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合集下载

节水灌溉技术交底

节水灌溉技术交底

节水灌溉技术交底一、前言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更是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紧张,传统的灌溉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

节水灌溉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正在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确保节水灌溉工程的顺利实施和运行,提高灌溉效率,保证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特进行本次节水灌溉技术交底。

二、节水灌溉技术概述(一)定义节水灌溉技术是指根据农作物的需水规律和当地的水资源状况,通过采用先进的灌溉设备和技术,以最小的用水量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灌溉方式。

(二)分类1、喷灌通过喷头将水均匀地喷洒在农田上,适用于大面积的农田灌溉。

2、滴灌将水一滴一滴地直接滴入农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中,节水效果显著,适用于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的灌溉。

3、微喷灌介于喷灌和滴灌之间,通过微喷头将水喷洒成微小的水滴,适用于花卉、苗圃等灌溉。

4、渗灌将水通过地下管道渗透到土壤中,不破坏土壤结构,节水效果好,但投资较高。

三、节水灌溉系统组成(一)水源工程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水井等,为灌溉系统提供水源。

(二)首部枢纽包括水泵、过滤器、施肥器、控制阀门等,用于对水源进行处理和控制。

(三)输配水管网将首部枢纽处理后的水输送到田间,包括干管、支管和毛管等。

(四)田间灌溉设备如喷头、滴头、微喷头等,将水直接输送到农作物根部。

四、节水灌溉技术的优点(一)节约用水相比传统的漫灌方式,节水灌溉技术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二)提高产量和品质精准的灌溉方式可以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水分和养分,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三)节省劳动力自动化的灌溉系统可以减少人工操作,节省劳动力成本。

(四)保护土壤和环境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壤盐碱化,降低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保护了生态环境。

五、节水灌溉技术的实施要点(一)合理规划设计根据农作物的种类、种植面积、土壤质地、水源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确定灌溉方式和系统参数。

几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几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

几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总1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Onel-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几种常用的节水灌溉技术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我国大多数农田是“靠天吃饭”,全国的农田受旱面积约4亿亩,我国的农业生产长期面临着用水短缺的制约,干旱是发生最频繁、危害最严重、受害面积最大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同时,农业又是用水大户,水资源利用率较低,节水潜力很大,为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利用率,用较少的水生产较多的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大力推广农业节水增效灌溉技术是缓解水资源紧缺的根本出路,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常用的节水技术主要有渠道防渗、喷灌、微灌(滴灌、微喷、渗灌)、膜下灌等技术。

不同的灌溉技术,其节水的效果有很大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滴灌和地下灌溉方式节水效果较好;微喷次之;而地面漫灌最浪费水;喷灌则界于微喷和地面漫灌之间。

一、渠道防渗:渠道防渗技术主要是利用各种技术措施、工程措施防止渠道内的水发生渗漏损失,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增加水的利用率,来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

传统的土渠输水渠系水利用系数一般为0.4—0.5,差的仅0.3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水都渗漏和蒸发损失掉了。

渠道渗漏是农田灌溉用水损失的主要方面。

根据所使用的材料,渠道防渗可分为三合土护面防渗、砌石防渗、混凝土防渗、塑料薄膜防渗等。

采用渠道防渗技术后,一般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比原来的土渠提高50%—70%。

渠道防渗还具有输水快、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省土地等优点,是当前我国农田节水灌溉的主要措施之一。

二、喷灌:喷灌是通过管道、喷头等机械部件将有压力的水喷射到空中,分散成水滴均匀地降落到地面的一种灌溉方式。

一般的粮、棉、油、蔬菜及果树等作物都可以采用喷灌来进行浇灌,喷灌还可以结合喷洒农药和液肥,是一种较理想的灌溉方法。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sl207-98]

田间灌溉过程的节水 用水管理的节水以及农艺节水增产技术措施等方面
灌溉回归水 在农田灌溉中 流经渠系和田间的地表水流和地下水渗流回流到下游沟渠
或河道中的灌溉余水
薄 浅 湿 晒 灌溉 一种水稻节水灌溉模式 其技术要点是 薄水插秧 浅水返青 薄湿
分蘖 晒田蹲苗 回水攻胎 浅薄扬花 湿润灌浆 落干黄熟
控制灌溉 在水稻返青后的各个生育阶段 田面不再建立水层 根据水稻生理生态需水
田间水利用系数应按下列方法进行测量计算 计算法
式中
田间水利用系数
设计灌水定额
末级固定渠道控制的实灌面积
末级固定渠道放出的总水量 实测法 在灌区中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 通过实测灌水前后 化 计算净灌水定额 算出田间水利用系数
内 土壤含水量的变
式中
分别为灌水前后计划湿润层的土壤含水率 以干土重的百分数表示
局 就节水灌溉标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 讨论 形成规范的雏形
年底完成规范编写提纲
年初 编制任务正式下达之后 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下 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

