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库设计规范PPT课件
第四讲冷库管理ppt课件(2024)

地质条件良好
避开地质不稳定、易受灾害影 响的地区,确保冷库安全。
配套设施完善
选择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完 善的地点,满足冷库运营需求
。
2024/1/27
12
总平面布置与交通组织
功能分区明确
根据使用功能将冷库划分为不 同的区域,如存储区、加工区 、办公区等,确保各区域互不
干扰。
2024/1/27
交通流线顺畅
远程监控与管理
实现远程监控和管理功能,方便管理 人员随时掌握冷库运行状态,提高管 理效率。
29
06
安全防范与应急处理
2024/1/27
30
消防安全制度建立和执行情况回顾
消防安全制度建立
冷库应建立完善的消防安全制度,包括火灾预防、应急疏散、消 防设施维护等方面。
执行情况回顾
定期对消防安全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估,确保各项措施得到 有效落实。
制冷系统基本组成
制冷剂的选择与使用
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 器等主要部件。
根据制冷需求和环保要求,选择合适 的制冷剂,并注意安全使用规定。
制冷循环原理
通过制冷剂在封闭系统内循环,利用 物态变化吸收和释放热量,达到降温 目的。
2024/1/27
8
冷却设备类型与选择
01
02
03
冷却设备类型
包括风冷式冷凝器、水冷 式冷凝器、蒸发式冷凝器 等。
生产性冷库、分配性冷库和生活 服务性冷库。
2024/1/27
02
按结构分类
土建冷库、组合冷库和移动式冷 库。
04
冷库特点
隔热性、密封性、坚固性和抗冻 性。
5
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发展现状
冷库ppt课件

冷库的分类
总结词
冷库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如按用途可分为食品冷库、药品冷库等;按温度可分为超低温冷库、低 温冷库和保鲜冷库等。
详细描述
根据用途不同,冷库可以分为食品冷库、药品冷库、化工原料冷库等;根据温度不同,冷库可以分为超低温冷库 (低于-50℃)、低温冷库(-50℃~-10℃)、保鲜冷库(-10℃~10℃)和冷藏冷库(0℃~15℃)。不同类型 的冷库适用于不同的物品储存需求。
冷却设备
包括冷却塔、水冷机组等,用于冷却和调节水 温。
通风系统
包括送风口、回风口、排风口等,用于保证库 内空气流通和温度均匀。
冷库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定期检查制冷系统
包括检查制冷剂的充注量、制冷 剂管道的清洁和密封性等,确保
制冷系统正常运行。
定期清洗冷却设备
包括清洗冷却塔、水冷机组等, 保持冷却设备的清洁和效率。
智能化发展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冷库将向智能化方向发 展,实现远程监控、自动化管理等功能。
绿色化发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冷库将更加注重环保和节能,采用更 加环保的制冷剂和节能技术。
多元化发展
冷库将不仅仅局限于食品冷藏,还将向医药、化工等领域拓 展,满足不同行业的冷藏需求。
THANKS
冷库的结构设计
总结词
冷库的结构设计是实现冷库功能的基础,需要综合考虑承重 、保温、隔热等方面的要求。
详细描述
在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冷库的规模源自工艺要求,选择合适的 结构形式和材料,如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等。同时,应 注重结构的承重、保温和隔热性能,以满足冷库的保温和节 能要求。
冷库的制冷系统设计
定期清洁通风系统
包括清洁送风口、回风口、排风 口等,保持空气流通和温度均匀
冷库PPT课件

第七章
第二节 制冷热负荷计算
一 室内、外计算参数的确定
1. 室外计算参数的确定
计算冷库热负荷所用的室外气象参数应采用“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 设计参数” 。此外,还需注意一些选用原则:
• 冷间围护结构传入热量计算所用的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夏 季空气调节日平均温度。
第七章
