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教案 (2)
中考物理声现象复习二教案

声现象章节(课题)名称声现象复习(二)学时 1 总课时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2.声音的传播3.声速及有关计算4.乐音的三要素5.噪声的危害与控制过程方法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立志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品质。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教学重点应用声现象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典型题例讲解和练习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通过复习,构建声学知识的知识网络可通过实验视频或再次实验让学生切身感受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学札记典型题例讲解:[例1]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将听到三次响声,为什么?解析:敲击铁管,使铁管发生了振动,发出声音.敲击声分别通过空气、水和铁进行传播,由于声音在这三种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所以听到三次声音.声音在铁中传播最快,水中次之,在空气中传播最慢,所以第一次听到的是铁传来的敲击声,第二次听到的是水传来的敲击声,第三次传来的是空气传来的敲击声. 说明:本题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以及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这两个知识点来求解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2]在运动场上百米赛跑时,终点线上的计时员为了计时精确,在计时时A.听见枪声同时按下跑表,因为耳朵的听觉灵敏B.看见发令枪散发的白烟同时按下跑表因为眼睛很灵敏C.凭自己掌握,听见枪声和看见白烟都可以按跑表,因为响声和白烟是同时发生的D.应该以看见白烟为准,因为光的传播速度特快,而声音传播的速度要慢得多解析:响声和白烟的确同时发生,但是光和声传到计时员那里需传播100 m.由于光的速度太快,传播这100 m所用时间极短,而声音传播速度则要慢得多,一般情况下,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 m/s,那么声音传播这100 m 所用的时间为 t= 340 100s= s 而短跑100 m的成绩在10 s左右.若不考虑这段时间,记录的成绩误差将达3%. 综上所述选择D.[例3]蜜蜂和苍蝇在我们面前飞过时,发出嗡嗡声,而蝴蝶在空中飞行则悄无声息,这是什么原因?解析:蜜蜂和苍蝇的嗡嗡声是因为它们的翅膀振动引起了周围空气振动形成声波而被人耳所接受到.但是,蝴蝶的翅膀同样地在振动,为什么听不见声音呢?这是因为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蜜蜂翅膀的振动频率在几千赫兹,蝴蝶翅膀只有几赫兹,而人的听觉范围在20 Hz到20000 Hz之间,所以听不见蝴蝶飞行的声音.[例4]一个爬山运动员,爬到半山腰,他对着对面的山崖高喊一声,4 s后听到了回声,那么他离对面的山崖有____m.解析:由题意知,声音传到山崖所用的时间为2 s. 那么,他离对面山崖的距离有 s=vt=340×2 m=680 m[例5]中国的乐器称为“丝竹”,西洋乐器则称为“管弦”,请分析一下它们的发声原理.解析:除了打击乐器,如中国的锣鼓、编钟、罄,国外的木琴、三角铁等,管乐器通过管中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通过拉动丝弦振动,再带动共鸣箱里的空气柱振动从而使声音放大并更加纯正.但不管是何种乐器,它们的共同原理都是要使乐器的某一部分发生振动,并通过改变振动的频率从而发出优美的音乐来.练习:1、在城市道路常见如图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A.鼓号乐队不能进入;B.禁止鸣笛,保持安静;C.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D.乐器商店的标志。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

