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网上学习8学时读书笔记《完整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通用5篇)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通⽤5篇)《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通⽤5篇) 读完某⼀作品后,⼤家⼼中⼀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静下⼼来写写读书笔记呢?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通⽤5篇),欢迎⼤家分享。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1 ⼉童何时开始⾛向独⽴?⼉童如何认知情绪、管理情绪?⼼理障碍将给⼉童带来何种影响?……在此书中,孙瑞雪⼥⼠凭其专业知识和多年⼉童⼼理教育的经验,为⼴⼤家长们解析孩⼦⼼理成长之路。
本书告诉你孩⼦是⾃⼰的主⼈,更为重要的是,如何让孩⼦做⾃⼰的主⼈。
⾝体,情绪,感知,精神,集合这所有才能塑造出⼀个完整的⼈,⽽⼀个完整的⼈,应由⼀个完整的⼉童成长⽽来。
孙瑞雪⼥⼠详细⽣动地阐释了孩⼦的成长路途中细微的不易窥见的重要环节及其巨⼤作⽤,⼿把⼿教导爸爸妈妈们如何全⾯深刻地认识⾃⼰的孩⼦,并培育出⼈格完整⼼理健全的孩⼦。
我们理解孩⼦,就要理解他的情绪。
我们接纳孩⼦,就要接纳他的情绪。
我们爱孩⼦,就要包容他的情绪。
孩⼦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刻,就是和情绪⼀起到来的,那就是孩⼦的第⼀声啼哭。
从此孩⼦便和情绪难分你我、形影相随、朝⼣相处、终⽣相伴。
出⽣时,情绪即伴随⽽来,婴⼉⼀开始就天然的拥有了它。
如同⾝体的成长,情绪也需要18年的成长时间来达到成熟。
作为⼀名教师、作为⼀位妈妈,我更有责任去让我们的孩⼦完整、健康的成长。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2 “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
像书中最后⼀段所说:“⼈永远不会变成⼀个成⼈,他的⽣存是⼀个⽆⽌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
⼈和其他⽣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更多⽂章上太原幼⼉园哈福屋国际蒙特梭利幼⼉园⽹站了解。
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边所发⽣的真实故事: 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在⼩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爸爸、妈妈为了⽣计忙于⼯作,到六岁时发现孩⼦有些⾃闭,不愿与⼈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
完整的成长章节读后感

完整的成长章节读后感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完整的成长章节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完整的成长章节读后感》。
第一篇:《完整的成长》读后感从一般意义上讲,一个完整健康的人,需要同时具备丰富的精神和康健的体格,缺少了哪一样,都不能称之为完整。
今天重点讨论精神层面,它不仅能为我们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在某种程度上,它甚至还可以弥补身体上缺陷,就如孙瑞雪老师在文中讲到的“只有到达精神,才能创造出自我。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一个自由的人,一个不再被基础的、物质的东西所限的人。
”只有内在的自由才能真正让我们摆脱各种内外的捆绑,进而创造自我、发现自我、活出自我。
文中,一个孩子从最初对事件的认知—宣泄(通过情绪流淌不快和痛苦)—转化和全然接受,它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心理活动,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确定、升华和创造。
这个过程,更多的需要孩子自己去完成,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要在一旁爱着、倾听着就好,给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时间,保护他们完整的成长过程。
孩子正是通过这一次次完整的成长历程实现一次次自我创造,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驱使自己的躯体和行为。
有了这样的认识,我更加深刻感觉到同孩子一块儿成长探索、一起经历一次次完整成长历程、一同完成一次次自我创造是多么必要和紧迫,在此过程中,我们的认识必须清醒、做法必须恰当。