月底完成初稿 经两次征求意见补充修改后 于 年 月初完成征求意见稿 月底完成送审
稿 并于 年 月召开审查会议 通过了专家审查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分总则 工程规划 灌溉水源 灌溉用水量 灌溉水的利用系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灌溉用水量
节水灌溉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 正常水文年份单位面积用水量应较建成前节约 以上 水稻灌溉用水量应根据 薄 浅 湿 晒 灌溉等控制灌溉模式确定 旱作物 果树 蔬菜等灌溉用水量应按产量高 水分生产率高的节水灌溉制度确定 水资源紧缺地区 灌溉用水量可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水的敏感性 采用灌关键水 非充 分灌溉等方式确定
节水灌溉工程面积与节水灌溉措施面积不得重复统计 在同一灌溉面积上 采用多种节水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施工技术(手册)

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施工技术(手册)

第一章农业节水灌溉工程概述第一节农业节水灌溉发展的背景和历史“节水”一词通俗易懂,更确切的提法应当是“高效用水”.“节水灌溉"的真正涵义是,在充分利用降水和土壤水的前提下高效利用灌溉用水,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需水,以获取农业生产的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且与灌溉农业的发展密切相连。

在距今4000多年以前就有了临河挖渠、凿井汲水的灌溉农业,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灌溉农业的建设绵延不断,对促进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灌溉农业的发展主要受水资源的制约,古代的劳动人民在与旱灾进行的长期斗争中,已懂得采用一些简单的节水农业技术,如夯实输水土渠的渠床减少输水渗漏损失;在蒸发量大的西北农田上铺上石子以减少农田土壤水分的蒸发损失等,对节约农业用水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和技术等原因,到1949年我国节水农业的基础十分薄弱,除了在少数灌区建设有少量渠道防渗外,基本上仍是空白。

解放后随着我国灌溉农业的大规模发展,农业水资源的供需矛盾逐渐呈现,节水农业技术开始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利部门就开展了节水灌溉技术研究,到70年代初某些技术已大面积在农业生产中推广应用。

如在自流灌区大力推广渠道防渗衬砌减少输水渗漏损失,田间开展平整土地、划小畦块,推行短沟或细流沟灌,建立健全用水组织,实行计划用水,按方收费。

70年代中期在机电泵站和机井灌区进行节水节能技术改造。

70年代中到80年代初,在丘陵山区,土壤透水性强、水源奇缺以及实行抗旱灌溉的北方地区和南方经济作物区,推广喷灌、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在北方井灌区大面积发展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从90年代开始,进一步将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和管理技术有机结合,形成配套技术,并大面积推广田间灌溉,科学用水技术,如小麦优化灌溉、水稻浅湿灌溉、膜上灌等。

与此同时,以提高降水利用率为目标的旱地农业增产技术也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1 总则1.0.1 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促进节水灌溉事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农、林、牧业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3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应做到因地制宜,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并与农艺、生物和管理措施结合,实现水资源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灌溉保障能力,保护生态环境。

1.0.4 节水灌溉工程应明晰产权,并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完善运行管理规章制度,注重工程的持久良性运行。

1.0.5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和管理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2.0.1 节水灌溉water-saving irrigation根据作物需水规律和当地供水条件,高效利用降水和灌溉水,以取得农业最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措施。

2.0.2 渠道防渗canal seepage control减少渠道水量渗漏损失的技术措施。

2.0.3 管道输水灌溉Irrigation with pipe conveyance由水泵加压或自然落差形成的有压水流通过管道输送到田间给水装置,采用地面灌溉的方法。

2.0.4 喷灌sprinkler irrigation利用专门设备将有压水流通过喷头喷洒成细小水滴,落到土壤表面进行灌溉的方法。

2.0.5 微灌microirrigation通过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2.0.6 改进地面灌溉improved surface irrigation改善灌溉均匀度和提高灌溉水利用率的沟、畦、格田灌溉技术。

