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坡位土壤水分特征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果园的土壤水分特征分析

t n p e e t n o vo sh se e i n t r .Th olmos u e c n e t a d rv ra in wi h i i r s n sa b iu y t r t a u e o c esi it r o t n ,h d a wie a ito t t edf h —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 , 陕西 杨陵 720) 110
摘
要: 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 区坡面果 园为对 象, 通过测定阴坡 、 阳坡、 半阴半阳坡坡 面果 园不同部
位土壤的储水量, 分析果 园土壤水分空间、 时间变异性, 以及土壤水分亏缺程度 。结果表 明, 坡面果 园0 -0 m 土壤水分贮量为 34 7 -20c - 1 . mm, 于坡地 2. ; 低 8 8, 土壤储水量受降水的影响呈现年际波 9 5
Ab ta t o l t rc a a tr r fe o lx,t i p p rp e e t e fa wo k o h ol t r sr c :S i wa e h r ce sa eo t n c mp e h s a e r s n san w r me r n t es i wa e
An l sso o lM osu eCh r c e fDr c a d o l n l g o s a y i n S i it r a a tro yOr h r n Hi y a d Gu l Re in l y
o h o s a e u n t e L e sPlt a
cn i o as eta io a a ay i meh di p at e oiu taetetmp rl L p t l ait na d o dt n, l t dt n l n lss to rci dt lsrt h e o a 8 ai r i n i oh r i S c l s av a o
甘肃陇东地区坡改梯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

甘 肃 水 利 水 电 技 术
Ga s W a e n e v n y a d H y r po rTehnoo y n u tr Co s r a c n d o we c lg
Vo .7, . 1 4 No9 S p ,0 1 e .2 1
测定 , 示 坡地 与梯 田土壤水 分 的差异 性 , 该 区农 揭 为 业 生态 和 经济 可 持续 发展 提供理 论依 据 。
2 研 究 方 法
1 4 9. 0 9 mm. 0 8年 降 雨 量 5 4. mi 的布设 如 表 1 列 , 试 所 试验 区总 的 概况 是坡 地 的分 布 比梯 田高 。
・
生态 工程 ・
甘肃 陇东地 区坡改梯 土壤水分 动态变化特征
祁 怀 平
( 肃 省水 土保持 科 学研 究所 , 肃 兰 州 甘 甘 702 ) 300
摘要: 通过 对 泾川县城 关 乡的坡 改梯研 究 , 结果表 明 : 裸地 土壤 水分 变化 受降雨影响较 大 , 在不 同时段表现 形 式不
22 试 验 区 概 况 _
试验 区位 于 泾 J 县 城 关 乡 土 窝 子 村 。 半 湿 I I 为 润 半 干 旱 区 , 均 降 水 量 5 99 m 年 均 蒸 发 量 年 4 . m, 13 58mm, 燥度 为 1 7 年 均 气 温 1 8 . 干 . , 4 0℃ , 日照 年 时 数 23 68h 1 . ,太 阳 辐射 量 1 57k/m ,无 霜 期 2. J 2 c 1 5d 试 验 期 内 ,o 7年 降 雨 量 3 38mm, 发 量 8 , 20 5. 蒸
速 下降 , 田与坡地的差异也逐 步增大 , 物收获后进入 蓄墒期 , 梯 作 土壤 水分 的差异又逐 步缩小 , 梯田甚 至超过坡地 , 特别是夏 作物小麦 , 胡麻地 土壤 水分的变化大于秋作物 洋芋 , 而且梯 田大于坡 地。梯田与坡地土壤水 分横 断面分布
砒砂岩区典型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Science o£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第19卷第1期2021年2月Vol. 19 No. 1Feb.2021砒砂岩区典型坡面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辛军伟尚振坤1,王俊鹏1,朱世雷1,甄 庆23,张兴昌心,马炳召2」(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712100,陕西杨凌;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712100,陕西杨凌;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712100,陕西杨凌)摘要:土壤水分是水文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重建和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影响因素。
探明坡面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植被重建具有指导意义。
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坡面土壤水分的分布规律、变异特征和空间结构。
结果表明:1)坡面0~ 200 cm 土壤平均含水量介于9. 93% ~13. 88%之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各层土壤水分均为中等程度变异,变异系数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减小趋势。
2)坡面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的差异与坡位有关。
浅层土壤水分坡中和坡下高于坡上,而在60 cm 以下正好相反,土壤水分坡上高于坡下。
3)高斯模型和球状模型能拟合大部分土层的空间结构,除60-80 cm 土层以外,其他土层土壤含水量均为强空间依赖性。
4)最小变程为15.60 m,可以为后续样点布设提供参考依据。
该研究结果有助于了 解砒砂岩地区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对该地区土壤水资源评价和植被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0 ~40 cm 土层坡中和坡下的土壤含水量比坡上高,坡下和坡中更有利于植被的恢复。
