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

合集下载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 绪论 (舒良树·第三版)

《普通地质学》第一章  绪论 (舒良树·第三版)
3. 外 (动) 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以及日月引力能为能 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剥蚀、搬 运、沉积、固结成岩等作用。
二、地质作用的主要特点
▪ 空间的广泛性: 宏观与微观
▪ 时间的漫长性与 瞬间性
•几十亿年—几百万年 •几十年—几百年 •几分—几秒
▪ 地质系统过程的复杂性
三、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
“历史比较法”--“将今论古”
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 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即所谓的“历史 比较法”(或称“将今论古”) 的原理。 —英 C. Lyell, 1791-1875
以古论今,论未来
现今地质作用往往是漫长地质作用过程中的一 个片段,而在过去的地质记录中往往保留了某 一地质作用的全过程。因此,认识了过去就能 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在并预测未来。
8451亿元,8.7万人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地质学的任务 第三节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第四节 地质作用及其特点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 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 2. 研究物质在地球内部的空间分布规律 3. 研究地球的历史 4. 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 5. 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6. 综合性研究
Geologists study Earth history: Today we are concerned about climate change. Many geologists are working to learn about the past climates of Earth and how they have changed across time. This historical geology news information is valuable to understand how our current climate is changing and what the results might be.

地质学主要知识点分解

地质学主要知识点分解

地质学主要知识点分解地质学主要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地球的内部圈层(地核、地幔、地壳)和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等)2、地质学的特点是什么?①研究对象涉及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

②地质学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③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

④地质学在地理专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些?①野外调查一一岩石、沉积物等类型、产状、分布情况、剖面描述、样品采集等。

②室内试验和模拟实验——岩石矿物的坚定、化石的坚定、同位素年龄测定、各种理化指标测试和现代地表过程或地理环境的室内模拟。

③历史比较法(现实类比法)一一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采用“议古论今” 、“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 的原理,同时考虑到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可逆性,要根据具体情况,历史地、辩证地和综合地来研究地球的历史。

4、灾变论和均变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答:⑴灾变论。

代表人物:法国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居维叶。

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绝大多数变化是突然、迅速和灾难性地发生的。

②每当经过一次巨大的灾难性变化,就会使几乎所有的生物灭绝,之后被保存在相应的地层成化石。

③居维叶推断,地球已发生过4 次灾害性的变化,最近的一次是大约5000 多年前的摩西洪水泛滥(诺亚方舟故事)。

⑵均变论。

代表人物:英国著名地质学家、“现代地质学之父”莱伊尔。

代表作:《地质学原理》主要观点:①地球上的一切记录(如巨厚的断层、高大的山脉等)并不是什么剧烈的动力造成的。

各种缓慢的为人所不擦觉得地质作用,只要经过漫长的岁月,就可产生惊人的结果。

②强调“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 ,“以今论古”。

5、地质学发展史各个时期的若干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⑴萌芽时期(远古一一公元1450年)。

代表人物:①希腊的亚里斯多德。

②我国的沈括一一《梦溪笔谈》。

⑵奠定时期(公元14501750年)代表人物:①丹麦的斯泰诺一一地层层序律(1669)②李时珍一一《本草纲目》⑶形成时期(公元17501840年)代表人物:①徐霞客一一《徐霞客游记》。

