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荷塘月色课件.ppt
合集下载
《荷塘月色》ppt课件29张

议
合作探究:重点研读四、五、六自然段
第4段 第5段
1.修辞格往往是由此及彼的联想,请归纳文中第 四段所写景物,完成表格并思考其运用了何种修 辞,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第五段描写的月光有什么特点?请找出相关句 子进行赏析。
第6段
3.第六段写的是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 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
不能见一些颜色
链接:通感
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 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 交错,彼此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 【例子】
➢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 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宗璞《紫藤萝瀑布》
➢ 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
自主学习
思
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宁静?请找出来。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 己,到了另一个世界。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 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 不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享受了
导
学
一曲《荷塘月色》成就了歌坛的凤凰传
习 目 标
奇,一篇《荷塘月色》成就了文坛的朱自清。 “流过了四季,荷花依然香”,自1927年诞
生以来,《荷塘月色》传诵了八十多个春秋
,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它所描绘的唯
美意境:淡淡的月光,溶溶的月色,田田的
荷叶,静静的荷塘,浸润着作者淡淡的忧愁
与喜悦,给人一种素雅朦胧之美。
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 迹》、散文《背影》等。
《荷塘月色》优秀课件ppt

2024/1/29
26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2024/1/29
27
2024/1/29
14
04
意境营造与审美体验
2024/1/29
15
荷塘月色中意境的营造过程
2024/1/29
描绘荷塘的自然景色
通过细腻入微的笔触,勾勒出荷塘的轮廓,描绘荷叶、荷 花、荷箭的形态和色彩,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
烘托月色的朦胧美
运用光与影的交织,营造出月色的朦胧美感,将荷塘与月 色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幽美、静谧的画面。
会。
18
05
知识拓展:中国传统文化中 的自然观念
2024/1/29
19
中国古代自然观念概述
尊重自然
中国古代哲学强调“天人合一” 思想,认为人类应顺应自然规律
,与自然和谐相处。
2024/1/29
崇尚自然美
古代文人墨客常寄情于山水之间, 通过诗歌、绘画等方式表达对自然 美的热爱和追求。
感悟自然
古代士人通过观察自然景象,抒发 内心情感,寻求人生真谛。
12
独特句式结构和表达效果探讨
句式结构特点
《荷塘月色》中运用了多种句式结构,如并列句、复合句、长短句结合等。课件中可以选取典型的句 子进行句式结构分析,帮助学生掌握这些句式的构造和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探讨
通过分析句子中的语气、语调和情感色彩等因素,探讨句式结构在表达作者情感和描绘景物方面的作 用。例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一句中,作者运用通感修 辞手法将嗅觉感受转化为听觉感受,增强了句子的意境和感染力。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带给读者审美愉悦,《荷塘 月色》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吸引了无数 读者。
《荷塘月色》ppt课件25张

散文的鉴赏技巧
1.读散文要识得“文眼” 2.读散文要抓住线索,
3.注意散文的表现手法,
4.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 5.品味散文的语言。
听读课文
要求: ①找出表明游踪的词语 ②划出直接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 ③归纳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
思考探究
1.本文写了作者的一次月下散步的经历,作者为什么深更 半夜的时候去月下散步呢?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情)
课文中有哪些主要描写景色的语段?
第4段: 月色下的荷塘 第5段: 荷塘上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色
小煤屑路——幽僻、寂寞 荷塘四面树木——无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 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 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 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 荷波——疾如闪电
月光——清幽,如流水 青雾——薄如轻纱 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 树缝灯光——没精打采 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3、为什么认为“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明确:宁静只是片刻,热闹的蝉声与蛙声让作者想起江南
采莲的热闹,让作者走出宁静,回到家中,是谓触景生情。
4、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
明确:“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 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心里颇不宁静
文眼
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性的语句。
表现了作者内心某种难以释怀的“不宁静的”情感, 交代游荷塘的原因,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思考探究
2.朱自清为什么心里不宁静呢? ——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
夜观荷塘的缘由 荷塘月色 采莲旧俗
• 月下荷塘: • 荷塘月色: • 荷塘四周:
时代背景:
所以在文章的一开始便有了一句:
朱自清《荷塘月色》ppt课件

