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关系及脏腑别通经典

合集下载

〖中医指南〗经络与脏腑相关联的总结

〖中医指南〗经络与脏腑相关联的总结

〖中医指南〗经络与脏腑相关联的总结【中医指南】经络与脏腑相关联的总结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明了各经脉与脏腑以及相应器官的关系,在临床中便会得心应手。

经络系统与脏腑相关肝:(表里经、胆经别,肾经)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复从肝别,贯膈。

足少阳胆经:贯膈,络肝,属胆。

足少阴肾经: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足少阳胆经别: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心(心系):(表里经,脾经,肾经,胃经别,心经别,心络脉,小肠经别,膀胱经别,胆经别)足阳明胃经别: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

足太阴脾经: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从心系;;复从心系。

手少阴心经别: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

手少阴心络脉:循经入于心中。

手太阳小肠经:入缺盆,络心。

手太阳小肠经别:入腋,走心,系小肠也。

足太阳膀胱经别:循膂,当心入散。

足少阴肾经: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少阳胆经别: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

心包:手心主之脉:出属心包络。

手心主络脉: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手少阳三焦经:布膻中,散落心包。

脾:(表里经,胃经别)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足阳明胃经:下膈,属胃,络脾。

足阳明经别: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

肺:(表里经,心经,肾经,肝经,肺经经别,大肠经别)手太阴肺经:上膈属肺,从肺系。

手太阴肺经别:入走肺,散之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络肺,下膈,属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别: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

手少阴心经: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

肾足少阴经: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足厥阴肝经: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肾:(表里经,膀胱经别,肾经别)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

足太阳膀胱经: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足太阳膀胱经别: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

足少阴肾经别: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

大肠:(表里经,大肠经别,肺经别)肺经,大肠经。

互为表里的两条经脉。

手太阴肺经别:入走肺,散之大肠。

经络别通(相关知识)

经络别通(相关知识)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2013-07-27 22:47:32)转载▼标签:分类:中医基础中医基础健康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人体经络理论之藏腑别通

人体经络理论之藏腑别通

人体经络理论之藏腑别通脏腑别通之理论源于明代李梃之《医学入门·脏腑相通篇》:1.心与胆相通;2.肝与大肠相通;3.脾与小肠相通;4.肺与膀胱相通;5.肾与三焦相通;6.肾与命门相通。

将表里经脉分别置于内外两圈,再连接表里脏腑,可得上图。

绿线为经气循行的路线,互为表里的脏腑呈现出“直通”的关系;红线则为脏腑别通,用“穿凿”来形容真是恰如其分。

此图亦为旋转对称。

肝与大肠相通,即厥阴与阳明相通;心与胆相通,即少阴与少阳相通;脾与小肠相通,即太阴与太阳相通;肺与膀胱相通,即太阴与太阳相通;肾与三焦相通,即少阴与少阳相通;心包与胃相通,即厥阴与阳明相通。

《素问·阴阳离合论》: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故脏腑别通的本质即三阴三阳开合枢相通。

脏腑通治应系从六经之开阖枢变化而来,《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试以太阳为开,太阴为开;少阳为枢,少阴为枢;阳明为阖,厥阴为阖,同气相求,以脏腑经络配合。

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除五脏别通外,包络也应与胃通,从而确立了六脏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脏别通,即脏腑别通,透过脏腑别通的脏腑关系,用于内科及杂病均甚有效。

六藏别通:( 一 ) 肺与膀胱通( 二 ) 脾与小肠通( 三 ) 心与胆通( 四 ) 肾与三焦通【肾与命门相通】( 五 ) 肝与大肠通( 六 ) 心包与胃通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

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

应用:(一)肺与膀胱通: 肺主利气,膀胱能行水。

针肺经列缺可治尿频及多尿,尺泽可治疗小便病及腰痛;鱼际穴可治膀胱经所行之背痛.针膀胱经背部输穴能治气喘,针委中可治疗皮肤病及恶疮甚效。

脏腑别通原理

脏腑别通原理

脏腑别通原理脏腑别通原理是中医学的一项基本理论,它是指人体内的各个脏器之间不仅有解剖上的联系,而且在生理上也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关系可以通过经络系统来实现。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脏腑别通原理。

一、经络系统经络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人体内部运行气血、调节阴阳、联系脏器组织的通道系统。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两个部分。

十二经络分为手太阳、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阳、手少阴、手厥阴、足厥阴、足少阴、手太阴、手少阳、足少阳和足太阴。

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和阴维脉。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理论,它认为人体和自然界都受到五种元素(木、火、土、金和水)的影响。

五行学说认为,五种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生克,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

