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必修三 专题一 第3课 宋明理学课件精选课件

合集下载

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ppt教学课件

人民版必修3专题一第三节《宋明理学》ppt教学课件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同
实质 目的
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 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程朱理学 认识“理” 理是外在的,独
立于人存在的;
异 实现“理” 格物致知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理是内在的“心”
内心反省 主观唯心主义
四、评价
”王守仁回答:“你不来看此花时, 此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 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过来,就 说明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陆九渊
材心料学二的方法论
—如何把握 “理”?
“致良知为圣人教 人不第靠一“义格”物。”: “而知靠行内合心一的”“自
省”。
王守仁
教师评价:
• 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 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 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出来的哲学智慧,它 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 展和文明走势,现代的中国人仍然不得不 面对由它所造成的社会及文化后果。然而 也正是这个智慧成果,其在成功地回应佛 老而使儒学重新走上正统地位的同时,也 同时改换了先秦儒学的积极精神,把民族
• 北宋五子将儒学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发展了 儒学,创立了儒学。南宋的朱熹强调“仁”是道德的终 极源泉;将三纲五常作为个人真实的精神支柱才算是得 “道”,还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主张。其实 质是维护封建的专制等级秩序,因而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成为影响深远的官方儒学。明代的心学则进一步强调
地位。
老聃像
二、程朱理学
1、理学兴起的原因和条件
(1)儒学的地位受挫,遭到 佛学和道家的冲击 (2)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为儒学复兴提供条件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28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28张PPT)
儒学面临课题:要从哲学本体论上论证儒家思想的正当 性与必然性。
一、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
原 1、魏晋以来,儒学面临的危机: 因 (1)佛教、道教挑战 外因
(2)自身理论缺陷 内因
2、北宋时期,加强集权的需要: 重整伦理纲常(并且从哲学角度论证必然性)
条 件
1、唐魏有晋天隋下唐,三…教…合然一亦的有趋夷势狄之风。三纲不正,无 父2子、、宋君代臣经、济夫发妇展,、其文原化始政于策太相宗对也宽。松故、其后世子
理,对于一切人都是一样的,气,使人各不相 同。人性中既有天命之性(天理在人性中的反映, 性质善),又有“气质之性”,可善可恶,那怎样 发扬天命之性,遏制气质之性呢?
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程颐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
贯通处。 “博学、审问、
——朱熹
慎思、明辨” 观点3:格物致知
继承: 重视道德、等级、社会责任感。。。
发展:(1)形成哲学理论体系(从世界本源出发) (2)尤为重视封建伦理道德 (3)借鉴佛教、道教思想
3、理学含义:融合佛道思想、把儒家伦理道德上升到 天理高度、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练一练
1、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
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相同点
1、内核:承认理的存在,重视封建伦理道德;克服私欲
2、目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古实之质欲:维明护明封德建于专天制下统者治;,先治其国。欲治
4、其哲国学者:,唯心先主齐义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
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
有一年,王阳明和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 “你经常说,天下一切物都在人心 中。这花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 系?”王阳明回答说:“你未看此 花时,此花与你心同归于寂。你来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43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共43张PPT)

3、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
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材料5:戴震:“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 人。”“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死于理,其谁怜 之?”
宋明理学的主张有哪些消极和积极的地方?
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1、积极性: ①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 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 一定进步性; ②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 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 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 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③理学家们致力于社会道德的教化工作,建立了生 活秩序,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诸如长幼有序、 男女有别的等级伦理,怜贫恤寡、扶助乡里的社会 道德,勤俭节约、恪守本分的个人品格。
我们应如何评价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局限性: ①宋明理学为适应封建社会后期统治阶级的需 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 的自然欲求,阻碍社会进步。 ②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 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从而束缚了人们的 思想,不利于向近代化发展。 ③同时也夸大了“心”即良知的作用,助长了 明中叶以后不务实际的清谈之风。
四、 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心学的代表人物: 1、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是心学的开创者; 2、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他建立了系统 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3、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 论任务已经完成。
(二)心学的基本主张 1、陆王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 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根本
特点: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哲学体系
2、北宋五子各自的主张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21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3课   宋明理学  课件(共21张PPT)

思想主张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 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阳明
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 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 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致良知”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
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
不可离。 “知行合一”
陆王新学记忆口诀
程朱理学的认识论:“理”反映在人类社会,就是 “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等级秩序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程朱理学
材料五 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知者吾之所 固有,然不致则不能得之;而致知必有道,故曰致知在 格物。——《二程遗书语录》
方法论: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朱熹把格物 致知看做是把握理的途径。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 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人民出版社高中历史必修第三册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三、宋明理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课标要求:知道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知道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宋代以前儒家思想的演变史
春秋: 创立


战国: 发展



秦朝: 打击
始 皇

西汉: 正统
仲 舒
本课知识结构
聚 材料二 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
焦 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 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高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 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宋明理学课件