地基与基础:冷库基础应有良好的抗潮湿、防冻的性 能,应有足够的强度
柱和梁:冷库的柱子要少,柱网跨度要大,尽量采用小 截面以少占空间,提高冷库的容积利用系数
冷
墙 体:外墙除隔绝风、雨侵袭,防止温度变化和太阳
辐射等影响外,还应有较好的隔热,防潮性能;
库
冷库内墙有隔热、不隔热两种
屋盖与阁楼层:应满足防水、防火和经久坚固的要 求;屋面应排水良好,满足隔热要 求,造型美观
• 隔绝水蒸气的渗入非常重要 • 隔汽防潮材料要求蒸气渗透系数低,并有足够的粘
结性 • 冷库工程中常用的隔汽防潮材料,有沥青隔汽防潮
材料和聚乙烯或聚氯乙烯薄膜隔汽防潮材料两大类
第七章
四.冷藏库制冷设备和管道的隔热
• 制冷设备和管道隔热的目的:减少冷量损失和回气过 热,同时也为了防止设备和管路表面凝露、结霜
• 计算冷间围护结构最小总热绝缘系数时的室外空气相对湿度, 应采用最热月月平均相对湿度。
第七章
• 开门热量和冷间换气热量计算的室外温度,应采用 夏季通风温度,室外相对湿度应采用夏季通风室外 计算相对湿度。
• 蒸发式冷凝器计算的湿球温度应采用夏季室外温度, 平均每年不保证50小时的湿球温度。
• 鲜蛋、水果、蔬菜及其包装材料的进货温度以及计 算水果、蔬菜冷却时的呼吸热量的初始温度,均按 当地进货旺月的月平均温度计算。若无确切的生产 旺月的月平均温度时,可按夏季空气调节日平均温 度乘以季节修正系数n1采用。
冷库制冷工艺设计 第2版 PPT课件(共13章)第7章氟利昂制冷系统的设计

第7章 氟利昂制冷系统的管道设计
也有系统不采用热交换器,其原理图如7-3示:
图7-3 双级压缩系统原理图(不设热交换器
第7章 氟利昂制冷系统的管道设计
• 其与图如7-2不同在于:1)用汽液分离器代替热交换器,分离器如图7-4(a)所示 。这样,既减少了压缩机湿行程的可能,又满足了润滑油返回曲柄箱的要求。其他 气液分离器结构如图7-4(b)、(c)、(d)所示。
• 制冷系统中采用三台或多台压缩机并联连接时,应设置一个集管使吸入汽体能够顺 利地流入集管里,如图7-26所示。
• 集管设计:a.尽可能短;b.各吸气支管均到集管底部,支管端部45° ;c.曲轴箱上 设置均压管和均油管,并在管上装阀门
第7章 氟利昂制冷系统的管道设计
7.3.2 排汽管道的布置
一.基本要求 • 1.根据允许压力降选用管径,如图7-27,图7-28 • 2.在低负荷下运行,能避免管线内存油,及流回制冷压缩机 • ①排气管应i≥0.01的坡度,坡向油分和冷凝器,其连接如图7-29所示。 • ②对不设油分的压缩机,当压缩机低于冷凝器时,排气管设成“U”形
缩机,使压缩机曲轴箱保持恒定油面,整个系统无积油,(尤蒸发器),又避免 润滑油大量涌到压缩机造成沖缸 2.设法避免闪发气体的发生(1)产生:管内产生的阻力以及往高处供液引起液 体较大的压力损失,当液体的压力降到低于其所具有温度的饱和压力时,就要产 生闪发气体 (2)后果:流体的流动规律难以控制,会引起蒸发器的供液不均,降低蒸发器的 传热效果 (3)解决方法:避免液体的压力损失和增加液体的过冷度
•
第7章 氟利昂制冷系统的管道设计
• ③回气管与蒸发器的连接。 (a)一组蒸发器的连接:如图7-21所示。
第7章 氟利昂制冷系统的管道设计
冷库制冷工艺设计 第2版 PPT课件(共13章)第1概述

1.2 冷库的分类与组成
• 1.2.1 冷库的分类 • 1.2.2 冷库的组成
1.2.1冷库的分类
分类方式
类型
按冷库的围护结构的 结构型式分 按冷库的用途分
——食品的计算密度,kg/m3;
1.3.2 冷库(冷藏)容量计算
3.按货架存放托盘数计算冷库实际吨位 :
G (a n g) 1000
式中:
G——冷库实际吨位,t; a——每层货架的托盘数; n——货架层数; g——每托盘食品的净质量,kg。
1.4 制冷工艺设计的一般流程
原始资料和设计依据
制冷管道的设计与敷设
1.1.2 国内外冷库发展现状及问题
3.国内冷库的发展趋势及冷库建设未来发展方向 1)冷库布局调整和新的食品冷链物流配送体系构建; 2)冷库功能转型 大部分新建的冷库其功能将从“低温仓储”型向“冷链物流配送”型发展。 3)冷库建设更注重环保和节能 我国经济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注重两大问题:环境保护和能源效率。 4)实施冷链物流规范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已成为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为了确保食
1.3.1冷却间、冻结间的生产能力计算
3.小车装载式的冷加工间的生产能力:
G agn 1000
式中: G——冷却、冻结间冷加工能力,t/d; a——冷间可容纳小车的数量; g——每辆小车可装载食品的净质量,kg; n——每天冷却或冻结的周转次数。