我们是孩子的父母,但绝不是孩子的主人。
孩子无意于来到世间,既然我们将他带到人世,便有责任和义务将他养大、引导他经历人生酸甜苦辣,走出自己的人生。
子女之于我们,不是传宗接代或者实现某种功利目的的工具,不是我们可以占有、控制、支配的私有财产,他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自我,这一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才能保证我们不会走偏、走错。
因此,我们需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高质量的陪伴和真正意义上的爱。
尊重孩子,尊重自己。
孩子跟我们回了几次老家,就能分辨出哪是奶奶的老家、哪里是外婆的老家;孩子跟着妻子去了几次她的单位,就知道妈妈是警察;每次我和妻子说话声音稍微大些,孩子就会怯懦的对妈妈说“你们不要吵架”;每次孩子惹怒我们被批评之后,孩子都会说“抱歉”……他的言行时常让我们感到意外和惊喜,它也一次次提醒我,真的不能把他当作一个一无所知的幼儿,他正在用懵懂的眼神观察周围、感受社会、认知这个世界,他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心理正在活动,以致于我不能在他的玩伴面前和公众场合给他难堪,不能随意否定他的想法和劳动成果;以致于我不能随便找个借口敷衍他,不能编织谎言欺骗他,孩子的意愿和选择需要得到我们的尊重。
读后感《完整的成长》(2篇)

读后感《完整的成长》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惊叹。
这是一本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另一个世界,一个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世界的好书。
这里每个观点都是真理。
然而每个观点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人类因为拥有了内在世界,因而拥有了智慧,并且也透过这个丰富的内在世界创造出来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
但多年来,有形的外在世界毫无疑问的占据着我们的时间与空间。
而内在世界的探索却一度在生存的挑战中被遗弃。
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清晰的告诉过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何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老师没有能量懂得我们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无法引领我们的精神成长。
但今天,这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开始从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外在世界逐渐转向我们的内在。
《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
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
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由》,为我们崭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与教育者由于对内在世界的陌生,而无法更彻底的领悟其中的意义,但我依旧坚定的相信这将是我们的必走之路。
正如爱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与今天的影响一样,这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了解内在世界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透过了解自己的内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
当然,了解这个新世界,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有好奇心,还需要一份持久与耐心。
跟随着孙老师,跟随着爱和自由,这些年很艰难,但我却在这个新世界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为此,一切都值得!所以,在此,若有时间,我将愿意与所有的父母与教育者分享,《完整的成长》带给我的一切!读后感《完整的成长》(2)《完整的成长》是一本我最近读过的一本书,它由心理学家斯科特·霍尔提出,并通过他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探讨了成长的过程以及如何实现完整的成长。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篇一:《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惊叹。
