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古代诗歌赏析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诗阅读(9分)1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9分)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甚妙,请简述“寒”字妙在何处?(4分)答:(2)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的离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间接表达的。

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5分)答:(三)古诗文默写(10分)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1)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师说》)(2)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3)故国神游,,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14.(1)①“寒”不仅指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2分)②而且更有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片离情俱由“寒”字托出。

(2分)答案二:(1)寒,语涉双关(1分);表面写夜色已深,遍体生寒(1分),实际也写出了与友人离别后强烈的孤寂之感(2分)。

(2)这首诗歌,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所有离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1分)①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2分)。

②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耐人寻味。

(2分)答案二:(2)全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通过写乱烟、飞月、寂寞离亭、空旷凄寒的江山,营造孤寂凄冷的氛围(2分);抒写离别之愁(2分)。

翻译: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15.(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举匏樽以相属渺沧海之一粟(3)多情应笑我一尊还酹江月(4)赢得仓皇北顾望中犹记(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唐王勃
(其一) (其二) 江送巴南水, 乱烟笼碧砌, 山横塞北云。 飞月向南端。 津亭秋月夜, 寂寞离亭掩, 谁见泣离群? 江山此夜寒。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既形 容夜烟弥 漫,也表 达了诗人 心情的迷 乱。
既说 明时间的 推移,也 暗示诗人 伫立凝望 时产生的 聚散匆匆
之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 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赠我情。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既是 写外界的 景象,也 是写内心 的情怀。
一片离 情,都从此 字托出,起 着画龙点睛 的作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 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这首诗描写了乱烟、碧砌、飞月、离亭、江山等景物, 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寂寞伤感之情。
这是一首具有空灵蕴藉[jiè]之美 的送别诗,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这首诗以写景抒发离别之情,诗人心绪 繁杂,将无尽的不舍之情寄托在江、山、 亭、月这些意象上。诵读时要用依依惜 别的语气传达诗人不忍离别的伤感情怀。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词赏析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词赏析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诗词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唐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寂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赏析】: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与这首诗同题的第一首诗是: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

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

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

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

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联,融合为一。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指出这首诗的“‘寂寞’句跟首句,‘江山’句顶次句”。

这是说,一三两句都是写离亭,而门户深掩之景是与烟笼碧砌之景相照应的;二四两句都是写从离亭眺望所见,而江山夜寒之景又是与中天月驰之景相绾合的。

古代诗歌赏析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代诗歌赏析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诗阅读(9分)14.阅读下面的诗,完成(1)(2)题(9分)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甚妙,请简述“寒”字妙在何处?(4分)答:(2)这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人的离情并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间接表达的。

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5分)答:(三)古诗文默写(10分)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1)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师说》)(2)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赤壁赋》)(3)故国神游,,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

(5),;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劝学》)14.(1)①“寒”不仅指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2分)②而且更有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一片离情俱由“寒”字托出。

(2分)答案二:(1)寒,语涉双关(1分);表面写夜色已深,遍体生寒(1分),实际也写出了与友人离别后强烈的孤寂之感(2分)。

(2)这首诗歌,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所有离情并没有直接用语言来表达,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

(1分)①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干月夜图(2分)。

②通篇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流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耐人寻味。

(2分)答案二:(2)全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通过写乱烟、飞月、寂寞离亭、空旷凄寒的江山,营造孤寂凄冷的氛围(2分);抒写离别之愁(2分)。

翻译: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15.(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举匏樽以相属渺沧海之一粟(3)多情应笑我一尊还酹江月(4)赢得仓皇北顾望中犹记(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诗歌练习338文档

诗歌练习338文档

一、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答: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答:同意。

作者感到此夜江山寒,一个“寒”字极写出友人离去后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二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雁顾文昱万里西风吹羽仪①,独传霜翰②向南飞。

芦花映月迷清影,江水含秋点素辉。

锦瑟夜调冰作柱,玉关晨度雪沾衣。

天涯兄弟离群久,皓首江湖犹未归。

[注] ①羽仪:仪仗队列中用羽毛装饰的旌旗类。

②霜翰:翰,本指鸟羽,此处指白雁。

相传白雁每逢秋深则南飞,白雁至则霜降,故谓之霜信,亦称霜翰。

(1)结合全诗说说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2)颔联的“迷”“点”两字表现了景物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

答:答案:(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慷慨悲凉的行军图:西风尽扫、旌旗猎猎、白雁南飞。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之情。

(2)“迷”字传神地描绘出芦花摇曳不定及其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和水中的月亮交融幻化的动态美景;“点”字巧妙地展示出皎洁的月亮在被风吹皱了的江面上留下无数跳跃闪动的光点,扑朔迷离,令人心醉。

这两个字刻画了记忆中的家乡美景,与下联的荒凉之景作对比,表现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春寒①陈与义二月巴陵②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注]:①此诗作于南宋高宗建炎三年二月(1129),时金兵连陷青州、徐州,进攻楚州,大有席卷江北之势。

作者此时避乱岳州(今湖南岳阳),“借居小园,遂自号园公”。

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

千家诗:《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原文译文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翻译】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注释】乱烟:凌乱的烟雾。

