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A公司简介
世界几大广播公司简介

BBC简介:英国广播公司(英语: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是英国的一家由政府资助但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长久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全球最受尊敬的媒体之一。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BBC一直垄断着英国的电视、电台。
在1955年英国独立电视台和1973年英国独立电台成立之前,BBC一直是全英国唯一的电视、电台广播公司。
今天BBC除了是一家在全球拥有高知名度的媒体,还提供其他各种服务,包括书籍出版、报刊、英语教学、交响乐团和互联网新闻服务。
历史: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mpany),简称BBC,成立于1922年,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
BBC虽然是接受英国政府财政资助的公营媒体,但其管理却是由一个独立于政府以外的12人监管委员会负责,并且通过皇家宪章保障其独立性。
监管委员以公众利益的信托人的身份管理BBC,他们都是社会上有名望的人士,包括苏格兰、威尔斯、北爱尔兰和英格兰的首长,由英国首相提名,英女皇委任。
监管委员会下辖执行委员会,由16个不同部门主管组成,负责BBC日常营运工作,委员会主席为行政总裁,并兼任总编辑。
BBC目前经营8条电视频道,10条广播频道,及直接由英国政府出资经营以43种语言作全球广播。
BBC在新闻界最为人乐道的是其严格的要求,所有制作人都要恪守BBC的工作规章:节目制作人准则,该准则对编辑和采访业务的各方面提出了具体详细的要求。
在BBC建立之前,已经有很多私人公司尝试在英国做电台广播。
根据1904年的无线电法案,英国邮政局负责颁发电台广播牌照。
1919年,由于收到很多军队对过多广播而干扰军事通讯的投诉,邮政局停止发出牌照。
于是,1920年代初期,广播电台数量骤减,越来越多人要求成立一个国家广播电台。
一个由无线电收音机制造商组成的委员会经过几个月的讨论,最终提出一个方案,BBC由此诞生。
美国三大广播公司

美国广播公司
美国广播公司台标
美国广播公司(英文:American Broadcasting Company,简称ABC)是美国传统三大广播电 视公司之一。创立于1943年,原为国家广播公 司的蓝色广播网。目前的最大股东是华特迪士尼 公司,为迪士尼-ABC电视集团的成员。其集团 总部在纽约市曼哈顿,其节目制作总部在加利福 利亚的伯班克市,与迪士尼公司的总部和迪士尼 摄影棚由人行天桥相连。截至到2008年,ABC 是美国观众最多的电视网。
电影——扭转 扭转ABC命运的契机 电影 扭转 命运的契机
ABC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它与电影公司之间的 联姻。1953年,根据司法部的规定,美国的五大电影制 作公司不得不分离。派拉蒙剧院公司(Paramonut Theaters)与ABC合并。这次合并是ABC发展史上不容 忽视的一笔。合并不仅为它带来了急需的节目制作资金, 并且使ABC和好莱坞取得了联系。这个优势在电视时代 得到极为重要的体现。 1954年,沃尔特·迪斯尼同意为 ABC制作一个系列节目,叫做"迪斯尼乐园" (Disneyland1954-1957)。"迪斯尼乐园"的播出引起 原创者意想不到的好影响。美国广播公司和迪斯尼公司 都受益非浅。ABC赢得了收视率,而迪斯尼公司得以在 ABC的各家附属电视台免费为其刚刚开张的同名游乐园 "迪斯尼乐园"作广告。
成功秘诀
在三大电视网中,美国广播公司电视网起步最晚。 当1948年,美国的传播事业进入电视时代时, ABC发现自己的处境非常艰难。为了尽快想办法 追上来,ABC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传播学者布朗 称ABC掀起了一场“权宜之计的举措和时髦的宣 传战役‘(expedient move sand the exploitation of fads)。 1958年,ABC电视网为了吸引广告商,把日间 节目的广告费用降到原来的一半。同时开始关注 电视观众的构成,把自己黄金时段的节目剪裁得 适合年轻的、城市的、成年的那部分观众群收看。 在实际节目安排和节目制作中,就是强调电视画 面的动作、暴力和性。 NBC、CBS会为了自己全国范围内的声誉和影响 而注意调整各种节目之间的关系,以取得平衡。 而ABC却从来不理会平衡节目构成这一套。
