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综合指南-vol1
2019年WSES(世界急诊外科学会)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

获益明显大于风险和 负担,或反之
获益明显大于风险和 负担,或反之
获益明显大于风险和 负担,或反之
利益与风险和负担持 平
利益与风险和负担持 平
获益,风险和负担不 明;利益与风险和负 担可能持平
无重大缺陷的随机对 照研究,或从观察性 研究获得的压倒性证 据
强烈推荐,在大多数 情况下,适用于大多 数患者,无保留
声明(严重程度分级)
1. 重症急性胰腺炎与持续性器官衰竭(循环,呼吸和/或肾脏)有关,且病死率高。 版亚特兰大分型(Revised Atlanta Classification,RAC)与急性胰腺炎严重度要素 分型(Determinant-Based Classification,DBC),这两种新的分类系统在急性胰腺 炎诊断和严重度评估上效果类似(1C)。
性坏死者区分开,因为前者的病死率增加四倍,高达 32%[18]。另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 了 459 例患者的 543 次 AP 发作,发现依据不同分类系统做出的严重度分型都与住院时长,
重症监护单元入住率,营养支持,侵袭性治疗和院内病死率相关,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和临
床相关性。而且,两种分类方法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 DBC 系统中,将重症和危重型合二 为一进行比较)[19]。 总的来说,有器官衰竭的患者(使用某种既定标准或评分系统准确评估)需要紧急转运至 ICU 救治。对应的是,一过性器官衰竭的患者没有必要转到三级医疗中心或 ICU 治疗,但 要确认是否存在持续性的器官衰竭,需要记录 48h 以上。
格 2)。 随后,Bansal 等纳入 248 例患者的队列研究发现,在 ICU 治疗需求,经皮引流,需要手术, 住院病死率等指标方面,RAC 和 DBC 分型相似。DBC 的危重型分类能够鉴别出最为严重 的病例[15]。Nawaz 等招募了 256 名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按照 RAC,DBC, 和亚特 兰大 1992 这三种分型方法进行划分。结果发现 RAC 和 DBC 严重程度分类法均准确反映了 临床结局(病死率,ICU 入住率,ICU 住院时间),优于亚特兰大 1992 分类法[16]。 两年后,中国一项纳入 395 名患者的回顾性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总体院内病死率为 8.9%。 作者发现,这三种分类系统(RAC,BDC 和亚特兰大 1992)都能对 AP 严重度准确分类, 但 RAC 和 DBC 在预测长期临床预后,主要并发症和临床干预方面优于亚特兰大 1992 分类 系统[17]。 Choi 研究了单中心七年时间内 553 例 AP 患者,不考虑感染性坏死因素,得出 RAC 分型与 临床结局相关的结论。但对重症组合并感染性坏死的患者应单独考虑,将其与不合并感染
中国成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诊断与非机械通气治疗指南(2023)解读PPT课件

根据ARDS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可将其分为轻型、中型和 重型三种类型。轻型ARDS患者呼吸窘迫较轻,氧合指数较高 ;重型ARDS患者呼吸窘迫严重,氧合指数明显降低,需要更 高的呼吸支持条件。
03 ARDS诊断标准及评估方 法
诊断标准介绍
01
急性起病
02
在1周内出现急性或进展性呼吸 困难和顽固性低氧血症。
05 患者监测与护理要点
呼吸功能监测指标及方法
呼吸频率与节律监测
观察患者呼吸频率、深度及节 律变化,评估呼吸肌功能状态
。
血氧饱和度监测
通过脉氧仪持续监测患者血氧 饱和度,及时发现低氧血症。
动脉血气分析
定期采集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 ,了解患者酸碱平衡及氧合状 况。
呼吸音听诊
通过听诊器监听患者肺部呼吸 音,判断肺部通气及炎症情况
。
护理操作规范与注意事项
01
02
03
04
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 患者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和
窒息。
正确实施氧疗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氧疗 方式,如鼻导管、面罩等,确
保有效给氧。
严格无菌操作
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 遵守无菌原则,防止感染的发