这是一本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另一个世界,一个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世界的好书。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这里每个观点都是真理。
然而每个观点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人类因为拥有了内在世界,因而拥有了智慧,并且也透过这个丰富的内在世界创造出来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
但多年来,有形的外在世界毫无疑问的占据着我们的时间与空间。
而内在世界的探索却一度在生存的挑战中被遗弃。
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清晰的告诉过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何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老师没有能量懂得我们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无法引领我们的精神成长。
但今天,这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开始从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外在世界逐渐转向我们的内在。
《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
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
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由》,为我们崭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与教育者由于对内在世界的陌生,而无法更彻底的领悟其中的意义,但我依旧坚定的相信这将是我们的必走之路。
正如爱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与今天的影响一样,这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了解内在世界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透过了解自己的内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
当然,了解这个新世界,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有好奇心,还需要一份持久与耐心。
儿童何时开始走向独立?儿童如何认知情绪、管理情绪?心理障碍将给儿童带来何种影响?……在此书中,孙瑞雪女士凭其专业知识和多年儿童心理教育的经验,为广大家长们解析孩子心理成长之路。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精选多篇)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精选多篇)第一篇:《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因为幼儿儿童的心灵临时还不受限制。
纵然被抱走,幼儿也只会简朴放弃,并把兴趣转移,有的家庭有着友好和宽容,这样一种氛围就是对儿童的爱!在爱中,儿童才能够无拘无束,他的兴趣才会不断涌现,随机产生、变革和拓展。
爱。
能把各种场合酿成儿童的家。
在儿童本身的家中,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自由的支配本身的身材,以便学会感觉身材的每一部分,掌握身材的举动,从而到达身材上的独立。
他依靠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来探索身体的伶俐和身外的天下,发展内在的天赋和身体敏锐的感觉以开辟他的生理范畴,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他将来统统发展的开始。
个人感悟:通过这几小段话,以及书中讲到的实例,我确切地感觉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不该接纳太多的拦阻,因为孩子们从刚出生的婴儿开始真的就是一个“空白”。
为什么说是“空白”呢?婴儿刚出生时的哭、自己手和脚的动等等这统统的举动,他们本身都不知道,也就是说这些动作根本就不受大脑的控制。
他的开始懂也源于他对事物的探索。
书中讲到了一个实例,一个1岁的婴孩小曼曼对一个帽子孕育发生了好奇,把帽子给他后,他用嘴啃、用脚踩,坐在上面。
当看到他做这些的时间,我们大多数人可能会从孩子手里拿过帽子放到一边,或是直接给他戴到头上,但作者却没有,而是任由孩子本身探索,给孩子如许一个时机。
