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doc
八年级《云南歌会》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

八年级《云南歌会》教学设计方案优秀3篇篇一:《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
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
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
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2、齐读字词三、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3、学生交流讨论4、教师总结场合形式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
”(板书:生活)“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四、再读研析1、研读提示“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吗?”2、研析“活人”二字(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2)学生交流讨论(3)教师点拨分析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云南的歌会教案:让全班唱响歌声2

云南的歌会教案:让全班唱响歌声2。
一、教学内容1.选歌:教师可以从云南的民间歌曲中选出一些平易近人、旋律优美的诗词进行教学。
土嗨、打顿板、跑板等歌曲是不错的选择,可以让同学们在唱歌的同时感受到鲜明的地方特色。
2.分组演唱:选取一些有特长的同学,分成团队,每个团队负责一首歌曲的演唱。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擅长,自行选择参加哪个团队。
分组演唱既能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比赛评选:在每个团队演唱完成后,可以组织比赛评选,评选出最佳表现团队和最佳表演者等奖项,为同学们的努力付出加油鼓励。
二、教学步骤1.活动前期准备:在活动前期,教师需要预先准备好歌曲、乐器、麦克风等必要设备,并通知同学们参加此次歌会教学活动。
同时还需要安排对歌曲进行听力训练,让同学们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正式展示:根据同学们的口胃,教师可以将歌曲分成多个篇章进行展示。
同学们可以自由组队,进行演唱表现。
教师也可提供舞蹈、衣着等策略来帮助增强表演效果。
3.评选成果:在评选最佳表演团队和表演者时,教师要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打分。
同时要公正评选,让同学们感受到公正和公平。
三、教学目的1.增加同学们文化体验:通过歌会教育活动,能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云南多民族文化特色,增强对文化的感性认知和兴趣。
2.培养同学们的艺术素质:歌会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同学们培养音乐感和节奏感,为以后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分组演唱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促进同学们综合素质提高:通过歌会教学活动,同学们可以从中获取自信和成就感,对个人内在的技能进行培养和提高。
歌会活动使同学们在欢乐中学习,获取很多不同的收获,包括沟通、合作和竞争等。
四、教学效果歌会教学活动可以在欢乐中收获成长,增加学生们的文化体验、艺术素质和综合素质。
在课程中,教师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方式,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演绎,掌握教学节奏,严格评选,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的特点和背景;2、通过亲身体验学习乐器、学唱云南的民间歌曲,提升音乐素养和美感鉴赏能力;3、了解和学习云南的传统舞蹈,提升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4、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个人能力、自我探究能力、合作精神等。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本次教学设计基于一个主题——《云南的歌会》,带领学生通过实地体验和学习来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舞蹈技巧和音乐能力。
1、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1)通过老师介绍掌故以及图册、文献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民间音乐的基本特点、流派、演奏乐器、歌词和故事背景等;(2)选择一些简单易学,较具代表性的云南民间歌曲,带领学生上课亲手学习演奏弦乐器、口弦、竹笛、唢呐等乐器,体验并学会演奏云南民间歌曲;2、了解和学习云南传统舞蹈:(1)通过视频、图片等形式,展示云南传统舞蹈的基本特点、舞蹈类型、流派和舞蹈造型等;(2)选定少数民族传统舞蹈,带领学生一起学起跳舞动作和编排整场舞蹈;(3)模仿和表演云南传统舞蹈,提升学生的体能素质和舞蹈技巧。
3、举办一场“云南的歌会”:(1)通过学习云南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切入,通过举办一场以“云南的歌会”为主题的表演活动,展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习到的云南民间音乐、舞蹈,让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和肯定,激励学生努力表现出自己的风采;(2)学生自行设计舞台布景、化妆造型,选择演出的音乐、舞蹈作品进行演出,进行团队合作和分工合作,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团队意识。
三、教学评价:通过老师和同学的互动评价、自我评价和教师评价,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肯定和认可;同时,针对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加以及时纠正和帮助。
可以采用的教学评价方法如下:(1)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个人能力、决策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采用360度评价法,让学生在班级同学、老师、亲友等多方面得到评价和肯定;(2)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和答辩的方式,帮助学生总结个人的学习目标,对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和讨论,反思并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方法。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

云南的歌会教案《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13篇)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收集的13篇云南的歌会教案的相关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云南的歌会教案篇一【教材分析】《云南的歌会》是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
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和特点。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3、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感受作家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4、通过网络查寻有关资料,扩大知识面,体现远程教育模式三的教学特色。
【教学重难点】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教学工具】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环境】学生微机室【教学设想】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引导为辅。
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情趣,活跃课堂氛围,整个课堂充满歌声。
【教学流程】一、对歌欣赏,激趣引入播放《蝴蝶泉边》对歌片段。
二、通过网页来了解一下云南的民歌三、点击网页上的沈从文简介,在网上了解作家沈从文四、学习课文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以自己较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同时注意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2、课文赏析:同学们以跳读的形式浏览课文,然后就近的几个同学为一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自由交流:假如�② 人物片段赏析。
③ 欣赏一段云南精彩的民歌对唱。
④ 学生对歌比赛。
《云南的歌会》的教案