普通地质学绪论

普通地质学绪论
地质学的特征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及变化规律的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
地Hale Waihona Puke 学的特征及研究方法地质现象的四维性(三维空间+时间)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反演推理(将今论古)
室内实习10学时
地质现象的四维性(三维空间+时间)
需要掌握有关的基础地质理论有:动力地质的基本原理、动力来源、动力性质、作用过程、及结果。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收集资料 系统分析 实验论证 反演推理(将今论古) 提出假说
野外调查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总40学时
地质事件在空间上既又宏观性,又有微观性
《普通地质学》课程结构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4 地质学应用方面:地球物理勘探、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地震地质学、环境地质学。
地质学的特征及研究方法
收集资料 野外实习两周
3 研究地球 、演化规律及古生物演化特征的有: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相古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
3 研究地球 、演化规律及古生物演化特征的有: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相古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
室内实习10学时
地质现象的四维性(三维空间+时间)
系统分析 1 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及变化规律的学科: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等。
《普通地质学》课程结构
总40学时 课堂授课30学时 室内实习10学时 电影3学时 野外实习两周
地质学的内容及分科
1 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及变化规律的学科:矿物学、岩石学、 矿床学、地球化学等。
2 研究地球结构及其变动规律的学科有:构造地质学、地 貌学、大地构造学、地质力学等。
3 研究地球 、演化规律及古生物演化特征的有:地史学、 地层学、古生物学、岩相古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考研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考研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考研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球;目前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上层,即地壳和地幔的上部。

地质学的任务(地质学的研究实践意义):1、指导人们寻找矿产资源、能源和水资源;2、查明地震、火山爆发、山崩、地滑、洪水、风沙、地面的沉降等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指导人们和这些自然灾害进行有效的斗争;3、地质环境和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地质学能够直接服务于人类的身体健康。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1、研究组成地球的物质;2、研究岩石或建造在地壳中以及在整个地球内部的空间分布,即阐明地壳以及地球的结构特征,阐明这些构造的形成条件与演化规律;3、研究地球的历史;4、研究地质学的应用问题;5、研究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6、综合性研究。

地质作用:就是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特征与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地球内热为热源并主要发生在地球内部,包括岩浆作用、地壳运动、地震、变质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主要以太阳能及日月引力能为能源并通过大气、水、生物因素引起,包括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地质作用的特点:1、地质作用具有地区性特点,不同地点出现不同的现象;2、地质现象复杂;3、地质作用发生和延续的时间一般很长。

地质作用的研究方法:1、观察地质现象;2、运用分析、试验手段;3、进行理论研究,“将今论古”及“以古论今、论未来”是地质学思维的两大方法论。

第二章矿物元素: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

同位素: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的中子数可以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原子量,具有不同原子量的同种元素的变种称为同位素。

放射性同位素:有的同位素其原子核不稳定,会自行放射出能量,即具有放射性,称为放射性同位素。

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

这一放射能量的过程,称为放射性衰变。

半衰期:放射性同位素都具有固定的衰变速度,某一放射性元素衰变到它原来数量的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

克拉克值:是地壳元素的丰度,是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通常为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通常用重量百分数(%)或克/吨表示。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

工程地质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在工程地质学中由于地质因素对工程建筑的利用和改造有影响,因而把这些地质因素综合成为工程地质条件,以明确地质条件与工程有关。

第二章岩石的成因类型及其工程地质特征1.自然界有各种各样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这些存在于地壳中的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元素或化合物,成为矿物。

其中构成岩石的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3.矿物的物理性质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矿物的颜色、条痕、光泽、硬度、解理和断口。

4.组成岩浆岩的矿物,根据颜色,可分为浅色矿物和深色矿物两类。

5.岩浆岩的矿物成分,是岩浆化学成分的反应。

岩浆的化学成分相当复杂,但对岩石的矿物成分影响最大的是SiO2.。

根据SiO2的含量,岩浆岩可分为下面几类:酸性岩类(SiO2含量>65%),中性岩类(SiO2含量52%~65%),基性岩类(SiO2含量45%~52%),超基性岩类(SiO2<45%)。

6.根据岩浆岩的形成条件、产状、矿物成分和结构、构造等方面,将岩浆岩分为三大类:即深成岩、浅成岩、喷出岩。

7.地球发展的时间段落称为地质年代。

8.岩层的地质年代有两种,一种是绝对地质年代。

另一种是相对地质年代。

9.人们根据几次大的地壳运动和生物界大的演变,把地壳发展的历史过程分为五个称为“代”的大阶段,每个代又分为若干“纪”,纪内因生物发展及地质情况不同,又进一步细分为若干“世”及“期”。