生。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 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
鉴别诊断要点
其他 还需与胸腔积液、气胸、重症肺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
04 非机械通气治疗原则与策 略
氧疗策略及实施方法
氧疗目标
确保患者血氧饱和度(SpO2)维持在 92%-96%之间,避免低氧血症和高氧 血症。
实施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氧疗方式,如 鼻导管、面罩、高流量鼻导管等。对 于轻度ARDS患者,可尝试使用无创 正压通气(NIPPV)进行氧疗。
SBR-PBR串联体系对城镇生活污水的深度脱氮除磷

第 47 卷第 3期2021 年给水排水WATER WASTEWATER ENGINEERING Vol. 47 No. 3 2021SBR-PBR串联体系对城镇生活污水的深度脱氮除磷黄睿1李绚1刘志泉U2闫博引1王鹏1崔福义3(1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学院,哈尔滨150090; 2广州大学大湾区研究院,广州510006;3重庆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重庆400044)摘要:提出一种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 B R)与微藻反应器(P B R)串联的工艺,利用SBR- P B R串联体系进行生活污水的深度脱氮除磷。
试验结果表明,当S B R在模式B(厌氧程序120 m in;好氧程序170 m in;缺氧程序120 m in)下运行,P B R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 d时,S B R-P B R串联体系能 达到最优的工况,其出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 O D)、总磷(T P)、氨氮(N H3-N)以及总氮(T N)均能 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级A标准,且较稳定。
关键词:生活污水;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微藻反应器;脱氮除磷中图分类号:TU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 8471(2021)03 —0055 — 06D O I:10. 13789/j. cnki. wwel964. 2021. 03. 009引用本文:黄睿,李绚,刘志泉,等.S B R-P B R串联体系对城镇生活污水的深度脱氮除磷[J].给水排水,2021,47(3) :55-60. HUANG R,LI X,LIU Z Q,et al.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ndphotobioreactor series system for nutrient removal from dom estic sewage [J].W ater &W astew ater E ngineering,2021,47(3) :55-60.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nd photobioreactor series systemfor nutrient removal from domestic sewageHUANG Rui1, LI Xuan1, LIU Zhiquan1'2, Y A N Boyin1, W ANG Peng1, CUI Fuyi3(1. School o f Environment, Harbin Institute o f Technology , Harbin 150090 , China;2. Institute o 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t Greater B a y,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 China ; 3. School o f Environment and Ecology ,Chongqing University , Chongqing 400044, China )Abstract:T his paper proposed a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B R) and photobioreactor (P B R) series system to deeply remove nutrient from dom estic sewage. T 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SBR