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方案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教学设计方案

——以《合欢树》教学设计为例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只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解决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业表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2.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合欢树》是作者史铁生抒写母爱的散文,每个学生在解读时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课标在选修课程“诗歌散文”中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本课来说,“以小见大”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变革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变革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它可以实现学生真实参与课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合欢树》这篇文章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合欢树》是写母爱的文章,文章前六段写作者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时与母亲的事情,根本没写合欢树,直到作者获奖后回想母亲时才开始写合欢树。作者一直不愿意去母亲住过的小院,直到邻居偶然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这才开始写合欢树。这里隐含着一个心理学现象: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卫机制中的转移。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当年母亲去世时,作者悲痛至极,从此以后不愿再去触碰到这段感情,因为无法面对,再次面对时必须要找一个感情替代物,这个替代物应该是双方共有的,这样,作者选择了合欢树,把对母亲最深切的思念、转移到合欢树上。而且由此得出了人类普通的情感体验“悲伤也成享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极大。

2.学生情况

(1)学生之前也学过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文章,如莫怀戚的《散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背影》,但学生对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的写法在文章中怎么呈现,“小”与“大”之间如何建立起联系,怎么在自己的写作中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全都不清楚。也正因为不清楚,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不能走人作者的话语体系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母爱。

(2)高二学生虽然每天都会感受到母亲对其关心与照顾,但学生对母爱的体验更多的是母亲应该爱我,我得到母爱是天经地义的事,很少有人思考什么样的母爱是真正的母爱。所以尽管学生在初读文章时都知道文章在写母爱,但学生理解的母爱与作者要表达的母爱相距甚远。

3.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及对策

学生读了课文,写了初读感受,提出了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阅读学生提交的初读感受之后,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本文表达的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所以布置学生对文章内容做整体感知。

4.教学方式说明

结合学生的初读感受和学生的问题设计教学,主要采用言语活动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在学生独立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采用教师本人设计的网络教学平台,歌华有线数字媒体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

三、教学目标设计

1.学习“以小见大”的手法

“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是散文的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特点,也是散文的鉴赏方法之一。

2.用微写作的方式内化“以小见大”的写法

在阅读的基础上,用微写作的方式写出自己的理解,这是知识内化为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3.深入理解母爱的内涵

在言语活动中懂“理”。当孩子处于人生困境时,得到母爱是幸福的;孩子在困境中的成长是感恩母爱的表现。这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1.教学流程

(1)以初读感受和学生问题导人。

(2)学生言语活动。

活动一: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以写树为辅,可又取名“合欢树”,你觉得合适吗?

活动二:文中说“悲伤也成享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3)微课:以小见大。

(4)布置作业。

请选择你熟悉的小物件、小事、小场景,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2.教学过程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评价方式

学生跟帖,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2.评价量规

问题一: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以写树为辅,可又取名“合欢树”,你觉得合适吗?

评价标准:

(1)合欢树出现在全文的第七段,概括前六段写什么?思考这些内容与合欢树有什么关系。

(2)合欢树与母亲有什么关系?从文中写合欢树的段落去思考。

(3)合欢树与我有什么关系?看写我与合欢树的段落。

(4)合欢树代表什么?

问题二:文中说“悲伤也成享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请联系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不少于200字。

评价标准:

(1)用你自己的话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2)写出原因,并结合文本分析。

(3)从你的阅读体验或生活经历举出相应的例子。

(4)从“悲伤”“享受”里选择一个去分析。

(5)用举例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或对比分析法围绕这句话分析。

(6)概括出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7)语言通顺,表意清晰。

3.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

《合欢树》学生学习效果评价表

评价项目

从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来看,学生对这种学习方式还是能接受的。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看,几乎是全体学生都对这种学习方式持赞赏态度,因为帮助学生解决了阅读难点,也知道了难点解决的方法。

学生学过很多“以小见大”的文章,这次课上对“小”与“大”如何建立起联系有了些许的认识。

在言语活动中让学生懂得:当孩子处于人生困境时,得到母爱是幸福的,而孩子在困境中的成长是感恩母爱的表现。这样的母爱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但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还是能跟上教师设计的学习进度,学生感到学到实在的解读文章的方法。