中考物理总复习教案声现象教学目标:1. 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教学难点:1.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条件。
2.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第一章: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
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演示声音的产生,让学生感受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2. 讲解声音传播的原理,并通过实例说明声速的变化。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产生的原理。
2. 描述声音传播的条件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第二章:声音的特性1. 音调:频率与音高的关系。
2. 响度:振幅与声音的强度。
3. 音色:波形的特征。
教学活动:1.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变化。
2. 讲解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作业与练习:1. 解释音调、响度和音色的概念。
2. 分析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因素。
第三章:声音的应用教学内容:1. 声音的反射:回声与混响。
2. 声音的吸收:吸音材料的应用。
3. 声音的利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
教学活动:1. 实验演示声音的反射和吸收现象。
2. 讲解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作业与练习:1. 解释声音反射和吸收的原理。
2. 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声学综合练习1. 声学基础知识综合复习。
2. 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声学知识的自测。
2. 讲解声学问题的解决步骤。
作业与练习:1. 完成声学知识自测题。
2. 分析并解决声学问题。
第五章:声学与生活教学内容:1. 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声学与环保。
教学活动:1. 讲解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讨论声学与环保的关系。
作业与练习:1. 列举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2. 分析声学与环保的关联。
第六章:声学基础知识扩展教学内容:1. 人耳的听觉范围和听力感知。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测量单位,以及声音的强弱与振幅、距离的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声源2. 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速3. 声音的接收:人耳、听力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音的测量:单位、换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过程,声音的特性及测量。
2. 难点: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2.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声音的特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 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电话通话,引出声现象的概念。
2. 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过程,以及声音的特性。
3. 演示:利用多媒体演示声音的传播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传播过程。
4. 讨论:分组讨论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并举例说明。
5. 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一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声音产生、传播和接收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布置课堂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声音特性和测量单位的掌握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声音现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引导学生思考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并探讨原因。
2. 声音的应用:介绍声音在科技、医疗等领域的应用,如超声波、听力测试等。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

物理总复习课教案:声现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使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培养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振动与声波2. 声音的传播:介质与声速3. 声音的接收:人耳与听力保护4.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5. 声现象的应用: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以及声音特性的理解。
2. 难点:声波传播规律、声速的计算以及声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原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利用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
4. 利用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声现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奇妙。
2. 讲解声音的产生,介绍振动与声波的关系。
3. 演示声音的传播,如通过空气、水等介质传播。
4. 讲解声音的接收,介绍人耳的构造和听力保护知识。
5. 介绍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6. 讲解声波传递信息与能量的实例,如电话、声纳等。
7.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声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9. 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的理解程度。
10. 课后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作业和实验报告,评价学生对声现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反馈和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声现象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物理学》等相关教材。
2. 实验器材:声波发生器、扬声器、水槽、尺子等。
3. 辅助材料:PPT、图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

初中物理声学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2. 掌握声音的计算和应用;3. 提高学生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2.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3. 声音的计算4. 声音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敲击物体、吹气球等,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传播的例子,如电话通话、广播等。
二、声音的特性1. 引入: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区分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
2. 讲解: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由振幅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质感,由材料和结构决定。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如何根据音调、响度和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声音。
三、声音的计算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测量距离、检测物质是否存在缺陷等,让学生了解声音计算的应用。
2. 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最慢。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声音的应用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如电话、广播、声纳等,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
2. 讲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能量,应用于通信、医疗、工业等领域。
3. 互动:让学生举例说明声音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1. 教学PPT:包含声音的产生、传播、特性和应用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2. 实验器材:如音叉、闹钟等,用于演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产生。
2. 讲解:介绍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基本概念。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

初中物理复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声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4.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2. 难点:声音传播速度的计算,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现象的奥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验现象,让学生猜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实验现象:将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到面上,面上的小球被弹起。
学生猜测: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声音的产生:讲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举例: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等。
3.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讲解声音在空气、固体、液体中的传播速度。
举例:回声定位、声呐等。
4. 声音的特性: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别。
讲解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距离的关系,音色与材料和结构的关系。
5. 回声和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讲解回声的定义和应用,如回声定位、回声测距等。
讲解超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等。
讲解次声波的特点和应用,如自然灾害中的次声波检测。
6. 巩固练习: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声音是如何传播的?3) 音调、响度、音色有何区别?4)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有何应用?7.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布置作业: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实验报告。
2. 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实例。
3.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实例。
六、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应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了解回声、超声波、次声波的应用。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总结声现象的规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呼和浩特市中考物理 第2课时 声现象复习教案

第2课时声现象复习
学研究部门附近,有如图2-3所示的禁鸣喇叭的标志。
在下列措施中,与这种控制噪声的方法相同的是()
A.工人戴上防噪声耳罩
B.在道路旁设置隔声板
C.上课时关闭教室的门窗
D.在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
探究4 声学综合
例4 【2017·内江】如图2-4所示,是小明探究“看”到自己声音的实验。
把两个纸杯底部用细棉线连接起来,固定其中一个纸杯,在纸杯口上蒙上胶膜,膜上粘一片小平面镜,拉紧棉线,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小明对另一纸杯说话(不接触纸杯),会看到墙上反射的光点在晃动。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小明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B.该实验说明声音不能传递能量C.两个纸杯间声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空气实现的
D.在月球上做该实验也能看到光点的晃动
变式1 下列有关钢琴声学现象的说法,错。
中考物理复习教学案声现象复习

