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卷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试卷

人教版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最终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是在A、禹B、舜C、夏启D、商纣2. 在分封制下,诸侯在其领地所具有的权利是①镇守疆土②设置官员③建立武装④征派赋役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关于分封制的表述,最准确的是A、体现了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关系B、体现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关系C、体现了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关系D、体现了官僚机构对人民的压迫关系4.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5 .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
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①周王室—-周王室正妻所生之子②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③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④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A.①②③④B.①②③C. ①③④D.②③④6. 《史记·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这反映了当时A. 周室衰微,王命不行B.尊王攘夷,大国争霸C.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D.列国内乱,诸侯兼并7.“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诸侯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
8.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是A.制定律例B.推行郡县制C.强化中央机构D.统一文字9.秦朝形成了丞相制度,秦朝的丞相的具体职责是①“掌丞天子,助理万机”②执掌群臣奏章,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③在中央各官职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④名义上掌管兵权,实际上由太尉“掌武事”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10. (2007 广东卷单科)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检测试题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检测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
共50分)1.天干地支是中国先民较早掌握的初步的天文历法知识。
商代君主多以天干为名,如太甲、盘庚等,这体现了商朝()。
A.天干地支知识已经在群众中普及B.王权的自我神化C.董仲舒“君权神授”观念的巨大影响D.经济繁荣,文化发达2.西周时期,对墓葬用品的规定十分严格,如规定“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
材料反映的问题是()。
A.西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B.西周的青铜器数量比较少C.西周的冶铜业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3.秦朝修建成阳,运用了天体观念。
把渭河比做天体的银河“天汉”,把各座宫殿比做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
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
从咸阳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
A.皇位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4.公元前206年,刘邦大军攻入咸阳,整个成阳城被付之一炬。
颇具远见的萧何努力将宫廷保存的地图、书籍保护下来,为日后战争、治国提供了依据。
上述历史物件在秦朝时应由谁掌管()。
A.皇帝B.丞相C.御史大夫D.郡守5.2007年1月8 H,备受关注的安徽六安西汉诸侯王墓的墓主被确定为西汉六安国第一代“六安王”刘庆。
根据文献记载。
六安在西汉时为六安国封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封胶东康王之子庆为六安王(共王),历五代,王莽时绝。
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A.分封制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B.西汉初年,为了巩固统治,曾先后分封了大批刘姓诸侯王C.分封制是西汉初主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到汉武帝时仍在延续D.“六安王”刘庆应该没有军政大权,只衣食租税6.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D.皇权不断加强7. 与秦朝相比,两汉时期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是()。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含解析)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综合检测题(含解析)一、挑选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X•福建厦门高一期末考试)据甲骨文记载,商王“宣传‘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
这反应了商代()A.王权与神权相结合B.按血缘亲疏分配权利C.权利向皇帝高度集中D.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解析:选A。
材料中商王将自己说成“帝”神之后,这是为了神化王权,反应了商代将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触及按血缘亲疏对政治权利进行分配,故B项毛病;商朝政治权利分散,皇帝称谓也不符合史实,故C项毛病;材料不能看出开始确立“家天下”制度,故D项毛病。
2.(202X•湖北荆门高一期末考试)梁启超认为:“中国历成心义的革命之一的周朝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
”周朝打破了“部落政治”的举措是()A.实行分封制 B.实行宗法制C.实行禅让制D.实行郡县制解析:选A。
部落体制下,各部落具有很大的独立性,西周大规模推行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从而“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故A项正确;宗法制是为解决贵族在权利、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而实行的制度,与材料信息无关,故B项毛病;禅让制终结于夏朝,故C项毛病;郡县制在秦统一之后才大规模推行,故D项毛病。
3.(2015•浙江学考)周灭商后,以崭新的政治风格实行统治,“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
”形成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基础主要是()A.宗法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察举制解析:选A。
材料“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体现天子为诸侯之君主。
由此判定这种政治风格的制度为分封制,而分封制是以宗法制为基础,故A项正确。
4.(202X•湖北黄石有色一中高一月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朝议裁决 B.集权独断C.世袭传承 D.政务繁忙解析:选B。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1练习:第一单元 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先秦时期祭祀活动按照一定亲疏贵贱规则,通常情况下宗族地位高的政治权力也高。
但后来《礼记》记载中出现了宗子只是士而平民却成了政治地位较高的大夫的现象,这种情况下祭祀顺序不好安排。
这种局面()A.说明祭祀活动是封建迷信B.巩固了分封制度C.表明宗法制度已被破坏D.导致平民将相大量出现答案:C解析:材料中宗子是士,而平民却成为大夫,宗子政治地位低于平民,这与祭祀活动中宗子高于平民的宗法次序相冲突。
这反映出宗法制已被破坏。
2.《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礼记”“诸侯”“诸伯”“诸子”以及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这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关,故A项正确。
