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2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岩 石
成 土 母 质
粒度 化学成分
质地 元素、养分
土 壤
(二)气候与土壤
气 候 对 土 壤 的 影 响
水热状况
直接影响 理化性质 的过程和 强度 寒冷的气候,有机质积累; 温暖湿润的气候,有机质趋 于减少。
间接影响
土壤形成 和发育
寒冷干燥的气候,风化壳薄; 高温多雨的气候,风化壳厚。
(三)生物与土壤
②某一要素的的变化,会导致 其他要素 甚至整 体的变化; 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 理环境,还会对 其他地区 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 一定的影响。
知识点 二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以土壤为例)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土母质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 : 两者的关系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 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
(四)地形与土壤
海拔 坡度 土壤组成和理化性质的垂直变化 陡峭 平坦 坡向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较快,土壤薄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土壤深厚
阳坡 温度高、水分少
阴坡
温度低、水分多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第二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点 一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 理环境的 概念
自然地理环境是 岩石圈 、 大气圈 、 水圈 、 土壤圈 、 生物圈 、人类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 成的有机整体。 ①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本分,与其他要素 相互影响和 相互作用 ;
2.自然 地理环 境整体 性的表 现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 交换 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环流、地 壳物质循环等。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光合作用
植物 生长
藏羚羊数量的平衡
内蒙古高原以南 太 行 山 以 西
秦 岭以北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
由此可见,我们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演 化过程具有统一性,即牵一发而动全 身。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a.情况正常 d.地方趋于干燥 b.湖泊面积减小
c.水份蒸发减少
e.陆生生物代替水 生生物
结论:
森林 减少
滞留降水 仅存人工林天然次生林 功能降低 土壤腐殖质减少 土壤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加剧 沟谷纵横
岩石裸露
洪水 断流
风化 加速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形象的说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goodbye
大家觉得这幅图咋样? 有什么感受?
岩石 大气 生物
土壤
水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
2、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各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大气
二氧化碳
呼
阳光
氧
二氧化碳
呼 吸
植物
氧吸
动物
分
水
岩石
风 化
无机盐
死 亡
死 亡
土壤 无机盐 微生物
(1)阅读以上资料,你能画出黄土高 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和人类影 响的过程吗?
土壤肥力( 下降 ) 黄土高原(流水侵蚀 )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草 类 森 林
根系茂密且集中在地表 有 落叶
排泄特、分泌物、残体
机 质
土
动物 微 生 物
搅动土体、改变土壤结构和孔隙度
分解转化有机残体、合成腐殖质
物
壤
(四)地形与土壤
阅读教材讨论回答:
地形是从哪些方面来影响土壤形成的? 具体是怎么样来影响的?
地势 坡度 坡向
气候和植被 陡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平地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阳坡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气候干旱 气候
河流少 水文 多为内流河
土壤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少数耐 生物( 植被) 旱植物
地貌 风力地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之一:
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 联系和相互作用。
东北林区北部为寒温带针 叶林,南部为温带针阔叶混交 林。它平衡大气成分,净化空 气、补给土壤有机质、涵养水 源、保持水土,对改善当地自 然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中下游 地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河流 上、 中游 水土 流失
河流 含沙 量增 加
下游 河道 泥沙 淤积
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洪涝增多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 响。
阴坡
(五)土壤与人类活动
农业生产:耕耘——改变土壤结构、保水性、通气性 灌溉——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状况 收获——剥夺归还土壤的部分有机质 施肥——改变土壤的营养元素组成
土壤的形成过程:
肥土 裸 露 风化作用 岩 石 成 土 低等生物 母 质 成 原 始 高等植物 熟 土 土 壤 壤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少数 生物 耐旱植物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
活动:如果图中植被遭受大量破坏,地理环 境将会发生哪些变化?并填入图3—5方框中。
植被破坏
河流: 水位季节变化增大 含沙量增加 易发生洪涝灾害 植被破坏 地下水: 水量减少 水位下降
动物: 失去栖息地 物种减少
乔木发达的根系
红壤的基本特征是 呈酸性,肥力较低, 有机质含量在2%以 下。原因是分布在 湿润高温的热带和 亚热带森林南部,微 生物活动旺盛,有 机质被大量分解。
黑土是温带半湿润地区草原草甸植被下发 育的具深厚腐殖质层的黑色土壤。黑灰色腐殖 质层厚30-100cm ,是在寒冷湿润的气候条件下 形成的。
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
裸露 风化 成土 微生物 原始草本植物 成熟 岩石 作用 母质低等植物 土壤木本植物 土壤