w ork with mode B and the hydraulic retention tim e of PBR is 2 h, the series system can achieve the best performance. T he COD, T P, N H3-N and TN of the effluent can meet the class A of Discharge standard o f pollutants for munic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B esides, the SBR-PBR series system can w ork stably in at least 10 days. T he study prov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BR-PBR series system.Keywords:Dom estic sew age;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S B R);Photobioreactor (P B R);N utrient removal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60 51508130)。
推荐一丨《世界卫生组织CRE、CRAB和CRPsA预防和控制指南》八项核心推荐措施

推荐一丨《世界卫生组织CRE、CRAB和CRPsA预防和控制指南》八项核心推荐措施《世界卫生组织CRE、CRAB和CRPsA预防和控制指南》八项核心推荐措施(一)文献: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Acinetobacterbaumannii 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health care facilities, 2017翻译:廖丹、朱晓露、刘聚源、孙众、张培金审核:陈文森、王广芬、廖丹、胡必杰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CR-GNB)如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CRPsA)感染已经成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这些细菌常常伴随的高致病率、高死亡率,临床抗感染治疗上经常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疾病负担包括经济负担显著增大。
面对这样的“超级细菌”,如何科学防控是感染防控领域的重要命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召集感染病、感染防控领域的顶级专家,制定耐药菌防控指南,为国家和医疗机构层面制定和实施CRE、CRAB和CRPsA的科学有效的防控工作,提供策略性指导。
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和感染管理科主任胡必杰教授,应邀全程参加了本指南的制定和讨论修改(胡必杰教授受WHO邀请参与制定CRE防控指南)。
经过一年多的前期筹备、指南编写、征求修改意见等工作,昨天WHO在其官方网站正式公布了该指南英文版。
SIFIC团队也在第一时间将其翻译,分成8天(推荐一至推荐八)与大家一同分享这个重磅指南。
推荐一:实施多模式的防控策略专家组推荐CRE,CRAB和CRPsA感染或定植的防控应多管齐下,至少应包含以下策略:手卫生监测(特别是CRE)接触预防患者隔离(单间隔离或集中隔离)环境清洁(强烈推荐,极低或低质量证据)推荐理由:在大多数研究中,都采用了包含多个干预措施的多模式策略。
吸入麻醉药-药效和药动

★难溶性:氧化亚氮等
当吸入浓度恒定时,易溶性麻醉药经肺循环 迅速从肺泡移走,大量溶解在血液中,PA上升较 慢,诱导期长,清醒也较慢。相反,难溶性的麻 醉药,血中溶解度低,PA、Pa、Pbr上升快,诱导 期短,清醒快。
对于非难溶性吸入麻醉药,我们往往给病人吸入 的药物浓度比期望达到的肺泡浓度要高,以补偿 药物被血液摄取。
⑧非去极化肌松药:IV泮库溴铵,使氟烷MAC降低,可能是微 量泮库溴铵透入血脑屏障,阻断神经节的结果。
⑨气体麻醉药:并用氧化亚氮可明显降低氟烷,恩氟烷、异氟 烷等挥发性麻醉药用量,即降低MAC。
⑩其他:
A、酒精:饮酒病比不饮酒者需要较大剂量的吸入麻醉药, 即增加MAC,但饮酒后即刻使MAC降低。
B、孕妇:孕酮具有麻醉作用,MAC降低。
后期:组织内麻醉药分压与动脉血分压逐渐接近, 组织摄取逐渐减少,直至停止。
提高吸入浓度,使组织与动脉血麻醉药分压差增 大,组织摄取增快。
六、吸入麻醉药的生物转化
吸入麻醉药大多脂溶性高,原形很难经肾排泄,主 要经肺排泄,但各药或多或少在体内进行生物转化, 主要经肝脏微粒体酶转化。
其转化与静脉给药的转化一样。
例如应用氟烷诱导麻醉,期望肺泡的浓度为1%, 我们可让病人吸入3%——4%的氟烷。
