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书评

合集下载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哪些不足之处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哪些不足之处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哪些不足之处
尽管《文化苦旅》是一部备受赞誉的散文集,但也有一些读者和评论家对其提出了不足之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批评和观点:主观性过强:有些读者认为,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的主观性过强,过于强调自己的个人感受和观点,有时甚至会忽略或贬低其他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这种主观性可能会影响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过度渲染情感:有些评论家认为,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过度渲染情感,有时甚至会让人感到有些矫情或做作。

这种情感的过度表达可能会让读者产生疲劳或不适。

缺乏深度:有些读者认为,《文化苦旅》中的一些文章缺乏深度和独到的见解,只是对于文化遗迹和历史事件的简单描述和介绍,缺乏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重复和冗余:有些读者发现,《文化苦旅》中存在一些重复和冗余的描写和叙述,让人感到有些拖沓和无聊。

这种重复和冗余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兴趣。

总之,尽管《文化苦旅》是一部备受赞誉的散文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这些不足之处可能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但也可以为读者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无论如何,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选择是否阅读这部作品。

《文化苦旅》点评

《文化苦旅》点评

《文化苦旅》点评
《文化苦旅》是一部独特的散文集,由当代作家余秋雨创作。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文化思考、优美的文字表达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首先,从文化思考的角度来看,《文化苦旅》展现了余秋雨对中华文化的深厚热爱和深刻理解。

他通过对中国各地的山水风物、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进行深入描绘和探讨,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同时,余秋雨还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批判,表达了他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独特见解,引发了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深刻思考。

其次,从文字表达的角度来看,《文化苦旅》展现了余秋雨卓越的文学才华。

他的文字优美而富有感染力,既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又能够深入浅出地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感。

他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刻画等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充满韵味和感染力的艺术世界。

此外,《文化苦旅》还展现了余秋雨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关怀和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的历史变迁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种艺术风格不仅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
涵,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心灵的洗礼。

总的来说,《文化苦旅》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思考和优美文字表达的散文集。

它通过对中国文化的深入描绘和探讨,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文化之旅。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什么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很差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什么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很差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为什么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好,有人认为很差余秋雨可以说是当代比较有争议的一位作家,他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个是说他的人品不行,另一个便是有一些人认为他的作品不行。

其实关于这两极大的争议,他本人却是从来没有站出来澄清过,可能他本人也是认为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没有什么好解释。

那么今天就来和大家聊一聊余秋雨,看别人对他的评论是否公允?先把余秋雨的人品放到一边,在这里不做讨论,毕竟那是他个人的私事,外界无论如何去评论,那也是无法说得清楚。

今天就来聊一聊他的作品,大家对他最熟悉的作品,那么便是《文化苦旅》,这应当说是一部同样存在着争议的作品。

有一些人认为好的,把它捧到了天上去;有一些人认为不好的,恨不得踩在脚底下。

《文化苦旅》这部作品到底怎么样呢?应当说这是一部难得的佳作,无论一些人如何去评论这部作品,但是关于这部作品所传递出来的文学价值,那并不是随便某个人就可以否定的。

余秋雨写这部作品,应当说是吃尽了苦头,他原本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但是他却是选择了辞职,开始专心写作这部作品。

这一写就是两年的时间,按他自己在自序里所说的那样,两年的时间,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文化苦旅》的创作上;时常为了要考证某一处文化遗址,他都要去到当地,经过实地的考察之后,然后才会坐下来动笔。

仅仅是这样的写作精神,那么便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可尽管是这样,但是一些人读过这部作品之后,依旧认为这是一部庸俗之作,认为余秋雨在写作这部作品时,并不是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会去到实地考察,他只是拿着一张地图在写作。

其实说这样的话,不知道那位评论这部作品的人,他有没有经过头脑?难道他就坐在余秋雨旁边看着他写这部作品不成?恐怕他是没有吧?所以对于这样的评论,根本不值得一看。

《文化苦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以及对于历史的考证,可以说是深刻而广泛,里面并不是泛泛之谈,有着很多的历史资料作为支撑。

