二、岩石的类型地球上的岩石主要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当岩浆从地球内部喷出地表,冷却迅速,形成的岩石称为喷出岩,比如玄武岩;如果岩浆在地下深处缓慢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如花岗岩。

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压实、胶结等作用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沉积岩有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

沉积岩往往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还可能保存着古代生物的遗迹。

变质岩是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和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下,发生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变化而形成的新岩石。

例如,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下会变成大理岩,页岩会变成板岩。

三、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在各种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变形和变位。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是岩石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形成的。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的褶皱,一般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的褶皱,往往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断层是岩石在强大的压力或张力作用下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

断层可以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和平移断层。

四、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地貌发育和地球历史演变的一门学科。

地质学基础是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体系,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重点介绍地质学基础的重要知识点。

一、地球的物质组成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部分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包含了陆壳和海壳。

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一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部分,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此外,地球的大气由氮、氧、水蒸气等组成,水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地球的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构造分为地球的层次结构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外核、内核。

地球内部是由球状结构的圈层构成的,其中地幔是最厚的一层,占地球体积的84%。

三、地质时间与地质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质历史发展上的时间尺度。

地质年代是区分地质历史的基本单位,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代,分别对应地球历史上的不同阶段。

四、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地球表面的地貌特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形态,这些地貌特征是地球内部地质活动和外部侵蚀作用的结果。

五、地球的地质变动和地质地球历史演变地球的地质变动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现象,这些变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和地壳板块运动所引起的。

地球的地球历史演变是指地球从形成到发展演化的过程,包括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六、岩石和矿物岩石是地壳中的主要成分,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物质,如石英、长石、黑云母等。

七、地球的水文地质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运动规律的学科,包括地下水形成、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内容。

八、地震与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表现。

火山是地球内部岩浆喷发的结果,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

九、地球的矿产资源地球的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

地质学基础大一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构造、形成和演化过程的一门学科,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大一学生在学习地质学基础时,需要了解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基础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帮助大一学生对地质学有更全面的了解。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海壳。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构成地球大部分体积的层。

地核位于地幔之下,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

2.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地球的形成是通过宇宙的巨大能量释放,在约46亿年前形成的。

地球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包括原始地壳的形成、大陆的碰撞和分裂、火山活动、地质构造的变化等。

3. 地球表面的地貌地球表面的地貌包括山脉、平原、高原、丘陵、峡谷、河流和湖泊等。

这些地貌是地球内部构造和外界作用相互作用的结果。

4. 地质时间和年代地质时间是指地球形成到现在的时间长短。

地质学家将地质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地质年代,例如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等。

每个地质年代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地质纪。

5. 岩石与矿物岩石是地壳中最基本的地质物质,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矿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结晶形态。

6. 地震与地壳运动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由地壳内部的应力积累和释放引起的地面振动。

地壳运动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表运动,是地球形成和演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7. 水资源与地下水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而地下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是地表水渗入地下的水分经过一定时间形成的,是重要的饮用水和灌溉水资源。

8. 矿产资源与矿产开发地球中蕴含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属矿、非金属矿等。

而矿产开发是指对这些矿产资源进行勘探、开采和加工利用的过程。

9. 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地球的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主要关注地球的资源利用、地质灾害、地球环境保护等问题。

10. 地质灾害与预防地质灾害是自然界对人类造成的一种威胁,如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等。

地质学知识点

地质学知识点

地质学知识点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地壳运动及演化过程的学科。

它涵盖了多个子学科,包括矿物学、岩石学、地貌学、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古生物学等。

本文将介绍地质学的基本知识点,以帮助读者对地质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矿物学矿物学是研究地球上的矿物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组成的学科。

矿物是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具有特定的化学成分和晶体结构。

人类利用矿物进行建筑、工艺和能源开发。

常见的矿物包括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二、岩石学岩石学是研究地球上的岩石以及它们的形成、分类和变质等方面的学科。

岩石是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的固体物质,形成于地球的不同部分和不同过程。

根据岩石的组成和形成过程,可以将其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

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壳表面或地下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

常见的火成岩有花岗岩、玄武岩和安山岩等。

火成岩中的矿物颗粒由于冷却速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晶体大小和岩石的质地。

2.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风、水、冰等力量将碎屑物质沉积在地表或水底形成的岩石。

例如砂岩、页岩和石灰岩都是常见的沉积岩。

沉积岩中保存了动植物的化石,对研究过去的地质环境和生物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3. 变质岩变质岩是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等环境条件下经历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的形成与地壳的运动和变形有关,它们常常出现在构造带和大规模地壳运动的地区。

