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化学:甲烷专题(含解析)

合集下载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含解析版)

绝密★启用前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Ⅱ)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F 19 Na 23 S 32 Cl 35.5 As 75 I 127Sm 150一、选择题:本题共7个小题,每小题6分。

共4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著名诗句,下列关于该诗句中所涉及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A.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B.蚕丝属于天然高分子材料C.“蜡炬成灰”过程中发生了氧化反应D.古代的蜡是高级脂肪酸酯,属于高分子聚合物8.已知N A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3 g 3He含有的中子数为1N APO 数目为0.1N AB.1 L 0.1 mol·L−1磷酸钠溶液含有的34C.1 mol K2Cr2O7被还原为Cr3+转移的电子数为6N AD.48 g正丁烷和10 g异丁烷的混合物中共价键数目为13N A9.今年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150周年。

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W、X、Y、Z 为短周期主族元素,W与X的最高化合价之和为8。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半径:W<XB.常温常压下,Y单质为固态C.气态氢化物热稳定性:Z<WD.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10.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实验操作实验现象A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足量的乙烯后静置层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11.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能正确表达反应颜色变化的是A.向CuSO4溶液中加入足量Zn粉,溶液蓝色消失:Zn+CuSO4Cu+ZnSO4B.澄清的石灰水久置后出现白色固体:Ca(OH)2+CO2CaCO3↓+H2OC.Na2O2在空气中放置后由淡黄色变为白色:2Na2O22Na2O+O2↑D.向Mg(OH)2悬浊液中滴加足量FeCl3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3Mg(OH)2+2FeCl32Fe(OH)3+3MgCl212.绚丽多彩的无机颜料的应用曾创造了古代绘画和彩陶的辉煌。

2019年高中高考化学:烃(含解析)专题

2019年高中高考化学:烃(含解析)专题

2019年高中高考化学:烃(含解析)专题1 / 232019年高中高考化学:烃(含解析)专题一、单选题1.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的标志是A .石油的产量B .乙烯的产量C .塑料的产量D .合成纤维的产量 【答案】B【解析】【详解】通常用乙烯的产量来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发展水平,通常用硫酸的产量来衡量一个国家化学工业的发展水平。

2.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下列有关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分子式为C 6H 6 B .属于不饱和烃C .密度比水小D .无色无毒的液体【答案】D【解析】【详解】苯是无色有毒的液体,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苯分子式是C 6H 6,饱和烷烃中6个C 原子最多可结合14个H 原子,因此苯是不饱和烃,因此合理选项是D 。

3.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A .CH 4+Cl 2 光照CH 3Cl+HClB .CH 2=CH 2 + HCl 催化剂CH 3CH 2ClC .CH 3CH 2OH + CH 3COOH CH 3COOC 2H 5+H 2OD .2C 6H 6 + 15O 2 点燃12CO 2 +6H 2O【答案】B【解析】【详解】A. CH 4+Cl 2 光照CH 3Cl+HCl 属于取代反应,故A 错误;B. CH 2=CH 2 + HCl 催化剂CH 3CH 2Cl 属于加成反应,故B 正确;C. CH 3CH 2OH + CH 3COOH CH 3COOC 2H 5+H 2O 属于取代反应,故C 错误;D. 2C 6H 6 + 15O 2 点燃12CO 2 +6H 2O 属于氧化反应,故D 错误;正确答案:B 。

