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构造
合集下载
工程地质 第二章 地质构造.

Strike:走向 Dip direction: 倾向 Dip :倾角
岩层产状测量的记录有两种方法:
1.象限角表示法
以北或南的方向(0°)为准,一般记走向、倾向、倾角。 如N65°W/25°S,即走向北偏西65°、倾角25°、大致 向南倾斜;N30°E/27°SE,即走向北偏东30°、倾角 27°、倾向南东。
(2)对比褶皱核部和两翼岩层的时代新老关系,判断褶皱 是背斜还是向斜。若核部地层时代较老,两侧依次出现渐 新的地层,为背斜;反之,若核部地层时代较新,两侧依 次出现渐老的地层,则为向斜。
(3)根据两翼岩层的产状,判断褶皱是直立的、倾斜的还 是倒转的等等。
2-4 断裂构造Fracturing structure
Chapter 2 Geological Structure
第二章 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的概念: 由地壳运动导致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发生变形或变位 的现象,残留于地壳中的空间展布和形态特征,称为地 质构造或构造形迹。
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和分类Basic shape and
classification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
Recumbent 平卧的
按褶曲枢纽的产状可分为: (1)水平褶曲 枢纽水平,两翼同一岩层的走向基本 平行。 (2)倾伏褶曲 枢纽倾斜,两翼同一岩层的走向不平 行而呈弧形变化.
Horizontal fold
Inclined fold
四、褶皱的识别:
(1)根据岩层是否有对称重复的出露,可判断是否有褶皱 存在。若在某一时代的岩层两侧,有其他时代的岩层对称 重复出现,则可确定有褶皱存在。若岩层虽有重复出露现 象,但并不对称分布,则可能是断层形成的,不能误认为 褶皱。
第二章拱桥构造

(二)空腹式拱上建筑
空腹式拱上建筑由多孔腹孔结构和桥面组成。由于 腹孔结构分为拱式腹孔和梁式腹孔,因此空腹式拱上建 筑又分为拱式和梁式两种(如下图)。
空腹式拱桥 a)拱式腹拱 b)梁式腹拱
1.拱式拱上建筑
拱式拱上建筑构造简单,外形美观,但重 量较大,一般多用于圬工拱桥(如下图a)。 目前也有采用全空腹形式,即在全拱内用腹拱 连续跨越,没有跨中实腹段,此时腹孔以奇数 孔为宜,(如下图b)所示。
拱圈与墩台及腹孔墩连接
(二)肋拱
用两条或多条分离的平行窄拱圈--即拱肋作 为主拱圈的拱称为肋拱(如下图)。在分离的肋 拱之间,需设置足够数量和刚度的横系梁,以保 证各拱肋的横向稳定性和整体性。
肋拱桥
拱肋是肋拱桥的主要承重结构,其肋数和间 距以及拱肋的截面形式主要根据桥梁宽度、所用 材料、施工方法与经济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决定。
拱肋的截面形式,根据跨度大小和载重等级, 可以选用实体矩形、工字形、箱形、管形等,如 图所示。
肋拱拱肋截面形式
管形肋拱是指采用钢管混凝土结构作为拱肋 的拱桥,一般有单管式、双管式(哑铃形)和四 管式(梯形、矩形),如下图所示。
钢管混凝土具有强度高、重量小、塑性好、 耐疲劳和抗冲击等优点,已广泛使用在中、下承 式拱桥中。目前,在上承式肋拱中也开始使用。
(3)由于是闭合空心截面,抗弯和抗 扭刚度大,拱圈的整体性好,应力分布较均 匀;
(4)单条拱肋刚度较大,稳定性较好, 能单箱肋成拱,便于无支架吊装;
(5)预制构件的精度要求较高,吊装设 备较多,适用于大跨径拱桥的修建。
因此箱形截面是大跨径拱桥一种比较经、 济合理的截面形式。
1.箱形拱截面的组合方式
腹孔墩
腹孔与墩台连接的两种做法:一是直接支 承在墩台上;一种是跨过墩顶,使桥墩两侧的 腹孔相连,如图所示。
第二章微生物的形态构造汇总

6. 细菌及与之相近的原核微生物细胞
壁中所特有的一些成分:
胞壁酸
磷壁酸
二氨基庚二酸 D-氨基酸
细胞膜
为单位膜结构,半透性膜。由磷脂双分子层和蛋白质 构成。
内膜系统: 由细胞膜向内凹陷和折叠形成的特殊结构,
它们大多数在结构上与细胞膜没有完全分开, 因而不同于 细胞器.