2.0.7 注水灌local irrigation with injection利用专门设备将一定量的水注入作物(种子)根区的土壤中,改善土壤墒情,满足种子发芽和保苗需水的一种局部灌水方法,也称坐水种。

《节水灌溉工程》课件——第四章 喷灌理论与技术

《节水灌溉工程》课件——第四章 喷灌理论与技术
优点是结构简单,工作压力低,操作方便。 缺点是 喷灌强度较高,受风影响大,对地形适应性差,管 孔容易被堵塞,支管内实际压力受地形起伏的影响 较大,投资也较大。
二、管材与管件
1、管材——压力和流量
1)塑料管 ❖ 塑料管的规格——以外径标称 ❖ 塑料管的承压能力差 ❖ 塑料管优缺点
内壁光滑,水头损失小 施工容易 能适应一定的不均匀沉陷 放置在地表时,易老化
喷洒范围大,生产率高,耗能高, 水滴大。多用于对喷洒质量要求 不高的大田作物和牧草等。
一、喷头的类型
按结构分类
旋转式
固定式 孔管式
摇臂式 叶轮式 反作用式 折射式 缝隙式 离心式
一、喷头的类型
1、旋转式喷头 喷头绕自身铅直线旋转,边旋
转边喷洒,水从喷嘴喷出时, 呈集中射流状,故射程远,是
中、远射程喷头的基本形式。
3.适应性强
喷灌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土壤和作物,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对平整土 地要求不高特别适宜于地形复杂、进行地面灌溉有困难的岗地和缓坡 地,以及透水性强的砂土。
4.少占耕地
喷灌可减少田间内部沟渠、田埂的占地,可提高耕地利用率7%一15% 。
5.节省劳力
喷灌机械化程度高,可以大大降低灌水劳动强度和提高劳动生产率, 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如各种喷灌机组可以提高工效20一50倍。
3)移动式喷灌系统 在田间仅有固定的水源(塘、井或渠道),而水泵、动力、管道 及喷头都是移动的。 优点:在一个灌溉季节里,一套设备可在不同的地块上轮流使 用,设备的利用率高,单位面积设备的投资低,使用灵活。 缺点:管理、劳动强度大。
半固定式喷灌系统
移动式喷灌系统
三、喷灌系统的分类
2.机组式喷灌系统
一、喷头的类型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手册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手册