科目:物理年级:九年级主备人:授课人:
第1页共3页
例3、如图1—1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
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产生的;
如图1—1乙所示,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
可以传播声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敲响说明
音叉在发声,音叉接触水面溅起水花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推理出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
产生的,通过生活经验知道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除此之外,鱼儿能听见拍手
声,说明水也能传播声音。
启迪:学会抓住题目中关键字句,由现象归纳出其物理知识;学会在生活中关注物理知
识的运用。
例4、已知空气可以传播声音,请设计一个简易实验,证明固体也能够传播声音。
请写
出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以及实验分析与结论。
要求设计的实验具有可行性,要
符合安全原则。
(1)实验器材;(2)实验步骤;(3)实验分析与结论。
解析:此题有多种解法,这里只介绍一种解法。
实验器材:大广口瓶、橡皮塞、小闹钟。
实验步骤:①把小闹钟调至响振状态。
然后轻放人大广口瓶中,听小闹钟的铃声,要求
能听到明显的铃声。
②用橡皮塞盖在大广口瓶上并塞紧。
要求不漏气。
然后,再听小
闹钟的铃声。
实验分析与结论:瓶内空气与瓶外空气完全被大广口瓶和橡皮塞隔离,如果此时仍能听
到小闹钟的铃声,则可证明听到的铃声是通过大广口瓶和橡皮塞传播出来的,即固体也
能传播声音。
第2页共3页
第3页共3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现象
章节(课题)名称声现象复习(一)学时 1 总课
时
13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1、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
基础知识。
2、使学生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的条件、传播的条件、控制噪
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利用等知识。
3、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
4、熟悉中考在这部分的题型、热点考点的考查
过程
方法
1.通过复习和归纳,学会梳理知识的方法。
2.通过复习活动,进一步了解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学习兴趣和对
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物理原理。
学生特征分析1.基础知识不够扎实
2.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
项目内容解决措施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征,防止噪声的途径。
其中尤以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三个特性、噪声的控制为热门考察对象。
教学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
次声波的危害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教学札
记
基础知识讲解:
1、声音的产生:
A、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物体的发声就停止,但声音可继续传播。
B、固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敲打门、桌子、人在楼层上走动等等皆可使固体振动发声。
复习提问明确
目
标,
强调
重、
难点
C、也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海水拍打海岸产生海浪声,又如著名的钱塘江大潮所产生的巨大的涛声。
D、气体振动产生声音的例子:子弹、炮弹快速穿过空气时产生的声音,秋风怒号。
2、声音的传播
A.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传声的介质有:空气(声波传播)、固体、液体(比较这几种物质传声速度、优劣)
B.声速:是一个表示声音传播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大小等于每秒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声速与物质的温度、物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而言,有v 固>v液>v气。
15℃空气中声音速度为340m/s。
3.人听到声音的条件:A.声源在振动发声.B.有传播声音的介质,如空气。
C.听觉器官完好.
教师简要讲述人耳的结构,着重讲清楚鼓膜(形成起振)、听小骨(放大震动)、听神经(传到声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
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这些部分的功能。
骨传导:人的头骨、颌骨等可接受声音刺激形成神经兴奋,并可把这些兴奋传递到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4、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
使人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就是乐音。
声音的三个特性:
A、音调:声音的高低,也即通常所讲的“调子高低”问题。
①决定音调的因素:频率(教师再将一下频率的概念、单位)
②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
③超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
人听不到这种声。
④次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
人听不到这种声。
其他动物可以听到超声波、次声波。
B、响度:指声音的强弱(大小)。
即通常指的“嗓门大小”问题。
它由物体的振幅决定。
教师比较频率和振幅的不同。
C.音色:某种声音所独具的特质。