三、脏腑别通原理脏腑别通原理是指人体内的各个脏器之间不仅有解剖上的联系,而且在生理上也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关系可以通过经络系统来实现。

例如,肝经和胆经分别与肝和胆有关,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肝经和胆经在人体内交叉穿行,如果肝经或胆经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对方。

四、五行生克五行学说认为,五种元素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

其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是五行生成规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是五行克制规律。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并遵循五行生成和克制规律。

五、调理阴阳阴阳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人体内的两种相对而言的反应。

阴阳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维持着人体内部的平衡状态。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疾病。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需要通过药物、针灸等方法调理阴阳,使其恢复平衡状态。

六、运用脏腑别通原理在中医治疗中,运用脏腑别通原理可以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

例如,在治疗肝胆湿热时,可以选择清肝泻火的方法来调理肝经和胆经;在治疗心脏相关问题时,可以选择调理心经和小肠经来达到治疗效果。

中医十二经络运行和脏腑功能的对应关系!

中医十二经络运行和脏腑功能的对应关系!

中医十二经络运行和脏腑功能的对应关系!中医之谜作者梁越人.五脏何以配五色,心为赤,肝为青,脾为黄,肺为白,肾为黑?食物入胃消化后,精华由肝分清浊,浊气归心,清气归余四脏,其营养分五色入五脏,其分配过程由血液循环运输至各脏。

若五脏有病变,不能藏精气,则上现于面,心病面赤,肝病面青,脾病面黄,肺病面白,肾病面黑。

或化作痰吐出,心病痰带血,肺病痰白,肝病痰青,脾病痰黄,肾病痰黑。

五脏的精齐入于督脉,以生脑髓,一部分入于胞中,作为后天生殖之精,一部分通过血液循环入于四肢,肺精养皮毛,肝精养筋,脾经养肌肉,肾精养骨髓,心精养血脉。

是故美容之道有二:一,五脏精气充足,二,血液运输循环通道好。

若纵欲伤精,则由督脉之精返回补充。

人由此变精神不集中,记忆力差,智力低,寿命亦因此而减。

适度的运动可保持血液循环。

若过度则汗出过多,身体的精亦减少。

因精血汗同源。

肝德在散,肺德在收。

两脏为动力推动血液循环与水液循环。

散大于收则上部病热,或下利不止,或汗不止。

收大于散则病二便不通,或无汗,或上虚无神。

脾德在缓,脾为后天之本,五脏之精来源于水谷的消化。

脾胃一伤,精血来源不足,是故供于五脏之精不足,心应激性指挥肝加快速度推动血液循环以维持,是以外症现阴虚之状。

医不知源于脾虚,大肆使用滋阴药,脾土更湿,虽然滋阴药入胃若脾能运输尚可解一时之困,中土败后,无力运输,是故越治越坏。

故千古滋阴皆是误,不知中土要扶持。

正确治法为运中土,强肺金之收敛,其火自退。

心德在软。

何谓软?自然界最软莫若水,若无水则干枯而硬,观当今中风之人皆因血管硬化引发破裂。

为何破裂?血管内水分已无,外力一压就破。

观现今血压.html" target="_blank" class="relatedlink">高血压后,西医常推荐用降压药,这些降压药为利尿剂,将血管内的水分也利走,结果动脉硬化,然后中风。

当今中风者比比皆是,此西医之罪过也。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机理探讨(中医)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机理探讨(中医)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 《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 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实用文档之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经典】

实用文档之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 【经典】

实用文档之"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经典】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经典】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经典】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李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内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内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李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内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内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脏腑经络关系与脏腑别通脏腑之间的关系一般认为是阴阳表里关系,即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相表里,其机理则是脏为阴,腑为阳,相关脏腑之间通过经络相互勾联。

在可以看到的古籍中,明朝梴的《医学入门》最早记载了不同于阴阳表里关系的关联方式--脏腑别通,拓展了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容,尤其是为经络腧穴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以下试对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及其应用做一阐述。

1、脏腑别通的源流与机理1.1《医学入门》中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医学入门·脏腑条分》通过转引《五脏穿凿论》的容,首先记载了脏腑别通的相关理论:"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肾与命门相通(津液胃虚,宜大补右肾),此合一之妙也"。

《医学入门》是将多种古人著作重新合并分类,提取其精华而成,虽然梴在《医学入门·集例》中指出:"脏腑遵《素》、《难》,兼采华佗《照》、《编注药性》等书",但在上述诸书和笔者可查找到的其他同类著作中未能见到《五脏穿凿论》的原文,亦无从知晓其别通的机理。

1.2、唐容川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理论基础:清·唐容川《中西汇通医经精义·脏腑通治》中亦有上述容,只是删去了"肾与命门相通",并探讨其机理曰:"盖所谓通者,必有相通之道路。