2、心排血量 在通气量不变的条件下, 心排血量↑→肺循环血流量↑ →血液摄取药物↑ →PA上升缓慢 休克等→心排血量↓ →血液摄取药物↓ →PA、Pa、 Pbr上升快
心排出量对吸入麻醉药的影响与溶解度有关 心排血量对易溶性麻醉药影响明显
1、麻醉药在组织中的溶解度: 即组织/血分配系数:在正常体温下,组织与血液 二相中麻醉药达到动态平衡时麻醉药浓度的比值。
临床药学服务价值评价实践指南(第一版)

临床药学服务价值评价实践指南(第一版)童荣生;边原【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24(43)3【摘要】目的为评价临床药学服务价值提供较为全面的评估体系,为改进和优化临床药学服务提供指导。
方法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南制定手册进行指南的研究设计。
采用德尔菲法确定临床问题,通过系统检索,秘书组广泛收集相关问题已有的循证证据,完成系统评价、证据分级,撰写证据总结,由写作组根据秘书组的分析报告具体撰写指南。
采用澳大利亚Jonana Briggs循证卫生保健中心(JBI)证据级别系统和WHO 2004年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系统(GRADE)对该指南进行证据质量分级,通过德尔菲法对推荐意见及证据级别达成共识,最终形成《临床药学服务价值评价实践指南》(第一版)。
结果通过对100余位专家进行问卷调研,德尔菲法投票,该指南拟纳入临床药学价值评价指标23项。
将纳入的指标相关内容按照纳入文献的人群、干预措施、对照和结局原则进行检索,并进行系统评价、Meta分析、网状Meta分析以及相关原始研究。
每项检索策略经指南指导委员会审定,确定临床药学价值评价的推荐意见20项。
结论该指南提供了一套衡量临床药学服务质量和效益的指标体系,对于改进和提升医疗机构临床药学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13页(P321-333)【作者】童荣生;边原【作者单位】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药学部;中华医学会临床药学分会【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相关文献】1.介绍《恶性肿瘤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08年第一版》非小细胞肺癌、非霍奇金淋巴瘤、乳腺癌的化疗方案2.《2015年第一版NCCN头颈部肿瘤临床实践指南》关于鼻咽癌更新内容及要点解读3.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实践指南(中国版)2009年(第一版)4.临床实践指南实施性促进研究之五: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实施性评价5.中成药临床实践指南制定方法(八)——基于AGREEⅡ和RIGHT的中成药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床诊疗指南内科学分册

第一章、危重症诊疗指南第一节休克一、心源性休克【概述】心源性休克是泵血功能衰竭,心脏排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进一步微循环障碍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心源性休克是心脏泵衰竭的极期表现,可由多种病因引起,主要原因是大面积心肌梗死和急性心肌炎。
【临床表现】表现为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晕厥、神志淡漠、濒死感等。
血压降低,收缩压低于12.OkPa( 90mmHg)或者原有高血压者,其收缩压下降幅度超过4.OkPa( 30mmHg);心率增加、脉搏细弱;面色苍白、肢体发凉、皮肤湿冷盗汗;有神志障碍;尿量每小时少于20ml;肺毛细血管楔压( PCWP)低于2.67kPa( 20mmHg)、心脏指数(CI)低于2L( min.m2)。
【诊断要点】凡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肌炎患者,出现下列情况应考虑合并心源性休克:①收缩压低于90mmHg或高血压患者低于原血压80mmHg,至少持续30分钟;②脏器低灌注:神志改变、发绀、肢端发冷、尿量减少(<30ml/h);③除外由于疼痛、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容量、药物等因素引起的低血压或休克。
【治疗方案及原则】即使得到最好的治疗,患者预盾仍很差。
死亡率在内科治疗患者中为70%.外科干预后患者死亡率为30%- 50%。
1、病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最好采取PTCA进行血管再通;如没有上述条件,建议只要无禁忌证,立即予静脉溶栓治疗。