10.地壳分裂为板块的活动以及宇宙间引力的活动,使地壳产生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11.水平运动使地壳产生拉张、挤压,引起各种断裂和褶皱构造,使地表起伏,故又称造山运动。

垂直运动是长期交替的升降运动,引起大范围的隆起或凹陷,产生海陆变迁,亦称造陆运动。

第三章地质构造及其对工程的影响1.岩层在空间的位置,称为岩层产状。

倾斜岩层的产状,是用岩层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个产状要素来表示的。

2.褶曲的基本形态是背斜和向斜。

普通地质学

普通地质学
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并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称喷出岩。
杏仁构造:熔岩冷却时形成的空洞,被后期物质充填后形成形似杏仁的构造称之为杏仁构造。
变质作用:在地下特定的地质环境中,由于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使原有岩石基本上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物质成分与结构、构造变化而形成新岩石的地质作用称为变质作用。
碎裂变形作用:结构完整的原岩在应力作用下发生机械破碎,从而产生具碎裂结构的变质岩。或者原来岩石中的矿物、砾石的形状以及层理构造等发生变形,诸如压扁、拉长或扭曲现象等。
向斜:是指岩层向下弯曲的变形。
复背斜:总体为一大背斜,大背斜又由一系列次级小背斜和小向斜组成,每个小背斜和小向斜的轴面向核部汇聚。
复向斜:总体为一大向斜,大向斜又由一系列次级小背斜和小向斜组成,每个小向斜和小背斜的轴面向核部汇聚。
隔挡式褶皱:背斜形态完整、窄而紧闭,而其间隔的向斜比较平缓开阔的褶皱,称为隔档式褶皱。
隔槽式褶皱:向斜紧闭且形态完整,而其间隔的背斜则平缓开阔、或呈箱状的褶皱,称隔槽式褶皱。
断裂构造:当受到的作用力超过岩石的极限强度时,岩石就要破裂,形成的构造称之为断裂构造。
节理:岩石中有一破裂面,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无显著的位移。
断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有明显位移的断裂称为断层。
正断层: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
岩石结构:反映岩石中矿物本身的特点及颗粒之间的组构特点,如矿物的结晶程度、晶粒粗细及均匀程度等。
岩石构造:指岩石中不同矿物、矿物集合体之间或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所反映出来的外貌特征。
解理:矿物受力后沿一定结晶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称为解理。
断口:矿物受力后在解理面方向之外裂开,称为断口。
沙坝:是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其顶部可露出海面或被淹没。被淹没的称水下沙坝。

地质学知识——精选推荐

地质学知识——精选推荐

地质学知识第⼀章绪论第⼀节地质学概述⼀、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门⾃然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

确切地地说,地质学研究地球(地壳)的物质成分、内部构造、表⾯特征及地球演化历史的科学。

⽬前地质学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划分地质学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和演化规律,并为⼈类的⽣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

⾃然科学的六⼤基础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物学、天⽂学、地学。

地质学在⾃⾝的研究⼯作中必须充分利⽤其它学科的成果⼿段,近些年来学科间相互渗透产⽣了交叉学科:地质学⾃⾝的分地⽀学科(椐研究⽅向划分):研究地球物质成分:结晶学、矿物学、岩⽯学。

研究地壳运动及变形的:构造地质学、⼤地构造学、地震地质学。

研究地壳演化历史古⽣物学、地史学、岩相古地理学。

研究地表特征的:冰川地质学、海洋地质学。

地质应⽤学科:(1)与开发资源相关的:煤⽥地质学、⽯油地质学、冶⾦地质学、矿床学、⽔⽂地质学。

(2)与环境科学相关的:⼯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城市地质学、旅游地质学三、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法(⼀)地质学的特点1.时间漫长:地球年龄⼤约46亿年,⾃地球形成起⽆时⽆刻不发⽣地质作⽤,地质学问题涉及时间长。

