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分类与整理(2)
(完整版)《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7页例题1。
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2、通过操作学会分类方法,能选择一定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对分好的物体进行简单的统计。
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养成有条理的生活习惯,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学会对问题进行分类的方法,并进行简单的统计。
难点是能够根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与整理。
教具准备:课件、气球卡片。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板书:分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类与整理。
(板书)二、教学互动。
1、描述感知分类的标准。
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小明和他的朋友们到游乐园玩,手里拿着好多漂亮的气球,他们可高兴了。
仔细观察这些气球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颜色和形状)引出问题:是啊!这些各式各样的气球可真漂亮啊!可老师想知道每种气球各有几个?该怎么办呢?(分类)可以怎么分类呢?(在黑板上板书:按形状分,按颜色分)2、操作体会分类过程,尝试整理、分析数据现在我们就按形状来给这些气球分分类。
气球在你们的桌上,快动手分一分吧!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类活动,并想办法记录分类结果)①展示先分再数的方法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整理的特别好,现在咱们一起来看一看小朋友们都是怎么做的。
他是按形状把气球分成3堆,你数了吗?这样摆成一堆一堆的,好数吗?②展示象形统计图的方法。
还有一位同学的方法和他的不一样,你上来在黑板上摆一摆。
刚才的同学分成一堆一堆的,你为什么要排成一列列的?为了让这个图更清晰一些,我还想给它再加上一些东西。
你真棒!可以用图来表示你整理的结果。
(这里要板书:图)请认真看图,告诉我你能一眼看出哪种气球最多,哪种最少吗?你是怎么看的?我们在摆的时候就要注意,一个一个对齐,这样才能让别人一眼就看清楚最长的就是最多,最短的就是最少。
③展示表格记录数据的方法还有一些同学的记录方法很有创意。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3 《分类与整理》教案20

人教新课标数学一年级下册:3 《分类与整理》教案20一、教学目标1.能够根据物品的属性进行分类,并能够将分类结果进行简单的整理。
2.能够理解分类和整理的概念,培养学生整理思维和分类能力。
3.能够在集体活动和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使用给定条件对物品进行分类。
•理解分类和整理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能够自主对物品进行分类和整理,形成自己的分类标准。
三、教学准备1.物品:如彩色图卡、玩具等。
2.教学课件:分类整理的图片或幻灯片。
3.学生课桌椅的布置:方便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观察学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展示一些混在一起的物品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可以如何进行分类与整理。
2. 学习新知识1.提出问题:你们观察了一下,这些物品应该如何分类呢?2.引导学生一起讨论,明确分类的标准,并帮助学生了解分类和整理的目的。
3.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物品按照分类标准进行分类整理。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的分类方法,并让学生展示自己分类整理的结果。
3. 拓展应用1.提出更复杂的分类场景,让学生进行讨论和实际操作。
2.引导学生思考分类和整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分类和整理的方法,培养了整理思维和合作精神。
六、作业1.家庭作业: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或玩具箱,并记录整理步骤。
2.后续作业:让学生观察生活中更多的物品,尝试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并在下节课分享经验。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未学生能够在分类与整理的学习中有所收获,增强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3-4)单元专项练习

一年级数学下册第(3-4)单元专项练习第1课时分类与整理(1)一、数一数,填一填。
(4分)二、分一分,圈一圈。
(圈出每组中不同类的一项,每题2分,共8分)1.2.3.4.三、按形状分一分,请你数一数,填一填。
图形各类个数(个)1.2. ()和()同样多。
3.长方形比平行四边形多()个。
第2课时分类与整理(2)一、分一分,填一填。
图形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个数1.按水果的种类分一分,并统计出每种水里的数量。
① ② ③ ④ 数量(份)2.( )号水果最多。
3.( )号水果和( )号水果一共是11份。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提出一个..)二、给下面这些图形分类。
1.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填写下表。
三角形 五角星 正方形 园个数2.如果分为两组,可以怎样分?完成下表。
三、整理小明的文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据上图填写下表。
种类文具盒橡皮尺子铅笔名称数量根据上面的统计结果填一填,答一答。
1、哪种文具最多?哪种文具最少?2、比多( )。
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四、下面是阳光小学一(5)班上午的课程表。
(1)语文和数学共多少节?(2)体育比数学少多少节?(3)语文比美术多多少节?一 二 三 四 五 1 语文 数学 语文 语文 数学 2 数学 数学 语文 数学 语文3 体育 音乐 劳动 美术写字4 写字美术体育音乐劳动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劳动( )节 ( )节 ( )节 ( )节 ( )节 =( )=( )=( )(4)自己再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 第1课时 数数 数的组成一、直接写出得数。
4+7= 12-5= 13+6= 17-9= 13-8= 14-6= 15-7= 11-4= 13-9= 18-9= 6+6= 8+5= 二、填一填。
一年级下数学教案-分类与整理人教新课标

4,观察表后,说说表和图片对比,你知道了什么?