4教师自身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教学的切入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解决的是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教师帮学生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评价标准,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去解决问题。当学生解决问题有困难时,教师再从知识能力层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学生的听讲状态和大脑的思维参与度比较高,基本实现了学生真实参与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基本实现了。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的时间和互相评价的时间,学生学习效率较高。

六、教学设计特色说明及课后反思

1.网络呈现真实学情,教学设计基于学情

我设计的网络阅读教学平台,有一个栏目是“外化学情”,要求学生把在阅读中的问题提出来。这样,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都传到教师主机上,教师用网络广播的方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大家提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归结为两个核心问题,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思路,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的时间,这是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

2.采用网络教学,尊重每一个学生

学生思考问题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思考结果输入到相应的学习页面上,完成后点保存提交按钮即可把学业表现传到教师机上。学生在课上学习的痕迹被记录下来,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虽然教师只对几个学生做了点评,但教师在课下可以把学生的学业表现调出来一个个批阅,这样教师可以知道每一个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适合学生的指导。这样既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付出,又针对每一个学生做了具体的指导。

3.微课的使用

“以小见大”的手法,“小”与“大”如何联系起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用微课的形式,把学生理解的难点可视化。微课上的配乐很快地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作者的话语体系中。

4.同伴评,教师评

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同伴评价,教师在学生评价时给出评价标准。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评价其他同学写的东西,同伴能从语言表达及—意是否准确上做出相对合理地判断,有些内容学生判断不准,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就本课来讲,学生评价出现偏差的都是对“以小见大”手法的理解不准所致,这时教师再讲,针对性强,效果明显。教师在课上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这个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情作为教学起点,重视思路设计;用网络教学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采用了微课的形式,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每一个学生在课上都有所得。

七、评析

1.本课的教学具有很好的针对性、实效性。

《合欢树》是作家史铁生的经典之作,也是一篇不容易理解的散文作品。主要困难就在于作者对母爱的理解是含蓄、独特、深刻的,超出了一般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所能达到的高度。上课之初,柴老师没有像很多老师那样仅凭经验推测学生的学习问题和情感障碍,而是布置学生自己写初读感受,在课上展示、自读,全面、准确、具体地掌握学情,从中准确把握住本课教学的两个关键问题,也是看似矛盾、不好理解的两个问题:第一,文章以写人记事为主,以写树为辅,可又取名“合欢树”,是否矛盾;第二,文中说“悲伤也成享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通过准确把握学生情况,深入分析文本内涵,借助“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以及教师对合欢树意象的深入、独到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了本文深刻、丰富的内涵恒久而深厚的母爱,也从这样一篇优秀的散文名作中体验到了独特、丰富、感人至深的情感

世界。

不过,对于《合欢树》这样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仅仅理解、认识还不够。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柴荣老师这节《合欢树》阅读课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在于重视学生真实、独特的情感体验。借助网络教学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网络研讨的状态中学习,拥有了更高的话语权,学习态度积极,兴趣高涨,容易树立真正的主体意识;同时,教师也更容易知道每一个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适合学生的指导。新课程所要求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变得真实而有效。这样,柴老师合理发挥了网络教学平台在现实课堂中的突出优势,也较好地解决了文学作品教学中缺少学生独立阅读、独特体验的常见问题。

2.教师在教学中展示出很好的文本细读能力。

在学习《合欢树》这篇散文的障碍中,“合欢树”与母爱的关系是最大的难点。柴老师深入分析了作者的心理活动(“转移”的心理学意义),合乎情理地阐释了合欢树作为作者情感替代物的意义,可谓切中肯綮。这一分析过程,显示出语文教师独立钻研文本、透彻理解文本的重要能力。

另外,找到“以小见大”这一写作手法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说明教师善于归纳分析文本特点,进而化难为易,高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所谓“以小见大”,就是在写作中选取细微的个性鲜明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深刻的本质,给人以认识、教育、启迪和趣味。母亲当年看似不经意间种下的合欢树,文中成为作者仅存于想象之中的形象,同时也是一个陌生的婴儿反复凝视的对象。这看似闲笔的合欢树影,正如朱自清笔下父亲吃力地攀爬月台的一个背影,非常细微但形象鲜明,传达出形象背后深深的爱,非常感人,又意蕴无穷。因此,对本课而言,“以小见大”既是一种需要掌握的写作手法,又是理解本文的巧妙支架,柴老师以此解决理解课文的难点,可谓一举两得。