关键词:土壤水分;植被重建;空间变异;深剖面;砒砂岩区中图分类号:S15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2673(2021)01 -0052-08DOI : 10.16843/j. sswc. 2021.01.007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oisture on a typical slopein the feldspathic sandstone area of Inner MongoliaXIN Junwei 1, SHANG Zhenkun 1 ,WANG Junpeng 1 ,ZHU Shilei 1 ,ZHEN Qing 2-3,ZHANG Xingchang 1,2,3, MA Bingzhao 2,3(1. College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 712100, Yangling, Shaanxi ,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Agriculture on the Loess Plateau ,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Northwest A&F University , 712100, Yangling, Shaanxi , China ; 3.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 712100, Yangling , Shaanxi, China )Abstract : [ Background ] Soil mois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ydrological cycle , and significantlyinfluences vegetation recover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estoration in arid and semiarid area. Understand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oisture on the slope is crucial for vegetationrestoration in the feldspathic sandstone area, which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border of Shanxi ,Shaanxi , and Inner Mongolia in the north of the Loess Plateau. [ Methods ]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revea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oisture , and 0 - 600 cm deep layer soil moisturesamples were obtained by soil drill sampling. Soi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10 cm intervals in the surface0-20 cm layer , and 20 cm intervals under 20 cm layer , and totally 862 samples were obtained . Classical收稿日期:2020-01-16修回日期:2020-02-13项目名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鄂尔多斯高原砒砂岩区生态综合治理技术” (2017YFC0504504)第一作者简介:辛军伟(1994—),男,硕士研究生。
从山顶到低平洼地土壤分布规律

从山顶到低平洼地土壤分布规律一、概述土壤是地球生命的基础,它是植物生长和生态系统运行的重要资源。
土壤的分布规律对于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就从山顶到低平凹地土壤分布规律展开探讨,以期加深对土壤形成、分布和利用的认识。
二、山顶土壤的特点与分布规律1. 山顶土壤的特点山顶土壤受气候、地形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 层次少,土壤薄- 通透性好,透水性强- 水分持留能力差- 酸度较高- 富含有机质2. 山顶土壤的分布规律山顶土壤分布规律受地势、气候和植被的影响,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高海拔地区多为高原土- 温带地区山顶多为森林土- 雨量充沛地区山顶多为铁铝土三、山坡土壤的特点与分布规律1. 山坡土壤的特点山坡土壤受坡度、土层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 厚度适中,层次分明- 适度保水保肥- 通气性良好- 酸碱度适中2. 山坡土壤的分布规律山坡土壤分布规律受地势、水土流失和植被的影响,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阴坡多为森林土- 阳坡多为红壤- 中低海拔地区多为黄壤四、低平凹地土壤的特点与分布规律1. 低平凹地土壤的特点低平凹地土壤受地势、气候和水文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以下特点:- 厚度较大,层次复杂- 蓄水保肥能力强- 通气性差- 酸度较低2. 低平凹地土壤的分布规律低平凹地土壤分布规律受地形、水文和植被的影响,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河流堆积区多为泥土- 湖泊周围多为湖滨土- 低洼地区多为潮土五、结论从山顶到低平凹地,土壤的分布规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特点和性质也差异明显。
深入了解土壤的分布规律,不仅对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还可以指导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的规划和布局。
在实践中,需要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植被和水文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六、参考资料1. 李大燕, 张克尊. 我国土壤分类要则[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4.2. 姚崇义, 肖铁军. 我国土壤地球化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8.3. 朱锡康, 林英俊. 我国主要土壤——地形、地质、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2.以上文献为本文撰写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
坡面土壤水分研究综述

宁夏农林科技,Ningxia Journal of Agri.and Fores.Sci.&Tech.2023,64(08):42-45基金项目:宁夏重点研发计划(引才专项)(2022YCZX0054),宁夏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示范课题(NGSB-2021-14-01、NGSB-2021-14-02、NGSB-2021-11-06),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2021FRD05020),宁夏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9AAC03148),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批“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项目“宁南山区山杏树干液流密度及蒸腾量研究”。