1.3.2 冷库(冷藏)容量计算
1. 冷库计算吨位 : G (V)
1.3 冷库的容量确定
冷库设计规范

冷库设计规范•制冷•冷却设备负荷和机械负荷的计算点击次数:2406.1.1 冷间冷却设备负荷应按下式计算:`Φ_S = Φ_1+PΦ_2+Φ_3+Φ_4+Φ_5`(6.1.1)式中Φ——冷间冷却设备负荷(W)Φ1——围护结构热流量(W)Φ2——货物热流量(W)Φ3——通风换气热流量(W)Φ4——电动机运转热流皿(W)Φ5——操作热流量(W)P ——货物热流量系数。
6.1.2 冷却间、冻结间和货物不经冷却而进入冷却物冷藏间的货物热流量系数P应取1.3,其他冷间取1。
6.1.3 冷间机械负荷应分别根据不同蒸发温度按下式计算:`Φ_j = (n_1ΣΦ_1+n_2ΣΦ_2+n_3ΣΦ_3+n_4ΣΦ_4+n_5ΣΦ_5)R`(6.1.3)式中Φ——机械负荷(w)n1——围护结构热流量的季节修正系数,直取1;n2——货物热流量析减系数;n3——同期换气系数,宜取0.5~1.0(“同时最大换气量与全库每日总换气量的比数”大时取大值)n4——冷间用的电动机同期运转系数;n5——冷间同期操作系数;R——制冷装置和管道等冷损耗补偿系数,直接冷却系统宜取1.07.间接冷却系统宜取1.12。
6.1.4 货物热流量折减系数,应根据冷间的性质确定。
冷却物冷藏间宜取0.3~0.6(按本规范表3.0.3冷藏间的公称体积为大值时取小值);冻结物冷藏间宜取0.5~0.8(按本规范表3.0.3冷藏间的公称体积为大值时取大值);冷加工间和其他冷间应取1。
6.1.5 冷间用的电动机同期运转系数和冷间的同期操作系数,应按表6.1.5 规定采用。
6.1.6 围护结构热流量应按下式计算:`Φ_1 = K_wA_wa(θ_w-θ_n)`(6.1.6)式中Φ——围护结构热流量(W);KW——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W/(m2•℃));Aw——围护结构的传热面积(m2);a——围护结构两侧温差修正系数,可按本规范附录B表B.0.1-1采用;θw——围护结构外侧的计算温度(℃);θn——围护结构内侧的计算温度(℃)。
冷库PPT课件

发展历程及现状
发展历程
冷库经历了从自然冷藏到机械冷藏的 发展过程,随着制冷技术的进步和冷 链物流的发展,冷库逐渐实现专业化 、规模化和智能化。
现状
目前,我国冷库行业已形成较为完善 的产业体系,冷库容量和规模不断扩 大,制冷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换代, 冷链物流体系日益完善。
冷库在物流体系中作用
延长食品保质期
冷库选址与设计
选址需考虑交通便利、地质条件、周 边环境等因素,设计需遵循相关规范 和标准。
行业前沿动态分享
新型制冷技术
如磁制冷技术、声制冷技 术等,具有高效、环保等 优点。
智能化冷库管理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 术手段,实现冷库的自动 化、智能化管理。
绿色冷库建设
注重环保、节能,采用太 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 冷库运营成本。
拓展思考:如何提高冷库运营效率
优化冷库布局
合理规划货位,提高空间利用率,减少搬运距离 和时间。
加强员工培训
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减少人为因素造 成的损失。
ABCD
引入先进设备
采用高效制冷设备、自动化搬运设备等,提高作 业效率。
实施信息化管理
运用信息系统对冷库运营进行实时监控和数据分 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运行效率。
安全保护装置
配备压力保护、温度保 护等装置,确保冷库设
备安全运行。
其他辅助设备
如加湿器、除湿器等, 根据冷库实际需求进行
配置。
03
冷库运营管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入库管理流程及规范
入库前准备 确认货物信息,包括品名、规格、数量等。
检查货物包装是否完好,有无破损或渗漏。
入库管理流程及规范
冷库技术PPT课件

探讨自动化技术在冷库操作中的应用 ,如自动化装卸、机器人巡检等,提 高运营效率。
行业法规政策变化对市场影响分析
法规政策变化概述
梳理近年来冷库行业相关法规政策的变化情况,包括安全标 准、环保要求等。
市场影响分析
分析法规政策变化对冷库市场的影响,包括竞争格局、市场 份额、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变化。
