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臣
历史趣谈清朝康熙大臣索额图及纳兰明珠的下场是什么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清朝康熙大臣索额图及纳兰明珠的下场是什么样
的?
导语:索额图因参与皇太子之争,1703年5月被圈禁宗人府,9月21日因饥饿而死。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纳兰明珠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
索额图因参与皇太子之争,1703年5月被圈禁宗人府,9月21日因饥饿而死。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纳兰明珠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索额图(1636年-1703年),赫舍里氏,清代康熙年间权臣,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索尼第三子,孝诚仁皇后叔父,世袭一等公。
出生年代推算当在崇德元年(1636年)前后,生于盛京。
康熙八年(1669)至四十年,先后任国史院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等职,曾参与许多重大的政治决策和活动。
康熙帝继位之初,鳌拜擅权,索额图辅佐计擒鳌拜,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故深受信任。
索额图因参与皇太子之争,1703年5月被圈禁宗人府,9月21日因饥饿而死。
纳兰明珠(1635年-1708年),叶赫那拉氏,字端范,满洲正黄旗人,康熙朝权臣,历任内务府总管、刑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要职。
纳兰明珠对康熙议撤三藩、统一台湾以及抗御外敌等重大事件中起到积极作用。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因朋党之罪被罢黜,后虽官复原职但不再受到重用。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病故。
郭琇所列明珠八大罪状,直欲将明珠置于死地。
在处理明珠问题上,生活常识分享。
清朝大臣见皇帝的礼仪

清朝大臣见皇帝的礼仪大臣们要进宫见皇帝,首先就得早早地准备好。
从穿着上就不能马虎,得穿上符合自己品级的朝服,那朝服上绣着各种各样的图案,不同的图案代表着不同的身份地位,这就像是一场无声的身份展示。
到了皇宫门口,那股威严的气息就扑面而来。
大臣们得小心翼翼地走进皇宫,每一步都仿佛带着敬畏。
见到皇帝的时候,那动作可讲究了。
老远就得把马蹄袖给放下来,这马蹄袖就像是大臣们对皇帝表示恭敬的一个特殊标志,“哗”地一下放下,动作要利落又恭敬。
然后就开始行叩拜大礼。
这叩拜可不是随随便便的磕头,得恭恭敬敬地双膝跪地,整个身子都要低下去,把头重重地磕在地上,嘴里还得高呼着“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声音要洪亮又清晰,得让皇帝感受到大臣对他的敬重。
而且啊,这可不是磕一个头就完事了,有时候根据不同的场合,要磕好几个头呢。
在整个见面的过程中,大臣们的眼神也不能乱飘。
眼睛要低垂着,不能直视皇帝,这可是大不敬的行为。
皇帝就像是高高在上的太阳,大臣们只能是仰望着他的臣民。
皇帝要是开口问话了,大臣们得更加恭敬地回答,声音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既要让皇帝听清楚,又不能显得太张狂。
皇帝要是赏赐点什么东西,那大臣又得重新行叩拜礼表示感谢。
这时候的叩拜,就带着更多的感激之情了,仿佛皇帝的赏赐是莫大的荣耀,能让大臣们高兴好久呢。
这大臣见皇帝的礼仪啊,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背后反映的是清朝严格的等级制度。
在那个封建的年代,皇帝就是整个国家的中心,是权力的最高象征。