(完整版)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2016年9月13日上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最终确定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作为一线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又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下面我将谈一谈我平时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 一、设计预习卡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中提到学生学会学习指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的综合表现,具体有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而预习卡的各项设计正是围绕着这些要点而进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能有效的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动适应“互联网+”的社会趋势。 自从我担任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这群古灵精怪的小不点儿,我就开始酝酿怎样带领他们走进预习这扇大门,而我的计划正式实施,是在他们成为小学生两个月之后。我设计的预习卡旨在培养学生的各种语文能力,下面我带领着大家一起看看预习卡的内容。 “我会读”板块旨在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识字能力。要求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家长倾听后签字或写评语。家长对孩子有了关注,他们的学习劲头也就更足了;“我敢猜”板块旨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主要针对古诗学习,让孩子们大胆猜测古诗相关内容。“我想画”板块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想象力。通过画笔描绘他们脑海中的课文,描绘他们眼中的世界。将语文和美术有效整合,这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为了增加学生阅读量,培养课外阅读兴趣,我在预习卡的最后,加入了“日有所诵”的内容。每天放学,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在校园里,一首首清丽的小诗,被稚嫩的童声熟读成诵,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除此之外,还有“我想问”和“我知道”两个板块,主要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同时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0b4320553.html,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作者:杨凯晰 来源:《教育界·B》2020年第01期 【摘要】语文,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该标准在界定语文学 科的课程性质时,明确表示:“语言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综合素养及深厚的人文情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品格,掌握必备的学科技能。与此同时,语文学科应为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当前语文学科教学应以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学科发展的核心素养为核心,围绕教学大纲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教师新课程的教学实践指明目标和方向 中学时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是学生文化科学素质发展的黄金时期。2001年,教育 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了基础教育的课改内容和教学实践方向。它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需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校要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知识的方式方法,同时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拥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一代新人。 传统教学存在教师偏重于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纲要》为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指明了新方向,可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 (1)教师要与学生积极互动,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注重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和探究知识,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2)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3)教师需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教师需在教学中充分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设计的整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和多样的学习工具。 二、基于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制定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 解读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语文核心素养 什么是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在小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中,语文素养都贯穿着整个语文教学。众所周知,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更是中国人从小到大都在学习的学科,所以它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小学语文教学是各个学科学习的基础,更是起着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纽带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中的重点。 总目标中所列10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离开知识的能力是不可设想的,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在小学阶段,教学一定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是非常必要的。语文学习必定涉及语言知识学习,知识是一定要教的,但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自主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立、自为、自律,靠自己的力量有所建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按照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老师的合理教导之下,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一、六大“核心素养”的具体确定 在人的终身发展过程中,每个人都需要很多素养来面对和处理生活中发生的各种情况,一般情况下,共同素养主要分为核心素养以及通过核心素养而衍生的其他素养,在众多素养当中,“核心素养”则是处于最为核心地位的素养。而强化学生核心素养一般涉及了两个环节,即以核心素养作为起点,在完善课程标准、计划的基础上,优化出一个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课标教学方案;完善课程教学方式与内容,在强化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学生知识、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环节要求的具体体现,也可以称为是学生得到成功生活和个人终生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相适合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大部分的学生在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往往遵循的是时代性、科学性、民族性的基本原则,主要涉及了自主發展、文化基础、社会参与三个环节,强化“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六大素养的具体表现为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学会学习、责任担当、健康生活、实践创新。 二、自主学习,感悟核心素养 现代教育其实就是将学生作为主体。鉴于此,这就需要在实际的小学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自主去进行思考、探究,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预习”变为独立学习,把“作业本”变为“学疑本”;老师要强化学生互动的主动性,将课堂作为师生的“互动平台”,引导学生“会学”,强化学生的六大“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若是可以主动学习、思维活跃,就可以达到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的目的,进一步构建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优良的学习态度。一般情况下,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大多数是这样的:保持良好的心境进入课堂;在进一步学习中,因为老师的有效引导会形成高昂的情绪;同时在优良情绪之下,教材、老师、学生可以达到默契,强化学生的情绪。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学生学习就可以达到“自能”的状态。换言之,就是“入情入境”。 三、情感交流课堂,培养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模式 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语文素养的培养已占据着语文教育教学中核心的位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采用科学途径和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进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的形成一些惯有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需要教师有良好的耐心给予学生必要的培养。 一、融洽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课堂上巧用教学艺术,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并不是艰辛的劳动,而是一种快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单一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语言上的沟通。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积极配合你的教学,融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在一种快乐下学到知识,达到课堂教学目的,轻松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用一种温情感化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爱和温暖,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参与我们的教学,才能成为课堂中真正的合作者。教师要充分寻找学生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给予其鼓励,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动力。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对于学生会感到无限的温暖和求知的兴趣,那么课堂效果以

