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基本特征讲解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

区域地理特征分析地理特征是指地球表面某一地区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水文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差异较大,这些特征直接影响着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分布、人口聚集以及经济发展等方面。
本文将对区域的地理特征进行分析,以增进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一、地形地貌分析地形地貌是指地球表面上各种地貌的总称。
不同的地球地区由于地壳运动、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特征。
地形地貌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具有深远的影响。
1. 高原地区高原地区一般指海拔较高、地势较平坦的地区。
高原地区由于地势平坦,气候条件较稳定,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此外,高原地区还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铁矿、煤矿、铜矿等,这为该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2. 山地地区山地地区是指地势较高、崎岖不平的地区。
山地地区由于地形复杂,气候条件较为恶劣,导致其农业生产和交通发展相对困难。
然而,山地地区却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林资源,这促进了其发展水电、旅游等产业。
3. 沿海地区沿海地区是指地处海洋和陆地交界处的地区。
沿海地区地势较低,水文条件丰富,具有良好的温湿气候,适合农业、渔业和工业的发展。
此外,沿海地区还具有独特的海洋资源,如港口、海鲜等,这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气候特征分析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态。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差异很大,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农牧业生产、人口分布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
1. 干燥地区干燥地区一般指水分供给不足的地区。
干燥地区主要分布在世界的内陆地区,由于降水量稀少,水资源匮乏,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然而,干燥地区的草原资源非常丰富,适合发展畜牧业。
2. 湿润地区湿润地区是指气候温湿度较高,降水充沛的地区。
湿润地区的土地肥沃,适合农业的发展,因此粮食生产较为丰富。
此外,湿润地区的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渔业和水产养殖等产业。
3. 寒冷地区寒冷地区一般指气温较低的地区。
《自然地理环境》课件

2
分类
平原环境可分为冲积平原、冲击平原和盆地等。
3
生态系统
平原环境中有着丰富的生态系统,包括湿地、草原和农田等。
水域环境
基本特征及成因
水域环境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形成的原据水深、盐度和养分含量等进行分类。
生态系统
水域环境中有着丰富的生态系统,包括珊瑚礁、湖泊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等。
《自然地理环境》PPT课 件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自然界各种物质、能量和生物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一种复杂的空间综合体。本课程将介绍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分类和基本特 征。
自然地理环境的概念和分类
定义和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综合体。
分类
自然地理环境可分为山地环境、平原环境和水域环境。
山地环境
基本特征及成因
山地环境具有高海拔、陡峭地形 和丰富的水资源等特点,形成的 原因包括地壳运动和水侵蚀。
分类
山地环境可分为喀斯特山地、火 山山地和抬升山地等。
生态系统
山地环境中有着丰富多样的生态 系统,包括森林、草地和河流等。
平原环境
1
基本特征及成因
平原环境地势平坦,通常是由长期沉积作用所形成的。
总结
1 重要性和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积极和消极影响。
3 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保护自然地理环境并实现可持续利用是人类的共同责任。
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ppt

属新能源;
我国东南沿海(秦山、大亚湾;另有四座在建)
一、知识整理
关于现阶段能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仍将继续是世界上使
用最多的能源,其中石油仍将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但石油
以及常规能源的替代品的开发力度在逐步加大,核电和其他 新能源将被更多地关注和利用。
未来 20 年世界石油资源增长主要来自中东、俄罗斯-中亚、
一、知识整理
②非地带性分布(打破规律的环境分布) 主要影响因素及表现: 地貌──不同地貌类型影响气候的气温和降水,从而影响生物环境的分布。 如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不为热带雨林而为热带稀树草原);南美洲温 带大陆东岸的温带荒漠。 海陆分布──南北半球陆地面积大小不同,造成海陆差异不同,南北半球 的生态环境分布也有差异。如南半球亚寒带针叶林带缺失。 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影响环境(如四川盆地紫色砂页岩富含钾、磷,土 壤肥沃);化学性质影响(岩石的酸碱性直接影响土壤的酸碱性,从而
一、知识整理
经度地带性:
分布规律──地理环境从沿海向内陆递变并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典型实例 ──湿度与降水上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的规律;自然生态 环境在大陆中纬度的分布序列(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形成原因 ──受海陆位置影响,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北 半球中纬度大陆面积大,因此海陆差异明显)。
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空间地域上林业、种 植业、牧业的分工;对人口、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沿海 湿润、温和的气候条件,适合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交通便 利,经济发展较快。
同(目前最大)、六盘水(南方大煤矿)
一、知识整理
(3)石油 污染量较小 主要分布──世界两大产油带(环太平洋、地中海-中东-我 国西部-印尼);中东波斯湾地区(最大的石油储量、产量、 输出量;其中沙特阿拉伯储量最大);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中国是一个拥有广袤土地和多样地貌的国家,其地理环境特征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展开论述。
一、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东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地处北半球,东经73°23′19″至135°05′11″,北纬18°10′到53°33′之间。
其地理位置使得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地位。
二、地形地貌中国地势起伏,拥有丰富的地形地貌。
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平原和丘陵,而西部则是高山和高原。
中国最著名的地形特征之一是喜马拉雅山脉,其中包括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此外,中国还拥有长江、黄河等众多大河,以及壮观的喀斯特地貌和湖泊。
三、气候中国的气候多样,由于国家辽阔的面积和复杂的地形地貌。
北方地区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潮湿,冬季干燥严寒。
南方地区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暖湿润。
西部的高原地区气候较为干燥,常年日照时间较长。
中国的气候条件对于农业生产、旅游业和能源利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自然资源中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其土地资源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具备良好的农业基础。
此外,中国还拥有大量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
水资源方面,中国拥有丰富的水系,包括长江、黄河和深圳河等重要河流,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
五、人口分布由于中国地域辽阔,人口分布不均衡。
东部沿海地区和大城市人口密集,拥有相对发达的经济和基础设施;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的人口相对较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种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也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
六、地理环境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特征对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中国的丰富自然资源为国家的工业和经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气候条件的变化也对农业和能源利用造成挑战,需要通过科技手段来加以解决。
地理位置使中国成为国际政治和经济的重要一员,也推动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中国史前时期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佚名一、中国史前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地质学研究表明,中国史前及现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格局,是新生代以来的新构造运动而形成的。
进入地史的新生代后,全球发生了剧烈的造山运动。
第三纪是造山运动最为剧烈的时期。
由于欧洲的阿尔卑斯、亚洲的喜马拉雅和环太平洋的造山运动,使得海洋范围缩小,陆地面积扩大,最终形成了现今地球的海陆轮廓。
对中国现今地形影响最大的是喜马拉雅运动。
依据板块运动理论,喜马拉雅运造山动是由于第三纪印度、阿拉伯等小板块碰撞亚洲大陆而发生的。
喜马拉雅地区,在始新世时还是海洋环境,中新世时强烈的造山运动使这一地区上升为陆地,上新世晚期青藏高原已抬升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更新世早期平均海拔为2000米,更新世中期高原面在3000米左右,更新世晚期广大原面已达4500~ 5000 米的高度。
喜马拉雅运动导致了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
首先,喜马拉雅运动,不仅导致了青藏高原的形成,而且引起了中国大陆的一系列大规模的差异性升降构造变化,形成了西高东低呈巨大的三级阶梯形下降的自然地貌基本格局,即由珠穆朗玛峰等一系列高大山系和青藏高原组成的第一级阶梯,海拔高度一般为4000~ 5000 米;自昆仑山和祁连山以北、横断山脉以东,地势急剧下降而形成第二级阶梯,包括新疆和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等,海拔高度多在1000~ 2000 米之间;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到滇东高原一线以东,地势再次下降形成第三级阶梯,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南丘陵地区,高度也降到1000米以下到数十米。
