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基础复习问答题(DOC)

地质学基础复习问答题(DOC)
地质学基础复习问答题(DOC)

1、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沉积岩岩性和生物群的综合特征,称为岩相。包括:海相、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三类。

2、克拉克值:把地壳中每种元素含量的百分比值称为克拉克值。

3、元素的丰度:根据大陆地壳中(地下16Km以内)的5159个岩石、矿物、土壤和天然水的样品分析数据,于1889年第一次算出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数值(平均质量百分比),即元素的丰度。

4、矿物:天然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内部原子排列顺序和物理特征的元素单质和无机化合物。

5、晶体:有三个特征:(1)晶体有一定的几何外形;(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3)晶体有各向异性的特点。

6、非晶质体:凡内部质点呈不规则排列的物体。

7、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一定结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和上地幔的物质基础。按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8、岩浆岩:是由高温熔融的岩浆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称火成岩;

9、沉积岩:是在地表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产物经水、空气和冰川等外力的搬运、沉积和成岩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10、变质岩:是由先成的岩浆岩、沉积岩或变质岩,由于其所处地质环境的改变经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1、岩石的碱度即指岩石中碱的饱和程度,岩石的碱度与碱含量多少有一定关系。通常把Na2O K2O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称为全碱含量;

12、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

13、矿物的发光性:指矿物受外加能量激发,能发出可见光的性质。

14、矿物的力学性质:矿物在外力作用下表现出来的性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解理和硬度,其次有延展性、脆性、弹性和挠性等。

15、矿物的解理与断口:矿物受外力作用后,沿着一定的结晶方向发生破裂,并能裂出光滑平面的性质称解理。这些平面称解理面。如果矿物受外力作用,在任意方向破裂并呈各种凹凸不平的断面(如贝壳状、锯齿状)则这样的断面称为断口。

16、矿物的脆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容易破碎的性质为脆性。

17、矿物的延展性:是矿物在锥击或引拉下,容易形成薄片或细丝的性质。

18、矿物的弹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但外力作用取消后,则能使弯曲变形恢复原状的性质。

19、矿物的挠性:矿物受外力作用发生弯曲变形,如当外力取消后,弯曲了的形变不能恢复原状的性质。

20、矿物的密度和相对密度:矿物的密度是非常重要的性质之一,因为它反映了矿物的化学组分和晶体结构。矿物的密度指矿物单位体积的重量。矿物的相对密度是矿物在空气中的重量(P克)与4℃时同体积水的重量比。

21、矿物的磁性:指矿物能被永久磁铁或磁铁吸引或排斥的性质。

22、水平构造:岩层产状近于水平,这种构造出现在构造运动影响较轻微的地区或大范围内均匀抬升或下降的地区,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水平构造中较新的岩层总是位于较老的岩层之上。不同地点同高程上,出露同一地层;同一地点,老地层在低洼处,新地层在较高的位置。

23、倾斜构造: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的夹角。倾斜构造带常常是褶曲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也可以是大区域内的不均匀抬升或下降造成的。此时岩层仍保持下老上新的层序。

24、褶皱构造:褶皱是岩层弯曲形成的构造。在地壳岩石中褶皱弯曲的规模差别很大,从显微构造直到巨大的构造盆地和地槽带均属褶皱构造。

25、断裂构造:断裂构造是由于岩层受力发生脆性破裂而产生的构造。

26、节理:节理是当岩层、岩体发生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显著位移时的断裂构造。它是野外常见的构造现象,一般成群、成族出现。

27、断层:是岩体发生较明显位移的破裂带或破裂面。断层是地壳中广泛存在的地质构造,形态各异,规模不一。断层深度可达数千米,断层延伸最长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千米。

28、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29、内力地质作用:是因地球内部能产生的地质作用,这类地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下深处,有的可波及到地表。它使岩石圈发生变形、变位,或发生变质,或发生物质重熔,以至形成新岩石。

30、岩浆作用:是岩浆从形成、运动直到冷凝成岩的全过程。

31、岩浆:是地下岩石的高温(800~1200℃)熔融体。

32、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是岩石在风化带以下,受温度、压力和流体物质的影响,在固态下转变成新的岩石的作用。

33、地震:地震是岩石中积蓄的应变能以弹性波形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内部的快速颤动。地震发源于地下深处,并波及地表。绝大多数地震是构造运动引起岩石断裂而发生的。

34、矿产资源指经过地质成矿作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并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矿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体。

35、矿石:矿物集合体。在现代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以工业规模从矿物

中加工提取金属或其他产品。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25分)

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

2、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以分为三类,它们是: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其中大理岩属于变质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玄武岩是属于岩浆岩,石灰岩是属于沉积岩。

3、按岩浆岩中的二氧化硅的含量,可划分为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

4、相对地质年代的四级时代单位依次是宙、代、纪、世。

5、岩层的产状三要素是:走向、倾向和倾角。

6、摩氏硬度计中,硬度为3、4、

7、9的矿物依次为:方解石、萤石、石英和刚玉。在野外,通常用小刀、指甲来粗略测试矿物硬度,小刀的硬度是5.5左右,指甲的硬度是2.5左右。

7、变质作用的方式主要有重结晶作用变质作用交代作

用变形和碎裂作用等几种。

8、风化作用可分为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和生物风化作用三种方式,其综合产物是土壤。

9、地层的接触关系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角度不整合接触三

种。

10、残积物是风化作用产物,坡积物是片流地质作用产物,河流的沉积物为冲积物,冰川堆积物为冰碛物。

11、根据褶皱的轴面和两翼产状,可将褶皱分为直立褶皱倒转褶皱斜歪褶皱平卧褶皱翻卷褶皱。

12、根据断层两盘相对运动,可将断层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

13、地质学对人类社会担负着两大使命,分别为寻找矿产资源和环境保护。

14、赤道半径为(6,378.2)km,两极半径为(6,356.8)km。赤道周长为(40 075.24)km。

15、决定岩浆性质最重要的化学成分是(SiO2),根据它的百分含量可把岩浆分为(超基性岩(SiO2 <45%))、(基性岩(SiO2 45-53%))、(中性岩(SiO2 53-66%))和(和酸性岩(SiO2 >66%))四类。

16、远处发生了一次剧烈地震,地震台首先接收到的是(纵)波,其次是(横)波,最后记录到的是(横)波;说明(纵)波比其它形式的地震波传播速度更快。

17、1912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大陆漂移说。

18、地球外部圈层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内部圈层划分为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19、岩浆作用可以划分为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

20、在垂向上,风化壳自下而上可分为基岩、半风化层、残积层、土壤层。

21、成岩作用包括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解作用等

22、变质作用类型接触交代变质作用、角岩是接触变质、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

23、由早至晚,古生代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六个纪。

24、岩层产状三要素是指走向、倾向和倾角。

25、地壳中克拉克值最高的元素是(氧);氧化物含量最多的是(二氧化硅)。

26、划分地壳,地幔和地核的两个一级不连续面是(莫霍面)和(古登堡不连续面)。

27、地壳基本上可分为(大陆型)和(海洋)型两种。

28、地壳演化的四个阶段是(冥故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29、地壳中各元素的丰度:氧(45.2%),硅(27.2%) 铝(8%),铁(5.8%),钙(5.06%)镁(2.77%),钠(2.32%),钾(1.68%),钛(0.68%),氢(0.14%),锰(0.10%),磷(0.10%)其它所有元素(0.95%)

30、根据组成集合体矿物的延伸类型,可分为一向延伸,二向延展和三向等长三种类型

31、研究矿物的力学性质主要需掌握的是矿物的硬度、解理、断口、密度和比重

32、矿物的光学性质就是矿物对光的吸收、反射、折射以及光在矿物中传播的性质,主要有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和透明度等;

33、矿物的有些特殊性质,如发光性、磁性、压电性、放射性、特殊的味道等仅存在于少数矿物中。这些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定矿物之外,在工业上也具有相当价值。

34、岩浆主要来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那里温度高达1300℃,压力约数千个大气压,使岩浆具有极大的活动性和能量,按其活动又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

35、岩浆岩常见的如在地壳中分布很广的中粗粒结构的侵入岩——花岗岩,气孔构造发育,黑色致密的玄武岩,流纹构造显著的酸性喷出岩——流纹岩等。

36、沉积岩是在地表和地表下不太深的地方形成的地质体。它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由风化作用,生物作用和某些火山作用产生的物质经搬运、沉积和成岩等一系列地质作用形成的。沉积岩的体积只占岩石圈的5%,但其分布面积却占陆地的75%,大洋底部几乎全部为沉积岩或沉积物所覆盖,沉积岩中蕴藏着大量的沉积矿产,如煤,石油,天

