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

合集下载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02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5.三峡工程运营前,鄱阳湖区的泥 沙淤积和侵蚀情况是() A.侵蚀为主阳湖的水域 面积与湖底高程的变化分别是() A.增大升高 B.增大下降 C.减小升高 D.减小下降
澄碧河水库位于广西山区,因热力作用,水库建成蓄水后对局部地区气候产生显著影 响,下图是“水库蓄水后库区各月降水差值(指该月降水量与水库蓄水前该月多年平 均降水量的差值)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蓄水后库区夏季降水变化与原因叙述正确的 是 A. 降水增多——水库降温慢,加强空气对流 B. 降水增多——水库增温快,加强空气对流 C. 降水减少——水库增温慢,减弱空气对流 D. 降水减少——水库降温快,减弱空气对流 2.水库建成蓄水后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有 ①年降水量减少 ②降水季节变化增大 ③气温年较差变小 ④气温日较差变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供水、养殖、发电等效益
拦截泥沙,降低河流含沙量;洪水期可以拦蓄洪水,调节 径流的季节的变化、航运,下游植被面积扩大、河道发生 冲刷,河床变深变宽,河床粒径变粗(河床抵抗侵蚀能力增 强)、通洪能力不断增加等
归纳
水库不 利的影 响
对上游 地区的 影响
对本地 区的影 响
对下游 地区的 影响
流速减缓,泥沙淤积、污染加重 库区蓄水会淹没原有生产、生活设施以及文物古迹等; 改变库区原有生态环境,水域内害虫滋生,可能导致 传染性疾病蔓延
水电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其中超过70%来自拉丁美洲。十几年来,亚马孙河流域 内各国涌现水电开发热潮。在亚马孙河的安第斯山脉支流上已经有48座装机量超过2兆瓦 的水电站,未来的20年里还计划修建150座。在亚马孙平原地区,建水电站需要修建大型 水坝,产生足够大的落差,如乌阿图玛河的巴尔比那水电站和托坎廷斯河的图库鲁伊大 型水电站。图1示意亚马孙河流域水电站分布,图2示意亚马孙河流域多年平均气候资料 。 (2)分析亚马孙河流域水电开发对流域内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8分)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精)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精)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 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 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肥力与土壤的物质组成密切相关
2.土壤的物质组成: 矿物质--是土壤的物质基础,是土 壤的骨骼。为植物提供矿物养分(钾、 磷、钙、镁等) 有机质--集中在表层,经微生物分 解能释放以氮素为主的养分,同时放出 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土 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三)
生物与土壤
植 物 与 土 壤
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1.根本原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6CO2+H2O→C6H12O6+6O2↑
2.生物循环(下图中各箭头表示什么含义?)
绿色植物 各级动物
环境
微生物
(四)
地形与土壤
地形主要是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作用于土壤
思考:植被的分布往往能反映出土壤的状况,请说 说海拔高度、地形坡度和坡向对土壤有什么影响。
水分和空气--存在土壤孔隙中,二 者的比例受外界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影 响土壤的性能,如果空气多而水分少, 则会造成养分、水分供应不足;如果水 分多,空气就会受到排挤,造成土温下 降,土壤缺氧。
(一) 成土母质与土壤
岩石母岩
风 化
风化物
外力搬 运堆积
成土母质
气候与生物 长期作用
土壤
活动: 土壤与成土母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一) 成土母质与土壤
成 土 母 质 对 土 壤 的 影 响
物 理 性 状 化 学 积、坡积物上的母质→土壤石块多
►洪积、冲积物上的母质→土壤有明显的分层
►基性岩母质→土壤铁、镁、钙含量高
►酸性岩母质→土壤硅、钠、钾含量高
(二)
气候与土壤
思考:风化壳的厚度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联?

