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十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中医药产业发
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中医管理
【发文字号】浦府[2006]315号
【发布部门】80903I002
【发布日期】2006.11.10
【实施日期】2006.11.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浦东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浦府[2006]315号)
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功能区域管委会,各直属公司,各街道办事处、镇政府:现将《浦东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十一月十日
浦东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浦东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浦东新区中医药产业伴随着浦东开发开放取得了快速、健康的发展。
目前,初步形成了技术创新、人才集聚、知识产权积累的蓄发态势,初步形成了上下游衔接的现代中医药产业链,初步完成了从传统诊疗消费及中成药生产向健康保健及新药研发的战略转移,构筑了以张江为核心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平台雏形,基本具备了发展现代中医药产业的条件。
(一)浦东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浦东新区现有药品生产企业53家,其中2家企业生产中药饮片,2家中药企业总部注册浦东新区,12家企业生产中成药,种类达70余种,部分企业承接多家医院多种中药自制制剂的委托加工,另有部分企业开发生产与中草药相关的保健产品。
目前,浦东新区中药企业总产值约占全市的十分之一左右。
落户浦东新区的老字号中药产品以其品牌优势得到市场广泛认同,尤其是老字号中医药商业企业在“冬令进补膏方”方面的市场业绩尤为突出。
随着一大批中药研发机构和企业的相继落户,中药新型提取和制剂技术在浦东新区中药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如动态常压亚沸水提取、动态循环醇提取、微波诱导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等技术,以及片剂、颗粒剂薄膜包衣、超细粉体、透皮吸收、软胶囊制备等制剂技术。
这些技术的应用推动了浦东新区中药产业化的加速发展。
曙光医院浦东分院的落成和原三钢医院整体划归龙华医院经营管理,使浦东新区中医药医疗资源得到了有效配置。
目前,浦东新区共有机构床位数2000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0个,市重点学科7个,市临床医学中心2个,市医学重点学科3个,市教委重点学科2个,中医临床研究所6家(肝病、肾病、骨伤、肿瘤、中外及脊柱病)。
中医医院专科特色不断发展,有特色专科门诊10个,特色专病门诊17个,年门诊量42.1万人次。
2005年,4家综合医院的中医门诊人次共计220485人次,出院人次2101人次,病床周转率为17次,病床使用率平均在85%以上,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为17.62
天;门诊中医治疗率达到90%以上。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科院药物所等国内一流大学和研发机构的入驻,进一步提高了浦东新区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能力,中西方医药文化的不断碰撞,使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同度得到不断提高。
浦东新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积极成果,各种创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的运作,不仅为中医药产品和企业创业孵化提供了资金支撑,也促进了中医药产业投资的多元化和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
(二)浦东新区中医药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医药产业发展缺乏规划管理。
由于对中医药产业发展缺乏总体性规划及管理,导致浦东新区中药产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专业化生产程度较低。
在工商包销的模式下,企业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尤其是缺乏走向外地及国际市场的能力。
2.中药生产的竞争力不强。
一是质量控制标准较低。
中药标准化问题是直接影响中药产品质量和安全有效的关键问题,也是制约现代中药进入国际市场的瓶颈。
目前,中药生产企业的中药产品很难达到国际上对药品内在质量稳定、均一的要求,影响中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二是中药生产和商务成本较高。
中药品种虽多,但由于生产与商务成本较高,导致产品竞争能力差、盈利水平低。
3.中药创新优势发挥不够。
目前,浦东新区吸引了中药创新研究中心、中药标准化中心、中药工程技术中心等一大批骨干研发机构落户,形成了人才和信息高地,但是研发机构之间的依赖度和联盟程度并不高,产学研结合不够,导致中药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实现产业化的比例较小。
二、浦东新区“十一五”中医药产业发展的背景分析
(一)发展机遇
1.国家和上海重大战略需求。
促进中医药快速、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前我国重大战略
需求。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涉及中医药和医疗卫生工作的有第48-51等4条,其中第50条特别对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发展问题作了深刻阐述,指出要“重点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创新及中医经验传承与发掘,研究中医药诊疗、评价技术与标准,发展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技术,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中药资源,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
发展中医药也是上海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促进浦东新区中医药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科教兴市”主战略的贯彻实施,有利于“四个率先”的早日实现;同时,加快浦东新区中医药现代化步伐,加快中医药从张江走向世界的进程,有利于提升上海的国际竞争力。
2.上海具有快速发展中医药产业的优势。
中医药产业发展符合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
在实现人均GDP由5000美元向1万美元的跨越阶段,上海面临加速国际化的转型。
上海新一轮经济结构的调整,决定了上海在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同时,应优先发展资本与知识要素比较密集的制造业。
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是实现传统中药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符合知识要素密集的要求。
同时,上海集聚了一批现代中药制药企业,拥有先进的中药现代化技术平台,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先行先试,有利于中医药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
中央批准浦东新区率先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并给予“先试先行”的良好条件,这就为曾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上海中药企业突破体制与机制障碍,提供了重新焕发活力的难得机遇。
全市实施“聚焦张江”战略,为浦东新区营造了中医药创新人才、科技成果和公共服务平台的集聚优势。
下一步要找准实现中医药产业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发挥“聚焦张江”效应,带动和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
3.国内外中医药市场前景广阔。
由于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与重大疫病防治、疑难杂症治疗以及文化积淀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其核心理念和诊疗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民众
所接受。
目前,国内外中医药市场都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前景十分广阔。
市场的旺盛需求,将吸引更多研发、生产资源投入中药产业,从而加快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二)发展挑战
1.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脱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
几千年以来,中药在防病治病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和重要影响,其根基在于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药理论体系。
缺乏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和引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就会迷失方向。
因此,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