4.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 .苯的结构简式:C 6H 6B .氮气的电子式:C .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D .MgCl 2的电离方程式:MgCl 2=Mg 2++Cl -【答案】C【解析】【详解】A. 苯的结构简式应该为 , 故A 错误;B. 氮气的电子式应该为: , 故B 错误;C. 钠离子的结构示意图:,故C 正确;2019年高中高考化学:烃(含解析)专题3 / 23D. MgCl 2的电离方程式应为:MgCl 2=Mg 2++2Cl -,故D 错误;正确答案:C 。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试题及详解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试题及详解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新课标Ⅰ)一、单选题(本大题共7小题,共7.0分)1.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 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 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 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陶瓷有关知识,掌握相关的硅酸盐产品的生产原料、产品组成、性质以及硅酸盐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注意基础知识的积累掌握,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A.瓷器着色如雨过天晴,为青色,瓷器的原料高岭矿或高岭土中普遍含有铁元素,青瓷的烧制过程就是将含有红棕色氧化铁的色釉在火里烧,再经过还原形成为青色,此时铁不再是三价铁,而是二价铁,故A错误;B.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黏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材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的产品,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故B正确;C.以含硅元素物质为原料通过高温加热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制得硅酸盐产品,传统硅酸盐产品包括:普通玻璃、陶瓷、水泥,是用物理化学方法制造出来的最早的人造材料,一万多年以前,它的诞生使人类由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故C正确;D.陶瓷有日用陶瓷、卫生陶瓷、建筑陶瓷、化工陶瓷和电瓷、压电陶瓷等,共性为具有抗氧化、抗酸碱腐蚀、耐高温、绝缘、易成型等优点,故D正确。

故选A。

2.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 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 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 易溶于水及甲苯【答案】B【解析】解:A.含有碳碳双键,所以具有烯烃性质,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而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故A错误;B.含有碳碳双键,所以能发生加聚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故B正确;C.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乙烯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甲烷分子为正四面体结构,有3个原子共平面,该分子中甲基具有甲烷结构特点,所以该分子中所有原子不能共平面,故C错误;D.该物质为有机物,没有亲水基,不易溶于水,易溶于甲苯,故D错误;故选:B。

2019年高考化学:甲烷专题(含解析)

2019年高考化学:甲烷专题(含解析)

2019年高考化学:甲烷专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A .CH 4+Cl 2 光照CH 3Cl+HClB .CH 2=CH 2 + HCl 催化剂CH 3CH 2ClC .CH 3CH 2OH + CH 3COOH CH 3COOC 2H 5+H 2OD .2C 6H 6 + 15O 2 点燃12CO 2 +6H 2O【答案】B【详解】A. CH 4+Cl 2 光照CH 3Cl+HCl 属于取代反应,故A 错误;B. CH 2=CH 2 + HCl 催化剂CH 3CH 2Cl 属于加成反应,故B 正确;C. CH 3CH 2OH + CH 3COOH CH 3COOC 2H 5+H 2O 属于取代反应,故C 错误;D. 2C 6H 6 + 15O 2 点燃12CO 2 +6H 2O 属于氧化反应,故D 错误;正确答案:B 。

2.实验小组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装置、现象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饱和食盐水可以减少氯气的溶解B.油状液滴的主要成分是一氯甲烷C.产生白雾以及试管内液面上升证明有氯化氢生成D.为了探究反应条件,可用黑色纸套套住装满甲烷和氯气的试管,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答案】B【分析】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取代反应,依次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及氯化氢小分子,其中一氯甲烷为气体,其他三种有机物为难溶于水的油状液体,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 氯气溶于水形成盐酸与次氯酸,饱和食盐水中含大量的氯离子,可以减少氯气与水的反应,同时降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故A项正确;B. 出现的油状液滴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一氯甲烷再常温下为气体,故B项错误;C. 氯化氢易溶于水,在试管口形成白雾,氯气与甲烷反应生成氯化氢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减小,液面上升,故C项正确;D. 为了探究反应条件,可采用对照实验,用黑色纸套套住装满甲烷和氯气的试管,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故D项正确;答案选B。

(完整版)2019年高考试题—理综化学(山东卷)解析版.doc

(完整版)2019年高考试题—理综化学(山东卷)解析版.doc

2019 年高考试题—理综化学(山东卷)解析版注意事项 :认真阅读理解,结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考,多 理解!无论是单选、多选还是论述题, 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 问题大多具有委 婉性, 尤其是历年真题部分, 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 认真阅读题目中提供的有限材料, 明确考察要点, 最大限度的挖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反复细读。

只有经过仔细推敲, 揣摩命题老师的意图,积极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能够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7、以下与化学概念有关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化合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B 、金属氧化物均为碱性氧化物C 、催化剂能改变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时间D 、石油是混合物,其分馏产品汽油为纯净物【解析】此题考查化学基本概念。