【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课件】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C.碳净排放量降低
D.微生物活性减弱
9.下列对湖泊湿地生态修复的措施,合理的是A.
减少湖滨植物,清除入湖污染物 B.放生外来
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C.降低湖面水位,重建微
生物群落
D.改变湿地地形,建设生态缓冲岛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
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
缓解水资源紧缺;补充地下水; 减缓土地荒漠化;增加生物多样性
导树入袋新熊课又:称考拉,分布在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东北部、东部沿海岛屿和内陆低地的桉树林中,
主要以桉树叶为食。树袋熊集中分布区也是人类喜欢的定居之地。因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树 袋熊面临很大的生态威胁。当地居民认为,人类集中居住干扰了树袋熊的生活,于是把房屋 分散修建于桉树林中。可事与愿违,分散居住的结果,反而对树袋熊栖息地造成更大的威胁。
整体性强弱的影响因素:取决于各组分的完备性和功能的协调性。
400mm年等降水量线
1.黄土高原东部位于 东部季风区 , 西部位于 西北干旱区 。(三大自然区)
季风——大陆大洋结合产生的新功能
2.分析黄土高原整体性弱的原因。
水土流失严重,各组分不完备(组分 和结构简单),功能不协调,系统抗 干扰能力弱,不稳定,整体性弱。
3.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发源于祁连山区的疏勒河,以昌马峡和双塔堡水库为界分上、中、下游。该河中游冲 积平原上河床宽而浅,多分汉。受全球变暖影响,近年来该河上游山区径流量增多。右图 为疏勒河流域局部图。(1)说出疏勒河上游径流量增多对中下游生态环境的有利影响。 (4分)
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建立起新的功能,形成 新的平衡,形成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______ 枯枝落叶
层、腐殖质层、_______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 淋滤
(4)B范围内的气候 类型是_________, 对应的地带性植被、 土壤类型分别是__ __________。
(5)D范围内的植被 类型是_________, 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____________。 答案:(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 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 草原) 灰化土(黑土、黑钙土、棕壤) (5)温带荒漠(荒漠);缺水
抬升河床 抬升河床
地下水位升高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渍化 土壤盐渍化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之三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某一要素的改变,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环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以土壤为例
一、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
气候
水文
土壤
生物( 植被)
地貌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气候干旱 气候
河流少 水文 多为内流河
土壤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少数耐 生物( 植被) 旱植物
风力地貌 地貌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 主要依据土壤的
A
A. 温度
B. 孔隙
C. 肥力
D. 空气
(3)不够合理的治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
A. 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杆,加速有机质分解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三章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互动·探究区
[反思归纳]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第二节
(1)每一要素都作为 整体 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例如,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干旱 是其最突出的环境特征;海南岛是典型的热 带季风气候, 湿热 是其环境的突出特点。 其整体
性表现如下表:
(3)图甲和图乙分别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什么特点?
互动·探究区
第二节
答案
(2)C
(1)A—②
B—③
C—①
D—⑤
E—④
(3)图甲反映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 的演化过程。图乙表示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 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化学过程 的性质与强度。 ②间接影响: 气候通过影响 岩石风化过程 、 外力地貌形
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 成和发育。
4.生物与土壤
互动·探究区
5.地形与土壤
第二节
地形主要通过对物质、 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互动·探究区
互动·探究区
答案
第二节
(1)整体
(2)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质地,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气候直接影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 度,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 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自然地理6-整体性和差异性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课件+自然地理6-整体性和差异性
非 地 带 性 热 带 雨 林
(三)非地带性分异
非 地 带 性 热 带 草 原
(三)非地带性分异
非 地 带 性 热 带 荒 漠
(三)非地带性分异
非 地 带 性 温 带 荒 漠
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山顶 水热 山麓
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带谱复杂程度
纬度 海拔 相对高度
01 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02 海拔越高越复杂(当然有极限),海拔
越低越简单,甚至无 03 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3.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带性)
2. 自然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含义: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

典例:生物的生长发育


含义: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
平衡功能
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典例: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稳定
3.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带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 不同的气候类型(植被、土壤) 陆地自然带
(一)自然带
(一)自然带
气候类型与自然带的对应分布情况
(二)地域分异规律
1.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影响因素
热量
1. 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2.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
影响因素
延 伸
距海远近 (水分)
更替
2.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性)
第一章 自然地理
01
02
03
04
05
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效课堂必备)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效课堂必备)

【学习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1、能说出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并举例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通过剖析土壤的形成与气候、生物、地形、人类活动等地理要素的关系,学会从整体角度综合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

3、学会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预习案】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自然地理环境是圈、圈、圈、圈、圈、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表现一: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表现二: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表现三: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一)成土母质与土壤1、成土母质是指岩石经过作用后形成的风化物。

它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基础和植物养分元素的最初来源。

2、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关系密切。

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和较多,含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较多,含和较少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含较多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特征3、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和。

基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量高酸性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含量高(二)气候与土壤1、直接影响:气候通过土壤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的和交换,直接影响土壤的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与。

2、间接影响:气候通过影响岩石过程、地貌形态以及和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三)生物与土壤生物是土壤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四)地形与土壤地形主要通过对、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

1、海拔高度与土壤:在山区,由于温度、降水和湿度随着地势升高的垂直变化,形成不同的垂直带和带,导致土壤的和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变化。