2024/1/25
5
时代背景与文学风格
2024/1/25
时代背景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朱自清作为一位 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对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
文学风格
《荷塘月色》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富 有诗意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一个清新、宁静、美丽的艺术境界。同时,文章也体 现了朱自清散文的独特风格:清新自然、朴实文化中的重情义、轻功利的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 真挚情感和人生的精神追求。
2024/1/25
22
CHAPTER 06
艺术特色与审美价值分析
2024/1/25
23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特色
情感真挚深沉
朱自清的散文注重情感表达,以 真挚深沉的情感打动读者,引发
共鸣。
语言优美生动
动静结合
文中既有静态的荷塘、月 色,又有动态的微风、蝉 声、蛙声,动静结合,使 意境更加生动。
朦胧之美
朱自清运用细腻的笔触, 描绘出月光下荷塘的朦胧 美,增强了意境的诗意和 韵味。
17
读者对文章情感的共鸣
2024/1/25
对自然美的向往
01
朱自清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美的魅力,引发了对自然美的
向往和追求。
2024/1/25
该作品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人 文情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荷塘月色被广泛传颂和演绎, 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中的重要题 材之一。
20
荷花、月光等元素的象征意义
荷花在中国文化中是纯洁、高雅 的象征,代表着一种超然脱俗的
精神境界。
月光则象征着宁静、悠远和思念 之情,与荷花的形象相互映衬, 构成了一种幽美、清雅的艺术境
《荷塘月色》(43张PPT)

叙事性散文
写景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
哲理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幽僻(pì) 蓊蓊郁郁(wěng) 踱着(duó) 袅娜(nuó) 脉脉(mò) 酣眠(hān) 敛裾(jū)
课文学习
第贰章
作者的行踪是怎么样?按照作者的行踪,画出反映情感变化的句子和对应的情感归结
思考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思考
结构总结
第肆章
文章通过对清华园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却又无法超脱现实的复杂心情。作者在对荷塘与月色优美景色的描绘中,暂时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愉悦,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现实,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自然美的颂扬 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命哲理的思考
### 对生命的思考生命的短暂与美丽:朱自清通过对夏夜荷塘的描写,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美丽。荷花在月光下绽放,象征着生命的绚烂,即使知道不久将凋谢。### 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谐共存:作品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鼓励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内心世界的探索:朱自清的描写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作者表达了对内心平静和自我认知的追求。超越物质的追求:在物质世界中,人们往往追求外在的物质满足。《荷塘月色》提醒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对美的追求同样重要。哲理与情感的结合: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作者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哲理,引导读者在情感共鸣中进行哲学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写景性散文
抒情性散文
哲理性散文
议论性散文
幽僻(pì) 蓊蓊郁郁(wěng) 踱着(duó) 袅娜(nuó) 脉脉(mò) 酣眠(hān) 敛裾(jū)
课文学习
第贰章
作者的行踪是怎么样?按照作者的行踪,画出反映情感变化的句子和对应的情感归结
思考
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
思考
结构总结
第肆章
文章通过对清华园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却又无法超脱现实的复杂心情。作者在对荷塘与月色优美景色的描绘中,暂时获得了心灵的宁静和愉悦,但最终还是回到了现实,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内心的苦闷与彷徨。
自然美的颂扬 人与自然的和谐 生命哲理的思考
### 对生命的思考生命的短暂与美丽:朱自清通过对夏夜荷塘的描写,暗示了生命的短暂和美丽。荷花在月光下绽放,象征着生命的绚烂,即使知道不久将凋谢。### 作品的深层含义和谐共存:作品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鼓励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内心世界的探索:朱自清的描写不仅是对外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探索。通过与自然的对话,作者表达了对内心平静和自我认知的追求。超越物质的追求:在物质世界中,人们往往追求外在的物质满足。《荷塘月色》提醒人们,精神层面的满足和对美的追求同样重要。哲理与情感的结合:作品中的哲学思考与作者的情感体验紧密结合,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情感哲理,引导读者在情感共鸣中进行哲学思考。
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呢?“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岸边没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故乡的怀念来解脱。
《荷塘月色》 课件(共56张PPT)

全篇小结
•
作者以艺术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菏塘美景图:绿叶
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象朦胧的梦幻,象飘渺的歌声。
作者追求的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意境,展现的是菏塘月色惊人的美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 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 梦。
为什么说“泻”“浮”二字点 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 替代“泻”,用“升”替代“浮” 呢?
化静态为动态 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 响地幽静幽美
结论
“泻”的范围广,与“流 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 美,显得生动活泼。“照” 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 不灵泛。
第四段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 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 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 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 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https:///item/%E6%9C%B1%E8%87%A A%E6%B8%85/106017?fr=aladdin
朱自清与家 人,自1903年定 居扬州后,曾居 住过多处。开始 住天宁门街,后 迁居弥陀巷、南 皮市街、东关街、 仁丰里等。现在 保全下来的为安 乐巷27号故居。 图为故居门口。
1916年12月15日,朱自 清在扬州琼花观街朱宅与武 钟谦女士完婚。武钟谦曾随 朱自清辗转杭州、台州、温 州、白马湖、北京等地,夫 妻感情甚好。1929年11月26 日,武钟谦因肺病逝于扬州 家中。朱自清有小说《笑的 历史》、《别》、散文《给 亡妇》和一些旧体诗词记述 了他们美好而深厚的感情。
《荷塘月色》ppt_图文