例如片麻岩、千枚岩和云母片岩等都是常见的变质岩。

三、地貌学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形成的原因以及地表过程的演化规律。

地貌是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为的特征和地形,包括山地、平原、河谷和盆地等。

地貌的形成主要受地质、气候、生物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四、构造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等方面的学科。

它研究地壳的形成和演化,了解板块构造、地震断层和山脉的形成等地质现象。

构造地质学对于理解地球的动力学过程和预测地震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学基础》重要知识点1.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2.地球圈层结构:一、外三圈:(1)大气圈<主要成分氮占78%、氧占21%、其他是二氧化碳、水汽、惰性气体、尘埃等占1%>、(2)水圈(3)生物圈二、内三圈:(1)地壳(2)地幔(3)地核3.莫霍面或莫氏面:位于地壳和地幔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古登堡面:位于地幔和地核之间的一级不连续面。

4.地壳(A层)可以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地壳(A'层),和花岗岩的成分相似,叫花岗质层,又称硅铝层;下层地壳(A''),和玄武岩的成分相似,叫玄武质层,又称硅镁层。

5.地质作用:把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6.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7.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它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8.矿物的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即同质多像.9.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

通常是利用条痕板(无釉瓷板),观察矿物在其上划出的痕迹的颜色)10.硬度:指矿物抵抗外力刻画、压入、研磨的程度。

11.摩氏硬度计:[标准矿物名称/硬度级别] 滑石~1 石膏~2 方解石~3 萤石~4 磷灰石~5 正长石~6 石英~7 黄玉~8 刚玉~9 金刚石~1012.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13.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

断口出现的程度是跟解理的完善程度互相消长的。

14.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黏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

15.岩浆作用:把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

16.火成岩: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的物质,如岩浆冷却固结形成的17.侵入作用: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由于上覆岩层的外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结晶,这种岩浆活动称侵入作用.18.喷出作用或火山活动: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这种活动称喷出作用19.火山喷发类型:一、裂隙式喷发(又称冰岛式喷发类型)二、中心式喷发:(1)宁静式喷发型;(2)斯特龙博利式喷发型;(3)爆烈式喷发型。

20.近代火山分布规律(1)环太平洋火山带;(2)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3)大西洋海岭火山带。

21.产状:是指岩体的形状、大小、与周围的接触关系,以及形成时期所处的地质构造环境。

22.根据火成岩中SiO2的多少,如同对岩浆分类一样:分为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45%~52%)、中性岩(52%~65%)和酸性岩(>65%)四大类。

23.沉积岩: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23.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先成岩石的破坏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的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生物~)2.剥蚀作用(有机械剥蚀作用和化学剥蚀作用两种方式)(二)搬运作用1.机械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海水、重力等都可进行机械搬运2.化学搬运作用(除风、冰川等外,流水、湖、海等还进行着化学搬运作用)(三)沉积作用(沉积的方式有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种(四)成岩作用(由松散沉积物变为坚固岩石的作用)1.压固作用2.脱水作用3.胶结作用4.重结晶作用24.风化壳:地壳表层在风化作用下,形成一层薄的残积物外壳,称为风化壳,它不连续地覆盖于基岩之上25.沉积岩的特征:(一)沉积岩的成分(1).化学成分<皆以SiO2、Al2O3等为主>(2).矿物成分(碎屑矿物、黏土矿物、化学和生物成因矿物)(二)沉积岩的颜色<决定于它的矿物成分或化学成分>(三)沉积岩的结构(1).碎屑结构(2).泥质结构(3).化学和生物结构(四)沉积岩的构造(1).层理构造:沉积岩在沉积过程中,由于气候、季节等周期性变化,必然引起搬运介质(如水)的流向、流量的大小等变化,从而使搬运物质的数量、成分、颗粒大小、有机质成分的多少等也发生变化,甚至出现一定时间的沉积间断,这样就会使沉积物在垂直方向上由于成分、颜色、结构的不同,而形成层状构造,总称为层理构造(水平层理、波状层理、斜层理)(2).层面构造(波痕、干裂、盐类的晶体印痕和假象、雨痕、生物痕迹)(3).结核(原生结核、后生结核)(4).生物化石26.沉积岩的分类:(一)碎屑岩类(1).沉积碎屑岩亚类(2).火山碎屑岩亚类(二)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三)特殊沉积岩类(1).风暴岩(2).浊积岩27.变质作用:地壳中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基本上处于固体状态下,受到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发生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岩石结构和构造变化的地质作用28.变质作用的因素:温度、压力、化学因素29.变质岩的特征:(1).岩石重结晶明显(2).岩石具有特定的结构和构造,特别是在一定压力下矿物重结晶形成的片理构造30.变质作用类型<1>动力变质作用<2>接触变质作用<3>区域变质作用<4>区域混合岩化作用31.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