大臣们通过这些礼仪来表达对皇帝的忠诚和顺从,而皇帝也通过这些礼仪来显示自己的威严和尊贵。
从大臣们进宫的那一刻起,那种尊卑有序的感觉就弥漫在空气中,这也成为了清朝宫廷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不过呢,这些礼仪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觉得有些繁琐和压抑,但在当时却是整个封建统治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呢。
清朝的钦差大臣朝廷的遥控者

清朝的钦差大臣朝廷的遥控者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封建王朝之一,其治理机构严密而复杂。
而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钦差大臣作为一种特殊的官职,扮演了朝廷遥控者的角色。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对清朝的钦差大臣进行深入探讨,以揭示他们在朝廷中的重要性。
清朝建立之初,为了统一全国,确保统治的稳定性,设立了钦差大臣这一职位。
钦差大臣是皇帝特派到地方的高级官员,他们的任务是监察地方官员的表现,帮助皇帝了解百姓的疾苦,并及时向皇帝禀报。
首先,钦差大臣在朝廷中具有较高的权力。
钦差大臣身份特殊,他们是皇帝的亲信,直接受皇帝命令,不受地方官员约束。
他们可以对地方官员进行考察和监察,如果发现了贪污腐败等问题,有权对其进行罢免、惩罚甚至是拘捕。
因此,钦差大臣在一定程度上拥有朝廷的遥控权,能够帮助皇帝更好地掌握国家事务。
其次,钦差大臣在地方上起到了执法的作用。
由于清朝时期社会秩序不够稳定,地方官员的能力和廉洁度都无法保证。
因此,钦差大臣作为朝廷的遥控者,不仅能够监督地方官员的工作,还可以对其进行巡视、追究责任。
这种执法的作用,提高了地方官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还有,钦差大臣在朝廷中还有外交使者的职责。
由于清朝的领土辽阔,涉及到了多个民族和地区。
因此,钦差大臣还要负责处理与外族的交往事务,代表朝廷与各地方进行沟通,传达国家政策,并收集相关情报。
这种外交使者的角色,进一步提高了钦差大臣在朝廷中的地位。
最后,钦差大臣还承担了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作为朝廷的代表,他们在地方上不仅有监察官员的职责,还要处理民间疾苦。
清朝时期社会治安较差,社会纷争频发,以及各种调解纠纷都需要钦差大臣的介入。
他们通过调解纠纷,化解矛盾,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总结起来,清朝的钦差大臣作为朝廷的遥控者,在朝廷中拥有较高的权力和地位。
他们不仅监察地方官员,执法维护社会秩序,还担负着外交使者的职责。
他们的存在不仅提高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也为社会稳定和民生幸福做出了巨大贡献。
清朝大臣的真实长相:多尔衮一脸富贵相,张廷玉官威十足

清朝大臣的真实长相:多尔衮一脸富贵相,张廷玉官威十足
清朝大臣的真实长相:多尔衮一脸富贵相,张廷玉官威十足!多尔衮是清代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大家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
多尔衮长相并不像电视剧中那样的英俊,而是有点憨厚的类型,富态十足,一脸富贵相。
作为汉臣,能配享太庙,那是至高无上的荣耀,整个大清朝,只有一位汉臣配享太庙,那就是张廷玉。
从历史中可以了解到,张廷玉是一个温文尔雅,话语较少的谦谦君子的模样。
由于张廷玉不苟言笑的形象,看起来官威十足。
鳌拜之所以能成为大清的四大辅臣之一,也确实为大清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
晚年的他位居高位则操握权柄,所以穿着这样一件带龙的服装也是极为正常,他身上有股特殊的气质,看着气宇轩昂的样子。
和珅是历史上著名的贪官,在乾隆时期,由于和珅比较有办事能力而且颇会讨皇帝喜欢,很得宠。
