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分布、特点以及都市生活的情况,同时了解宋元时期我国文化的繁荣,包括书法、绘画、戏曲等方面。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文字描述,又有图片资料,便于学生直观地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脉络有一定的了解。
但宋元时期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发展较为复杂,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产生疑问,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解答。
同时,学生对图片和多媒体资料有较强的兴趣,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分布、特点以及都市生活的情况,掌握宋元时期我国文化的繁荣,包括书法、绘画、戏曲等方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繁荣,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分布、特点以及都市生活的情况;宋元时期我国文化的繁荣,包括书法、绘画、戏曲等方面。
2.教学难点: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繁荣的原因和意义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资料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宋元时期都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分布、特点以及都市生活的情况。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人教版七下历史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我国都市和文化的繁荣。
本节课通过介绍宋代都城东京(今开封)和临安,以及元代大都(今北京)的兴衰,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市的繁华景象。
同时,本节课还重点介绍了宋代的科技进步、文学艺术成就,以及元代戏剧、书法、绘画等领域的发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宋代和元代的历史背景,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具体内容,以及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的深入了解尚显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国古代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宋元时期都城东京、临安和大都的兴衰过程。
(2)掌握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3)了解宋元时期科技、文学艺术成就。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分析宋元时期都市的繁华景象。
(2)采用比较法,分析宋元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特点。
(3)小组讨论,探讨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宋元时期都城东京、临安和大都的兴衰过程。
(2)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3)宋元时期科技、文学艺术成就。
2.教学难点:(1)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繁荣原因。
(2)宋元时期科技、文学艺术成就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文献等资料,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繁荣。
2.比较法:引导学生分析宋元时期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一. 教材分析《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宋元时期我国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教材通过讲述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繁荣景象,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使学生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都市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特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宽视野,提高历史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掌握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特点,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都市和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2.难点: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氛围。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关键信息,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资料。
3.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繁荣景象,引导学生关注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
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
教师逐个讲解北宋东京城、南宋临安城、元大都等都市的特点,以及宋词、元曲等文化成就。
3.操练(15分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特点。
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本组讨论成果。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著名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掌握宋元时期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的变化;(2)了解宋元时期的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3)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4)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1、搜集有关宋元都市生活的历史资料,逐步学会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形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对优秀宋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
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前准备】相关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
教师讲述: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
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学习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宋元时期的城市教师讲述: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展示宋代城市繁华的相关图片。
图片展示《河南开封大相国寺》。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2单元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有哪些?这与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答:(1)主要文化娱乐活动有: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等;(2)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发展是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的基础,推动了市民文化的发展。
2.说一说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作名篇。
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青玉案·元夕》《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清平乐·村居》等。
(四)测:1.(2016·咸宁中考)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B ) A.城市B.瓦子C.勾栏D.邸店2.(2016·南京中考)店铺林立,买卖昼夜不绝。
瓦舍勾栏,终日喧嚣不已。
A.苏轼 B.柳永 C.李清照D.辛弃疾6.元朝剧作家人才辈屈,其中最优秀的是关汉卿。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剧本,其代表作是( A )A.《窦娥冤》B.《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C.《定军山》D.《念奴娇·赤壁怀古》7.元曲四大家有__关汉卿__、__马致远__、__郑光祖__、__白朴__。
这种热闹的城市生活场景,最有可能出现在( D ) A.南朝 B.隋朝 C.唐朝D.宋朝3.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法定节假日。
这些节日早在宋代都有了,那时最受重视的节日是( B )A.中秋节B.元旦 C.元宵节 D.重阳节4.“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描写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姑娘见到陌生人的情景。
这种清新自然且栩栩如生的描写出自( C )A.黄道婆B.班昭 C.李清照 D.武则天5.他才兼文武,曾力主抗金,但南宋统治者的苟安,最终迫使他把自己的爱国报负和满腔忧愤倾注在词作之中,他就是( D )【学生学情和教学反思】集体:个人:。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2课,主要介绍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材通过讲述宋代东京城和南宋临安城的风貌,以及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展示了中国古代都市和文化的繁荣。
本课内容丰富,涉及历史、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古代都市和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对于中国古代文化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理解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的繁荣程度以及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具体成就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风貌,掌握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都市和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宋元时期的都市风貌,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
2.教学难点:对于宋元时期都市和文化成就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3.学具: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以便于合作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宋元时期的都市风貌,如东京城和临安城的图片,引导学生直观地感受宋元时期都市的繁荣。
同时,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宋元时期还有哪些著名的都市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精品教案

教学课题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型新学习目标1.了解宋朝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了解宋朝社会的文化娱乐活动的情况;了解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成就。
2.了解宋词和元曲的艺术成就,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情趣。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和代表人物。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课程标准知道宋元时期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元时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词、元曲的流行。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精品教案1(材料导向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
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1.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
(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史料解读。
材料:瓦子又称“瓦肆”“瓦舍”,吴自牧在《梦粱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5.图片展示。
杂剧演员6.学生根据图片和教材抢答宋元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什么?答案提示:杂剧。
7.看图,学生抢答图片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在宋元时期还有什么节日?答案提示:春节(宋代叫元旦)。
还有元宵节、中秋节等。
8.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学设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和城市文化繁荣。
2.感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奇葩。
教学重点
1.宋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期的都市生活
2.宋词、元曲的主要特点及代表作家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1.演示法2.阅读法3.讨论法与点拨结合
史学名著《资治通鉴》
四、知识检测:
1.宋元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闻名世界的大都市,不包括( )
A.开封B.临安C.大都D.镐京
2.子在宋代城市的盛行,主要是因为( )
A.士大夫的提倡 B.市民阶层壮大
C.农民的需要D.达官贵人需要
3.“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来拜年。……”宋代人过的这一节日是现在的( )
二、新知探究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讲解:其实宋元时期由于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很多大都市,请同学们快速阅读54页繁华的都市生活,看看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哪些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在北宋时的开封,最繁华的地方是哪?