5.练习:①观察图形,可以怎么分,看看动物和植物有几个?
②想想做做,图片这么分类?并填填表
③出示课堂活动的类似作业,说说怎么分,并填写统计表。
6.这节课,同学们和我一起学习了分类的方法,知道了可以根据物体的颜色、形状来分类,在生活中,我们给物体分类时常根据不同标准,比如:物体的大小、用途、种类……只要大家能说出适当的理由。我们都可以对物体进行分类,今天回家之后,请大家对自己的房间或书柜进行分类整理。
课题
分类
课时
第一课时
课型
新课
修改意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对物体进行简单分类的过程,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将生活中简单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好处,初步养成有条理整理身边事物的习惯。
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境,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请生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学生观察图片,并说说整理后有什么意义?
2.生认真观察后,说说可以怎么分类?数数每组由多少人并填写表。
4.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4.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
5.学生独立完成。
6..独立并合作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7学生说说怎样回家整理,并说说今天的收获。
学法指导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
补救措施
修改意见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自主探究,形成结论
《3 分类与整理》作业设计方案-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分类与整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够:1. 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2. 学会对分类后的物体进行整理,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3. 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练习:(1)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请学生为教室内的物品进行分类,如文具、玩具、体育用品等。
要求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并尝试解释选择的理由。
(2)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课后作业:(1)在家中为家庭成员的物品进行分类,如衣物、书籍、生活用品等。
记录每种物品的分类结果,并尝试解释选择的理由。
(2)通过观察家庭支出数据,尝试进行分类和整理,绘制出收支统计图。
分析数据,提出合理的建议。
三、作业要求1. 课堂练习:请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注意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能够解释选择的理由。
2. 课后作业:请学生在家中独立完成,注意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记录分类结果时尽量详细。
同时,对于收支统计图,请学生绘制清楚,并标明时间、金额等数据。
四、作业评价1. 课堂练习的评价: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检查学生是否能够选择合适的分类标准,是否能够正确地进行分类和比较。
2. 课后作业的评价:在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分类的标准是否合理,记录是否详细,统计图是否绘制清楚,分析是否有理有据。
同时,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提出合理的建议。
五、作业反馈在批改完作业后,将作业反馈给学生。
反馈内容应包括作业的优点、不足之处以及改进建议。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将在课堂上再次讲解,确保所有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
同时,也欢迎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观点,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
总体来说,《分类与整理》这一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对事物进行分类和整理,理解数据整理的意义。
通过本次作业,希望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一知识,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运用。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分类与整理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第2课时)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的:1.使先生可以依据自己选定的规范停止分类,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规范下的多样性。
2.使先生阅历完整的处置效果进程与分类统计的进程,会用复杂的统计表出现分类的结果,并感遭到用统计表记载分类结果的优势。
3.使先生可以对数据停止复杂的剖析,并能依据数据提出复杂的效果。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先生学会依据实践需求选择规范自主分类。
难点:学会用复杂的统计图表出现计数的结果。
教学预备:多媒体。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提出效果师:周末,阳黑暗丽,很多爸爸妈妈相约带小冤家一同去郊游。
出示课本情境图师:看,这么多人一同玩多开心呀!他们想玩捉迷藏的游戏,如今得把这么多人分红两组。
小冤家们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呢?【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先生日常生活的效果情境,激起先生的学习兴味。