读这样的作品,对于任何一位虔诚的读者来说,那都是能够从中学会更多的东西,也能够明白更多的道理。

文化苦旅文学评论

文化苦旅文学评论

文化苦旅文学评论《我看〈文化苦旅〉》《文化苦旅》这本书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一打开就把我吸引住了。

我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心里想:“这书能有啥特别的呀?”可是看了几页,我就发现我错得离谱。

余秋雨先生就像一个超级导游,带着我在历史和文化的长河里穿梭。

书里写了好多地方呢。

比如说莫高窟,那里面的壁画和雕塑就像是被时间定格的精灵。

余秋雨先生写他走进莫高窟的时候,我感觉我就跟在他身后。

他用文字描绘出那些壁画的精美,什么飞天啦,佛像啦。

我就想啊,那些古代的工匠得多厉害呀!他们一笔一笔地画,一刀一刀地刻,就好像把自己的灵魂都注入到了这些艺术品里。

这莫高窟就像是一个文化的大仓库,里面装满了古代人的智慧和信仰。

我仿佛看到那些颜料在墙壁上闪闪发光,好像在跟我们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故事。

这时候我就特别气愤,那些破坏莫高窟的人,他们怎么下得去手呢?这莫高窟是全人类的宝贝啊,就像我们家里最珍贵的传家宝一样,怎么能被人肆意破坏呢?还有都江堰,这地方可太神奇了。

余秋雨先生把都江堰写得像一个默默奉献的英雄。

我感觉都江堰就像一个智慧的老者,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江水奔腾。

李冰父子就像是这个老者的大脑,指挥着这个水利工程发挥作用。

这都江堰不像那些华丽的宫殿,它没有那么耀眼的外表,可是它的作用却大得不得了。

它就像我们身边那些朴实的人,虽然不怎么起眼,但是却实实在在地为大家做贡献。

我就想啊,如果没有都江堰,那四川的老百姓可怎么办呢?这就好比我们没有了吃饭的碗,多不方便啊。

再说说那些文人墨客的故事吧。

在书里,他们就像是天上的星星,各有各的光芒。

像苏东坡,他的一生起起落落。

我读到他被贬到黄州的时候,心里可难受了。

我就想,这么有才华的人,怎么就被那些人欺负呢?可是苏东坡就是苏东坡,他没有被打倒。

他在黄州还能写出那么多好文章,做出那么多美食。

他就像一棵顽强的小草,不管风怎么吹,雨怎么打,都能坚强地活下去。

我要是苏东坡,我能像他那么坚强吗?我觉得我可能做不到。

小说《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小说《文化苦旅》读书心得

小说《文化苦旅》读书心得《文化苦旅》是一部令人感慨万分的小说,作者通过深入剖析中国人的文化身份认同与幸福感,勾勒出了一个充满荆棘的文化现实。

本书从多个视角描绘了中国人在文化认同上的困惑与迷失,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文化乱象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首先,在小说中,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赵尚平的经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

赵尚平是一个热爱文化、有所追求的年轻人,但他在现实生活中却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无法找到自己的定位。

他一方面受到孔子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渴望追求真善美,但另一方面,他身处的社会却充满着功利主义和唯利是图的思想。

在这样的环境下,赵尚平感到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冲突,他不知道如何去面对自己的内心和外部的压力。

这种困境不仅仅是赵尚平一个人的问题,更是当代中国年轻人普遍面临的问题,他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渴望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其次,小说中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沦丧与模糊。

作者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被忽视和遗忘。

例如,在主人公的父亲面前,“文化苦旅”这个词几乎变成了一个笑话,他只关心儿子是否能够赚到钱。

在赵尚平的同学中,有人通过投机而获取利益,有人则被现实逼得无路可走。

这种现象在小说中屡次出现,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正逐渐丧失其原有的价值和力量。

而面对这种情况,赵尚平感到无奈和绝望,他不愿意接受这种现实,但又无力改变。

再次,本书通过描绘赵尚平一家的生活状况,反映了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加剧的现象。

赵尚平的父亲是一位退休工人,母亲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弟弟则在大城市打拼。

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常常为了生活而发愁。

与此同时,小说中描绘了一些成功人士的生活状态,其中有商人、官员等。

他们有着充裕的物质条件,但却纷纷面临着精神上的空虚和困惑。

通过这些形象的对比,作者表达了对于当下社会阶层分化的担忧和批判,他认为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够摆脱分化的困境,实现公平和正义。

