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

合集下载

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控制程序(含表格)

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控制程序(含表格)

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IATF16949/ISO9001-2015)1.0目的理解、确定、监视和评审与组织环境相关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采取措施适应环境变化,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

2.0范围包括与公司宗旨和战略方向相关的组织环境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构成,组织环境信息的收集和更新,及组织环境的理解,组织环境分析、监视和评审的方法。

3.0术语和定义3.1愿景: 由高管理者发布的对组织的未来展望。

3.2使命:由高管理者发布的组织存在的目的。

3.3目标:要实现的结果。

3.4战略: 实现长期或总目标的计划。

3.5组织环境: 对组织建立和实现目标的方法有影响的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组合。

它既需要考虑内部因素,例如:组织的价值观、文化、知识和绩效,还需要考虑外部因素,例如:法律法规、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因素。

3.6战略小组:由公司总经办副总经理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组员所组成的项目小组。

其工作任务是负责对公司的组织环境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理解和确定并及时对环境信息进行监视和评审;负责公司风险的识别、评价及制订应对措施;负责战略的制定。

4.0职责和权限4.1战略小组负责统筹组织环境信息的收集,分析,监视,评审,理解和确定组织环境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4.2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所涉及的组织环境信息收集、分析处理,理解、确定和本部门相关的组织环境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将结果向战略小组反馈。

4.3总经理负责确定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发展战略,负责审批《组织环境外部因素分析表》、《组织环境内部因素分析表》、《SWOT分析表》。

5.0作业程序5.1组织环境信息收集5.1.1组织环境信息分类:分为组织环境外部因素和组织环境内部因素5.1.1.2组织环境外部因素的一般构成表5.1.1.3组织环境内部因素的一般构成表5.1.2组织环境信息收集的时机在体系建立初进行风险识别之前及年度管理评审或年度质量目标设定之前进行定期收集。

ISO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

ISO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

ISO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EMS)是一套帮助组织建立、实施和维护环境管理体系的规定和程序。

该管理程序旨在帮助组织在业务运营中遵守法律法规,并与相关方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下面是关于ISO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的一个示例,字数超过1200字:1.引言1.1目的该管理程序的目的是帮助组织建立、实施和维护一个能够满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的环境管理体系(EMS)。

1.2适用范围该管理程序适用于所有组织,无论其规模、性质和行业。

它能够帮助组织确保在开展业务活动过程中遵守所有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并与相关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2.定义2.1重要定义在本管理程序中,以下术语的定义适用于所有章节和条款:a.组织:指实施该管理程序的实体(公司、机构、组织等)。

b.相关方:指对组织的环境绩效以及环境管理体系有利害关系的个人、团体或实体(如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机构等)。

c.环境:指组织活动所涉及的空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要素。

d.法规:指涉及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其他约束性规定。

3.责任与权力3.1管理层责任组织的最高管理层负有保证EMS的有效实施和持续改进的责任。

他们应确保组织制定适当的政策和目标,并监督实施是否符合要求。

3.2相关方参与组织应与相关方进行沟通与合作,包括明确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并定期与其进行交流和评估。

4.环境风险评估4.1环境方面评估组织应进行环境方面的评估,包括对环境影响、环境风险和机会的识别和评估,以及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计划,并建立相应的监测和追踪机制。

4.2法规合规性评估组织应进行法规合规性的评估,包括确定适用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相关要求,以及制定相应的合规性计划和控制措施。

5.程序与记录5.1程序管理组织应建立和维护适用的程序来管理环境和相关方要求,包括识别和评估过程、目标和计划、行动计划、监测和测量活动、纠正和预防措施等。

ISO9001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控制程序

ISO9001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控制程序

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控制程序(ISO9001-2015)1.0目的为保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能实现预期的结果,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的内外部环境;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期望或要求;根据内外部因素与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结合本公司已有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出风险和机会;针对识别的风险和机会,策划应对措施。