然气,盐类等,而且铁锰铝铜铅锌等矿产中沉积类型的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37、板块之间有三种相对运动方式:聚合、张裂与保守(错动)三种方式,所以板块之边界可分为张裂型板块边界、聚合型板块边界和错动型板块边界三种类型。

38、解理分有: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不完全解理和极不完全解理。

39、断口分有:贝壳状、锯齿状、参差状、土状,等

40、一般变质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变质作用作用于岩浆岩(火成岩),形成的变质岩成为正变质岩;另一类是作用于沉积岩,生成的变质岩为副变质岩。

41、矿产资源的分类: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

1、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

(1)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其分支学科有;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

(2)研究地壳结构、构造及其演变规律。如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地球物理学等。

(3)研究地球的历史。如古生物、地史学等。

(4)研究地质学应用问题。找矿勘探、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

(5)研究地质方法学问题。数学地质、遥感地质学等。

(6)综合性研究。地质学发展经历着由合到分、再由分到合。目前正处于新的联合的过程中。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的兴起

2、什么是地质学?

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3、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地质学研究的任务: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地球;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也涉及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下更深的部位,以及某些地外物质。

地质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在正确认识地球的基础上,指导人类寻找并合理开发利用矿产、地下水、油气等资源与能源,查明和防治地质灾害,为改善人类生存的地质环境服务。

4、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本世纪50年代后,科学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为大地测量开辟了多种途径,高精度的微波测距,激光测距,特别是人造卫星上天,再加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和国际间的合作,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大小和形状了。通过实测和分析,终于得到确切的数据:

地球的基本参数:

平均赤道半径: 6378.137 千米平均极半径: 6356.752 千米

平均半径: 6371千米质量:

25.976× 1024千克

平均密度: 5.517克/厘米3 逃逸速度: 11.2千米/秒

子午线周长:40008.08千米赤道周长:40075.24千米

地球的面积:51000万平方千米海洋面积:36100万平方千米

陆地面积:14900万平方千米地球的体积:10830亿立方千米

大陆最高峰: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大陆平均高度:825米

海洋最深海沟:—11034米海洋平均深度:—3800米

大陆和海洋的平均高度:—2448米

看起来,地球形状像一只梨子:它的赤道部分鼓起,是它的“梨身”;北极有点放尖,像个“梨蒂”;南极有点凹进去,像个“梨脐”,整个地球像个梨形的旋转体,因此人们称它为“梨形地球” 。其实地球确切地说,是个三轴椭球体。

5、简述矿物的物理性质。

矿物的物理性质:矿物的物理性质取决于矿物本身的化学成分和内部结构。不同中矿物,由于成分和结构不同,物理性质各异,因此,可以借助物理性质的差异来识别矿物。我们可以从矿物的光学性质、矿物的力学性质、矿物的密度和相对密度、矿物的磁性、矿物的电学性质、矿物

的放射性对矿物进行鉴定。

6、地球的重力

地球上的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的引力,也都受到地球自转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这两个力的方向和大小是互不相同的,两者的合力就是重力。

7、地球的温度

地面的温度因地因时而异,但全球地面的平均温度大致保持在15℃左右。同地面温度比较起来,地内温度要高得多。矿井内的温度,涌出地面的温泉和火山喷发的熔岩,都说明了这一点。测量表明,在地球内部,深度愈大,温度就愈高。地内温度随深度而增加的速度叫地温梯度。在不同地区,由于岩层性质和周围环境的不同,地温梯度有很大的差异,一个合理的平均值是每km约升高30℃。

按这一地温梯度推算,地下 70km深处,温度将高达2100℃。即使在地下 160km深处约 5万大气压的条件下,最难熔化的橄榄岩的熔点也只有2140℃。若果竞如此,那么,地球除地表几十km的薄层外,将全部处于熔融状态。

但是,地震波的传播情况表明,地幔全部是固体。这一事实说明,地温梯度随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地减小,地内温度远没有那样地高。地幔全部是固体的事实表明,地内100km深处,温度不会超过1300℃;在 300km 深处,不会超过2000℃(这是各该深度的压力条件下,玄武岩熔化的温度)。当然,不同地点会有不同的情况,但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8、地球的磁性

地球是一个磁化球体。它仿佛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磁针在地球上受到磁力的作用,指向磁力线方向。磁力线的方向因地点而不同。地面上有二个地点的磁力线是垂直的,以至磁针的方向垂直于地面,那里是磁性最强的地方,叫做磁极。按地理学上的习惯,把位于北半球的磁极叫磁北极,位于南半球的磁极叫磁南极。南北磁极的连线叫磁轴。在南北磁极之间,有一个地带的磁力线是水平的,以致磁针的方向平行于地面。那里是磁性最弱的地带,叫磁赤道。

9、地球的弹性:

当存在固体潮时,某一观测点的铅垂线方向和地面的倾斜还会相应发生变化,但其变幅不大,仅有千分之几秒角度。固体潮的存在说明固体地球具有一定的弹性,固体潮就是弹性地球在日月引潮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弹性变形。此外,由于地震波也是一种弹性波,地球能够传播地震波的这一特征也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地球是有弹性的。

10、地球的表面形态:

地球表面共有7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南极洲)、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地球表面共有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11、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与磁层及内部圈层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线,各圈层之间也没有明显的分界,特别在底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交错。

(1)大气圈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存在于整个地球外层。大气圈是地球海陆表面到星际空间的过渡圈层,没有明显的上限,一直可以延续到800千米高度以上,只是越趋向外大气越少,在2000 ~ 16000 千米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气圈对生物的形成、发育和保护有很大的作用。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住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下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因此,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2)水圈水圈是指连续包围地球表面的水层,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既有液态水,也包括气态水和固态水。

从离地球数万千米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又是一颗“水球”。

水圈是地球特有的环境优势。水圈的运动和循环影响了地球上各种环境条件的变化,影响各个圈层,使地球处在不断地变换之中。更重要的是水对亿万种生命以及人类能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3)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生物有机体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是一个有生命的特殊圈层。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它是地球大气、水和地壳长期演化、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又参与了对岩石、大气和水等其他圈层的改造,对地表物质的循环、能量转换和积聚具有特殊作用。

12、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内部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地球科学家使用地震的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与构成。根据地球物理的研究,地球内部是一个非均质体,各层物质的密度、压力、温度、物理状态和化学成分存在着明显差异。地球内部存在两个明显的地震波不连续界面,由此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同心圈层(图3-3)。其中地壳及地幔顶部是由坚硬的岩石所组成的,厚度约为70千米~150千米,又称为岩石圈。

(1)地壳地壳是地球表面的一层薄壳。厚度不均匀,大陆地区平均厚度约35千米,最厚处可达70千米(如我国的青藏高原);海洋地区平均约7千米,最薄处仅4千米,地壳的体积为全地球体积1%,质量为全球质量的0.4%,密度是地球平均密度的1/2,为2.7~2.9克/厘米3。危害极大的大陆浅源地震,就是发生在地壳这一层内。

(2)地幔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在距地球表面以下平均深度60~250千米处的上地幔上部有一层软流圈,它位于岩石圈之下,是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物质具有柔性。软流圈可能与地球表面的许多活动有密切的关系,它是岩浆的源地、地震和火山现象的根源,造成地幔对流、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形成有用的矿藏。

(3)地核地核指地球核心部分,半径约3400千米,质量和体积分别为全球的31.5%和16%,密度极高,边缘区为9.7克/厘米3,地核中心则高13克/厘米3,温度也随深度而上升,地核边缘的温度是3700℃,地心达到5500—6000℃。地核主要由高密度的铁镍合金组成。地核也被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13、沉积岩主要特征是:

①层理构造显著;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

14、矿物的光学性质:

颜色:是对可见光选择吸收是物体呈现颜色的主要原因。光的反射、干涉等物理因素能引起矿物呈色,如晕色、变彩。

条痕:质矿物粉末的颜色.矿物条很可以消除假色,减弱他色。因此比矿物颜色更稳定,所以在鉴定各种彩色或金属色的矿物时,条痕是重要的鉴定特征。浅色矿物条痕都为白色或灰白色,所以没有鉴定意义。

雌黄(金黄色)、赤铁矿(红棕色)、铬铅矿(黄色)、黄铜矿(黑色) 、辰砂(红色) 、辉钼矿(灰色)

透明度:是指矿物可以透过可见光的程度。有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之分。

透明半透明不透明

光泽:是指矿物表面对光的反射能力。光泽有四级: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和玻璃光泽,后三者统称为非金属光泽。

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金刚光泽、玻璃光泽

折射率:是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在晶体中的速度之比,也等于光的入射角正弦和折射角正弦之比。

15、什么是矿物的硬度及分级?