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A 项错误; Mn 2O 7 为酸性氧化物, Al O 为两性氧化物,B 项错误;催化剂能影响反应速率,改变可逆反应达到23平衡的时间, C 项正确;石油的分馏产物汽油为混合物, D 项错误。

答案: C8、以下与含氯化合物有关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 HClO 是弱酸,所以 NaClO 是弱电解质B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 3 溶液,可制得 Fe(OH)3 胶体C 、 HCl 溶液和 NaCl 溶液均通过离子导电,所以 HCl 和 NaCl 均是离子化合物D 、电解 NaCl 溶液得到 22.4LH 2( 标准状况 ) ,理论上需要转移 N 个电子 (N 表示阿伏加德AA罗常数 )【解析】 NaClO 属于盐, 为强电解质, A 项错误; 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 3 制备 Fe(OH)3 胶体,B 项正确; HCl 属于共价化合物,C 项错误;根据电解 NaCl 溶液的阴极反应 :2H ++2e -2=H ↑,产生标准状况下 22.4LH 2,转移 2N A 个电子, D 项错误。

2019高考理综试卷化学部分

2019高考理综试卷化学部分

1、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即18个族B. 主族元素均呈现与其族数相同的最高化合价C. 副族元素均位于长周期D. 零族元素又称为稀有气体元素,均无色无味(答案)C解析: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但包括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和1个第VIII族(包含3个纵行),故A错误;主族元素中,O、F元素没有最高正化合价,且部分元素如N等可呈现多种化合价,不一定与族数相同,故B错误;副族元素均位于长周期(第三周期及以后),故C正确;零族元素又称为稀有气体元素,但并非所有稀有气体都无色,如Xe在特定条件下可呈现蓝白色,故D错误。

2、下列关于化学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B. 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C. 极性共价键中,共用电子对一定偏向非金属性较强的原子D. 非极性共价键只存在于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答案)D解析:离子键是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包括静电吸引和静电排斥,但主要表现为吸引)所形成的化学键,故A正确;共价键是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故B正确;极性共价键中,由于非金属性差异,共用电子对会偏向非金属性较强的原子,故C正确;非极性共价键不仅存在于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之间,如H₂、O₂等,还存在于某些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之间形成的化合物中,如AlCl₃中的Al-Cl键即为非极性共价键(特殊情况),故D错误。

3、下列关于物质性质的比较中,正确的是:A. 酸性:H₂SO₄ > HCl > H₂OB. 碱性:NaOH > Ca(OH)₂ > Al(OH)₃C. 氧化性:Cl₂ > Br₂ > I₂D. 非金属性:Si > P > Cl(答案)C解析:酸性比较中,应基于相同浓度和相同条件下的电离程度或pH值,且水为中性,不能简单比较,故A错误;碱性比较中,金属性越强,对应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碱性越强,但Al(OH)₃为两性氢氧化物,碱性较弱,且NaOH与Ca(OH)₂的碱性比较需考虑溶解度等因素,不能直接比较,故B错误;氧化性比较中,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对应单质的氧化性也减弱,故C正确;非金属性比较中,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增强,故D错误。

2019年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31 燃烧热与中和热 能源 含解析

2019年高考化学考点一遍过考点31 燃烧热与中和热 能源 含解析

一、燃烧热和中和热 1.燃烧热(1)概念:在101 kPa 时,1 mol 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燃烧热的单位一般用kJ·mol −1表示。

燃烧热的限定词有恒压..(101 kPa .......时.).、可燃物的物质的量.........(1 mol)......、完全燃烧、稳定的氧化物............等,其中的“完全燃烧”,是指物质中下列元素完全转变成对应的氧化物:C→CO 2(g),H→H 2O(l),S→SO 2(g)等。

(2)表示的意义:例如C 的燃烧热为393.5 kJ·mol −1,表示在101 kPa 时,1 mol C 完全燃烧放出393.5 kJ 的热量。

(3)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是以1 mol 物质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来定义的,因此在书写它的热化学方程式时,应以燃烧1 mol 物质为标准来配平其余物质的化学计量数。

例如:C 8H 18(l)+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O 2(g)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8CO 2(g)+9H 2O(l) ΔH =−5 518 kJ·mol −1,即C 8H 18的燃烧热为5 518 kJ·mol −1。