最⽼的岩⽯年龄38亿年。

⼀些地质作⽤过程持续时间长,如海陆变迁,⼭脉隆起,矿物、岩⽯的形成、煤、⽯油资源的形成等。

地质年代的记时单位是百万年(Ma )。

3. 现象复杂性质上:包括物理的(崩塌、泥⽯流)、化学的(钟乳、滴⽯)、⽣物的(煤、⽯油形成)等各种变化。

规模上:⼩到原⼦、分⼦的微观过程(矿物形成、化⽯形成……),⼤到整个地球乃⾄太阳系形成的宏观现象。

范围上:从⽆机到有机界、有机界与⽆机界的相互转化。

环境上:常温、常压到⾼温⾼压,地表环境、地下深处环境。

4.⽆法再现:众多地质现象对⼈类来说是⽆法再现阶段,⽣物演化,海陆变迁、煤、⽯油形成过程(⾮再⽣资源)。

2011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chapters 1-4)

2011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chapters 1-4)

2011年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第一章—第四章)第一章绪论1. 地质学的基本任务和主要特点1.1. 学习地质学的基本任务了解地球:普通地质学是地球科学基础分支, 它研究地球结构、物质、演化及其动力利用资源:寻找利用矿产、能源、土地等保护环境:保持人、地关系的平衡减轻灾害:减轻地震、火山、洪水、泥石流、地面沉降、沙漠化等灾害1.2. 地质学的主要特点1.2.1. “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理:现在的地质作用过程,一般可以与地史时期类比,但也有不同,不能套用。

将今论古The Present is the Key to the Past1.2.2. 地质时空观:地质时间和空间要以几十亿年的地球历史和整个地球尺度为背景,十万、百万年是许多时间的基本单位; 空间从显微到全球,变化尺度大; 但为求得基本计算单位, 许多测试精度要达到10―12级2. 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地球系统和地质作用地质学的三个研究内容: 组成和结构, 运动和演化, 地质作用及其产物2.1. 地球的组成和结构结构: 地球表层系统: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球内部:地壳、地幔、地核组成: 固体地球由矿物和岩石组成2.2. 地球的运动和演化: 板块构造, 生命演化史2.3 地质作用及其产物地球的动力: 内发动机--地球内热; 外发动机--太阳能外动力地质作用: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物质循环内动力地质作用:内动力能量和物质循环2.4. 地球系统: 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形成的系统3.普通地质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3.1. 分篇: 地球基本知识1--4章; 地球物质5--章; 地质作用9--15章; 资源-环境-灾害16-18章3.2. 参考教材:Physical Geology,Wang Jiasheng, YanXiaosong, 2003, 校内出版; 普通地质学,黄定华,高教出版社, 2004; 普通地质学简明教程,杨伦、刘少峰、王家生编著,1998,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普通地质学,徐成彦, 赵不亿,1988, 地质出版社; 地球科学导论,刘本培等,2000,高教出版社3.3. 教学要求: 认真听讲、勤快记录、及时复习、参阅教材第二章地球的物理性质与圈层结构1 固体地球的物理性质1.1. 固体地球的概况1.1.1 形状:总体球形,略似苹果1.1.2 大小:半径6356~6378km,赤道半径较两极半径长21km1.1.3 体积:1.083×1012 km3(= 一万亿立方公里)1.1.4. 质量: 5.95×1024t;1.1.5. 密度: 由地表向地心增加, 平均密度5.516g/cm31.1.6. 弹、塑性: 固体潮是弹性地球在日月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弹性变形; 由密度、弹、塑性变形及自转造成的地球形状总体为球形,略似苹果,半径6356-6378 km,赤道半径较两极半径长21k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气候地貌的纬度(水平)分带性
气候地貌带
气候特点
外力作用 特点
冰川作用 冰冻风化 冻融作用、 雪蚀作用 流水作用
地貌特征
冰川地貌、 冰水地貌 冻土地貌、 雪蚀洼地 流水地貌
冰雪气候地 冰川气候 酷寒 貌带 地貌带 冰缘气候 全年严寒 地貌带
温湿气候地貌带 干旱气候地貌带
一、研究内容 (一)地表形态特征 1.高低起伏 (1)形态和高度
–陆地: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 –大陆边缘:大陆架,大陆坡 –海底: 海盆,洋中山岭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高地
低地
大洋(平均- 3494m)最低- 11034m 平原盆地
全球
陆地
大陆(平均 850m),最高 8844.43m 山地高原丘陵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四)地貌的结构类型-各种地貌有不同的内部结