纳
想起荷塘
小 因情设景
结
小路漫步 独处感受
情景交融
月下荷塘
塘上月色
荷塘四周
触景生情
联想往昔
淡淡的 哀愁
不宁静 求宁静
淡淡的 喜悦
得宁静
失宁静
圆形结构
赏读课文体味妙处
赏析第一部分:
1.全文首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用是什么?
本句是全文的“文眼”,全文的神。
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出作者内心 有苦闷,心绪烦乱。这也正是夜深 人静出游荷塘的缘由,即,欲排遣 苦闷之情。
作品结构分析
缘起: (不宁静)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去荷塘:(求宁静)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
观荷塘:(得宁静)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五段:塘中的月色。 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离荷塘:(回归不宁静)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 旧俗。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2.第2节中的情与景是如何结合的?
抒写月下独处的自由感正是对“心里颇不宁静”的自我调节 ,蕴涵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这“情”没有离开“景”,如 果不是月下独行在那条极幽僻的路上,又怎么能抒发所谓“ 独处”之情呢?
3.第3节中有“这是独处的妙处”,这妙处
何在,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这是过渡句,提示下文重笔写荷塘月色;这一句感 情上起了变化,作者没有陷入哀愁的泥淖不能自拔 。
2.本段的情感转折点在哪里? 朱自清有没 有得到宁静呢?是不是真正的宁静?从课 文中找出依据。
情感转折点是:“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表明仍摆脱 不了绵绵的愁绪。
3.景物总体特征如何? 朱自清看到的 景构成的画面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
朱自清《荷塘月色》精品课件PPT

