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4年级语文-1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合集下载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精选12篇)《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本文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

文章开门见山的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到金华双龙洞的自然景观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让学生通过感悟按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朴实。

另外在处理教材时要尤应注意,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文的学习当中来。

(二)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而且已经初步掌握了抓重点词语、句子品读感悟的方法。

(三)环境分析这堂课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进行,因此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策略更得当,教学方法更多样。

我充分发挥媒体教学的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过程和方法: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难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继续学习12课《记金华的双龙洞》(二)进一步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后画出表示游览线路的词语,并且根据这些词语画出游览线路图。

2、让学生到前面来讲述线路图。

3、快速浏览课文,你喜欢哪处景物,找出有关语句和重点词语,谈感受。

4、书中的四处景物,学生先提到哪一处景物,教师就指导学生理解哪一处景物。

如学生提到路上的见闻,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1)理解“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

”这句话。

(2)理解“一路迎着溪流。

”这句话。

如学生提到孔隙这部分内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下列问题:(1)根据重点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入孔隙时的感受。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通用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通用6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通用6篇)《记金华的双龙洞》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社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以精练生动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山川景物的热爱。

通过认真钻研教材,我在教学第一部分路上见闻时,设计了一个听的训练,巧妙运用媒体,激发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本领。

课件出示叶圣陶老老师先容游览的时间、所在及沿途的山、树、水等迷人景致设计了范读、赛读、配乐读等多个台阶,扎踏实实地进行了读的训练。

第二部门,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么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难点是引导学生在明白语言笔墨的过程中,睁开想像,感悟故国江山奇丽,引发热爱着故国的头脑情感。

基于对以上课本的明白,依据新课标和本文特点,特订定如下教学要求:1、使学生相识课文是按游览次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引发学生热爱着故国奇丽江山的头脑情感。

2、学习抓住特点写风景的要领,造就学生视察事物和有层次叙述事变的本领。

3、按空间次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综合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有情感地朗读课文。

背诵喜好的自然段。

凭据教学要求、教学重点、难点分别是:重点:领会金华双龙洞景象的奇怪。

难点:孔隙的形貌。

游记类课文的学法。

二、说教学要领运用导读和建立景象联正当,并注意游记类文章的学法引导。

三、说教学过程〈一〉课件引路,引导学生急中生智险些全部的文章都存在重点、难点,相应的语文教学也就存在着中央关键。

究竟上,教学运动中重点关键的处置处罚优劣通常是评价一堂课乐成与否的关键。

适当运用电教本领,每每能吹糠见米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使教学工具茅塞顿开。

在先容洞口的特点时,适时出示课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形容洞口的景象。

有的说:“山很高,树很茂密。

”师随即进行词语训练,换词还可以怎么形容?立刻有同学说:“山石嶙峋,树木枝繁叶茂。

”老师随即出示课件词语“突兀森郁。

”学生通过视察画面,感悟了词义,这种教学要领较之以老师以词解词,生硬贯注无疑要高超得多。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

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17《记金华的双龙洞》(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认识双龙洞,了解金华的风景名胜。

2.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双龙洞的神奇和美丽。

3.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双龙洞的景色和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双龙、默默、常客、甚至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双龙洞的基本情况。

三、教学难点1.学会用适当的语言描述双龙洞的景色和特点。

2.理解双龙洞的寓意和历史文化。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双龙洞的外观和环境,引入课文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跟读课文,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

2.教师解释课文中生字词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组讨论安排学生分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双龙洞的美丽之处,每组挑选一位代表汇报。

4. 朗读表演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展示双龙洞的景色和氛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听说训练设计听力和口语练习,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双龙洞的特点和气氛。

6. 总结概括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归纳双龙洞的特点,并对其寓意进行思考和讨论。