国外冷库发展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冷库建设起步较早,技术相对成熟。他们注重冷库的节能和环保性能,采用先进的制冷技术和设备 ,提高冷库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国外发达国家还注重冷库的多元化发展,将冷库建设与食品加工、物 流配送等产业相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02
冷库结构与设备
冷库建筑结构类型
土建冷库
04
食品在冷库中的储存与保鲜
食品储存条件设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01
02
03
04
温度控制
根据食品种类和保鲜要求,设 定适当的温度范围,如0-4℃
、-18℃等。
湿度调节
保持适宜的湿度,避免食品失 水或吸水,影响品质。
通风换气
定期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 ,避免异味和细菌滋生。
光照控制
避免阳光直射,减少食品变色 和营养损失。
VS
冷库特点
冷库建筑不同于一般的工业和民用建筑, 有它独特的结构。冷库墙壁、地板及平顶 都敷设有一定厚度的隔热材料,以减少外 界传入的热量。为了减少吸收太阳的辐射 能,冷库外墙表面一般涂成白色或浅颜色 。因而冷库建筑与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相 比,有它的特点。
国内外冷库发展现状
国内冷库发展现状
我国冷库建设发展迅速,主要分布在各水果、蔬菜主产区以及大中城市郊区的蔬菜基地。但我国冷库建设在地域 分布上存在着不平衡性,东部地区冷库建设较多,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同时,我国冷库的规模普遍偏小,缺乏 大型冷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8
基本规定
❖ 3.0.7 冷库设计的室外气象参数,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019的规定外,尚 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计算冷间围护结构热流量时,室外计算温度应采用夏季空 气调节室外计算日平均温度。
❖ 2 计算冷间围护结构最小总热阻时,室外计算相对湿度应采 用最热月的平均相对湿度。
.
11
4.1.2 冷库的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应满足生产工艺、运输、管理和设备管线布置合理等综合 要求。
❖ 2 当设有铁路专用线时,库房应沿铁路专用线布置。 ❖ 3 当设有水运码头时,库房应靠近水运码头布置。 ❖ 4 当以公路运输为主时,库房应靠近冷库运输主出入口布置。 ❖ 5 肉类、水产类等加工厂的冷库应布置在该加工厂洁净区内,
❖ 1.0.4 本规范规定了冷库设计的基本技术要求。当本规范 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相抵触时,应按国家法律、行 政法规的规定执行。
❖ 1.0.5 冷库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 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
4
术语
❖ 2.0.1 冷库 cold store 采用人工制冷降温并具有保冷功能的仓储建筑群,包括制冷 机房、变配电间等。
❖ 3 计算开门热流量和冷间通风换气流量时,室外计算温度应 采用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室外相对湿度应采用夏季通风 室外计算相对湿度。
❖ 3.0.8 冷间的设计温度和相对湿度应根据各类食品的冷藏 工艺要求确定,也可按表3.0.8的规定选用。
.
9
表3.0.8 冷间的设计温度和相对 湿度
.
10
建筑
❖ 4.1 库址选择与总平面 ❖ 4.1.1 冷库库址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应符合当地总体规划的要求,并应经当地规划部门批准。 ❖ 2 库址宜选择在城市规划的物流园区中,且应位于周围集中居住区夏季
❖ 2.0.8 冰库 ice storage room 用于贮存冰的房间。
❖ 2.0.9 制冷机房 refrigerating machine room 制冷机器间和设备间的总称。
❖ 2.0.10 机器间 machine room 安装制冷压缩机的房间。
.