其次,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大大改变了中国的古地貌,引起了西风激流的动力作用,改变了中国各地气候要素的组成。
在强大的西风激流吹扬下,中亚内陆沙漠地区的大量粉尘被抬升到3000米以上的高空,随风向东南方向飘移。
之后,由于东南季风的干扰和秦岭、六盘山、吕梁山、太行山的阻隔和截留,风速变慢,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大量沉积下来,形成巨厚的黄土堆积。
地理环境基本特征

地理环境基本特征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上的物理地理要素和自然地理条件的总和,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
地理环境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介绍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地理形态和地势起伏状况。
地球表面的地形由高山、丘陵、平原、盆地、河流、湖泊、海洋等地形要素构成。
地形影响着气候、水文和植被的分布,同时也影响着人类的活动和社会经济发展。
例如,高山地形常常造成陡峭的山坡和丰富的水资源,适宜于发展农业和旅游业;而平原地形则广泛适用于农业和工业的发展。
气候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特定地区的天气状况的统计或概括。
气候受到纬度、海洋和大气循环、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和季节性的特点。
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主要包括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气候的变化对于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等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活动。
水文是指地球表面的水资源的分布和运动规律。
水文系统包括大气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和冰雪等组成部分。
水资源的分布不均,从而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问题。
例如,沿海地区相对更容易获取淡水资源,而内陆干旱地区则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植被是指地球表面上植物的总体分布情况和类型。
植被受到气候、土壤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展现出丰富的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植被类型主要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和湿地等。
植被对于水文循环、土壤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人类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壤是指地球表面上的表土层,由岩石风化和有机物质分解形成,具有水分保持、养分供应和植被生长的功能。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根据气候、岩石类型和植被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土壤对于农业和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人类定居和发展的基础。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基本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
这些基本特征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初三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初三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自然地理环境及区域分异1.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方面。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包括:地理范围广阔,地形地貌多样,气候差异明显,水文资源丰富,土壤类型多样,植被分布广泛等。
2. 中国的地理分区中国地理分区主要包括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平原地区、西部高原地区和东北东南地区。
各地区的特点分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适宜农业生产;中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西部高原地区地势崇山峻岭,气候干旱,资源丰富;东北东南地区地势平坦,气候温和,资源丰富。
第二章气候类型及分布1.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现象的总和。
气候的形成受到地球自转、公转、太阳辐射、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的影响,气候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是由于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 气候的分类气候根据温度和降水量的不同,可分为热带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气候、大陆性气候和极地气候等类型。
各种气候类型在地球上的分布也各不相同。
第三章水资源和利用1. 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中国的水资源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和淮河等地区,黄河和长江是我国最大的两条河流,水资源丰富。
2.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包括工业用水、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水资源。