矿物的硬度:指矿物抵抗外来刻画、压入或研磨等机械作用的能力。矿物硬度以H表示。常用刻画发来测定矿物硬度。这种方法在矿物学中一

直沿用的是十种矿物组成的摩斯硬度计,按该十种矿物软硬程度排列成十级:例如某矿物能把石膏刻划出伤痕,却又能为方解石刻动,其硬度定为2.5。如果另一种矿物与萤石互相都能勉强划动则二者硬度相近,可定为4度;而压入硬度是矿物绝对硬度的一种。摩氏硬度计十种矿物的压入硬度如下(单位kg/mm2):①滑石 2 ⑥正长石

930 ②石膏 35 ③方解石 172 ④萤石248⑤磷灰石610 ⑦石英 1120 ⑧黄玉 1250 ⑨硬玉 2100 ⑩金刚石≈10000

16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如何?沉积岩分为哪些类型?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硬结成岩作用等几个互相衔接的阶段。但这些作用有时是错综复杂和互为因果的,如岩石风化提供剥蚀的条件,而岩石被剥蚀后又提供继续风化的条件;风化、剥蚀产物提供搬运的条件,而岩石碎屑在搬运中又可作为进行剥蚀作用的“武器”;物质经搬运而后沉积,而沉积物又可受到剥蚀破坏重新搬运。

17、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变质岩是在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构造的变化和改造产生的新型岩石。这些力量包括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如普通石灰石由于重结晶变成大理石。

变质岩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一般变质岩是在地下深处的高温(要大于150摄氏度)高压下产生的,后来由于地壳运动而出露地表。

18、什么是地壳运动及分类?

由内营力引起地壳结构改变、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构造运动叫地壳运动。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也称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垂直运动,又称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2)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3)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19、地震种类及危害?

地震通常可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1)天然地震:是由于地壳不断运动变化等自然原因引起的,按其成因不同又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

构造地震:地壳的岩石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生倾斜的弯曲,当积累起来的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岩层就会突然断裂和错动,或使原来的断裂发生错动。使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地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这就是构造地震。这种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

火山地震:是指由于火山活动时岩浆的冲击或热应力作用而引起的地震。这种地震约占地震总数70%左右,其震级较小,很少造成破坏,所波及的范围也很小,仅限于火山及其邻近地区。

塌陷地震:是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的顶部塌陷而起的地震。这种地震约占地震总数3%左右,震级都很小,波及的范围出是局部性的。

诱发地震:是由于水库蓄水而引起的地震,舅我国广东新丰江水库、湖北丹江水库等,都曾发生过水库诱发地震。

(2)人工地震:中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

一般听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主要是指构造地震,因为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此外,若按震源深度来划分,可将地震分为震源深度为0—70公里的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为70—300公里的中源地震;震源深度为300—700公里的深源地震。

如果按照观测台测台站至震中的距离来划分,可将地震分为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的远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时的近震和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地方震。

20、地质年代表

宙代纪世年代百万年主要事件

始终

显生宙新

第四纪

全新

0.01 现代人类繁荣(参照年表)

更新

2.4 0.01

大量大型哺乳动物灭绝人

类进化到现代状态

第三纪

上新

5.3 2.4

中新

23 5.3

渐新

36.5 23

始新

53 36.5

古新

65 53

白垩纪135 65

恐龙的繁荣和灭绝有胎盘

的哺乳动物出现

侏罗纪205 135

有袋类哺乳动物出现鸟

类出现

裸子植物繁荣被子植

物出现

三叠纪250 205

恐龙出现卵生哺乳动物

出现

二叠纪290 250

二叠纪灭绝事件,地球上95%生

物灭绝

盘古大陆形成

石炭纪355 290

昆虫繁荣爬行动物出

现煤炭森林

泥盆纪410 355

鱼类繁荣两栖动物出现

昆虫出现种子植物出

石松和木贼出现

志留纪438 410 陆生的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510 438 鱼类出现

寒武纪570 510 寒武纪生命大爆炸

隐生宙元

埃迪卡

拉纪

650 570 多细胞生物出现

2

500

650 真核生物出现

4

550

2

500

地球形成海洋形

成原核生物出现

21、外力地质作用

1、风化作用:在外因作用下,岩石发生机械崩解或化学分解,变成松散的碎屑或土壤。

2.剥蚀作用:岩石因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而被剥蚀。如河岸岩石被流水冲刷,导致河岸后退;山顶被剥蚀而变矮。

3.搬运作用:风化、剥蚀的产物被搬运到它处。

(1)机械搬运---以机械方式破坏的产物(泥、砂、砾等)被流水、冰川、风搬运。

(2)化学搬运---以化学方式破坏的产物是通过真溶液或胶体溶液进行搬运。如石灰岩溶于水之后,以Ca++,HCO3-离子形式搬运;长石风化后形成粘土矿物、二氧化硅在水中呈胶体质点被搬运。

(3)生物搬运---生物吸取介质中的化学元素来营养自己,建造其骨骼,死亡后在一定的地方堆积下来,也起着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搬运物在条件适宜的地方发生沉积。如流水搬运物在河流转弯处、湖口或河口因流速减慢而沉积;风的搬运物因风力减弱或受阻拦而堆积。

(1)机械沉积---机械搬运物按机械方式沉积,受重力支配。重的物质搬运近且先沉积,轻的搬运远而后沉积。

(2)化学沉积---化学搬运物沉淀作用受化学反应的规律支配。在真溶液中溶解度小的物质搬运近且先沉淀,易溶物质后沉淀;水中胶体质点的沉积是通过与电解质的中和作用或正、负胶体中和作用,或水的蒸发作用等。

(3)生物沉积---生物有机体直接发生堆积。如钙质骨骼生物堆积,成为石灰岩;植物被埋后转变成煤。

(4)生物化学沉积作用---生物作用与化学作用可以共同起作用而

引起物质的沉积。如铁细菌吸收水中的铁而沉淀出铁矿。石灰岩(碳酸盐灰泥,原以为化学沉积,实有生物作用参与,也可能就是生物作用)。

沉积作用的产物即沉积物,分别称为碎屑沉积物,化学沉积物,生物沉积物,生物化学沉积物。

5. 固结成岩作用: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坚硬岩石的过程,称固结成岩作用。

(1)压实作用---上覆沉积物压力使孔隙变少、水份挤出、变硬。

(2)胶结作用---碎屑沉积物的粒间孔隙之中有水溶液,它在成岩过程中会发生化学沉淀,这些物质使碎屑胶结变硬。这种化学沉淀物称为胶结物,如SiO2,Fe 2O3.nH2O,CaCO3等。

粘土及细粉砂等细碎屑物也可起胶结作用,它们称为杂基,杂基是机械沉积的细粒部分。

胶结物和杂基统称为填隙物。

(3)重结晶作用:非晶质或结晶微细的沉积物因环境的改变而重新结晶或晶粒长大、加粗,从而使矿物紧密嵌合。主要发生于化学沉积物或生物化学沉积物中。

(4)新矿物的生长:沉积物中不稳定矿物溶解或发生化学变化,导致若干化学成分重新组合或结合成新矿物,从而使沉积物变硬。

固结时间、固结程度差别很大,有的易固结(如温泉中沉淀的CaCO3),有的难(如某些粘土,几千万年后仍呈塑性状态)。岩石固结成岩后,若因构造运动露出地表,又进入新一轮的风化作用、剥蚀作用。

22、我国矿产资源现状怎样?