活动:为什么说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 活跃的因素? CO2 光合作用
生物 循环 生物残体
水分养分
矿物养分的富集过程 有机质的积累过程
阅读:
生物与土壤有机质 试从植被的条件 上分析: 为什么黑土和红 壤的有机质存在差异?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 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 至整体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3.某一要素的改变,还会对其他地区 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西北内陆
我国西北内陆
大气
水
土壤
生物
地貌
我国西北内陆
干旱 大气
(3) 高等植物作用过程
——成熟土壤
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成土母质、气候、生物、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各地理要素组合形成自然地理环境 1、物质和能量交换 2、产生新功能 3、统一的演化过程 二、地理要素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
分析填空
• 按下列选项中反映的现象的成因关系,将 选项的字母填入下图适当的方框内。
E
G D A I B H F C
(二) 气候与土壤 (集体完成课本P73活动题第1、2小题)
(三)生物与土壤(集体完成课本P75活动题第1小题 ) (四)地形与土壤(集体完成课本P76活动题第2、3小题 )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资源综合利用
(一)成土母质与土壤 1、成土母质的概念和形成
2、成土母质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的 影响(阅读) (1)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
1、比较说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土壤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而成土母质是 岩石的风化物,不具备肥力。 联系: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 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并且成土母 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2、有人说,热带地区的土壤层厚度比温带和寒带地区 的要大,这种说法对不对?说明你的理由。 不对。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既与温 度有关,又与降水有关。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带, 化学与生物风化强,有机残体归还多,风化壳厚,因 而土壤层厚度较大;干旱或寒冷地区风化壳薄,发育 的土壤层也较薄。
(五)人类活动与土壤 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 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 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积极影响:培育出肥沃、 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造成土壤退化, 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和 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温馨提示: 土壤性状包括土壤的温度、湿度、有机质含 量、颗粒粗细、结构、颜色等 1、什么是成土母质? 2、成土母质会影响土壤的哪些性状?
(一) 成土母质与土壤
裸露的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后,形成的结构疏松 的风化物称为成土母质。 岩石的 外力搬运堆积 风化物 成土 气候与生物长期作用 母质
土壤
土壤 质地
质减少。
温馨提示: 土壤性状包括土壤的温度、湿度、有机质含 量、颗粒粗细、结构、颜色等
1、生物主要通过什么方式促使岩石变成土壤? 2、生物通过哪些方式为土壤增加有机质?
(三)生物与土壤
落 红 化不 作是 春无 泥情 更物 护, 花 。
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 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发育成深厚土壤 光热条件好,水分状况差 光热条件差,水分状况好
地形影响土壤厚度及其水热状况,是土壤 形成过程中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坡 度 地 形 坡 向
陡坡 平地
很难发育成深厚土壤 发育成深厚土壤
阳坡
阴坡
光热条件好,水分状况差
光热条件差,水分状况好
黄河三角洲冲积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 红壤,哪一类发育程度较好(更加深厚肥沃)?
6、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 土壤的原因是 (A)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太差 D.水分条件太差 7、下列土地利用形式,属于合理经营、用养结 合的是( A ) A、南方丘陵区展灌溉农业 D、北方黑土区大力增施有机肥
黄河中上游过度砍 伐、开垦、放牧等 植被稀疏 土质 疏松
牵一发而动全身 十
降水集中 且多暴雨 水土 流失 土壤贫瘠 表面千 沟万壑 生态环 境恶化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思考:风化壳的厚度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联?
从干燥的荒漠地带 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 带,风化壳逐渐加厚。
(三)
生物是土壤 有机质的来源, 也是土壤形成过
生物与土壤
程中最活跃的因
素,土壤肥力的
产生与生物作用
密切关联。
(四)
地形与土壤
地势升高 地 坡 度 陡坡 平地
水热变化
土壤垂直分异
说一说你 发现了什 么规律?
形成这样地域 差异的主要因 素是什么? 试着分析形成 这种规律的根 本原因?
水分 海陆位置不同
(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
距海 远近 不同
水分 差异
景观 差异
(基本因素)
自然带东西更替:又可称为从
沿海向内陆的更替
其表现形式是:
东西更替
南北延伸
小记: 各纬度比较,纬度地带分异明显的 是高纬和低纬。干湿地带分异明显 的是中纬。
水 分
海陆 分布
海拔 高度
垂直分异规律 水热 (垂直地带性) 状况 地方性分异规 律(非地带性)
纬线延伸 低纬和高纬地区,如非 0 纬度更替 洲沿20 E经线,自赤道 向南北的自然带变化 经线延伸 中纬地区,如亚欧大陆 经度更替 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 的变化 等高线延伸 中低纬度的高山,如 从山麓到山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 顶更替 然带 比较普遍,如华北平 原、沙漠中的绿洲、 南美南端东西差异
下面哪座山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地区?
f: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与其所在纬度 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相似
P81活动 2(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 谱比北坡复杂?
