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针灸临床常用腧穴配方

合集下载

石学敏院士针法绝技!(附教学视频)

石学敏院士针法绝技!(附教学视频)

石学敏院士针法绝技!(附教学视频)文|小贝壳来源|网络导读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医大师。

石学敏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中风病的临床治疗,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开创了现代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先河,救人无数。

CCTV10报道石学敏教授救命银针石学敏教授醒脑开窍针法演示操作“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时间急,危害性大,瘫痪或者死亡率较高。

目前针对脑卒中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除西医常规处理方法外,中医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治疗该病非常不错的选择之一。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石学敏教授发现的一种针刺方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石氏醒脑开窍法”针法学术思想对中风病病机的继承、发展石氏醒脑开窍”:“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醒脑开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中风病发展的最终病机而立。

“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

“滋补肝肾” 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

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组成: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

常见病针灸处方

常见病针灸处方

散瘀穴
①急性腰扭伤:委中(刺血)。 ②胸中瘀血:足三里。 ③胸肋扭伤:大包、阳陵泉。 ④腕关节扭伤:阳池、大陵。 ⑤肩臂扭伤:肩井、曲池。 ⑥踝关节扭伤:丘墟、昆仑。 ⑦膝关节扭伤:膝眼、阳陵泉。
止呕穴
内关、足三里、天枢、中脘、公孙、膻中、 劳宫、三阴交。
抽搐
1.百会、印堂、大椎; 2.合谷、太冲; 3.风府、曲池、涌泉;
运动系统辨病处方选穴
一.头颈上病症 (一)落枕 1.落枕穴。 2.天柱、后溪。 3.养老、悬钟。 4.大杼、肩外俞。 (二)颈肩肌筋膜炎 1.风寒:风池、百劳、风门、天宗、曲垣。 2.湿热:风池、肩井、肩外俞、后溪、支沟。 3.淤滞:天柱、曲垣、秉风、膈俞。 (三)肩关节周围炎 1.肩髃、肩贞、曲池、外关。 2.肩髃、肩賿、秉风、大杼、手三里。 3.条口透承山。 (四)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 1.听宫、颊车、下关、合谷。 2.下关、颊车、外关、太冲。 3.听宫、下关、足三里、阳陵泉。 (五)肱骨外上髁炎 1.肘賿、曲池、天井、手三里、外关。 2.阿是穴。 (六)腕管综合症 1.内关、大陵。 2.合谷、外劳宫、中渚 、外关。 3.十二井(手经)。 (七)桡骨茎突狭隘性腱鞘炎 1.列缺、合谷、手三里。 2.阳溪、偏历、阿是穴。 3.列缺或阿是穴。 (八)腱鞘囊肿 阿是穴。
痛经
1.气滞血瘀:气海、地机、太冲(加热疗) 2.寒湿凝滞:关元、归来、肾俞、三阴交。 3.肝肾不足:肾俞、肝俞、血海、三阴交、
太溪。 4.气血虚弱:脾俞、胃俞、膈俞、足三里、
三阴交。 5.中极、次賿---热疗法
(十四)产后宫缩痛 1. 关元、合谷;2.十七椎、腰阳关、三阴交(加热疗) (十五)产后乳少 1. 气虚血弱:膻中、乳根、脾俞、胃俞、足三里(加热疗) 2. 肝郁气滞:太冲、内关、膻中、乳根(热疗)、少泽; 3. 对证选穴:膻中、乳根(热疗)膻中、少泽(热疗)。 (十六)产后血晕 1. 血虚气脱: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 2. 寒凝血瘀:中极、阴交、三阴交、支沟、公孙。 (十七)产后腹痛 1. 血虚:关元、气海、膈俞、三阴交、足三里(加热疗) 2. 关元、气海、肾俞、三阴交; 3. 血瘀:中极、归来、膈俞、血海、太冲。 (十八)绝经期综合征 辩证选穴: 1. 肝阳上亢:百会、风池、太冲、太溪。 2. 心血亏损:心俞、脾俞、肾俞、三阴交。 3. 脾胃虚弱: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加热疗) 4. 痰气郁结:中脘、膻症