著名古典音乐唱片公司简介

EMI Classics:前身是唱片工业的鼻祖伯利纳创立的英国留声机公司和英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
1931年,为了在经济大萧条中求得生存,这两个本是竞争对手的公司合为一家,并吞并了一些小唱片公司,形成了当时最大的唱片出版集团EMI。
EMI的前身英国留声机公司使用的品牌是“主人之声”(HMV),英国哥伦比亚公司的商标则是“哥伦比亚”,在合并成EMI后仍分别使用。
在战后的日本和美国,EMI一直使用Angel(小天使)商标,直到90年代才统一为EMI Classics。
由于资格最老,EMI拥有最为庞大的历史录音资料库。
在这里,各个时期最杰出的演奏家都留下了录音,小提琴家克莱斯勒、阿道夫·布希、雅克·蒂博、海飞兹、米尔斯坦、西盖蒂、梅纽因、吉奈特·内弗、奥伊斯特拉赫、帕尔曼、大提琴家卡萨尔斯、费尔曼、杜普雷、托特里埃;指挥大师富特文格勒、克伦佩勒、卡拉扬、切利比达凯、比彻姆、朱里尼、穆蒂、滕斯德特、扬松斯、钢琴家科尔托、鲁宾斯坦、施纳贝尔、里帕蒂、埃德文·费希尔、吉赛金、所罗门、科瓦赛维奇、歌唱家卡鲁索、吉利、夏里亚平、卡拉斯、比约林、施瓦兹柯普夫、卡娜娃等等。
近年来推出的新人更是层出不穷,韩国女小提琴家张莎拉、女大提琴家张汉娜、指挥家西蒙·拉特尔、威尔舍—莫斯特……往日的无比辉煌在新一代演奏家的努力下得到了完美的延续。
在整理再版老唱片时,EMI使用的数码处理技术十分成熟,先进的CEDAR程序更能减少老录音中的杂声而对音质毫无损害。
日本东芝的2088技术也是近年来开发的新技术,用20比特分析力、88.2千赫的采样频率处理母带,改善了老录音的音色和动态。
在近期再版的老录音CD上,ART(意为“艾比路录音室技术&rdquo是常见的标识,告诉我们这张CD上的录音经过了艾比路录音室工程师们的精心处理。
目前EMI正陆续推出的“世纪伟大录音系列”是其世纪末的重头戏,曲目和版本均经过精挑细选,大师荟萃,很有收藏价值。
立体声古典名厂RCA百张不朽名盘系列

专辑英文名: RCA RED SEAL BEST100专辑中文名: 立体声古典名厂RCA百张不朽名盘系列别名: RCA红印鉴精选100艺术家: Various Artist古典类型: 全集作品资源格式: FLAC版本: 修正CD082封底发行时间: 2008年地区: 日本语言: 日语简介:全集更新完毕!感谢各位网友支持!【声明】1、本资源仅用于试听交流,如果喜欢请购买原版以支持唱片事业发展。
2、请勿将本资源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3、转载请注明出处。
4、下载即表示同意本声明内容,任何由于下载引起的法律纠纷与发布者无关。
合辑介绍:BEST100系列是原日本BMG公司(BMG——贝塔斯曼音乐集团,它收购了RCA唱片公司,后来自己又被SONY吞并)把原先RCA RED SEAL(俗称RCA红印鉴)系列的唱片按照作曲家和作品创作的年代排序,精选出作品、演绎和录音都具有代表性的优秀唱片100张,套上“RCA BEST100”的标示,再版的CD唱片。
张张是RCA鼎盛时期在古典唱片录音领域的辉煌纪录。
当然,日本人还是有私心的,同样的作品如果有日本音乐家参与就会被选上(当然其素质是可以保证的,绝不属于滥竽充数),有演奏者如“东京弦乐四重奏”、“山下和仁”,也有作曲家如“富田勋”。
这些唱片理论上都应该能找到单独的原版(当然很多都已经绝版),只是日本BMG给大家做了一个不错的整理工作。
1999年BMG时期在日本第一次出版,2008年SONY收购BMG以后再版了一次,本系列属于后者的版本。
技术上,BEST100系列是利用日本JVC公司研发的Digital K2数字处理技术(喜欢XRCD的朋友应该对这应该很熟悉),对原版母带进行再处理后转制成CD。
由于使用了更先进的转制技术,对于一些早期模拟录音的作品,再版的效果可能会好于原版,细心的朋友如果手上有原版的话可以对比一下看看。
想了解RCA公司的详细背景资料请参阅第172楼,或者点这里!(在此特别感谢“syyapian”网友提供的RCA公司的介绍材料!)我是新手。
全球五大唱片公司

【淘碟专用】世界著名唱片公司简介BMG唱片公司20世纪全球五大唱片集团之一,全称为Bertelsmann Music Group,隶属于德国贝图斯曼集团(Bertelsmann,世界第二传媒帝国)。