及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想而知。 二、提升思维品质 在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中,学习语文,除了达到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应用于学生与人交际的目的以外,我们决不能忽视的是语文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与品质形成起到的重要作用。语文在诸多学科当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是最大的。例如,在《海上日出》教学中,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想象太阳、云的形状、色彩、亮度的变化,再让学生说说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最后云理解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对海上日出景色的赞美之情,并从中爱到美的熏陶。 这样,引导学生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逐步提升人文素养。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这种思考的能力和优良的品质才是学生一生发展的核心,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因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文本的作用,引导学生感知语文的深刻内涵,注重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用心感受其中蕴含的精神实质,养成爱思考的好习惯。 三、培养积累习惯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的一个热词,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什么是核心素养”与“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个方面的研究需求,不是来自学科内部的,而是在强调未来教育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目标时,客观要逾越的一道屏障。我们知道虽然教育不是万能的,却在影响人的未来学习与职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在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课程实施中,应该做些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抓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有幸在几次培训中对“核心素养”的内涵有了深刻的体会,并能够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桂花雨》的教学为例,浅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在导入环节,播放紫桂花的微视频,让学生观看后谈观花感受,目的是引领学生走进桂花的世界,直观感受桂花的特点,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本文语言优美,含蓄隽永,在诵读感知环节,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引领学生感知文意。教师先通过配乐朗读,起示范引领作用;接着学生通过自由诵读、深情选读进一步感知文意,为品味语言做铺垫,并从中获得美读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为此,在赏花品情环节,我让学生圈画出文中描写桂花雨的语句并分析其特点?然后在让学生圈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反思)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 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 教学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根本:帮助学生学习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每一位教师对于培养什么人要有明确的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即不只是考虑学生一时的利益如考试成绩,而是立 足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把握好一时与一世的关系,为孩子的一生一世 负责。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确定 1、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 2、学科教学目标要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3、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 4、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概念是思维的单位。 5、学科核心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设计 教育教学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中心,课堂上应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都已经成为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理念的共识。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当今世界学习研究的三大主题,是改变学生 的被动接受学习方式的一种途径。 五、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和作业设计 “评价”要回答“是否达成了既定目标”问题,是指依据学习目标,为 学生的学习活动持续地提供清晰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学习的过程。 评价和反馈意见需贯穿学习活动的始终,反馈意见要详细、具体,应能根据每 个操作给予持续性的辅导。 评价内容和方式指向学生的理解和思维,因此应制定并运用学习活动的 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过程表现与方法,使不同的学习个体都能够获得成功感。

新课标和核心素养(反思) (一)“活动型课堂”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行之有效的好模式。打造“活动型课堂”,要求学校变革政治学科课程结构,变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将以往的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设计“内容化”,要求一线政治教师成为“活动型课程”的科学设计者、正确引导者、智慧组织者、坚定实施者。这是一个挑战。 (二)教师要转变观念,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与议题相关的实践问题,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面对生活世界的各种现实问题,感悟、发现、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最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三)选取的教学活动内容应更贴近生活,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选择的活动内容既可以是生活中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废旧电池回收利用、垃圾分类处理、食品安全、道路安全、居民搬迁、环境治理等话题,又可以是学生身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如在校园穿校服、校园建设及学生关心的其他学校管理制度等。 (四)课前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全程要周密考虑。对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问题能够有效应对、机智灵活,从而增强活动型课堂的教学效果。那么,政治学科活动设计要遵循什么原则?我认为,学科活动一要体现经验性,让学生通过经验的获得重构知识;二要体现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活动”;三要体现校本性,应该结合不同区域和环境的特点选择资源和组织活动;四要体现教育性,精心设计活动,在核心素养的目标下,结合学科内容和特点设计活动。 (五)注重课内外活动的一体化、系列化,使课内课外活动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今天,课程专家共有一个非常鲜明的观点,就是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学生动手实践、亲身活动中培养出来的,课堂上闭门造车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推行在“做中学”。因此,根据新课标的规定,学生社会活动将首次纳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课程,课时上占三分之一,这是一个亮点。 (六)形式可以更多样更丰富。围绕议题的课内活动可以采取表演小品、观看微电影、分析微课、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辩论赛等多种形式;课外活动