三公九卿制始于秦朝,故B项错误;郡县制不是贵族政治,故C项错误;郡国并行制属于西汉时的地方行政制度,故D项错误。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对于官吏的任用,一般都以俸禄制度代替过去的食邑制度。
俸禄制度的实行在当时的主要影响是()A.推动商品经济发展B.肯定郡县制的进步性C.促进分封制的瓦解D.有利于国家选拔人才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称为食邑。
食邑制是分封制的产物。
战国时各国任用官吏时给予官吏薪俸的制度促进了分封制的瓦解,故本题选C。
4.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评论说:“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下列材料信息的本质理解,最准确的是() A.肯定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B.肯定了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作用C.敏锐地指出了分封制的弊端D.指出了分封制与郡县制的本质区别答案:B解析:依据“无尺土之封”,可知是指秦朝的郡县制,“使后无战攻之患”则是对郡县制的肯定。
(完整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测试题

淄川中学高2016 级第一次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 分)1、据说周公东征以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建”,准确的说指()A、委任官职B C、进行分封D ,“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 。
材料中的“封、严密监视、将他们变为地主2、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子女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 ,这一消息引起社会的热议。
影响今天中国人观念行为的古代政治制度是()A 、王位世袭制B 、分封制C、宗法制 D 、禅让制3、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的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来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亲属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 、建立了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B、具有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特点C、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截然分开D、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4、秦朝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山东地域上主要有齐、琅琊等郡,当时烟台属齐郡管辖,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当时郡守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B、郡守是齐郡最高的行政长官C、烟台是齐郡郡守的封地D、齐郡无权任命辖区内的县令5、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个阶段。
从封建到帝制是第一次转型。
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A 、由“公天下”到“家天下”B 、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C、由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D、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6、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突出说明()A、秦始皇非常勤政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7、中外朝制度的形成反映了()A、三公九卿制的废除B、地方势力的削弱C、决策中枢的转移D、外戚和宦官专权8、《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
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生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检测题(附答案)

高一历史第一学期第一单元检测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10年央视春晚成龙深情演唱《国家》,歌曲将国的强大与家的祥和完美呈现,诠释了国与家的血脉相连,让亿万中国人在感动之余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古代把“国”与“家”结合起来的制度是(A.王位继承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 史学家张萌麟先生在《中国史纲》中写道:“武王所肇创、周公所奠定的‘封建帝国’,维持了约莫七百年。
”与这里的“封建帝国”直接相关的政治制度是()A、父系家长制B、禅让制C、分封制D、皇帝制度3.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
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4.春秋时期,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失去军事力量 B.周天子将权力下放到诸侯国C.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地位 D.诸侯国帮助周天子巩固地位5.史载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维系封建制度的运作。
有百世不迁的大宗,有五世则迁的小宗。
如以周封伯禽于鲁国,鲁国内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国为例,以下有关封建与宗法关系的说明,何者最为适当?()A.周天子为鲁国大宗,鲁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鲁国国君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鲁国国君则是鲁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鲁伯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6.《三字经》写到:“同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分封制②宗法制③礼乐制度④中央集权制度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7.“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反映了()的来历A. 上古天神名号B. 上古部落和部落联盟首领称呼C. 先秦王朝统治者称呼D. 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称谓8. 右图是秦朝政府的基本组织模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教版⾼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做历史试题不仅是对学⽣知识掌握的⼀个考查,通过试题卷的检测,还能找出他们在学习上的⼀些遗漏的地⽅。
所以,你准备好了做这⼀份试卷吗?下⾯是店铺整理的⼈教版⾼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练习试题以供⼤家去学习。
⼈教版⾼中历史必修⼀第⼀单元练习试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中国⼈对与⽗母同辈的称谓⾮常多,⽐如有“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这种现象应该受中国古代哪种制度影响最⼤A.分封制B.宗法制C.等级制D.礼仪制 2. 《三字经》中写道:“周武王,始诛纣,⼋百载,最长久。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周朝的政治⽂化具有惊⼈的延续性和稳定性B.“天下共主”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C.“天⼦封诸侯”打破⽅国⾎缘界限D.宗法制度有利于构筑国家的向⼼⼒ 3. 西周⽴国,以封建制度为⽀柱,政治秩序仰赖封建制度来维持。