唐宋后凭空说理,不按实迹,西医虽详形略气,然如此等道路,非借西说,不能发明。

西医云:人之脏腑,全有连网相连联,其连网中全有微丝管行血行气",认为脏腑的别通是由于膜网中实质性的丝管相连而导致的气血流通。

周树冬在《金针梅花诗钞》中采用了唐氏的说法,诗曰:"心胆相通肝大肠,脾通小肠肺膀胱,肾与三焦相连属,五脏五腑互推详",但没有做进一步的发挥。

今人黄杰熙所著《医经秘要》继承了唐氏的观点,明确提出包裹脏腑的胸膜、腹膜等膜网统称为三焦,其中有微丝血管相连通以行气行血,故脏腑别通"乃实有其道路相通,非凭空想象的气化相通耳"。

考《医学入门》中所引关于脏腑别通的容见于"三焦"一节的末尾,是为了阐述梴的三焦包容十二脏腑以至全身的观点。

"观三焦妙用,而后知脏腑异而同,同而异,分之则为十二,合之则为三焦",故脏腑之间不仅存在着表里配合关系,而且存在着互通关系。

唐(容川)氏一系以实体器官三焦的连属作为脏腑别通的基础,体现了力图汇通中西的思想,但与梴"三焦有名无形,无形而有用"的观点有异。

膜网包裹脏腑固然可以作为脏腑之间相互连通的路径,却不足以说明其连通的特异性。

1.3、维杰认为脏腑别通的理论依据为六经开阖枢理论:中医的藏象学说与西医解剖学差异巨大,更看重脏腑经脉在功能上的联系,虽然经络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证实,却丝毫不影响经络学说在医疗实践中的应用。

董氏奇穴传人维杰先生认为脏腑别通实乃气化相通,由六经开阖枢理论推衍而来。

《灵枢·根结》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hé指关闭),少阳为枢(shu指中心、关键);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太阳与太阴互通则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阳明与厥阴互通则胃与心包通、肝与大肠通,少阳与少阴互通则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

(维杰)氏气化之说与《医学入门》的观点略同,并扩展了胃与心包通,且论述简略,现试详论如下:维杰先生根据徐灵胎所说:"敷布阳气谓之开,受持阳气谓之阖,转输阳气谓之枢;敷布元阴谓之开,受纳阴气谓之阖,转输阴气谓之枢",将开阖枢的意义分别归纳为敷布、受纳、转输三个方面。

太阳号称"六经之藩蓠",为三阳之表,气化主上行外达,敷布阳气于外;肺主宣发敷布精微,脾为胃行其津液,运化转输精微,则津液的布达均为太阴所司,故太阳、太阴主开。

胃与大肠气化均主行下达,心包为神明之守护,肝藏阴血,故阳明、厥阴主阖。

少阳能使阳气出于表里之间,调节外阳气之盛衰,枢转表里之气;少阴心肾为水火之脏,心主血脉外达,肾主水主纳气,水火上下交通互济,故少阳、少阴主枢。

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为阴阳表里关系。

太阳、太阴皆属"开",太阳偏重布气,太阴则侧重运化水液;阳明、厥阴皆属"阖",阳明主受纳通降,厥阴司阴血潜藏;少阳、少阴皆属"枢",少阳偏于枢气,少阴偏于枢血,它们在功能上协调呼应,一方发生失常时易导致向另一方的传变,互为病理因果关系。

如太阳、太阴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气与水液的关系,而且肺司卫气主皮毛,太阳主表,在功能上具有协同性;在病机上可相互传变,太阳受邪会导致水液输布异常,如风水泛滥型水肿;水液输布异常亦会阻碍太阳经气的运行,如《伤寒论》28条之"头项强痛,翕翕发热",其原因在于气化不利、水邪停。

阳明与厥阴、少阳与少阴与此相类。

在生理、病理上,三阳的开阖枢分别与三阴的开阖枢有着特殊的关联,按照手经与足经为一组对应起来,就形成了脏腑别通的关系。

另外一些理论从其他角度支持脏腑别通,如《难经·六十六难》曰:"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故名曰原。

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明确指出肾与三焦具有相通的关系。

《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肺具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功能,而"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的应用亦从实践上证明肺与膀胱的相关性。

2、脏腑别通的应用藏象学说注重各脏腑间的联系,传统的五脏调节模型存在着五大功能系统之间关系的不足,金元以后的众多医家对五脏的关系进行了补充和修改,脏腑别通学说则扩展了脏与腑之间功能、病机传变、经络等多因素间的关系,丰富了藏象学说的容,对后世五大功能系统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医学入门》中基于脏腑别通理论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治疗肝病注重疏通大肠,大肠病如痢疾、泄泻、便秘等皆宜平肝和血,水道不利时治肺宜利水的"提壶揭盖"法等,在临证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省中医院根据"心与胆通,治心宜先温胆,胆通则心自安",结合理脾法组方治疗心脏手术围手术期病症取得良好疗效。