作者简介:王会平(1976—),男,宁夏彭阳人,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农林建设。
*为通信作者。
收稿日期:2023-05-14坡面土壤水分研究综述王会平1,韩新生2*,徐秀琴3,胡永强31.宁夏彭阳县茹河林场,宁夏固原7565002.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宁夏防沙治沙与水土保持重点实验室/宁夏生态修复与多功能林业综合研究中心,宁夏银川7500023.宁夏固原市六盘山林业局,宁夏固原756401摘要:坡面是生态水文过程研究、植被结构优化调整、陆表过程深入理解的基本空间单位,其土壤水分变化格局和动态特征明显。
笔者阐述了土壤水分坡面变化的规律,即由坡顶到坡底,土壤水分基本表现为逐渐升高、持续降低、先升高后降低、先减少后增加、波浪状等变化规律。
分析了导致土壤水分坡面变化或坡位差异的主要原因为土壤因子、地形特征、人为活动、土地利用、气候变化、植被要素等,且土壤水分坡面变化规律在不同水文年份、不同季节、不同土层存在差异。
并论述了相关研究的不足,以期为此类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土壤水分;坡面变化;坡位差异;影响因子中图分类号:S1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4X (2023)08-0042-04doi:10.3969/j.issn.1002-204x.2023.08.012A Review of Slope Soil Moisture ResearchWang Huiping 1,Han Xinsheng 2*,Xu Xiuqin 3,Hu Yongqiang 3(1.Ruhe Forest Farm of Pengyang County,Pengyang,Ningxia 756500;2.Institute of Forestry and GrasslandEcology,Ningxia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Sand Control and Soil Conservation in Ningxia/Ningxia Research Center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Multifunctional Forestry,Yinchuan,Ningxia 750002;3.Liupan Mountain Forestry Bureau,Guyuan,Ningxia 756401)Abstract Slope is a fundamental spatial unit for studying ecohydrological processes,optimizing vegetation structure,and understanding land surface processes.The pattern and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moisture on slopes are distinct.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gularities of soil moisture changes on slopes.From the slope top to the slope bottom,soil moisture generally exhibits patterns of gradual increase,continuous decrease,increase followed by decrease,decrease followed by increase,and wave-like changes.The main factors causing soil moisture changes or slope position differences include soil properties,topographic features,human activities,land use,climate change,and vegetation factors.Moreover,the patterns of soil moisture changes on slopes vary in different hydrological years,seasons,and soil layers.The review also analyzes the shortcomings of relevant research,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ture studies in this field.Key words Soil moisture;Slope changes;Slope position differences;Influencing factors42王会平坡面土壤水分研究综述土壤水分作为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的纽带,对大气—陆表—土壤相互作用有很好的调节作用,还能影响天气过程与气候变化[1],是土壤—植物—大气联系体中水分循环与能量流动、生态系统水文与生物化学等相关过程的重要影响因子[2-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研究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研究黄朗1,2,3王醒1,2,3黄卉1,2,3方荣杰1,2,3(1.桂林理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环境污染控制理论与技术重点实验室;3.桂林理工大学岩溶地区水污染控制与用水安全保障协同创新中心,广西桂林541004)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3-5366.2020.06.02摘要:以喀斯特地区典型峰丛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为例,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方法,应用Van-Genuchten模型研究灌木林地、橘子园地、西瓜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析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持水性能。
结果表明:喀斯特典型峰丛坡地土壤黏粒含量和密度大小依次为西瓜耕地>橘子园地>灌木林地,总孔隙度则呈相反趋势。
灌木林地土壤持水量显著高于橘子林地和西瓜耕地,且与坡位高低呈正比。
土壤持水能力与黏粒含量、土壤密度呈正相关趋势,与土壤总孔隙度呈负相关趋势,与坡位呈负相关趋势。
西瓜耕地的持水能力最强,橘子园地其次,灌木林地最弱。
土地利用类型是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主要影响因子。
关键词:喀斯特;土地利用类型;Van-Genuchten模型;水分特征曲线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全球喀斯特的集中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滇、黔、桂3省区,面积约33.6万km2,由于其二元结构特征,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1]。
