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黄河的治理》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黄河的治理》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了解学习河流的一般方法。

2、通过对地图等资料的提取分析,说出黄河对沿河流域的贡献,及带来的环境问题。

3、提高运用地图等资料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的能力。

4、通过对黄河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认识,初步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重点、难点:重点是黄河的环境问题和治理。

难点是黄河环境问题的成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资料。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视频,看看说说自己的感受。

这段视频反映的是我国哪条河流?看后你有什么感受?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她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富饶的资源。

但是黄河却在哭泣、悲伤,因为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她病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扮演黄河的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的创伤。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 [讲授新课]展示资料:“引水资料,“龙羊峡水电站”、“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景观图片。

结合下列有关图片说说:为什么提到黄河,咱炎黄子孙总是满怀深情地称之为“母亲河”?小结:黄河在水能、灌溉、塑造地形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的巨大贡献。

(设计理念: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感恩之情,为下面“母亲病了”做进一步的情感铺垫。

)承转:我们热爱黄河,她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母亲河黄河病了,我们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对黄河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检。

模块一:望闻问切——黄河“体检”展示“黄河水系图、“中国地形图”、“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等。

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游是如何划分的,找出黄河自上游到下游依次流经的省区和主要支流。

问题:找出黄河自上游到下游依次流经的地形区和干湿地区?(设计理念:通过粗读、细读“黄河水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次读图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黄河的治理 教案

黄河的治理 教案

第二章第三节河流和湖泊——黄河的治理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记住黄河的自然地理概况:发源地、注入的海、形状、流经的省区和流经的主要地形区。

2、理解黄河对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

(二)能力目标:1、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和合作探究能力,学会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之情,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1.记住黄河的地理概况。

2.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三、教学难点:能够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四、课型:新授课五、课时数:1课时六、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黑板上画出黄河的基本轮廓图(上游用白色粉笔,中下游用黄色粉笔)学生总结黄河的形状类似于汉字中的“几”字2.指导学生读图,回答问题:黄河从何处来,又走向了何处,其中经过了我国那些地形区呢?学生读图回答3.引导学生读课本48页“黄河水系图”,对黄河的河段进行划分,并在黑板上标注出各段之间的分界城市。

黄河的上游概况4.引导学生读图,黄河上游经过了一个城市,它的名字叫做“银川”,启发学生思考它的名字的含义,并思考黑板上板画中黄河上游为什么用白色粉笔,从中你可以了解到黄河的上游有什么特点.学生读图思考,讨论发言.师生共同总结,板书:黄河上游水流清澈.5.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图2.32,找出图中的水电站主要在黄河什么河段,并分析其原因.6.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出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黄河在上游的主要作用.理解记忆“塞上江南”,“黄河百害,唯利一套”的含义。

黄河的中游概况7. 指导学生找出中游的范围,思考黄河中游经过了哪一地形区,并分析这一地形区对于黄河水质的影响.8. 教师简要介绍“泾渭分明”的成语故事的来历,说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造成了中游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9.启发学生思考,这些泥沙最终都去了哪里呢,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有没有来自黄土高原的黄土呢?黄河的下游概况10.师生共同分析黄河泥沙的去向问题,做出黄河的平面图来演示黄河泥沙的堆积,启发学生思考,黄河河床将会怎么变化? 而人们将如何应对这一问题? 11.教师引导学生读图5.35 ,比较黄河下游的河床与地表的高度,分析得出“地上河”的原因。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教案

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教案教案:黄河的治理一、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2.了解黄河的治理历程和主要措施。

3.了解黄河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

二、教学内容:1.黄河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黄河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黄河面临的问题:泥沙淤积、水土流失、洪水灾害等。

2.黄河的治理历程和主要措施-黄河治理的历史: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近现代等。

-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疏浚河道、修建堤防、水土保持等。

3.黄河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黄河的未来发展方向:生态修复、流域综合治理、可持续发展等。