任务四:总结全文 探究主题
探究分析,了解作者为什么不宁静?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是“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 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
朱自清作为“大时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和时代抗争,但是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却从斗争的“十字街头”,钻进古典文 学的“象牙之塔”。
南海卷栏楼鸿忆置低采开树日西单忆
风水帘杆高飞郎莲头莲门下暮洲衫梅
知梦天十望满郎怀弄南郎即伯在杏下
西 我 悠 自 二 不 西 不 袖 莲 塘 不 门 劳 何 子 西 洲 意 悠 高 曲 见 洲 至 中 子 秋 至 前 飞 处 红 洲
,,,,,,,,,,,,,?,, 吹君海垂尽望仰莲莲莲出门风双双折 梦愁水手日郎首心子花门中吹桨鬓梅 到我摇明栏上望彻清过采露乌桥鸦寄 西亦空如杆青飞底如人红翠桕头雏江
作者既做不到投笔从戎,拿起枪来革命,又无法平息对黑暗现实 的不满与憎恶,作者对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内心抑郁,始终无法平静 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
谢谢观赏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通感
• 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给人的感觉时,依据 生活的逻辑,把听觉、视觉、味觉和触觉 等沟通起来,凭借各种感觉的相通,互相 映照,互相补充,从而具体表达感受,以 增强语言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方法。
字 “ 佩 弦 ” , 出自《韩非子.观 行》:“董安 于 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意为弓弦常紧张,性缓者佩之以自警。
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
感同身受渐入佳境 因声求气循声得情
任务一:初读课文 理清思路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标出段落序号。 2、标画出文章中描写作者心情感受的句子。 3、以作者的方位变换画出路线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唐·刘禹锡《石头城》)
淮水:秦淮河。女墙:城上的矮墙。通过 对明月的描写,引发了对历史的回忆。江山 依旧,人事已非,只有明月多情,穿过女墙 仍旧照着这古老荒凉的故都,抚今思昔,怎 不伤感!
8.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徐凝《忆扬州》)
无赖:无奈。写扬州独占二分明月,是因 望见月亮而思念意中人。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 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 的荷香月色好了。
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 出对环境的不满之情和孤独寂寞的心情。“且”字 表明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 态,透露出一丝喜悦的心情。
(2)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荷塘月色
一、解题
由题目可以知道,本文是篇 写景的散文。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它包含几个部分的内容?
两个部分——荷塘和月色
二、文章线索
A、以行踪为线索
小径
荷塘
B、以感情为线
索不宁静
宁静
C、以景物为线索
月色 荷塘 忆采莲
三、整 体 感 知
找到文眼,理清感情脉络,理解 文章主旨。
文眼: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提示全 篇旨趣的关键语句。文眼有时出现 在篇首,那后面必有照应;出现在 篇末,卒章显志,那前面必有伏笔; 出现在篇中,那必前有伏笔后有照 应。文眼一般议论抒情的语句里。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望月 怀远》)
月亮从海上升起来的时候,远隔天涯的双方都在 同一时刻看到了。
3.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唐·李 白《峨嵋山月歌》)
这是作者早年写故乡夜景的有名诗句。高山 秋月,月影江流,描绘出一幅优美的清江山月 图。暗点秋夜行船,空灵入妙。
4.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唐·李白《把酒问月》)
诗歌写出六月天的西湖秀色。运用碧绿的 荷叶衬托鲜红的荷花,相映成趣。
7.荷花人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宋·杨万里《暮热游荷花池上》)
碧伞:比喻荷叶。描写酷热的傍晚,
观察荷花怕热的动态,体物甚微。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处?西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 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不
(3)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 消受了。
“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灰色的现 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4)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到底”流露出作者对江南的依恋。
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那轻纱般掩映下的 荷塘月色,反映的恰是作者当时微妙的心思。他要 无牵无挂独自受用无边的荷香月色,就是要摆脱 “心里颇不宁静”,而追求刹那间安宁的心境的反 映。 作者缘情写景,以景衬情,不仅使作品具有 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
四、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 现实不 满
寻求超脱 不肯同流 合污
回到 现实
对美好 追求的 寄托
反映淡淡 的哀愁
得到淡淡 的喜悦
仍是淡淡 的哀愁
八、课外知识
写“月”的诗句
1.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 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 见长江送流水。(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这是诗人从自然引起的遐想,对人生有限、宇 宙无穷而产生无限感慨。
(2)对政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3)表现了一种我行我素的闲适心情;
(4)表现了作者对美好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 起的波澜。此句称“文眼”,放在篇首,如 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抒情的基调。有了 “不宁静”方求“排遣”,才想起荷塘,引
从哪些语句中,还可以捕捉到萦绕于作者内 心的思绪?
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宋·周敦颐《爱莲说》)
描写莲花正直、清香、洁净和高雅.称 颂其不同流合污的品格。以物拟人,寓意深 远。
5.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才:刚。尖尖角:露出水面的荷叶尖。 写泉池风光。这两句比喻人们对新生事物 的发现后的惊奇和喜爱。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荷花”的诗句
1.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唐·杜 牧《齐安郡中偶题》) 荷:水生草本植物。夏季开花,大而艳丽、清 香;花谢后生莲蓬、结莲子。荷又称芙蓉、芙 蕖、菡萏、莲。用拟人的手法写风荷(荷叶受 风),恨芳时不再、美人迟暮,怀着壮志难酬之 痛。
2.世间花叶不相伦,花人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 红菡萏,舒卷开合任天真。(唐·李商隐《赠荷花》)
以月亮为见证,说古人今人来去如 流水,人生有限而时间无限。
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 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6.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 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白:诗作于白露节夜晚。前句写 见露白而叹自然时序的变迁,后句见月明 而思故乡之月更明。通过心理幻觉,表现 对故乡的怀念。在战乱中见露见月,更增 其忆舍弟之念。
脉络:每篇文章都有几处回应文眼的地方, 形成思想感情的脉络。阅读散文时,找 到文眼,理清感情脉络,才能真正把握 文章主旨。
文 眼:
心里颇不宁静
脉 络:心里颇 不宁静
觉得是个 自由的人
想起采 莲的事
我什么 也没有
作者“这几天心里”为什么“颇不 宁静”? 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1)对现实不满的愤激;
相伦:相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尘:比喻渺小?菡萏(handan):莲 花。针对人们重花不重叶的偏见,以荷花为例, 说明“红花也须绿叶扶持”的道理。
3.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 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宋·周敦颐《爱莲说》)
作者给予菊花、牡丹、莲花这三种花不 同的美称,以此比喻三种不同品格的人。 但以菊和牡丹衬莲,重点在莲。
9.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宋·晏殊《蝶恋花》) 谙:熟悉,懂得。离别苦:一作“离恨苦”。 到晓:因为思忆离人一夜无眠。朱户:红色的 门窗。借月抒情,寄托离别的愁思。
1O.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但:只。人长久;年寿的长久,感情的长久。 婵娟:美女。传说月中住着嫦娥,这里借婵娟 指明月。这是一句传诵千古的良好祝愿,宽慰 离别的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