生态环境变异敏感度高,稳定性差,成土缓慢导致土层浅薄且分布不均,地表与地下并存的二元结构导致雨水和地表水强烈渗漏,地表生境处于长期干旱状态。
土壤水是陆地植物赖以生存的原动力,也是提高农业生产种植的驱动力。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是描述土壤水分能量和数量的关系曲线,反映了土壤水基质势与土壤水含量的函数关系,对研究土壤水滞留与运移有重要作用[2,3]。
很多学者已经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表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受到多重影响因子的制约,其中包括土壤颗粒的机械组成[4,5]、密度[6]、土壤结构[7]3大主要理化性质。
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也日益加深。
土壤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因此它的分布规律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1:土壤的基本结构土壤主要由层状岩石和颗粒组成。
其中,最常见的是粒径大小不同的沙子、砾石和黏土等物质。
土壤中水分含量的分布差异很大。
例如,在干砂土区,水分往往会积聚到底层,而在湿沙质土区,水分则多集中在表层。
此外,各种类型的土壤还具有各自独特的结构特征。
根据土壤的种类和质地,可以将其分为:壤土、粘泥质土壤和砂质土壤3类。
2. 不同类型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含量分布特征从表征方式来看,水热条件不同的土壤分布也有明显区别。
比如,在沙漠环境下,地表较干燥,降雨强度较强,所以蒸发量大,导致水源稀少;反之,在潮湿环境下,由于植被稀疏,雨水容易渗入地下,造成水分丰富。
另外,随着降水量不同,不同土地上水量也有所差别。
一般来说,湿润地区地面越湿润,其含水率就越高。
2:不同类型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含量分布特征不同类型土壤中水分和养分含量分布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1、干旱地区土壤的含水量变化较大,因此可以通过对剖面上的不同位置进行测量来分析其分布规律。
2、湿润地区土壤含水率较低,但由于排水不良或渗透作用弱而容易受侵蚀。
3、中性或微酸性土壤水分集中在表层,以毛细管水为主,利于植物吸收利用;盐碱地土壤则易被碱性物质所侵蚀。
3:利用各种方法对土壤进行测量土壤的水平分布规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水分、养分和温度。
1. 湿度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这些水能使空气湿润,并具有保温作用。
当天气干燥时,土壤会产生大量蒸发,使水分不能被植物利用。
2. 营养土壤中含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营养物质,如氮、磷、钾等元素,它们都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物质。
3. 温度土壤受气候影响很大,它不仅受到自然因素(包括风、雨、雪)的侵蚀和改造,而且还受人为因素(包括农业措施、生产过程控制以及人工管理等)的影响。
尽管现在关于土壤水平分布的研究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是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可以得出一个更加合理的结论。
太行山干旱山区不同人工林土壤水份特征

太行山干旱山区不同人工林土壤水分特征摘要为了了解不同林分土壤水资源的变化规律,为太行山干旱山区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结果表明:1)各种林分类型的土壤容重、孔隙度和渗透速率等表征土壤水文物理性质的指标,明显好于无林地,其中混交林好于纯林. 2)在旱季和雨季,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大部分要分土壤含水量呈现递减趋势,其变动幅度小于无林地。
3)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森林类型土壤饱和持水量逐渐减小;混交林表层土壤蓄水功能最好,其他林分各层次差异较小;在涵养水源和水分有效性方面,混交林优于纯林。
关键词太行山;干旱山区;人工林;土壤水分:土壤入渗;土壤孔隙度土壤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具有积极意义。
土壤水分是流域水量平衡乃至地区水文循环中的重要因子,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最有影响的因素之一。
随着SPAC概念的产生,有关土壤水分研究的基本概念和内容都有很大的突破和深入。
在土壤水分研究中,中国对西北地区水分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在北方石质山区,也有较多关于森林涵养水源功能和土壤水分的研究;但涉及太行山干旱山区不同林分土壤水分特征的研究报道不多,因面相对缺乏林分合理经营管理的依据。
太行山地区是华北平原及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但由于该地区干旱土薄、林分破坏严重,植被覆盖率下降;同时,近年来的各种开发建设活动日趋频繁,将具备一定水土保持功能的自然地理环境加以人为强制性改变,降低了水源涵养能力,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太行山干旱山区土壤水资源日趋缺乏;因此尽快重建山区森林植被并充分发挥其水源涵养功能,成为改善太行山区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此,我站对现有人工林的土壤透性能、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贮蓄水分能力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不同林分土壤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在干旱的气候、土壤环境中为林木的生长创造出相对比较适宜的土壤水环境,使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也能建立起相对稳定、生长快速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提高经济林的产量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卷 第6期2013年12月中国水土保持科学Scienc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Vol.11 