(4)燃烧热的计算:可燃物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的计算方法为Q 放=n (可燃物)×ΔH 式中:Q 放为可燃物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n 为可燃物的物质的量;ΔH 为可燃物的燃烧热。

2.中和热(1)概念: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液态H 2O 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注意几个限定词:①稀溶液;②产物是1 mol 液态H 2O ;③用离子方程式可表示为OH −(aq)+H +(aq)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H 2O(l) ΔH =−57.3 kJ·mol −1。

3.燃烧热与中和热的异同燃烧热为a−1或-1或ΔH−57.3 kJ·mol −1二、中和热的实验测定实验原理在稀溶液中,强酸和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 H 2O(l)时的反应热叫中和热。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1卷)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化学试卷以及答案解析(全国1卷)

绝密★启用前2019年高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1卷)化学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满分4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6分)陶瓷是火与土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其形成、性质与化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雨过天晴云破处”所描述的瓷器青色,来自氧化铁B.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是陶制品,由黏土经高温烧结而成C.陶瓷是应用较早的人造材料,主要化学成分是硅酸盐D.陶瓷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耐酸碱侵蚀、抗氧化等优点2.(6分)关于化合物2﹣苯基丙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能使稀高锰酸钾溶液褪色B.可以发生加成聚合反应C.分子中所有原子共平面D.易溶于水及甲苯3.(6分)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C.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4.(6分)固体界面上强酸的吸附和离解是多相化学在环境、催化、材料科学等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如图为少量HCl气体分子在253K冰表面吸附和溶解过程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冰表面第一层中,HCl以分子形式存在B.冰表面第二层中,H+浓度为5×10﹣3mol•L﹣1(设冰的密度为0.9g•cm﹣3)C.冰表面第三层中,冰的氢键网络结构保持不变D.冰表面各层之间,均存在可逆反应HCl⇌H++Cl﹣5.(6分)NaOH溶液滴定邻苯二甲酸氢钾(邻苯二甲酸H2A的K a1=1.1×10﹣3,K a2=3.9×10﹣6)溶液,混合溶液的相对导电能力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其中b点为反应终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化学:甲烷专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反应属于加成反应的是A .CH 4+Cl 2 光照CH 3Cl+HClB .CH 2=CH 2 + HCl 催化剂CH 3CH 2ClC .CH 3CH 2OH + CH 3COOH CH 3COOC 2H 5+H 2OD .2C 6H 6 + 15O 2 点燃12CO 2 +6H 2O【答案】B【详解】A. CH 4+Cl 2 光照CH 3Cl+HCl 属于取代反应,故A 错误;B. CH 2=CH 2 + HCl 催化剂CH 3CH 2Cl 属于加成反应,故B 正确;C. CH 3CH 2OH + CH 3COOH CH 3COOC 2H 5+H 2O 属于取代反应,故C 错误;D. 2C 6H 6 + 15O 2 点燃12CO 2 +6H 2O 属于氧化反应,故D 错误;正确答案:B 。

2.实验小组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装置、现象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饱和食盐水可以减少氯气的溶解B.油状液滴的主要成分是一氯甲烷C.产生白雾以及试管内液面上升证明有氯化氢生成D.为了探究反应条件,可用黑色纸套套住装满甲烷和氯气的试管,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答案】B【分析】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可发生取代反应,依次生成一氯甲烷、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及氯化氢小分子,其中一氯甲烷为气体,其他三种有机物为难溶于水的油状液体,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 氯气溶于水形成盐酸与次氯酸,饱和食盐水中含大量的氯离子,可以减少氯气与水的反应,同时降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故A项正确;B. 出现的油状液滴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一氯甲烷再常温下为气体,故B项错误;C. 氯化氢易溶于水,在试管口形成白雾,氯气与甲烷反应生成氯化氢后试管内气体的压强减小,液面上升,故C项正确;D. 为了探究反应条件,可采用对照实验,用黑色纸套套住装满甲烷和氯气的试管,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故D项正确;答案选B。