Bertelsmann于1835年由卡尔·贝图斯曼在德国创立,最初以图书出版为主要经营范围,如今已经是拥有300多个子公司,6万多名员工,业务范围覆盖传播事业中的各项业务并分布于40多个国家的媒体公司,年营业额118亿美元.1958年Bertelsmann首次涉足音乐领域,分别收购了德国与奥地利的Ariola和Sonopress两家唱片公司。
1979年,Bertelsmann又将著名的Arista 唱片公司收归其下。
1987年,Bertelsmann一举买下了美国著名的唱片大厂RCA,并且正式成立了贝图斯曼唱片集团(BMG)。
九十年代,BMG又兼并了大量的中小唱片公司,并且建立了分布在40多个国家的全球业务网。
在成功的涉足音乐领域之后,Bertelsmann又进军广播和影视行业,并同样取得了成功。
在古典音乐领域,BMG Classics旗下拥有RCA Red Seal, RcaVictor,Eurodisc等唱片公司,还代理Naxos, RR, Melodiya等公司的业务,实力不容忽视,1981年的歌王卡鲁索全集,1984年的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全集,1989年的拉赫马尼诺夫全集,1996年的海菲茨全集,1997年的克莱斯勒全集等等都充分显示了BMG的雄心与实力,1999年,BMG又推出了94张CD组成的鲁宾斯坦全集。
在流行音乐领域,BMG Entertainment同样汇集了众多的流行歌手和乐队,拥有RCA, Arista, Ariola, Mushroom, Windham Hill, Music Imp act, Arte Nova,Conifer等流行音乐厂牌,还以BMG为商标发行唱片,其下艺人包括KennyG, Whitney Houston, Air Supply, James Galway, Art hur Rubinstein, Jaschua Heifetz,刘德华,R.健,陈晓春,李泉,丁薇,孙楠,吴宗宪,柯受良,彭佳惠,周浚伟,林依伦等。
根本原因分析法RCA

根本原因分析法RCA课程大纲课程简介:根本原因分析(RCA)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法,最早源于国际原子能机构(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分析核电厂事件,近年,随着这种方法展现的良好效果,逐步在电力、能源、医药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扩展了其应用范围。
根本原因分析(RCA)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法,用以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而不是仅仅关注问题的表征。
根本原因分析是一个系统化的问题处理过程,包括确定和分析问题原因,找出问题解决办法,并制定问题预防措施。
在组织管理领域内,根本原因分析能够帮助利益相关者发现组织问题的症结,并找出根本性的解决方案。
组织的多数疑难杂症都有不止于一种应对之法,这些各不相同的解决之法,对于组织来说亦有不同程度的资源需求。
因为这种关联性的存在,就需要有一种最为有利的方案,能够快速解决妥善地解决问题。
因此,只顾解决表面原因、而不管根本原因的解决之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然而,选择这种急功近利的问题解决办法,治标不治本,问题免不了要复发,其结果是组织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应对同一个问题。
可以想象,这些方法的累积成本肯定是惊人的。