《云南的歌会》的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课程背景本节课将通过介绍云南的歌会,让学生了解我国多民族的音乐文化,感受云南歌会的独特魅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云南歌会的起源和发展;2. 掌握云南歌会的主要特点和表现形式;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云南歌会的起源和发展;2. 云南歌会的主要特点和表现形式。
第二章:云南歌会的起源和发展2.1 云南歌会的起源介绍云南歌会的历史渊源,如民间习俗、宗教活动等。
2.2 云南歌会的发展讲述云南歌会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包括各个时期的代表性歌会活动。
2.3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云南歌会的起源和发展;2. 教师讲解重点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第三章:云南歌会的主要特点3.1 歌会的形式与内容介绍云南歌会的各种形式,如对唱、合唱、独唱等,以及歌会中的主要内容。
3.2 音乐特点分析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唱腔等。
3.3 教学活动1. 学生听音频资料,感受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2. 教师分析歌会的形式与内容,引导学生理解;3. 学生讨论并总结云南歌会的主要特点。
第四章:云南歌会的表现形式4.1 歌曲种类介绍云南歌会中的各种歌曲种类,如山歌、小调、劳动歌曲等。
4.2 表演形式讲述云南歌会的各种表演形式,如歌舞、戏曲、说唱等。
4.3 教学活动1. 学生观看视频资料,了解云南歌会的表演形式;2. 教师讲解重点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第五章:云南歌会的意义与价值5.1 文化传承讲述云南歌会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如传承民族音乐、舞蹈等。
5.2 社会功能分析云南歌会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如娱乐、教育、交流等。
5.3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云南歌会的意义与价值;2. 教师讲解重点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3.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云南的歌会》这篇文章的基本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关注云南歌会的文化背景和特色。
教学内容:1. 介绍沈从文及其作品《云南的歌会》。
2. 简介云南歌会的起源、发展及其重要性。
教学步骤:1. 播放云南歌会的音频或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
2. 引导学生讨论云南歌会的特点,如唱腔、服饰、民俗等。
3. 介绍文章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云南的歌会》。
4. 提问:为什么说《云南的歌会》是一篇优秀的作品?它有哪些独特之处?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预习任务。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文本解析,深入理解《云南的歌会》的主题和情感。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2. 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快速浏览文章,感知文本内容。
2. 引导学生细致阅读,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3.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如描绘手法、修辞手法等。
4. 让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体会。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章:课堂讨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内容:1. 讨论云南歌会的现状及其传承问题。
2. 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云南歌会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学步骤:1. 让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云南歌会的现状及其传承问题进行讨论。
2.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 引导全班同学共同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云南歌会。
4.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实践任务。
第四章:实践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云南歌会的认识和体验。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组织学生参观云南歌会或相关展览。
教学步骤:1. 安排学生参观云南歌会或相关展览。
2.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体验,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激发学生对云南歌会的兴趣和好奇心。
1.2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歌会的起源和发展。
简述云南歌会的主要特点和魅力。
1.3 教学方法:图片展示:展示云南歌会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
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提问并展开讨论,了解学生对云南歌会的了解程度。
1.4 教学活动: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其氛围。
邀请专家或学生分享对云南歌会的了解和体验。
第二章:云南歌会的音乐特色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音乐特色。
培养学生对云南音乐的欣赏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云南歌会的音乐风格和旋律特点。
介绍云南歌会中常用的乐器和演唱技巧。
2.3 教学方法:音乐欣赏:播放云南歌会的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其音乐特色。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
2.4 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欣赏云南歌会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其音乐特色。
邀请音乐专家或艺术家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云南歌会的音乐特点。
第三章: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文化。
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3.2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
分析云南歌会在当地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故事分享:讲述云南歌会中的民俗故事和传统习俗。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云南歌会在当地生活中的作用。
3.4 教学活动:邀请当地居民或文化工作者分享云南歌会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云南歌会在当地生活中的观察和理解。
第四章:云南歌会的表演技巧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云南歌会的表演技巧。
培养学生对表演艺术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4.2 教学内容:介绍云南歌会中的表演技巧和表现形式。
分析云南歌会中演唱者和乐器的表演特点。
4.3 教学方法:观察分析:观察云南歌会表演视频,分析其表演技巧。
《云南的歌会》教案2

《云南的歌会》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云南的歌会》一文;(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价值;(3)学会云南歌会中的几种基本唱法和表演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欣赏、模仿、实践等环节,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和表演水平;(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采用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云南歌会的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重、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意识;(3)引导学生认识多元文化,增强民族文化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导入与欣赏(1)介绍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文化价值;(2)播放云南歌会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3)引导学生关注云南歌会中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
2. 第二课时:学习唱法与表演技巧(1)教授云南歌会中的几种基本唱法和表演技巧;(2)分组实践,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唱法和表演技巧的训练;(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大胆表现自己。
3. 第三课时:深入了解云南歌会(1)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比等方法,深入了解云南歌会的艺术特色;(2)讨论云南歌会中的各种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多元文化;(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新云南歌会的表演形式。
4. 第四课时:课堂拓展(1)介绍云南歌会与其他民族歌会的异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责任感;(3)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展示自己对云南歌会的理解和创新。
(2)反思自己在团队协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表现,提出改进措施;(3)鼓励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三、教学资源1. 视频资料:云南歌会的现场表演视频;2. 图片资料:云南歌会中的各种民间艺术形式;3. 教材:有关云南歌会的歌曲、舞蹈等方面的教材;4.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视频、音频资料,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 -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
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
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
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
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
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
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