1.切割型地貌:在侵蚀作用占主导的地区,切割 新生代以前的岩层所形成的地貌。 2.叠置型地貌:在堆积作用占主导的地区,地面 发生大量堆积,沉积物一层叠加在另一层之上, 由这种叠加结构组成的地貌。 3.切割-叠置型地貌:切割地貌形成后,由于构 造运动方向改变,或由气候冷暖、干湿的变化, 由侵蚀作用转变为堆积作用,在被切割的部位发 生堆积所形成的地貌。 4.叠置-切割型地貌:堆积作用转变为侵蚀作用, 在叠置型地貌基础上发生侵蚀所形成的地貌。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二)形态计量的描述
1.高度指标:绝对;相对 2.坡度指标:面、片(区域);平均 3.切割密度 :σ= L / A 4.切割深度 : D = E高-E低 5.面积,体积,宽,长,;宽/长,高度/面积,…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二节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I. 期末考试 采取笔试的方式,考前进行复习 II. 平时成绩 作业成绩、出勤、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等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第一章 绪论
地貌学的基本问题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重点) 地貌学的学科性质与分支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上述划分,依山地 所在纬度而异。 低纬较高纬分带 明显。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二、地貌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地貌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包含两个方面 (一)野外研究方法 1.形态研究
包括形态的特征,组合,分布和测量。
2.组成物质研究
包括物质的颜色,形态特征(例如:球度,磨 圆度等)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外力作用
流水地貌 坡地地貌 岩溶地貌 冰川地貌 冻土地貌 荒漠地貌 海岸地貌等。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人类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人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塑造的地貌体的总称为人为地貌, 又称人工地貌。
–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某种地貌过 程
(如大坝的建设改变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过程, 过度的地下水的开采则引起地面下沉等)
断 地堑 层
地堑谷、地堑盆地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岩石性质
– 岩石的抗蚀性:坚硬岩石&软弱岩石
矿物成分 胶结物质与胶结程度 透水性(节理与层理) 可溶性 产状 结构 构造
– 岩石所处的环境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地貌形成的动力
–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是在构造影响下形成的地貌,它的作用力主要 是内力,故又称内力地貌。 第一级称全球构造地貌,只有大陆和大洋两大单元。 第二级称大地构造地貌,它是大陆或大洋之内的大型地 貌,如大陆内的褶皱山系和大陆裂谷,大洋中的洋中脊和 洋盆等。 第三级称地质构造地貌,是叠加在大地构造地貌之上的 中小型地貌,如褶皱山系中的背斜和向斜褶曲地貌,大洋 盆地中的海盆和海岭等。
北列:天山-阴山-燕山 中列:昆仑-秦岭-大别 南列:南陵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 雪峰山 东列:长白山-鲁中山地-武夷山 外列:台湾山脉
EW,近EW EW
经向构造体系
近SN
SN
华夏构造 体系
NE-NNE
NE-SW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
西域构造 体系
山字形扭 动构造体 系
NW-NNW
NW-SE 阿尔泰山-祁连山-念青唐古拉山
–直接干预地貌过程,甚至改变地貌发育方向
(如挖渠引水、平坡修田;边坡堆放矿渣引起人为崩 塌与滑坡)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貌形成的主要动力及其相互关系
地貌 营力 内力 作用 概念
地球内部 的能引起 的自然作 用力
表现形式 对地貌的作 用
相 岩浆活动、 地震 地球以外 风化、剥 的能引起 蚀、搬运、 的自然作 沉积 用力
大洋
大陆架(水深 <200m)
洋底(水深2000 -6000m)