最终,小曼曼把帽子戴在了头上,固然不符合,但也没有给他摘下来。
相对付我们一向的做法,无疑作者的做法是给了小曼曼独自探索的时机。
而我们就往往会把自己的经验直接移到孩子身上,或是直接剥夺孩子打仗这个事物的时机,这样就轻忽了孩子的想法,让孩子丧失了探索的时机。
实在孩子跟我们一样,都是在探索中进步的,试问,如果我们连摸索的时机都不给孩子,又如何让孩子有更多的进步呢?又如何要求他们更好的成长呢?我们以为的让孩子走我们给出的捷径,恰恰是剥夺了孩子本身探索的时机。
第二篇:读书笔记——让幼儿的经验完整和圆满读书笔记——让幼儿的经验完整和圆满杜威在《艺术即经验》一书中谈到了“一个经验”(anexperience)的概念,并将之界定为:“我们在所经验到的物质走完其进程而到达美满时,就拥有了一个履历。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
像书中最后一段所说:“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
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
”更多文章上太原幼儿园哈福屋国际蒙特梭利幼儿园网站了解。
看到这时就会想起身边所发生的真实故事:我朋友曾说过他姐姐的孩子,在小时候常被寄养于奶奶、爷爷家,而爸爸、妈妈为了生计忙于工作,到六岁时发现孩子有些自闭,不愿与人交流、沟通,同时与爸爸、妈妈的关系也是淡淡地。
我身边的小孩儿,小时候不管吃什么都是切得碎碎地,或是打成汁喝,到现在四岁了咬一些青菜都很费劲。
抛开小孩不讲,看看成人又如何呢?闲娱时间朋友们出去玩、吃饭,在饭桌上有位朋友尽然说:“我不会用筷子。
”天哪!不是吧,你都25岁啦。
原来是小的时候奶奶常追随于喂饭,自己吃饭的时候很少,那使用勺子、筷子的机会更少。
想想他们的童年是怎么过的呢?再回头看看《完整的成长》发现,证实,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计划,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
像上面示例中的人,他在创造自己的时候,谁阻碍了他---成人;他在认识、感知自己身体时,谁控制了他---成人;他在体会情绪、情感时,谁抑制了他---成人;他在感觉时,谁又阻止了他---成人······难以想象,他的主人是谁?相反,从《完整的成长》中我们获得:孩子的童年过得好与不好,影响着他成长后的人生、心理、身体。
请记得,今后成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想,而孩子也要在成人的角度,看到成人的问题。
请记得,滋养孩子的心、身、灵。
请记得,让孩子去自我创造。
请记得,让孩子去探索、发现、感觉、感知再感觉。
请记得,耐心等待孩子,多给他些机会。
请记得,尊重孩子,真爱孩子。
请记得,给他爱和自由的环境。
给予这些时,他至少是朝完整靠近,不近乎完善只需完整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因为幼儿儿童的心灵暂时还不受限制。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

《完整的成长》读书笔记——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01 什么是完整的成长完整的人的雏形完整的成长完整的成长,是指儿童依靠自己的精神胚胎,借助于内在和外在的环境,受自己精神胚胎的引领,通过生命年龄的不同阶段,创造出了一个完整的自我。
完整的人,是指一个人的精神胚胎(自我)在生命的中心,她和内在的环境——身体、精神体、感觉体、心理体、认知体、精神体连接着,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成为一个流动的身心灵的复合体。
02 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什么是主人“主人”是指自己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不受外力的压迫和支配,同时也不受自己内在的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的支配,而是借由这些东西创造一个崭新的自我。
做自己的主人,就拥有了自己创造自己的权利,不把创造自己的权利交给别人。
唤醒身体依靠对自己身体的支配来探索身体的智慧和身外的世界,发展内在的天赋和身体的敏锐感觉,以开发他的心理领域,以此上升到头脑,这是他未来一切发展的开始。
反复地活动四肢,让身体自由,这就是儿童的第一自由。
总结:让儿童自由活动,不加干涉和约束,是唤醒身体、探索现实世界的第一步身体、四肢只有不断地被反复使用,儿童才能开发出应有潜力最初儿童是用”嘴“探索着,就从“吃手”开始身体禁锢对儿童成长意味着什么孩子如果在身体上受到束缚,他身体上地畏缩和紧张就会导致他心理上的畏缩。
禁锢一个人,无疑是从身体的禁锢开始的。
如果没有儿童身体最早的探索、开发与创造,人身体所蕴涵的潜能就不会被激发,也就不会有成人身体、精神与艺术的世界。
常常被禁止和被别人允许本身就在传递一个信息:这个世界是危险的;他的行为是有问题的;他的行为是需要被允许的。
孩子形成了一种警觉,“警觉”成为他所学到的,“探索”成为他需要鼓起勇气才可以发生的行为,而不是品质。