内 膜 系 统
间体 类囊体 载色体 羧酶体
(1)保护作用
(2)屏障作用
(3)鞭毛运动的支点
(4)与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及对噬菌体
的敏感性有关
5. 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在某些时候, 通过人为处理或自然变异,细菌可
失去完整的细胞壁,成为细胞壁缺陷型细菌.
(1)原生质体:细菌完全失去细胞壁. (2)原生质球:革兰氏阴性菌失去内壁层, 保留外壁层. (3)L-型细菌:是某些细菌在特定的环境下基因突变 而产生的, 无完整而坚韧的细胞壁,一般呈多形态.
磷脂
蛋白质 极性基
脂肪酸链
细胞膜模式图
原 核 细 胞 部 分 结 构 模 式 图
质粒
间体
核
核糖体
间体: 又称中体或中间体, 由细胞膜向内凹陷形 成的层状、管状或囊状结构。
间体的功能:
1. 相当于高等生物的线粒体, “拟线粒体” 2.具有合成细胞壁特别是横隔壁所需酶类. 3.与核分裂有关. 4.与真核生物的内质网相似. 5.与芽孢的形成有关.
1.营养细胞
2. 轴丝形成
3.隔膜形成
5.皮层形成
4.前芽胞逐渐形成
6.胞子衣形成
7.芽胞成熟
8.芽胞的释放
芽胞的作用
有助于抵抗不良环境,尤其对干燥、高温有 很强的抗性。
芽胞耐热的机制:
第二章构造地貌(2.2)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方山(Monument Valley, Arizona-Utah)
砂岩孤丘(Sedona, Arizona),山坡上为松树
称为骆驼峰的砂岩孤丘(Laramie, Wyoming)
科罗拉多大峡谷(Arizona)
猪背山,山脊和顺倾向坡由抗蚀力强的砂岩组成,反倾向坡为页岩
倒转的侏罗系砂岩组成熨斗状单斜山(Marsh Pass, Arizona)
褶皱地貌
受褶皱构造控制的地貌,叫做褶皱地貌。 褶曲地貌可以划分为单斜地貌、背斜与 向斜地貌和穹隆地貌。
和单 倾斜 向地 貌 倾 斜 岩 层 的 走 向
——
单 斜 地 貌
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叫做单斜地貌。
单斜地貌包括单面山和猪背脊(猪背山)。当岩 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坡比 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 当组成单斜山的 岩层倾角比较大时, 山坡两侧都比较陡, 山地两坡比较对称, 看起来像猪背,故称 为猪背脊
Agathla 山丘,火山颈(Arizona)
喷发不久的基性熔岩流(California),远处为Nevada山脉
印火 度山 群分 岛布 )地 区 的 放 射 状 水 系 ( 东
夏威夷群岛上的两座盾状火山,顶部有积雪( Mauna Kea 4183米 ,and Mauna Loa)
Kilauea活火山口, Hawaii
火山分布
全世界大约有2 000座死火山,516座活火山 (据F.M.巴拉德),大体呈带状分布。 环太平洋火山带:现在已知有319座活火山分 布于环太平洋带,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62%。。 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火山带:又称地中海火山 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已知有94座活火山分 布于此带上,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18%。 大西洋海岭火山带和东非火山带
第二章 地质构造与岩体结构

终表示3为0: N 28ESE 。
图2-13 用圆形地质罗盘测倾斜岩层产状要素示意图