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如何落实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 近几年,核心素养成为了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个关键词,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其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在平时教学中,我着眼于改革和优化现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科关键能力,进行了一些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积极尝试。 一、着眼能力,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 (一)引导质疑,激活思维。 巴尔扎克对世人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意义的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就问个为什么。” 无独有偶,陶行之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也提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显而易见,问题是学习的先导,语文课堂上创设环境,激发学生提问的愿望,利用文本资源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难点重点质疑,抓住矛盾处、异常处质疑,抓住文题质疑,抓住文章中反复出现的词句质疑,提出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的质疑,多角度,多方位发问,并引导学生学会多途径解决问题。 (二)文本对话,读中悟情。 语文教学是一首诗,一首激情澎湃的诗,语文课要体现“书声琅琅,情意浓浓”。《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三)想象入手,入文入境。 想象是学生把文字变成形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去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走进了作者的心灵深处,更深的体会了情感,得到了熏陶,受到了感染;再通过朗读,进一步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凸现了语文特点,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二、品味语言,积累中学会审美与文化传承 教材中有大量文质兼美的文章,为学生语言实践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应充分利用其价值。 三、习得语言,练笔中学会运用与创造 阅读是吸收和积累,作文是内化和运用,只有在阅读中“厚积”,才能在作文中“薄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加强读写结合。北师大教材为读写结合提供了空间,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篇篇好的范例,适时地引导,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之一,以培养“基础能力”为主,人们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大多是在语文课中学习和发展的。但是,在核心素养视域下,语文课程不仅与各学科课程一起承担着学生学科知识、技能的培养任务,还在学科课程结构上,为适应核心素养培养而发生变化,最后要走向跨学科的开放和综合,也就是从最初具有鲜明学科特征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特殊能力学习,发展到包含学科特殊能力的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集思考力、判断力、人格品性、价值追求等多项核心素养要素的综合性学习。所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变化,其语文核心的东西没有变,只是学习方式发生改变,教学行为发生改变。这些变化说明,语文教学仅仅抓住学科素养是不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对人未来的发展更为重要,需要在语文学习实践中落实,并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充分发展。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 1. 更重“实践”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实践过程中各种经验及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一种“合力”,它依托于具体任务和领域的实践,由实践经验反思进而形成适应具体问题情境的实际能