No.6Dec.2013典型黑土区农业小流域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苏子龙1,张光辉1,2†,于艳1(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100875,北京;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712100,陕西杨凌)摘要:土壤水分变化受地形地貌㊁土壤质地㊁土地利用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㊂为了分析东北典型黑土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以该区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实验的方法,从坡向和坡位出发,系统分析土壤水分在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变化特征㊂结果表明:1)半阴坡平均土壤含水量低于阳坡和半阳坡;各坡向土壤水分剖面变化趋势不同,坡向仅对0~35cm 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变化有显著影响㊂2)3坡向(阳坡㊁半阳坡和半阴坡)土壤含水量均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各坡向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剖面变化呈现不同趋势,坡位对测量范围内的阳坡和半阴坡,以及25~100cm 范围内的半阳坡土壤水分变化有显著影响,但对半阳坡0~25cm 土壤水分影响不显著㊂研究结果可对该地区小流域农作物合理配置及农田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㊂关键词:土壤水分;坡向;坡位;剖面特征;典型黑土区中图分类号:S15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007(2013)06⁃0039⁃06收稿日期:20130423 修回日期:20130928项目名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输沙对坡面侵蚀的影响及其水动力学机理研究”(41271287);中科院 百人计划”择优支持项目 土壤侵蚀水动力学机制研究”(K318001110)第一作者简介:苏子龙(1988 ),男,博士研究生㊂主要研究方向:土壤侵蚀㊂E⁃mail:szl0330good@†通信作者简介:张光辉(1969 ),男,博士,教授㊂主要研究方向: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㊂E⁃mail:ghzhang@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with slope aspect and position in a smallagricultural watershed in the 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Su Zilong 1,Zhang Guanghui 1,2,Yu Yan 1(1.School of Geograph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100875,Beijing,China;2.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712100,Yangling,Shaanxi,China)Abstract :Soil moisture is affected by land use type,topography and geomorphology,soil texture and other factors.A small agricultural watershed in the typical black region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at different slope aspects and positions by field experiment.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1)In the depth range of 0-100cm,soil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semi⁃shady slopes was lower than that on sunny and semi⁃sunny slopes;profile variation trends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on the three types of slopes differed,and the effect of slope aspect on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significant only in the depth 0-35cm.2)On each type of slope,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followed the order of lower slope >upper slope >middle slope,the profile variation 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presented different trends at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of each slope aspect,and the effect of slope position on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sunny and semi⁃shady slopes was significant within the measurement range,and it was also significant on the semi⁃sunny slope in depth 25-100cm,but not significant in 0-25cm in thisslope aspect.Our research results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crops and management of farmland soil moisture.