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新课标、考纲研究
2010—2019年全国高考化学卷 物质结构与性质 考情、考点、试题、答题技巧(共190张PPT)

1s22s22p63s23p63d74s2或[Ar]3d74s2。一般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第一
电离能越大,金属性越强,第一电离能越小,故第一电离能O>Mn。氧
原子价电子排布式为2s22p4,其核外未成对电子数是2,锰原子价电
子排布式为3d54s2,其核外未成对电子数是5,故基态原子核外未成
对电子数较多的是Mn。
答案(1)1s22s22p63s23p63d74s2或[Ar]3d74s2 O Mn
(2)sp sp3
(3)H2O>CH3OH>CO2>H2 H2O与CH3OH均为极性分子,H2O中氢 键比甲醇多;CO2与H2均为非极性分子,CO2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范德 华力较大
(4)离子和π键( Π46 键) (5)0.148 0.076 解析(1)Co是27号元素,其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为
处于激发态的电子数越多,原子能量越高,A中只有1个1s电子跃迁到
2s轨道;B中1s轨道中的两个电子1个跃迁到2s轨道,另一个跃迁到2p
轨道;C中1s轨道的两个电子都跃迁到2p轨道,故C表示的能量最高。
(2)Li+核电荷数较大,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大,导致其半径小于H- 。
(3)根据价电子对互斥理论,LiAlH4中阴离子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 中心原子采用sp3杂化,LiAlH4中存在离子键和σ键。 (4)根据循环图中数据可知,Li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是520 kJ·mol-1,O=O
考点 37
考点 38
考点 39
考情概览
试题类编
考点37原子结构与性质
1.(2018·全国1,35,15分,难度★★)Li是最轻的固体金属,采用Li作为
负极材料的电池具有小而轻、能量密度大等优良性能,得到广泛应
物质的组成、结构及性质 (2)

(5)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一定能与水反应生成相应的酸或碱,如SiO2、Fe2O3都不 溶于水,也不跟水反应。
(6)跟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如2NO2+2NaOH===NaNO3+ NaNO2+H2O,NO2不是酸性氧化物。
3.有关酸、碱的易错点 (1)分子中含有几个氢原子不一定是几元酸,如CH3COOH是一元酸。 (2019年26(3)根据H3BO3的解离反应:H3BO3+H2O=H++B(OH)4, Ka=5.81×10-10,可判断H3BO3是________酸;) (2)强酸的氢离子浓度不一定比弱酸的氢离子浓度大。 (3)能电离出氢离子的不一定是酸,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的不一定是碱, 如酸式盐和碱式盐。
分类方法在化学研究与学习中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也是高考题中高频考点。高考题在
命制考查分类方法的题目时,往往考查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有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易错点
(1)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如O2和O3。 (2)结晶水合物是纯净物中的化合物,不是混合物,如CuSO4·5H2O。 (3)由同位素的不同原子构成的单质(或化合物)是纯净物,如H2和D2、H2O和D2O。 (4)高分子化合物不是化合物,是混合物,如淀粉(C6H10O5)n,n值不同,分子不同,所 以淀粉为混合物。
2019年化学考试大纲解读

2019 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解读一、 2019 考试大纲分析2017 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相比 2016 年,修订处相当多, 2018 年《考试大纲》基本没有变动, 2019 年化学《考试大纲》同 2018 年相比,只在第 I 部分考试目标与要求中略有变化,提出了高校对新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并第一次把“思维方法”写进考纲。
强调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四层” ,即考查内容中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使考查内容更具体化。
备考时,考生不仅要掌握必备知识,还需加强“关键”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训练,提升化学科学素养,提升核心价值。
化学科命题不仅要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提升,还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回顾 2017 年《考试大纲》的修订1.修订的主要目的(1)贯彻落实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神,体现国家人才培养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进一步强化高考命题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2)加强高考命题的标准建设,进一步密切高考测评标准与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的衔接,提升标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突出高考作为衔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桥梁的功能。
(3)进一步完善考核目标和考试内容。
结合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完善考核目标的内涵,增强科学性和规范性;适当调整选考模块,满足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契合课程标准修订方向。
2.修订的主要意义(1)指导高考内容改革。
(2)规范高考命题:①提高质量,②倡现成果,③确定标准(3)“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一体”即高考评价体系,通过确立“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这一高考核心立场,回答了“为什么考”的问题。
“四层”通过明确“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回答了高考“考什么”的问题。
“四翼”通过明确“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怎么考”的问题。
3.修订的主要内容【选考模块的调整】修订后选考:“物质结构与性质”和“有机化学基础”。
1.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新课标