(2)按照相近邻地貌形体的相对高低关系 –正向地貌形体(山体) –负向地貌形体(沟谷、洼地)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2.规模不等
–星体地貌 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 几百万km2以上) –巨地貌 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 上) –大地貌 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 –中地貌 例如,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至数 百km2 ) –小地貌 例如,单个洪积扇、打的沟谷(数km2至数 十km2 ) –微地貌 例如,沙波纹、洼地(数cm2至数km2)
实习地点 宜昌地区
实习行程 宜昌远安县以地貌实习为主
宜昌市以地质学野外实习为主
实习报告 至少应包括行程、路线图,工作分配,分组
报告(小组成员及分工、实习内容、参考文献),心得、 不足。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课程考核
項 目
I. 期末考试
比重 (%)
60
II. 平时成绩
40
III. 野外实习报告
野 外 实 习
运用、验证、探究 融会贯通、技能培养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课程组成
• 室内教学
– 课堂授课、实验、录像 – 作业、小论文与考试
• 野外实习
– 野外实地考察 – 实习报告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野 外 实习
实习时间 预定于大二下学期7月?(综合自然地
理实习)
3.形态各异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二)地貌的成因
地貌成因要素:地表物质、地貌营力、地貌发育时 间; F = f(PM)dt F :form;P :process;M :matter;t :time; P:内(营)力(放射能、重力能); 外(营)力(太阳能、重力); 内力和外力同时作用,相互影响,此消彼长, 动态平衡; M:岩性、地质构造; t:地貌发育时间;
3.形成条件的研究
包括新构造运动状况,地质构造特征,各种外 力特征。
4.地貌过程的观测 5.地貌成因分析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二) 室内研究方法 1.地形图分析 2.遥感分析 3.沉积物分析
–粒度分析 –化学分析 –矿物分析 –扫描电镜分析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参考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地貌学课程体系结构
课堂理论介绍 地 貌 灾 害 实践教学
绪 言
坡 地 地 貌
流 水 地 貌
岩 溶 地 貌
冰 川 地 貌 与 冻 土 地 貌
荒 漠 地 貌 与 黄 土 地 貌
海 岸 地 貌
构 造 地 貌
旅 游 地 貌
工 程 地 貌
地 貌 录 像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五)地貌的地带性-地貌分布规律 1.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
地貌的分布和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 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2.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
(1)气候与地貌
– 气候影响外力的性质和强度,从而影响其塑造的地貌 – 地貌也可以影响气候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温暖湿润 沙漠气候
风力作用、 沙漠、戈壁 干燥剥蚀
湿热气候地貌带
全年高温多雨
生物化学风 岩溶地貌 化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3)气候地貌的垂直分带性(高度分带) 以高度来划分 ,随高度降低,依次分布: –冰雪气候地貌带----高山气候(雪线以上) –冰缘气候地貌带----亚高山带 –温湿气候地貌带 或湿热气候地貌带 (流水作用为主)
-冈底斯山 安徽山地-淮阳山-广西山地-喜 马拉雅山
弧形(弧 弧形 顶向赤道, 向西)
地貌学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②地质构造-地貌形态的骨架 控制各类构造地貌的形成(表1)
表1.地质构造及其形成的地貌
地质构造
背斜 褶皱地貌
地质构造地貌
背斜山 背斜谷
褶 向斜 皱
地垒 断层地貌
向斜谷
地垒山
向斜山
加大地表起伏 ; 同时存在; 地表一些巨型、 彼此消长、 大型的地貌形 作用效果 态主要都是内 相反;相 力作用的结果 互作用、 削高补低,总 相互影响 趋势是夷平地 的 表(中小型地 貌,也包括平 原大型地貌)
地貌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