图2-14 岩层产状的表示法
图2-12所示的另一倾斜岩层的走向线为b-b,走向为N 40W ,倾
向为SW,若已知其倾角为 15, 则该倾斜岩层产状可表示为 N 40 WSW15。
第三节 节理、劈理和片理
一、断裂构造
(1) 对称褶曲: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相等或接近相等,对 称褶曲也称为直立褶曲。
(2) 不对称褶曲:两翼岩层倾向相反,倾角不相等。
(3) 转。
倒转褶曲: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一翼正常,一翼倒
(4) 平卧褶曲:褶曲的轴面近水平,两翼岩层产状平缓。
(5) 水平褶曲:褶曲的脊线近水平。
(6) 倾伏褶曲:褶曲的脊线沿一定方向向上或向下倾伏。
地质构造是地壳在其漫长的发展历史过程中遭受构造运动作用 后,所形成的地层形态(如地壳中岩层或岩体的位置、产状及相互 关系等),或者说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在岩石圈中留下的形迹(作 者根据个人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观察其地貌特点后认为,有些地质构 造也许是在外力地质作用下形成的,例如古沙漠地貌如果能变质成 岩,其岩层一定是弯曲的,一定具备褶皱构造的所有特点)。
这样的地层对某个具体工程而言,显然也可作为倾斜构造来
看待。因此笔者认为,广义的倾斜构造应包括上述所有三种
情况。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角小于20~30o时被称为缓倾斜岩层;交 角在60~70o以上时称为陡立岩层,介于缓倾斜岩层和陡立岩 层之间的称为陡倾岩层,交角近于或等于90o时,成为直立岩 层。如果在一定的地质区域内,一系列岩层的倾斜方向及倾斜 角度都基本一致,则称其为单斜构造。,但在有的行业中,对 倾斜岩层却有自己特有的命名方法,例如,在采矿行业中,交 角大于45o的煤层被称为急倾斜煤层。
第二章构造地貌

方山
尖山
构造上升
沉积盆地
2.构造阶地
构造 平原 构造 阶地 河流
方山
尖山
构造阶地的特点: (1)岩层水平。 (2)坚硬岩层构成阶地面或阶地陡坎的上部,软弱岩层构成 阶地陡坎的下部。 (3)阶地面倾向受岩层倾向控制(河流阶地倾向河床)。 (4)只反映岩性的差异,不反映构造运动的阶段性。 构造阶地形成过程——节理,侵蚀,小沟槽,切入软岩层,坍塌
长白山天池火山
火山弹
五大连池火烧山巨大火山弹
2. 火山盾
中心式喷发的玄武岩流,形成一种平缓、高凸的 盾形丘陵,称火山盾。
火山盾
3.熔岩平原(高原)
大规模裂隙式喷发,或多中心喷发的玄武岩流,形成大面积平 坦地形,称熔岩平原。 平原 高原 0~200m 1000~3300m
例如,长白山主体就是一个巨大的玄武岩高原。
由被剥露出来的构造面(如侵入岩体表面)构成地表面。
构造地貌
瑞士侏罗山地的背斜山和向斜谷
原始构造地貌
地垒 地堑 地堑 地垒 地堑
岩株山
次成构造地貌
二、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倾角小于5o。 1.构造高原/平原
构造 平原 构造 阶地 河流
低平原(海拔0~200m)
构造平原 高平原(海拔200~600m) 高原(海拔600m以上)
猪背脊——Hogback
猪 背 岭
猪背脊
4.穹隆地貌
穹隆是一种没有明显走向的背斜隆起,平面轮廓呈圆形或椭圆 形,长宽比小于3:1,组成穹隆构造的地层向四周倾斜。 当地壳下部的岩盐呈 塑性状态侵入到上部 的沉积岩中,或岩浆 侵入到上部的地层中, 都能使地壳上部岩层 上拱,形成穹隆构造。 塑性岩盐侵入到地层 中形成的穹隆,又称 盐丘。
尖山
构造上升
沉积盆地
2.构造阶地
构造 平原 构造 阶地 河流
方山
尖山