-黄河面临的挑战:人口增长、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0分钟)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Step 2:学习黄河面临的问题(3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所给材料进行讨论和整理,总结出黄河面临的问题,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Step 3:学习黄河的治理历程和主要措施(40分钟)学生通过课本和网络资源,了解黄河治理的历史和主要措施,并进行小组报告。

Step 4:学习黄河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3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总结黄河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面临的挑战,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Step 5:总结(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黄河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教学拓展:1.学生可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进一步了解黄河的治理情况和效果。

2.学生可自主编写关于黄河治理的小短文或报告,加深对黄河治理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学生完成小组报告和个人作业,评价学生对黄河治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过程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对黄河的治理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在小组中进行讨论和分享,互相学习和启发。

七、教学资源准备:1.地图和图片,用于导入课程内容和展示黄河的重要性。

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说课稿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黄河基本概况、黄河的忧患及治理。 确立依据:新课程标准 难点:黄河的忧患及治理。 确立依据:针对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对一些
理论的知识不能很好的综合分析。因此,确 立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材处理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在内容的安排上,整个教 学过程我将围绕“黄河的概况、贡献、 忧患及治理”这一主线来组织教学。
三、说学法
1观察法: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 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 分析探究法:使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 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 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4. 归纳法: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 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 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返回
2.教学目标(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Leabharlann 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而得)
⑴知识目标:能读图说出黄河的基本概况,并了解 黄河的开发利用状况。 ⑵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能解释黄 河各个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案。 ⑶情感目标:通过黄河治理的案例,帮助学生初步 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观念;逐步树立辩证唯 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黄河的治理》 ——说课设计
城郊乡中心中学 李宗艳
说课步骤:
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教材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1、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说教法 2、探究式教学 3、讲练结合法 转到 四.说教 1、观察法 2、分析探究法 学程序 三.说学法 3、合作学习法 转到 转到 4、归纳法

初中地理黄河治理教案

初中地理黄河治理教案

初中地理黄河治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地理概况、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相应的对策处理。

2. 通过阅读分析黄河的流域图、中国地形图,进一步掌握读图用图的技能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技能。

3.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和讨论活动,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黄河的地理概况,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教学难点: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各河段的基本方案。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运用情境导入法,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调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

并在大屏幕上展示资料中,白岩松说的话: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河,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又美了容。

并设置问题:为什么要对黄河进行治疗?期间又有那些措施呢?顺势导入新课。

(二)新课探究1.黄河的概况【情景创设】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通过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请学生回答并思考:(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哪个海洋?上、中、下游又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三)案例分析1. 黄河的治理【情景创设】展示黄河流域示意图,让学生观察黄河流经的地区,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治理的必要性。

(四)小组讨论1. 黄河治理方案的设计【情景创设】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套黄河治理方案,包括治理目标、治理措施、预期效果等。

(五)总结与评价1. 总结黄河治理的重要性强调黄河治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黄河治理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 评价黄河治理方案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治理方案,互相评价,共同探讨最有效的黄河治理方法。

四、课后作业1. 结合黄河治理的相关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黄河治理的短文,字数在300字以上。

2. 调查了解我国其他重要河流的治理情况,简要介绍治理措施和效果。

八年级地理河流与湖泊-黄河的治理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河流与湖泊-黄河的治理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河流与湖泊——黄河的治理》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黄河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和全长。

2. 掌握黄河的主要支流和流域面积。

3. 理解黄河在我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省份。

2. 黄河的主要支流和流域面积。

3. 黄河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地图找出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经省份。

2. 利用图表展示黄河的主要支流和流域面积。

3. 组织学生讨论黄河对我国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章:黄河的治理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治理的必要性。

2. 掌握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

3. 理解黄河治理对我国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黄河治理的必要性。

2. 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

3. 黄河治理对我国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了解黄河治理的必要性。

2. 利用图表展示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

3. 组织学生讨论黄河治理对我国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教学目标:1. 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

2. 掌握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3. 理解水土保持对黄河治理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1. 水土流失的原因。

2. 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3. 水土保持对黄河治理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

2. 利用图表展示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3. 组织学生讨论水土保持对黄河治理的重要性。