和珅跟自己想象中的大贪官不一样,一般贪官都是长得胖胖的,可瘦瘦的才是和珅的真实相貌。
清朝大概有多少个“正一品”的官职?仔细一算,全国仅有七个

清朝⼤概有多少个“正⼀品”的官职?仔细⼀算,全国仅有七个⽂/吴贤论史我国古代社会是帝王统治制度,皇帝独⼤统治管理⼀个国家,以百姓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安稳为⽬的和宗旨,通过传位给⾃⼰的⼉⼦⽽得以延续此制度。
那有了皇帝统筹规划就需要下⾯的⼤⾂为他赴汤蹈⽕的办事情,所以在皇帝之下还设有许多不同等级的⼤⾂。
虽说他们统⼀都叫做⼤⾂,但是实际上每个⼈负责的事情是不同的,所以级别也是不⼀样的。
就以清朝为例,清朝时期的⼤⾂⼀共分为了九品,最⼩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九品芝⿇官,最⼤的是⼀品官,每⼀品内部⼜分了正、从两个不同的等级。
通常来说九品官有很多⼈,最⾼级的正⼀品却很少,那么要问具体数⽬有⼏个呢?仔细的算⼀算,在全国范围内⼀共有7个正⼀品的官员。
⾸先是跟皇帝⼗分亲近的3个职位,也就是太师、太傅以及太保。
他们三个的职责并不相同,其中太师主要是辅佐⼤⾂的,⽽太傅就是皇帝的师傅,皇上的⽼师,太保呢就是负责监护保护皇帝的⼈。
所以说这3个职位从⼀开始就是有很⼤的权利的,甚⾄都可以压制到皇帝的头上,但这只是初期。
在后来随着康熙亲临政务,这3个职位开始慢慢被架空了,他们就变成了⼀种单纯的称号⽽已,⼿⾥却没有任何权利了,是害怕再出现类似于鳌拜那样凌驾于皇帝头上的官员。
清朝的⼤学⼠也是正⼀品官员中的⼀个,在清朝刚刚⼊关的时候,由于满族与汉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满⼈和汉⼈之间也有很⼤的差别,所以说就算都是⼤学⼠,满⼈的地位权利都要⾼于汉⼈。
这样的地位不⼀致⼀直到雍正在位的时候才开始发⽣改变,彻底的抹除了满汉⼤学⼠的差异。
虽然清朝后期还开始设⽴了军机处,他们的权利有不少来⾃于以前的⼤学⼠,不过内阁,也就是⼤学⼠⼯作的地⽅从表⾯上看来还是级别最⾼的⾏政机关。
除了上⾯所说的这些官职以外呢,清朝还会根据实际设⽴⼀些⽐较特殊的职务,⽐如左宗棠做总督⼤学⼠,有这个职位可以⼗分便利的调派他的⼠兵。
上⾯说的都是⽂官,所谓⽂武双全,武将⾥也有正⼀品,主要负责的是管理禁军,负责皇帝和皇宫的⽇常安全,所以对这个⼈的要求不仅是出⾝要好,能⼒也要更强。
清朝 办事大臣的职责 -回复

清朝办事大臣的职责-回复清朝办事大臣的职责可以追溯到清朝建立之初。
作为皇帝旁边最亲近的重要官员之一,办事大臣在清朝政府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负责处理国家事务和维护皇帝的权威。
下面将详细介绍清朝办事大臣的职责,并逐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清朝办事大臣的职责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国家事务。
他们负责处理朝廷的日常事务,包括接受上报的奏章、报告和公文,审阅相关文件,并向皇帝汇报。
办事大臣还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书、敕令和谕旨,并监督实施这些法令。
此外,他们还制定政策,处理与军队、外交和内政有关的事务,以及解决各类纠纷和争议。
办事大臣还负责监督各地方官员的工作表现,确保他们按照上级的指示行事。
办事大臣还承担了与外国使节的接触和谈判的职责。
他们负责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外交事务,维护清朝的国家利益和尊严。
办事大臣负责监督对外交往的处理、条约的签署和执行,并解决由外交关系引起的争议。
他们还与来自其他国家的使节进行会面,掌握国际动态和信息,并向皇帝提供相关建议。
此外,办事大臣还在朝廷中充当重要的顾问角色。
他们负责向皇帝提供意见和建议,就国家政策和重大决策进行讨论。
在各种议事机构中,办事大臣通常是最高行政和决策机构的成员。
他们参与到许多重要议题的决策中,如财政政策、经济发展、军事作战、边境管理等。
办事大臣的意见能够直接影响皇帝的决策,因此他们必须拥有广泛的知识和深厚的专业能力。