构造变动: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变形。

32. 新构造运动和老构造运动的含义:(1)新构造运动:一般认为,新近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总之,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壳发展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2)老构造运动:在新构造运动之前的构造运动。

33.新构造运动的证据:(1)地貌标志:由于新构造运动的时间较近,有关的地貌形态保留得较好,因此地貌方法成为研究新构造运动的常用方法之一(2)测量数据:对于现在构造运动,在短期还不可能在地貌上留下可以观察到的痕迹,因此必须借助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远程测量、天文测量等手段,即定期观测一点高程和纬度的变化,以测出构造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34.老构造运动的证据:(1)在一定时间内在一定沉积区可以形成一定厚度的岩层。

对岩层厚度进行分析,可在很大程度上得出升降幅度的定量结论。

(2)岩长相分析:岩相一般可以分为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如入海处的三角洲相)三类。

岩相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空间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

同一岩层的横向(水平方向)岩相变化,反映在同一时期但不同的地区的沉积环境的差异。

同一岩层的纵向(垂直层面方向)岩相变化,反映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沉积环境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常常是构造运动的结果。

(3)构造变形:构造运动常使地层的产状发生改变,产生褶皱、断裂等构造变形。

(4)地层接触关系(地壳下降引起沉积,上升引起剥蚀,所以,地壳运动在岩层中记录下来的各种接触关系,也是构造运动的证据):A.整合接触:当地壳处于相对稳定下降(或虽有上升,但未升出海面)情况下,形成连续沉积的岩层,老岩层沉积在下,新岩层在上,不缺失岩层,这种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B.不整合接触(由于构造运动,往往使沉积中断,形成时代不相连续的岩层,这种关系称为不整合接触):a.平行不整合:说明在一段时间内沉积地区有过显着的升降运动,古地理环境有过显着的变化;b.角度不整合:说明在一段时间内,地壳有过升降运动和褶皱运动,古地理环境发生过极大的变化。

35.岩层:是指由两个平行的或近于平行的界面所限制的岩性相同或近似的层状岩石。

36.岩层的产状: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存在状态。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和倒转岩层)37.岩层的产状要素:走向、倾向、倾角38.一、褶皱:岩层的弯曲现象。

二、褶皱的基本形式:(1)背斜:突出的弯曲,两翼岩层从中心向外倾斜;(2)向斜:岩层向下凹陷的弯曲,两翼岩层自两侧向中心倾斜)39.断裂构造:地壳中的岩石(岩层或岩体),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40.节理:几乎所有岩石中都可看到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的裂隙。

41.断层:岩块沿着破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42.断层的几个要素:断层面、断层线、断盘43.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关系分类:a.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b.逆断层(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c.平推断层(断层两盘沿着断层面在水平方向发生相对位移的断层)d.枢纽断层:断层运动具有旋转性质,好像上盘围绕着一个轴作旋转运动的断层44.地震:是岩石圈的快速颤动,它是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圈的某些地区的应力集中而使岩石变形。

45.震级: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等级划分,它与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相关a.超微震:震级大于1的地震b.微震:震级大于1小于3的地震c.弱震:震级大于3小于5的地震d.强震:震级大于5小于7的地震e.大地震:7级及其以上的地震46.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

一次地震只有只有一个震级。

47.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世界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洋中脊(海岭)地震带、大陆断裂谷地震带48.全球岩石圈划分成6大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49.板块的边界及其类型:拉张型边界、挤压型边界、剪切型边界50.地壳历史的研究方法<一>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依据:(1)沉积旋回和岩性变化(2)地层接触关系(3)古生物(化石)<二>岩相古地理分析:<1>沉积相的分类(海相沉积、过渡相沉积、陆相沉积)<2>岩相分析的主要根据(生物化石、岩性特征和结构、特殊矿物)<3>岩相分析的原则:现实类比方法<三>构造历史分析51.世界最古老的大冰期:震旦纪冰期中国最古老的冰期:南华大冰期52.前寒武纪--太古宙和元古宙的重大事件:早古生代初期的“加里东运动”、晚古生代的“海西运动(华力西运动)”、到中生代末,最突出的生物事件:恐龙全部灭亡、新生代的新阿尔卑斯运动(喜马拉雅运动)53.最后一个大冰期:第四纪大冰期54大陆漂移学说(1912年,德国学者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和缺陷:一、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1).大陆系由较轻的刚性硅铝质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硅镁质之上。

(2).全世界大陆在古生代石炭纪以后联结成一体,为泛大陆。

围绕泛大陆的广阔海洋,成为泛大洋。

(3).在潮汐力和地转离心力作用下,自中生代开始向赤道和向西漂移。

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基本格局。

(4).各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挤压并褶皱形成山脉,如科迪勒拉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