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应用手册第1章绪论 (3)1.1 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3)1.1.1 节水灌溉是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4)1.1.2 节水灌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4)1.1.3 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4)1.2 节水灌溉技术概述 (4)1.2.1 灌溉方式节水技术 (4)1.2.2 农艺节水技术 (4)1.2.3 水资源管理节水技术 (4)1.2.4 节水灌溉设备与材料 (4)1.2.5 智能化节水灌溉技术 (4)第2章节水灌溉基本原理 (5)2.1 灌溉水源与水质 (5)2.1.1 水源类型 (5)2.1.2 水质要求 (5)2.2 灌溉制度与灌溉技术 (5)2.2.1 灌溉制度 (5)2.2.2 灌溉技术 (5)2.3 土壤水分与作物需水量 (5)2.3.1 土壤水分 (5)2.3.2 作物需水量 (5)第3章地面灌溉节水技术 (6)3.1 畦灌技术 (6)3.1.1 概述 (6)3.1.2 技术要点 (6)3.1.3 节水效果 (6)3.2 沟灌技术 (6)3.2.1 概述 (6)3.2.2 技术要点 (6)3.2.3 节水效果 (7)3.3 膜上灌溉技术 (7)3.3.1 概述 (7)3.3.2 技术要点 (7)3.3.3 节水效果 (7)第4章喷灌节水技术 (7)4.1 喷灌系统组成与分类 (7)4.1.1 按水源类型分类 (7)4.1.2 按喷头类型分类 (7)4.1.3 按控制方式分类 (7)4.2 喷灌设备选择与布置 (8)4.2.1 喷头选择 (8)4.2.3 喷头布置 (8)4.3 喷灌系统设计 (8)4.3.1 确定灌溉制度 (8)4.3.2 设计灌溉参数 (8)4.3.3 系统布局设计 (8)4.3.4 喷灌系统施工与调试 (8)4.3.5 喷灌系统运行与维护 (8)第5章微灌节水技术 (8)5.1 微灌系统概述 (9)5.2 滴灌技术 (9)5.3 微喷灌技术 (9)5.4 微灌设备与工程管理 (9)5.4.1 微灌设备 (9)5.4.2 工程管理 (9)第6章渠道防渗与输水节水技术 (10)6.1 渠道防渗材料与结构 (10)6.1.1 防渗材料 (10)6.1.2 防渗结构 (10)6.2 渠道防渗设计 (10)6.2.1 设计原则 (10)6.2.2 设计步骤 (10)6.2.3 设计参数 (10)6.3 输水管道与泵站工程 (10)6.3.1 输水管道 (10)6.3.2 泵站工程 (10)6.3.3 节水措施 (11)第7章节水灌溉调控技术 (11)7.1 灌溉预报与灌溉决策 (11)7.1.1 灌溉预报 (11)7.1.2 灌溉决策 (11)7.2 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 (11)7.2.1 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的组成 (11)7.2.2 自动化灌溉控制系统的功能 (12)7.3 智能灌溉技术 (12)7.3.1 智能灌溉技术概述 (12)7.3.2 智能灌溉技术实例 (12)第8章作物灌溉制度优化 (12)8.1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 (12)8.1.1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类型 (13)8.1.2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的特点 (13)8.1.3 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在灌溉制度优化中的应用 (13)8.2 灌溉制度优化方法 (13)8.2.1 灌溉制度优化目标 (13)8.3 节水灌溉制度实践 (14)8.3.1 节水灌溉制度实践方法 (14)8.3.2 节水灌溉制度实践案例 (14)第9章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与维护 (15)9.1 灌溉工程质量控制 (15)9.1.1 工程质量控制原则 (15)9.1.2 工程质量控制措施 (15)9.2 灌溉工程运行管理 (15)9.2.1 运行管理制度 (15)9.2.2 运行管理措施 (15)9.3 灌溉设备维护与故障排除 (15)9.3.1 设备维护 (15)9.3.2 故障排除 (16)第10章节水灌溉技术综合应用 (16)10.1 节水灌溉技术在粮食作物中的应用 (16)10.1.1 概述 (16)10.1.2 节水灌溉技术 (16)10.1.3 应用实例 (16)10.2 节水灌溉技术在经济作物中的应用 (16)10.2.1 概述 (16)10.2.2 节水灌溉技术 (17)10.2.3 应用实例 (17)10.3 节水灌溉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 (17)10.3.1 概述 (17)10.3.2 节水灌溉技术 (17)10.3.3 应用实例 (17)10.4 节水灌溉技术在区域农业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17)10.4.1 概述 (17)10.4.2 节水灌溉技术 (17)10.4.3 应用实例 (18)第1章绪论1.1 节水灌溉的重要性水是生命之源,农业用水是维持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较小的流量 ,匀称、精确 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四周土壤的一种灌水方法。
2.0 .6 改进地面淺灌 improved surface irrigation 改善浇灌匀称度和提高浇灌水采用率的沟、 畦、 格田浇灌技术。
2 . 0 .7 注 水 灌 local irrigation with injection
占生态用水的地表水灌区不得增加浇灌取水量 ,不得新开采深层承压水进展浇 灌。
4.0 .5 集蓄雨水作为浇灌水源时 ,集流力量应与蓄水容量相协调 ,并应满意 节水浇灌工程用水量要求。
5 浇灌制度和浇灌用水量
5.0 .1 浇灌制度宜依据当地节水浇灌试验资料确定。缺少资料地区可依据条 件相近地区试验资料或按水量平衡原理制定。
_
3.1 .3 节水浇灌工程的规划应依据当地自然和社雜济条件 71<资源承载
'
力量、农业进展要求和节水浇灌进展水平 ,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制宜合理选择节水浇灌工程的类
. 型和规模 节水浇灌工程类型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
1 对输水损失大 输水效率低的骨干渠匪采纳防渗措施 ; '
2 有自压条件的灌区或提水灌区宜采纳管道输水 ,地下水灌区应采纳管道
5.0 .2 浇灌制度应依据不同节水浇灌技术类型及其相应的浇灌设计保证率确 定。
5.0 .3 浇灌用水量应结合当地水资源条件 ,按作物产量或水分生产率高的浇
_灌制度确定。
5.0 .4 水资源紧缺地区浇灌用水量宜依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对缺水的敏感性 ,
采纳灌关键水
'
非充分浇灌等方式确定。
6 浇灌水的采用系数
程设计应符合现行我国标准《浇灌与排水工程设计法律规范》GB 50288'《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一、适合我国不同类型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
节水灌溉是充分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采取水利、农业、管理等技术
措施,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