2.0范围适用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部门与过程。

3.0定义与术语无4.0职责4.1管理部:确定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

4.2总经理:批准风险和机会的应对措施。

4.3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对结果进行审核整理。

4.4各部门:配合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

5.0作业流程5.1组织环境管理5.1.1在建立与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时,公司将充分识别理解并考虑那些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公司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5.1.2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与评估: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a)管理部:内部(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人员能力、知识、服务、业绩表现等),外部(地理位置、法律、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b)开发部:内部(产品、人员能力、知识、业绩表现、体系运行、过程能力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c)总务部:内部(产品、活动、人员能力、知识、服务、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d)管理者代表:内部(战略、知识、人员能力、业绩表现等),外部(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5.1.3各部门将识别结果登记在《组织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表》上,提交管理者代表进行汇总整理。

5.1.4内外部环境要素监测与更新:管理者代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部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与评审。

ISO9001-2015组织机构环境与相关方要求

ISO9001-2015组织机构环境与相关方要求

1.0 目的:为保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能实现预期的结果,用于指导:1.1.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因素;1.2.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期望或要求;1.3.根据内外部因素与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结合本公司已有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出风险和机会;1.4.针对识别的风险和机会,策划应对措施。

2.0 范围: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部门与过程。

3.0 定义:3.1 总经理办公室:确定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批准风险和机会的应对措施。

3.2 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对结果进行审核整理。

3.3 各部门:配合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

4.0 定义4.1环境因素:来自公司内部或外部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因素。

4.2相关方:对公司的决定或行为能够施加影响、或受其影响、或者自身感觉到受其影响的个人或者组织。

5.0 工作程序:5.1组织环境管理在建立与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时,雷诺公司将充分识别理解并考虑那些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雷诺公司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5.1.1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估: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a)总经理办公室:内部(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b)文控中心: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c)研发部`: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等)。

d)制造中心: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等)。

e)营销中心: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f)人力资源部: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控制程序

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控制程序

文件制修订记录1.0目的对与研究院宗旨和战略方向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方要求的识别、应用进行控制,确保研究院的持续稳步发展。

2.0范围本程序适用于研究院内外部环境、相关方要求的管理。

3.0职责3.1科研规划处负责组织识别、分析研究院总体环境因素、相关方要求。

3.2其它各部门负责识别、更新本部门归口业务相关的环境因素、相关方要求,提出并实施适应且满足内外部环境和相关方要求的措施。

4.0程序4.1环境因素识别4.1.1内部环境因素包括:研究院拥有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科研生产能力、产品市场占有率、组织机构,以及研究院的价值观、文化、知识和绩效等。

4.1.2外部环境因素包括与研究院业务范围相关的:A)政策,如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军民融合战略、国家机构改革等带来的影响等;B)法律法规,强制性国家标准、军用标准等;C)国内外科研、技术发展动态;D)国内市场行情。

4.1.3研究院定期(如在五年计划制定、新领导班子上任和年度管理评审时)确定与研究院宗旨和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研究院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能力的各种外部和内部环境因素。

在制定五年战略规划前,研究院各部门进行系统的环境因素识别,包括:A)科研规划处牵头,相关管理部门组织识别分管业务内研究院的拥有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状况;搜集国家科研管理部门、军队装备管理部门、科学院、地方政府等发布的文件、政策,业务范围内各专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对其中的新要求进行识别。

B)各所组织识别本所业务有关的科研、技术发展动态,各专业在国内外的水平地位等。

C)质量办负责搜集研究院业务范围内各专业相关的最新国军标及有关质量的政策,对新要求进行识别;通过内、外部审核反馈信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进行识别。

D)其它各部门搜集国家和上级管理部门等新发布的与职能相关政策、法规等,对其中的新要求进行识别。

4.1.4根据识别出的新的组织环境因素,结合自身业务管理工作,在讨论研究院的五年科技发展规划工作中进行说明,科研规划处负责牵头组织编写研究院科技发展规划。

组织环境及相关方控制程序

组织环境及相关方控制程序

组织环境及相关方控制程序1 目的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确保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能实现预期的结果。