南坡纬度低、海拔低、相对高度大,所以自 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大自然不仅创造了各种具有特殊性的生物和人类本身,而且还创造了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使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整体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它们从属于一定的地质结构单元;另一方面,各地理要素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的,各要素的空间组合又构成地理区域。
1、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即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都以空间分布为基础而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构成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和它们的地理分异过程的不同,又促进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进化。
因此,地理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及其演变,直接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例如,海陆位置与气候,大致呈现出沿纬度方向由两极地区向赤道地区逐渐变暖的趋势,而这正是因为北半球的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温度分带;反之,陆地的向东扩展也必然导致气候分异。
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既深刻又普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对某些区域或某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我国的西北地区就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而成为该地区的能源供应中心。
还有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它们的组合规律、变化的一般趋势或可预见的变化状况,能对经济活动的进行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西欧的波德平原、巴西的亚马孙平原,都是典型的平原,它们的地貌特征、土地利用、人口密度等均具有明显的差别,对当地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破坏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经济活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如今的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地理环境的恶化,例如,在一些风景名胜区,由于建筑的修建、森林的砍伐,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导致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退化,甚至出现了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极端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 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相互影响
气 候 与 地 貌
典例 云贵高原的岩溶(喀斯 不同气候 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 条件形成 气候条件下;西北内陆 不同地貌 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 的气候条件下 不同地貌 横断山区“一山有四季, 条件形成 十里不同天”与山高谷深、 气候不同 气温垂直变化大有关系
在分析整体性时,要注意运用 “因果关系”来表达;如城市化对 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直接 改变地表形态、植被,而地表硬化、 植被的减少会导致蒸发减少、气温 日较差增大,以及地表水水的下渗 减少,从而间接影响气候与地下水; 气候和地下水的变化又会使水文条 件发生改变,易发生内涝。
1、下图表示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后完 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 整体性 的特点,常 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 生物(植被) (2)图中A、B、C、D四个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 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地质作用的是________ ,表 C 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 ,பைடு நூலகம்示绿地 A B 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 ,表示植被破坏引 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 D
考纲
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和表现。
一、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
活动 这些图片中都反映了那些地理要素?
这些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关系?
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地 形、生物、土壤等. 自然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 、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 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 透、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构成 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②在地球外部四大圈层间 ①各要素通过 水 循环、 生物 循环、 岩石圈物质 循 进行着 物质迁移 和 环等过程,形成一个相互渗 能量交换。 透、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 整体。
5、阅读图文资料,完 成下列要求。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 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 积,形成泥炭。下图所 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解析】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附近 。“冷”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湿 ”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 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答案】该岛屿纬度较高,受海洋(寒流)影响,年均温较低( --冷);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 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蒸发弱;地势低 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湿)。
解析 从气候入手,分析其对水文、植被的 影响。
答案 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 雨;位于刚果盆地,地势低平;这种气候和 地形条件,造就了流量丰富的刚果河水系; 湿热气候又为热带雨林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 好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 性特征。
3、(2006 上海卷)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最活 跃的地区,回答: 城市的迅速发展会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并对自 然环境各要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工业废 渣中的有害物质会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此外,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其他要素的不良 影响还表现在: (1)对生物: (2)对气温: (3)对降水: (4)对地下水:
分析 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I)城市建筑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 多样性 (2)温室气体排放多,出现“热岛”现象 (3)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或城 市多酸雨) (4)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或造成对地 下水的过量开采和污染)
4、(2015四川)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 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图为贝加尔湖地区 等高线图。据材料回答。
(1).贝加尔湖( D )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较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解析:考查读图能力和气候对湖泊水文特征的影响。 结冰主要是纬度高(52°N-55°N);湖面中心水深, 且距离湖岸远,冬季由于水陆热力差异,水中温度较 陆地高,湖面边缘先结冰;纬度高,内陆,冬季气温 低,导致冰层深厚;湖泊呈南北狭长分布,南北跨度 大,冬季南北温差大,北部封冻期早。 读图,根据纬度判断,贝加尔湖结冰主要原因是纬度 较高,气温低,A错。湖面中心水深,受陆地影响小, 结冰晚于边缘,B错。该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 陷形成,不在山谷中,C错。北部的纬度较南部高, 所以封冻期长于南部,D对。
【解析】 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 的相互联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 态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同一温度带生长 的植物不同是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 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影响 ,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 壤的影响。
2、从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要素的相互联系, 说明刚果盆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4分)
(2).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影响是( C )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是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解析 考查湖泊湿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水的三态的 变化。结冰时,由液态水变为固态水要放热;融冰时, 由固态水变为液态水要吸热。结冰后,干冷的冰面不 利于湖水的蒸发,使空气干燥。水体的比热容大,可 以调节气温,使周围气温年较差变小。 贝加尔湖结冰时使湖区环境的气温升高或下降减慢, A错。融冰时使湖区气温降低,B错。湖泊调节气候, 减小了气温年较差,C对。冰层不能增加空气湿度, 水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D错。
相互影响
典例
气 不同气候东北平原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 候 条件形成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长江 与 不同的土中下游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 土 壤类型 形成贫瘠的红壤 壤 不同地貌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 地 条件下水 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是冰川 貌 文不同 地貌积水而成 与 水文条件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形是流水切割 水 对地貌的 的结果;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 文 深刻影响 是流水堆积作用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