2003年初,全国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共158种,其中,能源矿产10种,金属矿产54种,非金属矿产91种,其他水气矿产3种。原油、煤等能源矿产,铁等黑色金属矿产保有的查明资源储量不同程度下降。

第三轮矿产资源可供性论证第一期工作完成,摸清了45种主要矿产对国民经济建设保证程度情况。《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发表。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工作正式启动。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矿产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157处,其中能源矿产15处,黑色金属矿产4处,有色金属矿产73处,贵金属矿产34处,冶金辅助原料矿产2处,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11处,建材及其他非金属矿产14处,其他水气矿产4处。新查明(预测)矿产资源量:石油7.99亿吨,天然气5035.39亿立方米,原煤51.95亿吨,铁7.02亿吨(矿石),铜443.26万吨(金属)。

全国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2003年矿产品进口量大幅度增加,其中原油进口9112万吨,铁矿石

进口14813万吨,锰矿石进口286万吨,铬铁矿进口178万吨,铜矿石进口267万吨,钾肥进口657万吨。

23、云南省矿产资源概况?

云南矿产储量大、矿种全,号称中国的“有色金属王国”。已发现矿产142种,有92种探明了储量,矿产地1274处。有54种矿产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有色金属是云南最大的矿产优势,铝、锌、锡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一位,铜、镍金属保有储量居全国第三位。在贵金属、稀有元素矿产中,铟、铊、镉保有金属储量居全国第1位,银、锗、铂族金属储量居全国第2位;其它矿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在能源矿产中,煤炭保有储量居全国第9位;在化工原料矿产中,磷、盐、芒硝、砷、钾盐、硫铁矿、电石用灭岩、化肥用蛇纹岩等8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前10位。

云南已形成了一批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矿产资源采、选、冶工业,是国家重要的锡、铜、磷肥生产基地。

24、矿产资源保护的意义?

矿产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取得巨大成就,探明一大批矿产资源,建成比较完善的矿产品供应体系,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中国92%以上的一次能源、80%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矿产资源。

中国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国家战略,把保护资源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要内容。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中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中国二十一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2001年4月批准实施了《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03年1月开始实施《中国二十一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中国主要依靠开发本国的矿产资源来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政府鼓励勘查开发有市场需求的矿产资源,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优势矿产资源,以提高国内矿产品的供应能力。同时,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开发中国矿产资源,利用国外市场与国外矿产资源,推动中国矿山企业和矿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政策。中国政府认为,国外矿业公司进入中国,中国矿山企业走向世界,实现各国资源互补,对推进世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共同繁荣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5、矿产资源及其勘查开发现状

中国现已发现171种矿产资源,查明资源储量的有158种,其中石油、天然气、煤、铀、地热等能源矿产10种,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

矿产54种,石墨、磷、硫、钾盐等非金属矿产91种,地下水、矿泉水等水气矿产3种。矿产地近18000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7000余处。

26、中国矿产资源的基本特点是:

(1)资源总量较大,矿种比较齐全。中国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资源总量比较丰富。煤、铁、铜、铝、铅、锌等支柱性矿产都有较多的查明资源储量。煤、稀土、钨、锡、钼、锑、钛、石膏、膨润土、芒硝、菱镁矿、重晶石、萤石、滑石和石墨等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具有明显优势。地热、矿泉水资源丰富,地下水质量总体较好。

(2)人均资源量少,部分资源供需失衡。人口多、矿产资源人均量低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较低水平。金刚石、铂、铬铁矿、钾盐等矿产资源供需缺口较大。

(3)优劣矿并存。既有品质优良的矿石,又有低品位、组分复杂的矿石。钨、锡、稀土、钼、锑、滑石、菱镁矿、石墨等矿产资源品质较高,而铁、锰、铝、铜、磷等矿产资源贫矿多、共生与伴生矿多、难选冶矿多。

(4)查明资源储量中地质控制程度较低的部分所占的比重较大。查明资源储量结构中,资源量多,储量、基础储量少;经济可利用性差或经济意义未确定的资源储量多,经济可利用的资源储量少;控制和推断的资源储量多,探明的资源储量少。

(5)成矿条件较好,通过勘查工作找到更多矿产资源的前景较好。石油、天然气、金、铜等矿产资源的找矿潜力很大。老矿山深部、外围和西部地区是重要的矿产资源接替区。

地质学基础试题和答案

《地质学基础》作业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30个)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3、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4、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5、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6、双变质带:大洋板块沿贝尼奥夫带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插引起的成双变质带,一个是分布于靠大洋一侧的高压低温变质带,另一个是与之平行的高温低压变质带。 7、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8、岩石孔隙度:指岩石内孔隙总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9、地下水:是指埋藏于地下地的水,即地表以下的松散堆积物和岩石空隙中的水。 10、冰川:大陆上缓慢流动的巨大冰体。 11、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12、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13、类质同象:指在矿物晶体结构中,由性质相似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占据了原来离子或原子的位置,而不引起化学键性和晶体结构类型发生质变的现象。但可引起化学成分及其它有关性质的改变。 14、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5、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6、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7、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18、波痕:波痕是在流水(或风)作用下,砂质沉积物移动时所形成的沙纹或沙波。 19、火山碎屑岩:指火山作用形成的各种碎屑物质堆积而成的岩石。 20、沉积相:指沉积环境及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包括岩石的、生物的、地化的特征)。 21、三角洲:带有泥砂的河流进入蓄水盆地,因流速减小,沉积物在河口地区大量堆积,并导致岸线向盆地方向不规则进积而进行的沉积体。 22、浊流:指沉积物颗粒靠涡流(湍流)支撑,呈悬浮状态在流体中搬运的重力流。 23、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作用:就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24、地层层序律:对于层状岩层而言,老地层先形成、在下面,新地层依次层层叠覆,越往上,地层越新。 25、标准化石:在一个地层单位中,选择少数特有的生物化石,具有生存时间短、地理分布

地质学基础课程综合复习资料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2、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3、克拉克值:国际上把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 4、风化壳:指残积物和经生物风化作用形成的土壤层等在陆‘地上形成的不连续薄壳(层)。 5、岩浆岩的构造:指岩石组成部分(矿物)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的岩石特征。 6、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7、岩石:岩石是天然产出的是有一定结构、构造和稳定外形的矿物集合体,是地质作用的产物。 8、地质作用:引起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表面形态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各种自然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9、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0、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11、沉积作用:母岩风化和剥蚀产物在外力的搬运过程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冰川的融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便会导致搬运物质的逐渐沉积,这种作用称沉积作用。7、成分成熟度; 二、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花岗岩属于(C) A、中性深成侵入岩; B、中性浅成侵入岩; C、酸性深成侵入岩; D、基性浅成侵入岩。 3、Fe3+:Fe2+如果大于3,则沉积岩底颜色多为(D) A、棕色;B、黑色;C、浅绿灰色;D、红色或棕红色。 4、下列不是矿物的是(C) A、冰; B、石英; C、煤; D、自然金。 5、竹叶状灰岩是(B) A、生物骨架结构; B、粒屑结构; C、晶粒结构; D、泥状结构。 6、下列单元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7、外动力地质作用的主要能源是(B) A、放射能; B、太阳能; C、地球引力能; D、科里奥利力。 8、生物碎屑灰岩是(B) A、生物骨架结构; B、粒屑结构; C、晶粒结构; D、泥状结构。 9、下列硅酸盐矿物中最易风化的是(C) A、石英;B、黑云母;C、橄榄石;D、角闪石。 10、长江下荆江段的“九曲回肠”是因为(C)造成的。 A、河流向源侵蚀; B、河流下蚀作用; C、河流截弯取直; D、河流分叉。 11、下列矿物中,硬度比石英大的是(A) A、黄玉; B、萤石; C、正长石; D、方解石。 12、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B、裂谷;C、岛弧;D、洋中脊。 三、判断题 1、岩浆岩中石英和角闪石具有特殊意义,能够反映岩浆岩中SiO2饱和度,因此可以称为酸度指示矿物。×

水文地质学基础练习(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能力拓展练习 班级: 学号: :