除此之外,办事大臣还要处理与各级官员和百姓的关系。
他们负责监督各地方官员的表现,对他们的贪污腐败和不作为进行查处,并向皇帝报告。
办事大臣还要处理来自百姓的申诉和诉讼,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
他们还负责审查各地方官员的晋升和罢免申请,确保政府官员的能力和忠诚。
在清朝的政治体系中,办事大臣的职责是非常重要的。
他们作为皇帝的亲信,直接参与到国家的决策和管理中。
他们的工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政治、外交、法律、经济和行政管理等。
办事大臣需要具备深厚的学问和经验,同时还要具备高度的政治能力和判断力。
历史上的苏克萨哈是谁?苏克萨哈的子孙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历史上的苏克萨哈是谁?苏克萨哈的子孙介绍导语:苏克萨哈是谁?苏克萨哈全名为纳喇苏克萨哈,是清朝大臣。
身为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在清朝初期为朝廷做出了不少贡献。
很多人不知道苏克...苏克萨哈是谁?苏克萨哈全名为纳喇·苏克萨哈,是清朝大臣。
身为满洲正白旗人,苏克萨哈在清朝初期为朝廷做出了不少贡献。
很多人不知道苏克萨哈是谁,更有人误以为他是外国人,其实都不是,苏克萨哈是顺治皇帝托孤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纳喇·苏克萨哈是清朝满族人,曾官任议政大臣,后来成为太子太保。
由于年代久远,史料记载不足,所以苏克萨哈的出生日期不详。
苏克萨哈真正走进众人的视线中,应该是顺治十八年世祖福临谢世之后。
根据顺治皇帝的遗诏,苏克萨哈和索尼等其他三名大臣被任命为辅政大臣,辅佐刚满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也即是后来的康熙皇帝。
在这四大辅政大臣中,苏克萨哈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满洲正白旗人的身份。
仔细观察研究就会发现,四大辅佐大臣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旗派。
而这样的安排并非偶然,而是顺治皇帝为巩固皇权的统治而精心设计的。
苏克萨哈作为四大辅政大臣,原本的职责是和其他大臣团结一心,共同辅佐康熙皇帝处理政事。
但是,来自不同派系的这四大辅政大臣之间经常意见不合。
特别是苏克萨哈,尤其与鳌拜不合,在和鳌拜的理论和争斗中往往处于下风,常常郁郁不得志。
康熙亲征后,在鳌拜等人的努力下,苏克萨哈被列二十四罪。
在康熙六年,苏克萨哈被处死。
苏克萨哈作为四大辅臣之一,与其他大臣的关系并不友好。
特别是和鳌拜的关系。
他们的矛盾也从来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过。
鳌拜想要换生活常识分享。
盘点满清历史上结局最惨的大臣,只因相差两个字。

盘点满清历史上结局最惨的大臣,只因相差两个字。
本文导读:远的不说,今天我们就来讲讲清朝的四位权倾朝野的大臣是怎么个死法。
鳌拜大家应该都知道鳌拜吧,就是那个大胡子、满清第一勇士,说他是少年康熙的噩梦也不为过。
作为四大顾臣之首,又是正统满人身份,鳌拜在康熙登基初年可谓权倾朝野。
然而,皇帝再少年也是有一颗虎狼之心,怎么受得了你鳌大胡子骑在头上撒野,再这样下去,康熙的面子实在挂不住。
下定决心就好办了,罪证确凿也好、胡编乱造也罢,反正就是趁机把鳌拜捆起来了,鳌拜风光一世最终也只能牢底坐穿。
索额图这也是康熙年间的老黄历,索额图可能大家不熟悉,但说到他老爹索尼就清楚多了。
索尼是和鳌拜同辈分的老臣,虽然干不过鳌拜,也确实给康熙留下好印象,荫及子孙。
索额图可谓康熙朝的“红二代”,大好前途却总是会令人渐渐以为老子天下最牛逼,最后居然参与到太子争夺漩涡里,这可是犯了康熙爷的大忌。
最终索额图被打入宗人府,一口饱饭都吃不上,不久就去跟老爹索尼团聚去了。
年羹尧要说康熙晚年的太子之争,改编出来可是一部宏大的清宫剧,最终雍正上位,而在这其间,年羹尧作为雍正心腹,可谓劳苦功高,自然换来位高权重。
