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考历史小短文写作导学案
中考历史三种类型小论文专练10篇,吃透考试不害怕!

中考历史三种类型小论文专练10篇,吃透考试不害怕!#2023中考历史(一)年代尺小论文要求:观察下面年代尺,请选取年代尺所示事件2—3例,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表述完整,体现历史发展趋势)范文如下:1、事件:文艺复兴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由于资本主义萌芽,14世纪意大利兴起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为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因为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40—1688年进行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它们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2、事件: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8世纪,法国兴起启蒙运动,宣传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
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理论准备。
由于封建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89年爆发法国大革命。
革命摧毁了君主专制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它们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3、事件:《共产党宣言》发表与巴黎公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思想解放推动社会变革)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并蓬勃发展。
1871年,3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建立。
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们表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潮流在世界兴起。
4、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英国的崛起(英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17世纪,英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640年—1688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上半期英国进行了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陈涉世家》导学案(含答案)

九年级初三中考语文复习《陈涉世家》导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句;2.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经过及陈涉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来的才干;3.分析陈涉的形象,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4.学习陈涉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决心和意志。
【学习重点】分析陈涉的形象,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
【学习难点】学习陈涉少有壮志、壮有所为,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决心和意志。
知识拓展:【关于作者与《史记》】1.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
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
汉武帝元封八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对历法进行改革。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创作。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大事年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3.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今天我们要学的《陈涉世家》又是《史记》中的名篇。
按《史记》的体例,对全国政局有深远影响的人的传记才可以称为“世家”,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辍.耕( )②怅.恨久之( )③苟.富贵( )④鸿鹄.之志( )⑤適.戌渔阳( )⑥皆次.当行( )⑦度.已失期( )⑧为天下唱.( )⑨所罾.鱼腹中( )⑩间.令( )[11]素.爱人( )[12]笞.广( )[13]借第..令毋斩( )[14]袒.右( )[15]收.而攻蕲( )[16]徇.蕲以东( )[17]比.至陈( )[18]与.人佣耕( )[19]太.息( )[20]闾.左( )[21]威众..( )[22]忿恚.( )[23]社稷.( )[24]被坚执锐( )[25]陈胜王.(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优秀名师中考历史教案(5篇)

优秀名师中考历史教案(5篇)优秀名师中考历史教案(5篇)不同的品格导致不同的兴趣爱好。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伙,而耻智之不博。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优秀名师中考历史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优秀名师中考历史教案【篇1】一、基本情况:中考即将来临,最后一百天的复习成为关键。
当前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
学生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对学习热情高;但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
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30%,学习发展生占50%。
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
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历史学科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历史成绩的优劣越来越大地影响到中考总成绩的提高,影响到升学。
历史学科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这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过去长期以来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全面提高初中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为了能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考取理想学校,我在复习中以《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方向,以教材为根本,突出复习过程和检查评价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指导和要求。
不断变革教学方法,指导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我校今年中考既定的总体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教学目标: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把握历史中考的方向。
《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
要做好备考复习,首先就必须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内容要求,应该对照教科书,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落实知识点。
2、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
中考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来源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陈涉世家》(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22《陈涉世家》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
2.熟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注重选材取舍的写法。
3.了解陈胜、吴广在反对秦王朝暴政中的作用,体会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
【重难点】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
2.熟读课文,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注重选材取舍的写法。
【课前预习】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
字,夏阳人。
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
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
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圣上,获罪下狱,被处宫刑。
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
2.作品简介《史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
叙述了从到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共130篇,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五部分。
被鲁迅誉为“”。
《史记》中的“本纪”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表”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列传”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
3.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译文】4.解释下列文言词语的意思。
【一词多义】(1)少:陈涉少时()吾闻二世少子也()(2)然:吴广以为然()然足下卜之鬼乎()(3)等:公等遇雨()等死()(4)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5)数:扶苏以数谏故()卒数万人()(6)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得鱼腹中书()【通假字】(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2)为天下唱.()(3)固以.怪之矣()(4)将军身被.坚执锐()【词类活用】(1)陈胜王.()(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3)狐.鸣呼曰()(4)忿恚..尉()(5)将军身披坚.执锐.()()【古今异义】(1)尝.与人佣耕(古义:;今义:)(2)苟.富贵,无相忘(古义:;今义:)(3)楚人怜.之(古义:;今义:)(4)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古义:;今义:)(5)固.以怪之矣(古义:;今义:)(6)卒中往往..语(古义:;今义:)(7)吴广素.爱人(古义:;今义:)(8)并.杀两尉(古义:;今义:)(9)借第.令毋斩(古义:;今义:)(10)与皆来会计..事(古义:;今义:)【重要虚词】(1)之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陈胜佐之()③然足下卜之鬼乎()④辍耕之垄上()(2)于①祭以尉首()②以激怒其众()③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④扶苏以数谏故()⑤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⑥固以怪之矣()⑦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为①若为佣耕/项燕为楚将/吴广以为然()②为屯长/自立为将军/功宜为王/乃立为王()③为坛而盟()④号为张楚()⑤为天下唱()⑥士卒多为用者()【特殊句式】(1)省略句①守丞死,乃入据陈()②广以为然()③上使外将兵()④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2)判断句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吾闻二世少子也()③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被动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2023历史中考复习教案七篇