一、阅读以下材料,分别说明A、B两区的气候类型并比较两种气候类型对地下水的影响。 (1)A区处于黄土高原地带,气候变化显著,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气候。年平均气温9.9℃,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19.8℃。年降水量分配极不均匀,多集中在六、七、八三个月,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7.2mm,最大年降水量767.4mm(2003年),最小年降水量385.4mm(2004年)。最大年蒸发量2346.4mm,最大冻土深度61cm。全年风向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 (2)B区为温带季风区海洋~大陆性气候气候,四季分明。据气象站1959年1月到1998年11月的观测资料: 年平均气温13.5℃,月平均最高气温34.3℃(1957年7月),日最高气温41.6℃(1960年6月21日),月平均最低气温-9.8℃(1963年1月),日最低气温-19.4℃(1964年2月18日),多年来最低平均气温月为1月,平均气温-2℃,平均最高气温月为7月,平均29℃。 年平均降雨量677.17mm,年最大降雨量为1186.0mm(1964年),年最小降雨量为347.90mm(1988年),日最大降雨量177.1mm(1965年7月9日),降雨多集中于每年的7、8月份。一般春季雨量少,时有春早。年平均蒸发量1728.27mm,年最大蒸发量2228.2mm(1960年),年最低蒸发量1493.0mm(1984年)。春夏两季多东及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最大风力8级,平均风速为2.3m/s。历年最大积雪厚度0.15m,最大冻土深度0.3lm。 说明:本题通过实际材料向学生说明气候因素对地下水的影响。 本题主要从降水量、蒸发量等要素说B区比A区降水量丰富,蒸发量小,更有利于地下水形成。 本题中A区实际是山西省潞安矿区,B区实际是山东省济宁矿区。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绪论一填空题 1 圈。 2 内部圈层。 3 4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或界面或间断面 古登堡面、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内核和外核。 698.74%,称为造岩元素。 7 8、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温度随深度的增大而增高,但不均匀。 9 10、地球的年龄约为46 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具体时间。 11 12、 先后关系。 13 1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观察、室内实验和综合分析等。 二、名词解释: 1、地质学 2、地壳 3、岩石圈 4、软流层 5、地质作用 6地质年代 7克拉克值 三、单选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 ( b)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地核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 a)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 d、地核 3、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 ( c) a、地壳b、岩石圈c、大气圈d、地球表层 4、直接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 a、元素b、矿物c、岩石d、矿石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b) a、硅b、氧c、铝d、铁 6、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 (a) a、地震b、高山削平c、海底上升d、油田形成 四、双项选择 1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是 a、康拉德面 b、莫霍面 c、古登堡面 d、莱曼面 e、地表面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a、硅铝层 b、洋壳 c、陆壳 d、硅镁层 e、铁镁层 3、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构造作用 b、岩浆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e、沉积作用 4、地球内部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是 a、物质交流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能量传输 五、判断题 1、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地壳(F) 2、矿物是尊称地壳的最基本单位(T) 3、地球是若干个相对状态而成分不同的物质是同心圈层所组成(F) 4、地表形态地貌始终处于不断的剧烈的运动变化中(F) 5、地球内部的密度、压力和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均匀的增加(F) 6、地质作用既有建设性又具有破坏性(T) 7、野外观察是直接观察自然界的地质现象(T) 8、绝对地质年代又称同位素地质年龄(T)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试题A2013

河北农业大学课程考试试卷 2013-—2014学年第材1学期学院专业卷别:A 考试科目: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核方式: 开卷 姓名: 学号:专业班级: (注: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本试卷共(4)页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其中单选题占5分,多选题占10分,共15分) 1、单选题(每题1分,共5分) ⑴ 二十一世纪,水文地质学着重向着( )应方向发展. A.环境水文地质学; B。水资源水文地质学; C.三维地理信息系统;D。遥感水文地质学 ⑵ 毛细饱和带与饱水带虽然都被水所饱和,但是由于毛细饱和带是在 表面张力的支持下才饱水的,所以也称( )。 A.饱水带; B.张力饱和带;C.包气带;D。支持毛细水带 ⑶ 舒卡列夫地下水分类的依据是地下水中六种主要离子(K+合并于N a+)及( )。 A.酸度; B.碱度; C。矿化度;D。固形物 ⑷在冲积平面上,要通过打井获取较丰富的地下水,通常在( )

地段布井。 A. 地势相对较高的; B.河间较低洼的; C. 平原区的上游;D。平原区的下游 ⑸地下水污染主要与()等人类活动有关。 A.工农业与生活; B.过量开采地下水; D。矿山开采排除地下水;C. 基坑开挖降水 2、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都选对者给分,否则不给分) ⑴ 下列属于地下水功能的描述是( )。 A.宝贵的资源; B。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 C.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D。工农业用水; E.地球内部地质演变信息的载体 ⑵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两类。 A。地质循环; B.大循环; C.水文循环; D.小循环; E.全球水文循环 ⑶岩石的空隙有( )哪三大类? A。孔隙; B。裂隙; C.溶隙; D.洞隙 ⑷根据给水与透水能力,可将岩层划分为( )。 A.弱透水层; B.隔水层; C.含水层;D.绝对不透水层 ⑸绘制地下水流网时,首先应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 或流线.边界包括( )三种类型.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汇编

绪论 一填空题 1、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一门自然科学。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岩石圈。 2、地球是由若干不同状态和成分的物质呈同心圈层所组成的。以地表为界,可以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 3、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4、我们主要把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作为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的主要依据。 5、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或界面或间断面。其中莫霍面、古登堡面、把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内核和外核。 、地壳元素中的氧、硅、铝、钙、钠、钾、镁等八种元素含量最高,占地壳总量的98.74%,称为造岩元素。 、地壳由一个不连续面康拉德面分为硅铝层或花岗岩质层和硅镁层或玄武岩质层上下两层。 8 9、地球内部的三个基本圈层是薄的,铝镁硅酸盐地壳,铁镁硅酸盐地幔和铁镍为主的地核。 10、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地质学上采用相对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发生先后顺序,绝对地质年代来表示地质事件的具体时间。 11、根据地之作用的能量来源,地质作用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大类。 12、相对低质年代是根据地质时期中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和古生物阶段来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相对先后关系。 13、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具有时间、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和多解性等特点。 14、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野外观察、室内实验和综合分析等。 二、名词解释: 1、地质学 2、地壳 3、岩石圈 4、软流层 5、地质作用 6地质年代 7克拉克值 三、单选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 ( b)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d、地核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 a) a、地壳b、岩石圈c、地幔 d、地核 3、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 ( c) a、地壳b、岩石圈c、大气圈d、地球表层 4、直接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 a、元素b、矿物c、岩石d、矿石 5、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 b) a、硅b、氧c、铝d、铁 6、属于内力地质作用的是 (a) a、地震b、高山削平c、海底上升d、油田形成 四、双项选择 1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的是 a、康拉德面 b、莫霍面 c、古登堡面 d、莱曼面 e、地表面 2、主要由8种元素组成,具有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结构的是 a、硅铝层 b、洋壳 c、陆壳 d、硅镁层 e、铁镁层 3、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构造作用 b、岩浆作用 c、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 e、沉积作用 4、地球内部各个圈层之间的相互联系是 a、物质交流 b、内力作用 c、外力作用 d、能量传输 五、判断题 1、地球最外部的圈层是地壳(F) 2、矿物是尊称地壳的最基本单位(T) 3、地球是若干个相对状态而成分不同的物质是同心圈层所组成(F)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

《地质学基础》总复习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形成,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3、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 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4、造岩矿物: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5、晶体: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呈规则排列的固体称为晶体。 6、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7、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 8、机械沉积分异作用:在沉积的过程中,使原来粗、细、轻、重混杂在一起的物质,按一定顺序依次沉积下来,这种作用称机械沉积分异作用。 9、沉积岩:又称为“水成岩”,它是在地表或近地表条件下,由早先形成的岩石(母岩)经风化、剥蚀等一系列外力地质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再经搬运、沉积和固结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10、沉积相:是指特定的沉积环境形成的一套有成因联系的沉积特征和生物特征的总和。 11、变质作用:由内力地质作用致使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变质作用。 12、岩浆岩的产状:指岩浆岩体在空间上的形态、规模,与围岩的关系以及形成时所处的深度及地质构造环境等。 13、地层:地壳上部成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14、岩层:由上下两个岩性界面所限制的同一岩性的层状岩石称为岩层。 15、地层层序:地层上下或新老关系 16、地层划分:既要把地层整理出上下顺序,又要划分出不同等级的阶段和确定其时代,这就是地层划分 17、平行不整合:地层内存在区域性剥蚀面,该面上、下地层在大范围内层面是平行的,但地层时代不连续,缺失部分时代地层;两套地层内化石显著变异,岩 性、岩相有大的变化;在剥蚀面上常有古风化壳残余。 18、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指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的不整合接触

水文地质学基础考试题A(2013)