2 范围本程序适用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和控制。

3 规范性引用文件无4 术语和定义4.1内部环境因素: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人员能力、体系运行、过程绩效等;4.2外部环境因素: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技术环境、自然环境、承制装备的使用环境、军民融合带来的竞争影响、军队采购制度改革和国际、国内、地区和当地的各种法律法规、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因素。

5 职责5.1公司各部门都有责任识别和控制与其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5.2综合管理部负责对识别、监视、信息收集结果进行整理,并提交审议或评审;5.3总经理负责对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在公司内部的落实和应对。

6 程序6.1 内外部环境因素识别6.1.1在建立与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时,公司将充分识别理解并考虑那些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公司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6.1.2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与评估:在每年管理评审、年度工作会议、职工代表大会、股东会议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评估其适用性,归口到综合管理部,制定公司发展规划、目标或计划等。

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A)综合管理部:内部(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人员能力、体系运行、过程能力等),外部(国际国内形势、法律、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B)研发部:内部(产品、人员能力、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包括前沿技术与国内外同行技术水平)、竞争、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C)市场部:内部(产品、活动、服务、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D)管理者代表:内部(战略、知识、人员能力、业绩表现等),外部(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6.2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与评估:6.2.1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顾客、所有者、组织中的成员、供应商、银行、合伙人、竞争对手或社会团体或行业协会。

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_ISO9001三体系程序文件

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_ISO9001三体系程序文件

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QP-09编制人:日期:审核人:日期:批准人:日期:1、目的为保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能实现预期的结果,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的内外部环境;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期望或要求;根据内外部因素与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结合本公司已有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出风险和机会;针对识别的风险和机会,策划应对措施。

2、范围适用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部门与过程。

3、职责3.1 办公室:确定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

3.2总经理:批准风险和机会的应对措施。

3.3 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对结果进行审核整理。

3.4 各部门:配合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

4、程序4.1组织环境管理4.1.1在建立与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时,公司将充分识别理解并考虑那些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公司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4.1.2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与评估: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a)办公室:内部(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人员能力、体系运行、过程能力等),外部(地理位置、现存污染、法律、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b)生产和品管部:内部(产品、人员能力、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c)销售部:内部(产品、活动、服务、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d)管理者代表:内部(战略、知识、人员能力、业绩表现等),外部(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4.1.3各部门将识别结果登记在《组织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表》上,提交管理者代表进行汇总整理。

4.1.4 内外部环境要素监测与更新:管理者代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部内外部环境要素识别与评审。

新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

新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

新组织环境与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摘要随着组织的不断发展,其环境也在不断变化,新的环境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组织需要及时调整自身的管理程序,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特点,同时考虑到各相关方的要求,确保组织在新环境中的稳定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探讨新组织环境下的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

一、引言管理程序是组织为实现其目标所采取的行为、方法和流程等的总称,也是组织内部规范运作、维护稳定的基础。

相关方是对组织运营和利益有关联的各方,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政府等,他们的要求对组织的运营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新组织环境是指组织所面临的新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变化和挑战。

管理程序与相关方要求的统一是新组织环境下管理工作的核心。

二、新组织环境和相关方要求分析在新组织环境中,组织要面对的主要挑战包括技术进步、市场竞争、环保要求、法律法规等。

同时,组织所面对的相关方的要求也日益增加,例如:1.股东要求减少组织在环境上的负面影响并提升组织长期价值;2.员工要求获得更多的培训机会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3.客户要求更高的产品质量和更好的客户服务;4.供应商要求获得公平竞争机会并得到及时支付;5.政府要求组织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这些要求都是对组织管理程序的要求,因此必须在新组织环境下进行调整和优化。

三、新组织环境下的相关方要求管理程序组织必须制定适合新环境和相关方要求的管理程序。

具体措施如下:1. 制定适应新环境的管理程序针对新环境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组织需要不断调整其管理程序,以适应新环境的变化和特点。

例如:1.引入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2.推广环保理念,减少组织在环境上的负面影响,并降低环保成本;3.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4.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归属感和忠诚度。

2. 满足相关方要求的管理程序组织必须针对不同相关方的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程序。