笼:笼罩。

碧砌:青石台阶。

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盖,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赏析】《江亭夜月送别二首》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共两首,都是五言绝句。

这两首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内心感受。

诗的妙处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诗人的诗笔即画笔,他描绘了一幅江边月夜送友图。

月夜,烟雾弥漫,此时友人已经远去,诗人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夜寒心亦寒。

通篇写景,而诗人送别友人后的伫立凝望、留连若失之状和孤寂怅惘、凄凉寂寞之情却自然浮现纸上,无一字写情,却句句含情,把情完美地融化于景中了。

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

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

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扩展阅读:王勃诗歌方面成就王勃的诗歌直接继承了贞观时期崇儒重儒的精神风尚,又注入新的时代气息,既壮阔明朗又不失慷慨激越。

具体来讲,送别诗或气势磅礴、雄浑壮阔,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离别之情,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慰勉,意境开阔,一扫惜别伤离的低沉气息;或优美静谧、隐约迷蒙,如《江亭夜月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诗词阅读及答案】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王勃《江亭夜月送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王勃《江亭夜月送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诗词阅读及答案】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王勃《江亭夜月送别》阅读答案对比赏析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调侃青烟,金博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

江亭夜月送行二首(其二)王勃乱烟笼碧砖,飘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恳请从思想内容上评价这两首诗。

(不高于50字,不少于150字)【参考答案】抓住离别愁绪情感和抒情方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来分析即可。

这是一个开放性题目。

示例:两首诗写的均为离情别绪,陈诗前两句写送别友人后夜晚的深沉,后两句写友人离去后周围的冷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王诗写分手在即的情态和心绪,目送友人远去后的哀愁,感情沉静深挚。

两诗都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对照赏析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684)春。

这时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面对金樽美酒。

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

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

首联写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颔联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

颈联写户外所见,时光无情催人离,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

尾联写目送友人赴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

《江亭夜月送行》就是唐代诗人王勃的组诗作品。

诗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写了江边月夜送来别的情景,把送来别的孤独伤感之情融化进景色的描绘之中,句句透漏着初恋的伤感与痛苦,抒发了作者独特的内心体会。

诗的妙处是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并使诗篇见到空灵文辞之美。

诗的前两句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的深沉;后两句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以亭掩夜寒,显示人去后周围的冷寂。

这四句诗,分别来看,首句写的是地面景,次句写的是天空景,第三句写的是近处景,末句写的是远方景,看似各自独立的四个画面,而又相互关连,融合为一。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古诗词阅读理解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古诗词阅读理解

王勃《江亭夜月送别二首》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王勃其一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首句点明送别地,次句宕开一笔,从巴南一下子掷向塞北,第三句点明送别的具体地点和分别时间,尾句寓情于问,间接表达离情。

B.第二首诗,前两句将夜色刻画得细致入微。

秋意渐浓,江畔上空湿雾如烟,笼罩亭阶,月飞南端,时光飞逝,离人难舍;末二句写离人去后情景。

C.两诗都点到“月”,加之王勃一度远游巴蜀,诗中又有地点“巴南水”,可以断定这是中秋前后作者客居巴蜀时写的送别诗。

D.通观两首诗,前一首诗是为后一首诗作铺垫,精彩全在后一首诗;诗人在后一首诗中从心理活动的描写转到对客观事物的描摹,笔法精妙。

2.黄叔灿在《唐诗笺注》里称赞王勃第二首诗末句“寒”字使用精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答案】1.B2.①“寒”即寒冷,这个“寒”字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①“寒”因“此夜”两字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的因夜深感觉到肌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诗人独特的感受;①“寒”字分别呼应了首句的“乱”字,次句的“飞”字,以及第三句中的“寂寞”,全诗寓情于景,把送别之后的孤寂、惆怅之情融入描写。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A项,“间接表达离情”错,诗中的“泣离群”是直接抒情,诗人直接表达离情。

C项,虽然两诗都点到“月”,但不能据此就简单断定两首诗是“中秋前后”写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王勃
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首诗的前两句点明了送别之地是巴南,行人所去之地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相隔遥远。

B.第一首诗的最后一句通过反问谁见过离别时的啼哭抒发别情,比第二首诗歌表达情感更含蓄。

C.第二首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夜烟弥漫、明月高悬的场景,渲染了离别后凄凉、孤寂的氛围。

D.送别的人总会因朋友离去而感到寂寞,所以本来不寂寞的离亭也关着门,显得寂寞无比。

E.第二首诗结句中的“寒”字不仅写出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还写出了离别之夜的内心感受。

15.两首诗题为“送别”,诗歌中不直接写离别,却满含别情,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结合诗句加以鉴赏。

(6分)
14.(5分)BD(B项3分,D项2分)
15.(6分)这两首诗主要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以江、山、亭、月、夜为主要意象,描绘了江边月夜送别的情景以及别后诗人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的场景,把送别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3分)句句透露着离别的伤感与痛苦,表达了作者独有的离愁别绪。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