让孩子内心放松和身体自由,而不是像一头受惊的小鹿,最好的办法是让这个孩子生活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听从自己内心的指引。
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环境、不伤害他人,就让孩子跟随他自己的心如果伤到了,父母和老师可以抱走孩子,让孩子经验到哪些事情不可以做,产生界限。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完整的成长读后感《完整的成长》证实,童年是人生基础的奠定,人的童年不是跟随在父母及朋友、老师的指定、计划,而是跟随于自己的内心,遵循于内在自然发展规律。
完整的成长读后感1这几天仔细的看了《完整的成长》,由于之前并没有太多了解这本书的信息,所以看完后不禁惊叹。
这是一本从儿童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另一个世界,一个每个人都拥有的内在世界的好书。
儿童自己创造自己!儿童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儿童是自己情绪的主人!儿童是自己感觉的主人!儿童是自己心理的主人!儿童是自己认知的主人!儿童是自己精神的主人!一切创造始于儿童的自我创造!这里每个观点都是真理。
然而每个观点在当今的教育中却显得那么的陌生!人类因为拥有了内在世界,因而拥有了智慧,并且也透过这个丰富的内在世界创造出来一个丰富的外在世界。
但多年来,有形的外在世界毫无疑问的占据着我们的时间与空间。
而内在世界的探索却一度在生存的挑战中被遗弃。
我们的父母亲没有清晰的告诉过我们如何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如何学习管理自己的情绪;我们的老师没有能量懂得我们的内心世界,当然也无法引领我们的精神成长。
但今天,这个世界似乎在一夜之间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开始从这个充满物欲与竞争的外在世界逐渐转向我们的内在。
《阿凡达》现象的出现无疑默默的证实着这一切。
那么,《完整的成长》在这个时候出现无疑是盏明灯。
它如同十年前的《爱和自由》,为我们崭新的小生命指明方向。
即使,很多的父母与教育者由于对内在世界的陌生,而无法更彻底的领悟其中的意义,但我依旧坚定的相信这将是我们的必走之路。
正如爱和自由十年前的陌生与今天的影响一样,这是一个深远的影响!对于父母与教育者来说,了解内在世界不仅是为了孩子,更重要的是为了透过了解自己的内在,而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
当然,了解这个新世界,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有好奇心,还需要一份持久与耐心。
跟随着孙老师,跟随着爱和自由,这些年很艰难,但我却在这个新世界中创造了一个崭新的自己,为此,一切都值得!所以,在此,若有时间,我将愿意与所有的父母与教育者分享,《完整的成长》带给我的一切!完整的成长读后感2“完整”的成长,我们完整吗?----似乎还在发展,完善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妇女出版时《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完整的成长》孙瑞雪老师的这三本书让我觉醒,她详尽的回答了“在孩子成长路上家长到底该做些什么”,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个多么简单的问题,但我却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才终于寻找到真正的答案。
一位蒙氏家长总结:一类家长关心的是孩子吃饱、穿暖、睡好,一类家长关心孩子学会很多的技能,唱歌、背诗、弹琴,第三类家长关心孩子快乐、专注、独立、内心强壮。
而我要努力的方向正是第三类家长,但要完成这个目标并非一朝一夕,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自身的成长开始!“爱、自由、平等、规则”这看似多么简洁的妙方,实施起来真不是那么容易。
没有一位家长不爱自己的孩子!但这样的爱是孩子需要的吗?我一直都很爱佑佑,但为什么他却一直缺少安全感?看了孙老师的书,看了王树的“冰山理论解析”视频,看了“爱和自由论坛”里数篇经典文章我才明白:我的爱太“肤浅”!我的内心充满了焦虑,我的情绪起伏不定,这样给出的爱没有了爱的质量,因为孩子能感觉到的不是妈妈的表面,而是妈妈的内心。
爱的基础是内心的平静祥和,爱的工具是语言模式、身体模式、倾听、珍爱!我们已经是孩子的父母,但并不代表我们的情绪已经长大,很多时候我们自己管不住自己的情绪,孩子闹就跟着发火,孩子执拗就发怒,到了极点有可能出手打孩子!这就是所谓的情绪共生,跟着孩子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失控。
作为合格的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让自己的情绪长大,这样才能在孩子有情绪时自己平静的帮助孩子处理坏情绪!我们总是把孩子看成孩子,一不小心就失去了平等和尊重,命令和指责的语言时常伴随。
