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组成与构成(讲义及答案)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学生版)

第1节 物质的构成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2.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3.能列举支持分子运动的证据,知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4.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解读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理解分于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证据。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解读2:了解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理解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解读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且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知识点01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实验一:水和酒精混合①实验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②解释:水分子之间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人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减小。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二)实验二:芝麻和黄豆混合①实验现象:芝麻和黄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
②解释:黄豆与黄豆之间存在空隙,一部分芝麻钻到了黄豆之间的空隙中。
结论: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分子(或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固体的最小,液体的次之,气体的最大。
【能力拓展】本实验是实验,芝麻和黄豆不是分子。
【即学即练1】(2019七上·长兴月考)为了探究物质的内部结构,我们利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做了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如图所示。
通过比较混合前后的总体积,即可推断出组成物质的微粒是连续分布的还是存在空隙的。
2022届高考化学大一轮复习讲义:第2章 第1节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Word版含解析

其次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考纲定位考情播报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分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洁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分。
2021·全国卷ⅠT 7/全国卷ⅡT 72022·全国卷ⅠT 8/全国卷ⅡT 72021·全国卷ⅠT 7/全国卷ⅡT 72012·全国卷T 8(C 、D)考点1|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基础学问自查] 1.物质的组成 (1)构成粒子(2)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单质:只有一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3)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
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1)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同素异形体的形成有两种方式:①原子个数不同,如O 2和O 3;②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
(2)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变化。
3.物质的分类 (1)分类方法①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②树状分类法——按不同层次对物质进行逐级分类,各层之间属于包含关系。
(2)几类物质的概念①纯洁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③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④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 +的化合物。
⑤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的化合物。
⑥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应用体验]1.请依据交叉分类法说明NaHCO 3是哪类物质? [提示] 盐、酸式盐、钠盐、碳酸盐。
2.请把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写到如图的括号中:①氯气 ②HClO ③苛性钠 ④铁 ⑤小苏打 ⑥过氧化钠 ⑦二氧化碳 ⑧氧化铝⑨氧化铜[提示](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挨次)②③⑤⑥⑧⑨⑦④①②③⑤⑦⑨⑧[考点多维探究]角度1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粒子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物质组成的表示》 讲义

《物质组成的表示》讲义一、物质组成的基本概念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从微小的原子到庞大的星球,从无色的气体到多彩的晶体。
要理解这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首先需要了解它们的组成。
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
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 118 种元素,它们被有序地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每个原子都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而质子数和中子数共同决定了原子的质量数。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有些物质由分子构成,例如氧气(O₂)、水(H₂O);有些物质则直接由原子构成,比如金属单质(铁 Fe、铜 Cu 等)、稀有气体(氦 He、氖 Ne 等)。
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例如钠离子(Na⁺)、氯离子(Cl⁻)、硫酸根离子(SO₄²⁻)等。
二、化学式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它是我们表示物质组成的重要工具。
1、单质的化学式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单质,用元素符号直接表示。
例如金属单质铁(Fe)、铜(Cu);稀有气体氦气(He)、氖气(Ne)等。
由分子构成的单质,在元素符号右下角写上表示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的数字。
例如氧气(O₂)、氮气(N₂)、氢气(H₂)等。