例如:1.对于股东,组织应制定财务报表和股东大会机制,并定期向股东公布组织的业绩、风险和未来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目的:为保证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能实现预期的结果,用于指导:
1.1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1.2识别、监视并评审与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期望或要求;
1.3 根据内外部因素与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结合本公司已有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出风险和机会;
1.4 针对识别的风险和机会,策划应对措施。

2.范围:质量管理体系所有相关的部门与过程。

3.定义:
3.1环境因素:来自公司内部或外部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因素。

3.2 相关方:对公司的决定或行为能够施加影响、或受其影响、或者自身感觉到受其影响个人或者组织。

4.职责:
4.1 总经理:确定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批准风险和机会的应对措施。

4.2 管理者代表:组织各部门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
对结果进行审核整理。

4.3 各部门:配合进行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的识别评价、并拟定应对措施。

5.作业程序:
5.1组织环境管理:
在建立与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时,本公司将充分识别理解并考虑那些与公司的宗旨、战略方向相关,并影响本公司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能力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5.1.1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估: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
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a)总经理:内部(公司价值观、企业文化、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竞争、市场、文化、社会
和经济环境等)。

b) 业务部:内部(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市场、文化、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c) 管理部:内部(业绩表现等),外部(社会和经济环境等)。

d) 管理部: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等)。

e)系统应用部:内部(知识、业绩表现等),外部(法律、技术、竞争等)。

5.1.2各部门将识别结果登记在《组织环境因素识别表》上,提交管理代表进行汇总整理。

5.1.3 环境因素监测与更新:管理者代表每年在管理评审前组织一次全面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识别与评
审。

另外各部门在获得内外环境因素信息变化时,应及时告知管理者代表,由管理者代表对《组
织环境因素识别表》进行修订
5.2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管理:
5.2.1 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与评估:相关方包括但不限于顾客、所有者、组织中的成员、供应商、
银行、工会、合伙人、竞争对手或压力团体。

在每年的管理评审前,由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
识别并评估其适用性,具体部门及识别项目如下:
a) 总经理:所有者、合伙人、竞争对手或压力团体。

b) 业务部:顾客、竞争对手或压力团体。

c) 管理部:组织中的成员、供应商、银行、工会、压力团体。

d) 管理部:顾客、供应商、竞争对手或压力团体。

5.3风险和机会的应对:
5.3.1 风险和机会识别:公司各部门应针对所负责的过程,根据内外部因素与相关方期望或要求,结合
已有的优势和劣势,识别出过程相关的风险和机会。

5.3.2 风险和机会评估:各部门根据识别出的风险和机会,进行评估确定其级别,然后拟定应对措施。

a)风险评价:依据“问题影响的严重程度、问题出现的可能性、问题出现后解决的难易程度”三方面综合评价。

b) 机会的评价:依据“错过机会的严重程度、抓住机会的收益大小、应对机会的难易程度”三方面
综合评价。

5.3.3 针对不同级别的风险与机会,应对原则:
a)高风险:应设立目标、策划运行控制措施、考虑策划应急预案。

b)中风险:考虑设立目标、策划运行控制措施。

c)低风险:暂时维持现状,考虑策划新的运行控制措施。

5.3.4 风险和机会应对措施策划:策划的应对措施应整合到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并能保证
质量管理体系能够产生预期结果、防止或者减少不良影响、实现持续改进。

a)处理风险的选项包括:
风险规避、冒险以寻求机会、消除风险源、改变可能性或者后果、风险共担、或基于合理的
决策承受风险
b) 机会可以导向:采用新方法,开发新产品,打开新市场,获得新顾客,构建伙伴关系使用新工艺
其它合适的或可行的可能性,以处理组织及其顾客的需求。

5.3.5 以上识别评价结果及拟定的应对措施,由各部门登记在《风险与机会应对策划表》上提交管理者代
表汇总整理。

当内外部环境因素和相关方期望或要求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修订《风险与机会应对策划表》。

5.3.6应对措施有效性评价:每次管理评审前,各部门负责人评估应对措施的实施有效性,并提交管理评
6.相关文件:无
7.表单:
《组织环境因素识别表》
《相关方期望或要求识别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