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第三单元12 北大荒的秋天12(教学反思参考)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2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2篇)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一、利用课件,展现情境儿童喜爱色彩鲜艳、生动有趣的事物,抓住了儿童的注意力,也就抓住了调动儿童积极性的契机。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北大荒的天空图,一下子带学生走进了北大荒,感受到了天空的一碧如洗,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北大荒的天空美,美在它的一碧如洗,更美在它的绚丽、丰富,而流云不断地流动、变化更让人感到它的奇幻与神秘。
接着,我又通过课件出示了四幅流云的图片,看着“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学生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甚至还有人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二、以画促读,唤起美感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河的文字极其优美,小河美,美在它的清澈见底,更美在小鱼逆水而游的欢快。
精读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打比方的句子,体会小河的清和静,小鱼的勃勃生机。
然后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变抽象为形象,用画来表现美,同时感受美。
于是,我鼓励他们拿起画笔,边读边画小河、小鱼、波纹……学生再次朗读时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2)北大荒是中国农业农村部直属大型国有农垦企业,位于中国黑龙江省。
北大荒以其广阔的土地资源和先进的农业技术而闻名,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典范之一。
然而,就在不久前的秋天教学中,北大荒也面临了一些反思和挑战。
首先,北大荒的秋天教学暴露出了农业教育的薄弱环节。
虽然北大荒在农业技术方面非常强大,但在培养农业人才方面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普遍反映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不够贴合,缺乏实践操作的机会。
这使得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和学习动力降低,对农业的实际应用能力缺乏培养。
其次,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还暴露出了农业教育的体制问题。
由于农业教育投入不足,学校的师资力量和设施条件都存在不足。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此外,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不完善,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难以真实反映,这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北大荒的秋天》教案及反思

《北大荒的秋天》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北大荒的地理、气候特点,以及农业生产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北大荒的秋天景色。
(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粮食、尊重农民劳动的情感态度,增强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原文及教学PPT。
(2)生字词卡片。
(3)与北大荒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查阅资料,了解北大荒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北大荒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邀请学生分享查阅到的北大荒相关资料。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讨论与感悟:(1)小组内讨论:你对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感悟?(2)全班分享: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 小结与拓展:(2)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北大荒秋天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1)学生是否能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是否能熟练运用生字词。
2. 教学方法:(1)是否运用了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是否注重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3. 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难点,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
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教案【篇一】小学三年级语文《北大荒的秋天》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 后具体的构段方式。
4、通过对课文的诵读感悟, 知道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 想象意境, 训练朗读。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投影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 导入新课1、出示“秋天”, 说说你心中的秋天是怎样的?2、出示“北大荒”, 读荒字, 分解字形说说荒字的意思, 你从这个名字, 知道北大荒可能是什么样的?3、师简介“北大荒”现在的样子。
过渡:北大荒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二、读课文, 了解大意1、听录音读课文, 说说你对北大荒的秋天有什么感受?2、生自读课文, 画出生字词, 标出序号。
3、再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 读通顺。
三、检查自读情况1、读带有生字的词语2、读句子3、读课文(1)指名分自然段读。
(2)师生共同评议。
四、理清课文脉络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是从哪几个个方面来写北大荒秋天的美的?五、教学生字字形, 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指名读)2、识记生字字形熟字加部首;熟字换部首;熟字去部首;熟字组合而成3、指导书写六、作业1、用钢笔描红, 临写2、比一比, 再组词先()火()此()冷()文()洗()灰()紫()岭()纹()第二课时一、复习1、读词语2、指名读课文3、问:通过上节课的初读课文, 你对北大荒有哪些了解?二、讲读课文1、学习第2自然段指名读, 北大荒的天美在哪?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结合理解“一碧如洗”)天空的流云是什么样的?还可能有些什么颜色的流云?如果是你, 将“就想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取代成另一句话, 你会说什么?指名读, 读出天的美。