然而皇帝都是疑心重重的,你知道他太多秘密,并且你又混得越来越好,他能放心的让你过下去吗?年羹尧最终被雍正赐死,这真是活生生的伴君如伴虎的案例啊。
和珅把“贪”字诠释得最好的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试问谁能再贪走国家十五年的GDP生产总值?说来和珅其实才是千古可怜第一人,乾隆宠着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贪,他贪了以后也没有只想着自己,而是三天两头变着法子逗主子开心,甚至主子私房钱不够时还慷慨解囊。
然后,主子死的比他早,悲剧无可避免,新帝没钱花只能拿他开刀,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至于罪名罪证,那还不是信手拈来。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古代的臣子真不好当,清官命不好,贪官怕主子老,权官坐牢没棉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大清律下仍是贪渎的犯行)、兼并全国千百万顷的土地以及数百处房产。
在他的保护之下,他的家奴刘全也成了日掷千金的暴发户。
和珅所聚敛的财富,约值八亿两至十一亿两白银,所拥有的黄金和白银加上其他古玩、珍宝,超过了清朝政府十五年财政收入的总和。
乾隆帝死后十五天,嘉庆帝以一条白绫赐和珅自尽。
贫困生活乾隆十五年五月二十八日(公元1750年7月1日)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
三岁时母亲因难产而去世临终时产下弟弟和琳,父亲常保在和珅九岁时亦因病去世,幸得一位老家丁和父亲的一位偏房保护和珅、和琳两兄弟才能免于被赶出家门。
他更成功考上咸安官官学,和珅仪表俊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语言,更精通四书五经。
更得老师吴省钦、吴省兰器重。
十八岁娶直隶总督冯英廉之孙女冯氏,和珅从此一鸣惊人。
和珅曾参加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己丑年科举,但名落孙山。
他以文生员承袭三等轻车都尉。
由于和珅的精明能干,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22岁,十月,被授三等侍卫。
终于在二十三岁的时候,得到一个机会,做了皇上的仪仗队的侍从。
具体的工作是抬轿和举旗杆的。
由于他懂得利用机会,在乾隆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学,终于在四年后,当上了大臣。
清廉为官李侍尧案乾隆四十五年正月,海宁揭发大学士兼云贵总督李侍尧涉嫌贪污,乾隆下御旨命刑部侍郎喀宁阿、和珅和钱沣远赴云南查办李侍尧。
起初毫无进展,后来和珅拘审李侍尧的管家赵一恒,向赵一恒严刑逼供,赵一恒起初还拼死抗争,拒不招认,后来终于奈不住痛楚,把李侍尧的所作所为一一向和珅作了交待。
和珅有了坚实的证据,心里就有了底,踏实下来。
他把赵一恒交待的事项笔录下来,又命人召来了云南李侍尧属下的大官员,当着他们的面宣告了赵一恒的供述,那些原来忠于李侍尧的官员见和珅已掌握了证据。
于是他们纷纷出面指控李侍尧的种种罪行,就连那些曾向李侍尧行贿的官员,也申明自己是迫于李侍尧的淫威,被迫行贿的。
和珅取得了实据,迫使精明干练的李侍尧不得不低头认罪。
和珅也因此被提升为户部尚书。
开始贪污李侍尧案审结后,李侍尧被判斩监候,李侍尧和他的党羽一大份财产被和珅私吞,加上乾隆的赏赐,和珅终于初尝掌握大权大财的滋味。
四月,长子丰绅殷德,被乾隆指为十公主额驸,领受乾隆赏赐黄金,古董等等,百官争相巴结。
和珅起初不受贿赂,但日子一长,和珅开始贪污,他广结党羽,形成一股大势力。
(讽刺的是,党羽中包括当年在云南对和珅百般羞辱的李侍尧),更培植犯罪集团用以迫害政敌,地方势力和人民。
俨然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大贪污集团,和珅就立在金字塔的顶端。
苏四十三起义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属甘肃河州管辖的循化厅(今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甘肃之官员贪污舞弊,欺压人民,率众起义,于河州围攻中杀死支援之杨士玑,起义军分兵从小道绕过清军勒尔谨部,直取首府兰州。