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年Key words :soil moisture;slope aspect;slope position;profile properties;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 土壤水分是水文过程㊁土壤侵蚀过程㊁土壤养分输移和地表微气候的重要影响因素[1],对作物生长和产量有决定性影响[2],因此也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之一[34],研究土壤水分变化规律对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5]㊂土壤水分的变化是地形地貌㊁土壤质地㊁植被分布㊁太阳辐射作用等相互作用的结果[6-7]㊂其中:不同坡向因受到太阳辐射不同,导致各坡面的蒸散发量存在差异,进而影响土壤水分分布;降雨在坡面上的再分配使不同坡面位置土壤含水量不同[1,8],上坡位会因向坡下排水而不能积蓄土壤水分,下坡位因接受上坡来水而往往具有较高的土壤含水量,故不同坡位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不同㊂东北黑土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特别是其中典型黑土区拥有大量珍贵的黑土资源,适宜农作物生长,同时,土壤水分对该地区作物生长起到调节作用[9];因此,对典型黑土区土壤水分变化的研究极为重要㊂目前对土壤水分的研究多集中于黄土高原地区,典型黑土区的相关研究较少,且该区土地多用于耕种,属 雨养农业”区,已有研究多从降雨[1011]㊁植被覆盖[12]和耕作方式[1315]等角度分析土壤水分动态变化㊂典型黑土区拥有独特的长坡㊁缓坡的地形特点,坡面的太阳辐射分布㊁产流产沙过程以及土壤侵蚀状况与黄土高原地区㊁红壤区均有不同,而从坡向和坡位等地形因素角度出发分析土壤水分变化的研究却鲜有报道㊂笔者以东北典型黑土区农业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不同坡向和坡位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以期为当地农作物合理配置㊁农田土壤水分管理㊁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㊂1 研究区概况研究区位于黑龙江省嫩江县九三农垦分局鹤山农场鹤北流域2号小流域(E 125°16′,N 48°58′),面积为3.64km 2,地处大兴安岭南麓,海拔在150~383m 之间㊂坡岗平缓,坡长较长,被当地人称为 漫川漫岗”,属于典型黑土区㊂流域气候类型为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季风和高纬度影响,全年冷热㊁干湿季节划分明显,春季干燥少雨,夏秋两季湿润多雨且昼夜温差较大,冬季寒冷漫长㊂年平均气温在-1.5~0.4℃之间,年内温差变化大,夏季最热月份为7月,平均气温为20.8℃,冬季最冷月份为1月,平均气温为-22.5℃㊂年日照时间为2550~2700h,全年无霜期为115d 左右㊂年均降雨量约为550mm,多集中于6 9月㊂研究区地理位置示意图如图1所示㊂图1 研究区地理位置示意图Fig.1 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小麦(Triticum aesti⁃vumLinn )地㊁大豆(Glycine max )地㊁林地㊁草地㊁田间道和塘坝6种,其中,小麦和大豆分别在5月中下旬播种㊁8月初和9月底收获,分布在研究区的各坡面上㊂土壤以黑土为主,厚度在30~50cm 之间,腐殖质质量分数为4%~6%,质地黏重,透水性差,易冷4 第6期苏子龙等:典型黑土区农业小流域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浆,潜在肥力高,保水保肥能力强,成土母质为第四纪湖相冲积沉积物黄黏土物质㊂林地以林带形式每隔200~300m均匀分布在各坡面及谷底,主要树种为落叶松,种植时间为35a,林冠最大盖度为0.4左右,林下草被层不发达,生长有稀疏的针茅草(Stipa baicalensis Roshev)等禾本科和蒿子(Kobresia myo⁃suroides Fiori)等菊科植物,最大盖度为0.3左右㊂草地位于流域底部,春季积水严重,土壤为草甸沼泽土,夏季植被生长茂盛,作为放牧的主要场所,草地遭牛羊踩踏较为严重㊂田间道穿插于各田块间,表层板结严重,没有植被生长㊂塘坝位于流域出口处,土壤来源为上游水蚀携带的表土,上下层土壤成分变化很大,透水性差,表层生长有茂盛的禾本科植被,主要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消耗土壤水分㊂为了减少土地利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本研究所涉及的土地利用方式均为大豆地,坡度变化较小,变化范围2°~5°㊂2 研究方法分别在2号小流域3个坡向(阳坡㊁半阳坡㊁半阴坡,其中阳坡为东坡向㊁半阳坡为西南坡向㊁半阴坡为东北坡向)的上坡㊁中坡和下坡选取测点,采用经过烘干法校正过的TDR测定土壤水分,测量深度为1m,分为7层(0~5㊁10~15㊁20~25㊁30~35㊁50~55㊁70~75㊁90~95cm),每层做2次重复测量,取平均值作为该层土壤含水量值,用于土壤水分剖面特征的研究,另外,将各层土壤水分含量值平均得到的土壤剖面平均值作为该测点土壤含水量值,用于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变化特征研究㊂测量周期为10d,若遇雨天则向后顺延10d,整个观测期内共取样10次,取样时间分别为2005年的6月12日㊁7月1日㊁7月11日㊁7月22日㊁8月1日㊁8月14日㊁8月28日㊁9月8日㊁9月22日和10月1日,并计算各期土壤含水量平均值,以及进行方差分析㊂为了确保测量值的足够稳定性,每次测量工作在1d内完成㊂3 结果与分析3.1 不同坡向土壤水分变化不同坡向接收的太阳辐射存在差异,各坡向接收太阳辐射多少的顺序是阳坡>半阳坡>半阴坡>阴坡,不同坡向接收太阳辐射的差异会对土壤水分蒸发产生影响,从而造成各坡向土壤水分差异[16]㊂研究区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剖面变化如图2 (a)所示,与以往经验不同,半阴坡的土壤含水量小于阳坡和半阳坡,其原因主要是在于测量深度内,虽然3个坡向土壤变化均为黑土 黄黏土 沙层,但不同于阳坡和半阳坡,半阴坡黑土 黄黏土层较薄,沙层较厚,深层土壤蓄水能力弱㊂在土壤剖面变化上,对各坡向不同土壤剖面的土壤含水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如图2(b)所示,自35cm左右起,各坡向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即坡向对土壤剖面35cm以下的土壤水分存在显著影响,而对该层以上土壤水分的垂向变化影响较小㊂这与马娟霞等[17]在黄土高原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林地得到的坡向对土壤水分影响呈极显著的结果不同,可能是由于研究区各坡向土质垂向变化所致㊂从表层至35cm左右深度,3个坡向土壤含水量变化曲线相似,均为先增大后减小,这主要是由于上层土壤水分变化受到相似地表气象条件㊁土质等因素影响,坡向不是该层土壤水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㊂3个坡向土壤含水量均在25cm左右处达到最大值,这是由于在25~30cm处存在坚硬的犁底层,土壤水分在该处聚集,使得土壤含水量增大㊂对于阳坡土壤剖面,35~100cm土壤含水量持续降低,这是由于这一层次土壤虽为黏土,但含沙量逐渐增大,使得土壤含水量不断减少;对于半阳坡剖面,由于35~75cm土质由黑土逐渐转化为黄黏土,因此在该层内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在75~100 cm处出现少许沙,但土质仍以黏土为主,因此,土壤含水量在该层出现降低;对于半阴坡剖面,因35~ 75cm土质逐渐由黏土向沙转变,蓄水能力变差,导致土壤含水量逐渐降低,而在75~100cm处,因该坡向下坡位土质为黄黏土,土壤含水量较高,导致该处土壤含水量呈现增大趋势㊂3.2 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变化研究区内不同坡向土壤含水量随坡位变化如图3所示,图中数值是对各坡向不同坡位0~100cm 