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爸爸妈妈把他当成一位年纪相仿的成人对待!孩子没有义务取悦大人,孩子有自己的权利选择做与不做。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养成好的语言模式。
尊重、爱护他。
在路上经常可以看到孩子要求抱,但家长找各种理由拒绝。
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也经常
反省自己, 确实孩子大了抱着走不再那么容易, 但给孩子拥抱这是孩子对爱的要求, 一定是 孩子需要父母关心、 爱护才会有这样的要求。
当然更多人的理由是让孩子独立, 曾经的我也 这样认为, 但人对爱的需求就跟肚子对米饭的需求一样, 吃饱后就不会再要米饭了, 爱够了 孩子就独立了!所以让我们尽情的爱吧!多抱抱他,多亲吻他,多接触他,多用温柔的眼神 看着他的眼睛。
。
所谓倾听,是要听到孩子的内心,而非他表面所说的话!简单说就是找出真相。
佑佑在遇到陌生人和他说话时, 一般他会指着别的地方不断的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其实他 不是要问问题, 只是在回避内心的羞涩与害怕, 这时候作为妈妈应该真正的倾听他, 帮他说 出内心的真相, 让他面对自己的情绪, 并帮他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
而曾经的我虽然知道他 在回避但我仍然回答着他的问题, 甚至还碍于面子对别人说他就是这样的! 多么悔恨自己曾 经的举动, 这样的方式根本就不能帮助他面对问题, 只能让他的问题越来越深。
孩子摔跤了, 看样子并没有摔疼, 但他却大哭起来, 如果追问他却回答的很含糊, 到底他在哭什么呢?他 就是需要父母的关注, 确认父母是不是真的爱自己! 前些天果果也发生了同样的情况, 我走
去抱着他说, 你很希望妈妈来关心一下你是吗?他使劲点头,我再说 远爱你”然后他就不哭了。
不时和邻居聊天, 不时看看书什么的, 但就是没有认真的陪着孩子玩, 戏中去。
佑佑一岁以后对这方面的要求就不断增强, 以至于都不愿意和小伙伴玩了,
就是因 为想要妈妈专心的陪着他, 不要和别的阿姨聊天, 错就错在我这个人话太多了, 所以要改正! 和孩子玩也必须管住自己的嘴巴, 孩子的成长就是在专注力培养过程中成长的, 当他找到一 个值得研究的物品时, 家长请闭嘴, 此刻要做的就是在旁边静坐观察, 直到孩子开口寻求帮 助。
当孩子玩的过程中, 无论好的不好的我们都需要帮孩子说出感受, 如: 妈妈看到你给小 妹妹分享你的玩具了,妈妈感受到你很喜欢这个小妹妹哦。
给孩子自由,执行起来很有难度!这一定是取决于每个人的忍耐限度! 有人会说给孩子自由孩子就会无法无天!而我说的自由是建立在平等、规则的前提下。
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给孩子建立规则, 有的人规则太多就让孩子觉得没有了规则, 比如这个 不能动那个不能动, 孩子真的不知道什么才是能动的, 我觉得只要是合法的, 正常情况下大 人能做的孩子都可以做。
小时候孩子需要唤醒自己手的功能就开始吃手, 有的家长怕脏或者 是以为孩子饿了就强型制止, 这样就让孩子失去了唤醒手的功能的机会, 而所谓的 “心灵手 巧”也不再那么容易实现。
孩子学爬了, 也是因为怕脏所以很局限的让孩子在某一小块地方 活动, 以至于孩子很晚都不会爬, 甚至直接跳过爬学会了走, 这样一来孩子的平衡性就失去 发展的机会!孩子想要自己学习吃饭,也是因为怕脏,所以硬是大人喂,以至于成了大孩子 还不能自己吃饭。
孩子想要去探索门外的世界, 但怕危险就阻止, 而孩子却不知道为什么不 能去,等到某一天他因为好奇终于冲出门外, 那时危险就真的发生了。
孩子喜欢玩水, 玩沙, 也是因为怕脏,又被阻止。
。
孩子自身的成长多么需要这些自由啊! 有了这些自由孩子的能力可以发展的多好啊! 但为什 么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去阻碍他们呢?我们到底在担心什么呢?
妈妈是爱你的,永 果果现在经常会说一句话:
妈妈来和我玩! 我们时常陪着孩子, 手里还不时拿着手机,
没有投入到孩子的游
实际上在爱和自由的前提下,孩子是可以很好的遵循规则,他会有着成人所不能及的自律性!让我们一起给孩子爱和自由吧!
如果只是衣服脏了湿了,我们洗干净就好了!如果哪里是危险的,我们及时提醒孩子那里危险,并告诉他如何保护自己!如果孩子伤心了,我们就鼓励他哭出来吧,让他懂得怎样释放自己,让他建立好自己的情绪控制体系!
如果孩子出现了破坏性的举动,我们应该及时倾听他的内心,看看他到底需要什么,帮助他
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如果孩子受欺负了,我们要及时安抚孩子,并在他情绪好转的时候告诉孩子对欺负他的人说:请你不要这样对我,再这样我就反击你!我们要给他心里力量!教会他勇敢!如果孩子遇到问题出现了逃避的语言,我们要帮助他面对事实,帮他说出内心的感受,让他拥有心口一致的特性!消除内心与身体分离的趋势!如果孩子做了很让人惊喜的事情,请及时给与最详细最恰当的赞扬!社会的和谐取决于人的本性,而本性的真、善、美就是和谐的根本,希望看到这篇文字的朋友们一起努力为孩子的真善美提供适合的环境,营造更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