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文献志》所收《程岩勋德碑》辨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安文献志》所收《程岩勋德碑》辨伪
刘琴丽
【摘 要】《新安文献志》所收撰于后唐天十一年(914年)的《程岩勋德碑》,实则节录、删改唐永泰二年(766年)所刻《唐李宝臣纪功碑》而来,为伪碑。《新安文献志》在《程岩勋德碑》和程岩之父《程士庸墓志》后所附的程敏政按语,疑点重重,分析表明《程岩勋德碑》可能是程敏政伪造的碑文。%The merits
and virtues monument about Chen Yan including in the book of Xin’an
Wenxianzhi,write in the Tian you 1 1 th years of the Later Tang
Dynasty,was been proved to be the false tablet,which was the changed and
excerpted of Li Bao-chen’s inscription wrote in the Yongtai 2th years of
Tang Dynasty.The footnotes from Cheng Min-zheng after the Cheng
Yan’s inscription were dubious.The researche show that Cheng Yan’s
inscription possibly was faked by Cheng Min-zheng.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2016(000)005
【总页数】5页(P138-142)
【关键词】程岩;李宝臣;程敏政;勋德碑;辨伪
【作 者】刘琴丽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北京 10073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242;K204
《新安文献志》卷六十二上收录有一方五代后唐天祐甲戌(十一年,914年)《易州刺史程岩勋德碑》,碑文首题“大唐义武军节度都知兵马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使持节易州诸军事、易州刺史、上柱国、安定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程公岩勋德碑颂”。碑文后附有《新安文献志》作者程敏政对于此碑文的考证,并指出其碑文来源于《唐朝类苑》*(明)程敏政辑撰,何庆善、于石点校:《新安文献志》卷62上,黄山书社2004年版,第1481—1486页。 。此考证又见于程敏政所撰《篁墩文集》卷三十六“书唐人所撰先都知府君碑后”*(明)程敏政:《篁墩文集》卷36,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641—643页。 。由于此碑从无拓本流传,宋元明清时期的金石著作都不曾著录,仅清人陆心源《唐文拾遗》曾从《新安文献志》中转录此碑文*(清)陆心源辑:《唐文拾遗》卷33,(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0750—10752页。 。周绍良主编的《全唐文新编》也予以转录,但是在铭文后有注:“以上一百六字已见卷四四○”*周绍良主编:《全唐文新编》卷827,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10—10412页。,表明编者已经注意到《程岩勋德碑》的铭文与《李宝臣纪功载政颂》铭文相同一事。遗憾的是,编者没有比对两碑的正文部分。黄山书社出版的《新安文献志》点校本也未对此碑作任何说明。除以上诸书外,《程岩勋德碑》的转录很少。《新安文献志》是徽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唐文拾遗》《全唐文新编》又是唐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汇编,更重要者,程敏政修撰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利用了《程岩勋德碑》以及程岩之父《程士庸墓志》来构建宋代二程的家谱世系*(明)程敏政:《新安程氏统宗世谱》卷1,明成化十八年刻本。 