五、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背诵课文,加深对双龙洞的印象。

3.写一篇关于双龙洞的文章,描述你的感受和想象。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双龙洞,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从课文中感受到美和魅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以上是对四年级人教部编版下册语文教案的一部分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叶圣陶先生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双龙洞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诗情画意,既能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性的语言有一定的感悟。

但是,对于一些生僻词语和句式,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祖国的美好河山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通过课文深入感受的可能性不大,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课文的描绘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祖国的美好河山,培养学生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课文中有一些生僻的字词,需要教师重点讲解,帮助学生掌握。

2.课文的描绘之美:课文的描绘细腻,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读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描绘之美。

六. 教学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教学录音机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描绘之美。

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准确性。

然后,教师选取一些生僻的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篇1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19课《记金华的双龙洞》。

(板书课题)2.让学生解释“记”是什么意思。

(记载)3.本文是一篇游记。

这篇游记是叶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洞后写下的。

4.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金华的双龙洞景致美丽奇特,吸引了许多中外游客,同学们是不是也想去双龙洞看一看,那就让我们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览,好吗?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教师出示电脑软件,点击课文朗读,学生边听课文朗读录音边看课文,进入情境,感知课文内容。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的景点,想想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3.检查自读情况。

(l)用生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词的认读情况,可采取指读、齐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

(2)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评价,对于读得不好的同学要多鼓励。

(3)根据作者的游览路线,画一张游览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4)教师: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细读课文,探究解疑1.齐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段交待了什么?(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2.探究2、3自然段。

(l)教师:作者在从金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学生默读、思考、勾画。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 教师引导学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说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最后说说作者看到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

学生边答教师边板书:理解“或浓或淡的新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颜色?“明艳”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艳?(“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1一、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育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第一课时一:预习探究1、出示小黑板,朗读生字。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二:合作交流1、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2、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4、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5、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品读体验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

(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

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部编人教四年级下语文17《记金华的双龙洞》优质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游记,作者用生动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

本篇文章语言优美,描绘细腻,充满了诗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同时,本文还涉及到一些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综合素质有很好的帮助。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对于游记类的文章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文章中的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拓展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历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4.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表达。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文章中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的理解。

3.课文写作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直观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小组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4.写作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2.教学素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地理知识和人文历史资料。

3.作业设计:布置与课文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金华双龙洞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纠正发音和朗读节奏。

学生跟读,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巩固课文内容。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优秀教案一. 教材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展现了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魅力。

本文语言优美,描绘生动,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课文中的地理知识和词汇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解释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双龙洞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旅游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课文中长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3.对课文描绘的景色的想象和描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写作练习纸。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金华双龙洞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双龙洞的美丽?”、“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双龙洞的景色吗?”等。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知识点,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如果你去双龙洞旅游,你会写些什么?”、“你能描绘一下你心中的双龙洞吗?”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分析《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作者参观金华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令人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全文记叙有详有略,结构严谨,描写生动,景物特点鲜明,融情入景,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因此,教师在教授本课的过程中,可采用读悟结合、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叙述有条理和用词造句准确、朴实的特点。

教学目标1.会认6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重点理解“聚集、拥挤、观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4.领悟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感受双龙洞的奇观和大自然的壮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叙的方法和运用恰当词句描绘事物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1.会认“浙、簇、臀”等6个生字,会写“浙、罗、杜”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杜鹃、气势、变化多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1.正确读写字词,积累重点词语和句子。

2.在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写作顺序。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的美丽风景图片。

导语:高山巍峨,大河滔滔,鸟飞兽走,花红草绿……,这是大自然在地面上为我们呈现的一幅幅美丽的杰作。

殊不知,在地下,她也为我们展示出了奇妙的景观。

今天,我们就随同叶圣陶爷爷去欣赏那让人叹为观止的迷人世界吧。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明确:“记”即记录之义,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说明本文是一篇游记;“金华”交代了游览的地方;“双龙洞”点明了具体的游览景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及课文有关资料。