河北农业大学课程考试试卷 2013--2014学年第材1学期学院专业卷别:A 考试科目:水文地质学基础考核方式:开卷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注: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本试卷共(4)页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其中单选题占5分,多选题占10分,共15分) 1、单选题(每题1分,共5分) ⑴二十一世纪,水文地质学着重向着()应方向发展。 A.环境水文地质学; B.水资源水文地质学; C.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水文地质学 ⑵毛细饱和带与饱水带虽然都被水所饱和,但是由于毛细饱和带是在 表面张力的支持下才饱水的,所以也称()。 A.饱水带; B. 张力饱和带; C.包气带; D. 支持毛细水带 ⑶舒卡列夫地下水分类的依据是地下水中六种主要离子(K+合并于 Na+)及()。 A.酸度; B.碱度; C.矿化度; D.固形物 ⑷在冲积平面上,要通过打井获取较丰富的地下水,通常在()地 段布井。

A. 地势相对较高的; B.河间较低洼的; C. 平原区的上游; D.平原区的下游 ⑸地下水污染主要与()等人类活动有关。 A.工农业与生活; B. 过量开采地下水; D.矿山开采排除地下水;C. 基坑开挖降水 2、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都选对者给分,否则不给分) ⑴下列属于地下水功能的描述是()。 A.宝贵的资源; B.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 C.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D.工农业用水; E.地球内部地质演变信息的载体 ⑵自然界的水循环分( )两类。 A.地质循环; B.大循环; C.水文循环; D.小循环; E.全球水文循环 ⑶岩石的空隙有( )哪三大类? A.孔隙; B.裂隙; C.溶隙; D.洞隙 ⑷根据给水与透水能力,可将岩层划分为( )。 A.弱透水层; B.隔水层; C.含水层; D.绝对不透水层 ⑸绘制地下水流网时,首先应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头线 或流线。边界包括( )三种类型。 A.隔水边界; B.水头边界; C.地下水面边界; D.分流线

地质学基础复习资料

2016年园林专业《地质学基础》复习提纲 (有▲符号为要求园林专业重点章及内容)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地质作用; 地质营力 二、选择/填空 内力地质作用的类型;外力地质作用的类型;地质作用的特点(填空) 第一章地球概况,第二章矿物 一、名词解释 矿物; 岩石圈:由地壳及软流圈以上的上地幔顶部坚硬岩石所组成的圈层。 二、选择/填空 1.石英、云母的鉴定特征; 2.克拉克值是指(各种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的百分数)。3.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依次为(填空)。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依次是O、Si、Al、Fe、Ca、Na、K、Mg、Ti、H。它们的总含量占地壳重量的99.98%。

▲第三章岩石 一、名词解释 岩石; 岩性; 岩浆岩(火成岩); 沉积岩; 变质岩; 熔岩; 岩浆作用; 侵入作用; 火山作用(喷出作用); 变质作用; 沉积作用; 层理; 片理; 分选性; 磨圆度; 二、选择/填空 1.岩浆岩按SiO2分类(填空); 2.岩浆作用包括(填空); 3.岩浆岩、沉积岩的常见结构、构造类型(选择);4.常见岩浆岩名称(选择);

5.固结成岩作用的基本方式; 6.沉积岩的基本结构类型; 7.碎屑结构的基本类型; 8.常见沉积岩名称; 9.砂岩分类; 10.在地质历史中岩石处于消亡中和新生的(无限循环)中。这是因为地质作用改变着岩石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只能有特定种类的岩石存在。 11.火山岩是(火山碎屑岩)及(熔岩)的总称。 三、简答题 1.简述岩浆岩的形成过程。 2.简述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3.简述陆源碎屑岩磨圆度、分选性与形成过程的关系。 答案:碎屑颗粒粗细的均匀程度称为分选性,碎屑颗粒棱角的磨损程度称为磨圆度。影响磨圆度和分选性的主要是风化剥蚀产物的搬运作用和沉积作用,搬运距离近的磨圆度差,而经过长期搬运的,反复磨蚀,磨圆度好;分选性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沉淀条件的快慢,一般迅速沉淀的分选性差,而缓慢的搬运,会使粒径不同的岩屑逐步沉淀,因此,分选性好。

2008地质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A卷)

安庆师范学院 2008 —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地质学基础 专业_______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_____ 学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大题 2、考生答题时必须准确填写院系、专业、班级、姓名、学号等 栏目,字迹要清楚工整 一、判断是非题(正确的填“ T”,错误的填“ F”每空1分, 共10分) ()1.野外调查是地球科学工作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环节,它能获 取所研究对象的第一手资料。 ()2.地壳运动按运动的方向可以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3.第四纪以后发生的地壳运动一般被称为新构造运动。 ()4.我国76年唐山地震成因属于火山地震,今年的汶川大地 震属于构造地震。 ()5.超基性岩浆岩中,SiO2含量为65 %以上。 ()6.地层是一层层沉积而成的,因此,较新的地层在任何情况 下,总是位于较老的地层之上。 ()7.地壳总质量最多的是沉积岩,占地壳表面积最多的是火成 岩。 ()8.整个地球内部都是熔融的,到处都存在岩浆。 A 卷) 院系 姓名

)9.岩层的走向与倾向相差180 ° )10.背斜的核部都是新岩层,向两翼地层逐渐变老。 1 ?矿物:矿物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 性质的均质物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1 .岩石: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2 ?岩浆:岩浆是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 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 2 .岩浆岩:岩浆岩是地下深处的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 石'。 3. 断层: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3. 节理:断裂两侧的岩块沿着破裂面没有发生或没有明显发生位移的断 裂构造。 4. 地堑;两条或两组大致平行的断层,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下降盘,其 两侧为上升盘,这样的断层组合叫地堑。 ( )。 2. 矿物比较硬度计中,硬度为 5,7,9 的矿物分别是( )、 ( )和( )° 3. 变质作用的主要因素有( )、( )和( )° 4. 组成断层的基本要素有:( )、( )和( )° 5. 板块的边界类型包括( )、( )和( )° 6. 晚古生代是由( )、 ( )和( )三个纪 1.地球内部层圈从外到内可分为( )和 组成。 (每空1分,共20分) 7.地质学的研究方法有:( 八室内实验和模拟实验以及 三、名词解释: 分,共15分) (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

月考试《水文地质学基础》考核 答案

东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水文地质学基础试卷(作业考核线上) B 卷学习中心:院校学号:姓名 (共页) 1.下面对孔隙大小描述正确的是:D A) 孔隙大小主要对地下水的储容影响很大。 B) 孔隙大小主要对地下水的流动影响大,它取决于孔隙通道最宽大的部分—孔腹。 C) 孔隙大小主要对地下水的流动影响大,它取决于孔隙通道最细小的部分—孔喉。 D) 孔隙大小的影响因素就是由颗粒大小决定的。 2.描述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错误的是: A)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都含水。 B) 含水层、隔水层与弱透水层是根据透水能力来划分的。 C) 弱透水层是渗透性相当差的岩层。 D) 粘土层一定是隔水层。 3. 下面对水力梯度的描述错误的是: A)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水流通过单位长度渗透途径为克服摩擦阻力所耗失的机械能。 B) 水力梯度为沿渗透途径的水头损失值。 C) 水力梯度可以理解为驱动力,即克服摩擦阻力使水以一定速度流动的力量。 D)水力梯度就是地下水在渗透过程中,不断克服阻力而消耗的机械能。 4. 下面哪类物质不是地下水中C1-的来源: A) 沉积岩中所含岩盐或其它氯化物的溶解。 B) 大气降水。 C) 来自岩浆岩中含氯矿物。 D) 来自火山喷发物的溶滤。 5. 关于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正确的描述是: A)在粘性土中都是捷径式下渗。 B) 地下水补给入渗方式要么是活塞式下渗,要么是捷径式下渗。