2023历史中考复习教案七篇2023历史中考复习教案【篇1】1.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掌握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东汉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通过问题设置、历史情景再现、自学概括等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汉武帝的大一统不仅是西汉强盛的顶点,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他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对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具备初步的认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 教学用具多媒体工具4. 标签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二)导入新课:课件在以《大汉天子》主题曲《守业更比创业难》为背景音乐中开始。
师:为什么我们的华夏族会改称“汉族”?为什么我们中国人被称为“汉人”?我们的语言被称作“汉语”?中国文字又被称为“汉字”。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实际上这一切都跟汉朝有密切关系,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高速发展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际威望高。
正因为汉朝的强大,不仅影响到世界,而且对中国后来的发展同样影响深远,因此,很多同中国有关的称呼被冠以“汉”字而固定下来。
)本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汉朝的强盛情况。
(三)讲授新课:1.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展示史料:材料一:“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徐彦疏:“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统天下﹐令万物无不一一皆奉之以为始﹐故言大一统也。
”――《公羊传·隐公元年》材料二:“《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22课《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

22 《短文两篇》课中导学案陋室铭【学习目标】1 、理解本文的主题。
2、了解铭文的特点。
3、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4、朗读、背诵全文。
【学习过程】一、导入二、文体、作者、背景简介1.文体简介:铭,是古代文体。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歌功颂德的文字。
本文是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又叫“座右铭”。
文字精炼,押韵,读来铿锵有力;体制短小,最短者不足十字,与格言颇相似。
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贞元进士,曾官监察御史。
永贞元年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
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九年后被召回京城,又因游玄都观写诗讽刺保守派,外迁,任连州刺史。
以后还当过夔州、和州刺史。
直到文宗永和元年才回到长安,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
有《刘梦得文集》。
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
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
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
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3.背景刘禹锡写此文时,唐王朝正一天天地衰落下去。
在宫中,宦官专废立之权,皇帝受制于家奴;在朝廷上,牛(牛僧孺、李宗闵)李(李德裕)两党互相倾轧不已,妒贤害能,任人唯亲。
在这种情况下,官僚士大夫阶层大多只顾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念。
刘禹锡对此深感忧虑(在他的同期作《金陵五题》中有所流露),却又无力回天,只能采取消极的办法,独善其身,避而不与那些庸俗的官僚来往。
在本文中,他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把自己的“陋室”写得跟与世隔绝的幽居一样,又用“无丝竹之乱耳”表示了他对那些人灯红酒绿生活的鄙弃,就是这种消极情绪的反映。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朗读课文2.疏通文意(1)学生自己结合可下注释理解,并提出疑问。
(2)教师疏通课文。
四、理解诗意1、这篇课文在语言文字上有何特点?2、陋室, 陋室,陋在何处?3、陋室,陋室,真的陋吗?4、那么,本文还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二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5课《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生信息> 班级:姓名:所属小组:<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学习重难点>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思与评价>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第二中学桑丽君邮编 457500内容摘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教师应该从理论上提高自我,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兴趣语文学习兴趣教学实践如何培养语文学习兴趣,也引起了教育者的关注,许多优秀教师从理论和实践上做了有益的探索:如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魏书生的课堂六步教学法、黎世法的六课型教学法等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并借鉴吸收对自己有帮助的部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要围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为中心,这样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胸有成竹。
如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下面,我用具体的教学案例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预习: “最佳问题奖”的运用“凡事有预则立,无预则废”。
学生只有对一篇课文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熟悉教材内容,听课时才会有的放矢。
然而,不少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时通常的做法是教师先让学生朗读课文,然后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可取性,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学生好像只是在被动的寻找答案,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才去预习——这样被动学习的效果显然是欠佳的。
针对这种情况,有的老师设置了评比活动,每当预习课文时,便让学生每人出一个问题。
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但这种思考仍然是被动的,学生还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而去思考。
“最佳问题奖”却解决了学生被动思考的问题,这种方法鼓励学生认真预习课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并且适当的给与小小的奖励(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或者是一支笔、几张白纸、几支笔心或者是几句鼓舞人心的话语,或者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的眼神),奖给那些最肯动脑子想问题的同学。
中考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短文两篇》(导学案)同步备课(部编版)解析版