3.下列关于甲烷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所以,CH2Cl2有两种不同的结构B.甲烷可以与氯气发生加成反应C.甲烷能够燃烧,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爆炸,因此,是矿井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D.甲烷能使KMnO4溶液褪色【答案】C【详解】A.甲烷分子的空间构型是正四面体,二氯甲烷(CH2Cl2)只有一种结构,故A错误;B.甲烷可以与纯卤素(如氯气)发生取代反应,不能发生加成反应,故B错误;C.矿井中存在甲烷气体,甲烷易燃易爆,因此甲烷是矿井安全的重要威胁之一,故C正确;D.甲烷常温下性质稳定,与KMnO4溶液、酸或碱等均不反应,故D错误;答案选C。

4.下列事实中能证明甲烷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的是A.甲烷的四个碳氢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B.甲烷分子可以发生取代反应C.甲烷的二氯取代物不存在同分异构体D.甲烷的三氯取代物只有一种【答案】C【分析】如果甲烷是正方形的平面结构,而CH2Cl2有两种结构:相邻或者对角线上的氢被Cl取代,而实际上,其二氯取代物只有一种结构,因此只有正四面体结构才符合,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A.甲烷无论是正四面体结构,还是平面正方形结构,甲烷的4个碳氢键的键长和强度都相同,无法判断甲烷的结构,故A错误;B.无论甲烷分子是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结构,还是平面正方形结构,甲烷分子都可以发生取代反应,无法判断甲烷的结构,故B错误;C.甲烷的四个碳氢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可能有正四面体和平面正方形两种结构,若为正四面体结构,甲烷的二氯取代物不存在同分异构体,若为平面正方形,四个氢原子的位置虽然也相同,但是相互间存在相邻和相间的关系,其二氯代物有两种异构体,故C 正确;D.甲烷的四个碳氢键的长度和强度相同,可能有正四面体和平面正方形两种结构甲烷无论是正四面体结构还是正方形结构,三氯代物均不存在同分异构体,无法判断甲烷的结构,故D错误。

故选C。

5.下列属于加成反应的是A.乙苯与液溴在铁的催化下反应B.乙炔在空气中燃烧C.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反应D.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答案】D【解析】【分析】加成反应是发生在双键上,主要是双键两端的原子直接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相连的过程,其实质是双键变单键,不饱和度降低,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 乙苯与液溴在铁的催化下反应生成溴乙苯,属于取代反应,A项错误;B. 乙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氧化反应,B项错误;C. 甲烷与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C项错误;D. 乙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其实质是乙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D项正确;答案选D。

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情况下,甲烷跟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都不反应B.甲烷化学性质稳定,不能被任何氧化剂氧化C.甲烷与Cl2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2、CHCl3还是CCl4,都属于取代反应D.甲烷的四种有机取代产物有一种气态,其余三种为液态且都不溶于水【答案】B【解析】【详解】A项、甲烷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跟强酸、强碱、强氧化剂都不反应,故A正确;B项、甲烷可以燃烧,能与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故B错误;C项、甲烷是饱和链烃,跟氯气在光照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2、CHCl、CCl4,故C正确;D项、甲烷的四种有机取代物中只有一氯甲烷是气体,其余三种为液态且都不溶于水,故D正确。

故选B。

7.下列化学用语或模型正确的是()A.氯化氢的电子式:B.硫离子结构示意图:C.8个中子的碳原子:12C:D.CH4分子的比例模型:【答案】D【详解】A. 氯化氢为共价化合物,电子式应为:,故A错误;B. 硫离子有16个质子,结构示意图:,故B错误;C. 8个中子的碳原子质量数为14,表示为:14C,故C错误;D. CH4为正四面体结构,分子的比例模型:,故D正确,故选D。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鉴别乙醇、乙醛、乙酸、乙酸乙酯可用新制Cu(OH)2悬浊液B.对二甲苯只有一种结构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结构C.乙烯使溴水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的反应机理相同D.CH4和CHCl3的空间构型都是正四面体【答案】A【解析】【详解】A.新制的氢氧化铜与乙醇无明显现象,不反应,不过由于稀释颜色会变浅,与乙醛加热有红色沉淀生成,与乙酸变澄清的蓝色溶液,发生酸碱中和反应,乙酸乙酯不溶于水,与乙酸乙酯会在表面形成一层油层,现象均不相同,故鉴别乙醇、乙醛、乙酸、乙酸乙酯可用新制Cu(OH)2悬浊液,故A正确;B.无论是否含有碳碳双键,对二甲苯只有一种结构,应用邻二甲苯,故B错误;C.乙烯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而乙烯和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发生氧化反应,故C错误;D.CHCl3的C−H、C−Cl键键长不等,不是正四面体结构,故D错误。