2、化合物的化学式化合价:在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原子之间有一定的化合数目关系,用化合价来表示。
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通常金属元素显正价,非金属元素显负价。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书写规则:根据化合价来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一般正价元素在前,负价元素在后,然后根据化合价的原则,确定各元素原子的个数,交叉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
例如,氧化铝(Al₂O₃),铝元素显+3 价,氧元素显-2 价,因为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所以 2 个铝原子和 3 个氧原子结合。
三、化学式的意义化学式具有丰富的意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看:1、宏观意义表示一种物质。
化学高分培养计划一轮全国创新高分讲义:第4讲 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分类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1.元素、物质及微粒间的关系(1)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2)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3)元素与物质的关系元素错误!错误!(4)元素在物质中的存在形态①游离态:元素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状态.②化合态:元素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状态。
2.同素异形体3.简单分类法-—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4.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根据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辨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点内容如下图所示。
5。
分散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分类:按照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3)三种分散系比较(4)胶体的性质及应用①丁达尔效应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看到光亮的通路,这是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而形成的,可用此性质来鉴别溶液和胶体。
②聚沉a.概念:使胶体粒子聚集形成沉淀析出的现象。
b.方法:加入电解质溶液、加热、搅拌或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体粒子。
c.应用:如制作豆腐,明矾净水.③电泳由于胶体粒子带有电荷,在电场作用下,胶体粒子在分散剂中作定向移动的现象,此性质可用于工业上的静电除尘。
④渗析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的粒子可以透过半透膜。
应用:提纯胶体;血液透析。
1.正误判断,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含水的物质不一定是混合物。
()(2)同位素单质混合在一起一般是纯净物。
()(3)非金属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
()(5)金属氧化物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6)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答案(1)√(2)×(3)×(4)√(5)×(6)×2.下列有关物质分类或归类正确的是()A.混合物:空气、碘酒、水玻璃、熟石灰B.化合物:烧碱、氯化氢、干冰、胆矾C.电解质:干冰、胆矾、铁、生石灰、盐酸D.单质:液态氧、白磷、氮气、碘酒答案B考点1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典例1(2017·四川绵阳月考)按要求回答问题:①冰水混合物②爆鸣气③铝热剂④普通玻璃⑤水玻璃⑥漂白粉⑦TNT⑧H2SO4⑨花生油错误!福尔马林⑪CuSO4·5H2O⑫液氯以上物质中一定为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一定为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
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讲义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之二
物理学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推动力。
“经典物理学”:1687年,Newton《自然哲学的数 学原理》发表,标志经典物理学的诞生; Maxwell电磁理论建立,标志经典物理学全面完成。
“近代物理学”: 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以量子力 学和相对论为支柱的近代物理学蓬勃发展。
水分子 二氧化碳分子 氧气分子
用分子的观点看变化
1、水变成水蒸气 水分子运动到空气中去了,分子本身 没有发生改变,水分子间的距离增大 了。这一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在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没有改变;
2、在水分解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 么?不变的又是什么? 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可以 认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分; 化学变化中原子可以重新组合成新的 分子;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 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气分子,看到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没有再被分割。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原子学说创始 人--道尔顿
人类对原子的认识
通过移动 硅原子构 成的文字
原子操 纵术
分子与原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相同点
质量、体积都非常小,彼此间有间隔,总是在不 停地运动。同种分子(或原子)性质相同,不同 种分子(或原子)性质不相同。都具有种类和数 量的含义。
不同点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 一种微粒。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 解为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 成新物质的分子。
分O3子、的S化O2学与性S质O3也等不。相同。如CO与CO2、O2与
二、原子
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 能分。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又一种基本粒子,常见的
金属(铁、铜、汞等)和稀有气体(如氦、 氖等)和金刚石、石墨、硅等都是由原子直 接构成。 原子小但现代技术可操纵原子。
物质的构成

初三物理讲义知识点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1、物质与物质的区别与联系:物体是具有一定形状与体积的个体,具有软硬、颜色、气味等特征,而物质是构成物体的材料。
例如,铁钉是物体,但制作铁钉的铁是物质;桌子是物体,但制作桌子的木材是物质。
2、目前,人类对于太阳系及整个宇宙的认识。