2、抗休克治疗包括吸氧监护,容量复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纠正酸中毒,抗心律失常治疗等。
3、其他治疗措施如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用于严重的、难治的、其他方法无效的心源性休克。
4、防治并发症如ARDS、急性肾衰竭、DIC等。
【处置】1、一般紧急处理所有患者均需建立静脉通路、高流量面罩吸氧及心电监测。
绝对卧床休息,止痛,心电监护,留置尿管以观察尿量。
2、药物干预包括镇痛,溶栓,血管活性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等。
3、条件允许行介人治疗或冠脉搭桥术,特别是对有左主干或三支冠脉病变者,采取紧急冠脉搭桥术,能提高生存率。
2023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诊断、治疗与防控指南解读

2023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诊断、治疗与防控指南解读一、CRGNB感染指南更新背景细菌耐药性(Antimicrobial resistance,AMR)已经成为21世纪的主要公共卫生威胁之一。
2022年,《柳叶刀》杂志发表的AMR 全球负担的系统综述显示,2019年全球估计有4.95亿死亡病例与AMR相关,1.27亿死亡病例归因于AMR。
其中,导致死亡最常见的6种AMR是: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鲍曼不动杆菌以及铜绿假单胞菌,约3570万死亡病例与AMR相关,92.9万死亡病例归因于AMR。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抗菌谱广,包括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比阿培南等,是治疗严重细菌感染最主要的抗菌药物之一。
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GRGNB)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导致抗菌治疗选择有限且死亡率高,主要包括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碳青霉烯类耐药鲍曼不动杆菌(CRAB)、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CRPA)三种类型。
本指南包括CRGNB感染的诊断、治疗以及预防三个章节,共16个临床问题[1]。
本指南是严格遵循WHO推荐的标准流程制定的。
指南编写组多学科专家确定16个PICO临床问题后(P是指patients研究对象,I是指intervention干预措施,C是指control对照,O是指outcome 研究结局),指南工作组查阅大量的文献,7位指南专家组成员组成核心小组,与指南工作组成员详细评估了研究证据,并通过视频讨论会,初步形成了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的初稿通过问卷投票的方式提交给了其他26名专家组成员,专家组在审阅了证据概况后对推荐意见的初稿进行投票。
全体专家组成员以讨论(为主)和投票(辅助)相结合的方式,就推荐意见的方向和强度以及相关使用注意事项达成了共识。
本指南也在国际指南协作网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network(gin)注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BR 综合指南-Vol1这几天太热,我搜资料的热情都低了~~是要了亲命了,真的。
每天到车站简直是一身汗,还能不能舒爽了!今天我偷懒一把,我把Allegorithmic官方的中文指南转给大家,我真的不知道是谁翻译的,我也想发到手机上方便大家和我这种上班狗查看学习,所以谢谢翻译的人士。
今天先发第一部分,回头我再发第二部分。
我建议大家看完,看完后边还有福利。
目录1.光线2.吸收与散射(透明与半透明)3.漫反射与镜面反射4.微面元理论5.颜色6.双向反射分布函数7.能量守恒8.菲涅耳效应9.角度为0° 处的菲涅耳反射率10.导体与绝缘体(金属与非金属)11.金属12.非金属13.线性空间渲染14.关键点15.参考文献1.光与物质:基于物理的渲染与着色理论光与物质:基于物理的渲染与着色理论光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它同时展现出波与粒子两种特性。
于是,为了描述光的表现特性,人们建立了各种模型。
作为材质艺术家,我们感兴趣的是光线模型(Light Ray Model)因为它描述了光与物质的交互作用。
对我们来说,理解光线如何与物质表面交互非常重要,因为我们的工作是创作描述物体表面的材质。
我们创作出的纹理与材质在虚拟世界中与光交互,对光线表现特效理解的越多,创作出的材质就会更好。