土壤含水量测量值平均得出㊂由图3可知各坡向不同坡位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一致,即下坡位土壤含水量最大(阳坡47.4%㊁半阳坡46.5%㊁半阴坡46.5%),上坡位次之(阳坡35.2%㊁半阳坡36.5%㊁半阴坡34.5%),中坡位最小(阳坡23.0%㊁半阳坡35.4%㊁半阴坡22.4%)㊂这与葛翠萍等[3]在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得到的结果类似,但与邱扬等[18]在黄土高原大南沟的研究结果以及王春红等[19]在晋西黄土高原残塬沟壑区河沟流域的研究结果(土壤含水量与坡位变化趋势相反)不同㊂这主要是由于研究区坡度较小,表现为坡长坡缓地形,不同于黄土高14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年*为方差分析检验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为方差分析检验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㊂*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level by analysis of variance;**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1level by analysis of variance.图2 不同坡向土壤水分剖面变化特征Fig.2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rofile on different slopes原的短坡陡坡地形,下坡接收上坡来水较多,并且中坡位土壤侵蚀强烈,出现 破皮黄”,土质较差,持水力较弱,而黄土高原土层深厚,各坡位土质变化不大,此外,研究区中坡位的坡度也比上坡位和下坡位大,地表径流通过时间短,故入渗少,次表层排水快㊂图3 各坡向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变化特征Fig.3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t differentslope positions from different slopes不同坡向各坡位土壤含水量剖面变化存在差异㊂对于阳坡,其土壤含水量剖面变化如图4(a)和(d)所示,在0~100cm 土壤剖面内,各坡位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即坡位是各剖面土壤水分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㊂阳坡上坡位土壤含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这是由于表层受到的蒸发作用最为强烈,且上层水分不断下渗,在犁底层附近聚集,因此在25cm 处出现较大值,随后有小幅减少,可能是由于犁底层的存在,阻碍了土壤水分的下渗,犁底层下土质逐渐转换为黄黏土,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加㊂中坡位土壤含水量变化较为复杂,由于中坡位土壤侵蚀严重,出现破皮黄,表层为黄沙土,保水性差,故土壤含水量较低,土质在25~55cm 处逐渐转换为黄黏土,所以在这一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较高,55~100cm 多为沙土,水分向下渗漏,土壤含水量有大幅降低㊂下坡位与上坡位相似,在0~25cm 内呈现增加趋势,并在25cm 处达到最大值㊂主要原因是该处犁底层的存在,水分在该处聚集,在25~55cm 处土壤含水量呈减小趋势,可能是受到犁底层影响,水分下渗困难,55~100cm 范围内土质逐渐转换为黄黏土,土壤含水量也先呈现出增加趋势,但在75cm 处开始减小㊂原因可能是由于季节性冻层的存在,融化时间较晚㊂半阳坡土壤含水量剖面变化如图4(b)和(e)所示,与阳坡不同的是,在0~25cm 深度范围内,3个坡位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显著,坡位对这一深度范围无显著影响,而在25~100cm 深度范围内,3个坡位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即坡位是半阳坡这一深度内土壤含水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㊂半阳坡上坡位和中坡位土壤含水量剖面变化曲线相似,在0~35cm 出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在25cm 处出现最大值㊂其原因与阳坡相同,均是由于犁底层的存在,在35~75cm 范围内因土质由黑土向黄黏土的转化,2个坡位土壤含水量均有小幅增加,75~100cm 范围内土质中沙的含量逐渐增加,导致土壤含水量有明显降低㊂下坡位土壤含水量剖面曲线与上㊁中坡位显著不同,随土层深度呈逐渐增大趋势㊂这是由于下坡位主要是上方来沙沉积,测量深度内土质变化是由黑土到黄黏土,故土壤含水量逐渐增大㊂半阴坡土壤含水量剖面变化如图4(c)和(f)所示,与阳坡相似,在0~100cm 土壤剖面内,各坡位土壤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即坡位是各剖面土壤水24 第6期苏子龙等:典型黑土区农业小流域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分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㊂对于上㊁中坡位,土壤含水量剖面变化曲线相似,0~25cm 土壤含水量变化与半阳坡相同,并在25cm 处达到最大㊂这也是由于犁底层的存在使土壤水分在该处聚集所致㊂25~75cm 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随深度逐渐降低,这是土质由黄黏土逐渐向沙黏土转换的结果,使得水分不断下渗,在75~100cm 深度内出现聚集;因此,土壤含水量在这一深度范围内小幅增加㊂下坡位土壤含水量变化与半阳坡下坡位类似,和上㊁中坡位存在明显不同㊂其原因也是由于下坡位土壤主要来源于上㊁中坡流失的土壤,测量深度内土质变化也是由黑土到黄黏土所致㊂*为方差分析检验在0.05水平上差异显著;**为方差分析检验在0.01水平上差异显著㊂*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5level by analysis of variance;**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0.01level by analysis of vari⁃ance.