例1 下列有关宇宙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B、宇宙是由数十亿个星系组成的。
C、宇宙中各个物质都是静止的。
D、宇宙就像地球一样的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像太阳一样的天体不是由物质组成的。
例2 太阳的体积约是地体积的130万倍,地球直径大约是1×107m,而银河系的宽度大约是十万光年,通过计算说明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很微小的一员。
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人们普遍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这三种粒子组成,那时就把质子、中子和电子称为“基本粒子”.随着人类对微观世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大批新的粒子相继发现,其中的许多粒子本身也有内部结构.“基本粒子”并不基本.问:本节的重点是什么?答:(1)初步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认识宇宙的艰辛历程,并认识到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知道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2)知道物质是有分子和原子组成的;认识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模型及分子结构的区别.知识点二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1、现象探究:一座大山由许多巨石组成,将巨石劈开分成小石头,小石头碾碎成小石子,将小石子研磨成小颗粒……如此不断细分,是否无止境呢?2、探究归纳:任何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笑的粒子保持了物质原来的性质,通常把它们叫做分子。
分子极其微小,一般的分子的大小只有百亿分之几米,电子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看到它。
3、分子很微小。
4、电子显微镜下的分子图。
现代科技可以使我们看到物质中的分子,不同的物质,分子是不一样的,图11-1-1是金原子(成为单原子分子)排列图像,图11-1-2是DNA生物大分子(成为多原子分子)结构示意图。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一、考纲要求1.了解组成物质的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等概念的含义;初步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了解同素异形体的概念,了解物质分类方法及其重要作用。
5.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6.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丁达尔效应。
本考点高考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多为概念辨析类正误判断,考查层次为了解、理解。
二、知识梳理1.物质的组成注意(1)游离态和化合态是元素在自然界中的两种存在形态,以单质形式存在的称为元素的游离态,以化合物形式存在的称为元素的化合态,(2)质子、中子、电子是构成原子的3种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离子是组成物质的3种基本粒子。
2.物质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对物质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对化学物质运用树状分类法可呈现以下图示:(1)混合物 (2)纯净物①单质⎩⎨⎧)(含稀有气体非金属金属②化合物⎩⎨⎧有机物无机物离子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注意:氧化物指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酸性氧化物不一定为非金属氧化物,如Mn2O7;非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如CO;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如Al2O3为两性氧化物,Mn2O7为酸性氧化物;酸性氧化物一定为酸酐;酸酐不一定为酸性氧化物,如乙酸酐[(CH3CO)2O]不属于氧化物。
3.分散系的分类(1)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聚集状态(气、固、液)的差别对分散系进行分类,有九种类型。
(2)按照分散质粒子大小的差别对分散系进行分类,菜有三种类型:4.胶体(1)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分散质颗粒直径在1n m~100nm之间。
这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具有其他分散系所没有的性质的原因。
(2)胶体的物理性质:①丁达尔效应;②介稳性;③胶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能透过滤纸。
2022年高考化学二轮专题复习讲义: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及化学用语

第1讲物质的组成、性质、分类及化学用语知考点明方向满怀信心正能量设问方式①物质组成、性质、变化等综合判断[例]2022·全国卷Ⅰ,8,2022·江苏卷,3②物质的分类、胶体知识的识别及正误判断[例]2022·全国卷Ⅱ,8,2022·海南卷,1,2022·北京卷,6③化学用语的书写及判断[例]2022·江苏卷,2,2022·天津卷,7,2022·江苏卷,7知识点网络线引领复习曙光现释疑难研热点建模思维站高端考点一物质的组成与分类认识▼命题规律:1.题型:正误判断型选择题、填空题。
2.考向:以拼盘形式考查物质的组成以及常见的分类标准,意在考查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辨认与再现能力以及相关学科素养。
▼方法点拨:1.依据“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2.注意氧化物分类中“交叉”关系3.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1胶体微粒一般是难溶物离子、分子的聚集体,少数是淀粉、蛋白质类高分子。
在FeOH3胶体中,FeOH3胶体粒子的数目要远远小于原FeCl3溶液中Fe3+的数目。
2胶体的物理性质:①丁达尔效应;②电泳现象;③介稳性;④布朗运动;⑤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但能透过滤纸。
3胶体区别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1~100nm。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AEF__。
A.是指微粒直径不大于μm的可吸入悬浮颗粒物2022·全国卷ⅢB.FeOH3胶体无色、透明,能发生丁达尔现象安徽卷C.SiO2既能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也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安徽卷D.纳米铁粉可以高效地去除被污染水体中的之间的氯化钠属于胶体2022·辽宁六校协作体D.金属氧化物不一定为碱性氧化物,但是碱性氧化物一定为金属氧化物2022·福建四校联考E.已知三价Cr在溶液中有两种存在形式:Cr3+和CrO,所以CrOH3为两性氢氧化物2022·鄂东南联盟期中F.明矾净水与高铁酸钠净水原理完全相同2022·广东模拟G.视频《苍穹之下》再次引起公众对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
、
(1) 宏观
物质由 组成,以水(H 2O )为例: 水由
和
组成。
(2) 微观
物质由 或 或 直接构成。
1.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
铁由 构成。
②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以水(H 2O )为例:
水由 构成;
水分子由
和
构成;
1 个水分子由
和 构成。