力。因此,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语文学科学习既是语文知识技能的学习,又是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课程的“知识技能”维度是外显的,是可检测的,但“过程与方法”维度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却是内隐的,需要以语文实践来训练和培养。教师要转变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行为,不再仅以“授受式”教学,因为单纯关注语文知识、考试的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是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分析、判断、表达、沟通等,也就是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课堂教学要创设更多让学生语言表达与写作的实践。此“实践”,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实践,也是过程与方法的实践,更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实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的标准,是语文学科素养的具体呈现。 2. 发展“个性”的语文教学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语文教学需要避免“知识”被异化为“符号”,要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既要明确学什么,又要明确怎样学,更要明确学得如何。基于这三个方面,语文教学内容应更为集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应更为宽广,教师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鼓励更多开放和创意的答案,并分析答案中蕴含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说,语文教学更彰显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 文教学策略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语文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认识到语文课程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价值所在,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改革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对“课程意识”“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教方式”等做出重新审视和积极建构,是非常必要而且极为关键的。 一、发展核心素养,从目标制定开始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起点,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更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最后归属点。设立科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做到心中有数,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需要发展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实。因此,制定好学习目标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 那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做到 1.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把握学段目标(课标中本学段的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本册教材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要培养的能力点。 2.认真学习“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要掌握的知识点和要培养的能力点; 3.认真研读文本,明确本课包含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点,明自我们可以用这篇课文来训练学生的哪些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什么方法; 4.深入了解本班学生实际学情(学生能力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 二、发展核心素养,在课堂实践中落实 语文教学要思考教学的切入点和课型选择两个问题。找准教学切入点是简简单单教语文,实现高效课堂的关键。一篇文章,往往有多个教学切入点。一个切入点就是解读文本的一个角度。如深圳的刘俊祥老师在《穷人》一文中挖掘出了10个教学切入点,认为可以围绕文本内容、环境描写、“情节”描述、情节脉络、小说的情节重点来展开教学,也可以抓住文章的描写方法、文章的语言特色来展开教学,还可以寻找作家创作源头展开教学或是对比阅读展开教学。选择切入点时,和和要考虑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学情、师情等,努力选择一个最有价值的教学点。 选择好课型。在了解各种课型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在琳琅满目的课型中找到一个最适介的很重要。而“以文带文”“读写联动”这两种最基础、最实用的课型。“以文带文”可以“一篇精读带一篇略读”和”一篇精读带多篇略读”。这里的略读文可以是教材中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整篇的文章,也可以是一个片断。内容要优化整介,取舍要得当。 读写联动课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让读与写相互联系,小断轮动,相互交林。“读写联动”读一篇写一篇(片段)。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介,读中学写。要说明的是,“读写联动”课一定要寻找读写之间的价值点。 三、发展核心素养,努力实践“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培养。发展核心素养,就是要努力实践“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首先是重视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 一是变“讲课文”为“学语言”。 二是变“读课文”为“学阅读”。根据小同的文本特点或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该类文体的阅读策略。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 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 2015 年3 月30 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这份文件中也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 一、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 “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在知识教学时代,曾提出过“字、词、句、语、修、逻、文”的说法,把语文学科素养用这七个维度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语文的课堂教学也基本上都是紧扣这七个维度的问题进行“授业解惑”。教为考服务,考什么教什么。后来,大家普遍接受行为要点的概括,表现为:读说听写思,突出了能力的培养。 今天,我觉得应该概括为:读说听写思新美。除了装入知识、能力之外,还需要把创新思维、文学审美、文化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特别是基于我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的。 所以,一方面,核心素养指导、引领、辐射语文教学,彰显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也依赖语文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发挥、学科本质魅力的发掘,只有乘上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之筏,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才能使学生顺利抵达核心素养的彼岸。这正如《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二、变语文教学”为语文教育” 传统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分数指挥棒的驱使、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几乎都是以语文知识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

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 小学生语文素养是小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品德修养、思想观念等内容。这是小学语文学科的基本素养。它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与社会沟通和交流的程度,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具有的特征:综合性;生成性;体验性;时代性。 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语感是语文能力结构的核心要素;培养语感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核心,它是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利于语文学习的行为总和和心理特征。语文学习习惯是长时间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一种不容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和心理倾向。学习方法与习惯既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的原动力。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与落实语文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根据课堂教学活动协同性的特点摈弃知识灌输的教学,潜入儿童内在的思路与见解,重视探究客观的现象世界,着力于如何刺激儿童的求知欲,使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过程得以最优化。改每一个学生的个人主义学习为组织同他者的互动合作,发现并基于能力与学力的差异,组织全员参与学习,指导集体思维。教师不再追求如何有效实施预设好的教案,而是寻求如何让儿童打开未知世界,把学习同儿童自身生活方式的变革联系起来。让学生进入对话性学习的维度:第一维度,与客观世界的对话,这是认知性、文化性实践。第二维度,与教师、伙伴的对话,这是人际性、社会性的实践。第三维度,与自身的对话。学习者不仅与题材、教师和课堂上的伙伴进行对话,而且也与自身对话,在形成自我身份的同时,实现学习。这是内在的、存在性的实践。教师以儿童的困惑、差异、认知冲突为契机引出他者的应答,构筑对话性关系的实践构想。 改造儿童的学习方式,从竞争性的个人主义学习转型为合作性的集体主义学习。让班级的每一个成员获得共同理解、集体体验的过程,使每一个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体,保障每一位儿童的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教学要立足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是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什么是“语文素养”?简言之它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我以为小学阶段语文素养中“听、说、读、写、思”应是语文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小学语文素养是指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语感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那么,如何在核心素养下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呢?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师角色,确认新的身份 新课程体系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学校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中小学语文教师要与新课程同行,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必须转变角色,学习掌握新的专业要求和技能,在新课程中不断自我更新、发展。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注重角色转换是教师伴随着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质性推进和现代语文新课程的成长而发生的,是教师面向教育未来的发展性建构。教师要理性地审视和反思语文教师的传统角色,使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之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就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因而语文教师要在新课程环境下重新塑造自己,界定自己的角色。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语文修养 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中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识,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例如:在学习《春晓》和《古朗月行》时,让学生收集描写春天和月亮的诗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关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教学只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提升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重视从学情出发设计教学,解决学生阅读学习中的问题,从学生的学业表现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让学生学有所得。 2.课标指出,要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合欢树》是作者史铁生抒写母爱的散文,每个学生在解读时会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 课标在选修课程“诗歌散文”中要求“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对本课来说,“以小见大”手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3.《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变革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是变革学习方式的一种尝试,它可以实现学生真实参与课堂。 二、教学背景分析 《合欢树》这篇文章选自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