2、学习第3自然段(1)轻声自由读, 想这一段主要写什么?(2)填空小河(), 如同()静静地躺在()。
语文S版三上 第12课 北大荒的秋天(教案)

第12课北大荒的秋天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认读7个生字。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北大荒秋天的美丽与富饶,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北大荒秋天的美丽与富饶的。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同学的讨论交流,在语言的品味中感受北大荒秋天的富饶和美丽。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疆域辽阔,风景美丽富饶,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领略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
(播放视频)2.板书课题《北大荒的秋天》。
3.你知道“北大荒”在哪吗?我国东北黑龙江嫩江流域、黑龙江谷地和三江平原在内的广大地区。
从前的北大荒一片荒芜,现在的北大荒己经成了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人们称它是“北大仓”。
二、初读感知1. 初读课文。
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别人。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识字解词:出示生字词“我会认”,“多音字”词语理解:一碧如洗:形容晴空万里时天空的颜色。
五彩斑斓:多种颜色错杂而繁多耀眼。
清澈:清净而明澈。
2.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说明北大荒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3)北大荒的秋天美,美在哪里?北大荒的秋天,美在天空,美在小河,美在原野,美在丰收。
三、精读领悟1.全文共分几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北大荒秋天的到来。
第二部分(第2-4段):北大荒秋天景色的美丽。
第三部分(第5段):北大荒物产丰富。
第四部分(第6段):赞美北大荒的秋天。
2.第一部分(1)品读第1自然段,你了解了什么?北大荒的秋天是从九月开始的。
北大荒的树林里第一片树叶落地,就告诉人们秋天来到了3.第二部分(1)北大荒秋天的天空是怎样的?天空一碧如洗,流云五彩斑斓。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反馈,我认为课堂氛围的营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的 学习状态更加放松和投入。
课堂氛围的营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良好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在未来的教学 中,我将继续关注课堂氛围的营造,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04
教学过程反思
05
教学效果反思
学生反馈分析
学生对课堂内容感兴趣,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课堂上的互动环节反应良好,能够主 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部分学生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显示出 他们对课堂内容的思考和探究。
课堂练习效果
通过课堂练习,学生 能够掌握基本的阅读 技巧,如略读、精读 和总结等。
03
教学方法反思
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授《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时,我采 用了讲解、小组讨论和问答互动等多种教学 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方法的效果
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课堂参与度,我认为 这些教学方法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 容,提高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进
情感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情感教育的 渗透,引导学生感受秋天之美,培 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师角色的定位
引导者
评价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更多地扮演引导者 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为教师,我不仅教授知识,还要对 学生的表现和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帮 助学生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
拓展内容的选取
总结词:合理拓展
详细描述: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我选取了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拓展内容。这 些内容既包括与秋天相关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也包括一些有关北大荒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等方面的 知识。通过这些拓展内容,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课文的主题和背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课文《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共16篇)

课文《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共16篇〕篇1:《北大荒的秋天》课文教学反思《北大荒的秋天》课文教学反思《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课文,描写了北大荒天空,小河,原野的美丽风光和丰收时的热闹景象,以此来让学生理解如今的北大荒是个美丽又富饶的地方,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妙情感。
篇2:课文《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以极其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北大荒无比的`热爱之情,是一篇很合适用来训练朗读的教材。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以朗读的形式来感受这片景,体会这份情,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进展了以下两点尝试。
一、以画促读课文第三段描写小河的文字极其优美,我很希望让学生将这段话读好。
可是,我一连请了几位学生,发现他们不是读得僵硬就是太快太平,毫无美感。
这时,我想起某一专家说过的话:“能根据句意就能绘出画面的句子,老师就应引导学生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变抽象为形象,用画来表现美,同时来感受美。
”于是,我鼓励他们拿起画笔,边读边画小河、小鱼、波纹……学生作画的兴趣很浓。
当我再次请他们朗读的时候,我感觉到同学们已来到了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边,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美景呢?二、以演促读本文的第四自然段向读者展现了北大荒原野热闹非凡的景象。