本课程用系统的方法讲解RCA应用的步骤,流程,方法,和工具,使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各种问题,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课程对象:企业总经理及各级高管,生产,安全,质量等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课程大纲:第一部分:RCA技术管理一、RCA的简介——起源——用途——背景——目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的判断——RCA核心价值——RCA的步骤:5Y法——RCA理论基础:瑞士奶酪模型——事故法则(海因里希法则)——海因里希连锁——人祸猛于天祸——预防终于抢险二、RCA在事故分析中的应用(事故处理流程)1、处理流程2、信息收集3、访谈策划4、访谈过程5、RCA相关概念6、事件分析方法介绍7、工作分析方法介绍8、变化分析步骤:事出必有变9、单一故障变化分析法10、变化分析工作单11、变化分析实例12、屏障分析13、屏障分析实例14、故障树法15、RAC事故分析报告的编写三、RAC在工厂中的应用1、何为问题2、问题的分类3、企业常见的问题4、企业常见问题错误解决方式5、问题的系统思维方法6、RCA的步骤7、问题的应对方式四、RCA全面性问题解决方法步骤一、发掘——1、发掘头脑风暴、面谈2、方向缺点、优点、希望、特性列举3、整理KJ法、系统图、鱼骨图二、定义——4W(what\when\where\who)三、原因分析——1、数据情报特性要因图、检查表、柏拉图2、语言情报特性要因图、系统图、KJ法、5y四、对策拟定——1、头脑风暴、系统图、特性要因图、对策表2、处置对策、指标、治本对策3、可控制层、范围五、决策分析——目的、限制、评估决策矩阵法、多数表决法六、效果确认——推移图、柏拉图七、再发防止与模式建立——1、标准化质量履历、问题对策2、模式化QC story、FTA\PDPC\系统图、矩阵图第二部分:RCA(事件原因分析方法)(说明:这部分是课程主要内容,主要是IAEA 所推荐使用的事故原因分析方法,课程具体讲授内容会根据行业特点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的处理)第一章概述第二章根本原因分析方法2.1 HPES-人员绩效增强系统2.2 MORT-管理疏忽与风险树2.3 ASSET-重大安全事件评价组2.4 来源于HPES的RCA方法2.5 SOL-通过组织上的学习保障安全2.6 TRIPOD2.7 STEP-事件时间序列图2.8 补救型事件调查系统2.9 HF-兼容的RCA方法2.10 3CA-控制变化原因分析2.11 HPEP-人员绩效评价过程2.12 PROSPER-运行安全绩效经验审查过程有效性的同行评估第三章基于PSA的事件和先兆分析法3.1 ATHEANA3.2 RASP第四章确定性安全分析第五章安全文化影响评估。
音频接口简介

音频接口简介本文缘起:音频接口,是在传输音频信号的时候使用的接口。
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数字的。
在使用R&S®UPV 音频分析仪进行音频测试时,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音频接口。
如果缺乏对音频接口的基本了解,势必会妨碍对于音频测试与测量的理解与应用。
鄙人在做技术支持的过程中,深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
故而,决定撰写一篇关于音频接口的文章,以资他人借鉴。
内容安排:1.前言2.模拟音频接口3.平衡信号和非平衡信号4.数字音频接口5.结语1.前言不同的音频应用领域,往往会有不同的接口,随着技术的进步,接口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发展、增多。
限于篇幅与个人水平,本文不可能囊括所有的接口。
在此,仅对常用的接口做一个简单的介绍,普及基本的接口知识,以做抛砖引玉之用。
首先,明确两个概念的涵义及关系:接口(interface)和连接器(或叫做接头,connecctor)。
不同的音频标准都需要定义各自的的硬件接口标准,硬件接口定义了电子设备之间连接的物理特性,包括传输的信号频率、强度,以及相应连线的类型、数量,还包括插头、插座的机械结构设计。
简而言之,连接器是接口在物理上的实现,是实现电路互连的装置。
人们习惯于将接头分成两类:“公头”(或“阳头”)和“母头”(或“阴头”),一言以蔽之,即插头(英文:Male connector、plug)和插座(英文:Female connector、socket)。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习惯,人们经常将接口(interface)和接头(connector)二者不加区分的通用,因此,本文在文字上也不做严格的区分,相信读者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心领神会。