。因此,辨别此碑的真伪,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自程敏政修撰《新安程氏统宗世谱》以来,一直有其“冒祖附族”和引用史料的争议*林济:《程敏政“冒祖附族”说考辨》,《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 。但是辩驳者没有从史料真伪的角度拿出确凿证据,以证实程敏政的错误。近来,笔者偶然发现,《程岩勋德碑》实则节录唐永泰二年(766年)所刻《李宝臣纪功碑》而来。现在对比两碑文基础上,分析《程岩勋德碑》的真伪。
《李宝臣纪功碑》现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保存相对完好,碑额题“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首题“成德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右仆射兼御史大夫恒州刺史充管内度支营田使清河郡王李公纪功载政颂并序”*(清)沈涛辑:《常山贞石志》卷10《李宝臣碑》,《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18册,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年版,第13324页。 ;碑阳全文1324字,脱七十三字,另有碑阴题名*(清)王昶:《金石萃编》卷93(《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3册,第1561—1562页)收录此碑,但中段脱字较多,且没有碑阴录文。《全唐文》卷440(第4483—4485页)所收碑阳录文质量最佳,但缺碑阴录文,故在比对时,以《全唐文》为底本,用《常山贞石志》进行订补。《常山贞石志》卷10(《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18册,第13324—13329页)碑阳、碑阴录文皆有,最为全面。 。《程岩勋德碑》全文1133字,无碑阴;两碑相较,《程岩勋德碑》节录、抄袭《李宝臣纪功碑》的痕迹十分清晰。
(一)原文抄录
《程岩勋德碑》大段抄袭《李宝臣纪功碑》,全文有将近百分之九十的文字系节录而来,以下按照《程岩勋德碑》的文字顺序进行比对分析。
《程岩勋德碑》开头“于戏!君非臣无以化化,臣非君无以赞赞,惟天正明命”,这几句皆为《李宝臣纪功碑》原文,只是其将文字顺序进行了调整,《李宝臣纪功碑》原文开头是“惟天正明命”,而“于戏!君非臣无以化化,臣非君无以赞赞”在句中。《程岩勋德碑》第一段之“敬统旧服,惠周于下,下罔不格”、“出复大命,元元以贞,集大和也”皆是《李宝臣纪功碑》的原文。只是为了掩人耳目,《程岩勋德碑》对文字顺序进行了置换,又将《李宝臣纪功碑》前几句脱字较多者进行了省略,还对碑文开头部分做了大约一半的文字改动。如将“惟天正明命,圣人保成,允宁万邦,克易我沴”改为“惟天正明命,不绝有唐,笃畀纯臣,以靖国难,克荡民沴,将底于成”。将《李宝臣纪功碑》中“壬寅岁,宝应皇帝嗣位”改为“我太原王敬统旧服”,将“冬十一月,我亚相公忠志率东诸侯□出复命”,改为“乃天祐纪元甲戌春正月,用都知兵马使程公出复大命”。改动目的无疑是为了切合唐末五代义武军的历史和程岩的身份地位。
以下段落的抄袭痕迹就更为清晰、明显,如“先是贼温构乱”一段,除将“禄山”换成“贼温”外,其余皆大段原文抄袭,直至“正侯良哉”,才进行文字改动。接下来从“越兹元恶”至“祗奉天之明命”一段,抄袭《李宝臣纪功碑》“越二年”以下的文字。“群盗啸聚于野”至“庶德合于无疆”两段,抄袭《李宝臣纪功碑》中“初公牧恒元年为也,为师克恒,恒不堪命,群盗众聚于野”至“庶德合于无疆”。“岁庚午冬十一月”一段,抄袭《李宝臣纪功碑》“冬十月”以下文字,但是因为两碑时间不同,故其进行了相应改动,但是一些字句系抄袭而来,如《程岩勋德碑》中此段“温益逞凶,自汴袭赵”系改动“庆绪嗣凶,自洛奔邺”而来;“凡是得请命焉”,“执忠奋威,罔敢加害”则为原文抄袭;“殍轶殚宾,虔刘暴骨”一句则是抄袭《李宝臣纪功碑》“时戎羯饮化”后面的句子。
“时夏大旱”至“易有年也”一段抄袭《李宝臣纪功碑》中间“惟四年夏大旱”一段,但有些句子进行了省略。“壬申春二月”一段,虽然其人物事迹进行了改动,但是部分句子仍是抄袭而来。如“爰以其党,伺间来寇。放兵流毒,延于齐民。民用赍咨,涕洟吁公。公曰:不戢乃暴,负乃人。”“敦奉王诛,保和人极”系抄袭《李宝臣纪功碑》“冬,十一月,思明外公”一段。“会王师于易水之上,恭行伐也。独夫惴惴,天用剿焉”抄袭《李宝臣纪功碑》中“惟八年□□月”后面的文字。