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表现这份热闹,我事先采用了表演这一形式。
我请两组学生表演“成片的大豆摇动着豆荚,发出了哗啦啦的笑声”和“挺拔的高粱扬起黑红黑红的脸庞,像是在乐呵呵地演唱”等动作,另两组学生表演“榛树叶子全都红了……”。
学生们发挥想象,做出了合理的动作,把北大荒的原野搬到了咱们的教室,使我们的课堂也热闹非凡。
之后的朗读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看来,在朗读之前,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去感知教材,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与情感,这无疑是为有感情朗读添加了几滴“光滑油。
篇3:《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反思《北大荒的秋天》描绘了北大荒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北大荒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表达了作者热爱北大荒的真挚感情。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 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心得9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心得9篇北大荒的秋天教学心得 1我所执教的是语文苏教版第五册《北大荒的秋天》的第二教时。
课文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北大荒秋天的自然风光和丰收景象,令人遐想,表达了热爱的真挚情感。
笔法细腻,色彩绚丽多姿。
基于课堂认知发展的和谐其核心,鉴于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环境,我主要通过读读、说说、议议等方法,并且恰当地利用网络,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情趣,使学生在语言文字、实物美景、描摹联想之中,感悟文本的内涵,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理解、感悟的创新能力,努力实现在课堂中情感的和谐。
从以下方面具体说一说:一、借景赏读,品味色彩美。
这篇课文在第3-4节中,出现了许多表示色彩的词语。
如:“一碧如洗”、“银灰”、“橘黄”、“血红”、“绛紫”“黑红”等等。
这些颜色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要真正感知这些纷繁的色彩,学生有一定的障碍。
因此,首先采用多种形式的读。
有轻轻的集体读,有富有感情的个人读,有自由的大声朗读等。
通过让学生朗读,把自己认识到的、理解到的、感悟到的东西表达出来了。
其次,要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达到和谐,即实现“教”与“学”同步,我们就要善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其中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资源,如在课堂中我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深对流云色彩的认识,“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颜色吗”,学生会说“银灰色的轿车”“橘黄色的发圈”“鲜艳的红领巾是血红的”“熟透的葡萄是绛紫色的”;另外,我又通过网络,将学生置入于北大荒真实的场景之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屏幕上显示的是“五彩斑斓”的流云,“清澈见底”的小河等画面。
这样,将色彩与景物和谐地融为一体,一方面,使得色彩具有了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使它承载了丰富的情态内涵。
学生在认识、领悟色彩美的过程中,不只是盯着色彩,而是关注其所处的整个环境,无论是语言的,还是画面的。
学生面对这多姿多彩的景物,对各种色彩的感悟就能品味出它的美不胜收了。
三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北大荒的秋天》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学会通过关键词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描绘,体会作者对北大荒秋天的喜爱之情。
学会通过关键词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展示北大荒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强调语气和情感的表达。
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分享。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对课文的理解。
3. 学生尝试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写一段关于自己喜欢的季节的描述。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 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畅性和准确性。
2. 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写作的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季节,并说明原因。
2. 组织学生进行季节主题的绘画或写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培养环保意识。
八、教学参考资源:1. 课文原文。
2. 与课文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源。
3. 生字词字典和学习软件。
九、教学建议:1.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参考2)北大荒的秋天
《北大荒的秋天》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北大荒令人心醉的景色,展示了北大荒的劳动者辛勤耕耘的成果,勾勒了一幅独具魅力的北大荒秋景图,是一篇很适合用来训练朗读的材料。
本堂课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比赛读。
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问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对祖国的热爱。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天空、小河、土地”三方面来感受景色之美,从文章的构段上,让学生初步学习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并练读有关的句子,体会句子描写的准确与形象。
课堂上,有学生质疑“大豆摇铃千里金”的意思,不料没有一个学生发表见解。
于是我请他们找一找上文中哪些句子与大豆有关,学生找到了“大豆说话了,像孩子们在拍手,在哗哗哗、哗哗哗地笑”这句话。
我问:“大豆为什么会发出笑声呢?”学生回答大豆成熟了。
追问:“成熟的大豆什么有颜色?”课文中哪个词与“摇铃”有关?哪个词与“千里金”有关?学生找到了“哗哗哗地笑声”“金色海洋”等,由此想到了大豆成熟的景象。
这样一来,学生基本上就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了。
学生学习了第四自然段,体会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之后,我让孩子们仿照这种方式,以“XX热闹非凡”为开头写一段话,小练笔不太成功。
主要原因是学生们的思维不开阔,生活经验少。
以后应多加强这方面的培养与训练。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