接下来,按照技术发展的历史,首先来介绍模拟音频接口。
2.模拟音频接口2.1 TRS 接头TRS接头是一种常见的音频接头。
TRS的含义是Tip(signal)、Ring(signal)、Sleeve(ground)。
分别代表了该接头的3个接触点。
世界几大发烧CD唱片公司简介

世界发烧CD唱片公司简介全球历史最悠久的唱片公司,世界20世纪五大唱片集团之一。
1897年成立,前身是英国留声机公司和英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目前总部设在伦敦,在全世界146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其下拥有Captial,Apple,Virigin,Parlophone,Liberty,BlueNote等唱片品牌,是英国唱片业的龙头公司。
在战后的日本和美国,EMI一直使用Angel商标,例如著名古典吉他演奏家克里斯托弗·帕肯宁早年出版的许多唱片就使用的是Angel商标,到了90年代,商标统一为EMI Classics。
2000年初,EMI与新成立的AOL-Warner(美国在线-时代华纳)集团的华纳音乐合并,共同组成了新世纪全球最大的唱片集团。
在古典音乐领域,EMI的演绎阵容包括了BBC交响乐团,皇家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等知名乐团;指挥大师穆蒂,普列文,巴比罗利等;小提琴家梅纽因,帕尔曼等;大提琴家杜普蕾等;歌唱家卡鲁索等;钢琴家里帕蒂,阿什肯纳奇等;指挥大师卡拉扬,富特温格勒早年也曾与该公司合作。
宝丽金·环球集团所属的一家以录制歌剧而闻名于世的唱片公司,译为“黛卡”或“迪卡”公司,麾下拥有Argo,福茂唱片等子公司。
成立于1929年,是英伦三岛唯一可与百年老厂EMI相匹敌的唱片厂牌。
其实作为同属宝丽金集团的唱片品牌,Decca无论在规模,历史,艺人阵容等诸多方面都与DG等大公司相去甚远,但是在发烧友心目当中,Decca的品牌形象和地位却仍然非同反响,甚至称其为当今世界录音艺术的一大典范,都一点不为过。
事实上,只要您听过Decca的唱片,您便会同意:Decca录音所特有的深阔音场,透明度一流的秀美音色,以及极其华丽自然的音域平衡度,已和其蓝红相间的商标一样,成为独树一帜,无可替代的招牌。
在艺术家的阵容上,Decca最引以为自豪的便是曾签约旗下40多年的专属指挥,声望盖天的一代名师乔治·索尔蒂爵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MG唱片集团旗下的一家规模庞大,历史悠久而且品质上乘的名牌唱片公司,全称为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成立于1901年,总部设在纽约。
作为立体声萌芽时期的三大发烧品牌之一,RCA旗下艺人众多,录音宝藏俯视皆是,尤其是“Living Stereo”系列几乎是张张精彩,款款热买。
多年来,RCA为推动20世纪唱片工业的发展缔造了许多丰功伟绩。
在古典音乐方面,RCA旗下拥有曾红极一时的NBC交响乐团(现已解散),波士顿交响乐团,波士顿Pops通俗管弦乐团等世界级的一流乐团;指挥大师托斯卡尼尼,莱纳,马泽尔,费得勒,孟许,奥曼底和莱文,罗伯特?肖,斯托科夫斯基等;钢琴大师霍洛维茨,鲁宾斯坦,范克莱本等;小提琴家海菲茨,西格提,米尔斯坦等;长笛演奏家高尔韦等;歌唱家普莱斯、以及东京四重奏团等。
而在流行音乐方面,RCA同样名将如云,成绩卓著。
我们所熟悉的乡村歌手约翰?丹佛(John Denver),“嘉得母女合唱团”以及五十年代摇滚巨星“猫王”,Lou Reed,David Bowie等等均出自RCA。
说起RCA的前身可追溯到1901年所成立的胜利唱机公司(Victor Talking Machine),由于他们采用的圆盘式唱片比爱迪生留声机所用的圆筒式录音无论在方便性,实用性上都有所超越,因此一举成为今日唱片业的先驱。
胜利唱片公司的创始人是约翰逊和有“唱片之父”之称的艾米利?贝林纳。
贝林纳这位圆盘唱片的发明者1898年在伦敦成立了留声机唱片公司(EMI 唱片公司的前身),并将留声机工厂设在了德国汉堡(后来发展成了DG唱片公司)。
他在美国的胜利唱机公司是为了与爱迪生抢生意而成立的,起初以硬件产品为主,后来开始发行唱片。
第一张Victor的10厘米小唱片是1901年底录制的军乐队演奏《康乃迪格进行曲第二号》。
从1902年起,Victor的唱片开始打上EMI和DG都曾用过的“狗听喇叭”商标。