焦顺发头针

焦顺发头针
治痿独取阳明"这句话已经明确表明是治疗痿证,而中风后一年已经属于痉证的范畴,所以对于中风后肢体痉挛的患者是不能仅仅取阳明经的.本人认为对于中风后那么长时间(1年)的患者,除取阳明经外,主要的理论是:"阳病则阴缓阳急,阴病则阳缓阴急",上肢用泻阴补阳,下肢用泻阳补阴,而采取不同的取穴方法不同的手法
头针之焦顺发头针
石学敏的醒脑开窍法
主穴
双内关(提插泻法)患侧:尺泽(提插泻法)极泉下二寸(提插泻法)委中(提插泻法)三阴交(提插补法)人中(雀啄手法)
配穴
手三里手五里足三里阴陵泉阳陵泉太溪
合小醒脑
双(风池天柱完骨)百会四神聪
石学敏的醒脑开窍法
主穴
人中(雀啄手法)双内关(提插泻法)大幅度,强刺激.手法一定要作到位才有效
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带下、配足运感区治子宫脱垂等。
操作方法
患者取坐位或卧位,依不同疾病选定刺激区后,局部常规消毒。
进针
选28-30号1.5-2寸毫针,与头皮呈30度角快速将针刺入皮下,针达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少,然后使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推进,深达骨膜,根据不同穴区可刺入0.5-1.5寸,然后运针。
感觉区配合相应的内脏区(胸腔区、胃区、生殖区),可用于有关部位手术的头针麻醉。
舞蹈震颤控制区
定位:自运动区向前平移1.5厘米的直线。
主治:舞蹈病,震颤麻痹综合证(一侧病变针对侧,两侧病变针双侧)。
晕听区
定位:从耳尖直上1.5厘米处向前及后引2厘米的平行线,共长4厘米。
主治:眩晕、耳鸣、听力减退等。
言语二区
头针之焦顺发头针
头针疗法,是指在头部特定的区域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多用于脑源性疾病。其刺激区域的划分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的投影。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醒脑开窍”针刺法牛宝宝文章网> 醒脑开窍> 中医诊断学“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浅析之一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300193)李军李妍卞金玲“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1972年设立的治疗中风病的大法。

历经三十余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已经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的中风病综合诊疗体系。

该体系充分得到业内专家的肯定,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重点科研成果推广项目之一。

国内外数十家医疗机构广泛应用,为中风病患者创造了更优越的治疗方案。

认真总结,深入探讨石学敏院士设立“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为中医针灸临床研究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

1.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设立,还中医诊断学的全貌1.1 中医院校和中医临床均强调中医的“辨证施治”,辨证施治确实是中医宝库中的奇葩,很多疾病在辨证施治的指导下获得良好的疗效。

因此,近年来现代医学也提出“个体化医疗”的观点来修整自身的医学理论。

但是,现代医家对“辨证施治”的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其临床中的缺陷。

临床重复性差;不利于总结;不利于传授;非常不利于中医针灸临床研究。

1.2 中医诊断学是否仅以“辨证施治”理论。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经证中共设立了16个处方,8个处方治疗太阳中风(表虚);8个处方治疗太阳伤寒(表实)。