构造阶地的特点: (1)岩层水平。 (2)坚硬岩层构成阶地面或阶地陡坎的上部,软弱岩层构成 阶地陡坎的下部。 (3)阶地面倾向受岩层倾向控制(河流阶地倾向河床)。 (4)只反映岩性的差异,不反映构造运动的阶段性。 构造阶地形成过程——节理,侵蚀,小沟槽,切入软岩层,坍塌
长白山天池火山
火山弹
五大连池火烧山巨大火山弹
2. 火山盾
中心式喷发的玄武岩流,形成一种平缓、高凸的 盾形丘陵,称火山盾。
火山盾
3.熔岩平原(高原)
大规模裂隙式喷发,或多中心喷发的玄武岩流,形成大面积平 坦地形,称熔岩平原。 平原 高原 0~200m 1000~3300m
例如,长白山主体就是一个巨大的玄武岩高原。
由被剥露出来的构造面(如侵入岩体表面)构成地表面。
构造地貌
瑞士侏罗山地的背斜山和向斜谷
原始构造地貌
地垒 地堑 地堑 地垒 地堑
岩株山
次成构造地貌
二、水平岩层构造地貌
水平岩层——倾角小于5o。 1.构造高原/平原
构造 平原 构造 阶地 河流
低平原(海拔0~200m)
构造平原 高平原(海拔200~600m) 高原(海拔600m以上)
猪背脊——Hogback
猪 背 岭
猪背脊
4.穹隆地貌
穹隆是一种没有明显走向的背斜隆起,平面轮廓呈圆形或椭圆 形,长宽比小于3:1,组成穹隆构造的地层向四周倾斜。 当地壳下部的岩盐呈 塑性状态侵入到上部 的沉积岩中,或岩浆 侵入到上部的地层中, 都能使地壳上部岩层 上拱,形成穹隆构造。 塑性岩盐侵入到地层 中形成的穹隆,又称 盐丘。
第二章建筑物与构筑物构造

板的墙身上,设置水平防潮层,使整个地下室防潮层
连成整体。
第 二 章 建 筑 物 与 构 筑 物 构 造
第
二
章
建
筑 物
2、地下室防水作法
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构 筑
⑴材料防水
物
构
卷材防水又称粘贴式防水,常用油毡作防水卷材。其构造做
造
法如图2-8 所示:先在外墙外侧抹20毫米厚1:3水泥砂浆找平层,
其上刷冷底子油一道,然后铺贴卷材防水层,并与地下室地坪底板下
• 屋顶 • 变形缝 • 构筑物
第
二
章
建
筑 物
一、建筑物分类
与
构
筑 1、按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分
物
构
⑴民用建筑
造
⑵工业建筑
⑶农业建筑
2、按建筑物的层数分
⑴低层建筑:1~3层 ⑵多层建筑:4~6层 ⑶中高层建筑:7~9层 ⑷高层建筑:10层以上或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 过24m,不超过24m为多层。 ⑸超高层建筑:不论是住宅建筑还是公共建筑,总高度在 100m以上。
第 二 章 建 筑 物 与 构 筑 物 构 造
第 二 章 建 筑 物 与 构 筑 物 构 造
第
二
章
建
筑 物
⑶钢筋混凝土基础
与 构
钢筋混凝土基础由底板及基础墙(柱)组成,如
筑 物
图2-6所示。一般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底板边缘厚
构
度不宜小于150mm;柱下基础底部边缘厚度不宜小于
造
200mm。基础底板下需均匀浇注一层素混凝土垫层,
第
二
章
建
筑
物 与
3、按结构类型分
第二章地质构造

F1为逆断层 F2横断层 下降盘
F3斜断层
上升盘 上升盘
对于与地层走向基本平行的断层, 一般较老的一盘是上升盘
倾向断层与斜向断层
对于与地层走向基本垂直的断层,以及与地层
走向斜交、倾角小雨90度的断层,当其切过两 翼地层层序正常的褶皱时,背斜核部出露较宽、 向斜核部出露较窄的一盘是上升盘。反之,背 斜核部出露较窄、向斜核部出露较宽的一盘是
断层(fault): 有明显位移的断裂构造
断层要素: 断层面(带) 断盘 断距 上升盘 下降盘
断层基本类型
正断层 (normal fault)
逆断层 (reverse fault)
平移断层 (parallel fault)
断层组合形式
产状大致平行 的一系列正断 层沿同一方向 呈阶梯状
正断层
叠瓦式断层
▲对隧道工程易产生洞顶坍落.
▲对区域稳定性的影响不利.