---------------------------------------------------------------最新资料推荐------------------------------------------------------1.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新课标)2019 版高中化学二轮专题复习学案:1.1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新课标)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新课标)专题一基本概念【备考策略】根据近几年高考命题特点和规律,复习本专题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要特别注意对国际单位制中七个基本物理量之一的物质的量的理解,不仅知道它是建立宏观与微观连接的重要物理量,更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建构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知识网络体系。
比较重要的题型是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的问题,涉及的概念很多。
另外,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以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2.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纵观近年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氧化还原反应除注重考查基本概念外,出现了将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和物质的分析推断相结合的趋势,特别是从生活应用入手,设计新的问题背景和思考阶梯。
3.离子反应:该类题目的主要题型有三个:一是考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从高考试题的表现形式来看,除考查中学化学教材中所涉及的典型的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外,越来越注重有关知识迁移应用的考查即信息给予题。
二是判断离子反程式的正误。
1 / 23三是离子共存题,离子共存的条件是:在溶液中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化学反应,如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络合反应等。
在分析判断过程中,除要熟悉常见离子不能共存时所发生的离子反应外,还要注意题目的要求、限制条件,多种离子间的相互影响。
4.能源是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复习时要理解燃烧热、中国和热、反应热到呢个概念,明确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加强与电化学、化学平衡的联系与拓展,牢牢抓住盖斯定律的实质,并能熟练应用第 1 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考纲点击】 1. 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物质结构与性质在高考试题中的分析及教学策略

物质结构与性质在高考试题中的分析及教学策略摘要:《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考化学知识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学生深入的认知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来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本文简要分析这部分教学内容在高考试题中的考察情况,然后研究开展教学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关键词:物质结构与性质;高考试题;分析应用;教学策略。
引言:在高中化学教育过程中,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这节内容的新课标设计目标是:通过对原子与分子的化学教学,就可以使学生掌握化合物结构的基本规律。
利用不同微粒相互之间的作用力也是不同的,分析各种类物质的结构特性。
丰富化学这个模块的学科内涵,就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以促使学生更深入的认识化学物质分子结构和特性之间的联系,并以此发展学生的核心素质。
这部分的内容是在高中化学必修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加深和扩展,在这模块的教学过程中,通常是学生遇到什么知识点,所以老师就会帮助学生解决什么知识,结果就会造成学生不可以从化学结构决定性质的视角去更深刻的认识教材内容,同时总结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不能形成用化学思维去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
而近些年,高考针对化学这模块知识背景的考查形式也就更加新颖,在出题的时候也就越来越注重于运用知识点去处理现实的问题。
现如今,更多学生会选用这一模块,可是却沦为了能得分但却没有得高分的板块。
为了防止这个模块的内容成为学生考试的弱点,那么如何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效的引导学生掌握解决这部分题目的技巧,就成为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高考考试大纲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模块要求众所周知,新考纲一直都是考试的指挥棒,同时也是风向标。
通过对高考化学考纲内容进行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之后,可以看出在考试目标和要求当中,更加突出了对化学课程的考查重点,要以全方位测试学生的化学素质。
并且在命题时候,也要更加着重考查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需要更加重视学生和化学有关的科技、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方面的发展情况,侧重训练学生的化学认识技能,过程方式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019全国高考化学真题深度解析:(Ⅰ、Ⅱ、Ⅲ、江苏卷)物质结构与性质试题