】二、操作探求,充沛交流(一)小组协作展开探求活动师:分红两组做游戏,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分法?把分类的结果用你觉得最好的方法出现出来。
先生活动,教员巡视指点,了解先生活动信息。
【设计意图:为先生创设自主探求的空间,让先生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分类计数,体验分类统计的进程。
教员在这个进程中发现先生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效果,并获取接上去教学活动的素材。
】(二)展现先生分类结果,引导先生评价交流。
1.出现先生分类计数的结果先生出现分类计数的结果的方式能够多样,例如:图画式、复杂的统计图式(纵向或横向)、图文并茂式、表格式等。
教员依据教学需求选取有代表性的作业展如今黑板上。
2.适时纠正先生的计数错误总会有先生出现计数的错误,教员要发现先生的错误,对先生计数的进程和方法停止指点。
先让数错的先生说说为什么数错了,再引导先生交流:怎样数才不会漏数,不会反双数,不容易数错呢?指点先生可以边数边做标志,数完之后可以再数一遍等。
【设计意图:对一年级的小冤家来说数清楚数量也是有一定难度的数学活动,在分类进程中停止细致地计数指点是十分必要的。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课时 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日期 1 2 3 4 5 6 7 8 温度 29℃ 29℃ 29℃ 31℃ 31℃ 33℃ 33℃ 31℃ 日期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温度 33℃ 36℃ 36℃ 31℃ 29℃ 29℃ 29℃
温度 天数(天)
29℃
31℃
33℃
36℃
5.下面是某地1月份每天的天气情况记录,请整理结 果填入表格中。
八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
第2课时 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下)
1. 经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初步了解统计 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学习目标 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数 学问题。
2. 培养分析数据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 经历简单的分类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对数据 进行调查记录和整理。
把上面的整理结果填入下表。
全班1周阅读课外读物情况表
类别 少儿文艺 连环画 故事大王
册数(册) 16
17
12
(2)同学们最喜欢看的课外读物是什么? 答:最喜欢看的课外读物是连环画。
(3)全班共读了多少册课外读物?
16+17+12=45(册) 答:全班共读了45册课外读物。
5.下面是某地7月份上半月每天的最高气温记录,请 用画“正”字的方法整理有关数据。
赢
输
平
( )次 ( )次 ( )次
自己赢的次数等于对方输的次数, 自己输的次数等于对方赢的次数。
3.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其他同学呢?10~15人一组, 了解并记录小组中每个同学最喜欢吃的一种水果。
(1)分类整理记录的结果。
( )人 ( )人 ( )人 ( )人 ( )人
[《分类与》教学设计] 分类与课教案
![[《分类与》教学设计] 分类与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810477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6b.png)
《分类与整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经历分类与整理的活动,感受分类与整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分类、整理数据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如何根据不同的特征对物品进行分类。
2. 学习如何利用图表整理数据,从而更清晰地呈现信息。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类与整理的方法,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分类与整理的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
2. 利用实物、图片、图表等多种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分类与整理的概念。
3. 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分类与整理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整理书桌、衣柜等,引导学生思考分类与整理的意义。
2. 新课导入:介绍分类与整理的概念,讲解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和步骤。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分类与整理的实践活动,如对物品、图片、数据等进行分类整理。
4. 成果展示: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分类整理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讨论。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和技巧,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分类与整理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在分类与整理方面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分类与整理过程中的思维过程,评价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物资源:各类物品、图片、图表等。
2. 数字资源:教学课件、视频、音频等。
3. 网络资源:相关教学网站、论坛、博客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分类与整理的概念,讲解分类与整理的方法和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