2、坡度和坡向与土壤:坡度和坡向可改变条件和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五)人类活动与土壤人类生产活动主要通过改变作用于土壤形成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的影响最为突出。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共37张ppt)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共37张ppt)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五章第一节
一、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由以气体物质为主的 大气圈、液态水为主的水圈、 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生物 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组成。
地球内能、 太阳能等
自然地理要素:地形、气候、 水文、生物、土壤。
岩石(地貌)
大气 水(河流 )
土壤
生物(植物)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一)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表现一:每一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 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在景观上具有一致性。
青藏高 原隆升
阻挡西伯利亚 南下气流
中亚、西亚粉尘东输 沉积形成黄土高原
黄土疏松易冲蚀, 黄河泥沙易淤积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阿特拉斯造山带位于阿尔及利亚北部,呈西南—东北走向,位于地
中海与撒哈拉地台之间,从北向南可以划分为5个构造带:内带、泰勒 隆起带、前渊带、大高原和撒哈拉阿特拉斯构造带。新生代时期构造带 的地质变化促使阿特拉斯山脉形成,隆起的阿特拉斯山脉像一道绿色的 屏障,使山脉东南和西北两侧形成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下面两图分别 为阿尔及利亚北部阿特拉斯造山带构造分带图(图1)及沿AB线的阿特拉 斯造山带构造演化剖面图(图2)。
整体性表现在不同尺度的地理环境中,大到全球尺度的海陆对比, 小到地方性的森林系统。
P111活动 2. 据图5-3,绘制一幅地形、
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 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示意图,并以我国西北内陆 地区为例,阐明各要素间的 关系。
大尺度:西北内陆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
气候干旱,多风沙
气候
河流流量小、 主要为内流河
土壤湿 度降低
蒸发减少 大气变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酸钙沉淀
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使大气中的CO2接近平衡
P92活动
活动2
藏羚羊的例子
藏 羚 羊 存活率上升 数量增加
环 食物、水源丰沛 境 寒潮少 好 避风处、含盐土 壤充足
环 食物、水源、 境 避风处、含盐土 壤不足 恶 化
藏 羚 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在没有人类干扰情况下,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 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体现了自然地理 环境的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各个要 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 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活动3
(1)阅读资料,你能完成黄土 高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和 人类影响的过程吗?
下降) 土壤肥力( 黄土 流水 ( 高原 侵蚀 ) 形成(沟谷 )地貌 人类破坏植被 黄河下游 河道( 淤高) ( 泥沙沉积) 河流( 改道) 形成了(泛滥平原)地貌
活动1
★ 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 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活动题答案:
(1)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等。 (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 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 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 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 放散到环境中去。
生物循环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 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体现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
1.生物循环 做好笔记
绿色植物



环境
动物

微生物

通过光合作用, 植物吸收了大气 中的二氧化碳, 放出氧气
通过降水,土壤 和水圈及生物获 得水分补给 通过植物蒸腾和 土壤蒸发,大气 获得了水汽
植物残体进入土 壤,向土壤提供 了有机质。 岩石通过风化向 土壤提供成土物 质和无机盐 土壤及岩石风化 物被侵蚀,搬运 到低洼处堆积, 形成沉积岩。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如何演变来的?
汉代的黄土高原, 草肥水美、山青水秀。
今天的黄土高原, 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要素组成: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自然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 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 互相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茂冠招招遮天塔, 绿叶青青作用大。 根须深深汲甘露, 年轮圈圈记暑寒。 冬任劲风扫落叶, 绿叶对根常思念。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水 生物 土壤
大气
岩石、地形
“相互联系 相互制约 相互渗透”
整体=部分之和???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腐殖质减少
生 态 环 境 恶 化
森林 面积 锐减
补充土 壤有机 质
多人 工林 或天 然次 生林
东北森林 主要分布于大、小 兴安岭及长白山地区, 在平衡大气成分、净化 空气、补给土壤有机质、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改善地方气候有重要的 作用。 森林减少
我们发现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 在空间上的结合,而是………
水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大气循环
生物循环
正是由于它们的存 在,才把地理环境 各组成成分融合成 自然综合体,构成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阅读“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案例①” 归纳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改变原始大气:CO2、CO、CH4、NH3—N2、O2 改变陆地水的化学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参与沉积岩的形成,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改造自然,维护生态平衡 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
P93“活动”:试分析在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 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地形——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湖水由深变浅直至消失 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 逐渐由湿变干 由湿润变得干燥
水文——
生物——
土壤——
气候——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 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仅存人工林天然次生林 森林减少 土壤腐殖质减少 水土流失加剧
滞留降水功能降低
洪水 断流
风化 加速
土壤肥力下降
沟谷纵横,岩石裸露
东北森林的例子
寒温 带针 叶林
净化 空气
浮尘、扬沙天 气增加
水旱灾害增加 沟谷纵横、风 化加速
温带 针阔 混交 林
改 善 生 态 环 境
涵养 水源
保持 水土
水土流失加剧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 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 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 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 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 保持稳定的能力
•海洋生物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 CO2增致了环境的整体 变化。
蝴蝶效应—— 牵一发而动全身 蝴蝶效应是气象学家洛伦兹1963年提出来的。
其大意为: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 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 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 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 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 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 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映,最终导致其 他系统的极大变化。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 的形成过程
汉代的黄土高原,草肥 水美、山青水秀。自唐代以 后,大兴土木、连年战争, 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土壤 受流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 沃的表面土层,土壤肥力逐 渐下降,植被生长慢,气候 变得干旱,地面被流水侵蚀 形成沟谷,沟谷不断加深扩 大,最终形成千沟万壑的景 观。
活动3
(2)由此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黄土高原是在水文、 地貌、生物、土壤变化和 人类活动的影响过程中形 成的。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统一的演化过程
水土流失的例子:
水文变化 泥沙淤积,泛滥平原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下降,逐渐消失
水 土 流 失
地貌变化 土壤侵蚀 植被退化
气候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