高三(1)文化苦旅—-书评 于紫懿

高三(1)文化苦旅—-书评 于紫懿

文化苦旅—-书评那是中国历史的辉煌,亦是中国历史的伤痛,是一场中华文化的记载。

那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

一本深刻而直指中国文化相貌的书籍。

余秋雨用深刻的笔锋,刻画出一个个真实鲜活的中华文化。

他的笔下,有莫高窟的藏经洞:那里,曾存放着满满的极具价值经卷,却被无知的王道士因贪财流离至国外;有“黄州突围”的苏轼:那是他人生的转折点,那里,一俯一仰间,伟大与渺小相对,时间和空间倒转,成就一代文豪;有敏感的预见一个世纪的巴金:巴金的目光省察着百年,百年的目光也省察着巴金……那么,何谓文化?我以为,文化即历史。

牌坊、寺庙、山河、宗教、沙原隐泉、阳关雪,那些风景、那些人物,为历史所铭记,是以成就历史,成就文化。

余秋雨先生笔下的牌坊,我看见的不止是那些为贞洁付出生命的“小女子”,更是她们对摆脱这种束缚的向往。

为贞洁死去的女子,墓都是空的,她们人呢?她们带来了些陌生的美丽,譬如那些尼姑的美丽,那些女教师的美丽。

她们来到村落里,她们传播知识,她们帮一大批孩子“解冻”——解冻的是他们的思想,只愿他们多些心灵的救赎。

而余秋雨先生笔下的寺庙,我看见的不止是宗教的代表,更是人们最纯粹的信仰。

邻居六七个老太太,到庙里去,总要换上一套干净的黑布褂子,那是当时老人的信仰,一开始并不为那些代表着新思想的女教师们所喜爱。

后来,女教师去了寺庙,却说让孩子们可以多去,我想,是她们也感受到了那至纯至净的信仰。

李叔同,那么精通现代文化教育,写出首首优美的歌,最后却自己皈依佛门,游历山川去了。

大概是追寻着心中的信仰,走往远方。

秋雨先生笔下的人事,气宇轩昂,不只是记录与评论,更是时代对于他们的辜负与成就。

乱世之中,尔虞我诈,他们的才华施展,美名流传。

秋雨先生笔下的山河,波澜壮阔,不只是生态与风景,更是人类的生存与自然相平衡的制高点。

文明的产生源于厌倦了自然的荆棘与荒芜,又于喧闹与繁杂间重归自然的淡雅与包容。

秋雨先生这一路上茫茫追寻着,我想,苦是必然的,这苦并非因为旅行,而是因为文化。

余秋雨《文化苦旅》作品鉴赏

余秋雨《文化苦旅》作品鉴赏

余秋雨《文化苦旅》作品鉴赏余秋雨《文化苦旅》作品鉴赏语言的清丽典雅,结构的工巧精致,这些易于感受到的东西固然也属于文人品格的一个方面,但却是浅表性的一般的文人只要精雕细磨的惨淡经营着意追求,是不难达到这个境界的,但他们也往往止于这个境界。

真正的具有文人品格的作品与一般的低品位作品的本质区别不在于此,而在于深蕴于作品之中的那种精神性的东西。

真正的文人作品总是蕴含着作者对于人生世相的贯通古今的洞观,超越各种浅薄的倾向阻碍和狭隘的政治偏见的沧桑感、悲悯心和人道主义情怀,筑基于对个体的人格与自由的守护之上的永不竭止的对于永恒真理的追问。

正是因为具有了这样一种全新的文人品格,余秋雨才超越了对一己一事一物一景的欢愉、哀戚和沉浸,而关怀着表现着一种整体的情感,一种“他认识到的人类情感”(苏珊·朗格《艺术问题》); 也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域限,而与过去的及别处世界中的人生世相紧紧地勾连在一起了。