因为实
施节水增效灌溉的地区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千差万别,灌溉的对象
也多种多样,不可能用一种固定的模式放之四海皆适用。

必须遵循因
地制宜的原则,依据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不同要求,建立不同的节
水工程技术模式来予以实施。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节水灌溉,经过3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通过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形
成了适合我国不同类型区发展节水灌溉的工程技术模式,并已大面积
推广应用。

(一)新建井灌区节水增效灌溉工程技术模式
按照“以水定井,统一规划,合理开采,严格管理”的原则,在新建
的井灌区发展节水增效灌溉。

以开采有稳定可靠补给来源的浅层地下
水为主,将井灌建设和节水灌溉结合起来,建设成节水型井灌区,做
到既促进农业的发展,又防止地下水超采、环境恶化的结果。

这种模
式是:合理布井,采用先进的成井工艺提升机井质量,配套小型移动
式喷灌机等节水灌溉设施。

吉林省洮南县按照这种模式建成中心灌区1014.6亩,辐射区4050亩,项目区建成后灌水定额明显下降,年节水30.67万立方米,在全部农
田实现全生育期灌溉的同时,地下水得到有效控制,灌溉期间地下水
位基本保持不变,而非项目区同期地下水位普遍下降2米,有效的提
升了农业抗灾能力。

因为取消了田间输水土渠,项目区还节省渠道占
用耕地149亩。

项目区的玉米、绿豆、小麦单产分别比建成前提升41%、38%和36%,品质也增加1至2个等级。

这种工程技术模式已
在吉林,黑龙江、河南等省的新建井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二)华北井灌区节水改造模式
我国井灌区面积约为2亿亩,占全国灌溉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大多
数分布在华北地区。

华北的井灌区大多处于缺水地区,建成后因为灌
水技术落后,经过多年运行,地下水超采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灌溉保证率下降,危及当地的农业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对已建成井
灌区进行节水改造。

改造的模式为:采用低压管道输水(对于蔬菜、
果园、经济作物、极度缺水地区的粮食作物也可采用喷、微灌)、田
间平地,
划小畦块实行小畦灌溉,并与非充灌溉及覆盖保墒等农艺节水措施结合,在维持地下水采补平衡的基础上,以水定面积发展灌溉。

山东省桓台县是我国北方第一个吨粮县,但井灌区因为水资源不足,
加之传统农业用水浪费现象严重,致使地下水位连续下降,井泵多次
更新。

为此,通过研究,实施了以充分利用降水、开发利用土壤水,
合理调控地下水为主的节水改造,普遍采用低压管道输水,田间实行
小畦灌溉,并与节水高效的农业增产措施密切结合的工程技术模式。

实施后,比传统地面灌溉节水29.8%,节能28.8%,省工33.2%,省化肥34.6%,增产46.7%,纯收益增加247.3元/亩。

年减少地下水
开采量30亿立方米。

从而不但有效控制了地下水位下降,而且还有所
回升。

此外,也大大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了高产、优质、高
效农业的发展。

这种模式已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北京、天津
等省市的井灌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三)北方渠灌区田间工程节水改造模式
我国北方渠灌区输水渠道防渗衬砌率低,田间工程不配套,灌水方法
落后,是发展节水灌溉的重点区域,特别是田间工程部分,因为以群
众投入为主,是当前节水灌溉最薄弱的环节。

因此,这类灌区在对干、支渠等输水工程进行防渗的同时,对田间工程进行节水改造。

改造的
模式是:对斗、农渠进行防渗衬砌,平整土地,重新确定沟渠规格,
采用小畦灌、沟灌、长畦短灌和波涌灌等先进的地面灌水技术,并通
过开展非充分灌溉、水稻控制灌溉、降低土壤计划湿润层深度和采用
覆盖保墒等农业综合节水技术,实现渠灌区全方位节水。

摘要: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经过30多年实践,已形成多种适宜不同类型区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实施结果都取得了显著的节水增产增效的效益。

但是在推广这些模式的过程中还存有一些问题,为此,提出了解决的这些问题对策。

关键词: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模式问题对策
节水灌溉工程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