张仲景抓住太阳中风(表虚)证发热、恶寒、有汗的主症设立了“桂枝汤”为主方,8个治疗表虚的处方均是在“桂枝汤”基础上衍生而来。

同样抓住太阳伤寒(表实)证发热、恶寒、无汗的主症设立了“麻黄汤”为主方,8个治疗表实的处方均是在“麻黄汤”基础上衍生而来。

充分体现了将疾病共性病机和个性病机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

因此,张仲景应该是中医诊断学的范例。

1.3 中医证与症的不同。

中医的证是指证侯群,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中医的症是指症状。

因此,中医诊断学应该是辩病(证)与辨症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

1.4 中风病是病因、病机非常复杂的一种疾病。

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法

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法
染质增多,针刺后 上述改变较轻。 c.RNA量:与对照组相比,针刺组RNA的量明显增多。
(三) “醒脑开窍”针法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脑 微血管系统机能、形态、能量代谢的影响
系天津市“八五”攻关子课题,获1995年度天津市科技进 步三等奖。
1.目的:从微循环及能量代谢角度探讨针刺机理。
a.对脑血流及软脑膜微血管的自律运动的影响。 b.对微血管形态的影响。 c.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b.针刺可降低兴奋性氨基酸水平,提高脑及血 浆SOD活性 ,降低LPO含量。
c.针刺可提高脑内乙酰胆硷含量。
d.针刺可提高血浆一氧化氮含量,可能是改善 脑循环的重要因素。
(八) 针刺对快速老化脑萎缩模型小白鼠(SAM-P/10)脑和肝核蛋白质的影响
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
1.目的:观察醒脑开窍法主穴内关、人中对脑萎缩小鼠脑、肝核
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痛点刺络拔罐。
(8) 血管性痴呆:针百会、四神聪、
四白、太冲。
太冲
(9) 睡眠倒错:针上星、神门。
4.治疗时间
每日针2 次,10天 为1疗程, 持续治疗 3~5个疗 程。
(三)中风病的诊疗原则
1.诊断原则:中西医双重诊断,除 临床症状和体征外,必须具备脑血 管病的影 像学证据 如CT、MRI。
山东 祛痰开窍法 120 74.17
江苏 活血化瘀法 100 65.00
大连 补气养血法 280 68.00
湖北 补气养血法 256 75.78
合计
1008 68.22
西药组
例数 治愈+显效 %
66
59.10
28
60.00
20
20.00
32
34.28

醒脑开窍针法

醒脑开窍针法

醒脑开窍针法学习运用石学敏教授,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

现任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石学敏院士从医40年来,始终如一地坚持学习、继承、发展、弘扬以针灸为主的中国传统医学,他创立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取得了显著疗效;他率先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理论,并开展相关研究,对捻转补泻手法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量化发展,获1986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86年度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级成果奖、1991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是目前中医针灸界唯一一项国家级奖项,199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推广项目。

石学敏院士博览群书,采众家之长,集中外之萃,学验俱丰,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深受患者信赖、同行赞誉及国际友人的欢迎,被中国工程院院长、著名科学家朱光亚誉为“鬼手神针”。

石学敏院士在运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等急危重症的同时,在临床上强调“醒脑”即“醒神、调神、安神”的重要性,形成了以脑统神、以神统针、以针调神的学术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学“神”的理论学说。

1、“醒脑开窍”针法的理论基础:《内经》称中风为“大厥”“薄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对于中风的病因病机,中国传统医学历代各家认识及学说颇为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石学敏院士在继承古代各家之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针对中风病的两大症状神志障碍和肢体运动障碍,其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的闭塞不通,脑功能异常,亦即“元神之府”失用,脑窍闭塞则神无所依,肢无所用,明确提出中风病的根本病因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确立了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的治疗大法,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

并分“主方Ⅰ”和“主方Ⅱ”两种临床方法。

“主方Ⅰ”取手厥阴心包经内关和督脉水沟2穴,主要用于心神昏瞀,意识丧失及某些疾病的急性期,因患病初期,病人精神紧张,神不守舍,故应调整心神,以利疾病的治疗,如中风的脱、闭证,惊悸,癔病,癫狂痫,中暑,中毒导致神志昏迷等。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石学敏