第四章土壤资源及其肥力1. 土壤资源的分类土壤资源包括有机土壤、褐土、草甸土、沙土、红壤等多种类型。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不同的影响,需要根据土壤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进行种植。
2. 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土壤肥力受到气候、植被、地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不同的地区因为这些因素的不同,土壤肥力也会有所不同。
第五章生物资源1. 生物资源的分类生物资源主要包括植物资源和动物资源。
植物资源包括森林资源、草原资源、农田资源等,动物资源包括野生动物和家畜等。
中国旅游地理第三章——中国旅游资源地理

月牙泉四面沙山高耸,山坳随着泉的形状也成月牙形,吹进这种环山洼地里的 风,由于空气力学原理,会向上旋,于是月牙泉周围山上流下来的沙子又被送回四 面的鸣沙山脊的另外一侧,这就是泉水不为黄沙掩盖的道理。两千多年来,正是因 为这种独特的地形运动,使沙山和泉水保持着矛盾而又和谐的天然共生共存状态。 尽管风沙肆虐,月牙泉依然碧水粼粼。
3.准噶尔盆地:
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盆地,内部有沙 漠。 4.四川盆地: 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盆地,内部多丘 陵,西部有平原。
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大 兴 安 岭 内蒙古高原 太 行 祁连山脉 黄 土 高 原山 脉 巫 山 雪 横 云贵 峰 断 高原 山 山 脉
昆仑山脉
返回
天山山脉
大 兴 安 岭
阴山山脉
昆仑山脉 祁连山脉
长 白 山 脉
秦岭
喜马拉雅山脉
太 行 山 脉
巫 山 雪 峰 南岭 山 武 夷 山 脉
横 断 山 脉
台 湾 山 脉
1.柴达木盆地:
在地势第一级阶梯上,是我国海拔最高 的大盆地
2.塔里木盆地:
地势第二级阶梯上的盆地,我国最大的盆 地,有我国最大的沙漠。
山群最著名。
五大连池风景区概况
五大连池的古火山形成于203年、90万年、60万年及19万年历史时 期,而新期火山则形成于1719年,据《黑龙江外记》记述:“墨尔 根东南,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块飞腾,声震四野,越数日火熄,其
地遂成池沼。此康熙五十八年事。”康熙五十八年即公元1719年。
公元1720年,老黑山和火烧山又再度爆发。 同样描述出当年火山喷发的壮丽景象:大地震颤,声震长空,浓 烟滚滚,火光冲天。灼热的岩浆流动在山林水草之间,夜晚看去, 如一条巨型火龙蜿蜒起伏。河流被阻,林木被毁,飞鸟绝迹,野兽 遁形。数月之后,人们仍然不得靠近,清朝的官员前来考察,也只 能在远处观望。这两次火山喷发造成的结果是:第一,形成了两座 新期火山老黑山和火烧山。第二,岩浆阻断白河形成了五大连池。 第三,火山喷发形成了地下矿泉。第四,火山喷发形成了千姿百态 的优美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地域差异性 地带性规律 经度地带性规律
重
垂直地带性规律
点
非地带性分异
二.世界陆地自然带 1.自然带的概念:各个地区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差异
分别有一定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以及 有代表性的植物和土壤类型,分布呈长带状, 所以叫自然带
2.大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第67页文字和68页图
北纬50 。—70 。 亚寒带针叶带 亚欧、北美北冰洋 寒带苔原带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极地冰原带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南北纬10。之间 南北纬10。---南北回归线
大陆 东-西部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 。 大陆内部和西岸
自然带名称
热带雨林带 热带稀树草原带 (亚洲:热带季雨林带) 热带荒漠带
南北纬25 。—35 。 南北纬30 。—40 。
大陆东部 大陆西部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南北纬35 。—50 。 南北纬40 。—60 。
第二章 第六节 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性特征 1、整体性 : 六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自然地理环境六要素
气候、地貌、陆地水、植物、动物、土壤
2.地域差异性:不同地区,六要素状态不同,构成地域差异性特征
纬度地带性规律
地带性规律 经度地带性规律
(2)沿经线方向更替变化 (南北方向)
中
纬
经
度
度
地
地
区
带
最 明
性 规 律
显
成因: 水分条件从沿海向内陆递减(水分条件) 特点:1.与经线平行伸展
2.沿纬线方向有秩序地更替变化(东西方向)
5 4 1 2 3 21
C
B A
垂直地带性规律:
原因: 受山地地形和海拔高度水热状况变化影响 表现: 中低纬度高山地区更为明显 例子: 横断山、喜马拉雅山南坡、阿尔卑斯山
自山麓到山脚气候、植被依次更替变化
温
带
落
温
叶
带
阔
荒
叶
漠
林
带
非地带性分异
1.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
原因: 地貌(地形起伏)
2.寒温带针叶林带与苔原带 北半球有,而南半球缺失
原因:南半球相应纬度带是 广阔 的海洋(海陆分布)
小结
地理环境的2个特征 1、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六要素 (2)六要素相互关系
大陆东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大陆西部
温带荒漠带)
地域差异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规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非地带性分异
内 蒙 古 锡 林 郭 勒 草原
热带 雨 林
撒哈拉沙漠中的绿洲
地域差异性规律 重点
地带性规律 非地带性分异
纬度地带性规律 经度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规律
纬 度 地 带 性 规 律
成因:受太阳辐射热量随纬度带分布变化影响 (热量条件) 特点:(1)与纬线平行伸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