2019全国高考(Ⅰ、Ⅱ、Ⅲ、江苏卷)物质结构与性质试题深度解析35.(2019全国Ⅰ卷)[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在普通铝中加入少量Cu 和Mg ,后形成一种称为拉维斯相的MgCu 2微小晶粒,其分散在Al 中可使得铝材的硬度增加,延展性减小,形成所谓"坚铝",是制造飞机的主要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1)下列状态的镁中,电离最外层一个电子所需能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_(填标号)。
A 、[Ne]B 、[Ne] C 、[Ne]D 、[Ne] (2)乙二胺(H 2NCH 2CH 2NH 2)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分子中氮、碳的杂化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二胺能与Mg 2+、Cu 2+等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环状离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与乙二胺形成的化合物稳定性相对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Mg 2+”或“Cu 2+”)。
(3)一些氧化物的熔点如下表所示:解释表中氧化物之间熔点差异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a )是MgCu 2的拉维斯结构,Mg 以金刚石方式堆积,八面体空隙和半数的四面体空隙中,填入以四面体方式排列的Cu 。
图(b )是沿立方格子对角面取得的截图。
可见,Cu 原子之间最短距离x=___________pm ,Mg 原子之间最短距离y=______________pm 。
设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 A ,则MgCu 2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g •cm -3(列出计算表达式)。
【答案】(1)A(a ) (b )(2)sp 3、 sp 3。
乙二胺的两个N 提供孤对电子给金属离子形成配位键,从而形成环状稳定结构;Cu 2+(3)Li 2O 、MgO 为离子晶体,P 4O 6、SO 2为分子晶体,晶格能:MgO >Li 2O ,分子间作用力(相对分子质量):P 4O 6>SO 2。
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

2、分子性质 (1)分子得极性 ①分子构型与分子极性得关系
类型 实例 键得极性 空间构型 分子极性
X2
H2、N2 非极性键 直线形 非极性分子
XY HCl、NO 极性键
XY2 (X2Y)
CO2、CS2
极性键
直线形 极性分子 直线形 非极性分子
XY2
SO2 极性键
V形
(X2Y) H2O、H2S 极性键
b.配位键的表示:常用“―→”来表示配位键,箭头指向
接受孤电子对的原子,如 NH4+可表示为
,
在 NH+ 4 中,虽然有一个 N—H 键形成的过程与其他 3 个 N—H 键形成的过程不同,但是一旦形成之后,4 个共价 键就完全相同。
③配合物 如[Cu(NH3)4]SO4
配位体有孤电子对,如H2O、NH3、CO、F-、Cl-、CN-等。 中心原子有空轨道,如Fe3+、Cu2+、Zn2+、Ag+等。
高考化学物质结构与性质
栏目索引
考点一 基态原子得核外电子排布 考点二 元素得电离能和电负性 考点三 两大理论与分子构型 考点四 微粒作用与分子性质 考点五 微粒作用与晶体结构
考点一 基态原子得核外电子排布 1、排布规律
知识精讲
(1)能量最低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优先占据能量最低
得原子轨道,如Ge:1s22s22p63s23p63d104s24p2。
(3)无机含氧酸分子得酸性 无机含氧酸可写成(HO)mROn,如果成酸元素R相同,则n 值越大,R得正电性越高,使R—O—H中O得电子向R偏移, 在水分子得作用下越易电离出H+,酸性越强,如 HClO<HClO2<HClO3<HClO4。
3、范德华力、氢键、共价键得比较
全国新课标高考化学考试大纲