我们对于周代封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宗法关系是封建制度的基础 B.与周王室⽆⾎缘关系者,被排除出封建对象之外 C.诸侯受封以后仍维持与周王室的关系 D.统治权⼒与⼟地依贵族阶级⾼下⽽逐层分割 4. 分封制与宗法制最突出的相同特点在于它们A.都服务于周王巩固统治的需要B.都以⾎缘关系为纽带C.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D.都对后世产⽣深远影响 5.分封制在周初和周后期的结果截然不同,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B.⽣产⼒的发展C.诸侯争权夺利D.⽣产关系的变化 6.下列关于赢政改“王”⽽称“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神化皇权B.效法古代明君C.君主集权D.有体现专制主义的倾向 7. 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左右各有⼗⼆字铭⽂:“‘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
”将帅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后⽅能⽣效。
上⽂“右在”后⾯的”----------“应是: A.皇帝 B.太尉 C.御史⼤夫 D.丞相 8.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 为之郡⾢,废侯卫⽽为守宰(宰:县令)……此其所以为得也。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历史第一单元试卷.doc

为统一岭南,加强军事运输,秦朝开凿( 五尺道 B 、灵渠C 、直道 秦朝中央主管军事的官职是( ) 卫尉 B 、廷尉 C 、太尉) D 、长D 、少秦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已,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朝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措施是( )A 、焚书坑儒B 、北击匈奴C 、推行郡县制D 、修筑长城 7.西汉、唐朝、宋朝、元朝最高行政区划分别是()A 州、府、路、省B 道、州、路、县C 州、道、路、行省D 省、路、道、州4、 A 、 5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使周朝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的制度是(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宗法制2、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A 、分封制B 、嫡长了继承制C 、庶了继承制D 、世袭制3、 “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
”(《汉书》)该文表明班固认为秦统一的意义是( )A.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B.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使人民有了从事生产的安定环境&在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中,最为典型地体现了愚民政策的是( )A.推行郡县制B.颁布“挟书律”C.实行土地私有制度D.实行三公九卿制9. 秦朝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进步作用,不包括〈)A.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C.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D.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10. 汉朝实行一套比秦朝更为严密的监察制度,这个监察制度就是() A.刺史制度B.察举制度C.三公九卿制度D.设立“中朝”机构11. 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设立三省,分散相权C.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12. 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 )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13. 唐赵嘏诗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第一单元检测卷出题人:罗素颖审题人:郭冰冰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782 年,幽王继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隧大鼓,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了()①幽王荒淫无道②分封制下,各诸侯王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③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④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国必须服从周王室的政令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2.2008年10月28日,孔子家族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子第77代长孙孔德成在台北慈济医院病逝。
“衍圣公”是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各朝皆置,孔子家族从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第46代起,由嫡长孙世袭“衍圣公”爵位。
这种爵位世袭制源于我国的()A、宗法制B、分封制C、君主专制D禅让制3.下图是陕西省长安县普渡村出土的编钟,它是周朝贵族在举行祭祀、宴享等活动时使用的主要礼乐器。
周朝制定各种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A.作为各级贵族的生活准则 B.作为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工具C.作为惩罚违礼贵族的依据 D.作为统治阶级的娱乐享受4.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有关秦始皇“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效法古代名君C.是君主集权的产物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5.有人称赞秦始皇说“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曾有,五帝所不及”。
晋朝有人指责他“无道”、“视杀人如狗彘”。
明朝思想家李贽则说“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拆,掀翻一个世界,是圣是魔,未可轻视”。
但无可否认秦朝的统一,对后世所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A.结束了诸侯割据称雄的政治局面B.使全国有了统一的法律制度C.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基础D.拓展了疆域,使秦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6.秦朝建立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组织,不仅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而且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这套机构的特点包括()①分工明确②互相配合③互相牵制④皇权集中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7.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郡国并行制的相同点是( )A.都是中央集权制 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的 D.都随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8.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以下有关表述错误的有( )A.这一制度开始于隋朝B.是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C.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D.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9.《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年)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削弱了中央集权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10.监察制度的存在,使中央权力不断得到加强。