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石学敏

上 八 邪
分别在2~3、3~4、4~5指掌关节上1寸,向指掌关节基 底部斜刺,进针1~1.5寸,施用提插泻法,以各手指分别不 自主抽动3次为度,留针30分钟以上。
(4)语言謇涩或舌强不语
语言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交流工具, 脑卒中病人的语言恢复亦是康复治疗中的重要 环节之一。语言恢复除了语言矫正和训练之外, 针刺治疗也起到重要作用。尤其是语言謇涩或 舌强不语,以下的腧穴可收奏效。
也主宰一切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
2. 石学敏院士确定的中风病基本病机
“窍闭神匿、神不导气”中之“神”,即
为广义之“神”,因此,中风病无论有无
神志障碍均可视为“窍闭神匿、神不导
气”。
3. 中风病病机中“神”的定位。明代· 李 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元者,起始也。 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脑与神的关系密切。中 风病从现代医学角度已经确定为:脑神经细胞 迟发性坏死所造成的病症。因此,中风病病机 中“神”是“元神”、“脑神”。石学敏院士 在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治法中直接定位为:“醒 脑开窍”。
补法(左侧顺时针;右侧逆时针)




泻法(左侧逆时针;右侧顺时针)
人 中
位于鼻唇沟上 1/3 处,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 采用重雀啄手法。针体刺入穴位后,将针体向一个方向捻 转 360°, 使肌纤维缠绕在针体上,再施雀啄手法,以流 泪或眼球湿润为度。
三 阴 交
位于内踝直上3寸,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 45º 角,斜 刺0.5~1.0寸,针尖深部刺到原三阴交穴的位置上,采用提 插补法,即快进慢退,或者可以形容为重按轻提。针感到 足趾,下肢出现不能自控的运动,以患肢抽动 3 次为度。 三阴交仅刺患侧,不刺健侧。
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充分体现了辩

石学敏常见病针灸配方示图

石学敏常见病针灸配方示图

磁能经络通的实用手册从心里关注自己健康的朋友,欢迎您来到伯明翰健康逸站,在这里我们为您提供周到、安全和有效的健康服务。

人们为了获得健康不惜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只要是和健康有关的信息我们统统的接受。

21世纪是健康产业的“黄金世纪”,在保健产业百家争鸣的今天,我们不知道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来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进行维护。

其实保健的方法很简单,早在上古时代的人们就已经给我们作处理答案。

只要做到“顺天应时,作息有度,饮食有节,适度宣泄”才会对身体的健康是大有脾宜,从祖国的传统医学观点来看是十分正确的。

中医讲究“气顺血旺”只有“气血旺盛”人才能“百病不生”!如何做到气血旺盛呢?答案很简单,“若要气血旺,经脉先通畅”。

“经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穴位是气血凝聚之处”,通过对穴位的施术就可以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黄帝内经》有云:“经脉者,所以决生死,疗百病,不可不通”。

传统的中医经脉和穴位保健方法是通过针具和艾灸来疏通经脉,在操作上要十分的小心,否则就会出现意外和危险,所以许多人出现“晕针”现象。

伯明翰健康逸站推出的“磁能经络通”就从根本上解决了“晕针”问题。

磁能经络通是祖国传统医学向现代化迈进的标志,利用高科技永磁体技术和磁束高度聚焦技术相结合,创造出更加安全、便捷、无交叉感染和禁穴的绿色针灸器具,根据经络腧穴理论,融合点穴、按摩、磁疗、刮痧四大功能于一体,自己做自己的针灸师,适合全家人保健使用。

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健康的保障。

古往今来,中医针灸技术为国内外许多朋友带来福音,创造的奇迹不胜枚举,被誉为“中华神技”。

掌握针灸技术的人备受尊重。

中医经络保健享誉海外。

新式针灸中华“磁能经络通”的出现为弘扬“中华国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点按、滑动等简单的技法让难懂的针灸知识变得简单,“通则不痛,通则不痛”,“疼痛就是穴位”哪里疼痛、不舒服就针哪里。