兰州城只有八百守兵,一经交战,便损兵三百,甘肃官吏惊恐万状。
乾隆皇帝惟恐兰州不保,遂命尚书和珅为钦差由京城赴甘肃,又命军机大臣阿桂督师,速调陕西、四川、新疆等地援军进剿。
合共十几万军队入甘肃支援。
十日后,巴彦岱率三万大军到达兰州城下,撤了陕甘总督勒尔谨的职,暂任陕甘地区军事指挥,组织军队反击叛乱军。
李侍尧到达后正式接任陕甘总督,只用四万军队把十万起义军打得溃败,分五路进军循化。
二十日后,和珅到达海兰察部,发现海兰察部已经击败起义军,于是下令分四路进军,但是四路军中对于和珅这位拍马屁起家之长官多有不满,于是海兰察、图钦保出征,海兰察绕山而进,歼敌军伏兵。
但是图钦保则被困于山中,最后被围困而死。
和珅此举更增加了诸将之反感,数日未曾再出征。
再过数日军机大臣阿桂领十万大军到达,阿桂问和珅为何战败,和珅推搪诸将不听调遣,阿桂说:“是宜诛!”次日,阿桂下令集合,一会儿军队就全部集合,他马上反问和珅:“诸将殊不见其慢,当谁诛?”和珅语塞,知道这是诸将有意为难,只得闭上嘴,认错。
阿桂正式接手最高统帅,十日后,李侍尧攻下循化,阿桂捕杀韩二个,苏四十三叛乱接近结束,和珅亦被调回京师,因指挥失败关系导致总兵图钦保战死,被停职处分。
加上阿桂和海兰察等三十余将上书,奏请乾隆帝禁止和珅再度领兵。
和珅知道此事后对阿桂结下不解之恨,直至阿桂去世。
清乾隆四十六年五月丙午日清兵包围起义军据点华林山华林寺,清兵放火烧寺,起义军皆葬身火海,苏四十三在混乱中被杀,历时七十多日之苏四十三起义终告失败。
狱中自尽嘉庆四年正月,太上皇乾隆驾崩;正月十三,嘉庆帝宣布和珅的二十条大罪,下旨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晚近史家重大新观点:不一定都是和珅财产,极可能部分是天地会会款秘密存放在和珅处孳息、放高利贷也因为嘉庆时不认和珅帐导致连串民变起事)。
当时清廷每年的税收,不过七千万两。
和珅所匿藏的财产相等于当时清政府十五年收入。
时人称“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正月十八,廷议凌迟,不过,固伦和孝公主和刘墉等人建议,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是毕竟担任过先朝的大臣,应改赐和珅狱中自尽。
最后赐和珅在自己家用三尺白绫自杀。
其长子丰绅殷德因娶乾隆帝第十女固伦和孝公主,得免连坐。
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进行报复,刘墉向嘉庆帝建言应避免案件扩大化,妥善做好善后事宜。
结果,在处死和珅的第二天,嘉庆帝发布上谕,申明和珅一案已经办结,不大规模地牵连百官,以安朝臣之心。
文武全才和珅究竟是凭借什么手段,讨得乾隆皇帝如此欢心呢?历史上真实的和珅,不仅长相极为俊美,更是武艺高超,是当时少有的文武全才。
据《和珅列传》记载,和珅的记忆力惊人、聪明决断、办事利索、多才多艺。
乾隆在《平定廓尔喀十五功臣图赞》中特别提到和珅精通满、汉、蒙古、西藏四种文字,乾隆年间的班禅与满清建交,主要的交流兼翻译便是他。
马戛尔尼访华,亦是他用英语对答如流。
最巅峰的是身为《四库全书》总裁官,纪晓岚只是和珅手底下的众多编纂官之一。
和珅另一手腕就是投其所好。
乾隆一生喜爱做诗、书法,和珅为了迎合乾隆,在这些方面下了不少工夫,并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清朝版“凤凰男”近几年网络上有个词特流行,叫“凤凰男”。
泛指出身贫寒,但通过自己努力出人头地的男士们,取“飞上枝头当凤凰”的意思。
如此前卫的一个词,却可以用来形容几百年前的和珅。
人物出生公元(1750年7月1日)和珅出生在福建副都统常保家中。
就在今天的北京市西城区的西四头条,清朝乾隆年间叫驴肉胡同。
据考证,驴肉胡同的东头,广济寺后面不远,就是和家的宅子。
跟今天的“凤凰男”们相比,和珅算不上贫寒,他的父亲是个经常被外派的政府官员,一家人又捧着正红旗的铁饭碗。
但是,会赚的不如会花的,会花的不如会省的。
和珅的父亲因为经常出差在外,开销比较大,又碰上后妈手紧抠门儿。
闹得和珅、和琳这哥儿俩,时不常得跑到几百公里以外的亲戚家去借钱。