叶圣陶(1895—1988) 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

江苏苏州人。

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双龙洞 位于浙江金华山双龙风景区中心,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

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

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

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

洞温常年为15℃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

2.大声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读错的字音。

会写的字:浙zhè江 罗luó店 杜dù 鹃juān 窄zhǎi 森郁yù 肩jiān 背 臀tún 部移yí动 额é角 登陆lù 石钟乳rǔ 石笋sǔn 变化多端duān 上源yuán会认的字:一簇cù 突兀wù 漆qī黑 蜿wān 蜒yán◆读准字音:“浙”是翘舌音,读“zh è”,不要读成“z é”;“簇”读“c ù”,不要读成“ch ù”或“z ú”;“臀”是前鼻音,读“t ún ”,不要读成“di àn ” 。

◆多音字:qū盘曲jì系鞋带曲系qǔ歌曲xì关系◆形近字示例:浙(浙江)杜(杜鹃)端(开端)——瑞(瑞雪)淅(淅沥)社(社会)湍(湍急)——揣(怀揣)◆书写指导:“簇”下边是“族”,不是“旅”;“臂”下边第一笔是“丨”,不是“丿”;“移”左边“禾”的最后一笔捺变成点;“乳”左下边“子”的第三笔变成提;“蜒”中间是“廴”,不是“辶”。

(2)重点词语释义。

[明艳]鲜明艳丽;明丽。

[突兀]①高耸的样子。

②突然,出乎意外。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

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

[蜿蜒]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石钟乳]溶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与石笋上下相对,由碳酸钙逐渐从水溶液中析出积聚而成。

也叫钟乳石。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4.学生练习书写、识记,教师巡视、纠正。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预设:(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明确:游览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方法拓展:按游览顺序写景是按作者实际游览的行踪,或者是以作者刻意设计的行踪为线索,有目的地选择观赏重点,以所见所闻的先后顺序,依次写来。

写景游记散文,一般按照游踪来组织材料,便于写清楚方位和沿途的具体景观,给人一目了然之感,文章也显得井然有序。

(2)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

2.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段落大意。

◆结构梳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讲路上见闻。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第五部分(第6~7自然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第六部分(第8自然段):写乘船出洞。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随叶圣陶爷爷初步了解了双龙洞。

通过朗读课文,我们又积累了丰富的词语,如“______、______”,知道了作者是按_______的顺序为我们介绍双龙洞的景观的。

课堂上,同学们表现得积极主动,如第___小组的4个同学更是以此扮演了导游和游客的身份演绎了游双龙洞的过程。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同步巩固练参见“世纪英才丛书——学案反馈手册”,阅读提升练参见“英才好阅读”丛书)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3.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感受双龙洞的外洞、内洞特点。

2.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听写词语,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

浙江罗店杜鹃宽窄森郁气势聚集拥挤心情肩背臀部脚跟移动昏暗挤压额角登陆宽广石钟乳石笋变化多端观赏上源2.教师激情导入新课。

导语: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跟随作者简单游览了双龙洞。

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透过语言文字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一)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预设:(1)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明确: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

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

(2)请一名学生读一读这一段的第三句话,再说说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还是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学生理解这句话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

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3)请一名学生读一读第2自然段中写景的句子,看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

提示: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4)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

明确:“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

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2.山中有花也有水,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溪流的特点。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明确: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

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

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二)学习课文第4~8自然段,感受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了解外洞的特点,体会双龙洞的“宽”“大”。

过渡: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可以分别用哪个字来概括?明确:山路“美”→洞口“宽”,外洞“大”。

预设:(1)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明确: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使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2)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明确:像个“大会堂”,能容下一千或八百人开会,不觉拥挤。

(3)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明确: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

在这里作者是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2.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说到“孔隙”我们一般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

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预设:(1)想一想:作者乘船在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在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明确: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2)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大不相同!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明确: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3)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明确:因为孔隙太小,左右和上方的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