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化学考试大纲查字典化学网的小编给大家整理了2019年全国新课标高考化学考试大纲的完整版,想了解其他最新的资讯,小编会在第一时间通知大家,请大家持续关注查字典化学网。
Ⅰ.考试性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化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2019年高考化学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1)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1)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适应新形势
新高考方案的变化
普通高中课程设置的变化 减少必修课程,减轻学生负担,全面均衡发展;(合格考试) 增加选修课程,加大选修容量,保障课程选择;(等级考试) 开发校本课程,突出兴趣培养,促进个性发展;(综合素质评
价)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宏观 辨识 与 微观 探析 素养 水平
三、新课标研究
主题一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内容要求】
【学业要求】
1.1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能说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与宏观物体运
了解有关核外电子运动模型的历史发展过程, 动特点的差异。
认识核外电子的运动特点。
能结合能量最低原则、泡利不相容原理、
知道电子运动的能量状态具有量子化的特征 洪特规则书写和说明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
述原子序数与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数据的关系,认识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变化的关系; 根据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自主设计、绘制元素周期表。
调查与交流讨论:交流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区、周期、族的划分与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解释主族元素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原因;利用 电离能、电负性的数据,讨论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变化规律;查阅有关元素的电负性资料,解释 元素的“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物质结构与性质》的课程观
结构—性质 —用途
化学—技术 —社会
类比—假设 —论证—建模
一、适应新形势
二、观念与思路
1.认识方式的转变: 测不准 量子化 统计 概率
2.教学方式的转变: 探究过程、学科思想、思维方式
认识物质结构的基本思路
认识物质结构的基本角度
认识物质结构的基本方法
模型 (解释)
知道元素周期表中分区、周期和族的元素原子 及其发展之间的关系。
核外电子排布特征,了解元素周期律(表)的应用 能简要说明核外电子运动规律的理论探究
价值
对研究元素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意义。
教学策略 关注学生在必修阶段对原子结构、元素性质和元素周期律(表)的已有认识,利用氢原子和多
电子原子光谱所产生的复杂现象,引导学生反思已有理论模型的局限,建立新的原子结构模型。 借助科学史的故事和素材多角度展示人类对微观结构的认识过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在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表)关系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供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
性等数据,引导学生讨论原子序数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让学生自主发现变化规律,建构元素周 期律(表)模型。并利用模型分析和解释一些常见元素的性质。
在元素周期律(表)教学中,应注重帮助学生建立基于“位-构-性”关系的系统思维框架,提 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活动建议 实验及探究活动:利用自制分光镜或者光谱仪查看不同元素的原子光谱;利用计算机作图,描
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 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专业学科“核心素养”
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基本品质、基本态度等几个方面
●学科能力是学生发展化学核心素养的保障 理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综合分析能力
• 学科核心素养导向 • 学科大概念统领 • 明确主体的学习内容和学业要求 • 删减、调整、整合部分内容 • 提供主题教学策略、学习活动和情景素材建议 关键:认识知识与能力和素养的关系
建立从知识到能力和素养的通道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 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其 特征是
解释。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高低顺序,了解原子 能说明电负性大小与原子在化合物中吸引
核外电子排布的构造原理。
电子能力的关系,能利用电负性判断元素的
认识基态原子中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 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强弱,推测化学键的极
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等。
性。
知道1~36号元素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假说 (推测)
实验 (验证)
《物质结构与性质》主干知识
能量观
原子结构
分子结构
晶体结构
微粒间相互作用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在不同模块中体现
选修“有机化学基础”模块对官能团的认识中, 应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解决实际问题
选修“物质结构与物质”模块的学习中,提升“宏 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发展水平
必修“主题3:物质结构基础和化学反应规律”的 学习,建立“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基本意识
化学符号、模型表征,是化学学科的基本认知方式 ◇掌握物质化学变化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能运用逻辑思维对物质及其 变化现象进行分析推理,是认识、创造新物质的基础和途径 ◇在研究、利用、创造新物质的过程中,能自觉遵循科学伦理具备社会可 持续发展的观念,具有交流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新课程标准内容 【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 【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
●学科思想方法是化学核心素养的实质 微粒运动思想;分类思想;守恒思想; 动态平衡思想;唯物辩证思想; 绿色化学思想。
◇ 认同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和可认知性是探索物质世界的前提 ◇基于证据的判断、推理和探究能力,是学习、研究化学学科的必备品格 和关键能力 ◇从宏观现象入手,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分析研究,并运用
能从原子价电子数目和价电子排布的角度
1.3 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表)
解释元素周期表的分区、周期和族的划分。
认识元素的原子半径、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 能列举元素周期律(表)的应用。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 能说明构建思维模型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
现周期性变化是导致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原因。 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能论证证据与模型建立
(能量不连续),电子可以处于不同的能级,在一 核外电子排布式和轨道表示式。
定条件下会发生激发与跃迁。
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描
知道电子的运动状态(空间分布及能量)可通 述主族元素第一电离能、电负性变化的一般
过原子轨道和电子云模型来描述。
规律,能从电子排布的角度对这一规律进行
1.2 核外电子排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