跟对人做对事最近网上有本书挺火,叫《跟对人做对事》。
作者坦言:“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是‘三十岁之前跟对人,三十岁之后做对事’。
”现代人的感悟,早在几百年前就被和大人弄明白了。
和珅没有等到三十岁,他早在二十岁之前,就跟对了人:这个人就是乾隆时期的大学士——英廉。
在英廉的资助下,和珅在咸安宫官学顺利念完书。
18岁那年,他又娶了一位出身高贵的姑娘,相当于现在网络上常说的“孔雀女”,她就是英廉的孙女。
值得一提的是,婚礼的大部分开销和筹备以及婚后住房,都由女方负责。
结婚的第三年,和珅就继承了祖传的工作,给乾隆皇帝当起了保镖。
乾隆——无疑是他跟对的第二个人。
但是,光跟对人还不成,还得做对事。
和大人“做对事”的例子可就太多了。
相传国子监的辟雍,就是和珅负责设计施工的。
辟雍里没柱子,为的是不遮挡皇帝的视线。
类似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让皇帝舒心,是和珅做事的首要考虑。
在“跟对人、做对事”之后,和珅27岁那年,就成了清朝人事部的部长助理。
三月,升任为军机大臣;四月,兼内务府总管;八月,兼任镶黄旗副都统;十二月,乾隆皇帝又让他管理内务府三旗官兵,准许他在紫禁城里骑马。
一年之内数次升职,和珅把“官运亨通”诠释到了极致。
把“三手”美女当宝贝和大人喜欢美女,无论是大龄单身还是离异无子女,只要长得漂亮,和大人都敢要。
例如浙江巡抚王亶望被关进了大牢,留下了一个小妾叫吴卿莲。
原本这吴卿莲改嫁给了一位侍郎,没想到和珅看上了卿莲的美貌,厚着脸皮跟人家要女人。
侍郎官儿小,不敢不给,就这样,吴卿莲这么一位“三手”美女,被和珅当成宝贝一样留在了家里。
后来嘉庆皇帝给他罗列罪状的时候,说到生活作风问题,竟然用了“罔顾廉耻”四个字,意思就是“真不要脸”。
这还不算最有创意的,和大人山珍海味吃腻了,干脆吃珍珠。
据史料记载,和珅每天早上都吃珍珠粉,可不是为了美容,而是能增强记忆,过目不忘。
与乾隆有断背关系?和珅奇珍异宝、姑娘媳妇,只要是漂亮的,值钱的,和珅就喜欢,就想得到。
但如今网上炫富的那些人,大多数都是生意人,可没有哪个官员敢炫富。
和珅为什么敢在在职期间,如此大胆炫富?这让很多人都想到了乾隆皇帝。
关于乾隆皇帝宠幸和珅的原因,版本很多,甚至有人说他的性取向有问题,事实真是如此吗?乾隆皇帝和和珅有没有断背嫌疑?答案是:很有可能。
事实证明,乾隆皇帝是非常喜欢帅哥的。
据史料记载,当年咸安宫官学的招生,乾隆皇帝亲自提出两个条件,一得学习好,二得长得帅。
不仅如此,和珅、福康安、乾隆皇帝长得都差不多。
一个长相跟自己相似,又会溜须拍马又有学问的人,真要喜欢起来还顾得上是男是女吗?再看那些传说中乾隆皇帝不喜欢的人,阿桂、纪晓岚这些人要说比和珅差在哪儿,也就只有长相了。
年贵妃与和珅雍正皇帝的太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有一次见到年贵妃,就被皇娘的美貌打动,他想调戏年贵妃,就从后面去蒙年贵妃的眼睛。
年贵妃以为是哪个宫女戏耍,拿起梳子往后一挥,右臂贴近弘历前额。
弘历急忙抓住年贵妃的玉臂,年轻美貌的年贵妃回头一看,见是风流倜傥的太子,就势倒在太子怀中。
这一情景正好被弘历的母后和随行的宫女们看见。
他母后想,这个消息要是传出去,会影响皇家的名声,说皇太子戏弄皇帝的妃子;这个女人一旦勾住了弘历的魂,说不定还会闹出更大的事来,直接影响儿子弘历继承皇位。
他的母后为“杀一儆百,以绝后患”,就背着雍正皇帝,赐年贵妃三尺白绫自尽。
待弘历赶来之时,年贵妃已经自缢气绝身亡了。
他抱着年妃捶胸顿足,连声说:“是我害了你呀!是我害了你呀!”年贵妃的贴身宫女上前跪下说:“太子,贵妃自缢前托奴婢转告太子一句话:二十年后在人间与你相见。
”弘历听说此话,更加悲痛,他抚着年贵妃的脸说:“年妃,如果我们俩真的有缘份,二十年后相见;如果此生不能相见,来生一定相见。
相见时以此为记。
”说完,咬破中指,在年贵妃的额头上点了一记朱砂。
二十年过去了。
当乾隆皇帝第一次见到和珅的时候,就发现和珅长得酷似当年死去的年贵妃,且额头上也有一块红记。
乾隆忘情地连喊了三声“年妃”,希望“二十年后相见”之人能在和珅身上找到一点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