板书: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开封(北宋)—大相国寺
大都市临安(南宋)
大都(元朝)
2.了解繁华的都市生活
多媒体出示:节日和习俗连线,
4.多媒体出示,想一想:
宋代的市民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这与经济的繁荣和城市的发展有何关系?
(二)宋词
1导入: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宋元时期文学艺术也得到飞跃式发展,那是什么艺术?
现在我们先来研究宋词。请同学们阅读资料,思考宋词的特点什么?简要说说发展过程,什么是词牌?代表人物
2.阅读材料
3.小结:宋词的特点、过程、和代表人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了解宋元时期的文
化成就,包括宋朝词人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
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鉴赏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宋代社会生活,认识两宋时期是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时期,
并对我国都市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
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
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
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
的关系。
【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具】胶子、《清明上河图》等相关多媒体、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二、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
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
三、讲授新课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寺庙内外人流如潮。
2.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
其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3.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包含了说唱、杂技、歌舞、傀儡等技艺在内。
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盛起来,后传人南方。
4.今天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
讲授此节内容要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生活的繁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
大表现。
关于瓦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也可以根据教学的进度,考虑是否要求学生分析具体有哪些方面的文体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引导学生思考:宋代市民生活的特点有哪些?
教师归纳:随着南方政治的相对稳定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宋代的城镇也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商业的活跃、城市格局的突破都反映出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城市的发展、变化和繁荣不仅对市民的衣食住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
关于节庆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1.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词到宋代有较大的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宋代的词人层出不
穷,杰出的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3.重要的词人
(1)苏轼:北宋文学家,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献。
他改进了词的创
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髙了词的格调。
他的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收到引人人胜激发情感的艺术效果。
播放视频,欣赏《念奴娇.赤壁怀古》。
共同体会该词的特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歧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醉江月。
生:笔力纵横,豪迈奔放,可说是英风豪气,高唱人云。
开创了一代豪放词人的先锋,达到了无事不可人、无意不可言的境界。
师:全篇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撼人心魄,为宋词开创了全新的境界,被誉为“千古绝唱”。
吟诵这壮美的词句,谁能想到苏轼已经被贬到黄州,正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2)李清照:中国古代著名的女词人,词风委婉、细腻、清秀,她的作
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的作品则充满了血和泪,通过对个人流离不定生活的描写,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深沉的忧患情怀,在当时就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昨夜雨硫风骤,农睡未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裳依旧。
知否?
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师: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
词人禁不住连用
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3)辛弃疾:南宋词人。
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
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抒情、写景、叙事、议论,气势磅礴,震撼人心,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欣赏《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体会词风与苏轼风格的相似之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坐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师:风格豪放,慷慨激昂,气势雄壮。
这首词,抒写了他梦寐以求、终
生不变的抗敌救国的理想,抒写了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三)元曲
1.元朝戏剧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
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元代最优秀的戏剧家是关汉卿,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
与他齐
名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王实甫等。
关、马、郑、白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结合P58《相关史事》了解《窦娥冤》的大致内容。
教师可补充介绍
《窦娥冤》被列为十大悲剧之一,而关汉卿也被确认为世界文化名人。
四、课堂小结
浩瀚的史学,意境悠远的宋词,感天动地的元杂剧,不仅仅让我们领略了宋元文化的风采,也感受了前人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人格魅力,深刻理解了成功的艰辛。
同时在李清照、辛弃疾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中陶冶了情操,提纯了我们的灵魂。
古人已经为我们做出了表率,看今朝展未来,还看吾辈!相信同学们定会奋发努力,再创辉煌,实现民族化,伟大复兴!
【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