为规范
修、自省达到良知
哲学 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 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 命题,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 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
A 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 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 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 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2.“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 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 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C 理学的影响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 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 化新的辉煌。对我国传统 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 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 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 所用。
文化的新生,需要向传统致意。
课后巩固:理)
经济: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 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 社会: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 制的现象 内因:儒学本身的理论缺陷 政策:重文轻武的方针
外部:佛、道的发展使儒学面临挑战
“一定社会的思想,总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
补充:
道教:东汉末年兴起,中国本土宗教 佛教: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出现本土化 趋势
D 北宋思想家强调内心的力量
考察:1、理学、心学、儒学的关系; 2、理学、心学的区别; 3、开始类选项

时间、空间、主体(政府、民间)、 法律(法制化)、~和~相结合......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2、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3、融合佛教、道教思想(新儒学)
材料 理学,亦称为新儒学。所以称为理学,是因为两宋 诸子所创建的思想体系以“理”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 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称为新儒学,是因为理 学虽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但其张扬的孔孟传统 已在融合佛、道思想精粹中被加以改造,具有一种焕然一 新的面貌。(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 宋明理学课件(共15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三课 宋明理学课件(共15张PPT)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2、北宋五子的思想
(1)周敦颐:解《太极图》 人与天地合二为一 (2)邵雍“:无重极新而排太列极。、太解极释动6而4卦生阳,动宇极宙而结静构;静与而人生的阴精,
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神分结阴构分合阳,二两为仪一立
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3)张载《:太开极创图气说学》 一派; (4)二程:开创理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 的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
2、影响相同: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 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不同点:
1、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①程朱理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外在的“理”; ②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1、陆王心学的特征
P16
(1)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 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2)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2、陆九渊(心学开创者)
①心即理也:人的本心即是天理;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
要 是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故把其思想称为“心 思 学”。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三课 宋明理学
标题解读:何为“宋明理学”?
理学:
佛、道
是一种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 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目的
根本
宋明理学:
它是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故 名“理学”。它是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主流学派,标 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三课 宋明理学(共30张PPT)

人民历史必修3专题一 第三课 宋明理学(共30张PPT)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
同 实质
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 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影响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 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世界观
(外在的)理是 世界的本原
异 方法论 格物致知
(内在的)心是 世界的本原
——(清)戴震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 人”。
----鲁迅
“美丽”的三寸金莲
在封建统治者的倡导下,在理学卫道士的 鼓吹下,节妇烈女越来越多。这些妇女不仅有 夫亡不嫁,从一而终的“节妇”,还有丈夫死 后,以死尽节的“烈妇”;不仅有未婚夫死不 嫁他人的“望门寡”,还有未出嫁的男方死亡 以自杀表明贞节的“烈女”。中国的“节烈” 文化,要求妇女为男子守节,守得越苦越好, 节得越惨烈越佳。死了以后那些卫道士的父母 还附掌大叫:“死得好,死得好!”——这样 的社会是变相的妇女屠宰场。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 分盛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 美也受到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 响。
三、陆王心学——理学的发展
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 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 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
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 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1.陆九渊,南宋思想家,心学的开创者
2.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重要的儒学思想家,是宋朝理学
的集大成者。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
主要是指( C )
A.世界万物的本原
B.社会发展的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人的情感、感受

人教版 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 宋明理学(共21张PPT)