活断层
第四纪以来仍在活动的断层。 活断层的活动方式: 突然错动(粘滑型)-伴随 地震发生。
缓慢蠕动(蠕滑型)-不直
接产生地震
2.6
地质图的阅读
地质图(geological map)的种类 普通地质图 地形等高线 地貌及第四纪地质图 等高距:同一张地形图 的等高距相等。 工程地质图 其大小根据地形特征和 水文地质图 图的比例尺大小来确定。 地质平面图 平距:两条相邻等高线 地质剖面图 的水平距离成为平距 地层柱状图
不同时期形成的沉积岩岩性往往不一样。
二、地质年代表
年代地层:每个地质时期形成的地层。 地质年代单位 • 宙eon • 代era • 纪period 世epoch 年代地层单位 宇eontherm 界erratum 系system 统serie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内部形态特征
大陆是高出海面的高地,占全球面积29.2%。它 的内部起伏很大,最高点是喜马拉雅山的珠穆朗 玛峰,高度8848米;最低点为约旦河谷地的死海 洼地,高度为-399米。虽然地形高差很大,但大 陆的平均高度只有875米。
按高度分配,以500~8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最大,它占大 陆面积的47.82%;高度200~500米的丘陵次之,占26.8%; 高度0~200米的平原再次,占24.85%;高度小于0的陆地 面积最小,仅占0.53%
教学重点: 1. 海底构造地貌类型与特征 2. 陆地构造地貌类型与特征
第一节 全球构造地貌
一、大陆和洋底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 在海平面之上的正地貌,大洋是低于海平面的负地 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貌结构也有本质差 别。
(一)范围
大陆包括陆地、大陆架、大陆斜坡,其余部分为洋 底,见图。
第一次课
第二章
构造地貌(Structural landform)
珠穆朗玛峰(Photograph by Doug Burbank )
什么叫构造?
构造分地质构造和大地构造 地质构造——如断层、褶曲
第一次课
挤压构造力使原始水平岩层形成 倒转褶曲
长石质脉显示沿断层的拖拉褶曲出现塑性变形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艾里(1855)的观点
艾里(1855)则认为:地 壳下的均衡面不是一个 平面,而是有起伏的。 但均衡面上的物质相同, 只是均衡面的深度不同。 为了平衡,地势高的地 段,插入地幔的部分越 深,而地势低的地方, 插入地幔部分则较浅。
普拉特 J.H.Pratt: 各地地壳的密度 差异通过其厚度来 补偿。均衡面平坦
陆地
>0m
s:29%
大陆边缘 0~-3000m s:16%
洋底
>-3000m
s:55%
(二)大陆特征
大陆(continent):面积广大的陆地。大陆绝大 部分为海水包围并露出海面之上成为陆地,少部 分大陆边缘(水深不超过200米的大陆架)为海 水淹没成为浅海。 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构造地貌单元,地壳的一个组 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双层结构,表层为巨厚而轻 的硅铝层,底层为深厚而重的硅镁层。
第三级称地质构造地貌
规模最小,是叠加在大地构造地貌之上的中小 型地貌,如褶皱山系中的背斜和向斜褶曲地貌, 大洋盆地中的海盆和海岭等等。它们主要是地 质构造被外力作用剥露的结果,因此是“静态” 构造(岩性、产状、地质构造)的消极反映者, 故又称为“静态”构造地貌。
教学目的:
1.掌握构造地貌的三个级别、大陆和洋底特征, 了解大陆和大洋的成因; 2.掌握大陆区与大洋区基本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了解其成因; 3。掌握地质构造地貌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该学说认为:大洋生成的前期出现板块分裂, 产生大陆裂谷,如东非裂谷。以后随着裂谷 的扩大,形成了狭长的海洋,如红海。
再后,海底不断扩张,海洋扩大成为广阔的大洋, 如大西洋、太平洋。在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过程 中,大陆也可能下沉,成为海洋,如现代各大洋 中存在的海底高原,即为沉没时的陆块。如果二 板块互相靠拢时,海洋则逐渐收缩,如欧亚板块 与非洲板块之间的古地中海西部,缩小至现代的 地中海。
洋底
洋底是在水深-2500米(或-3000米)至-6000米以 下的大洋底部,它占全球面积54.7%和大洋面积 77.2%,是地球上最深而规模巨大的凹地,平均 水深为3800米。
世界四大洋情况
在世界各大洋之中以太平洋最深,平均深度为 3940米;北冰洋最浅,平均深度为1117米。
洋底特征
形态特征: 洋底的起伏也很大,如最深的马利亚纳海沟11034米至高出海面4205米的夏威夷海岭的冒纳 罗亚火山,高差达15000多米。洋底次级地貌也 多,有海岭、海底高原、深海丘陵、深海平原 和海底峡谷等等,其规模也很大。 结构特征:由玄武岩构成。
(二)地壳均衡学说
由于固体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 似水面上的冰块一样。地壳厚的地方突出地表 的越高,插入地幔的越深;反之,地壳薄的地 方下部越浅。这就是地壳均衡。 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就认识到了这种地 壳均衡,设计了不同模式来解释。总起来有两 种观点:
英国学者普拉特的观点