第四章:黄河流域的治理成果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流域治理的成果。

2. 掌握治理成果对我国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增强学生对黄河治理工作的认识。

教学内容:1. 黄河流域治理的成果。

2. 治理成果对我国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黄河治理工作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资料了解黄河流域治理的成果。

2. 利用图表展示治理成果对我国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组织学生讨论黄河治理工作的意义。

第五章:黄河治理的挑战与展望教学目标:1. 了解黄河治理面临的挑战。

2024年黄河的治理教案(带目录)

2024年黄河的治理教案(带目录)

黄河的治理教案(带目录)教案名称:黄河的治理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流经省份等。

2.理解黄河治理的重要性,掌握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对黄河治理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1.黄河的基本情况2.黄河治理的重要性3.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教学难点:1.黄河治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2.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教学准备:1.教学PPT2.黄河流域地图3.黄河治理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黄河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条河流吗?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是我国的第二长河——黄河。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流经省份等。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教师结合PPT,讲解黄河的基本情况,重点讲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面积、流经省份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黄河的治理非常重要?四、课堂讨论(1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河治理的重要性。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河治理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收集黄河治理的相关资料,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黄河的基本情况和治理的重要性,谁能来说一说?2.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二、课堂讲解(10分钟)1.教师结合PPT,讲解黄河治理的主要措施,包括河道整治、水土保持、防洪工程等。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黄河治理面临的挑战有哪些?三、课堂讨论(1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黄河治理面临的挑战。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四、案例分析(15分钟)1.教师展示黄河治理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2.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

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教案
八年级地理《黄河的治理》教案
目录
• 课程背景与目标 • 黄河上游地区治理措施 • 黄河中游地区河道整治与防洪体系建设 • 黄河下游地区排沙减淤和生态保护对策 • 跨区域协调发展和综合治理机制创新 • 总结回顾与拓展延伸
01
课程背景与目标
黄河基本情况介绍
1 2
黄河的地理位置和流域范围
黄河位于中国北方,流经多个省份,是中国第二 长河流。
04
黄河下游地区排沙减淤和生态 保护对策
下游泥沙淤积现状及危害评估
泥沙淤积严重
黄河下游地区泥沙淤积问题突出,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河床抬高, 影响河道行洪能力。
生态环境恶化
泥沙淤积导致下游湿地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
经济社会影响
泥沙淤积对下游地区农业灌溉、城市供水、交通运输等产生严重影 响,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共享和快速响应,提 高防洪减灾效率。
典型案例分析:三门峡水库调度运行
案例背景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中游重要的水利工程,对黄河防洪和供水具有 重要意义。
调度运行
三门峡水库在防洪调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科学调度,有效减 轻了下游防洪压力。
经验启示
三门峡水库的调度运行经验为黄河中游地区河道整治和防洪体系建 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对于改善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拓展延伸:其他河流治理经验借鉴
长江的治理经验
长江流域也面临着水土流失、洪水频发等问题,通过上游的水土保持、中游的 水库建设和下游的河道整治等措施,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亚马逊河的治理经验
亚马逊河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通 过加强雨林保护、推广可持续发展农业等措施,亚马逊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 了有效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黄河的治理》教案第三节《黄河的治理》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

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二、教学设计思想《黄河的治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

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

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从而经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

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和谐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学习黄河的治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

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

具体设计如下:创设生活情境。

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以教学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观察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五)、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六)、教学准备:黄河多媒体课件、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材料(七)、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流程图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资料中白岩松说: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有美了容。

据此提出问题:母亲病了,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既治病有美容呢?这一节课让我们来扮演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讲授新课: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黄河比做母亲?教师提供资料:我国干湿区分布图济南每年引黄河水5.4亿立方米等饮水资料,刘家峡电站、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景观图片。

学生活动交流发言: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感性认识黄河功能、灌溉、塑造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黄河的奉献:提供灌溉水源、提供水能、塑造平原等。