C)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到达含水层; D)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必须先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然后才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6. 关于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正确表述是: A)地下水流动系统中都是平面二维流。 B)地下水流动系统中的径流方向基本一致。 C)地下水流动系统中可以发育多个层次不同的径流系统。 D)地下水流动系统中的水化学特征一般不随地下水流动系统的水力特征变化而变化。 7. 水文因素影响地下水动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A)地表水体补给地下水而引起的地下水位抬升是均匀的。 B)补给地下水而引起地下水位抬升与地表水体水位抬升基本同步。 C)潜水向河流排泄而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接近河流,水位变幅大,远离河流的分水岭地段潜水位变幅最小。 D)河流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范围:一般数百米至数公里,此范围以外,主要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8. 沉积物的粒度和分选控制: A)孔隙水的分布。 B)孔隙水与外界的联系程度。 C)赋存孔隙水的孔隙大小。 D)孔隙水的渗透性能。 9. 对裂隙水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裂隙水多呈脉状含水系统,裂隙率要比松散岩层孔隙度大。 B)裂隙分布不均匀且具有方向性,导致裂隙水的分布多具方向性,表现为渗透的各向异性。 C)不同方向裂隙相互交切连通,可以构成连续分布的空间—裂隙网络,形成网络裂隙水。 D)有些裂隙水也可以构成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层状含水系统。 10. 关于各类碳酸盐岩中构造裂隙发育及岩溶透水性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厚层质纯灰岩发育很不均匀的稀疏、宽而长的构造裂隙。 B)中薄层灰岩发育密集、短小而均匀的构造裂隙,岩溶发育均匀而强烈。 C)泥质灰岩形成的裂隙张开宽度比较小,延伸性也比较差,不利于岩溶的发育。 D)厚层质纯灰岩有利于形成大型岩溶洞穴,但岩溶发育极不均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 地下水是赋存在地表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 2. 水文循环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地壳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 3. 岩石空隙可分为三类,即:松散岩石中的孔隙,坚硬岩石中 的裂隙和可溶岩石中的溶隙。 4. 含水层是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5. 达西定律也叫线性渗透定律。 6.地下水中主要阴离子成分有C1-、SO42- 和HCO3-。 7. 入渗方式包括活塞式和捷径式。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思考与习题集 绪论 重要术语 地质学、地质作用、内力地质作用、外力地质作用 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重点何在? 2.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主要方面? 3.试述地质学研究的意义? 4.你怎样理解地质学的特色? 5.地质学研究的方法怎样? 第一章:地球的一般特征 重要术语 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大地热流、常温流、地热增温流、放射性热、增温率、增温级、地温梯度、地磁要素、纵波、横波、地壳、地幔、地核、软流圈、岩石圈、大洋地壳、大陆地壳、活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科里奥利力、莫霍面、古登堡面复习思考题 1.外力作用的三大因素是什么?如何理解其作用和意义。 2.纵波、横波、表面波的特点怎样? 3.地球内部有哪几个主要层圈?其物质状态怎样? 4.洋壳与陆壳的差别何在? 5.解释:康拉德面、莫霍面、古登堡面。 6.海底地貌分为哪些单元?各单元的特征怎样?

7.大陆地形有哪些主要单元? 8.主动性大陆边缘和被动性大陆边缘有何不同? 9.由赤道至两极地磁三要素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10.说明地温梯度、地温级、地温率的区别? 11.地表最高点、最低点如何? 第二章:矿物 重要术语 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矿物、晶体、非晶体、晶面、同质多像、类质同像、矿物集合体、透明度、光泽、颜色、条痕、硬度、摩氏硬度计、解理、断口、硅氧四面体、硅酸盐矿物 复习思考题 1.组成地壳的主要元素有哪些? 2.解释:晶质矿物、非晶质矿物 3.解释:稳定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举例。 4.解释:类质同像、同质异像、举例。 5.解释:显晶质、隐晶质。 6.解释:解理与断口。 7.什么叫矿物晶体及集合体?有哪些常见的矿物集合体? 8.矿物的主要物理性质有哪些? 9.最重要的造岩矿物有哪几种?其化学成分的特点怎样? 10.掌握实验中学过的常见矿物的鉴定特征。

水文地质学基础 试题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试题(三) 一.填空题(共30分) 1.岩石的空隙可分为孔隙、裂隙和溶穴。(3分) 2.上升泉按其出露原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和接触带泉。(3分) 3.地下水中主要的阴离子有Cl-, SO42-, HCO3-、阳离子有Na+, K+, Ca2+, Mg2+。(6分) 4.岩石的空隙给地下水提供了储存场所和运动通道。(2分) 5.地下水用于供水水源有以下优点:普遍分布、时间调节性、水质较好。(3分) 6.岩石的水理性质包括容水度、给水度、持水度和透水性。(3分) 7.地下水动态是指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下,含水层各要素(水位、水量、水化学成分、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2分) 8.写出图1承压含水层中各代号的名称。(8分) ①含水层; ②隔水底板; ③承压高度; ④含水层埋深; ⑤承压水测压水位; ⑥补给区; ⑦承压区; ⑧自流区(自溢区)。 ②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2.1 弹性给水度:在承压含水层中,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释出(或储存)的水的体积。 2.2 溶滤作用:在水与岩土相互作用下,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地下水中。 2.3 降水入渗系数:降水量补给地下水的份额。 2.4 含水层:指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 2.5 地下水流动系统:指由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具有统一时空演变过程的地下水体。 三.是非判断题(每题3分,共15分) 1.地下水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盐分的过程也称补给。(是) 2.渗透流速总是小于实际流速。(是) 3.当河水位高于地下水位时,地下水必然获得河水的补给。(否) 4.潜水面的起伏变化及坡度大小与地形、水文网及含水层的透水性有关。(是) 5.地下水可以从水力坡度小的地方流向水力坡度大的地方。(是)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分析比较砾石、砂、粘土三者孔隙度、给水度和透水性的大小。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专科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专科 一、单项选择题 1. 幔核界面-古登堡面位于地下约(A )。 A.670Km处 B.1000Km处 C.2900Km处 D.5157Km处 2.由于昼夜、季节温差变化,岩石反复遭受膨胀和收缩发生的风化作用是(A )。 A.剥离作用 B.潮解作用 C.卸载作用 D.冰劈作用 3.下列不属于海水运动的形式的是(D )。 A.波浪 B.潮汐 C.洋流 D.紊流 4.羊背石是下列哪种地质作用的产物( D )。 A.风化作用 B.河流侧蚀作用 C.海水的剥蚀作用 D.冰川刨蚀作用 5.下列矿物中,不会在岩浆岩中出现的是(A )。 A.红柱石 B.斜长石 C.橄榄石 D.角闪石 6.当上下两套地层之间发育-古风化壳,且下面一套地层褶皱变形强烈,上面一套地层无变形,这两套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应是( A )。 A.角度不整合 B.假整合 C.整合 D.平行不整合 7.下列选项中,属于节理力学成因分类的是(ABD )。 A.纵节理 B.横节理 C.张节理 D.斜节理 8.形成大理岩的常见变质作用类型是( C )。 A.动力变质作用 B.混合岩化作用 C.接触变质作用 D.区域变质作用 9.下列选项中,纵波能通过而横波不能通过的是( B )。 A.岩石圈 B.外核 C.过渡层 D.内核 10.下列矿物中,属于极不完全解理的是( D )。 A.云母 B.萤石 C.角闪石 D.石英 1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风蚀地貌的是( B )。 A.雅丹地貌 B.岩漠 C.沙漠 D.砾漠 12.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地球以外的能量称为外能;二是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称为内能,下列选项中属于内能的是(CD )。 A.太阳辐射能 B.日月引力能 C.生物能 D.结晶能与化学能 13.羊背石是下列哪种地质作用的产物( D )。 A.风化作用 B.河流的侧蚀作用 C.海水的剥蚀作用 D.冰川刨蚀作用 14.确定背斜或向斜的主要依据是(B )。 A.两翼地层的产状 B.核和翼部地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C.地形的高低起伏 D.转折端的形态 15.地震破坏程度最大的区域,称为( A )。 A.震源 B.震中 C.震域 D.震中区 16.下列矿物中,不会在岩浆岩中出现的是( A )。 A.红柱石 B.斜长石 C.橄榄石 D.角闪石 二、多项选择题 1.矿物的力学性质与矿物的晶体结构等有关,是矿物受外力作用后的反映,主要包括(ABD )等。 A.解理 B.密度 C.断口 D.硬度 2.下列选项中,属于变质岩的是(AD )。 A.板岩 B.闪长岩 C.泥岩 D.千枚岩 3.冲积物的特征包括(ABC )。

02145地质学基础试题及答案(共8套)(DOC)