在这篇指南中,我们会讨论物理理论,而基于物理的渲染(physically-based rendering)(PBR)模型正是建立在其上的。
我们从光线开始,逐步讲解到PBR中的关键点。
2.光线光线模型阐明,光线在均匀透明介质(如空气)中的轨迹为直线。
光线模型同时也阐明,当光传播遇到表面时,例如遇到不透明物体或穿过不同介质如从空气折射入水中,光的表现是可预测的。
这样,当光从一个起点传播到某点最终转换为其他形式例如热时,我们可以将它的轨迹视觉化。
击中一个表面的光线称为入射光,而它击中的角度称为入射角,如图所示。
一条光线射入两个不同介质间的平面交界面。
当光线击中一个表面时,以下的两件事情至少会发生一件,或同时发生:1.光线在该表面上反射,并沿另一个方向传播。
它遵从反射定律,即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光)。
2.光线沿直线轨迹从一个介质传播到另一个介质中(折射光)。
此时,我们可以说,光线分成了两个方向:反射与折射。
在该表面上,光线被反射或折射并最终由两种介质之一所吸收。
然而,吸收并不发生在该表面处。
3.吸收与散射(透明与半透明)在不均匀的介质或半透明材质中传播时,光会被吸收或散射:1.吸收,随着光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通常转化为热能)光的强度衰减,并且依据不同波长的光被吸收的总量,光的颜色也发生改变,但光线的方向不变。
2.散射,光线的方向随机变化,偏移量依材质而定。
散射会随机改变光的方向但光的强度不变。
耳朵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耳朵很薄(光线吸收较少),于是你可以观察到散射后的光线从耳朵背面贯穿而出。
如果不发生散射并且吸收较少,光线可以直接穿过该表面如玻璃。
举个例子,当你在泳池游泳时,池水足够干净,你可以睁开双眼并且在清澈的水中看到很远的距离。
然而,该泳池有一段时间没有清理,池水变脏时,水中的灰尘粒子将会散射光线并因此使得水的清晰度降到很低。
光在这样的介质/材质中传播的越远,被吸收以及/或者散射的就越多。
因此,物体厚度在决定光被吸收或散射的多少上起很大作用。
可以在shader(着色器)中使用一张厚度贴图来描述物体厚度,如图。
物体厚度在决定光被吸收或散射的多少上起很大作用4.漫反射与镜面反射镜面反射是直接从表面反射的光,正如我们在前面光线部分中讨论过的。
光线从该表面反射并沿另一方向传播。
它遵从反射定律,即在理想平面上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然而,重要的是,大部分表面并不规则,并且因此反射方向会依据表面的粗糙度随机变化。
这一现象会改变光的方向,但光的强度保持不变。
粗糙表面会呈现更大更暗的高光。
光滑表面会保持镜面反射聚焦程度,因而当从合适角度观察时,表面会显得更明亮或光强度更高。
然而,在这两种情况中反射光的总量相同,见图粗糙表面会呈现更大更暗的高光漫反射是经过折射后的光。
光线穿过一个介质到另一个介质并在物体内部散射许多次。
随后它再次被折射出该物体,返回到原先的介质中,而二次折射的位置与首次折射近似在同一个点,如图。
漫反射材质吸收性非常强,这意味着当折射光在该材质内部传播的足够远时,它很有可能被完全吸收。
这表明当光线能够从该材质中再次折射出来时,它可能并没有离开入口点传播很远。
这正是入口点与出口点间的距离可以被忽略不计的原因。
Lambertian(朗伯特)模型,即在传统的着色观念中经常使用的漫反射模型,并不将表面粗糙度考虑在内,但存在一些漫反射模型将它考虑在内,例如Oren-Nayar模型。
同时具有高散射以及低吸收的材质有时被称作“参与介质”或“半透明材质”。
例如烟、牛奶、皮肤、翡翠以及大理石。
渲染后三种材质也许可以通过附加次表面散射模型来实现,在次表面散射模型中,光线入口点和出口点之间的差异不再被忽略。
精确渲染一些变化剧烈,并且散射和吸收都很低的介质,如烟或雾,需要一些资源开销更大的算法例如蒙特卡罗(Monte Carlo)模拟。
5.微面元理论Microfacet Theory理论上,漫反射和镜面反射都依赖于光线相交处表面不规则的程度。
虽然在实际中,粗糙度对于漫反射的影响更不可见,因为散射发生在材质内部。
结果是,二次散射出的光线方向相当的独立于与表面粗糙度以及入射角度。
最常用的漫反射模型(Lambertian)完全将其忽略不计。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表面不规则度(surface irregularities)称作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
实际上,根据所使用PBR工作流程的不同,它常常被以各种名字代称,例如粗糙度(roughness),光滑度(smoothness),光泽度(glossiness)或者微表面(microsurface),但是他们描述的是表面的同一个性质,即子纹理块几何细节。
这种表面不规则度,根据你所使用的工作流程,由粗糙度或光泽度贴图来创建。