他的“夜航船”上既挂有鲁迅的灯盏,以此照亮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及文化人的历史相况和当前样态,并对之作了极深刻的文化反思和极清醒的理性批判;又挂着欧洲近代及现代文化航船.上的理性灯盏,以文化“启蒙和挺进”,作为使中国精神文化的航船摆脱漫漫长夜,进人新的河道的先导。

这里映照出的是余秋雨很纯粹的文人的心灵世界:强烈的使命感,清醒的理性意识,对个体人格和自由的高度自觉,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性反思,对人道主义的坚执,对世界文化成就的大度涵纳,而这一切全都生长于这样一个精神亮点,即作者特别关心的一个命题:“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风雨天一阁》)。

正因为这样,余秋雨才能既在以自然为背景的文化场景中仰观俯察怡然进入忘我之境,又能超拔出来,把一切纳人理性的文化分析和文化追问之中。

于是,沈万山的命运就成了作者分析经济人格与官场人格处处抵牾的典型例证,并引发出对他商业心态之难于见容于朝野两端的愤愤然的感慨,对社会抑压和扼杀活跃生命和自由个体的极度愤怒(《江南小镇》);于是,他便有了“深紫的色彩层层涂抹,够沉重了,涂几笔浅红淡绿,加几分俏皮洒泼,才有活气,才有活泼泼的中国文化”的妙论(《白发苏州》); 于是,他便有了“冷漠的自然能使人们产生故园感和归宿感,这是自然的人化,是人向自然的真正挺进。

文化苦旅书评

文化苦旅书评

《文化苦旅》书评《文化苦旅》这本,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

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

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

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 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

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

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

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

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

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一一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走向比现实更高的殿堂,继续新的轮回。

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伫立上几分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因为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历史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过去才能上升为寓言。

生死间的事,没有人说得清。

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径是可以改变的。

死可以逆转吗?若有一智者活过百旬,他会做什么?若一个庸人活过百旬,他又会做些什么来?至于一个恶人就更不用说了。

原来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余秋雨先生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

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老师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 画面在一个人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苦旅》书评
《文化苦旅》这本,从《道士塔》的漫漫黄沙开篇,和着异乡漂泊者的脚步声结束,从两千多年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读到两千年后非常时代的吴江船,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苦旅,它涵盖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让一颗不堪负重的心灵,只能用沉默的眼泪来回答历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与太多的无可奈何。

让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对于“废墟文化”的描写。

余先生似乎对此情有独钟。

他好多次都写到了坟,并在叙述中多次插入对坟的描写。

无论什么坟,都标志着一个人的死去,这个人的一生也许凄惨黯淡,也许风流千古为万人景仰,抑或是背负沉重的情愁在这个世上走上这么一遭。

即使没有名垂千古,至少也该有“一堆黄土掩风流”吧。

或许他认为死亡比活着更美好些吧。

有些东西留有回忆就够了,至少蝴蝶来过这世界。

他说:“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

老了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

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没有周遭的闲言碎语,走向比现实更高的殿堂,继续新的轮回。

而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默默地在前人的墓碑前伫立上几分钟,感叹沧海桑田的变迁,悟一会儿人生之真谛,因为只有在现代的喧嚣中,历史的宁静才有力度,只有在现代人的沉思中,过去才能上升为寓言。

生死间的事,没有人说得清。

我唯一知道生的途径是可以改变的。

死可以逆
转吗?若有一智者活过百旬,他会做什么?若一个庸人活过百旬,他又会做些什么来?至于一个恶人就更不用说了。

原来散文,真的也可以写出历史的重量。

余秋雨先生的文采当然是好的,华彩明丽的辞藻,工整通畅的行文;但最吸引我的还是透过词句背后穿透历史迷雾的画面,越平凡质朴越令人动容。

王道士远望外国学者拉着满载敦煌文物大车的背影,天一阁门口及膝深的积水与楼阁上满地的枣核,牌坊下尼姑庵中那些腼腆年轻女老师们,布鞋踏在昔日牌坊上的雕纹上,送孩子们远去而挥动的小手绢,那两个为开了一冬的腊梅花瓣撑着紫绸伞的小护士……画面在一个人物身上定格,停顿一下,又跳到另一个场景上,再停顿。