根据脏腑别通理论,相通的脏腑所连属的经络之间虽然在经脉循行上未必通连,但在气化上却密切相关,从而在功能上息息相通,故在针灸学上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解释、扩展穴位功用:由于互通脏腑之经气相互连通,则一条经上的穴位可治疗相通经的主治或循行部位的疾病,这样首先可以对一些穴位的功用从理论上做出更合理、更系统的解释。

如关穴治疗胃痛,伏兔、足三里治疗心悸。

传统上一般分别从心包经的体支脉联络三焦与足三里的强壮作用来说明其机理,而"胃与心包通"则提供了更具特异性的解释。

针刺曲池穴可用来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其机理可从"肝与大肠通"得到很好的说明。

四关穴堪称经典配穴,具有开关宣窍、调畅气机、活血通络之功,临床应用广泛,其机理除与气血、阴阳、标本等有关外,"肝与大肠通"亦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腕骨穴是小肠经的原穴,透过"脾与小肠通",具清脾湿、退黄疸之功,自古为治黄要穴。

其次根据脏腑互通,可以扩展穴位的治疗围。

中渚在三焦经上,由于"肾与三焦通",扩展其功用可以治疗肾虚腰痛。

胃经通过膝部,因为"胃与心包通",扩展心包经关穴的功用以治疗膝痛,取得很好的疗效。

秩边、承扶在膀胱经上,透过"肺与膀胱通",成为治疗扁桃体疾病的有效穴位。

2.2、为配穴提供新的思路:传统的配穴方法有本经配穴、表里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根据脏腑别通理论,选择互通两经上的穴位配伍应用,可以确立新的"别通配穴法"。

如此配穴可以同时调节互通两经的气血,协调互用,扩大治疗围,提高治疗效果。

如"胃与心包通",分别选取胃经的足三里和心包经的关配穴,既可以治疗胃痛、呕吐,又可以治疗胸痹、心悸。

"脾与小肠通",选取腕骨配伍阴陵泉,共奏健脾利湿之功。

"肺与膀胱通",选取尺泽委中点刺放血,既可以治疗水液运化失常所致的吐泻,又对手足干燥皲裂具有卓效。

2.3、奇穴的发现与归经研究:奇穴是尚未归入正经的经验效穴,许多所谓"奇穴"、"新穴"并非与经脉无关,而且有很多是在经脉之上。

在奇穴的发现、确立的过程中,固然不乏"妙手偶得之"的收获,但如果借助脏腑别通、全息对应等理论进行有目的的探索,无疑可以提高成功的机会。

在奇穴的整理、规化过程中,归经是对经外奇穴深入研究的一种趋势。

一般都从文献记载、功能主治、针感传导等方面进行归经,而脏腑别通理论扩展了经脉的联系及功能主治,从而为奇穴的归经提供了新的思路。

脏腑别通又称脏腑通治,首见于明代.梴「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曰: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为主,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为主);肝与大肠相通(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脾与小肠相通(脾病宜泻小肠火,小肠病宜润脾土为主);肺与膀胱相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后用分利清浊,膀胱病宜清肺气为主,兼用吐法);肾与三焦相通(肾病宜调和三焦,三焦病宜补肾为主).……。

清代.唐宗海在「医经精义」虽有较详细的解说,但仍以气化为主,且唐二人并未涉及其源流。

经研究探索发现,其初始来源,则本源于《易经》六爻及《黄帝经》引伸而来的六经之开合枢变化。

在黄帝经《素问.阴阳离合论》及《灵枢.根结篇》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

按三阴三阳同气相求,以脏腑手足经络相配通,这样就构成了手太阴肺与足太阳膀胱通,足太阴脾与手太阳小肠通,余类推。

若要说明的更简单,即阳经的开阖枢,与阴经的开阖枢,正好成对,即:开:太阳-太阴阖:阳明-厥阴枢:少阳-少阴此外另一个类同的董氏针灸运用法,即每日气在身体的流行对应: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及巳亥六组对应。

子时:足少阳胆经午时:手少阴心经丑时:足厥阴肝经未时:手太阳小肠经寅时:手太阴肺经申时:足太阳膀胱经卯时:手阳明大肠经酉时:足少阴肾经辰时:足阳明胃经戌时:手厥阴心胞经巳时:足太阴脾经亥时:手少阳三焦经这个对应与脏腑别通理论,略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