人教版 必修三专题一第3课 宋明理学(共21张PPT)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史料反映了朱熹的天理论承袭程颐,但有所发展, 变得更严密、更精致、更深刻了。他认为,天地 之间有理有气,而理是本,是万物的本原,而气 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材料,必须依靠理而运行。
核心素养之历史解释
[2016·上海卷]诗歌创作往往受到时代思想的 影响。“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材料1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 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理”指儒家伦理道德;是对立关系。
二、理学的含义 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将儒家的
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 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 想体系。
二、宋明理学的主要派别
1、程朱理学
主要思想观点
(1)“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 恒存在的普遍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 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2和材料3关于朱、王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 有何差异?
程、朱主张“格物致知”,既通过实践、学习 明事理;陆王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 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不同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理学思想 外在的 “理”
内在的 “心”,本 心是“理”
方法论
格物致知 内心的反省, 回复良知就 成为圣贤
❖ 3.地位
❖ (1)南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 (2)朱熹将《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集为“四书”,并对之加以注解,即《四书 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的主要经典,并且成 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的异同点?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不同点?
材料2: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 ;一物不格, 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3: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 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 ,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者。他提出了“心即理”“宇宙便是
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他认为
六祖慧能
道教的产生与传播 道教名山安徽齐云山
东汉顺帝(公元126— 144年)时,张道陵在四川鹤 鸣山创立道教。他自称“太 清玄元”,并用符水咒法为 人治病,奉其道者,须出五 斗米,因此在当时称为五斗 米道。东汉末年,张角创立 太平道。这是道教早期的两 大派别。道教尊老子为教祖, 奉《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 魏晋时期玄学(一种哲学思 潮)盛行,其代表人物以老 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 道融合。
程颢
程颐
他们认为“万物皆出于理”,体现在社会上就是儒家的
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这就将个体生命、社会及宇
宙的根本道理内在地联系起来。
①“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②万物各有其理。 ③ “天理”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就是儒家的
道统,就是“三纲五常”、仁义道德。 “理”对个人而言就是人性、道德修养 。 ④ “格物致知”
❖ 2.儒学复兴运动
❖ (1)概况:①先声——唐中后期:韩愈——反对 佛 教 和 道教 ,主张复兴儒学,宣称儒家的仁义是 最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 道统 ”思想。 李翱— —提出必须从“ 性命之源 ”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②高潮——北宋:士大夫们掀起声势浩大的韩愈儒 学复兴运动,提出以唐为鉴,复兴儒学,加强中央 集权,实现长治久安。
三.朱熹的学说与理学的成熟
朱熹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响仅次于 孔子和孟子。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 官方哲学。
《四书章句集注》是朱熹为《大学》、《中 庸》、《论语》、《孟子》所作的注,由于它的 刊行,《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始被称为“四书”,与“五经”一起成为封建社 会最重要的经典著作。
❖ (2)影响:①唐中后期 韩愈 和 李翱 的思想成为 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②北宋士大夫们 掀起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使研习儒经义理之风 大开,士气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 氛围逐渐形成,为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 1.宋代理学创立的社会原因
❖ (1)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国家分裂,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 织,统治者需要调整统治思想,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秩序。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陆九渊(南宋) “心即理也”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 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2、王阳明(明)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1139—1193)是南宋理学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代表、心学开
佛教的传入与影响
公元前六世纪,古印度摩揭 陀国的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东汉前 期传入中国。由于它的平和性(从 未主动挑起宗教战争)、圆融性 (鼓吹三教合一)及它的中观哲学 与中庸之道极为相似,都摒斥走极 端的思路,加之其因果轮回的理论 对社会产生极大影响,尤其一些高 僧在弘扬佛法的同时也阐发儒学经 典,体现了佛教儒学化的倾向,所 以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已为中国士 大夫所广泛接受。禅宗就是中国化 了的佛教。
❖ 2. 宋代理学创立的目的:直接目的——重建儒家的伦理道德体系, 建立封建礼教秩序;根本目的——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三教”是指:儒教、 佛教、道教。“三教合一” 不是儒教、佛教、道教合 为一体,而是一种相互吸 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的关系。
三教图(清 丁云鹏)
二、北宋五子理学的创立
周敦颐、邵雍——为理学奠基
朱熹的学术思想在日本、朝鲜曾一度十分盛 行,被称为“朱子学”,在东南亚和欧美也受到 重视,足见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影响。
1、理是万物的本源,“理”一“气” 二
•理是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 •气是构成万物的材料(即物质),是第二性 客观唯心主义
2、重学习、实践,主张有强烈社会责任感 “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张载——开创“气”学,理学中的唯物主义代表
程颢、程颐(二程)——提出“天理”,核心是 “仁”
✓北宋五子 ✓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 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二程”对理学的发展
程颢、程颐兄弟主 张通过格物致知体察天理; 在知行关系上强调知先行后, 轻视实践;在理欲关系上主 张“ 存天理,去人欲 ”, 强调封建道德的自我修养。
❖ (2)魏晋以来,儒、佛、道三家日趋融合,儒学吸收佛、道的 有益成分,发展为更理性化、思辨化的新儒学体系。
❖ (3)唐中期以来的儒学复兴运动使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 气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为理学 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
❖ (4)宋代重视“文治”的国策和宽松的文化政策,形成了学术 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激发了士大夫们积极关注国计民生的热情。
值得肯定
3、主张“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统论
“存天理,灭人欲”
➢重忠孝、廉耻、气节的社会氛围大增 ➢维护封建等级制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 ➢带有其阶级、时代局限 ➢影响后世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礼、义、仁、智、信
4、对学术文化的整理
集为《四书》,并加 以注解
学以致用
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 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 变化的是
宋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背景 明 二、北宋五子与理学的创立 理 三、朱熹的学说和理学的成熟 学 四.陆王心学与理学的发展
一、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困境
(1)时期:汉末——隋唐 (2)表现:儒学的权威性被削弱,儒学的正统地位面 临挑战。
(3)背景:①战乱:东汉末年以来,长期的战乱、分 裂、民族杂糅,儒学价值观――中原民族所用以维系社 会基本生活的这种纲常被破坏。②儒学自身的局限,缺 乏关于命运的解释。③佛教道教的冲击。
第三课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学习要求
重点:1.背记宋明理学大儒—二程、朱熹、陆九渊、王 守仁的思想主张。
2.宋明理学形成的背景(理解)、主要思想(背 记)、评价(背记)。
难点: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背记)。2.宋明 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发展(理解)。
本课知识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