6
术语
❖ 2.0.11 设备间 equipment room 安装制冷辅助设备的房间。
❖ 2.0.12 冷却设备负荷 cooling equipment load 为维持冷间在某一温度,需从该冷间移走的热流量值。
❖ 2.0.13 机械负荷 mechanical load 为维持制冷系统正常运转,制冷压缩机负载所带走的热流量 值。
❖ 2.0.14 制冷系统 refrigerating system 通过管道将制冷机器和设备以及相关元件相互连接起来,组 成一个封闭的制冷回路,制冷剂就在这个回路里循环吸热和 放热。
❖ 2.0.2 库房 storehouse 指冷库建筑物主体及为其服务的楼梯间、电梯、穿堂等附属 房间。
❖ 2.0.3 穿堂 anteroom 为冷却间、冻结间、冷藏间进出货物而设置的通道,其室温 分常温或某一特定温度。
❖ 2.0.4 冷间 cold room 冷库中采用人工制冷降温房间的统称,包括冷却间、冻结间、 冷藏间、冰库、低温穿堂等。
❖ 2.0.15 保冷 keep to the cooling
为防止低温设备、管道外表面. 凝露,以减少其冷损失而采 7 取的技术措施。
基本规定
❖ 3.0.1 冷库的设计规模以冷藏间或冰库的 公称容积为计算标准。公称容积大于20 000m3为大型冷库;20 000m3~5000m3 为中型冷库;小于5000m3为小型冷库。 公称容积应按冷藏间或冰库的室内净面(不 扣除柱、门斗和制冷设备所占的面积)乘以 房间净高确定。
.
3
总则
❖ 1.0.1 为使冷库设计满足食品冷藏技术和卫生要求,制定 本规范。
❖ 1.0.2 本规范适用于采用氨、氢氟烃及其混合物为制冷剂 的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以下简称为氨或氟制冷系统),以 钢筋混凝土或砌体结构为主体结构的新建、改建、扩建的冷 库,不适用于山洞冷库、装配式冷库、气调库。
❖ 1.0.3 冷库设计应做到技术先进、保护环境、经济合理、 安全适用。
❖ 2.0.5 冷却间 chilling room
对产品进行冷却加工的房间。
.
5Leabharlann 术语❖ 2.0.6 冻结间 freezing room 对产品进行冻结加工的房间。
❖ 2.0.7 冷藏间 cold storage room 用于贮存冷加工产品的冷间,其中用于贮存冷却加工产品的 冷间称为冷却物冷藏间;用于贮存冻结加工产品的冷间称为 冻结物冷藏间。
冷库设计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告
第489号
.
1
目录
❖ 前言 ❖ 1、总 则 ❖ 2、术 语 ❖ 3、基本规定 ❖ 4、建 筑 ❖ 5、结 构 ❖ 6、制 冷 ❖ 7、电 气 ❖ 8、给水和排水 ❖ 9、采暖通风和地面防冻
.
2
前言
❖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7年工程建设 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第二批)>的通知》(建标 [2007]126号),在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的组织下, 由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国家标准 《冷库设计规范》GB 50072-2001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在修订过程中,遵照国家基本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 对近几年国内新建和改建的冷库进行了重点调研,并在9 个省市召开了有教学、科研、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建 筑安装等部门专业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广泛听取了对国 家标准《冷库设计规范》GB 50072-2001(以下简称 “原规范”)的修订意见,查阅了国际上相关技术资料,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反复修改和完善,最后 经专家审查定稿。
最大频率风向的下风侧。使用氨制冷工质的冷库,与其下风侧居住区的 防护距离不宜小于300m,与其他方位居住区的卫生防护距离不宜小于 150m。 ❖ 3 库址周围应有良好的卫生条件,且必须避开和远离有害气体、灰沙、 烟雾、粉尘及其他有污染源的地段。 ❖ 4 应选择在交通运输方便的地方。 ❖ 5 应具备可靠的水源和电源以及排水条件。 ❖ 6 宜选在地势较高和工程地质条件良好的地方。 ❖ 7 肉类、水产等加工厂内的冷库和食品批发市场、食品配送中心等的冷 库库址还应综合考虑其特殊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