如二胡、小提琴,无论在白天、黑夜、人们都能区分,就是它们的音色不同之使然。
自助练习
了解
性常
识
5、噪声和它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
1).噪声:
①物理定义: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
②环保角度上的概念:影响人们学习、休息、工作、谈话的声音。
③噪声强弱的表示:用分贝(dB)表示。
教师讲一讲保证工作、学习的声强级、保护人听力的声强级等知识。
④噪声的控制:从三个方面实施。
6、声的利用:
①声音中含有信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②回声:回声定位
③声音中含有能量:超声波除结石,城市噪声中声能的开发(研究中)。
达标检测:
【考点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课堂上老师讲课的声音是由声带的产生的,它是通过传入我们耳中的。
我们能分别出不同老师的声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各人发出声音的不同。
(3)如果按照上图去设计声音传播的实验,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想法,左图中怎么知道鱼是听到拍手的声音把鱼吓跑的,而不是看到拍手的动作被吓跑的;右图敲桌面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还是通过桌子传入人耳?或者两者都有?针对这些疑问,怎样改进实验使它更完善。
【考点2】乐音的特征
2.指出下列各种声音现象,反映了声音的哪些特征:
(1)“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大;(2)“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高;(3)“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________________好。
3.小明自己制作了一个哨子,如图所示,在筷子上缠一些棉花, 做成一个活塞,用水蘸湿棉花后插入两端开口的塑料管。
吹管的上端,可以发出悦耳的哨声。
这哨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上下推拉活塞,可以改变声音的
【考点3】乐音与噪声
4.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A.图书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声 B.上数学课学生回答
培养
能力
时,听到音乐教室传来的歌声
C.夜晚,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D.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利的演讲声
5.一位同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应采
用下列哪种方法()
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
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生声音
C.插上耳机,自己用耳机听
D.让家人把耳朵塞住
【考点4】超声波与次声波
6.人耳的声音包括超声波和次声波。
与可听声相比,超声波具有好、________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
等特点,因而有广泛的应用。
声呐利用超声波的_______ ___;B超是利用了超声波的_____ _____强;超声波速度测
定器则是利用了易于获得_______ ______的特点。
而超
声波清洗器则是运用超声波能使清洗液产生剧烈_____ ___形成去污作用的特点。
7.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振动波及半个中国!灾情发生后,天翔迅速上
网搜索了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地震的频率范围大约是1HZ~100HZ;在传播途中振动的幅度逐渐衰减,而且频率越高衰减
得越快。
请结合这些信息在下列说法中选出错误的一项()
A.5月12日14时28分,恩施州全境也产生了强烈震感
B.发生地震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C.在汶川,人们可以听见地震时发出的声音,音调比较低沉D.在距离汶川较远的地方,人们可能感受到了震动,但可能听
不到声
课后巩固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地震发生时水塘内的鱼恐慌极了,争着跳离水面,说明水能
传播地震波
B.雨滴落在地面会发出声音,说明物体不振动也可以发声C.搜救人员很难听清废墟中幸存者微弱的呼救声,说明幸存
者的呼救声是噪声
D.帐篷城里的小王用纸团塞着耳朵睡觉,是为了阻断噪声的传播
2.下图是探究声现象的四种实验情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乙实验说明钢尺振动的频率越高,响度越大
C.丙实验说明音叉的振幅越大,音调越高 D.丁实验说明声波不能传递能量
3.在坟川地震救援中,采用了音频生命探测仪(如图),它的多个探头接触废墟,收集废墟下幸存者的微弱呼救声、呼吸声、心跳声等,探测仪将音频信号放大,救援人员就可以发现幸存者。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探测仪收集声音信号时利用了固体可以传声
B.幸存者发出的声音与外界噪声的音调、音色不同
C.幸存者能听见探测仪发出的超声波
D.白天噪声较大,探测仪更适合在安静的夜晚使用
4.物理学是探索的科学,物理学家们在科学之路上披荆斩棘,勇于探索,为人类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自开始接触物理这门课以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也进行了许多探究活动。
以下几项活动,你肯定参与过:
A.探究琴弦的音调跟弦的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 B.探究声音的传播条件;
C.探究各种材料的隔音性能; D.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其中有两组所用的研究方法是相同的,它们是和。
(填写字母)
个性化教学为学有余力学生所做的调整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调
整
板书设计基础知识讲解:
1、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