一个基于物理的BRDF(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建立在微面元理论至上,即假设一个表面,由更具细节的、方向变化的、小尺寸的平面表面组成,这些小平面称作微表面。
每一个小平面沿着一个方向反射光线,这个方向基于该小平面的法线方向,如图。
表面法线恰好与光线方向和视角方向的半角向量相同的微表面会反射可见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微表面法线方向与半角向量相等处的微表面都会参与贡献亮度,因为一些光线会被阴影遮挡(光线方向)或被几何体遮蔽(视角方向),如图所示。
微观层次的表面不规则度导致了光的漫反射。
例如,模糊的反射是由光线散射造成的。
光线并非平行反射,因此我们观察到的镜面反射如图06中所示是模糊的。
微观层次的表面不规则度导致了光的漫反射6.颜色表面的颜色(即是说我们看到的颜色)由光源发射出的光波长、物体吸收的光波长以及其他被反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光波长共同决定。
最终得到的反射波长转换为我们看到的颜色。
例如,苹果的外皮主要反射红光。
只有红色波长的光被散射回到苹果外皮外侧,其他的光被其吸收了,如图所示Substance PBR shader使用GGX 微面分布苹果也具有明亮的高光,高光颜色与光源相同,因为类似于苹果外皮这样的材质是非导体(绝缘体),镜面反射几乎与波长无关。
因此,对于这种材质,镜面反射不会被上色。
在随后的章节中,我们将会讨论更多不同类型材质(金属和绝缘体)。
7.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双向反射分布函数(Bidirectional ReflectanceDistribution Function)(BRDF)简单来说是一个函数,描述一个表面的反射率属性。
在计算机图形学中,有各种不同的BRDF模型,其中一些在物理上并不真实可信。
对于在物理上真实可信的BRDF模型,它必须能量守恒并且表现出互易率。
关于互易律,这里指的是Helmholtz互易原理,其中阐述了入射和出射光线可以被考虑为互相的逆转,而不影响BRDF 的结果。
Substance PBR shader 中使用的BRDF模型基于迪士尼原则的反射率模型,而该模型基于GGX微面分布。
GGX在镜面反射分布方面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它在高光处的峰值更短,并且在衰减时具有更长的拖尾,即是说它看起来更加真实,如图。
GGX在镜面反射分布方面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案8.能量守恒在基于物理的渲染中,能量守恒在其中起关键作用。
它阐述了一个表面重新发射出的光(反射以及散射)的总量小于它接收到的光的总量。
换言之,从表面反射出的光,永远不会比先前击中该表面的光强度更高。
作为艺术家,我们不需要考虑如何去控制能量守恒。
这是PBR一个非常好的方面,即能量守恒总是由shader所实现。
它是基于物理的模型的一部分,并且它能够让我们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于艺术而不是物理上9.菲涅耳效应作为BRDF的一个系数,菲涅耳反射因素也在基于物理的渲染中起到关键作用。
菲涅耳现象由法国物理学家奥古斯丁· 简· 菲涅耳发现,其中阐述了从一个表面上观察到的反射光的总量,与观察该表面的视角相关。
例如,设想一个水池。
如果垂直向下看,视线与水面垂直,你可以看到水底。
以这种方式观察水面即是从零度视角观察,或者说是垂直入射,视角向量即是表面法线向量。
随后,如果你沿着切线入射方向观察水池,视线更加平行于水面,你在水面上观察到的镜面反射强度会变得更高,并且你也许会无法观察到水面以下的情况。
与传统的着色流程不同,菲涅耳效应并不是我们在PBR中需要控制的因素。
同样,它是由PBR shader为我们控制的另一种物理层面。
当从切线角度观察表面时,所有平滑表面会变为近似于90度入射角时的100%反射面。
对于粗糙表面,反射率会持续向镜面反射增加,但不会达到100%的镜面反射。
此时值得关注的就是每个微面的法线与光线方向的夹角,而不是宏观面的法线与光线方向的夹角。
因为光线被分散到各个方向,反射因而变得更加柔软更昏暗。
而最终在宏观层面得到的结果则较为类似于所有微面的菲涅耳效应的平均值。
对于粗糙表面,反射率会持续向镜面反射增加,但不会达到100%的镜面反射10.F0 (角度为0时的菲涅耳反射率)当光直接垂直击中一个表面(在角度为0处),有一部分比例的光被镜面反射。
使用一个表面的折射率(Index ofRefraction)(IOR),你可以推导出反射回去的光的总量,即为图09中的F0(菲涅耳0)。
而折射入表面光的总量则由1-F0表示.对于大多数绝缘体,F0的范围在0.02-0.05之间,而导体的F0则在0.5-1.0之间。
因此,一个表面的反射率由其折射率决定,如图中公式所示,该公式出自Sebastien Lagarde名为“Feedi nga Physically-based Shading Model”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