“甲戌之春”一段,从“或曰厚赋人”至“公用哆然”,系抄袭《李宝臣纪功碑》中“或曰厚赋人,公衋人蒿焉,封政不赋”后面的文字。“由是匹夫匹妇”至“嗜化益休”,系抄袭《李宝臣纪功碑》“南自相魏邢贝,东至沧德瀛鄚”后面的文字。“是岁冬”一段直至铭文结束,系抄袭《李宝臣纪功碑》的铭文以及铭文前面的“惟九年冬”以下文字。就连篆人官称也当是抄袭而来,《李宝臣纪功碑》为“推勾官朝散大夫行太子司议郎王士则书并篆”,而《程岩勋德碑》为“推勾官朝散郎行太子司议郎张士宾撰并篆”,“张士宾”和“王士则”两人名字中间都有一“士”字,官名亦相似。
从《程岩勋德碑》抄袭的痕迹来看,其除了大段原文摘抄外,有时还会故意对文字顺序进行改动,如前云碑文开头部分文字顺序作了调整;有的段落文字抄袭没有全部沿用《李宝臣纪功碑》的原文顺序,而是从碑文后面的段落中挑选句子进行重新组合,如“壬申春二月”和“甲戌之春”两段便是如此,这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作伪痕迹。
(二)改动文字
《程岩勋德碑》改动《李宝臣纪功碑》的文字大都属于无法原文抄录者,因为两碑所述时代不同。为了切合时代,《程岩勋德碑》将《李宝臣纪功碑》中的人物事件、地点和官职进行了替换,以增强其碑文的真实性。
人物事件改换。如《李宝臣纪功碑》中“先是禄山构乱”一句,改为“先是贼温构乱”。接下来“越二年,思明肆虐,群侮王度”,改为“越兹元恶,明肆虐群,大侮王度”。《李宝臣纪功碑》在叙述“冬,十一月”史思明及其党羽辛万宝等人叛乱事件时,《程岩勋德碑》在没有改动季节的前提下(年代进行了改换),将人物事件进行了替换,改为朱温袭赵一事。
地点改换。最为明显者是将《李宝臣纪功碑》中的“恒州”之“恒”或“冀州”之“冀”替换为“易州”之“易”,以切合“易州刺史”程岩的身份。如《程岩勋德碑》倒数第三段最后一句“易人熙熙”,《李宝臣纪功碑》原文为“冀人熙熙”。《程岩勋德碑》倒数第二段“易中耆老”、“惟公牧我有邦”,“易大圮也”,《李宝臣纪功碑》原文为“恒中耆老”、“惟公牧恒”、“恒大圮也”,铭文“恒人保公”,《程岩勋德碑》改为“易人恃公”。
官职改换。由于李宝臣的身份地位与程岩不同,故《程岩勋德碑》在李宝臣官职处,皆进行了相应改动。如《李宝臣纪功碑》中,“授恒州刺史,封密云郡公,表献臣也”;《程岩勋德碑》则改为“厥使可持节易州诸军事易州刺史,封安定县开国伯,食邑九百户,表献臣也”。在接下来朝廷授予李宝臣“礼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成德军节度使、清河郡王,赐姓李,改名宝臣”一句,《程岩勋德碑》则轻描淡写地改为“授公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
如果说《程岩勋德碑》有的文字改动能够增强其作伪效果的话,有的则是弄巧成拙。因为有的个别字词改动,反而触犯了唐讳。据《程岩勋德碑》所记时间为天祐甲戌年,此为后唐年号,而后唐自认为延续唐代,故其理所当然要避唐讳。如《程岩勋德碑》开头一段之“克荡民沴”,《李宝臣纪功碑》原文为“克易我沴”,改“我”为“民”; “放兵流毒,延于齐民,民用赍咨”一句,《李宝臣纪功碑》原文为“自下流毒,畿□□□延于平人,人用赍咨”。其将“人”改为“民”,“民”字犯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在铭文部分,《程岩勋德碑》将《李宝臣纪功碑》之“为君武臣”,改为“为君虎臣”,“虎”字犯了李渊祖父“李虎”之讳。
综上所述,《程岩勋德碑》为伪碑,其内容系抄录《李宝臣纪功碑》而来,只是作伪者对原碑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和一些历史事件进行了改动,以切合伪造之碑主身份。问题是作伪者是谁?
程敏政在《新安文献志·程岩勋德碑》的按语部分云:“此碑见《唐朝类苑》。考其事,与《金石录》所载《别驾府君志》尾具衔相合,且中有‘懿尔岩哉’之后,尤足为证。”《唐朝类苑》为何书?笔者遍查宋、元、明时期目录类书籍,均无此书的记载。仅宋代郑樵《通志》、宋王尧臣等撰《崇文总目》收入《唐书类苑》一书,称其为宋邵思撰,二卷,《崇文总目》在《唐书类苑》一书后还标有“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