常年的风湿痛、老寒腿、肩周炎、腰痛;失眠、头痛、痛经、消化不良、脑瘫以及陈旧性扭挫伤恢复起来效果显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临床常用30个腧穴配方
石学敏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
摘要:本文将石学敏院士临床常用30个腧穴进行总结,分别列举腧穴的常用配方及主治,为临床广大针灸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腧穴;配方;主治
全国针灸临床研究中心,笔者经过几十年的工作,对临床常用的30个腧穴集中地进行临床研究,对每个疾病的治疗效果,经几百例、几千例,有的病种上万病例进行临床观察,这对于针灸学治疗疾病的规范是有意义的。

对规范腧穴的主治及有效配方是一个贡献,分述如下:
百会:配①四神聪——神经衰弱,尤其失眠症。

配②风池——后头痛,巅顶痛即血管性头痛。

配③关元、三阴交——子宫脱垂(阴挺)。

配④灸百会一穴——治美尼尔氏综合症(眩晕)加二间效更佳。

上星:配①上星透百会,头维透角孙、四白——血管性痴呆。

配②攒竹、肝俞——球结膜炎。

配③头维、四白——帕金森氏病。

配④风池——鼻出血(倒经)、(血管硬化的鼻出血)。

人中:配①内关、三阴交、委中、极泉、尺泽——中风或中风后遗症。

配②内关、气舍——中枢性呼衰。

配③内庭、天突——膈肌痉挛。

配④内关——各种痛症止痛。

配⑤内关——一氧化碳中毒窒息休克。

配⑥足三里、人迎——可调高血压,低血压,既能降血压,又能升血压。

关元:配①灸关元穴有增加机体免疫机能,对各种因免疫低下所导致的疾病有效,一般喘症、性功能减退、风寒湿痹。

配②灸关元、针神门、承山——脱肛。

配③灸关元、针三阴交——胎盘滞留,膀胱炎。

配④蠡沟——阴道滴虫或感染性阴道炎。

中极:配①三阴交、次髎——痛经,月经不调。

配②三阴交——无卵月经。

配③秩边——前列腺炎或肥大。

配④三阴交、阴陵泉、肝、胆、脾俞——糖尿病及其所导致膀胱残余尿。

中脘:配①四白、后溪、申脉、长强——癫痫。

配②梁门、天枢、水道、关元、足三里——胃下垂。

配③太冲、内庭——慢性胃炎。

配④肝俞、脾俞、足三里——胃、十二指肠球溃疡。

配⑤人中、内关、下巨虚——癔病性呕吐,厌食、哮喘。

太冲:配①合谷——高脂血症。

配②合谷、四神聪——烦躁症。

配③阳辅、睛明——眼底动脉出血。

配④阴陵泉——黄疸性肝炎。

配⑤阴陵泉、足三里——
慢性肝炎。

风池:配①完骨、天柱——治脑缺血性疾病,如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梗塞,缺血性的延髓及假性延髓麻痹。