答案选A。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有机物的鉴别,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乙烯的化学性质,苯的结构。

解题时特别注意证明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交替的结构应用邻二甲苯;CHCl3中的C-H、C-Cl键键长不等。

据此解答。

9.下列各组物质中,能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鉴别的是()A.乙烯、乙炔B.乙烯、苯C.苯、甲烷D.甲烷、乙烷【答案】B【解析】【详解】A.乙烯和乙炔都含有碳碳不饱和键,都能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A错误;B.乙烯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而苯不能,现象不同,可鉴别,故B正确;C.苯、甲烷均不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C错误;D.甲烷、乙烷均不与酸性高锰酸钾反应,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D错误;答案选B。

【点睛】能用高锰酸钾酸性溶液鉴别的有机物可能含有碳碳不饱和键的烃或烃的衍生物、苯的同系物或醛。

本题的易错点为C,要注意苯分子中不存在碳碳双键。

10.将1 mol甲烷和适量的Cl2混合后光照,充分反应后生成CH3Cl、CH2Cl2、CHCl3、CCl4四种有机产物的物质的量依次增大0.1 mol,则参加反应的Cl2的物质的量为A.1 mol B.3 molC.4.5 mol D.6 mol【答案】B【解析】发生取代反应时,Cl2中一半的Cl原子生成HCl,根据充分反应后生成CH3Cl、CH2Cl2、CHCl3、CCl4四种有机产物的物质的量依次增大0.1mol,计算出各自的物质的量,进而计算所需氯气的物质的量。

【详解】将1 mol甲烷和适量的Cl2混合后光照,根据充分反应后生成CH3Cl、CH2Cl2、CHCl3、CCl4四种有机产物的物质的量依次增大0.1mol,经计算可以确定其物质的量分别是0.1mol、0.2mol、0.3mol、0.4mol,四种有机取代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n(CH3Cl):n(CH2Cl2):n(CHCl3):n(CCl4)=1:2:3:4,发生取代反应时,Cl2中的Cl原子取代甲烷分子中的H同时生成HCl,消耗氯气的物质的量为0.1mol+2×0.2mol+3×0.3mol+4×0.4mol=3mol,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甲烷的取代反应,注意取代反应的特点是逐步取代,多步同时发生是解答关键。

11.下列与有机物结构、性质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乙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可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B.乙烯的空间构型是三角锥形C.甲烷和氯气反应生成一氯甲烷与苯和硝酸反应生成硝基苯的反应类型相同D.苯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说明苯分子中没有与乙烯分子中类似的碳碳双键【答案】B【解析】【详解】A.乙酸分子中含有羧基,酸性比碳酸强,则可与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故A正确;B.乙烯分子中6个原子处于同一平面,空间构型是平面形,故B错误;C.甲烷与氯气的反应以及苯和硝酸的反应都为取代反应,反应类型相同,故C正确;D.苯中的碳碳键为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不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故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注意把握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以及反应类型的判断。

12.2017年5月,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开采获得成功,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可燃冰”释放的甲烷属于烃B.“可燃冰”是由水变成的油C.“可燃冰”将成为人类的后续能源D.“可燃冰”的分解与释放,可能会诱发海底地质灾害,加重温室效应【答案】B【解析】【详解】A.甲烷是碳氢化合物,属于烃,A项正确;B.水不能变成油,违背了客观事实,水中不含有C元素,B项错误;C.可燃冰贮量大,有可能成为人类的后续能源,C项正确;D.可燃冰为碳氢化合物,大量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会加重温室效应,可燃冰在海底,开采不当可能会诱发海底地质灾害,D项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