13《短文两篇》导学案第一课时:谈读书【学习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3.领悟文中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重难点】1.了解文章内容,理清思路,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
2.学习并掌握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课前预习】1.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怡.情()藻.饰()狡黠.()诘.难()滞.碍()味同嚼.蜡()吹毛求疵.()(2)解释下列词语。
怡情:。
练达:。
傅彩:。
学究:。
狡黠:。
诘难:。
滞碍:。
聪颖:。
高谈阔论:。
文采藻饰:。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吹毛求疵:。
2.作者名片。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 国哲学家、作家, 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提出“”的说法。
他的主要著作有《随笔》《新工具》等。
《》共58篇,是英国文学中的首创体裁。
3.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课中思考】1.听读课文,结合课题,你觉得文章讲解哪些方面的内容?试着给本文划分层次。
2.读书的目的有哪几种?每个目的,分别适用于什么场合?如何根据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策略?最能反映读书作用的句子是哪句?不同的书有哪些不同的价值?3.勾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再采用批注的方法进行赏析。
4.请从文中摘取一句话,送给下面的三位同学。
甲同学爱好广泛,参加了摄影篮球钢琴等很多社团,事情较多,总感觉没时间多读书。
乙同学性格外向,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读书。
丙同学认为,书中的东西太抽象,读书没什么用。
【课堂总结】学习这篇文章,我的收获:【课后巩固】熟读成诵,积累文中的格言警句。
第二课时:不求甚解【学习目标】1.学习文中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
2.理解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反思自己对读书的目的、态度、方法和作用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省中考历史小短文
写作导学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历史小短文写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近年真题的命题趋势,总结历史小短的命题思路。
2、通过典型例题分析、限时写作训练,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3、通过拓展提升与经验总结,找出适合自己的答题技巧。
【学习过程】
技巧点拨(一)明确题目要求
1.是否要求“题目自拟”;
2.是否要求体现事件的联系或对比;
3.是否有明确指向,比如题目明确要求内容包括性质、影响等。
写作原则:时序正确,无史实错误
技巧点拨(二)联系类小短文
1.分析每一则材料所反映的事件。
2.分图一事件的影响,找出影响中与图二相关的联系。
分析前者的影响和后者背景,一般都是因果关系或递进关系。
写作格式:A事件+A事件影响+B事件背景+B事件
1.概括第一则材料反映历史事件,写出与第二则材料相关的影响。
2.写出第二则材料的相关背景,概括第二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和影响。
(多则材料以此方法类推,字数压缩)
题型示例:(2016河南中招25题)请依据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场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达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性)
技巧点拨(三)题目拟定
1.概括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2.概括几个事件的共同主题
3.概括事件反映的历史进程
技巧点拨(四)对比类小短文
1.明确材料反映历史事件。
2.对比分析事件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从事件的背景、性质、影响、主题等方面入手)
3.注意时序性。
写作格式:
(A B相同背景)A事件+B事件+A B事件对比
1.分别概括两则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
2.写出两则材料的涉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如果事件背景相同或主题一致,需要在小短文段首写明共同的背景或主题。
题型示例:(2017河南中考25题)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比较)
技巧点拨(五) 观点类小短文
1.明确材料反映观点。
2.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史实阐明你对材料观点的认识。
3.如材料中有多个观点,需要先阐明自己的观点立场,然后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写作格式
1.写明自己的观点
2.用史实证实自己的观点
3.总结或启示
题型示例: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并且是徒劳的。
——保罗·肯尼迪《联合国过去与未来》
请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 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
(要求:史实准确 ,条理清晰。
)
牛刀小试
1.请对比下面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两幅图片反映内容的区别和联系)
1947年印巴分治示意1997
年中英香港政权交接
苏联第聂伯河大坝
第一批国产“解放”牌汽车在
2. 2006年,根据国学大师梁漱溟晚年的口述录音整理出版的这个世界会好吗》
一书,引起了社会知识阶层广泛的关注。
“这个世界会好吗?”成为了人们思考
的“世纪之问”。
围绕着“世纪之问”,某历史兴趣学习小组展开了辩论:
A组同学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个世界会很好;
B组同学认为:世界和平遭到严重威胁,这个世界不会好。
请根据上面的辩论发表你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史实加以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语句通顺、表达成文;12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