随着无线电广播的逐渐普及,唱片需求量开始激增,Victor正式开始向唱片录音工业发展。
1929年,无线广播网的巨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所属的RCA广播公司并购了Victor的唱片部门,开始了RCA-Victor传奇而又辉煌的唱片历史。
RCA在创立之初并非一帆风顺,首先遇到的是1929年纽约华尔街的股票崩溃。
此时美国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爱迪生的留声机公司应声而倒。
RCA唱片公司也是奄奄一息,差点夭折。
幸好RCA制造的收音机一路走红,市场占有率竟高达25%,才得以支撑起录音计划的发展。
这段时期RCA记录了大提琴泰斗卡萨尔斯,皮亚蒂格斯基;钢琴家鲁宾斯坦,拉赫玛尼诺夫;小提琴巨匠海菲茨等人的精彩演出。
指挥家方面,斯托科夫斯基与库塞维斯基领导的波士顿交响乐团,以及托斯卡尼尼等的加盟,使RCA的红色商标一度成为古典音乐的代名词。
1934年以后电器录音普及化,录音频率从机械时代的100Hz-5KHz提高到30Hz-8KHz,有了质的飞跃。
RCA躬逢其时,规模和产量迅速递增。
这种喜人的局面在1941年达到了巅峰。
随着美国卷入二战,唱片所需的虫胶原料减产了七成多,留声机工厂与录音业被军方征用,唱片业进入了第二个暗淡的阶段。
不过早已站稳脚跟的RCA在战争的凄风苦雨中屹立未倒,靠先前积累的元气艰难的经营。
战争结束,哥伦比亚公司开发出33。
3转的LP唱片,给唱片业带来了再次复苏的生机。
RCA随之加入LP阵营,表现相当杰出。
他们的“New orthophonic”压片技术在当时好评如潮。
进入50年代后,RCA为对抗美国另一发烧厂牌Mercury的“Living Presence”唱片的竞争,积极投入立体声录音的研究试验。
1953年,蒙都率领波士顿交响乐团的成员在纽约曼哈顿中心实验性的录制了的德利波的芭蕾《葛培利亚》选曲效果出奇的好。
同年10月,RCA工程师在纽约的音响大战上示范了他们炮制的两声道与三声道的实验录音带,被美国《留声机指南》杂志主笔Peter Reed形容为“当今最震撼耳朵及心灵的‘立体身厉声’设计……”RCA由此得到灵感,节选评语中“Living Stereo”一词作为自己后来一系列唱片的副标题。
1954年2月,RCA在波士顿音乐厅第一次以单声道和两轨录音机同时作业,收录了蒙许指挥的伯辽兹《浮士德的天遣》。
接着,他们在芝加哥音乐厅录制了莱纳指挥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奏的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英雄生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个录音随着1958年“Living Stereo”系列LP的问世,成为该系列的首张唱片。
至此,“Living Stereo”系列LP唱片一直发行到1964年左右,总数约有600种。
继“Living Stereo”系列名震全球之后,RCA在60年代再度推出发烧概念更为强烈的“Soria”和“Dynagroove”系列,效果有过之而无不及,几乎将立体声录音推向极至。
不过,进入70年代后,随着全球音乐文化日益“流行化”,“素食化”,古典唱片市场份额大大削减,加上受到欧洲品牌的强烈挑战,RCA古典唱片的品质已不复当年,“黄金录音年代”宣告结束。
但是今天蓦然回首,我们还是发现,RCA在五六十年代为唱片工业带来的辉煌竟是那嬷灿烂。
他们在当年留下的大量珍贵录音无论从艺术价值或从品质方面去衡量都是无价之宝,令今日发烧友搜寻不厌。
总结起来RCA的普通唱片以标准不同分为红,金,银印签系列:红印签,表示大师演艺,录音水平一流的最高规格;金印签;表示具有历史文献性的不朽录音;银印签,表示廉价唱片或再版唱片。
RCA之所以在立体声初期创下辉煌业绩,有其特殊背景。
例如当时古典音乐市场蓬勃,唱片公司愿意投下巨资进行制作。
不容忽视的是,战乱使大批欧洲顶尖音乐家尤其是犹太血统的艺术家移居到美国,而RCA当年网罗的音乐家如鲁宾斯坦,海菲茨,霍洛维茨,莱纳,孟许,费得勒,范克莱邦等人更处于艺术的巅峰时期,所以他们的唱片弥足珍贵,始终令人念念不忘。
另一方面,早期的立体声还是新科技,令录音师不能利用先进设备偷懒,只能凭借自身艺术修养和技术功底进行制作。
RCA的录音师往往仅利用2到3支麦克风进行实地收录,中间不经任何处理,便能录下指挥所要得音色,这种“不役于物”的制作态度在今天的新辈录音师身上已很难见到。
再者,当时他们使用的器材都是电子管产品,音色相当温暖自然。