配②风府——视神经缺血性萎缩症。

配③颈夹脊刺——治疗颈椎综合症,颈性耳鸣,颈性眩晕,颈性头痛。

配④大椎刺络、足三里、合谷、孔最——外感。

环跳:配①大肠俞、阳陵泉、委中——坐骨神经痛。

配②足三里、解溪、三阴交——下肢麻痹及肌萎缩性疾病。

配③梨状肌损伤是环跳穴主治特长。

阳陵泉:配①日月、丘墟、肝俞、胆俞——胆结石、胆囊炎、胰腺炎。

配②阴陵泉——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

配③绝骨加局部排刺——颈前肌萎缩症。

配④委中、阴陵泉——腓总神经损伤。

足临泣:配①外关——耳鸣。

配②人中、听宫——耳聋。

配③支沟——肋间神经痛。

内关:配①足三里——增强心功能,治疗病窦综合征。

配②心俞、膈俞、肺俞——冠心病。

配③神门、大陵——心动过速。

外关:配①加局部取穴治疗网球肘。

配②大肠俞、合谷、飞扬、人中——风湿痹痛。

配③大椎刺络、丰隆——疟疾。

配④膻中、乳根刺络——乳腺增生。

委中:配①大肠俞、次髎、秩边——马尾神经损伤。

配②三阴交——中风下肢不遂。

配③丘墟透照海——足内翻。

秩边:配①阳痿、遗精、早泄、不射精症等男性及女性性功能障碍要穴。

配②下肢瘫痪、疼痛要穴。

配③前列腺炎、肥大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尿潴留要穴。

配④女性阴道疾病。

大肠俞、肾俞:配关元俞、次髎——慢性肠炎(五更泻),慢性痢疾,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痛。

胆俞:配肝俞、膈俞、脾俞①胰腺炎、胆结石及炎症引起的痛症,胃痉挛,及胃、十二指肠痛症。

②糖尿病、胃下垂。

③胃肠功能紊乱。

肺俞、膈俞:配大椎、心俞加刺络①支气管炎,过敏性哮喘。

②心血管疾病,尤其对冠心病效佳。

攒竹:配①太阳、丝竹空——三叉神经痛第一支痛。

配②下关、四白——三叉神经二、三支痛。

配③迎香、四白——鼻窦炎。

配④丝竹空、申脉——眼睑下垂。

后溪:配①大椎加刺络法——臂丛神经痛。

配②尺泽、极泉——尺、桡、正中神经麻痹。

配③绝骨——颈部肌肉损伤(落枕)。

配④申脉、印堂——癫证。

三阴交:本身有良好的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痛经和调理月经的作用。

配①中脘、内关、印堂、百会——治疗郁证。

配②阴陵泉——低蛋白浮肿,早期肝硬化
水肿,淋巴管梗塞性下肢浮肿。

配③归来——输卵管原发或继发性不孕症。

足三里:配①丰隆——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

配②各种免疫机能低下引起的疾病。

配③风池、四白、哑门——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症。

配④曲池、风池、大椎、中脘、三阴交——运动神经元疾病(早期效佳)。

配⑤天枢、中脘——治疗脾胃不合诸症,消化不良,胃脘痛,胃、十二指肠球溃疡,各种慢性胃炎。

太渊:配①列缺、孔最——急性支气管炎。

配②人迎——无脉症。

配③太冲、球后——视神经萎缩。

合谷:配①四神聪,加局部刺络——面积痉挛。

配②阳白、太白、四白及经筋刺法——面神经麻痹后遗症(病久6个月以上经各种方法治疗不愈病例)。

配③为外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常用的配穴。

曲池:配①加局部刺络——网球肘。

配②极泉、尺泽、合谷——上肢麻痹病(尺、桡、正中神经损伤)。

配③上巨虚——急性菌痢、肠炎。

天枢:配①曲池、风池、大椎、血海——过敏疾患、荨麻疹等皮肤病。

配②内庭——小而消化不良,厌食症。

配③丰隆——驱蛔虫作用。

人迎:配①太溪、冲阳——风湿性动脉炎。

配②气舍——颈动脉供血不全诸症。

配③局部围刺法、照海——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低下及单纯性肿大。

涌泉:配①劳宫——指压法,改善中老年人血液循环,从而治疗周围血管循环。

配②趾端刺络——烦躁症。

配③劳宫、人中、丰隆、间使——精神分裂症。

配④指压劳宫、涌泉、印堂——疲劳综合症,并能增加机体免疫能力。

作者简介:石学敏(19),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
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
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临床研究会副理事长,欧洲传统中医
协会顾问,联邦德国巴伐利亚洲中国传统医学研究第一副院
长。

作者单位:30019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