02145地质学 第一套《地质学基础》试题 姓名 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_ 一、名词解释(4′×8共计32分) 1.新构造运动 2.风化壳 3.莫霍面 4.标准化石 5.岩石圈 6。矿物 7. 向斜 8. 转换断层 二、填空(1′×20共计20分)。 1、古登堡面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分界面。 2、火山喷发类型有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 3、火成岩可以分为超基性、基性、中性、酸性、脉岩等类别,请按此顺序分别列举一 类岩石名称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4、中生代从早到晚有,它们的代号分别为. 5、变质作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类。 6、火山碎屑岩按照碎屑粒径大小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__三类。 7、岩石变形发展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选择题(20×1共计20分) 1、人和真象,真马等出现于哪一个纪___________. A、J B、K C、T D、Q 2、印支运动发生于______纪。 A、石炭纪 B、二叠纪C、三叠纪 D、白垩纪

3、矽卡岩型矿床是下列哪一种变质作用形成的_____. A、接触交代型变质作用B、区域变质作用C、埋藏变质作用D、动力变质 作用 4、加里东运动发生于________. A、中生代B、晚古生代C、早古生代 D、新生代 5、下列哪一种褶皱构造一定发生了地层倒转________。 A、倾伏褶皱 B、直立褶皱 C、倾斜褶皱 D、翻卷褶皱 6、在推覆构造中,由于强烈侵蚀作用,如果较年轻岩块出露于较老岩块之中,这种构造 称为________。 A、飞来峰B、构造窗C、逆掩断层 D、冲断层 7、片理构造是区域变质岩中的常见构造,下列哪一种片理构造变质作用最强______. A、板状构造 B、千枚状构造 C、片状构造 D、片麻状构造 8、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经历时间最长的地质时期是__________。 A.元古代B.古生代 C.中生代D.新生代 9、如果在地层中找到了三叶虫,那么这个地层时代为________。 A、早奥陶世 B、第三纪 C、白垩纪 D、早寒武世 10、哪一种沉积建造反映了由海相到陆相的转换________。 A、复理石沉积B、浊流沉积 C、磨拉石沉积 D、火山碎屑沉积 11、古登堡面与莫霍面之间属于地球的哪一部分_________. A、上地壳 B、下地壳 C、地幔 D、地核 12、中生代裸子植物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下列哪一种植物化石不属于裸子植物_____. A、大羽羊齿 B、苏铁C、松柏D、银杏 13、界、系、统、阶是__________. A.岩石地层单位 B.时间单位 C.生物分类单位 D.年代地层单位 14、石英在摩氏硬度计中属于哪一级别_________。 A、5 B、6 C、7 D、8 15、下列哪一类岩石属于动力变质岩________。

《地质学基础》期末复习题

《地质学基础》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重力异常: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至所测出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称为重力异常。 2、地热增温级:指在年常温层以下,温度每升高1℃时所增加的深度。 3、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 4、软流圈:在地下深度60-400km范围内,震波速度明显下降,这一层称为古登堡低速层,一般认为在这一层可能有部分熔融,具有较大的塑性或潜柔性,因此又称为软流圈。 5、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 6、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总称为地质作用。 7、矿物:在各种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具有相对固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均质物体。 8、晶质体:化学元素的离子、离子团或原子按一定规则重复排列而成的固体。 9、类质同像:在结晶格架中,性质相近的离子可以互相顶替的现象。 10、同质多像:同一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介质)下,可以结晶成2种或2种以上的不同构造的晶体,构成结晶形态和物理性质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像。 11、解理:在力的作用下,矿物晶体按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叫做解理。 12、断口:矿物受力破裂后所出现的没有一定方向的不规则断开面叫做断口。 13、沉积岩: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经过破坏而形成的碎屑物质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 14、变质作用: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不同于当初岩石形成时的环境,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这种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 15、构造运动: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叫做构造运动。 16、同斜褶皱:由一系列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的倒转褶曲所组成的褶皱,称为同斜褶皱。 17、等斜褶皱:如果一系列相连的倒转褶曲轴面和两翼岩层,不仅向同一方向倾斜,而且其倾角几乎相等,这样的褶皱称为等斜褶皱。 18、断裂构造:地壳中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在受力情况下容易产生断裂和错动,总称为断裂构造。 19、地震烈度:地震对地表和建筑物等破坏强弱的程度,称为地震烈度。 20、标准化石:演化最快、水平分布最广,鉴定地质年代最有价值的化石。 21、指相化石:凡是代表特殊的地理环境,而且指示特殊岩相的化石称为指相化石。 22、内生矿床:在岩浆活动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有用组分富集起来所形成的矿床。 23、外生矿床:在地表外力作用下有用元素或有用组分聚集所形成的矿床。 24、地下水:存在于地表以下岩石和土体(岩土)空隙中各种不同形式水的总称。 二、选择题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 A、赤道 B、南极 C、北回归线 D、北京 3、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4、下列哪种元素不是地壳中占98%以上的8种主要元素之一(C) A、硅 B、铁 C、铜 D、镁 5、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B)组成 A、钾铝层;B硅镁层;C、铁镁层;D、硅铁层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七及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七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一、名词解释 1.地下水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 2.地下水排泄: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失去水量的过程。 3.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4.地下水的泄流:当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沿河呈带状排泄,称作地下水泄流。二、填空 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包括补给来源、补给条件与补给量。 2.地下水的天然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的水。3.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下水主要补给源有灌溉回归水、水库渗漏水、以及专门性的人工补给。 4.落到地面的降水,归根结底的三个去向是转化为地表径流、腾发返回大气圈和下渗补给含水层。 5.影响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的因素主要有年降水总量、降水特征、包气带岩性和厚度、地形和植物。 6.研究含水层的排泄包括排泄去路、排泄条件与排泄量等。 7.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有泉、向河流泄流、蒸发、蒸腾、向另一含水层的排泄。8.根据补给泉的含水层性质,可将泉分为上升泉及下降泉两大类。 9.根据泉的成因,下降泉可分为侵蚀(下降)泉、接触泉与溢流泉。 10.上升泉按其成因可分为侵蚀(上升)泉、断层泉与接触带泉。 11.影响潜水蒸发的因素是气候、潜水埋深、包气带岩性及地下水流动系统的规模。12.将补给、排泄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将地下水循环划分为渗入-径流型和渗入-蒸发型两大类。 三、判断题 1.补给、排泄与径流决定着地下水水量水质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分布。(√) 2.活塞式下渗始终是"老"水先到含水层。(√) 3.捷径式下渗始终是"老"水先到含水层。(×)

4.降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降水强度没有关系,只与降水量的大小有关。(×) 5.河水补给地下水时,补给量的大小与透水河床的长度与浸水周界的乘积、河床透水性成正比。(√) 6.当河水与地下水有水力联系时,河水补给地下水的量与河水位与地下水位的高差呈反比。(×) 7.利用天然潜水位变幅确定入渗系数,一般要求研究区地下水水平径流及垂向越流与蒸发都很微弱、不受开采影响。(√) 8.相邻含水层之间水头差愈大、弱透水层厚度愈小、垂向透水性愈好,则单位面积越流量便愈大。(√) 9.昼夜温差越大,产生的凝结水量越大。(√) 10.判断泉是上升泉还是下降泉,只根据泉口的水是否冒涌来判断即可,不必考虑含水层是潜水含水层还是承压含水层。(×) 11.气候俞干燥,相对湿度越小,潜水蒸发便愈强烈。(√) 12.砂最大毛细上升高度太小,而亚粘土与粘土的毛细上升速度又太低,均不利于潜水蒸发。粉质亚砂土组成的包气带,最有利于潜水蒸发。(√) 13.地下水的泄流是地下水沿河流呈带状排泄。(√) 14.地下水以径流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低,以蒸发排泄为主时,其含盐量较高。(√)15.越流系统包括主含水层、弱透水层以及相邻含水层或水体。(√) 16.在越流系统中,当弱透水层中的水流进入抽水层时,同样符合水流折射定律。(√)四、简答题 1.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哪些? 研究内容:补给来源、补给条件、补给量。 补给来源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水、其它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和人工补给。 2.松散沉积物中存在哪两种降水入渗形式? 二者有什么不同? 两种形式为:捷径式和活塞式。 两者不同点: (1) 活塞式下渗是年龄较新的水推动其下的年龄较老的水,始终是老水先到达含水层;捷径式下渗时新水可以超前于老水到达含水层; (2) 对于捷径式下渗,入渗水不必全部补充包气带水分亏缺,即可下渗补给含水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