设计理念: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感恩之情,为下面母亲病了做进一步的感情铺垫。

一、黄河的概况教师讲述:我们现在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

黄河水系图提出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那个海洋?上、中、下又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孟津为界;主要支流游渭河、汾河等。

问题2:黄河流域地形、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做出回答。

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主要有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经地区的气候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设计理念:通过读黄河水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与世界许多河流比较表和黄河水的景观图片。

提问:通过读图和表,你对黄河(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学生回答:黄河含沙量大。

教师讲述: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这是母亲河的病,而且病的很严重,急需治疗。

二、黄河忧患教师讲述:黄河母亲的病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病因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继续扮演黄河的医生,一起来探究。

环节1:教师提供资料:黄河的化验报告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问题1:黄河个河段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读图中年平均含沙量和年平均输沙量的数据,讨论分析数据的变化认识黄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较小、中游剧增、下游略减的特点。

问题2: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继续读图,仔细观察,认识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环节2:教师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和的视频中国地形图黄河中游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题: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学生活动: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给予提示)。

探究1:从黄河下游地形特点入手,探究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是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

正因为下游形成地上河,所以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探究2:问题: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有什么危害?学生活动:读阅读材料结合活动题,认识黄河水灾危害之大,明确地上河河下游水患之间的关系。

环节3:学生归纳:黄河主要的病症是下游水患,其病根在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环节4:问题: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病症?学生活动:在读黄河的忧患图,及教材P50-52活动中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黄河沿途的土地荒漠化、凌汛、断流等问题。

设计理念: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由于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在内容处理上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过渡:黄河难治根在泥沙,请同学们再次扮演黄河的医生,为母亲河开处方。

三、根治黄河教师提供资料:最新的黄河调水调沙视频资料及数据,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黄土高原植被变化资料。

问题1:调水调沙对黄河治理有什么作用?学生活动:认识调水调沙对治理黄河的重大作用。

教师讲述:调水调沙有效的治理了下游水患,治标不治本。

问题2:那么如何为黄河调理治本,治理黄河的关键黄土高原地区呢?学生活动:读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讨论分析,得出治理黄河关键在于治沙,根被措施是在中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问题3:针对黄河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如何开处方?学生活动:针对黄河各河段提出相应的符合科学人地观的治理措施。

河段开发利用与治理措施上游梯级开发。

修水库、建立水利枢纽工程。

中游陡坡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沟壑打坝淤地等。

关键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下游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讲述: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了解治黄的成就。

设计理念: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选择新的热点素材对知识进行重组。

目的有三:一、启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水到渠成形成过年:二、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

三、拉近学生与陌生知识之家的距离,是学生亲知善学。

课堂小结:短暂的学习也许远远达不到你对黄河了解的要求,如果你想了解黄河更多资讯,详情可阅读《黄河儿女》类报刊杂志或登陆黄河网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小论文或演讲稿、手抄报等适合自己的形式完成《我说黄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黄河原来的美貌。

作业:课后练习板书设计板书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黄河各河段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正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六)教学反思:黄河的治理一课围绕黄河治理的措施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有的学生说黄河的治理要全流域多植树造林,有的说应不断加固黄河大堤,有的说应充分利用黄河水来灌溉西北干旱地区,还有的说应建更多的水库防止黄河泛滥等等。

教师对这些同学一律给予肯定的表扬,反思之后认识到没有给予深入评价。

师生互动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上面师生互动活动似乎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理解尊重、平等对待的原则,其实并未做到:学生的回答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才体现教师在知识,同时教师又画龙点睛又凸显出教师的权威性。

如上针对有的同学提出将黄河水用于充分灌溉西北地区,师可以表扬其点子不错,同时又要指出黄河水量有限,目前黄河上中下游河段时常断流,因而盲目发展灌溉不好也要合理。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灌溉也要有度合理,使学生的认识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七)点评:1、教师的教学设计能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能有内容可回答。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较好地将学为主、教为导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

,4、这节课也可能会出现不足之处:一是教学节奏出现了不够协调的现象,显得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二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见。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教师如何进行讨论过程的引导关注不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