一停一放,那么浩大深奥的中国文化历史,一下就有了形象,有了精气神,不再抽象,不再枯燥,哪怕是屈辱的部分,也让忍辱负重有了发泄的具体出口。

就我个人来说,那篇《风雨天一阁》:“登天一阁楼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么?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就这一句问话,竟然让深夜读书的我感慨到泣不成声。

对于一个在22岁就离开了故土的漂泊者来说,我从来没有对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过多么深厚的兴趣,“书生”这个词实在离我的个人旅程太远。

我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触动了一个甚至对历史具有抗拒心理的异乡人的神经,让那种心痛与感触都尖锐到几乎破胸而出,只能用微薄的眼泪来与千里之外的另一个心灵共鸣?而《文化苦旅》整本书我仔细读了两遍,仍然不敢动笔写读书笔记,直到再读完了《山居笔记》才终于决定下笔整理自己的思绪,这些文字下面究竟蕴含了一
种什么样的精神力量,让我的笔为之踯躅,让我的心灵为之震荡而深感敬畏?
读《文化苦旅》第一遍时,对这本书的感觉是复杂的,除了感慨,对有些篇章某种语气的厌烦也是强烈的。

这种厌烦主要出现在作者时不时站到历史代言人的角度上发表感怀之刻,更在《狼山脚下》一篇中到达了顶峰。

那些大而空的言论、呼吁、名词、慷慨陈词,那些对中国文化进行总结式陈词的语气与对古今文人命运的对比推断让人心里总不自觉的产生某种不服,不耐烦:这究竟是何许人也,敢这样张狂的把整个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来龙去脉都笼络进自己的思想体系之下一一解说!可在厌烦的同时,又不得不佩服他的敏锐,他的精确。

比如那篇《上海人》,既道尽了上海人的尖刻与斤斤计较,又通过谦让与不谦让的比较深入到单元与多元世界观的差异中去,怎么不是以小见大?刚刚为《五城记》中“构建”、“召唤后代”这样的词汇而反感,再翻几页,苏杭与星罗棋布的江南小镇们又温柔的用吴侬软语烟波暮霭把刚才的对立情绪抹去,可在舒畅的同时,“人格方位与地理方位”又跳出来让我不得不撇撇嘴,把书放下,叹口气,再读。

这样复杂的情绪一直伴随我读完最后一页。

既然说不清,理不顺,那就必须再读一遍,直到胸中所有的情绪平复下来,所有的感想沉淀出来,才深深体会到,张狂也好,空泛也罢,每一个字背后却都是深切而诚恳的情感与倾诉,就如同那句“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一样,背负了太多的重压与积蓄到不得不爆发的深切悲愤,
题目本身太大,平实的由浅入深由小见大是多么得不易!
这份真挚,在《废墟》中表现为苦口婆心,在《漂泊者》中变成一种沉默,在《三十年的重量》中又幻化成一声长叹。

我一边在为那些因为心境过于急切而突兀出来的大词汇们所皱眉,一边又为这样挚诚的一种迫切而由衷的慨叹。

是的,如果他不站出来挥手,呼喊,不管语气是否不够谦卑,不管调门是否过于鼓噪,我们的时代究竟又有谁更有资格更应该肩负起这样的重量呢?或者说,难道真要具备某种资格某种背景才能站出来呼喊呼吁吗?在这样的时代,难道文化还只是精英们的特权?
文字上的完美尽管艰难,但毕竟是一种“技”,可修炼,可学习,可提高,还可炫耀,可虚张声势;文字背后的真实社会责任感、紧迫感,一种超越了文字以上的思想提炼,一种愿意负重敢于吃苦的力量,这些,更是《文化苦旅》区别于其他散文的核心,这些,才让我这样对历史本来并不干兴趣的读者深切的悲痛敦煌文物的流失,努力的想像夜航船的笃笃声与船桨划破江面的水涛声,才让我数次在梦中拜倒在天一阁朱红大门前虔诚的膜拜,不自觉的问:你来了吗,你又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文化,不管在哪个时代哪种文明下,都是一种具有凝聚力的精神感召,是超越一切政治因素与社会习惯真正为一个人的本源与根基写下定义的力量。

文字,因为真,才会苦。

-外语学院15级英语6班郑凯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