英国学者普拉特(1854) 认为,地壳的密度是不均 一的,但地壳下有一均衡 面,且这个面是一个平面。 为了保持均衡,均衡面以 上,密度较小的地段,地 势就高;而密度较大的地 段地势较低。
就世界各大洲而言,南极洲地形最高,平均高度 2200米,欧洲及大洋洲最低,仅340米
(三)洋底特征
洋底是指海平面之下的水底部分,占全球总面积 70.8%。从构造地貌观点看,它又分为大陆边缘和 洋洋底之间的构造过渡带, 水深0~-2500米或0~-3000米,在这里,大陆 型地壳厚度逐渐减小直至尖灭,地貌上靠近 大陆一侧的称为大陆架,而靠洋底一测的称 为大陆坡和大陆基。这三个地段连接起来, 构成了一条上凸下凹形曲线,它也是世界上 规模最大的海底斜坡区。
或若干断层的组合、若干褶曲的组合
一套正断层切断了片麻岩中的长石质细脉 Photograph by Peter L. Kresan
原始水平岩层受挤压后发生的弯曲 的露头(据Phil Dombrwski)
大地构造——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成因联系 的地质构造的组合(阿拉斯加造山带) 判断右下图:是地质构造还是大地构造
最后,当二板块发生碰撞时,海洋则消失, 变为新大陆,如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之 间的古地中海东部,变为现代的喜马拉雅 山大陆。由此可见,海底扩张与板块运动 是大陆与大洋生成、发展或消亡的主要力 量。
全球构造地貌
基础 叠加
大地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的分类系统
根据构造地貌的规模和其形成的内力性质 可分成三个等级: 第一级称全球构造地貌,它是世界上最 巨型的地貌,只有大陆和大洋两大单元。 称为星体地貌。它主要由宇宙性的动力作 用形成。
第二级称大地构造地貌
它是大陆或大洋之内的大型地貌,如大陆内 的褶皱山系和大陆裂谷,大洋中的洋中脊及大洋 盆地等等。它们都是在内力为主的作用下形成的, 是“动态”构造(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积极 表现者,因此又被称为活动(动态)构造地貌。
艾 里 C.B.Airy: 各地地壳的密度相 同,地壳厚度不一, 通过密度较大的地 幔物质来补偿。均 衡面不平坦。
实际情况
地震资料表明,实际情况应当是普拉特和艾里二种观点 的综合,即地壳下的均衡面是有起伏的,不同地段的地壳 物质密度也是不均匀的,要保持陆壳与洋壳的均衡,陆壳 得用较大的厚度来弥补密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壳则 以密度大来补偿厚度小所带来的质量不足。由此可见,二 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均衡的,并由此而造成高 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洋。
Mt. Mckinley沿着最活动的Denali右旋走向 断层的断块分布
红海裂谷——高角度正断层围限的 裂谷,以及清晰可见的尼罗河。
第二章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Structural landform)——是指主要 由岩石圈构造运动而成的地表形态,是地 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也称内营力地貌。 按规模,构造地貌有如下分类: 构造 地貌
二、大陆和大洋的成因
关于大陆与大洋形成的学说很多,其中以均衡说和海底扩 张—板块构造说最为重要。
(一)陆壳和洋壳
地壳位于岩石圈的表层,按结构上的不同可分 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两种。 大陆型地壳厚度大而轻,它不但具有花岗岩层, 而且玄武岩层的厚度也比大洋型地壳大4~6 倍。 大洋型地壳薄而重,它缺少了陆壳所特有的花 岗岩层。这些特点对于大陆和大洋的生成有着重 大影响。
根据W.A.Heiskanen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 %是艾里模式来成,而37%由普拉特模式进行。 二种地壳分别用厚度或密度来取得均衡的,并 由此而造成高起的大陆和低陷的大洋这就解释 了大洋与大陆显体地貌的成因。
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一)新生代岩石圈构造运动的特点: 可分为构造活动带和相结稳定区 三条巨大的活动构造地貌带: 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带 2、地中海— 喜马拉雅构造带
3、洋脊裂谷带
相对稳定区:空间分布与特点:
(二)成因: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地学界对陆地与海洋的成因一直有两 种观点:固定论和活动论。 活动论学派由来已久,在20世纪初德 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解释 海陆分布。但由于种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 到20世纪中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洋 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在海底扩张和 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并用其解释大陆海洋的成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