③由离子直接构成的物质,以氯化钠(NaCl )为例:
氯化钠由
和
构成。
物质的组成与构成(讲义)
一、知识点睛
、
2. 化学用语中数字的意义
(1) 化学符号前面的数字
表示 ,如 2N 、3CO 2、4Na +。
(2) 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表示
,如 O 2、H 2O 。
(3) 化学符号右上角的数字
表示
,如 O 2 、NH 4+。
(4) 化学符号正上方的数字
表示
,如。
三类,以铁(Fe )为例:
3. 相对原子质量
(1) 相对原子质量 +
(2) 相对原子质量 A r =
原子实际质量
= m 实
m 标
4. 粒子结构示意图
(1) 粒子结构示意图的判断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表示阳离子; 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
(2) 粒子结构示意图中:
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碳12原子质量的1 12
4.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中:
①He ②O2③BaCl2④Cu
⑤NO2⑥Au ⑦K2SO4⑧H2O2
(1)由分子直接构成的是(填序号,下同);
(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是;
(3)由离子直接构成的是。
5.写出下列化学用语中“2”表示的意义。
(1)2H
(2)Cl2
(3)CO2
(4)Mg2+
(5)SO42-
(6)
6.按照下列要求书写化学用语。
(1)2 个氯离子
(2)亚铁离子
(3)2 个硅原子
(4)3 个氮分子
(5)氧化铝中铝元素为+3 价
7.已知一种铱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2,其核电荷数为77,
则该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相差()
A.38 B.77 C.115 D.269
8.甲、乙两原子质量比为2:3,若甲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则
乙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A.9 B.18 C.24 D.27
9.已知碳、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12、16,若m 个碳原子
和n 个氧原子的质量相等,则m 和n 的大小关系为()A.m>n B.m<n C.m=n D.无法比较10.已知镁、铜、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24、64、56。
(1)若三种金属的原子个数相等,则它们的质量(镁、铜、铁)之比为。
(2)若三种金属的质量相等,则它们所含有的原子个数(镁、铜、铁)之比为。
,
A.X 属于金属元素
B.X 的原子不能直接构成物质
C.X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为16
D.X 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X2-
A.钠离子核内有10 个质子
B.在化学反应中,氯原子容易失去1 个电子
C.二者的化学性质相似
)
13. 根据图示相关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11.如图,A、B、C、D 是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D 中x= 。
(2)A、B、C、D 四种粒子共表示种元素,其中
(填序号)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3)A、B、C、D 中表示原子的是(填序号);
表示阳离子的是(填序号),其离子符号为
;
表示阴离子的是(填序号),其离子符号
为。
12.如图为某元素X 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钠离子与氯离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
14.如图为某元素M 的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 表示核内质子数,x 不同则元素种类不同
B.当y=8 时,M 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
C.当y=7 时,M 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变化中
易形成M-
D.对于该粒子,x 与y 可能存在x=2+8+y 的关系
15.如图,A、B 分别是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1)若A 表示原子,其符号为。
(2)若A 是阳离子结构示意图,x 可能是下列中的。
a.8 b.10 c.11 d.12
(3)若B 是阴离子结构示意图,则y= ,对应的离子符号为。
(4)若A 中x=13,则A、B 所表示的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16.图a 是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图b 是元素周期表的
一部分,X、Y、Z 分别代表三种不同元素。
(1)由图a 可知,铯元素属于元素(填“金属”
或“非金属”),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图中的132.9 表示铯元素的。
(2)有关图b 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
A.原子序数:Z>Y
B.原子的核外电子数:X=Y
C.Y 和Z 处于同一周期
17.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不同种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2)表中①所示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表中②所示元素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为。
(3)表中与③所示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元素是
(填元素名称)。
(4)表中达到相对稳定结构的元素有
(填元素符号)。
(5)观察上述元素周期表,硼原子和氟原子的
相同;氧原子和硫原子的相同。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睛
1.(1)元素氢元素氧元素
(2)分子原子离子
①金属稀有气体固态非金属铁原子
②水分子
氢原子氧原子
2 个氢原子 1 个氧原子
③钠离子氯离子
2.(1)微粒的个数
(2)1 个分子中该原子的个数
(3)1 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4)物质中某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
3.(1)质子数中子数
4. (1)= > <
(2)质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5. (2)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
二、精讲精练
1.(1)磷元素和氧元素
(2)氢分子氢原子 2 个氢原子
(3)钾离子氯离子
2. C
3. D
4. (1)②⑤⑧(2)①④⑥(3)③⑦
5. (1)2 个氢原子
(2)1 个氯分子中含有 2 个氯原子
(3)1 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 2 个氧原子
(4)1 个镁离子带 2 个单位的正电荷
(5)1 个硫酸根离子带 2 个单位的负电荷
(6)氧化铜中铜元素显+2 价
6. (1)2Cl-(2)Fe2+(3)2Si
(4)3N2(5)
7. A
8. B
9. A
10. (1)3 : 8 : 7 (2)56 : 21 : 24
11. (1)8
(2)三A、C、D
(3)B、D A Al3+ C S2-
12.C
13.D
14.B
15. (1)Ne
(2)cd
(3)8 Cl-
(4)AlCl3
16.(1)金属55 相对原子质量
(2)AC
17.(1)核电荷数不同(或核内质子数不同)
(2)
(3)氮
(4)He、Ne、Ar
(5)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