下列官职或机构不具有监察职权的是()A.御史大夫 B.通判 C.按察司 D.军机处11.明成祖设内阁,作为其侍从顾问;康熙皇帝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任职。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A.明成祖和康熙帝处于危机境地B.明清重视翰林院学士C.翰林院学士享有特权D.二者都是强化专制皇权的产物12.人才的选拔与官吏的任命直接关系到政权的巩固,历史上选官和用官制度的变化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下列选官和用官制度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科举制②察举制③九品中正制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13.西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A.中央机构B.皇帝权力C.地方行政制度D.独尊儒术14.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害,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B.设参知政事为副相C.设三司使管理财政D.派遣文官做知州15.行省制度是自元朝以来实行的一种重要的地方行政体制,下列关于行省制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清朝在继续实行这一制度的同时,在地方管理上又表现出更多的灵活性B.行省长官是由中央委派的C.明朝时期进一步强化了行省的职能和权力D.是元朝为进一步加强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开始设置的16.某学校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想了解江西省和浙江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
研究发现,这两省在古代分别隶属于“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
“江西行省”和“江浙行省”这两个行政设置,最早应该出现在()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17.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A.尚书省B.吏部C.门下省D.中书省18.电影《女驸马》中有这样的一段唱词,“为救李郎离家园,谁料皇榜中状元”,这指的是哪一级科举考试()A.乡试 B.会试 C.院试 D.殿试19.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姮,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
这件事情反映出()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20.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21.下图是清政府首次发行的邮票“大龙票”,请推断邮票取名“大龙”的主要原因是()A.龙是皇室的象征,代表皇权至高无上 B.龙有霸气,代表中国的强盛C.军机处建议,皇帝审批 D.龙是中国最古老的图腾22.皇帝见丞相到,起立施礼后才坐下,礼官在旁则高唱赞曰:“皇帝为丞相起”。
上述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A.西汉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23.“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相始也。
”这句话中的“高皇帝”应该是指()A.汉高祖 B.唐高祖 C.宋高宗 D.明太祖24.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后,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官制是()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25.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26.从明初废除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这一变化表明()A.皇权日益加强 B.皇权、相权矛盾日益加剧C.皇权代替相权 D.皇权与相权协调27.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①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②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③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A.秦、唐、元B.汉、宋、明C.秦、元、清D.秦、唐、明28.图1和图2是清朝军机处和军机处内景。
其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图1 图2A.决定军国大事 B.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C.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 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29.乾隆皇帝时期显赫一时的巨贪和珅,在乾隆帝逝世五天后就被嘉庆帝下谕宣布革职、下狱、抄家,还被列出犯了20条大罪,其中有“昨将和珅家产查抄,所盖楠木房屋,僭侈逾制,其多宝阁,及隔段式样,皆仿照宁寿宫制度,其园寓点缀,与圆明园蓬岛瑶台无异,不知是何肺肠,其大罪十三。
”该材料反映了()A.和珅生活腐化 B.清朝皇权的独尊及君权至上C.和坤犯上作乱 D.嘉庆帝励精图治和整肃纲纪30.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同时存在的中央机构有()①内阁②议政王大臣会议③南书房④军机处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③④二、材料解析题31.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10分)材料一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刘敬先、殷孝祖(《宋书》),蔡兴宗(《南史》),裴安祖(《北史》),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清史稿》)。
材料二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常常会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作者在文章中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
这种现象就是避讳,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愿直呼其名。
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
请回答:(1)据材料一,当时人的起名深受什么制度的影响?(2分)(2)据材料二,你怎样看待“避讳”这一社会文化现象?(4分)(3)江西临川某中学历史探究小组在阅读某文献时发现一则史料:宋时有州官田登,自讳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
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
”时人讥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为什么田登将“点灯”改为“放火”?(2分)这种做法或历史现象对历史研究造成了什么影响?(2分)32.阅读下列材料(12分)材料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
李白:“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自秦始皇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后,历代都设置宰相作为皇帝的助手,参与国家大事决策,处理全国政务。
《新唐书》记载:“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材料三清代一位军机大臣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秦王”指谁?主要反映了“秦王”的哪一功绩?(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宰相的主要职责。
(2分)在君权与相权关系的处理上,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分)(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军机大臣的职责(2分)(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3分)33.(18分)选拔官吏,招揽人才是关乎历代政权盛衰兴亡的大事,古代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变化明显呈现出几个阶段。
回答以下问题:(1)“与分封制相适应….. 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很大的不同。
…….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依据材料说明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
这种制度是何时被废止的?(4分)(2)汉至唐在选官标准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
(8分)(3)“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逐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等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