《合欢树》是写母爱的文章,文章前六段写作者十岁、二十岁、三十岁时与母亲的事情,根本没写合欢树,直到作者获奖后回想母亲时才开始写合欢树。作者一直不愿意去母亲住过的小院,直到邻居偶然提到“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这才开始写合欢树。这里隐含着一个心理学现象:弗洛伊德提出的防卫机制中的转移。转移是指原先对某些对象的情感、欲望或态度,因某种原因(如不合社会规范或具有危险性或不为自我意识所允许等)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而把它转移到一个较安全、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以减轻自己心理上的焦虑。当年母亲去世时,作者悲痛至极,从此以后不愿再去触碰到这段感情,因为无法面对,再次面对时必须要找一个感情替代物,这个替代物应该是双方共有的,这样,作者选择了合欢树,把对母亲最深切的思念、转移到合欢树上。而且由此得出了人类普通的情感体验“悲伤也成享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讲,理解难度极大。 2.学生情况 (1)学生之前也学过运用“以小见大”手法的文章,如莫怀戚的《散步》、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朱自清的《背影》,但学生对什么是“以小见大”的写法,“以小见大”的写法在文章中怎么呈现,“小”与“大”之间如何建立起联系,怎么在自己的写作中用到“以小见大”的手法,全都不清楚。也正因为不清楚,所以在理解这篇文章时,不能走人作者的话语体系中感受作者要表达的母爱。

核心素养落地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核心素养落地语文课堂的几点思考 ?一、读:语文教学之本 ?语文课的第一要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一堂优秀的语文课,是离不开循序渐进地读的,读是语文“发展课堂”之本。 ? 1.充分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 ?小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模仿能力极强。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学生,对朗读的技巧掌握还不够,教师在课堂上声情并茂的范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而且使学生很快就能在模仿中感悟如何断句,如何停顿,以及语气的变化。高年级的学生尽管掌握了一些朗读技巧,但教师的范读仍很必要。好的范读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