图4 各坡向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剖面变化特征Fig.4 Soil moistur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profile at different slope positions from different slopes4 结论与讨论以位于典型黑土区的黑龙江省鹤山农场2号小流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坡向和坡位的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及二者对土壤水分的影响㊂研究发现,研究区各坡向土壤含水率变化不同于以往经验,其大小顺序表现为半阴坡<阳坡<半阳坡㊂0~35cm 深度深度范围内各坡向土壤含水量变化无显著差异,且3个坡向土壤含水量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并都在25cm 处因犁底层阻碍水分下渗而达到最大;在35~100cm 的土壤剖面范围内,坡向对土壤含水量变化有显著影响,各坡向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分别为:阳坡土壤含水量曲线呈逐渐降低,半阳坡为先增大后降低,半阴坡呈先降低后增大㊂3个坡向土壤水分随坡位变化的趋势一致,均为下坡位土壤含水量最大,上坡位次之,中坡位最小㊂这主要是由于研究区坡长坡缓的地形特点以及中坡位土壤侵蚀严重造成的㊂各坡面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剖面变化存在差异㊂对于阳坡,在测量深度范围内,坡位是各剖面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因素,上㊁下坡位土壤含水量曲线在0~35cm 深度内均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但下坡位变化幅度较上坡位大,35~100cm 范围内上坡位土壤含水量随深度逐渐增大,下坡位为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中坡位34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年因土壤侵蚀严重㊁土质变化较大,其土壤含水量变化曲线较复杂㊂对于半阳坡,3个坡位0~25cm深度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变化一致,均呈逐渐增大趋势,坡位对该层土壤水分影响不显著;但坡位对25~100cm范围内土壤水分变化有显著影响,上㊁中坡位在该范围内均呈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变化趋势,而下坡位呈逐渐增加趋势㊂半阴坡与阳坡相似,坡位在测量深度内是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因素,上㊁中坡位土壤含水量均呈先增大(25cm处达到最大)后减小再增大的变化趋势,下坡位变化与半阳坡下坡位相似,其土壤含水量随深度逐渐增大㊂本文仅从坡向和坡位角度探讨了典型黑土区土壤水分变化特征,但如土地利用方式㊁土壤质地和坡度等也对土壤水分变化有着重要影响㊂这些因素与土壤水分变化有何关系㊁因素之间是否有交互作用㊁以及哪些因素为主控因素,还需要进一步探讨㊂5摇参考文献[1] Qiu Yang,Fu Bojie,Wang Jun,et al.Soil moisture var⁃iation in relation to topography and land use in a hill slope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China[J].Journal ofHydrology,2001(24):243263[2] 杨新,刘宝元,刘洪鹄.东北黑土区丘陵漫岗夏季坡面土壤水分差异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2006,26(2):3739[3] 葛翠萍,赵军,王秀峰,等.东北黑土区坡耕地地形因子对土壤水分和容重的影响[J].水土保持通报,2008,28(6):1619[4] 张北赢,徐学选,李贵玉,等.土壤水分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5(2):122129[5] 邹文秀,韩晓增,李良皓,等.黑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2):236239[6] Western A W,Grayson R B,Blöschl G,et al.Observedspatial organization of soil moisture and its relation to ter⁃rain indices[J].Water Resources Research,1999,35(3):797810[7] 朱德兰,吴发启.不同地形部位土壤水分的年变化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3,1(4):2831[8] 王红梅,谢应忠,陈来祥.黄土高原坡地土壤水分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4,25(4):6266[9] 孟凯,张兴义,隋跃宇.农田黑土水分调节能力分析[J].中国农业生态学报,2001,9(1):4648 [10]邹文秀,韩晓增,江恒,等.东北黑土区降水特征及其对土壤水分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9):196202[11]邹文秀,韩晓增,王守宇,等.降水年型对黑土区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5):138142[12]张光辉,于艳,刘宝元.东北黑土区防护林带对土壤水分影响的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6):5457[13]刘爽,张兴义.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农田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2,30(1):126131[14]赵泽松,黄琰,马春梅,等.耕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水分及容重的影响[J].农机化研究,2010(7):181184[15]宋振伟,郭金瑞,邓艾兴,等.耕作方式对东北春玉米农田土壤水热特征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6):108114[16]Moore I D,Burch G J,Mackenzie D H.Topographiceffects on the distribution of surface soil water and the lo⁃cation of ephemeral gullies[J].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griculture Engineering,1988,31:10981107[17]马娟霞,肖玲,关帅鹏,等.黄土高原刺槐林地土壤水分与立地因子关系研究[J].土壤通报,2010,41(6):13111315[18]Qiu Yang,Fu Bojie,Wang Jun,et al.Spatial variabilityof soil moisture content and its relation to environmentalindices in a semi⁃arid gully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J].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2001(49):723750[19]王春红,王治国,铁梅,等.河沟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变化及植被分布与生物量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2(2):1823(责任编辑:程 云)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