加上RCA的录音场地都特别靓声,像波士顿交响音乐厅,芝加哥管弦乐厅,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等都有极其良好的建筑声学特性,混响时间和反射时间都十分恰当,在此录下的音乐自然拥有一流的平衡度和空间感。
根据资料记载,RCA早期的立体声录音采用的设备包括RCA专利的RT-21四分之一英寸两轨录音机,每一轨各用一个单声道混音控制器,分别控制Neumann U-47 cardioid与M-49/50无指向性麦克风,监听音箱是RCA自己开发的两路扬声器(低音单元有15寸)。
1956起,RCA改用三轨录音机,使用Ampex 300的1/2英寸磁带录音座,所有的放大器与电子设备当然都是电子管制品。
RCA的立体声录音以贝尔实验室所研究的麦克风摆位法为主(该实验室从30年代起就开始研究立体声录音,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也是试验的对象),视不同音乐的需要而使用2支或3支麦克风。
当时RCA的录音师认为用两支麦克风可以模拟人耳听到的三维空间感,第三支麦克风则用来捕捉现场与乐器的细节。
反观现在的古典录音,使用麦克风的数量越来越多,有时甚至多达几十支,经过混音,临场感便打了不少折扣。
这就是RCA当年的老录音没有“罐头味”,听起来鲜活,迷人的一大秘密。
Mrecury的“Living Presence”与RCA的“Living Stereo”相比:据说前者的音响比较靠前,是以观众前排作为标准;木管音色鲜明,铜管与打击乐的动感与冲击力强烈;透明度与音场表现均属上乘;唯独弦乐质感突出,缺少了一点温暖与柔美。
后者的唱片音响据说是以音乐厅座席的中间为标准,纵深感相当好;乐器质感较之前者不那嬷直接猛烈,但弦乐的音色却异常甜美,富有光泽;木管的音色也十分丰润,很讨人喜欢;铜管乐与打击乐则不太稳定,有些唱片动态极为惊人,而有些就有点欠火候。
由于当年RCA与英国的Decca唱片公司有着密切的伙伴关系,RCA在欧洲的录音多委由Decca的王牌录音师威尔金森(Wilkinson)负责,其效果之优异自然可想而知。
在美国本土,最早的制作人Richard Mohr与录音师Lewis Layton被分成一组,负责单声道唱片的录制;而制作人Jack Preiffer与录音师Leslie Chase被分到另一组,负责立体声唱片的录音。
后来,Richard Mohr,Lewis Layton和Jack Preiffer三个人成为RCA幕后的灵魂人物。
这组“三剑客”几乎见证了RCA在“黄金年代”所有的辉煌历程。
尤其是Jack Preiffer,更是缔造RCA“Living Stereo”历史名盘的最大功臣,在此我们必须特别提到他。
Jack Preiffer在大学获得音乐与电子工程双学位后,与1949年加盟RCA,不久,他的才华便引起注意,被调到Artist & Pepertoire部门开始应付那些难缠的艺人。
他第一个碰到的女钢琴家兰朵夫斯卡让其他人大伤脑筋。
当时这位正在录制巴赫钢琴协奏曲集的老人家已有70高龄,她不愿意到纽约奔波往返,令唱片公司束手无策。
Jack Preiffer接手后很快获得老太太的信任,干脆让技术小组开赴到康内迪格洲她的家里进行录音。
后来直到老人去世,都视Jack为知己。
Jack Preiffer负责过的艺人还有指挥家托斯卡尼尼,费得勒,孟许,罗伯特?肖,斯托科夫斯基,莱纳;小提琴家海菲茨,西格提,米尔斯坦;钢琴家鲁宾斯坦,霍洛为此,范克莱本;歌唱家普莱斯;以及瓜乃里,东京四重奏等。
在30多年的制作生涯中,Jack Preiffer还多次获得各项唱片大奖,其中包括1990年国际录音艺术与科学协会授予的最佳制作人终生成就奖。
1994年《托斯卡尼尼全集》最高成就奖;1996年《海菲茨全集》格来美奖等等。
1992年RCA的“Living Stereo”唱片以CD版再次发行,Jack Preiffer再次出任监制。
1996年他正在录音室监听一张即将推出的“Living Stereo”CD母版,不幸心脏病发作去世,是真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
除了Jack Preiffer,在发烧友中名声最大的应该是RCA的金牌录音师Lewis Layton。
在再版的“Living Stereo”系列CD中以他的作品最多。
Lewis Layton操刀的大部分录音都保有凶狠的动态,音场深远,透明度极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