情境,让学生直接领略文本所要表达的感 情进而体会文本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教师该范读时要范读,且不可简单使用录 音代替,失去范读的直观作用。实践证明: 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发挥得越好,学生的 朗读水平就提高得越快。 ? 2.充分保证课堂上读书的时间 ?语文课上,教师应留给学生一定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地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则自 晓其义也。有效的朗读胜过教师透彻的 讲解,所以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留出时间 让学生去读,在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 决问题。让课堂上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让花俏形式的,没 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朗读。 ? 3.精心设计朗读的目标和要求 ?当前,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文质 兼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在教学中,教师 应根据文章体裁、内容的不同,设计朗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图文稿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 学设计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教师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施“尊重的教育”: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教育教学在修订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时,我们将“双基”调整为“四基”,即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因为基本活动经验非常重要,它包括思维的经验和活动的经验,其本质是会想问题、会做事情,而这些主要来源于积累。之所以提出基本思想,因为我们希望学生在获得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一些基本技能之外,能够培养思想方法。各个学科都有其基本思想,如数学的基本思想是抽象、推理、模型。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终要落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上。所谓学科核心素养,就是指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一个人成功的基础,包括知识的掌握、思维方法和经验积累。其中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如数学学科主要培养的是逻辑思维,而逻辑思维主要包括演绎和归纳。从思维训练的角度考虑,我们之前的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而缺少归纳推理能力的培养,即缺少了通过条件预测结果、通过结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培养,这对培养创新性人才是不利的。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把握知识本质、创设教学情境 素养的形成,不是依赖单纯的课堂教学,而是依赖学生参与其中的;不是依赖记忆与理解,而是依赖感悟与思维;它应该是日积月累的、自己思考的经验的积累。因此,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抓住知识的本质,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技能的同时,感悟知识的本质,积累思维和实践的经验,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何谓知识的本质?比如:数学的思想不是靠讲解让学生理解的,而是靠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感悟的。类似“除一个分数等于乘这个分数的倒数”这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不能仅仅只是通过一道例题来告诉学生这个运算法则,而是要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然后自己得出结论。 因此,对于很多问题,教师自己要先吃透,然后引导学生一起思考。真正本质的东西,是靠学生自己感悟得到的,否则他们记住的只是一大堆名词与概念,并且很快会被遗忘。我曾经梳理了小学数学中的30个本质问题,并写了《基本概念与运算法则—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这本书。我觉得,教师如果把这些核心问题都弄明白了,课就容易讲了。 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本质。比如:对于“先乘除后加减”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感悟,混合运算其实是在讲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先乘”就是先讲完一个,“后加减”则是接着再讲一个又一个故事。教师要通过这些教学,让学生感悟数学抽象的思维方法。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思维的经验、实践的经验)。其中,我们更强调让学生学会集中精力思考问题,因为集中精力是养成思考习惯的基础,而思考是理解的基础。 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要关注思维品质、考查思维过程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 养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这个词汇 在新课标中前后共出现十多次,是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那什么是“语文素养”呢?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 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学 科素养加上“核心”后,除了听说读写思五个方面的知识、能力之外,还要把文学审美、文化 价值、思想价值等纳入。由此,语文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更要注重优秀文 化对学生的熏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 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素养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形成的。素养的形成过程, 主要是学得的过程,学的过程不是一次能够完成,而是经过多次培养、反复训练才能够具备。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该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呢?我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 谈我的几点尝试: 一、转变观念,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当前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三多三少”的现象,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演得多”,学生“读 得少,写得少,练得少”。一节课40分钟,学生读书活动的时间很少,大部分时间都被教师 的讲解、提问、板书等活动所占用。这种满堂讲、满堂问的教学模式挤掉了学生读书、思考 的时间,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读得少,写得少,主动参与时间的机会少了,再 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其次,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课文的学习重“理解” 轻“积累”,更别说运用了。教师很少引导学生读课文中的语言,说课文中的语言,记课文中 的语言,用课文中的语言,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而是在内容上大做文章,耗 费大量的宝贵时间,以致教完一篇课文,学生只理解一些内容和浅显的语文知识。因此,语 文课只有打破传统观念,致力于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来培养“语感”,走多读、多写、多积累 之路,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立足于课堂,在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 自然感悟就越丰富。《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激发学生的 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我抓住文中优美语段,通过让学生默读、自由读、齐读、赛读、配乐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当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到金华双龙洞的美景后,再让学生通过“读”把对山川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表达出来,这些朗读点的落实促成了学 生语感的形成。学生兴致勃勃地学完课文之后,我说:“双龙洞如此迷人,谁愿意当导游,带领大家到此一游?”一个女生走到讲台前,我相机引导:“这位导游小姐,现在下面都是游客,你怎么称呼他们?”该生随口接到:“各位先生、女士,你们好!欢迎你们来浙江金华的双龙 洞来参观……”音像出示,导游解说,游客提问,引导学生口语交际,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 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石二鸟。教学中,通过采用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不需要教师做过多地讲解,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的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 的熏陶。其实,学语文,提高语文素养就是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语言能力不 是靠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需要在语言实践中“练”出来的。语文教学最关键的是创设适宜学 生的语言活动,感受、领悟、积累、运用,在“学得”与“习得”的双重转化中,生长语言能力。 三、“破一卷”与“破万卷”并举,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每位学生六年的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以上,这是对“破 万卷”的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拓宽语文教学的领域,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把语文学习活动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适当补充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但“破万卷”要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